福克纳William_Faulkner简介

合集下载

福克纳简介

福克纳简介

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美国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作家,出版过一系列的犯罪小说《马弃兵》(Knight’s Gambit)。

1949年,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得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感言之一。

他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

”这席发言和他的性格十分吻合。

他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要“成立一个基金以支持鼓励文学新人”,最后建立了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福克纳从1957年起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家族人物: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支配这个家族想象力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

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

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

牛津小镇留下老上校鲜明的痕迹。

老上校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

讲老上校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人参与的一项仪式。

州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

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

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但是威廉·福克纳的父亲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威廉·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构成了人的实体或存在。
时间性是现代人的视界,“现代”使时间的意识空前
强化。 萨特认为作品中突出强调的是现在。
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强调人的未来性:“人不是他所有
的一切的总和,而是他还没有而可以有的一切的综 合。”
“杰生的部分”发生在1928年4月6日,这部分写杰生当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后康普生家的情况,他是典型的恶棍,从恨的角度讲述凯 蒂和她的私生子小昆丁,认为姐姐的遭遇影响了自己的 前程。
“迪尔西的部分”,则是发生在1928年4月8日(复活节),
它纯粹写当前的事:小昆丁的出走、杰生的狂怒与追寻, 以及象征着涤罪与净化的黑人教堂里的宗教活动。迪尔 西从小生活在康普生家,目睹了这个家族的盛衰。“我 看见了始,我看见了终。”
品中不断寻找的(失落的南方)。
“班吉的部分”发生的时间是1928年4月7日。通过他,福克
纳渲染了康普生家颓败的气氛。另一方面,通过班吉脑中 的印象,反映了康普生家那些孩子的童年。班吉33岁,却 只有3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昆丁的部分”发生在1910年6月2日,这部分交代昆丁当
天的所见所闻和他的活动,同时又通过他的思想活动,写 凯蒂的沉沦与昆丁自己的绝望。于是投河自尽。
《押沙龙,押沙龙!》书名取自《圣经》,本是大卫王
对阴谋篡位被杀身死的爱子押沙龙发出的哀叹,福克纳 借此表达父子反目、兄弟阋墙、命运不可违的悲剧主题。 具有史诗结构和悲剧气氛。
小说表现了庄园主托马斯· 萨德本的盛衰史。他本是乡野
贫穷家庭的一个农家子,因受人歧视感叹命运的不公, 立志奋斗。在白手起家的过程中,他摈弃了一切道德法 规,变成一个毫无人性的“妖魔”。最后,萨德本不仅 自己死于非命,而且也残害了自己的后裔。

胸针(短篇小说)

胸针(短篇小说)

开眼Viewing the World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胸针短篇小说〔美国〕威廉·福克纳 作李寂荡 译一电话把他吵醒了。

他一醒来就急忙在黑暗中摸索着找睡袍和拖鞋,因为在醒来之前他就知道自己床边的床仍然空着,那东西就在楼下那道门的对面,而在那道门背后,他的母亲斜躺在床上已经五年了,他醒来就知道他太迟了,因为她已经听到了那声响,就像她听到房子里任何时刻发生的一切一样。

她是个寡妇,他是独子。

当他离开家去上学时,她也跟着去了;她在弗吉尼亚的夏洛茨维尔租了一所房子,住了四年,直到他毕业。

她是富商的女儿。

她的丈夫曾经是位旅行者,有一年夏天他带着两封信来到镇上:一封给一位牧师,另一封给她的父亲。

三个月后,旅行者和这位女儿结了婚。

·119··120·开眼/胸针他的名字叫博伊德。

就在这一年,他辞职了,搬到他妻子的家里,整天跟律师和棉农们坐在旅馆门口——他是个皮肤黝黑的男子,对女士脱帽的方式极显殷勤和浮夸。

第二年,儿子出生了。

六个月后,博伊德离家出走。

他就这样走掉了,他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告诉她,他再也无法忍受晚上躺在床上看着她把从商店包裹里省下来的绳子卷到空线轴上。

他的妻子再也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不过她拒绝父亲废除这桩婚姻,更改儿子的名字。

后来商人去世了,把所有的财产留给了女儿和外孙。

虽然他从七八岁起不再穿方特勒罗伊[1]式的衣服了,在十二岁的时候他甚至穿着平日[2]的衣服,使他看起来不像个孩子而像个小大人;他大概不能与其他孩子长时间交往,即使他的母亲允许他那样做。

到了适当的时候,母亲找到了一所男校,在那里男孩可以穿圆形夹克、戴男式硬质帽子而不受惩罚,不过,等到他们俩搬到夏洛茨维尔上四年大学的时候,儿子看起来不像小大人了。

William-Faulkner-(1897-1962)福克纳

William-Faulkner-(1897-1962)福克纳

Poetry
Faulkner wrote two volumes of poetry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small printings, The Marble Faun 大理石牧神 (1924) and A Green Bough 绿枝(1933)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Macbeth)
Style and Techniques
– A. stream of consciousnes. Multiple narrators: multiple points of view – C. Disruption of time sequence – D. Open-endedness
Major Works
19 novels and 4 volumes of short stories (75), two volumes of poetry.
William Faulkner’s works are regarded as the summit of Southern literature.
New Albany, Mississippi (1897) (with a prominent great-grandfather, Colonel William Faklner)
Oxford, Lafayette County (1902) Royal Flying Corps in Canada (1918) The help of Philip Stone and Sherwood

英语演讲原文: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说

英语演讲原文: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说

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说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

战后入大学,其后从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

《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

《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

他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

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

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

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

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

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

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my work --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1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surate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2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3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lready dedicated 4 to the same anguish 5 and travail 6 ,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 day stand where I am standing 7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al physical fear so long sustain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 are no longer problems of the spirit. There is only the questio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rgotten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heart in conflict with itself which alone can make good writing because only that is worth writing about, worth the agony and the sweat.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org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8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 doomed 10 -- love and honor and pity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11 and sacrifice. Until he does so, he labors 12 under a curse. He writes not of love but of lust 13 , of defeats in which nobody loses anything of value, of victories without hope and, worst of all, without pity or compassion. His griefs grieve on no universal bones, leaving no scars. He writes not of the heart but of the glands 14 .Until he learns these things, he will write as though he stood among and watched the end of man. I decline to accept the end of man. It is easy enough to say that man is immortal 15 simply because he will endure: that when the last ding-dong of doom 9 has clanged and faded from the last worthless rock hanging tideless in the last red and dying evening, that even then there will still be one more sound: that of his puny 16 inexhaustible voice, still talking. I refuse to accept this. I believe that man will not merely endure: he will prevail. He is immortal, not because he alone among creatures has an inexhaustible voice, but because he has a soul, a spirit capable of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and endurance.The poet’s, the writer's, duty is to write about these things. It is his privilege to help man endure by lifting his heart, byremindi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r and hope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pity and sacrifice which have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The poet's voice need not merely be the record of man, it can be one of the props 17 , the pillars to help him endure and prevail.■文章重点单词注释:1dedicationn.奉献,献身,致力,题献,献辞参考例句:We admire her courage,compassion and dedication.我们钦佩她的勇气、爱心和奉献精神。

干燥的九月 威廉·福克纳(中文版)

干燥的九月 威廉·福克纳(中文版)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小说家。

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

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

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

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

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

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声音与疯狂》(又译《喧哗与骚动》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干燥的九月作者:[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译者/许志文九月如血的黄昏,62个无雨日子的不幸结果;谣言、传闻,无论它们是什么,仿佛干草一般燃烧了起来。

这是与米尼·库坡小姐和一个黑人有关的事。

受攻击、侮辱、惊吓的,并不是他们,星期六晚上聚集在理发室里的人们。

天花板的电扇使劲吹着,却没能使它冷却,浊热的空气,又吹回向他们,在变质的涂发乳和护肤液的气味反复翻腾中,他们散发出自己浑浊的气息和臭味,在仔细打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谁干也不会是威廉·莫耶斯干的,"一位理发师说。

威廉·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

福克纳(l897-1962)小说家。

生于1897年9月25日,是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庄园主的后裔。

他对地主家庭盛极而衰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十分熟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

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

1925年在新奥尔良结识著名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

第二部小说题为《蚊群》(1927)。

1929年出版第三部小说《萨托里斯》。

这是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第一部小说,写南方贵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遗产对子孙的不良影响。

这部小说被称为“站在门槛上”的书,从它可以看出福克纳B后的重要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主调、题材、情绪与艺术手法。

福克纳自称从此开始,他发现他的“家乡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

他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人们称他的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这部世系主要写这个县及杰弗逊镇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美国独立之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的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在他的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中交替出现。

小说中的故事互相都有一些关系,每一部书既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又是整个“世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福克纳写第一部作品时,似乎对约克纳帕塔法县里所有的人和事,大致上已有轮廓。

1929年出版的《声音与疯狂》是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1929至1936年是福克纳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除了《声音与疯狂》,还写了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

福克纳后朗最重要的作品是《村子》(1940)、《小镇》(1957)与《大宅》(1959)。

《寓言》(1954)是福克纳晚年的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它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福克纳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也有不少重要的作品。

如《老人》(1939)与《熊》(1942)。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支配这个家族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

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

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

牛津小镇留下老鲜明的痕迹。

老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

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

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威廉福克纳的文学特点意识流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

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

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

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他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使用丰富了小说这一传统文学体裁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无疑对传统的叙事结构构成变革性的挑战,给读者的传统文学审美价值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让-保罗·萨特曾评价《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

”意识流是福克纳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

比如《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思绪在手表齿轮的声音、耶稣在海上行走、华盛顿的诚实、小物件上的红迹、自己手指的血之间自由跳跃,却显得十分自然。

自由联想往往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比如《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意识,由过去与父亲的对话,联想到现在教授学生的烦恼,再到将来的安眠,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通过意识流串了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5, first novel published, Soldier’s Pay 《军饷》
1929, two novels: Sartori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29-1942, most productive: 2 short-story collections, a
Mr. Compson is an alcoholic. Mrs. Compson is a selfabsorbed hypochondriac who depends almost entirely upon Dilsey to raise her four children. Quentin, the oldest child, is a sensitive bundle of neuroses. Caddy, his sister, is stubborn, but loving and compassionate. Quentin commited suicide after Caddy's losing her virginity and their family's decline. Jason has been difficult and mean-spirited since birth and is largely spurned by the other children. Benjy is severely mentally disabled, an “idiot” with no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of time or morality.
Part1: Benjy (the youngest son), a fool Part 2: Quentin (the oldest son),a suicide Part 3: Jason (the second son),a cynical man Part 4: Dilsey (the maid), the omniscient view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writers using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 Life and Career
Born in Albany Mississippi; 4-5 moved to Oxford, Mississippi, model of his fictional Jefferson, Yoknapatawpha county, his family members prototypes for his fictional characters.
Best-known work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29) 《喧嚣与骚动》 As I Lay Dying (1930) 《我弥留之际》 Sanctuary (1931) 《圣殿》 Light in August (1932) 《八月之光》 Absalom, Absalom (1936)《押沙龙!押沙龙!》 Go Down, Moses (1942) 《去吧,摩西》 Trilogy of the Snopes family
The Compsons are one of several prominent names in the town of Jefferson, Mississippi. Their ancestors helped settle the area and subsequently defended it during the Civil War. Since the war, the Compsons have gradually seen their wealth, land, and status crumble away.
volume of poetry, 11 novels Early 1940s, forgotten by the public 1945, a second rise to fame, higher than the first 1949,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One of the leading American writers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Hamlet (1940) 《村子》 The Town (1957) 《小镇》 The Mansion (1959)《大宅》 Short Story collection: The Unvanquished, 《没有被征服的人》(1938)
Awards
1. One of three finalists for the first Ellery Queen Mystery Magazine Award(1946)
2. Nobel Prize Winner(1949) As I Lay Dying(1930) For "his powerful and artistically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 American novel."
3. Pulitzer Winner twice: A Fable , 1955 The Reivers , 1963
II. Major Works
19 novels and 4 volumes of short stories (75), two volumes of poetry
His works are regardபைடு நூலகம்d as the summit of Southern literature.
The mythical county of Yoknapatawpha: 15 saga novels and most of his short stories; symbol of his work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imaginary places in literature.
4. National Book Awards twice: Collected Stories,1951
A Fable , 1955
William Faulkner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49.
The Sound and the Fury
Described the decay and downfall of an old southern aristocratic family, symbolizing the old social order, from four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