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性作家亦舒深切的女性关怀

香港女性作家亦舒深切的女性关怀
香港女性作家亦舒深切的女性关怀

第23卷 第9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 Vol.23 No. 9 2002年9月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Sep.2002 

———————————— 

[收稿日期]2001-12-10 

[文章编号]1004—5856(2002)09—0084—04

香港女性作家亦舒深切的女性关怀

杨 菲

(广西师范大学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香港女性作家亦舒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既现代又传统的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了香港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陷于中国情感和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文化漩涡之中的人生图景,体现了亦舒对香港女性生活的深切关怀与思考。 

[关键词] 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现代叛逆;传统回归;女性关怀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女性作家关怀女性问题,无论在艺术背景上,还是在历史情景中,都是合理的选择。知识女性对女性问题的不断认识、表现和探索,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也是众多女性作家自身的一段重要而可贵的心理历程。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还是在女性解放运动中,都有很深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香港女作家亦舒所写的以香港女性的职业、爱情、婚姻为中心情节的小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因为这些作品延续贯通了“五四”时期女性小说的血脉,承袭了表现自身世界的传统。而且,在中西文化传统观念和新旧意识形态的碰撞和融汇中,对现代都市女性生活和意识的揭示,亦舒有一种她自己特有的眼光,一种融合了东西方美学思想的审美视角,向我们展示了香港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陷入中国情感和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文化漩涡之中的人生图景,并从多元视角上回答着娜拉走后应该怎样的问题。 

亦舒的小说,着力写女性,张扬女性自强自立的现代意识,提倡女性人格的自我完善,树立崭新的女性观念。以此为宗旨,其笔下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总的说来,无外乎两类,一类是为爱而生,一类是无处寻

爱。下面,我们就这两类女性形象的分析以细

细体味亦舒对现代社会知识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 

一、为爱而生 

“女人为爱活着,男人为事业活着。”——冰心如是说。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在寻找爱的路途中,品尝着爱的甜美和苦涩。亦舒则在艺术空间里追寻着在历史现实中难以获得的爱的意义,以一种虚拟的图景,想象和揭示着爱的内幕;假设着爱的辉煌与凄惨,永恒与短暂;描绘着爱的理想。这种对爱的关怀,既表现在亦舒对描绘爱情故事的热衷,也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对爱的投入。 

如《燕妮的爱》中的护士小姐燕妮,爱上了癌症患者陈永福,虽然恋人病入膏肓,可她依然尽情享受这片刻的欢愉和幸福。又如《南星客》中的乔硕人,在公司遭人诬陷,自己所爱的南星却是个无形无体的外星人,饱尝思念之苦后,终于与变为凡身的南星共结连理。在这些女性中,性格最具特色的无疑是《玫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黄玫瑰。 

黄玫瑰出身于富贵之家,美貌惊人且聪慧过人。她一生以爱情为事业,经历了三次刻骨铭心的恋爱:17岁时黄玫瑰爱上已订了婚的庄国栋,无奈庄只是把两人的感情当作“夏天的

第9期 杨 菲:香港女性作家亦舒深切的女性关怀 85 

罗曼史”,仍与未婚妻结了婚;30岁时玫瑰与身患绝症的大律师溥家明相恋,不顾一切地陪他渡过生命中的最后三个月;35岁时玫瑰与罗德庆爵士结婚,这时庄国栋对她展开狂热追求,她经过痛苦的抉择,认定罗爵士才是她白头偕老的伴侣。正如书中人所评价的,玫瑰不仅是个风华绝代的美女,而且“玫瑰永远不老,只是一直成熟下去”。玫瑰对爱情的清醒把握,有着女强人般的现代色彩。她的一切出自天然而毫不粉饰,特别是她“超凡脱俗的洒脱”及“醉死人的温柔”,这些既现代又传统的特点,使她成为亦舒小说中具有传统美德的典型的淑女形象,并且不同于其他作家笔下的多情女子,譬如琼瑶。 

琼瑶也是热衷于爱情描写的女性作家,其笔下的女子同样的温婉动人、聪慧美丽,对爱情一往情深、锲而不舍。同是写为爱而生的女子,亦舒之于琼瑶,其女性的情爱观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若说琼瑶描写的是理想的爱情,亦舒勾勒的则是现实的爱情。 

其一,琼瑶在情爱描写中,强调女子爱的对象的唯一性,女子在爱情中对恋人的依附性、忘我性和情绪性。如《我是一片云》中的宛露说,“我只知道一件事,我要和孟樵在一起,他是强盗,我爱他;他是土匪,我爱他;他是杀人犯,我也爱他。”[1]《月朦胧鸟朦胧》中的欣桐对于陆超的爱更是倍受虐待而不改其衷,情人简直就是教主,是上帝。显然,为了夸大痴情的力量,琼瑶不惜把她笔下的人物概念化,把痴情神秘化,把它变成一种宗教式的迷狂状态。那些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是神驰魂醉的,一生只爱一次,为一个男人燃烧热情。爱人之于她们,是信仰,是神明,是情有独钟,没有这个爱人她们的生命将为之褪色,痛不欲生。 

亦舒却不以为然。她笔下的女子在爱的选择权上更为宽广、现实,不存在所谓爱的对象的唯一性,也不鼓励女子为一个男人从一而终,守身如玉。亦舒正视爱情的魅力,但她更强调女子在情爱中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不要因为爱的风浪而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正如爱默生的诗中所写的:“你须要保留今天,明天,你整个的未来,让它们绝对自由,不要被你的爱人占领。”因此,玫瑰一生就恋爱了多次,爱就是爱,毫不羞涩,每一次都是轰轰烈烈、全情投入、刻骨铭心的。 

其二,琼瑶在爱情中所表现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实际同中国文化中较富于人情味的价值观、伦理观相一致。她的爱情观、婚姻观基本上是追求发自内心的爱、忠贞不渝的爱、有道德的爱。她偏爱的女主人公是具有浓厚传统道德观念的佳人,她们虽然或多或少地感染上了一些现代都市的浪漫气息,但终究不失其古典式的闺秀气质。她们能如痴似狂,但不愿超越传统伦理所设定的藩篱,最终还是能以理节情。如《在水一方》中的杜小双,无论卢友文怎样不近人情,她还是愿意恪守妇道地等待他,并创造机会让他有所作为,重新获取社会认同的价值。再如《问斜阳》中的纪访竹,与顾飞帆历经爱情的苦难即将结婚之际,适逢顾的原妻因病从国外归来,纪访竹便毅然忍痛离开了相爱笃深的顾飞帆,设法让其与原妻团聚。……我们可以看出,琼瑶笔下的女主人公其共同的特点是无比的善良,她们的情与善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爱情、亲情或友情都缘于至真至善至纯的爱。因为爱,宁愿放弃许多物质利益,宁愿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以牺牲自己的爱来成全别人的爱,宁强己所难而不强人所难。在情感与道德的抉择中,女主人公们都选择了道德,尽善尽美地完成了现代东方女性承继悠久的以伦理为指归的文化建构。 

而亦舒的爱情观却独树一帜。她一再强调的爱情之为爱情,主要是指情感的真而非伦理的善。她认为,正是因为受到传统的伦理规范的束缚,人的正常情感才受到深深的压抑,即情感作为充溢着活力的生命形式,常常被淹没在布满社会伦理规范的社会结构中。因此,她摒弃了那含蓄婉转,温柔敦厚,发乎情、节乎礼,不激不昂,悠悠绵绵的古典式的爱情;倡导纯净的,具有自然天性的奔放爱情。在玫瑰身上,亦舒的爱情神性论显现无疑。她要爱就去爱,尽管这种爱有时候会伤害到别人,她甚至为了爱放弃了对女儿的抚养,但她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于爱情,玫瑰是当仁不让,坦坦荡荡的,她只有在追求真正的爱情时才焕发出生命中最璀璨的光芒。 

弗洛姆认为,爱主要的不是和具体对象相联系,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取向。爱决定

86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 

了个体同整个世界的联系。如果一个人爱的只是另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的话,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爱,而只是一种共性依恋,或是一种放大了的自由主义。在这个意义上,玫瑰的爱的确是一种放大了的自由主义。她的爱情是在婚姻之外,甚至是在与婚姻的冲突中,超越了社会理性的约束,升华到自然的、性灵的境界。但也因此,她还原了爱情的独特精神:任性,自由,来去无踪。在这个层面上,亦舒不仅描写了爱情,而且可以说,她是重新发现了爱情:爱是无所谓对与错的,它唯一讲究的是情感上的一致与契合。可见,在塑造为爱而生的女性形象上,亦舒来得比琼瑶现代,表现的是女性传统中的现代叛逆,渗透着作家对社会的反省。 

二、无处寻爱 

爱情是极之奢华的一件事,像玫瑰那样朝露般的爱情历程毕竟是雕刻的理想,现实仍然是女性在爱的艰辛苦涩中曲折徘徊,在爱的失望中深怀感慨。因此,亦舒又塑造了一系列无处寻爱的职业女性形象,为她们作出了选择:做女强人。在亦舒看来,女性在现实中所遇到的爱的不幸,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还不能摆脱对男人的依附,人格尚不能独立。要使人格独立,必须使自己成为在心理和意志与社会权力和经济地位上都有实力的女性。如《独身女人》中的林展翘,有一份高薪的教师工作,生活丰衣足食,又有可供自己调配的假期,可谓悠闲自得。又如《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从学校一毕业就投入社会,打拼了十几年,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更有自己的铭言:“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才会帮助自己爬过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难关。”[2]……但同是写女强人,亦舒仍是另辟蹊径,不同于其他作家笔下的刚强女子,比如梁凤仪。 

梁凤仪的财经小说系列中的女强人特别醒目,她的小说中总是有一个起初处境艰难的女性,后来成为能左右某个财团的暴富者。如《花魁劫》中的容三姑娘,凭着她的姿色和头脑,先是做了金融界巨子贺敬生的姨太;当贺敬生死后,她成了当家人,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轰动了整个东南亚。又如《风云变》中的郁文,因妹妹夺走自己的丈夫,独在加拿大,处境艰难。在表嫂、违迪夫妇和基叔等人的帮助下,发奋图强、苦心经营,摇身变为叱咤风云、位高权重的国际知名企业巨子。……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梁凤仪对现代女性命运的良苦用心。她强调,“一个女人要求自己重新独立生活,要照顾身心两方面,经济上得运用自己取之不竭的学识与干劲,奋斗下去。精神方面,绝对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不作任何妥协,对爱情宁缺勿滥,这才是为自己,也是为对方保全自尊的唯一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追求,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强人的形象,向女人昭示:爱情不再是女人生命的最高目的,婚姻不再是女性人生的第一要义。她们有能力凭着自强不息,而不须仰赖男人的庇护或施舍改变自身命运,争得独立自主的社会地位。 

相对于梁凤仪的女强人系列,亦舒笔下的女强人只是生活自给自足,经济、人格独立即可,不期望成为统领事业的领头羊。不似梁凤仪的女性要获得独立,非使女性成为财经命脉的“执牛耳”者莫属。亦舒的女强人所谓的无处寻爱乃是因为错过了爱情的机缘或对爱的期望值过高,她们仍旧是渴望被爱的,爱情仍是她们生命的最大意义。像《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在事业上正有条件可以叱咤风云的时候,她却激流勇退,不再喜欢头上戴着的那顶“女强人”帽子,嫁得远远的。因为她一直都是想爱的。她常常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乃是因为自己是独身女人。她虽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也不需要诺言,但她无法不渴望激情和沉沦的快乐。可见,亦舒笔下的“女强人”追求事业与金钱,仅仅是作为人格独立的后盾与排遣寂寞的手段,绝不是人生的目的。她们对事业的追求是由于爱的无奈,以及由此产生的寂寞和空虚。所以,无处寻爱的女强人们最大的苦恼乃是她们在自尊自爱的同时又无法不倾向传统,“寻找男人”仍然是她们生命中时隐时现的主题曲。可见,在塑造无处寻爱的女强人形象上,亦舒来得比梁凤仪要传统了,她是在笔下的女性身上寻求现代意识中的传统回归,饱含了其对人生的参悟。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无处寻爱的女性形象中,亦舒还勾勒了一些另类的形象——将“爱情”作为商品的女子。在香港这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一切都可沦为商品,爱也不例外,有着它走向商业化的土壤。现实中那些爱的不

第9期 杨 菲:香港女性作家亦舒深切的女性关怀 87 

幸和悲剧使有些女性发现,理想的爱情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社会地位就不可能实现相互平等的男女之爱,而社会地位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经济实力。于是她们就用自己的“爱情”来换取金钱,用自己的青春来换取社会地位。如《喜宝》中的姜喜宝:21岁的喜宝已经饱经沧桑。多年来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挣扎在贫困线上。她爱过也被爱过,但年轻人的爱只使她饱尝失落的痛苦。因此,当面对肯为她出大价钱的勖存姿时,喜宝大发感慨:“我真正的呆住。我晓得他有钱。但我不知道他富有到这种地步。在这一秒钟内我决定了一件事,我必须抓紧机会,我的名字一定要在他的遗嘱内出现,哪怕届时我已经是六十岁的老太婆,钱还是钱。”[3]当她真的达到目的后,她更加相信“爱”与“物”是可以交换的,竟自信地说出,“我现在什么都有,我的钱足够买任何东西,包括爱人与丈夫在内。”不难发现,姜喜宝所扮演的无疑是世俗眼光里“狐狸精”的角色。亦舒展示了女性世界中这样一个常常不被正视的独特天地,正是反映出了香港广大女性对于男性的人格依附与金钱依附,点出了香港社会中女性问题的实质。这些没有独立人生,没有自立意识的女性形象当然不是香港女性的全部,亦舒着重写这样的女性,以这样的女性生活为中心情节来写香港社会,正揭示出在一个开放的、拜金的、竞争的社会里女性问题的症结点,也证明了亦舒确实在她的小说中认真地、严肃地思考着女性的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的问题。 

亦舒在她的作品中,为我们讲述的香港女性的人生故事,是感人的,然而却不能令人兴奋。原因很简单,为爱而生的女性,在现实中很难天遂人愿;无处寻爱的女性中,女强人依旧彷徨;将爱视为商品的人所得到的更谈不上是什么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的爱的世界是一个无边的困境。香港女性走出这一困境,当然要参与和等待着商业文化与爱的秩序的进一步完善,要依赖于消除爱情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然而,这里的一切还只是一幅艺术的、虚拟的人生图景,而不是完全的此在的香港现实,所体现的仅仅是亦舒对香港女性生活的深深关怀与思考。 

[参 考 文 献] 

[1]琼瑶.我是一片云[M].花城出版社,1996. 

[2]亦舒.我的前半生[M].海天出版社,1996. 

[3]亦舒.喜宝[M].海天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崔积宝

Deep Feminine Concern From HongKong

Woman Writer,Yi shu

YANG Fe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Yi shu,a HongKong woman writer,has created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 women images in her works. When thes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women pursue their own life and love,they have shown us a view of cultural shock between national emotio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which reflects Yi shu's deep concern and ponder for woman life in HongKong.

Key words:novels written by Yi shu;woman image;modern rebellion;return of tradition;feminine concern

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内江师范学院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姓名:陈明欣 学号: 20100141300 院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1班 指导教师:冯利华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前言 (3) 1亦舒小说蕴含的爱情观 (3) 1.1 孤寂的爱情 (3) 1.2 独立自主的爱情 (4) 2 亦舒小说对爱情的怀疑 (5) 2.1 爱情夭折与结局不完满 (5) 2.2 爱情和婚姻的两难 (6) 2.2.1爱情与婚姻的异同 (7) 2.2.2婚姻与爱情的选择 (7) 3 亦舒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8) 3.1 现实的真实写照 (9) 3.2 对女性独立的思考 (10)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后记 (13)

摘要:亦舒小说以都市男女的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叙写了打破封建文化向现代文化不断转型女性爱情。在摒弃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的同时深层次的剖析了爱情的现实意味,以及婚恋中的两难,为我们塑造了各种不同爱情观的都市女性形象。如:金钱至上的喜宝;为爱而生的玫瑰;大胆勇敢的香雪海;婚变后重生的子君等。表现出女主人公们孤独寂寞,独立自主,质疑爱情等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同时,亦舒也带领我们看清了爱情的本质,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矛盾的态度。既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但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的束缚。表述出了浓厚的商业氛围下,人们精神的沉浮和心灵的困惑, 真切地透视出了都市女性面对情感与欲望矛盾冲突的复杂心态和二难选择。小说中展露的更多的是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内容,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富有现实意味的启迪,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亦舒小说;爱情观;现实意义 Abstract:Yi Shu's novels with the theme of urban men and women's love and marriage, he wrote to break the feudal culture to modern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and female love. In the abandoned on the beautiful love praise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deep love and marriage in reality means, dilemma, as we shape the image of urban women of different love view. Such as: money for hi Bao; rose; the bold Hornsey sea; after the divorce of Zi Jun. Show the heroine lonely, stand on one's own question, love, full of modern flavor of love. At the same time, Yi Shu also lead us to see the essence of love, showed her attitude toward love of contradiction. Love is the desire and pursuit, but also have to face the harsh reality of bondage. Express a strong commercial atmosphere,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of ups and downs and troubled soul, truly reflect the complex mentality of urban women face the feelings and desires of conflict and the two difficult choices. The novel exposes the more realistic real social life content,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y of life and practical means of enlightenment,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Yi Shu's novel; love’s view; realistic significance

亦舒作品的风格

亦舒作品的风格,大体属于飘逸空灵的风格,情感细腻,文字优雅,既娓娓道来,又能紧紧地吸引住读者,让读者的心灵感受到震撼,给读者以美感。同时,也给予读者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 看亦舒,是一个断然转身,有情枉似无情。在书里看起来就要成为一对的男女,到了某一个关头,还是会分开。比如《迷迭香》里面的余芒和爱慕他的两个男子。总不像琼瑶那样,结局总是天长地久,只拿一些小吵小闹作调剂。她写起爱情来总是尖锐,并不认为两个人互相喜欢就可以终成眷属。“爱情原是锦上添花的事,男女互相为对方倾倒,糊里糊涂那么一刻两刻时分,便视为爱情,等到看清楚之后,不外是那么一回事,双方可以容忍的,便相处下来,不能够的,便立刻分开。” 她写起生活来十分犀利,的确有点鲁迅的风采。“我们都长大了,要得到的东西都拿不到,要什么没什么,诸般的不称意,抬抬手便伤害了别人,有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大家都是这么的寂寞。我们都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没有多余的日子了,却还忙着互相伤害。将来的日子是蜡,现在的日子是黄金,为什么要拿黄金去换痛苦。”犀利如此,甚至带点玩世不恭。“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人永远又小又笨,需要怜惜照顾,可是假使你不喜欢她,她立刻变得老谋深算,是只妖精,必须好好提防。”“假如有人来问姜喜宝:女人应该争取什么?我会答:"让我们争取金钱,然后我才告诉你们,女人应当争取什么。”” 亦舒的笔下有无奈,也有无奈下的坚强,受的教训太多了,慢慢演变成冷静的客观。挑个老实人,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不要追求虚无飘缈的东西。”“我不喜欢夫妻俩做同一事业,最好谁也不要沾谁的光,女人自己站得住脚,毋须夫唱妇随,拉拉扯扯,互相辉映。” 亦舒的故事情节紧凑简洁,表面上语言活泼幽默,犀利痛快,然而她的悲哀只藏在骨子里。即使是痛入骨髓的感情也仅点到即止,轻描淡写,全然是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太执着的悲哀,对看不透的悲哀,对得不到的爱的悲哀,对无可奈何的悲哀。即使是大团圆的结局,也是含泪的微笑,浸在悲哀的影子里。有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蕴涵,所以才犀利尖锐,还有张爱玲对待生活的冷静客观。 亦舒简介 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亦舒於1946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来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现为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 亦舒十五岁时,就被报刊编辑追上学校来要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当亦舒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两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杂奇花。有人称之为奇迹,说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 她美丽而豪爽,“有着追求理想的翅膀”,因之她的小说充满幻想色彩——虚无飘渺,却又执着而不肯放弃。她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纔华,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而又快又多,但即使换上十个笔名,读者也不难一下子从作品中把她辨认出来。 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结集出版的有七十种,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喜宝》、《朝花夕拾》等。 她走红的时候琼瑶也在走红,于是人家说;“香港有亦舒,台湾有琼瑶”,她却说“那个琼瑶,提了都多余”。但她承认琼瑶有琼瑶的本事,把“那一路”小说写到了尽乎顶点。与琼瑶小说中高大完美、给女人带来幸福的男主角相比,亦舒笔下的男人大多令人失望仅《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就有如下数类:多年来老实正经、勤奋向上的丈夫,忽忽然发现了真我,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香港言情小说家亦舒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在女性命运上的独特思考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的婚恋观念、女性的坚强自立、女性的金钱观念及女性的内心寂寞四个方面来分析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亦舒小说揭示现代香港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言情小说;生命体验;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思考 亦舒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其时琼瑶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亦舒的言情小说则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阅读其文章成为一种潮流,与金庸的武侠、其兄倪匡的科幻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是一个多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有《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圆舞》、《她比烟花寂寞》、《石榴图》《我们不是天使》《镜花缘》、《胭脂》、《香雪海》等二十多部。其作品基本上都是婚恋故事,题材比较狭窄,但其中的女性却是非常精彩的。生活上独立自主,最后急流勇退的唐晶,不把婚姻看做女性人生归宿,选择独身的杨之俊,美丽如玫瑰内心却寂寞无比的玫瑰、被丈夫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的子君,还有姚晶、徐佐子、马莉、承钰……这样一个个焕发时代女性的形象,在亦舒笔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她们置于社会这样一个大潮流之中,置于充满竞争的现代都市——香港。其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现代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婚恋、工作、生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心坚强、个性独立、有明确的金钱观念和婚恋观念、内心充满寂寞的特点。所以说,她的作品不仅仅限制于言情这样的婚恋的小说,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即将从现代都市女性的这些特点,来探讨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而深入研究她对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她在女性问题上的独特思考。(注:本论文主要参见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观点) 一、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大都以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而独树一帜。她们的独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她们人格的独立。她们完全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在物质、精神方面永远处于从属的、被压迫地位的女性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走

论亦舒小说女性人物的独立意识

论亦舒小说女性人物的独立意识 【摘要】亦舒塑造了聪明睿智、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群像,这些女性在逐步觉醒的过程中建立起独立意识,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作品中女性人物塑造突破了传统模式,以独立为诉求,以自立自强为途径实现自我拯救。 【关键词】亦舒;女性人物;独立意识;觉醒 亦舒的言情小说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被合称为“香港文坛的三大奇迹”,别致的开头,曲折的情节,侦探、历史、言情以及异域风情糅合于一体的风格,吸引并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作为香港女性作家中的翘楚,亦舒作品剥去了小说通俗的形式和言情的外衣,她凭借着不同于一般流行小说家的“多一点”的文学思考,以都市职业女性为表现对象,对其生存状态和精神内核做了深层观照和思考,塑造了聪明睿智、经济独立、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群像。也正因为此,对亦舒作品中职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如何实现自我拯救的思考也成为研究当代女性文学作品的重要课题。寻找女性自我,发现女性自我,挖掘复杂、微妙、独特的女性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手书写自己的成长史,书写女性之所以为女性的独特性别体验,以“我以我手写我心”,以“我以我手写我身”的方式来进行探索。亦舒笔下的职场女性的反抗之路是一条女性自立自强的道路,也是以亦舒自己人生道路为参照的。其笔下女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往往就是她内心真实写照。亦舒前半生颇为坎坷,情路颇为不顺,但在生命中遇到的几个男人都未能使她成为人生道路上的输家。她曾说:“连我这样年纪的人,都认为女性其实只有一条路走,那就是先搞身心经济独立,然后才决定是否要成家立室,希望工作与家庭并重。” 伴随着女性文学的逐步发展,女性独立意识缓慢觉醒。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香港“女性文学”作家,亦舒通过对女性婚恋、情感纠葛的分析,深入探讨女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她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香港都市职场女性在面对出现松动与裂痕的男权价值体系时心理、生理上的抗争与矛盾。在塑造了都市众生相的同时,亦舒小说以其鲜明的女性独立意识有别于其它言情小说,而她笔下的职场女性形象强烈的反抗精神也正是使女性对独立自主的诉求得到进一步延伸。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就当代女性来说,她们大多要同时扮演“披挂上阵,杀敌立功”和“穿我旧时裙,着我旧时裳”的角色,这就要求女性以坚强的个性来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在更早进入现代化的香港,社会见证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新时代女性开始在社会上施展才华,从而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个性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爱情不再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家庭也不再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女性更加看重生命、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事业逐渐成为她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亦舒笔下的女性大多凭借自己的双手打天下,“所有帐单自付,所有生活细节亲自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她们逐渐脱离了传统女性柔弱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10.10 odern chinese 土地庙捐了门槛,就以为可在祭祀时“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了,谁知四婶见了她还是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语气中显然比先前更加严厉和不满。结果,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猛然发现,自己的命运丝毫也没改变。从“讪讪的缩了手”写到“受了炮烙似的缩手”,从“疑惑的走开”写到“失神的站着”,作者藉助细节强化,揭示卑怯人生的社会根源:祥林嫂的不幸也许更多的不是直接来自自身的遭遇,也不是直接来自上层统治阶级的压迫,而是来自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一些封建卫道士和伪善者。作者欲告诉人们,祥林嫂生活在这些人中间,其处境是多么可悲。尤其像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的伪善者,更易将祥林嫂推向苦难的深渊。看来,妇女解放问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将套在脖子上的精神枷锁解开就万事大吉,难的是不易铲除制造精神枷锁的环境和土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很善于运用强化艺术技巧的。只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幸遭遇和 悲惨命运,他总是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感知觉和思维力集中于某个方面,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也不断重复强调, 以引起人们对其笔下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事实也表明,强化思维不仅是鲁迅小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这种技巧在他那里,既能深刻的刻画人物,巧妙的表达创作倾向,又能拓展读者的感受空间,提高读者的鉴赏力。其短篇小说享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4] 的美称,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注释: [1]鲁迅:“文学的修养,决不能使人变成木石,所以文人还是人,既然还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鲁迅全集》卷六265页)鲁迅的创作正具有这一强烈的主体意识。[2]这里只以《祝福》为例,其实鲁迅的其它小说如《孔乙己》、《风波》、《长明灯》、《示众》等也是很好的实例。[3]高尔纯:《短篇小说结构理论与技巧》,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4]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张木荣 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518060)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母亲形象的刻画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等对母亲形象的经典描写,在民众心中树立起了符合父权文化传统要求的母亲形象的楷模。然而母性神话在20世纪40年代最具有女性意识,同时又由游离于大众话语之外的张爱玲开始解构。其笔下的母亲一洗超凡脱俗的神圣光圈,从云端直坠凡尘。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虚伪、自私、异化和扭曲,把母亲看作恶魔的化身,塑造了一个曹七巧式的恶母形象。这两种极端引起更多作家对母亲形象进行反思和探讨,当代女作家池莉笔下的母亲形象,身上既闪耀着神圣的母性光辉,同时又折射着无法掩饰的缺憾和局限,她们是日常生活中立体而真实的母亲。而香港女性主义作家亦舒也对母亲 和母爱进行了探究,其作品中呈现了一批个性鲜明、反差明显的母亲,可谓对母亲形象进行了一番颠覆和重构。 以书写都市女性小说见长的亦舒,在发掘和关注女性真实的愿望、需要和才能的同时,塑造了一大批聪慧美丽又独立洒脱的新女性。然而作为女性角色一种的母亲,在亦舒的大部分作品中是被陌生化和边缘化的人物,着笔不多,但自私寡情、面目可憎的特征却非常鲜明:《人淡如菊》中乔的妈妈,乔形容她“母亲之泼辣,真是惊人”,《绝对是个梦》中女主人公程真的母亲啰嗦保守,母女感情一直不算太好。《玫瑰的故事》中母亲三十八岁生下黄玫瑰,非但没有中年得女的喜悦反而视女儿为负担,用母亲的话说“是我自寻烦恼”,她发起牢骚,“四十岁还生孩子,现在女儿不像女儿,孙儿不像孙儿”“怎么会生你这种女儿”“一点教养 ——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林 琼 摘 要:女性主义作家亦舒从女儿身份的视角,对母亲形象进行了批判和颠覆,刻画了许多自私虚伪、责任感缺失的母亲形象。随着作者叙述立场的变化,亦舒又对母亲形象进行了重构,转而塑造一些开明、宽容、平等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的嬗变显示了亦舒对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深入探究。关键词:母亲形象 亦舒 颠覆 重构

从亦舒笔下的女性说起

从亦舒笔下的女性说起 看过席梦娟,为琼瑶流泪,替三毛悲痛,为张爱玲鼓掌,和张小娴一起感动,与龙应台一起犀利,唯独差了一味,清洌智慧而不失韵味。 不经世事之时,梦幻得最多的事情无非是爱情。历经千山万水,读了许多许多的作品之后,我遇到了亦舒。 就是这种味道。不管文字是犀利冰凉,是洒脱自然,还是清冽熨帖,却总带有些女性的言情味道,文字里流淌出来的各色味道,最重最深的无外乎于一个“情”字。 亦舒不愧是女性文学的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代表,从事写作以来创作的系列作品,无不旗帜鲜明地提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独立。这是个长久不衰的话题。所谓女性意识,是指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认识到女人和男人也是一样,是人类的另一半的意识,正如斯帕克斯所言“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题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成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赋予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亦舒笔下的女性都是现代社会无数女性的楷模。 从亦舒的笔下走来的女子都带有一种清冽的气质。她们多是直发,身材挺拔修长,大部分时间穿着灰白黑三色的简单质感的衣服和平跟鞋子,英姿飒爽。干净的外貌下隐藏着独立而坚韧的性格,更为难得的是她们都有着看似与年龄并不太相称的睿智,参透世事沧桑却并不沉沦,自然而淡定的活出自我。 有时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女性能写出如此吸引我的主人公。原来亦舒也只不过是有着看似普通的外表而已,而其散发出的那种气质却会穿透你的心。我想在亦舒的心里,多少都有个理想中的自己,幸运的是她可以驾驭自己,让“她”从笔端走出来终究是件让她满足的事。 亦舒多写婚恋爱情故事,题材不广,却写得入木三分。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特的现代香港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些都市女性的婚姻爱情经历关注女性命运,透视现代香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透视整个香港社会。她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言情,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她的作品揭示了四个主题,女人的金钱观,爱情观,独立意识的探索,内心的孤寂。 爱情在亦舒眼中是苦涩的,她借作品言语“爱情是一份不幸的瘟疫,终身不遇方是万幸”。她的爱情故事没有圆满,涂抹上一层层斑斑叠叠的悲凉调子。 《开到荼蘼》,服装设计师青年才俊左文思与女主角王韵娜由互相欣赏到亲密接触再到倾心相爱,解除重重矛盾之后,亦舒却安排左文思杀人被捕入狱,两人隔着亲人的鲜血,注定无法再相守。“惆怅旧欢如梦”这句话在作品中多出现,《玫瑰的故事》中,付家明,黄玫瑰,庄国栋都是甘于为爱情付出一切的至情至性之人,玫瑰的魔力使得遇到他的每一个男为之神魂颠倒,并投入全身心的恋爱之中,人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境遇,这是一个典型的爱情传奇。再如《朝花夕拾》,锥心刺骨的相思,方中信与相识神秘的时空错位中,却又因为此不得不分离。 亦舒这样说,无所谓幸福的结局,人生本来就是平淡甚至充满失望和遗憾的,婚姻也绝不能给人以完美。虽然作为女性作家,她渴望期待理想的爱情,却无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至纯至美的爱情事实上是十分脆弱的。 《喜宝》是她对女性金钱观独到见解的代表作。1978年,21岁的剑桥大学高材生姜喜宝偶然解释已近花甲风韵犹存的富豪勖存姿,在见识到他的阔绰,并得到明确的追求之后,她接受了他的包养。她说“我一直希望拥有很多很多的爱,很多很多的钱,没有爱和钱,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1.1 理论综述与研究概况 (2) 1.2 作者简介 (3) 1.3创作背景概况 (3) 第二章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5) 2.1 女性形象蕴含的苦涩爱情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女性形象蕴含的现实主义金钱观 (6) 2.3 女性形象蕴含的独立意识 (7) 2.4 女性形象蕴含的孤寂之情 (9) 第三章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现实思考 (11) 3.1 女性形象背后的女性意识 (11) 3.2 个人经历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12) 第四章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第一章绪论 1.1理论综述与研究概况 关于女性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文学泛指一切女作家的作品;狭义的女性文学专指那些从妇女的切身体验去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讲,亦舒的小说都是女性文学的代表。 女性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所蕴含的女性意识则是一个长久不衰的主题。所谓女性意识,是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认识到女人和男人一样也是人,是人类的另一半的意识。正如斯帕克斯所言:“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赋予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一般情况下,女性作家在从事创作的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烙上自己独特的印记,然而在本质上却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为女性天生特有的,存在于女性潜意识之中的,从女性心理机制中均可显现的独特的意识。这种深蕴着的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她们在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考察后,要求女性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走出自我心灵的牢笼,追求女性真正的精神解脱,自尊、自强、自立,做一个独立的当代女性;其次,在创作内容上,较偏重于表现女性的体验,揭示女性的心灵,关注女性命运,展现女性的生存状态。 纵观亦舒所有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亦舒是位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女性形象在其小说中占有非常瞩目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的艺术画卷。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更是蕴藏着作者对女性问题的独特思考,为其小说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也正因为如此,对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视,成为亦舒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钟晓毅的所著的《亦舒传奇》,该书是一本专门评论亦舒作品的书,从作者的创作,日常生活,思想等方面剖析亦舒作品的特色:“亦秀亦豪的健笔”;杨敏的《都市丽人行——亦舒小说的女性主义意识》一文,从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实现角度对亦舒小说进行了肯定;杨菲的《香港女性作家亦舒深切的女性关怀》一文,从女性形象对待爱情持有的态度来体现亦舒对现代女性生活的关怀与思考;田玮莉的《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一文,从香港的环境背景来论述亦舒对于女性的偏爱及女性形象

亦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亦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亦舒的故事情节紧凑简洁,表面上语言活泼幽默,犀利痛快,然而她的悲 哀只藏在骨子里。即使是痛入骨髓的感情也仅点到即止,轻描淡写,全然是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桑过后的平淡,波澜不起,生活依旧继续。 关键词:亦舒、女性意识、独立、平等 亦舒是香港著名的爱情小说家,她走的虽是流行路线,但她的小说在讲述女性的婚恋故事中,不仅表达女性的真实情感体验而且透露出深刻的女性意识,从而表现出女性对自身的认同,对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亦舒,生在上海,长在香港,受着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熏陶。因此,其作品中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的自爱、自尊、自立的强烈描写。亦舒的小说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较之于大陆女性文学主力军的张洁、张抗抗、池莉等作家所表现的有很大的不同,她关注社会转型期都市社会中女性的生活境遇、心灵历程和理想追求,凸现女性的外在生存价值和内在性别体验的困惑,探究传统伦理观念和现代思想意识冲突中女性面临的各种问题,描绘了现代生存背景下的爱情、婚姻、家庭关系和女性遭遇,并且挖掘出女性意识及女性的精神力量和潜在能力,塑造了一批典型的知识女性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亦舒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的两性关系 自觉地在经济上、心理上、精神上和人格尊严、社会角色塑造等方面捍卫自主、自立与自强的意识一直是亦舒小说女主人公的追求,也是亦舒小说中女性意识的重要方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异性交往中的独立自主性。亦舒提倡女性在爱情追求中不丧失自我意识,仍然追求个体的独立性,不依附男性,也不去为男性改变自己,而是让男性来接受自己,容忍自己的独特个性,成为自己的仰慕者,甚至是自己的臣服者。如在小说《香雪海》中,主人公香雪海的三次出场均以强者的姿态出现,男主人公关大雄却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在真切的接触后,关大雄才发现香雪海冷峻跋扈的外表下却有内心的幽美洒落其上,而为之着迷,并希望能够与其一生相随。同样,在小说《喜宝》中,喜宝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固然令人齿冷,但她是那么执着在不正常的两性关系中保持自尊。当勖存姿说: “也不只是物质,情感上我还是依靠你的。你为什么不能爱我。”姜喜宝回答:“我在等你先爱我。”“不,你先爱我。”[1] 一个为金钱而出卖自己的女人,可以忍受一切侮辱,但在爱情面前,喜宝需要自尊。另一方面,表现在现代女性的经济独立性。真正的平等需要经济独立作保障,没有了经济独立,两性平等、妇女解放也无从谈起。 正如恩格斯所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2] 同样,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也一针见血地说明,女子的解放必 须以经济地位的解放为根基。自由竞争的社会使女性在以前男性垄断的行业中崭露头角甚至独领风骚,为女性挣脱男性中心主义束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亦舒小说中,工作对于这些新女性,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我的前半生》中的男女主人公同鲁迅《伤逝》中的男女主人公同名,鲁迅笔下的子君是企图走出那个时代却完全被那个时代吞吃了,

论亦舒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

论亦舒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 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09中文本 780901023 欧阳俐俐 【摘要】亦舒是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成一家。她笔下的女性,既有传统的回归,亦有现代的叛逆,融合了中西文化气息的女性,是有了灵魂的生命载体,成为一朵朵生命的奇葩。 【关键词】亦舒小说;女性形象;传统回归;现代叛逆;艺术感染力评论家们说,香港著名女作家亦舒的小说“最现代”不过了,她描写的“现代”香港社会,极力赞美的是香港女强人自信、自尊、独立自主的“现代风貌”。但我觉得亦舒的小说既有现代的一面,也有传统的一面,因为她的小说反映的仍是“女性寻找男性”的主题。女性的自我觉醒,人生价值的规定,还是有一个先在的尺度——男性标准,所以,现代女性骨子里依然有传统文化的束缚,体现在女性的温柔多情,性格的依附妥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家庭的回归。女性若要独立、觉醒,必须努力去冲破这一尺度,达到精神与物质的独立,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亦舒的小说,正体现了当代都市女性传统的回归和现代的叛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部分女性的心理矛盾及她们在现实中的挣扎。 一、女性传统的回归 女性作家关怀女性问题,无疑在艺术背景上,还是历史情景中,都是合理选择。亦舒的小说,着力描写女性,关怀的是女性命运和女性意识,所以她笔下的女性,或传统,或现代。尽管生活在现代的香港都市,她们与身具来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底蕴依然保留,以此,她们才能找到心灵的寄托与安慰,从而表现为一种传统的回归。要探索这一现象,必须从香港的特殊性来看。 香港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都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但由于香港一段时期被殖民者侵略,受到殖民文化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大陆的交流被割断,在这种传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交叉矛盾中,香港人一直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这在赵稀方的《小说香港》中有一定的体现。对

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作用来的。 “啊”在语流中音变的另一类是因“异化”而增音。这种异化增音主要表现在,当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a、o、e、ê”时,就在“a”前加上一个“i”的音素,变读为“ya”或写成“呀”。例如《西去列车的窗口》: ①……戈壁荒原上,你漫天的走石飞沙啊 ②沸腾的热血啊,汇流在几代人心头 例①中的“啊”处在“沙sha”这个音节后,受“a”音素影响,这个“啊a”便读成了“ya呀”。这种“异化”增音现象由于前面音节的主要元音“a”和语气词的“啊a”连续发出而又区分为两个音节,中间又不许停顿,发音自然很困难,因此客观上产生了异化的要求,发完“a”音后,楔入高元音“i”,使舌面上升后再降落发“a”音,这样就把两个“a”音划分开了,至于“o、e、ê”虽不如发“a”音的困难,但舌位的距离也和“a”接近,于是习惯上采取了增音i的形式。如例②中的“啊”在“血xue”这个音节后,受“ê”音素影响,这个“a啊”也读成了“ya呀”。 《西去列车的窗口》中语气词“啊”的音变,让我们更加明确,现代汉语语气词“啊”在语流中,本不读“a”音,是由其出现的环境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这变化是客观的,是汉语语音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我们掌握了这个音变规律,并且在朗读及其他口语表达实践中遵循这个规律,准确地读出其音变,就能做到规范朗读。宋欣桥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中的几个问题》一文里,对“啊”的语流音变指出:朗读篇目中语气词“啊”,汉字写作“啊”的,应试者未按规律音变的,应判定为发音错误。说话项中并非列举事物,也没有表示什么强烈的语气,而把语气词“啊”一律说成“呀”的,可以按发音错误处理。可见,“啊”的语流音变是普通话语音的明显特点,是现代汉语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有些人在口语表达时却忽视了“啊”的音变,自然不顾及其出现的场合、环境,或随意去读,或一律读成“a”,甚至有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某些影视剧的配音也是这样,这在当今国外汉语热、国内普通话热的语言大环境中,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另外,“啊”的语流音变规律又使我们反思另一个问题,目前的书面语言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往往在他的诗文表语气的地方直接用“呀”“哇”“哪”等语气词,在运用这些词的时候有没有个规范问题,是不是可以随意使用?如果单从通过阅读掌握其内容这一点来提出这个问题意义不大。但不能不承认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还有一个朗读让人们欣赏的问题,对文章来说还有一个念给别人听的问题,因此,对语气词“呀”“哇”“哪”的使用就不是随意的了。具体来说,使用其中的哪一个应以前一音节末尾音素为依据,也就是按“啊”的语流音变的规律确定。 目前,在汉语口语实践中,人们对“啊”的语流音变的淡化表现,使语言规范化产生不协调因素。笔者多年从事现代汉语及普通话口语教学,撰写本文旨在提示运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人们,准确运用口语,特别是从事影视工作、汉语教学工作的同志更要规范“啊”的音变。这对于我国普及普通话也必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2004.10. ②李如龙.《汉语应用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0. ③徐世荣编著.《普通话语音知识》.文字改革出版,1983.5版. ④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版. ⑤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商务印书馆,2000.11. ⑥王福霞编著.《普通话口语训练》.九州出版社,2004.6. 亦舒是香港著名的爱情小说家,她走的虽是流行路线,但她的小说在讲述女性的婚恋故事中,表达女性的真实情感体验和她自己对于爱情婚姻的矛盾心理。从而表现出女性对自身的认同,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一、现代开放的爱情 新的社会形态,使得女性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婚恋生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所取代。女性不再需要把全部精力用于反抗父母的包办、干涉上。而是有了自己的选择权。那么,如何使用这种选择的权力,就取决于女性本身的观念意识了。可以说追寻真正、纯真的爱情是所有女性、包括过去和现代的女性的梦想和重要的精神支柱。但期待的爱情、婚姻到底能为女性带来什么,现代女性在爱情、婚姻面前保持怎样的立场。亦舒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爱情。表现出她们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有勇敢、全力追寻爱情的,亦舒笔下的女子在爱的选择权上很宽广,不存在所谓爱的对象的唯一性,并强调在情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仍然是属于你自己“亦舒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不因为有了爱而把爱作为唯一的寄托,也不因为爱的风浪而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 爱情是每一个女子不变的梦想,爱上了就勇敢地、主动地追求,而不是消极地等待。《香雷海》中的香雷海是以冷峻跋扈的形象出场,她对关大雄的爱情是主动出击的,敢爱敢做,她甚至无视于关大雄已有女友叮当,而是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受和价值取向决定自己的行为,将世俗的礼法视为无物。即使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也不放弃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甜蜜的权力。与传统 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吴芳 16

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女 性文学研究专题 odern chinese2010.02 当代大陆和港台女作家数量颇多,成就斐然的也不在少数,然而亦舒以其独立的女性意识和泼辣麻利的文风独树一帜。亦舒是香港女作家,她美丽而独立,具有敏锐的触觉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她的作品自成一个浪漫别致的情感天地,既轻松有趣,又雅俗共赏。她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及杂文集一百多部,创造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景象。在港台众多的女性言情小说作家里面,她是一个敢于挑战爱的真谛的作家,她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大多专注于描写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有人说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作流行言情小说。 亦舒小说以描写都市女性情感生活为主,文中的女性多为具有很强的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她们身上显示出明显的女性意识,如经济独立、事业有成、在婚姻和家庭中始终保持自我、精神上不依附于男人等。她的小说中有很多警句,让人深感折服且震动,如亦舒在其小说《胭脂》中写到“我的归宿就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这是亦舒作为一个女人女性意识的体现;其小说《圆舞》中关于淑女的说法“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也赢得了世人的推崇。但是综观其众多作品,笔者觉得其女性形象描写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以其作品为例,来分析她的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一、女性生活目标的理想化 亦舒的小说与港台其它言情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局限于个人情感,脱离了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尽管爱情以至整个人生在亦舒眼中是痛苦且矛盾的,到头来是一场空,但亦舒仍在其小说中将追求所谓的真正爱情视为人 生的最高目标。 在被认为是亦舒代表作的《玫瑰的故事》中,主人公黄玫瑰生于富庶的家庭,从不用为生计担忧,数不清的男人为之倾倒而她浑然不觉,直至遇到自己的真爱,玫瑰才明白爱情的真谛——即亦舒曾说的:“中国人不懂得爱情最美丽之处,是在乎任性,来去自若,不受礼俗常规所拘,拒绝其他因素的影响。” 玫瑰一生中经历了两段生离死别的爱情,第一次爱情的失意让玫瑰从理想回到现实,于是随意找个人结婚生子,柴米油盐,沉溺于琐事;第二次爱情更令玫瑰奋不顾身,为了早日离婚与爱人相守可以毅然放弃孩子的监护权;爱人的离世又令她从现实中超脱,余生生活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 在亦舒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喜宝》中,出身贫寒、为学费发愁的女主角喜宝的愿望也是“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亦舒妙笔一转,让灰姑娘喜宝邂逅大富豪,以其敢说敢做的性格、名牌高校的招牌以及年轻美丽的形象赢得富豪的爱恋,从而出卖自由沦为金丝雀,但是免除了为吃穿住行担心的烦恼,有条件放开手脚去以追求爱情为生活目标。 亦舒笔下的“爱情至上”体现在“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喜宝》中的聪慧因为爱情的失意可以放弃父母远走他乡;患了乳腺癌的聪憩为了维护在爱人面前的完美形象宁可选择自杀。 在更多情况下,亦舒又将爱情看作是人生的游戏。往往一见钟情,如醉如痴,一旦爱情消逝,便行“美丽的离婚”、“无怨的分手”,旧爱如梦,新欢可觅,不迷恋过去,只追求现在。“故其笔下奇情畸恋,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男人外遇,女人别爱,家庭破碎,劳燕分飞,谁也不悲伤,无所谓,不在乎,一切重新来过。”这种婚恋绝对自由 的观点在亦舒的小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几乎每一部小说都 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林 琼 摘 要:香港女作家亦舒以创作都市爱情小说见长,她笔下的女性大多为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的现代知识女性,本文通过分析亦舒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阐述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关键字:亦舒 小说 女性 局限性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亦舒,原名倪亦舒,自幼酷爱文学,1962年在文坛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亦舒言情小说与金庸额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一起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小说虽然题材较为狭窄,几乎都是在讲婚恋故事。但是,由于她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特的现代香港女性的形象,并通过这些现代都市女性的爱情、婚姻的种种经历来关注女性的命运,透视现代香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透视整个香港社会。因此,她的作品已不单单局限于言情,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将从女性的爱情观、金钱观、独立意识的探索、内心孤独寂寞等四个方面,来浅论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亦舒;爱情;金钱;孤寂;独立 The female images in Yi Shu's Novels Abstract:Yi Shu, formerly Ni Yi Shu, his childhood love of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ry world,1962, be it quickly became famous. Yi Shu's romances and Jin Yong's martial arts novels, Ni Kuang's science fiction and together referred to as the" three wonders of Hongkong literature". The novels of Yi Shu although the subject matter is relatively narrow, almost all is telling the story of love and marriage. However, due to her success in shaping a unique modern Hongkong women's image, and through which the modern metropolis feminine love, marriage experienc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ate of women in modern Hongkong,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tire society of Hongkong. Therefore, her works have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sentimental, has gone beyond the general love story has val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female 's view of love, money concept, th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exploration, lonely heart four aspects,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Yi Shu's novels and social cultural meaning. Key words:Yi Shu; love; money; lonely; alone

从亦舒小说看香港女性的生存状态

谈起香港通俗文学,不能不想到亦舒,她与金庸、倪匡被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笔下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鲜活灵动、宜喜宜嗔,深深地打动了读者,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透视出香港这个商业社会的社会现实,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香港女性的生存状态。 亦舒笔下的女性,经济独立、重视生活品味、性格豁达大方、感情丰富细腻,由于自身环境良好,所以对男性有着较高要求,而现实中的男性却往往令她们失望,所以她们只好寄情于事业,在事业上获得较高的成就时却在感情上寂寞无依。这些女性的性格与香港这个商业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个开放的都市造就了她们精神上的独立,也是这个商业化的城市,使众多女性选择了寄情于事业,经济上的独立也使精神的独立成为可能。她笔下的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与以往的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大不相同,对待事业、挫折、感情和金钱的态度也与旧式女性截然不同。 一、对事业的态度 亦舒的小说根植于香港这个商业社会,所以她笔下的女性都能清醒地认识到事业对女性的重要作用。亦舒通过她笔 下的女主人公之口多次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女性必须首先经济独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再兼顾家庭,单纯通过婚姻解决人生中的困惑显然是不现实的,女人在任何时候都只能靠自己,用自己的一双手打拼天下,赢得尊重。在《我的前半生》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前半生完全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她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经济来源,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家中,靠丈夫每月给的家用维持生活,但这种生活随着丈夫的变心而宣告结束。随着婚姻的解体,她的经济也陷入了无法自主的困境。这时,手足无措的子君使读者认识到了经济自主对女性的重要作用。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助之后,子君认识到了她还有一双手,还有将来的岁月,于是毅然离开了丈夫,开始自己艰辛的打工历程,最终获得了事业的成功,与此同时结识了后来的丈夫。然而这一次她已经认识到,即使结婚也一定要出来做事,女人经济不独立是不行的。在事业中女性遭遇的困难比男性更多,必须付出比男性多几倍的努力才能达到与男性相等的成就,即便这样,人们看到有成就的事业女性还是会自动忽略她们的努力与付出,而是用暧昧的眼光怀疑她们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这种不公正的看法不仅来自异性,而且 也来自同性,所以事业女性不仅需要有超强的工作能力,还需 要一颗坚强的心。而底层的事业女性则不仅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应付上司及同事的骚扰。她们穿着名贵的套装和男性一起挤公车,一起面对事业上的各种困扰,而作为女性,她们的困扰比男性要多得多。面对这些困扰,她们能做的也只是靠自己的双手去解决而已。亦舒笔下的女子不仅能意识到事业对女性的重要性,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有非常谦和的态度,她们认为“不骄不矜,敬业乐业,已经成功一半”。成功“不是因为她的声色艺,而是那谦和的态度,功夫谁没有,谁敢不尽心尽意地做,讨人喜欢,则事半功倍”。 二、面对挫折的态度 亦舒笔下女主人公并不是象牙塔中的公主,她们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也会遭遇困境,也会黯然神伤。当她们遇到各种各样逆境的时候,这些勇敢的女性并不抱怨,而是用志向和毅力克服逆境,出人头地。当子君被遗弃之后,她的好友唐晶并不是一味地安慰她,每天只准她诉苦十分钟,告诫她不能沉湎在痛苦的海洋中。而子君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助后,也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上最不幸的,世上有很多女人,怀着破碎的心,如常活着,她认为自己的当务之急是把“青山”留着。怀着这样的心态,她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每当遇到不如意,她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凡事都是我自己学艺不精;老公跑掉,我学艺不精,与人无尤;家人瞧不起我,亦是我学艺不精,不讨人喜欢”。这种面对挫折的态度,使得这些女性越来越坚强,随着强大内心的建立,最终获得成功。而成功后,这些女性也没有耀武扬威地炫耀,她们认为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离婚》中的女主人公美莉面对离婚先是难以接受,认为这是个恶梦,接着认识到自己会活的比以前更好,然后全心全意地工作,置办漂亮衣裳,学法文、插花、柔道……在婚姻生活中她把自己的一切时间奉献出来,离婚后终于可以学自己喜欢学的,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升职。离婚,可以说是女性生活中的一大挫折,然而面对这样的挫折,现代女性虽然痛苦神伤却懂得坚强地面对,并把这次挫折当成新生活的契机,跳出婚姻生活的桎梏,让自己生活得更有品质。 三、对感情的态度 亦舒笔下的女性,像现实中所有的女性一样对感情有强 从亦舒小说看香港女性的生存状态 [摘 要]亦舒通过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女性形象最为深入人心。这些女性形象承载了她的理想,同时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描绘出了现代社会中香港女性的生存图景,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独立坚强的女性,以及这些女性在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面临的困惑。[关键词]香港;亦舒;女性[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郭文娟(1982-),女,助教,研究方向为写作。郭文娟(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第5卷第12期2010年12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5No.12Dec.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