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报告
不典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例分析

精索 ,破 坏睾 丸的 侧支循环 ,术 后容易 发生缺 血性 睾丸炎
和睾丸 萎缩 。若为直 疝 ,在切开提 睾肌 后 ,可 先游 离 、处 理疝囊 ,再游 离精 索 ;若 为斜疝 切开提 睾肌后 ,可 先将精 索同疝囊 一起 游离 ,再 在精 索 内筋 膜 内游离并 处理疝 囊 ,
丝缝 线缝合 。⑦补 片要求 平整 ,并与 覆盖 的腹 股沟管 底面
2 1 年 1 月 第 1 卷 第 1 期 00 O 7 O
通过 补片进 入浅层 ,可 防止该 神经被 补片嵌压 。③精索 游 离要 充分 。否 则平 片补片 孔径小 ,将精 索卡压 太 紧 ,术 后 会 引起阴囊 水肿及 睾九 的血液 循环 障碍 ,但避 免过 度游 离
收单 丝缝线 缝合 固定在耻 骨 面的腱膜 上 ;补片上 缘须达 到 联合肌腱 下缘上方3~4 m,与联 合肌腱用不 吸收单丝缝 线 c 缝合 1 固定 。补片外侧容 留精索通过后两 尾端用不吸收单 针
【 徐洪雨 , 3 ] 闰建平 。 平片无 张力修 补术 治疗腹股 沟疝6 例治疗 分析 3
【】河南外科学杂 志 ,2 0 ,1()6 —6 . J. 0 8 44 :4 5
( 收稿 : 09 1 1 修回:21- 7 20一】— 9 OO 0-1) 5
( 发稿编辑 :高淑红)
淋 巴结综 合征( 川崎病 ) ”,拟诊 “ 崎病 ?”转上 级 医院诊 川 治, 化验血 常规示 白细胞 、中性 粒细胞属正常范 围 ,C反应
型川崎病的警 惕性不够 , 下级医院医生怀疑川崎病转诊后 , 上
级医院的医生未予重视 ,未给予必要的相关检查 ( 如心电图、
蛋 白( RP 轻度 增高 ,诊断为 “ 呼吸道 感染 ” C ) 上 ,予头孢 噻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早期诊断探讨

21 00年
l月 1
第 3卷
第 l 期 1
・
19 - 05
量资料以 牙± 表示 , 间 比较采 用 t s 组 检验 , 计数 资料组 间 比 较采用 检验 , 0 0 P< .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后药物可经 阴道黏膜很快 吸收并作 用于靶器 官 , I服所 避免 : 1 引起 的胃肠道反应及 肝脏 首过 效应[ 。在用 药副作用方面 , 3 ]
di1.9 9ji n 17 3 0 .0 0 1 .9 o: 3 6/. s.6 4— 86 2 1. 1 1 0 s
・
19 ・ 06
C i e e J u n lo ew lne lMe i e。 v mb r2 0 Vou N mb r1 h n s o r a fN C i ia  ̄cn No e e 01 lme3. u e 1
对 8例 确诊为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的性别、 年龄、 发热天数、 急性期血沉( S ) C反应蛋 白、 ER 、 血小板 (L ) 超声心 P' 、 r
8例 MC S患儿有 1 L 例冠状动脉 扩张 , 2例肛 周红 , 3例血小板 数显著
增多 , 例血沉 明显增快 。结论 4 / L 的依据 。 V S l C
宫颈 口的适宜剂量 [ ] 中国计划生育杂志 , 0 , (3 : 0 J. 2 1 5 7 )2 . 0 8 5 王新荣 , 喜梅. 康 尼尔雌醇 和倍 美力用 于绝经后妇女取环的效果
比较[ ] 中国误诊学杂志 ,0 9,( ):9 J. 20 9 1 6.
力蛋 白酶释放 出来 , 通过前列 腺素受体 ( Gr , 激活官颈 P - )或 t
3 3 雌激 素可使萎 缩 的阴道和 子宫组织松 弛变软 , . 增加弹 性, 使节育器易于松 动 , 能有效 地提 高取器 成功率 , 同时 , 雌激素可使宫颈黏膜 分泌增加 、 宫颈 软化、 口松弛 , 宫 使器械 易于通过 , 使取 环 相对 较容 易 , 术容 易成 功 , 手 减少 损伤 发 生, 减轻患者痛苦 。尼 尔雌 醇是 长效制 剂 , 口服长效 雌激 为 素雌三醇衍生物 , 有较强雌激素活性 , 能选择 性作 用于宫颈、 阴道 、 外阴表皮 , 在体 内转化为雌 三醇 。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45例临床分析

对 冠状动 脉进行 超声检 查 ,及 时确诊 治疗 ,避免 冠状 动脉
损 害加 重 。
量 静 脉 丙 种 球 蛋 白治 疗 ,并 口服 阿 司 匹林 肠 溶 片 ;2Y因用 ' I O
丙种 球蛋 白后 体温仍有波 动 ,加用 肾上 腺皮质激 素治疗 ;
1 积 极 治 疗 后 ,白 细 胞 仍 高 达 6 例 0×1 9 L,再 次 使 用 静 脉 0/
本 院为基层 海 岛医 院 ,有 的医生 对该疾 病认 识 不足 ,
常 易 漏诊 和 误诊 ,幸 运 的 是有 时 因疾 病 危重 早 期静 脉 应
用 丙种球 蛋 白才 不至于 引起冠 状动 脉并发症 。因此 ,如 果 患 儿只有 发热 ,不 能用感染 解释 ,抗生素 治疗无 效时要 高 度警惕 川崎病 的可 能 , 态观察血 小板及 C反应蛋 白 ,不 动
表 现,不伴扁桃体的渗 出性改变及 口腔溃疡;本组占 7 .%。 33 ③多形 性皮 疹 ,以躯 干为 主 ,会 阴部 明显 ,多 发生在 发热 起 病 后 的 5天 内 ,皮疹 以斑 丘疹 最 多见 ,也可 见 到 多形 性 红 斑 ,但 无疱 状 皮疹 ;本 组 占 7 8 7. %。④ 颈淋 巴结肿 大 ,多为 单侧 无 痛性 ,其 直 径 大于 1 5 m ,不伴 有 红肿 .c
病后 期 出 现典 型 脱皮 才 回顾 性 诊 断治 疗 。通 过对 本 组资
料 的分 析 ,笔者认 为 , 川崎病 的诊 断 中要 特别注 意 以下 在 几点 :①结 膜 充血 ( 双侧 眼球 结膜 非 渗 出性及 非化 脓性 指
1 临床资料
1 1 一 般资料 . 4 例 中男3 例 ,女 1 例 ;年龄 1 5 2 3 个月 至
中 国 乡村 医药 杂志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

新生儿科
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全身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以婴幼儿多见,男孩多于女孩,春、秋两季居多。
【病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⑴发热:38~40℃,1~2周,甚至更长;⑵皮肤表现:皮疹在发热或发热后出现,躯干部多见,持续4~5天后消退;手足皮肤呈广泛性硬性水肿,手掌和脚底早期出现潮红,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蜕皮,重者指(趾)甲脱落,此为典型临床特点;肛周皮肤发红、蜕皮。
⑶黏膜表现: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或出血,舌乳头明显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⑷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质硬有触痛。
2、心脏表现:可于病后1~6周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重者可致休克甚至猝死。
3、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疼痛和肿胀。
【治疗要点】1、控制炎症;2、抗血小板凝集;3、对症支持治疗。
【护理要点】1、卧床休息,宜进清淡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2、降低体温。
3、衣物柔软舒适,保持口腔、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减少陪人,预防出血和感染;4、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皮肤、黏膜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神志、面色,记录出入量。
家长签字:责任护士:。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28例回顾性分析

2 4h内热 退 , 3例 应 用 免 疫 球 蛋 白治 疗 3 6 h内 热 退, l例 3 6h后 热不 退 , 以 甲强 龙 l ~3 / g 给 5 0mg k 静 脉滴注 , 连用 3d 8例 患儿 2 " 2 。2 0- 8d血 沉恢 复 ' 正常, 出院 ; 4例 冠 状 动 脉 扩 张 , 3例 随访 1年后 恢
1 3 治 疗方法 口服 阿司 匹林 ( 阳万隆 药业有 限 . 沈
公 司) 0 5 / k 3 ~ 0mg ( g・d , 3次服 用 , 退后 减 )分 热 量至 3 / k ~5 mg ( g・d , ) 1次 口服 。冠 状 动 脉正 常 者服用 2 3 月 , ~ 个 冠状 动脉有损 伤者 服用 至冠状 动 脉恢复正 常 。同时加 用潘 生 丁 ( 津 金 世 制药 有 限 天 公 司) ~5mg ( g・ ) 分 3次 服用 。免 疫球 蛋 白 3 /k d , 总量 2g k / g静 脉注射 , d应用 或分 2d两次应 用 。 1 1 4 观察 指标 () .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 () 血沉 、 血常规 、 C反应蛋 白水平; 心电图、 超声心动 图改变。
() 3 手足硬 肿 2 4例 , 续时 间 3 7d ( ) ( ) 持 ~ ; 4 指 趾 端
是一种主要发 生在 5岁 以下儿 童的急性发热 、 出疹性 疾病 。呈散发或小流行 , 四季 均 可发病 。以婴 幼儿 多 见, 男性 发病 略高于女性 。现将 本科 收治 的 2 8例皮 肤黏膜淋 巴结综 合征患儿 临床 资料报 道如 下 。
出院 ; 冠 状 动脉 扩 张 , 随 访 1年后 恢 复 , 药 , 例 仍 服 药 中 。 结论 4例 3例 停 l 期 识 别 , 断 , 范 用 药 , 疾 病 的 治 疗 及 转归 很 有 意 义 。 诊 规 对 【 键 词 】 皮肤 黏膜 淋 巴结 综合 征 ; 阿 司匹林/ 关 治疗应 用 ; 潘 生丁/ 治疗 应用 ; 免 疫球 蛋 白类 ; 儿 童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42例临床特点分析

中国 中西 医结 合儿 科 学 2 0 1 3年 6月第 5卷 第 3期
C h i n 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 Tr a d i t We s t Me d , J u n 2 0 1 3 , Vo l 5 , No . 3
( 7 . 1 ) 。
分 3次 口服联 合应 用 。经 治疗 患儿体 温均在 3 ~5 d 内降至正常 , 一般情 况 明显好 转 , 体 温正 常后 阿 司匹 林 减量 。临 床 未 发 现 严 重 心 律 失 常 、 心 力 衰 竭 等 病 例 。复 查血 常 规 、 C R P及 E S R等 指 标 均 逐 步恢
遗症 病 例 。
3 讨 论
皮 肤黏膜 淋 巴结综 合征 的诊断 目前仍 主要依 据 临床表 现 , 无 特异 的“ 金标 准” , 多采用 日本 KD研 究
会 所提 出 的诊 断标 准 。K D 的 发生 具有 明显 季节 性
参 考文献
[1] 胡 亚 美 , 江载芳. 诸福棠实 用儿科 学[ M] . 7版 . 北京: 人 民 卫
冠 状 动 脉 的 损 伤 情 况 。结 果 4 2例 皮 肤 黏 膜 淋 巴 结 综 合 征 患 儿 中 , 发热 4 2例 ( 1 0 0 ) , 伴 随皮 疹 3 8例 ( 9 0 . 5 %) , 结膜充血 3 O例 ( 7 1 . 4 %) , 出 现 口唇 皲 裂 4 2例 ( 1 0 0 ) , 颈部 淋巴结肿 大 2 8例 ( 6 6 . 7 ) , 有 指 趾
本 组病 例患儿 多有 发热 、 皮疹 、 淋 巴结 肿大 等l 临 床表 现 , 符合 皮肤 黏膜淋 巴结综 合征 临床特 点 , 多数 患儿 白细 胞 计 数 、 血小板计数 、 C RP升 高 , E S R 增 快, 部分 患儿 出 现冠 状 动 脉损 害 表 现 。在患 儿 发 病 5 ~1 0 d给予丙种 球 蛋 白 ( 1 . 0 g / ( k g・ d ) ×2 d ) 静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治 疗5
4.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不能改变肾脏病变,不能改善预后,对皮疹
无效,急性期对腹痛,消化道出血,关节肿痛 可予缓解。
治疗
使用激素的指征:
严重血管神经性水肿 严重腹痛合并消化道出血 严重肾脏病变
用法:根据情况选用不同剂型、方式及疗程
治 疗6
5. 肾功能衰竭 : 可采用血浆置换及血液透析治疗。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实验室检查 无特异性
*血液学检查: WBC↑,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轻
度贫血;2~3周时血小板↑;急 性炎症反应指标升高。
*免疫学检查: 血清IgG ↑, IgA↑, IgM↑,
IgE↑
*心电图:ST-T改变。
*胸片:可呈间质性改变。
*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补液、 护肝、 护心及支持治疗,必要时行冠状 动脉搭桥术。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
*未经有效治疗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
15%~25%
*多数冠状动脉瘤于1~2年内消失,但
可留有管壁增厚和功能异常
*复发率为1%~2%
应系统症状时可考虑选用。
诊断
皮肤紫癜症状典型者,诊断并不困 难,同时伴有急性腹痛、关节痛及尿液 改变对诊断有较大帮助;
非典型病例,尤其在紫癜出现前 出现其他系统症状时,易误诊。
诊断
*分型: 皮肤型:典型皮疹 腹型: 典型皮疹+消化道症状 关节型:典型皮疹+关节症状 肾型: 典型皮疹+肾损害 混合型:典型皮疹+两个及两个以 上系统损害症状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图中所示:川崎病的一些表现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诊断要件包括:(一)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
(二)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
(三)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
(四)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
(五)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
(六)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5公分。
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以上(二)-(六)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项,加上持续高烧五天以上,并且能排除其它可以造成类似症状的疾病,才能正确诊断为川崎病。
其它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童注射卡介苗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甚至结痂的情况;血液检查出现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现象,发炎指数(ESR、CRP)升高,无菌性脓尿等。
这些表现将增加川崎病的可能性。
合并症包括:(一)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生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瘤超过50%会在1~2年内消失,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
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猝死率约占所有病患的2 %)。
心肌梗塞常发生在发病6~8周内。
日后也可能因冠状动脉扩张痊愈后,疤痕组织造成冠状动脉狭窄或钙化引起心肌缺氧。
(二)发病两星期内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有文献报告甚至症状可持续达4个月之久。
(三)胆囊水肿可能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通常不需特别的治疗。
(四)肠道假性阻塞。
(五)无菌性脑膜炎。
(六)肝功能指数上升、黄疸、腹泻、血清白蛋白降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报告
发表时间:2009-06-23T13:36:11.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3月第6卷第9期供稿作者:常冬梅杨絮甄微
[导读] 急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为婴幼儿多发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报告
常冬梅杨絮甄微(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150036)
【中图分类号】R5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9-0129-02
【关键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婴幼儿
急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为婴幼儿多发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
1967年首先由川崎报告50例,国内1979年曾综合报告11例。
现将我院儿科诊治2例介绍如下:
1 症例
例Ⅰ 1岁8个月,男孩。
于4天来突然发热39℃,食欲欠佳,周身出皮疹,眼睛发红。
去某医院诊为感冒,静点青霉素加双黄连三天仍高热不退,颈淋巴结又肿大,故来我院就诊。
体检体温39.2℃,神志清,呼吸速,面部、胸腹及双下肢红色充血样皮疹,右颈可触及鸡蛋大中度硬活动淋巴结2 个,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红皲裂,口内粘膜充血,无麻疹粘膜斑,咽赤,杨梅舌,掌趾及指趾端充血,硬肿潮红,心率 160次/分,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界不大,肺无著变,腹平肝在肋下1厘米,脾不大,神经系统正常。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9g,红细胞310万;
白细胞16.000,分叶中性粒细胞69%;
x线胸透正常。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T波在Ⅱ.avF.V5导联有切迹。
诊断为MLNS。
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日静脉滴注。
口服中药清热解毒,滋阴凉血药。
翌日转为低热。
精神好转,治疗第4天皮疹渐消,激素减量1/2。
第12天指趾端皮肤开始膜样脱皮,颈淋巴结渐消,结膜充血消失。
改为口服地塞米松,继续服中药痊愈。
例Ⅱ 2.5岁,男孩。
于来院前五天突然高热、轻咳,时惊跳,口服氨苄干糖浆, 双黄连、退热药仍高热不退、出诊、颈肿痛、眼睛红而来就诊。
体检神志清、呼吸速、口腔粘膜明显充血,口唇干燥皲裂有血痂、杨梅舌、双眼球粘膜充血、躯干四肢麻疹样多
形性充血疹,右侧颈淋巴结鸡蛋大,手指端对称性潮红,手足背硬肿、心率140次/分,心尖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界不大、肺无著变,腹平肝1.5厘米,神经系统正常。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8.7g,红细胞300万。
白细胞12.000,分叶中性粒细胞78%。
胸透正常。
心电图心动过速,低电压,ST-T变化,Q-T时间延长。
治疗经过静点氢化可的松100mg/日,口服阿司匹林30mg/kg/日,口服三天停用,口服中药清热解毒,滋阴凉血药,经治疗热渐退,疹清,淋巴结渐小。
病后10天指端皮肤开始膜样脱皮。
此2例患者均观察二个月,无有后遗症。
2 讨论
2.1临床表现和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于本病1971年日本制订了诊断标准,本组2例符合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故诊断可以成立。
本病需要和临床上各种发热出疹性疾病,如各种病毒感染、败血症、猩红热、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及红班狼疮等相鉴别。
2.2关于本病的心脏损害
据有关本病的报告中仅有2-3%的心脏损害,但从临床听诊心脏的异常,X线改变、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来看,可高达70%以上,9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主要变化P-R、Q-T间期延长、相对底电压。
T波底平,S-T段下降、异常Q波,心律紊乱等,R和T波下降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线索。
2.3 病因
病因至目前为止不明,有人认为与病毒、葡萄状球菌、B 族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有关。
从其持续发热、皮疹,对抗菌素无效。
病程有自限趋向等特点来看,病毒病因仍不能排除。
据日本统计病死率1.7%、死亡多见于发病3-4周的恢复期中,常突然发生。
85%死于心脏血管损害。
2.4 治疗
本病尚无根本治疗方法,临床上都采取对症措施,考虑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一般采取皮质激素治疗,但激素可加速血凝固、促使冠状瘤内血栓形成,主张慎用。
较多人主张
用阿斯匹林、潘生丁等,具有抗疑、消炎和解毒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川澄男.急性热性皮肤粘膜症候群死亡病例的探讨【J】. 小儿科诊疗,1975.28-54.
[2] 大固真彦.小儿难治性疾病[J].198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