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静脉穿刺术植汇报
腋静脉穿刺ppt课件

腋静脉穿刺
9
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行腋静脉造影经验:
• 因静脉血流速度慢,留置针位置尽量高。 • 造影剂15ml左右,因造影剂较粘稠,可适当稀释。 • 尽量快速推注造影剂,推注完后透视,如腋静脉显示清
晰,立即踩DSA;如腋静脉显示不清,再推注20ml生理 盐水,然后再踩DSA。
腋静脉穿刺
10
腋静脉穿刺
腋静脉穿刺技术的临 床应用
腋静脉穿刺
1
经
锁
骨
下
静
脉
植
入
电
极
磨
损
腋静脉穿刺
2
腋静脉穿刺的优点 ①腋静脉穿刺时起搏电极通过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时
距离大,不形成挤压;
②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动静脉距离较远,误穿动脉
几率低, 若损伤腋动脉时,因无骨性组织遮挡,容易压迫
止血,特别适用血管脆性大的老年人;
腋静脉穿刺
5
腋静脉穿刺
6
腋静脉的穿刺方法(盲穿) Magney等在1993年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 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 关节的连线(A线) , 一条是胸骨角中心 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 ;两个点分 别是A线的内、中1 /3交点(C点)和B线 的外中1 /3交点(D点) ; ②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 肤成30~45 °夹角,在X线引导下,在 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 下静脉移行处,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 的间隙为准。
③穿刺针与胸前壁成一定角度,有肋骨的屏障作用,故穿刺进 入胸腔的可能性甚低,不用担心误穿胸腔内脏器,远离胸膜顶, 穿刺时比较安全,不易造成气胸;
④电极置入后曲线流畅,静脉鞘不易与头臂静脉(窦)形成硬折;
腋静脉穿刺
腋静脉穿刺术在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置管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正 中静脉 、 颞浅静脉 、 颈静 脉 、 手背静脉及踝 部大隐静脉 等 , 但 由于早 产儿 的血 管细小 , 使静 脉不 明显 , 加 之血容量 不足 、 血 流缓慢或皮肤青 紫等原因 ,以及操作过程 中环境 因素影 响等 原 因, 均容易造成穿刺失败 。 本院儿科 自2 0 1 0年 3月以来 , 对 早产儿采用腋静脉穿刺置 管技 术后 ,提高 了早 产儿静脉 留置 针置管 的穿刺成功率 和留置时间 ,同时还 降低 了置管后局部 外渗 、 导管脱 出和套 管堵塞等局部不 良反应 的发生率 。 现报道
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置 于红外线 辐射 台上 , 取微 侧卧 位 , 与 台平 面呈 3 0 ~ 4 5 。角 ,
可在肩胛下垫一小枕利 于手臂外展 。 将一侧手臂轻轻拉直 、 背
伸, 腋 窝呈 水平暴露 , 不用 止血带 , 左手拇 指及其余 四指 轻握 该侧三角肌下缘 ,使腋 窝处皮肤绷 紧 ,腋静脉位 于腋 动脉 内 侧, 颜色呈蓝色无波动。 局部常规消毒 , 消毒范 围 6 ~ 8 e m, 自然
1 . 4 数 据 处 理
选取 本院儿科 2 0 1 0年 1 0月 一 2 0 1 2年 2月收治 的行静脉 留置针 置管 的早 产儿 1 8 6例 , 其 中男 1 0 1 例, 女8 5例 , 胎 龄
3 4 ~ 3 7 周 ,出生体质量 1 . 1 1  ̄ 2 . 5 2 k g 。将 患儿随机分 为对照组 ( 采用 常用头正 中静脉 、 颞浅静 脉 、 颈静脉 、 四肢 等静 脉置管 )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计 软件进行 处理 , 计量 资料用 ± 表 示 ,组 间 比较采用 t 检 验。计数 资料 比较 采用 x 检验 , P <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应用与护理感想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应用与护理感想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应用与护理感想新生儿腋静脉粗、直,容易穿刺,并发症少,且保留时间较长,便于护理。
我科从2008年07月起开展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08年07月~2009年12月的新生儿416例,其中男235案件,女181患者,1.4~3.9公斤,出生体重,胎龄28~41周,天0.5小时日~26日。
1.2材料与方法:留置针的选择:我们选择了这家德国公司Omnitest生产的型号为24号的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的穿刺(24BDGA)一枚,3M透明塑料贴,注射器5毫升,生理盐水3毫升,连接5号头皮针排气备用,常规输液用一组。
孩子们设置开放式辐射抢救床,取仰卧位,在儿童头部侧的操作员站,首先要选择好的一面腋静脉穿刺,侧臂轻轻拉直背伸,不能强拉,腋窝是暴露水平,左手拇指和其他四指握住侧旁三角肌。
腋窝皮肤绷紧,在腋腋静脉内侧动态脉冲点,蓝色的外观没有跳动,助手用手指指腹按压腋静脉近端,灌装腋静脉显露,皮肤0.5%碘伏消毒待干后,指针指向下面的点2中的2/3和1/3的锁骨~3cm的至胸锁突肌外侧缘进针,15~25度进针和皮肤时,针应缓慢,针看后暗红色的血液进入腋静脉留置针软管的同时,撤出针芯,放入0.9%2毫升生理盐水,观察渗出,果酱,如光滑3M透明胶盖是否固定,显示日期和运营商的名称,恢复与武器的自然位置。
2.护理体会2.1腋静脉优点:腋静脉血流量大,血流速度加快,如果输入刺激性药物或肠外营养随血液进入流通环节,降低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减少了泄漏的可能性,长时间留置输液是不容易的化学性静脉炎。
腋静脉直径粗,走直线,留置针套管进入容器漂浮在血管,减少血管壁长时间机械摩擦留置针套管,从而减少流体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和外渗。
上臂肌肉丰富和腋窝中央,隐蔽的位置腋静脉是不容易被抓到过腋下,活动虽小,但也减少了机械摩擦,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和消除管道。
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工作报告

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工作报告【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91-011 项目简介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很多新生儿由于皮肤薄、嫩,血管细、脆性大等原因,给留置针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即使穿刺成功,在输液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局部渗出、肿胀等现象,很难达到理想的留置效果。
而腋下静脉穿刺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因为腋下静脉距离上腔静脉较近,血管相对较粗、直、血流量也大,留置针随血流漂浮在血管中,对血管壁刺激性小。
在平常治疗中,新生儿需要进行持续的静脉营养治疗,对于普通血管,经过持续的药物刺激易发生渗漏甚至静脉炎。
本组资料表明,留置针置于腋下的静脉炎明显低于四肢留置部位,留置时间也长于后者。
另外,在急救下,往往需要快速扩充及输注某些特殊刺激性药物,如20%甘露醇、多巴胺等,而腋下静脉血液流速可高达200~300 ml/min,而建立腋下静脉通道能克服因刺激性强、渗透压高的溶液引起静脉炎的缺点,又能最大限度满足急救状态下静脉用药。
因此,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优于四肢留置。
2 项目来源和工作开展情况静脉输液是危重新生儿接受治疗及摄入营养的重要途径。
早产儿尤其是出现水肿的早产儿,因四肢或头皮静脉细小,管壁薄,患儿过度活动等原因,留置针置管后容易出现渗漏现象。
维持留置时间有些连一天都不到。
而反复的穿刺对早产儿来说,是一种不小的创伤。
再则频繁的搬动,极易引起患儿、早产儿颅内出血。
造成护士的极大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2009年8月我科从哈尔滨儿童医院引进了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
开始只有年资高的护士能进行操作,并且穿刺率成功率也很低。
经过不断的临床操作、经验积累、总结、在培训,2011年腋下留置针穿刺技术在我科已是一项成熟的技术操作,并且广泛的开展。
主要选择使用高渗溶液、长期静脉营养、早产儿为操作对象。
2011年1—12月,新生儿住院376人,腋下留置针穿刺108例,2012年1—3月,新生儿住院116人,腋下留置针穿刺45例。
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输液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输液中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0例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5例,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穿刺置管,参考组采用经头皮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儿穿刺置管时间及置管期间出现的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患儿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3例并发症,参考组患儿出现9例并发症,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腋静脉穿刺置管能够减少患儿生理痛苦,延长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较少,可作为首要置管方法推广使用。
标签:腋静脉穿刺置管;新生儿;输液新生儿血管细小,穿刺难度较大,同时长期多次持续静脉输液可导致药物外渗等并发症,加重血管损伤,对患儿造成一定的损伤[1],因此适当静脉置管时间、减少穿刺次数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为对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输液中的使用价值进行观察分析,笔者对我院收治的70例静脉输液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分别给予经腋静脉穿刺置管及经头皮静脉置管。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0例静脉输液患儿,男39例,女31例,体重2.8~4.1kg,平均体重(3.43±0.32)kg,纳入标准:患儿腋区完整无破损、感染等,腋下静脉完好,凝血功能常规检查均正常,患儿静脉输液时间大于5d或需要高渗性药物静脉输液。
将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5例,两组患儿性别、体重等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腋静脉穿刺置管:清洁患儿全身胎脂、血污,对穿刺部位进行重点消毒,保证清洁。
将患儿放在暖台上,取仰卧或侧卧体位,背部垫高2cm,头偏向对侧,上臂外展,将其手部举高,环抱枕骨粗隆如行军礼状,保证其腋静脉可充分暴露于皮肤最浅表处;正常体重患儿,穿刺针与腋窝皮肤呈15°左右,肥胖患儿加大进针角度呈25°左右;进针角度<30°,缓慢进针,避免刺入腋动脉;在输液期间加强观察双侧腋窝,及时发现渗漏等并发症,并给予及时处理。
静脉穿刺经验总结

静脉穿刺经验总结胡凤莲(保德县人民医院,山西保德036600)浅谈护患沟通的技巧周建珍(盐城市滨海县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500)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护患沟通现在已成为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
身患疾病的患者心理角色转变,一时不能适应陌生的医院环境、人员的复杂,身心都很脆弱。
需要我们护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语言的沟通技巧,掌握患者的心理动向及身体疾病,给予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护患沟通的内容1.1入院沟通,当患者办理住院手续,与护士见面时护患的关系就发生了,首先接待的是办公室护士,护士保持微笑,微笑可为患者营造一种良好的心态,有一种友善和欢迎的感觉,同时也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
1.2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的姓名、职务及责任护士、主治医生、科室主任及护士长的姓名,由责任护士介绍病区环境及本病室的病友姓名,让他们互相认识便于交谈。
同时进行入院宣教医院规章制度、饮食安排、作息时间、探视时间、住院期间的安全事宜等,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消除陌生感。
1.3每个患者入院时都希望得到最好的接待,接受最好的服务,护理人员接待患者后要细致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心理状态、诊治经过、检查结果、经济状况及其他还有哪些要求。
根据患者情况,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使患者感到有一种安全感,护患关系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患者的情绪又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
2护患沟通的技巧2.1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要全神贯注倾听患者的意见,应掌握语言的规范性、针对性,正确使用语言,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说话内容方式,语言要让患者明白,避免医学术语,以免不理解,要尊重患者的隐私。
2.2认真倾听是对患者的尊重,也是有效沟通的重点,护士本身要注意神态、仪表、温柔的语言、亲切的问候、姿态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要有尺度,不能漫无边际。
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应该给患者带来信任和安全感。
腋静脉穿刺(干货分享)

本院腋静脉穿刺实践
2009年1月 穿刺14例, 成功12例, 成功率86% 2009年2月 穿刺 29例,成功27例, 成功率93% 2009年3月 穿刺 39例,成功39例, 成功率100% 1月-今 穿刺148例,成功142例,成功率96%
感谢您的阅览
(此课件下载后可以自行 编辑修改 关注我 每 天分享干货)
④电极置入后曲线流畅,静脉鞘不易与头臂静脉(窦)形成硬折;
腋静脉的解剖(一)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外的延续,在锁骨内侧称为锁骨下静脉,出锁骨称为 腋静脉,腋静脉全程均在锁骨下方的胸廓外经过, 通常在大圆肌下缘处, 由肱 静脉内侧支延续而成, 经腋腔至第一肋外侧缘处移行于锁骨下静脉。
腋静脉的解剖(二)
根据腱下缘至胸小 肌下缘为第一段,胸小肌上、下缘之间为第二段,胸小肌上缘及第一肋外侧 缘为第三段,第三段腋静脉的长度为19. 5±4. 2 mm,外径为12. 5 ±2. 7 mm。 第三段腋静脉位置相对固定, 动静脉之间有前斜角肌隔开, 之间的距离10~ 15 mm,穿到动脉的机会减少,无伴行的神经,外径的尺寸大,第三段表面只有 胸大肌的筋膜,没有胸小肌,因而比较表浅,因此腋静脉第三段应当是理想的 穿刺点。
腋静脉的穿刺方法(盲穿)
Magney等在1993年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 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 关节的连线(A线) , 一条是胸骨角中心 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 ;两个点分 别是A线的内、中1 /3交点(C点)和B线 的外中1 /3交点(D点) ; ②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 肤成30~45 °夹角,在X线引导下,在 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 下静脉移行处,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 的间隙为准。
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行腋静脉造影经验: 因静脉血流速度慢,留置针位置尽量高。
图解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图解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本内容来源于:聪明鸡的博客
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到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途径。
由于锁骨下入路有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气胸、血气胸、血肿等。
临床医生一直在探索一个更加安全的穿刺途径。
应该是心内科医生首先开始了经腋静脉穿刺的实践,原因是当心内科医生采用锁骨下入路为病人埋植心脏起搏器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叫做“挤压综合症”的并发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电生理室的王龙医生曾介绍过他的腋静脉穿刺体会。
最近,本人也成功完成一些腋静脉穿刺,以下是一些录像的截图:
1、穿刺点定位:锁骨中外三分之一向下四至五厘米处
2、针尖刺入皮肤后注射器带负压,针体与胸壁呈30~40度角,针尖指向锁骨上窝
3、刺入腋静脉后注射器顺利回血
4、左手固定针体,右手送入引导钢丝约20厘米
5、退出穿刺针
6、扩皮
7、送导管12~13厘米
8、退出导引钢丝,肝素水封管
9、固定导管
10、贴保护膜
腋静脉穿刺的优点是:与腋动脉之间有前斜角肌隔开,不易穿破腋动脉;穿刺全程在胸壁外,不易伤及胸膜顶造成气胸血胸;易于压迫止血。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
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内科
琚长霖
腋静脉定义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外的延续,在锁骨内侧称为锁骨下 静脉,出锁骨称为腋静脉
腋静脉解剖部位
第一段:大圆肌腱下缘至胸小肌下缘,内、外侧分别为正 中神经内、外侧根,前方为胸肌筋膜深层,后方为腋动脉, 长39.3±3.2mm,外径7.8±1.6mm
第二段:胸小肌上、下缘之间,内侧为第二肋及其肋间隙, 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前方为胸小肌,后方为臂丛内侧束, 长31.9±2.9mm,外径9.5±2.5mm
离10-15cm,不易误穿动脉。 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比较浅表。 该段静脉直径粗,外径1.2cm。 没有神经伴行。
第三段是理想的穿刺点
创新性
• 国内仅有少数几个较大的心血管中心掌握腋静脉穿刺术。 • 既往我院常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或腋静脉切开植入永久
起搏器,腋静脉穿刺尚未开展。
应用性
. A l Al Fagih. J Invasive Cardiol. 2015 Jul;27(7):341-3. Mehrotra S. Indian Heart J. 2015 Mar-Apr;67(2):136-40.
安全性
腋静脉穿刺术植入起搏器已在国内多个DSA中心 开展,相对腋静脉及锁骨下穿刺已被证实具有安全、 有效、并发症少的特点,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We can do it absolutely!
腋静脉穿刺技术比较成熟,国内各心脏中 心根据自己的穿刺特点形成不同的穿刺方 法,如徐耕教授“平穿法”,黄伟剑、毛家亮 教授“腋静脉改良穿刺法”等。
无需特殊仪器设备,不增加医疗成本,电 生理医生经培训可熟练掌握腋静脉穿刺技 术。
并发症少,不会出现远期起搏导线断裂, 更加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费。
起搏器植入的穿刺途径
1.锁骨下静脉 3.腋静脉 2.头静脉
应用性:不同穿刺途径的特点
锁骨下静脉穿刺
优点:定位简单,方法 简单,迅速而可靠。
缺点:并发气胸或血胸;
远期起搏导线绝缘层破裂 或断裂
血气胸
导线断裂
应用性:不同穿刺途径的特点
头静脉切开术
• 优点:安全几乎不会发 生任何并发症。
• 缺点:操作麻烦,部位 静脉缺如或直径太细, 15%~20%患者限制植 入导线数量,现在仅有 少数术者采用此方法。
应用性:腋静脉穿刺发展史
1987年Nichalls穿刺法
1993年Magney穿刺法
1993年Byrd穿刺法
应用性:腋静脉穿刺发展史
1999年BELOTT腋静脉改良穿刺法
应用性
腋静脉穿刺应用现状
• 腋静脉穿刺术术运用于单、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
• 体內植入式除颤器(ICD) • 多根导线的三腔再同步起
. A l Al Fagih. J Invasive Cardiol. 2015 Jul;27(7):341-3. Mehrotra S. Indian Heart J. 2015 Mar-Apr;67(2):136-40.
小结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外科医生 / 心脏科医生 / 电生理医生 • 手术室 / 心导管室 / 电生理实验室 • 设备 • 导线放置 • 阈值测量 • 囊袋缝合 • 最后步骤
第三段:胸小肌上缘及第一肋外侧缘,内侧为第一肋间隙, 外侧为腋动脉,前方为锁胸筋膜,后方为第一肋间隙外侧 部,腋动脉和腋静脉在第三段被前斜角肌隔开。长 19.5±4.2mm,外径12.5±2.7mm
第三段
第二段 第一段
腋静脉第三段的优势
腋静脉走行在胸廓外,不易造成气胸。 前斜角肌隔开动静脉,两者之间的距
搏器(CRT)
经腋静脉穿刺植入 CRT
应用性
腋静脉穿刺的优点
损伤小,简单方便,可单人 操作。
安全性相对较好,不易发生 并发症。
可以放入多根起搏导线。
不会发生远期起搏导线断裂。 不会在导线插入时发生挤压
综合症卡住导线而影响操作。 在ICD及CRT-D植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Fra bibliotek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