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美术 九年级 上册 4.2 《民俗文化展》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03

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03

《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猜谜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讲解民俗活动、解释吉祥图案的内涵,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伟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把欣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看演示图片提问学生:1.图中的狮子制作材料和风格有何区别?2.下面的三幅作品分别采用了哪种表现形式?相同之处是什么?三、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1.民间美术的魅力不是只停留在它的外在形式上,它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2.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在家门口贴一个福字,而且一定要倒过来贴,为什么呢?讲讲“福”字的来历。

3.民间美术中的形象含义:龙:高贵、神圣、传统老虎:避邪龟鹿:长寿富贵松鹤:长青,松鹤延龄鲤鱼:鲤鱼跃龙门喜鹊、梅花:喜上眉梢牡丹花:花开富贵帆船:一帆风顺瓶、如意:平安如意鸡、如意:吉祥如意四、陕西的民间美术与当地的民俗活动1.合阳面花:李秀琴2.凤翔挂虎:胡深3.旬邑剪纸;库淑兰提问学生:这三位民间艺术家有何共同特点?他们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有何共同点?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五、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看剪纸作品中表现了什么节日活动?2.说说以下节日都有哪些特色民间美术作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3.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民间美术以民俗为基础,来源于民俗。

民俗与民间美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仅是民间美术创造的源泉,又是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

六、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1.民间美术对我们现代生活有何影响?找找我们身边的民间美术应用例子。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第四单 元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
课题:第2课民俗文化展(课时:1课时)
对教材的分析和认识
这节课属于欣赏.评述,《民俗文化展》在教材中是对前一课古城镇美术文化的延续,也是为下一课中国民间美术做一个铺垫。在教材中属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了解民俗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及动手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对学情的分析和认识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欣赏水平。观察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相对比较成熟。心理也较成熟,喜欢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自我的展示。所以给学生多的展示机会,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学习,了解民俗与美术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方法与过程
(l)通过教师引导、讲授、演示、欣赏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特点。(2)通过体会、观察、欣赏民俗文化发展及作品等方法,初步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1、海报主题:
2、内容:
3、色彩:
4、构图:
同学们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这些活动的意义
小组讨论民间美术的特点(色彩和形式及夸张的表现手法)
展示收集的作品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
小组讨论(重点提出对色彩和形式的继承,内容的现代化)
小组讨论海报设计包括的内容和形式。
小组讨论主题展板的设计
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与人的关系。
(3)这么丰富的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在色彩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鲜艳的色彩和对称夸张的元素是构成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的重要元素。其目的是突出喜庆、欢乐的氛围。是人们不放弃对美好生活追求理念的呈现形式。民间美术和民俗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又传播了传统民间文化。
(四)现在我们运用这些民间美术的元素来制作一幅“民俗文化展”的宣传海报。海报是怎样设计的呢?大家先看一下我设计的这幅海报。思考一下这幅海报有哪些内容?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课型综合、探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组织学生,调动情绪,查看课上使用工具。

二、导入课题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

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三、讲授新课介绍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简介一些节日民俗文化:例: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介绍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例如:年画、剪纸、皮影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和民俗风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提问:还有什么样的民俗和我们息息相关,广泛探究讨论。

教师:民间艺术品蕴藏了哪些民俗文化?吉祥的图案和颜色隐喻吉祥安康欣欣向荣美好愿望。

红色是我国人民喜庆色彩。

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学生观看大屏幕。

分组交流对春节各种民俗活动的感受。

分组交流讨论,个别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

相互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广泛探究。

讨论我们身边民俗艺术品的颜色种类,与之相关的话题展开。

四、课堂实践展示学生的作业。

在班级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展示学生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文字、图片等相关材料。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

课题:民俗文化展第二课时——中国辽砚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隶属于《民俗文化展》中的第二节课,属于“分析与研究”活动内容。

结合学校地里位置与家乡文化的实际,拓展出一节研究与欣赏的内容《中国——辽砚》。

通过介绍辽砚的历史与发展,欣赏富有本溪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借以深刻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民俗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民间美术中蕴涵的强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3、激发学生爱我家乡,发扬家乡民间美术的热情与信心。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辽砚与当地的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砚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 民俗文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 民俗文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民俗文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的第2课,主题为民俗文化。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注重实际操作,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 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

-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 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

-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美术基础,对民俗文化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民俗文化。

请你们回想一下,你们所了解的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有哪些?可以举个例子。

学生A:我知道春节有舞龙舞狮,端午节有赛龙舟。

学生B: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家会放孔明灯。

教师:很好,你们已经对民俗文化有一些了解了。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2. 知识讲解教师:现在,请看一下这些图片。

这是春节的舞龙舞狮表演,你们知道这个活动发生在哪个地区吗?学生C:广东和广西的很多地方都有舞龙舞狮。

教师:对,舞龙舞狮是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

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吗?学生D:我听说舞龙舞狮可以驱邪辟邪,还可以带来好运。

教师:非常好,舞龙舞狮的确有驱邪辟邪的寓意。

那么,端午节的赛龙舟呢?你们知道它在哪些地区举行吗?学生E:我知道浙江的乌镇和江苏的扬州都有赛龙舟教师:非常好,赛龙舟的传统活动的确在很多地方都有举行。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民俗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 掌握通过绘画表现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心。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民俗文化”主题展开,具体包括:1. 调研准备: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通过走访、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关于本地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包括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等,并做好记录。

2. 创作构思: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元素作为绘画主题,如民间剪纸、传统服饰、节庆场景等,并构思画面布局和色彩运用。

3. 绘画实践:学生使用素描、水彩、油画等绘画技法,将构思的民俗文化元素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绘画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

4. 作品完善:完成绘画后,学生需对作品进行整理和完善,如添加背景、题字等,使作品更加完整。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调研准备要充分,收集的资料需真实可靠。

2. 创作构思要独特,画面布局和色彩运用需合理。

3. 绘画技法要熟练,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需符合美术审美标准。

4. 作品需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5. 作品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内容丰富性:作品是否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创意独特性:作品构思是否独特,画面布局和色彩运用是否合理。

3. 技法熟练度:绘画技法是否熟练,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是否符合美术审美标准。

4. 原创性:作品是否为原创,无抄袭现象。

评价结果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评阅,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对于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展示,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品,教师将提供指导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4. 作业反馈将作为下一步教学调整的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民俗文化展》【创新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民俗文化展》【创新教案】

《民俗文化展》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民俗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包括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总体表现。

使它的学科意义不仅是对象上的,亦是方法上的。

民间美术则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

如果研究民间美术,将它从整体的民间文化中抽出,仅仅进行单一的视角的研究,则视野必然会变得狭窄,只有把民间美术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总体研究,才能进入深层,扩展新领域,才能充分显现其意义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美术已经成为美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范本。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组织学生,调动情绪,查看课上使用工具。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

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设计
3.重难点三: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欣赏民俗文化的美。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想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等方面。
3.设想三:课堂互动,深化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讨论,分享各自探究的成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
4.观看一部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民间艺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300字。要求:内容真实、感受深刻,能体现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拍摄一组反映家乡民俗活动的照片,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展示民俗活动的精彩瞬间。要求:照片清晰、文字简洁,能体现民俗活动的特色。
5.学生在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面,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如何分工合作、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的教学设计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进步。
1.对民俗文化的概念、分类及内涵掌握不够准确,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梳理;
2.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浓厚,但可能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
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
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
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
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3、认识春节传统习俗活动
祭灶扫尘春联年画年夜饭守岁爆竹拜年
4、下面的对联适合哪个行业?
大地回春锦绣河山添新貌万象更新风流人物数今朝
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兢兢业业育桃李勤勤恳恳做园丁
远求海内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5、讨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不少西方节日也随之传到中国,例如圣诞节、愚人节,作为中国人的你,更愿意过什么节日?
五、小结
节日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在这个传统文化氛围下生活,种种民俗、节日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我们走出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

六、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住有关清明、中秋、重阳等节日的传说、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