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宫泽贤治及其作品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浅论宫泽贤治的早期济世思想

浅论宫泽贤治的早期济世思想

浅论宫泽贤治的早期济世思想作者:杨丽娟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8期内容摘要:日本作家宫泽贤治曾创作了许多法华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许多体现了作者创造人间天堂的济世思想。

宫泽贤治的济世思想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龙和诗人》可以看做宫泽贤治济世思想的发端,且其中的济世思想多来源于宫泽贤治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并深受佛教信仰的影响。

早期的济世思想虽具有局限性,但仍然是宫泽贤治致力于实现人间天堂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在宫泽贤治的后期社会实践过程中济世思想在萌芽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宫泽贤治济世思想法华文学宫泽贤治是日本近代知名作家、诗人,其童话作品《银河铁道之夜》、诗歌《不畏风雨》等不仅于日本国内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由于宫泽贤治是一名虔诚的日莲宗佛教信徒,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旨在宣传日莲宗佛教的“法华文学”作品。

《龙和诗人》就是宫泽贤治的早期法华文学作品之一。

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诗人的经历。

年轻诗人在唱诗会中,被评价为“明日世界的预言者和设计人”,却因此遭到了众人的误解和诽谤。

于是他倍感沮丧,去往海边向龙倾诉。

而龙听完年轻诗人的倾诉后,鼓励他来日去海底寻经,并约定一起探讨如何营造新世界。

该作品看似是一篇用于传教布道的小短文,充满了佛教元素和浪漫色彩,但年轻诗人的多处语言描写体现出作者宫泽贤治济世救人、实现人间天堂的远大理想。

关于宫泽贤治的法华文学,周异夫认为,“《法华经》的思想已完全融入他的思想当中,宫泽贤治的世界观是以法华经思想为主题的有极强佛教倾向的世界观”,[1]68“宫贤治一生以《法华经》为座右铭,致力于经典中倡导的济世救人的实践”。

[1]68甘涛、李静在《论法华精神在中的体现,从柯贝内拉之死说开来》中指出,宫泽贤治相信能以自己创作的法华文学作品,引导人们走向真正的幸福。

[2]239诸如以上对宫泽贤治法华文学的研究,多聚焦于他的晚期作品,而对前期法华文学作品,如《龙和诗人》等,研究甚少。

论宫泽贤治的宗教观_以_夜鹰星座_为中心_靳婧

论宫泽贤治的宗教观_以_夜鹰星座_为中心_靳婧
将法华经的教义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导人们如何追求生命本 来的姿态,以及如何获得真实的的幸福与充实感。从解脱自我, 到拯救众人,这个转变说明宫泽贤治在不断的济世救人的实践中 思想得到了升华,悟出了真正的“自我牺牲”的含义,坚定了其 以无私奉献的心为众人的幸福而孜孜努力的决心。实际上,贤治 的一生就是菩萨行的实践。他投身农业、投身自然,就是在把法 华经的佛教大乘思想转化为物质的行动。于是他的大半生,几乎 是全心投入农业改革及土壤改良的工作;在他三十岁那年,甚至 离家成立罗须地人协会,举办农民教育研讨会、带领农民欣赏音 乐并演出戏剧、为农家小孩讲述童话故事等等,凡此种种都是为 了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乡”。贤治一直被大家认为是一个纯粹的 理想主义者,他自己一生都在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始干”的标准要求自己,把个人理想和世界观寄寓在作品中。尤 其是宗教思想,更成为了宫泽贤治作品的重要精髓。
文史哲
大众文艺
论宫泽贤治的宗教观
——以《夜鹰星座》为中心
靳婧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夜鹰星座》这部作品故事内容的分析,特 别是“夜鹰”这个形象的分析,从中发掘出宫泽贤治的宗教观。生命 永恒的原理,超越修罗世界的思想,牺牲自我利他行的菩萨行的精 神,通过这三种宗教观来分析深受法华经思想影响的宫泽贤治是如何 通过法华文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将其思想渗透到 《夜鹰星座》这部 作品当中的。
的在佛面前众生平等的思想,贤治便在《夜鹰之星》的这部作品 当中,寄托了自己对大乘佛教思想的理解。那就是让夜鹰这个弱 者在面临欺辱,选择自救的方式,就是通过死亡找到解脱。其实 在整个过程当中,它既是被动体又是主动体。靠吞食虫子而谋生 ,以大欺小,就如鹰总凌辱它一样,厌倦了这样的生存模式,让 它坚信了对理想的追求。多少次它坠下云朵,几乎被寒冷的大气 所吞噬;多少次它遭到冷嘲热讽,几乎丧失了自尊心。可它终于 挣扎着展开了翅膀,向那不可能的世界飞去。终于,当夜鹰睁开 眼睛时,发现自己的身子像磷火一样,全身放射出美丽的蓝色光 辉。这种无私伟大的精神,正是贤治一直崇尚的宗教信仰,佛家 讲究的是菩萨心肠,牺牲自我利他行。

日本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研究

日本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研究

日本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研究日本奈良时代(710年-784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佛教艺术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并在文化、艺术和宗教等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时期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日本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日本古代社会的文化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对唐代佛教艺术的吸收与创新。

奈良时代的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佛教的推广与宗教文化的发展,使得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

从唐代佛教艺术传入到日本的文化元素中,日本人不仅仅是照搬,还通过本土化的创造加以改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奈良时代的佛教雕塑以无脖子、无肩膀的独特姿态为特色,与唐代的作品有明显区别。

这种创新和发展不仅表现在雕塑上,还表现在绘画、建筑和手工艺等方面。

其次,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研究还需要关注不同佛教派系之间的差异。

在奈良时代,佛教在日本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出现了多个佛教派系的争斗和竞争。

这些佛教派系之间在教义、艺术风格和宗教仪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天台宗与法相宗的影响之争对佛教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奈良时代的佛教艺术,需要从佛教教义的角度去分析不同派系对艺术的贡献,理解艺术作品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

此外,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的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佛教艺术不仅是一种宗教表达,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环境和文化特征。

在奈良时代,大量的佛教寺庙建筑、建筑构件以及供奉佛像的形式和风格,都能够提供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奈良时代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日本古代文化的特征。

总之,日本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的研究是日本古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与日本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佛教艺术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还需要将佛教艺术作为整体去研究,认识到文化、艺术和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

《竹取物语》情节设置中的佛教思想助其享誉世界

《竹取物语》情节设置中的佛教思想助其享誉世界

《竹取物语》情节设置中的佛教思想助其享誉世界《竹取物语》这本书被普遍认为诞生于日本的平安时代前期,被认为是开辟了日本新型文人文学创作的先河,是日本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对日本后世的现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被日本国人奉为经典。

自其诞生起,《竹取物语》就蜚声海外,一个在日本流传的物语故事,何以能够漂扬出海,成为世界文学史的重要作品?究其原因,在于其情节设置中体现的佛教思想,而这种思想属于世界,更易被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读者所接受。

1. 五贵族偏执追求终失败:求婚的五个贵族追求辉夜姬并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自居高贵、贪图美色,偏执而非正义的动机,欺骗甚至杀生的举动与佛教所提倡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收到的结果自然也均是失败,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生动写照。

浓厚的因果论痕迹推动着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其影响力自然也如佛教经典中教化众生的案例一般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2. 辉夜姬与天皇的天各一方:辉夜姬属于月宫,只是因犯罪才来到污秽的人间,在罪孽消除之后,她终将返回月宫;天皇是人间的一国之君,担负着国祚之责,爱虽爱矣,终将分离。

天皇至高的权力也无法改变命运车轮的前进方向,书信来往的密切也无法动摇天各一方的怅然结局。

这样的结局安排与佛教中推崇的宿命论不谋而合,尽管略显悲凉,却也是无奈的必然。

3. 生死与贫富的瞬间反转:贵族公子,生活富裕、颐指气使,但因心怀不善、扪心欺骗、肆意杀生而性命难保。

死即失去一切,高贵至极却一朝身死,剧烈的反转凸显了故事本身所渗透的无常论。

而贫穷的伐竹夫妇无儿无女,身无长物,却因辉夜姬的出现得享天伦,一夜暴富,亦可谓“世事无常”。

无常是人世的悲哀,从而衬托往生极乐的佛教徒夙愿。

小说中出现的“许愿”、“拜菩萨”、“吃斋念佛”等字眼及反复被提及的地名“天竺”更是直接将佛教元素放进字里行间,这对于这本小说在东亚、东南亚佛教盛行国家的流传是大有裨益的。

正因为行文叙事中的这些或明显或隐藏的佛教思想,使得《竹取物语》成为了易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日本文学经典。

宫泽贤治文学中的佛教影响

宫泽贤治文学中的佛教影响

宫泽贤治文学中的佛教影响宫泽贤治在日本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作家,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作为一位佛教徒,佛教对于宫泽贤治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潜藏着许多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宫泽贤治文学中的佛教影响,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探讨:一、佛教的渊源:探究宫泽贤治与佛教的深入联系二、禅宗思想的应用:揭示宫泽贤治作品中禅宗思想的应用三、印度佛教与日本文化的交融:探究宫泽贤治作品中的印度佛教元素四、佛教对宫泽贤治的影响:分析佛教对宫泽贤治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五、涅槃的诠释:从宫泽贤治作品中解读佛教教义中的“涅槃”六、生命与轮回的思考:解析宫泽贤治作品中关于生命和轮回的哲学思考七、净土思想的体现:梳理宫泽贤治作品中净土思想的展示方式八、佛教文化的启示:剖析宫泽贤治作品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启示九、佛教与人类命运的关联:探究宫泽贤治作品中佛教思想与人类命运的关联本文将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揭示宫泽贤治文学中的佛教影响并提升对宫泽贤治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1. 佛教的渊源:探究宫泽贤治与佛教的深入联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宫泽贤治与佛教信仰的起源,以及他是如何被吸引到佛教被的。

还可以探讨宫泽贤治如何将佛教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2. 禅宗思想的应用:揭示宫泽贤治作品中禅宗思想的应用宫泽贤治的作品中常出现许多短小精悍的诗句和文字,这与禅宗的思想非常契合。

这一部分可以深入分析宫泽贤治作品中禅宗思想的应用和其意义,探讨禅宗思想对宫泽贤治文学的影响。

3. 印度佛教与日本文化的交融:探究宫泽贤治作品中的印度佛教元素佛教源于印度,而日本佛教也受到了印度佛教的深刻影响。

这一部分可以分析宫泽贤治作品中体现印度佛教元素的方式和其影响力,探究印度佛教元素对于日本文化和宫泽贤治文学的交融。

4. 佛教对宫泽贤治的影响:分析佛教对宫泽贤治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佛教信仰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它也会对个人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学思想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学思想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学思想每个国家都有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 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珍惜。

《源氏物语》是日本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之一, 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其不朽之意义在于为后代读者展开了一幅幅卷帙浩繁的关于平安朝贵族的生活画面,不仅使我们从其优美的篇章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为后人更好的了解平安朝贵族宫廷生活及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情况提供了许多史书所不能提供的详实的依据。

此外,作品还浸润着浓厚的佛教色彩, 是当时宫廷生活的写照, 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作者的理想。

无论从词汇、还是情节内容, 或人物的思想来看, 都烙上了强烈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54回,共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主要描写源氏公子极享荣华又感情纠葛的一生,后10回为源氏之子—薰的感情故事。

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她一生笃信佛教,并精通佛典,佛学思想全面具体地体现在《源氏物语》一书中。

一、佛教思想在日本的发展佛教起源于印度, 传入中国后再传入日本。

佛教不承认常识的评价, 总的精神是出世, 抛弃现世的快乐、荣誉等, 而追求现世以外的所谓涅盘境界。

其中的禅宗教义, 对世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因果报应说。

它把人间现实的苦难和罪孽移到永远无法证实的天堂和来世去寻求补赎; 还有出世思想, 推重少思寡欲,清静无为, 借以回避解脱生活的烦恼和矛盾, 或取得禅悦。

佛教进入日本是在六世纪中叶的奈良时代。

经苏我氏、圣德太子的推动, 加上天武天皇也把佛教作为巩固政权、稳定人心的御用宗教思想, 所以佛教在日本盛行一时。

平安时代, 新的宗教势力开始摈弃世俗化的奈良佛教, 最澄、空海创立了天台宗和真言宗, 日本佛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天台宗是一个富于哲理的宗教, 与旧的佛教根本对立; 而空海创建的真言宗, 是源于密宗的宗教,与旧的宗教达成一定妥协, 反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宗教集团。

研究论文:佛教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研究论文:佛教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论文佛教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摘要:公元前 5 世纪佛教诞生于四大文明古国印度,并在汉明帝时传人中国,传入中国的大多为大乘佛法,并在中国经历若干世纪的译经历史。

之后逐渐由朝鲜传到日本。

本文旨在研究佛教的诞生及其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对古代日本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使得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日本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取向。

关键词:佛教;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影响。

一、佛教的诞生及本质。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天竺),后来被分化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

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完善的思想体系。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据说这是释迦牟尼最初用来教化民众的思想。

四谛即人世间的苦难;苦难所产生的原因,而要结束困难,就要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即去信教。

“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精髓”。

佛教其实就是为了让人们逃避现实中的苦难,放弃反抗,转而在精神上寻求慰藉,追求极乐。

四谛之中,人世间的困难与要摆脱这种苦难这两方面最为重要。

人世间就是受苦受难,让人们消极厌世,以信教而追求极乐,这就是佛教思想的最主要思想,这是一种消极的,厌世主义。

而这种消极的,适合统治阶层压迫下层人民的佛教义理,就得到了当时统治阶层的追捧。

利用民众想脱离苦海,寻求极乐的这种心理,让人民不敢反抗当局的统治,仅仅是以逃避现实来寻找自己心灵的净土。

二、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日本的早期传播的具体时间和方式,现在无从考证。

主要有两种版本。

一种是佛教是通过官方(即朝廷)传播而来的。

相传在公元六世纪中叶,钦明天皇时期,百济的圣明王派使者将佛教和佛经传入日本国内。

“”私传“则是通过民间传入。

佛教进入日本后的早期传播并非一帆风顺。

它与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截然相反。

宫泽贤治童话中宗教思想的体现

宫泽贤治童话中宗教思想的体现

宫泽贤治童话中宗教思想的体现◎李仪一、作家简介宫泽贤治是日本近代诗人、儿童文学家,虽是富商之子,却不甘继承家业,自得于务农的乐趣之中。

宫泽贤治的一生对日莲宗都有极大的信仰。

“初次接触日莲宗是18岁的1914年。

父亲的教友高桥太郎赠送给他一本同年8月出版的岛地大等编的《汉和对照 妙法莲华经》,宫泽贤治阅读后深受感动。

”[1]宫泽贤治为了弘扬佛法,坚持素食生活,寒夜修行,传教务农,最终积劳成疾而死。

毕生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做出了贡献。

二、童话《夜鹰之星》中的宗教思想1.《夜鹰之星是》中的生命思想宫泽贤治的童话中的生命思想包含人与动物的实质是平等的观念。

《夜鹰之星》中的夜鹰其实是人类的化身。

宫泽贤治的童话与寓言是不同的,寓言中的动物是对人的比喻,是用动物来讽刺人而已;作者的童话中的动物与人对等,表现了以人为首的动物与自然生命的密切关系。

夜鹰本是美丽的翠鸟和蜂鸟的兄长,却没有受到平等的待遇,甚至鹰还很讨厌夜鹰,“一看到夜鹰的脸就会愤怒地耸起肩膀,一个劲地催促夜鹰快点改名。

”[2]宫泽贤治的生命思想中包含宇宙生死观。

这种宇宙生死观是大乘佛教的宇宙观。

这种观念崇尚生与死不过是佛的两种存在形式,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死不过只是佛主向众生展示人的真实,是为了更好地重生和涅槃。

“夜鹰之星不停地燃烧着,一直燃烧着,一直……如今依旧燃烧着。

”[2] 夜鹰最终燃烧了自己,变成了一颗星星,这正是重生的体现,夜鹰并没有死,而是到了另外一个美好的天地之中。

2.《夜鹰之星》中的修罗思想佛教中修罗的世界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相互残杀的世界。

修罗是六道中的一个世界。

“在修罗的世界里,一种生物要想生存,就要注定背负捕食其他生物的宿命。

”[3]修罗的世界中,生物为了满足其生理需求而对其他动植物进行捕食,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为,但是正是在这种伤害他人来满足自身欲求的过程中,会产生极大的罪恶感,进行自我反思。

“啊,甲壳虫也好,飞蚁也好,每晚我都杀害那么多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宫泽贤治及其作品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佛教对宫泽贤治的宗教观、宇宙观、自然观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重点选取突出代表了这些观念的三部作品《要求繁多的餐馆》、《银河铁道之夜》、《夜鹰星座》为研究对象,通过佛教思想在其中的体现,探究这些作品给后世带来了哪些积极的亦或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宫泽贤治宗教观宇宙观自然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宫泽贤治(1896-1933),日本的诗人、童话作家、教育家,也是名虔诚的佛教徒。

在他37年短暂的生涯中,留下了1000多首短歌、800余首诗、100多篇童话、近200首古语诗。

这些作品在他生前尽管并未受到重视,在他死后近80年里却备受追捧。

然而读过宫泽贤治作品的人大多觉得其作有趣却很费解,这除了与作者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之外,从小耳濡目染的佛教对他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一佛教对宫泽贤治的影响1 宫泽贤治和佛教宫泽贤治生于日本岩手县花卷一个笃信净土真宗的佛教世家。

他和佛教的结缘,深受近在咫尺的父亲的影响。

其实,宫泽贤治的母亲还有姑妈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他很幼小的时候就像听童谣一样在佛像前听着“正信偈”“白骨御文”等佛教经典长大,自小对佛教就很亲近。

18岁那年,宫泽贤治首次接触到了岛地大等编著的“汉和对照妙法莲华经”,深受触动,开始信仰日莲宗,并把它作为了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1933年,他留下印刷一千部“国译妙法莲华经”颁发给知己友人的遗言,与世长辞,享年37岁。

宫泽贤治的一生始于宗教也终于宗教。

佛教,具体说是《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对宫泽贤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宫泽贤治与《法华经》信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宫泽贤治的佛教信仰深受父亲的影响,但他信奉的日莲宗却与家人一直信奉的净土真宗不同。

那么出身富家的宫泽贤治为什么要抛弃净土真宗转而信奉日莲宗《法华经》呢?其一:净土真宗主张“厌离秽土,欣求净王”,提倡在现世之外另有一个阿弥陀佛居住的西方极乐净土,只要人们真诚信佛,在他们死后就会往生极乐净土,强调的是寻求在另一个世界的幸福。

而日莲宗提倡除在这个娑婆世界(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极乐净土,人们想要成佛就要身践力行,努力把现世变成净土;其二:《法华经》的“久远实成之佛”(即永恒的佛陀)的信仰也给了宫泽贤治很大的冲击。

《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提到,“如来寿命无限,这些佛里就包含在现世说法的释迦。

释迦存在于宇宙的任何地方,是久远实成之佛”。

众所周知,宫泽贤治是一个37岁就病逝的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当他邂逅“久远”这种永恒的生命时,便被深深吸引并深受感动进而笃信《法华经》;其三:《法华经》所宣扬的彻底的“利他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宫泽贤治出身于日本岩手县,从孩提时代就经常出入寺院,当时岩手县净土真宗的信徒大多出身富裕的家庭,宫泽贤治家也是以贫苦的农民作为对象经营当铺的富家。

在富裕的家庭成长却身在一个普遍贫穷的大环境,这样的矛盾对异常敏感的宫泽贤治而言,内心经常是冲突与挣扎的,从而对富裕的人们信仰的净土真宗产生了疑问。

“佛教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使民众脱离苦海,过上幸福的生活?”《法华经》的“利他行”观点恰好对此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3 《法华经》信仰对宫泽贤治的影响《法华经》对宫泽贤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他形成了“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的宗教观、“生命永恒”的生死观、“生态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宫泽贤治的如上思想通过他创作的“法华文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所谓”法华文学”是指宫泽贤治为了弘扬自己所信奉的日莲宗《法华经》而创作的作品。

无论是诗歌还是童话,宫泽贤治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这些作品又不是简单的传教文学。

他的作品是作者深受法华思想影响形成的宗教观、生死观、自然观的一种真实流露,具有劝人远离丑恶,努力向善的意义。

以下通过《银河铁道之夜》、《夜鹰星座》、《要求繁多的餐馆》三部作品来重点探究蕴含于其中的这三种思想。

二佛教对宫泽贤治作品的影响1 佛教对宫泽贤治宗教观的影响及在《银河铁道之夜》中的体现《法华经》的“利他行”思想以及把现世改变为净土的思想,使得宫泽贤治形成了“全世界都获得了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宗教观。

而这种思想在他的代表作《银河铁道之夜》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银河铁道之夜》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贫困家庭里的孩子焦班尼,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卧病在床,焦班尼靠打零工挣钱来养家糊口。

由于身体瘦弱生性羞怯,经常受到同伴的讥讽嘲笑,只有善良的柯贝内拉对他非常友好。

一次他登上一个小山丘仰望深邃的夜空时,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在梦中,他和班上最要好的朋友柯贝内拉一起搭上了开往天国的银河铁道列车,开始了他找寻幸福的旅程。

寂静的车厢里,焦班尼和柯贝内拉一路欣赏银河的奇异风景,并且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乘客。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借用不同人物的话,数次对幸福是什么,幸福的内涵和终旨提出了拷问。

当焦班尼最终理解所谓的幸福就是:“要持有更宽广,更坦荡的胸怀”“要为所有的人谋幸福”的时候,作品就从梦幻回到了现实当中。

焦班尼的银河之旅,可以看成是一趟“寻找人类真正幸福”之旅。

作者通过焦班尼的口说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了他人谋取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纵观宫泽贤治的一生,他也如同焦班尼一样,一直都在践行着“寻找人类真正幸福”的信条,并为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宫泽贤治把《法华经》作为一生的座右铭,为了实现经典中倡导的济世救人的道理奔波了一生。

他抛弃富家子弟优越的生活,与农民并肩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的行为即是《法华经》救人思想的“菩萨行”的体现。

他投身农业、投身自然,笔耕不辍地创作“法华文学”就是在把法华经“全世界都获得了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这种大乘佛教思想转化为物质的实际行动。

焦班尼所说的“那么大的黑暗我也不怕,我一定要去寻找大家的真正幸福”,也正表现出走上菩萨行的宫泽贤治想要借助宗教鞭策自己无论遇到什么障碍或失败都要坚持忍耐下去,并且决意实现《法华经》奉行的“全世界都获得了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价值观。

焦班尼的银河之旅,可以看成是宫泽贤治一生“寻找人类真正幸福”的旅途,也是他一生菩萨行的真实写照。

2 佛教对宫泽贤治生死观的影响及在《夜鹰星座》中的体现《法华经》的“久远实成”(永恒的生命)思想对宫泽贤治的生死观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宫泽贤治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佛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两者不是对立的存在。

这一思想在贯注了宫泽贤治的佛家思想、隐含因果轮回、追求永恒世界的《夜鹰星座》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也就是说,夜鹰以鸟的形态自灭也好,还是以星的形态新生也罢,他们并不是生与死的对立存在。

鸟与星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是宇宙这一大生命体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

夜鹰鸟变成夜鹰星并不是由生变死,而是以另外一种不同的形式得到了新生。

《夜鹰星座》里的夜鹰尽管是美丽的翠鸟和蜂雀的哥哥,但是因为样子丑陋而遭到鸟类的嫌弃。

老鹰也因为夜鹰名字里有鹰这个字而强行要他改名字。

走投无路的夜鹰为了躲避鹰的杀戮,决定飞向遥远的太空。

于是他祈求太阳神,东南西北的星神。

“即使烧死了,我也心甘情愿。

求求您让我到您身边吧。

”在他的请求一次次遭到拒绝后,夜鹰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冲上天空。

最终他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得到了新生。

这其中体现了大乘佛教的生命永恒原理,死并不可怕,死并不是代表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用肉体的死亡换来精神和价值的永恒,这正体现了《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所示:“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消逝的只不过是有形的生命,永不消逝的是无形的生命留下的精神力量,那就是生命的真正的价值。

提及生死观,除了宗教影响外,不得不提及宫泽贤治的妹妹登志。

他们兄妹的感情非常好,登志也是家中最能理解他的思想、欣赏他才华的亲人。

登志的芳华早逝,对宫泽贤治而言,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曾写下《永诀之朝》、《无声恸哭》等诗篇,来表达他的哀恸。

这样一份哀情,无疑更加深了他对永恒世界的怀想。

夜鹰鸟因为变成了夜鹰星而实现了永恒。

同样,宫泽贤治毕生追求的永恒世界的理想在他去世后一浪高过一浪的研究其作品的热浪中得以新生,从而实现了永恒。

就像燃烧的夜鹰星一样,宫泽贤治因其文学作品长活人间而永放光辉。

3 佛教对宫泽贤治自然观的影响及在《要求繁多的餐馆》中的体现《法华经》对宫泽贤治的自然观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宫泽贤治在邂逅《法华经》之后,感悟到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草木虫兽都是人类的兄弟。

人类应该与自然共生共存。

这促使宫泽贤治形成了“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而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他提倡宇宙的一切生命应相互依存,和平共处。

强调人和自然要协调统一,人不能破坏自然,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他的这一思想在《要求繁多的餐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要求繁多的餐馆》是一部风格诡异的童话。

两个年轻发福的绅士,为了打猎,带着两只白熊一般大的猎狗走在山道上。

不料猎狗竟然昏厥死亡,而两个绅士不顾猎狗的死却在算计着自己的损失。

就在他们饥肠辘辘打算返回时,却看见了一家餐厅。

本来想着可以免费好好美餐一顿,却不料在经过一道道门被要求做了一件件事情之后,他们幡然醒悟,原来要被当作菜肴送上餐桌的竟是自己。

最终在猎狗和不小心走散的向导猎人的营救下,他们成功脱险。

而餐厅也如烟雾一样消失殆尽,但是他们俩那被吓得发皱的脸,却再也没有恢复原状。

《要求繁多的餐馆》中的绅士、向导猎人、猎犬、山猫、树木等都是自然界的一员,他们理应地位平等,无贵贱之分,彼此间和平共处。

然而,两位绅士自恃身份高贵,不尊重他者的生命,竟以剥夺动物之生命为乐。

“如果能在野鹿的黄肚皮上,狠狠给他放个两三枪,不知有多痛快。

黄鹿大概会先转上几圈,再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吧。

”如此残忍的想要杀死动物生命的人,最后差点被动物当成盘中餐吃掉,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生态环境却日益遭到严重破坏的现代社会也同样有其警示意义。

践踏自然,理所当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这都提醒我们人类和自然要和平共处,否则自然会跟人类渐行渐远,从而最终抛弃人类。

人类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从而失去我们生活的家园。

三宫泽贤治作品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佛教对宫泽贤治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他形成了“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的宗教观、“生命永恒”的生死观、“生态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在今天物欲横流、利己主义横行、拜金主义泛滥、物质文明高于一切的社会里,宫泽贤治的这种“要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精神和“保卫自然的呼唤”更值得我们学习弘扬。

而他毕生追求的梦想“建立一个幸福和谐的人间天堂”,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所努力追求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宫泽贤治作品的局限性,他的作品过分主张忍耐,提倡自我牺牲,不能唤起民众的反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