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_生命_伦理与和谐_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特色_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六
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是一种基于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政治学研
究框架。
它秉承着中国自主发展的原则,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核心内容的政治学探索。
中国自主政治学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注重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
中国自主政治学的核心理论包括:
1. 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今天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和发展
统一战线,凝聚各阶层的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 人民民主理论:中国自主政治学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
主是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原则。
它倡导人民广泛参与决策和国家管理,以实现民主决策的智慧和民主政治的民意。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自主政治学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国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
政治制度和体制机制。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国政治学强调以构建和谐社会
为目标,实现各个社会阶层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中国自主政治学强调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借鉴西方政
治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论探索。
同时,注重政治实践
的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发展。
总之,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政
治学研究框架,它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并
为政治决策和治理提供参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四大特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四大特征作为一个研究角度,政治文化是伴随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而来的。
阿尔蒙德于1956年8月在美国《政治学杂志》发表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先采用了这一提法并加以界定,此后为政治学界接受并为众多学者用以分析政治体系中的政治行为及其变迁。
关于政治文化概念的理解虽有差异,但一般都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及其过程所大体持有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意识指向,也可以完整地表述为,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
由此可以进一步认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至今仍然在政治生活中活着的东西,是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中国政治系统和政治运作层面的依托。
寻求文化的由来,探究政治文化的根源,不能不追问反映着生存样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育成与演化,以及人类主体精神活动的可能性空间都可以从中找到解释。
中国政治文化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归纳起来,影响着中国政治文化性状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小农自然经济方式,二是宗法族制的社会构造,三是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家学说,四是国家制度和权力阶层的支配与匡约。
它们结成互为依存、相互支持的政治生态系统,成为育化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土壤。
按照经典政治文化的分类标准,可以说中国属于依附型政治文化,积淀于国民心理层面的政治价值意识与行为习惯取向所展示的政治文化特征主要是: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权力崇拜的政治文化;潜规则的政治文化;以及均平取向的政治文化。
作为一种主观理性存在,家长制体现的是在政治生活的序列中,人们自上而下拥有绝对权力而无相应的义务;由下而上只有绝对的义务而无相应的权利。
与家长制相映随形的,是中国特有的礼制秩序或伦理角色定位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填空选择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它含有许多深刻的政治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对今天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仁政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政治伦理思想之一就是仁政思想。
在古代中国,仁政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好的统治方式。
仁政的核心是“仁”,也就是仁爱,关心人民。
仁政不是以权力为中心,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它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统治。
在仁政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对它的建立有着重要的贡献。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首先具备仁德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人爱、善良、公正等。
只有通过这些品质,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仁政。
孟子就曾经说过:“仁者爱人,治国者安人,天下为公,爱国为民。
”二、君子治国思想另一个重要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君子治国思想。
君子是指有高尚品质和道德观念的人。
在中国古代,君子被认为是一个好的统治者。
在君子治国思想中,君子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他们必须以身作则,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为人民做榜样,激发人民为善,并引导人民向善。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动的运动,覆灭了许多人的家庭,掀起了中国的社会动荡。
尽管毛泽东宣称他是“为人民服务的”,但事实上,他的行为并不符合君子治国思想,没有体现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公义思想公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公义是指公正,公道,无私等。
在公义思想中,统治者必须公正无私,管理国家事务,并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和庄周,都以公正和公道的形象在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被认为是坚守公义的代表,他们坚持秉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无论面对何种局面,都不会动摇。
四、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思想。
中庸指的是保持平衡和稳定的态度。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被视为一个好的治理方式,它帮助统治者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并平衡不同的利益,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bai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du“天人之际”zhi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dao、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一、原始社会政治制度
原始社会是指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的上百万年时期.由于人类在这个时期处于进化阶段,主要活动是找食物求生存,很少政治活动.原始社会时期分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两个阶段.
原始群时期,人类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共同劳动,共同抵御猛兽和自然灾害,共同消费,生活很简单,无政治制度可言.
氏族公社时期,由于人类的进步,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逐渐开始产生具有政治性的制度.在氏族公社之母系氏族时期,政治制度特点是:妇女在公社中处于支配地位,世系从母系计算,实行共族共财制,财产由母系继承.历史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政治制度有了长足的进步:男人在公社中处于支配地位,世系从父系计算,实行财产公有制,财产由父系继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军事民主制度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进步,原始社会财产共有制开始被破坏,产生了私有制,从而中华民族进入了更高的一个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主要包括儒家政治哲学和法家政治哲学两个流派。
儒家政治哲学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人治。
儒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德行高尚、才德兼备的品质,以身作则,成为民众的榜样。
同时,儒家注重教育,特别是教育人民的潜在德行和政治能力,以培养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他们能够以智慧和道德的方式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家政治哲学强调法治和权威统治。
法家认为,国家应该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明确的规则和制度可以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法家政治哲学中,强调法律的统治和君主的权威,而非人治和道德。
尽管儒家和法家在政治哲学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强调的重点,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强调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和才德兼备是治理国家的核心要素。
同时,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还强调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和互惠关系,注重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现代中国的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其政治文化的形成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入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内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政治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观念和道德理念,认为天地与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运行,塑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政治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被视为一种伦理和道德的实践,政治行为必须以道德价值为根本准则。
尊重权威、忠诚、谦逊、廉洁、执著、忍让等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共同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还包括了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规范被视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孝道、仁爱、诚信、礼仪等传统道德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成为了中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这些道德规范不仅在政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政治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
这些精髓所蕴含的哲学智慧、生活智慧和伦理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在当今社会,虽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但也应当注重挖掘其深厚的思想底蕴,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
2024年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2024年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____年的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政治学概论1. 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国家、政权、政府、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
2. 政治学的分类:政治学可以分为理论政治学和实证政治学。
理论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本质、原理和规律,实证政治学研究现实政治现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3.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政权、国家、政府、政治制度、政治意识、政治行为等。
第二章国家与国家制度1.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国家是一个由一定的人口、领土和政权组成的具有主权的社会政治组织。
国家的主要特征包括领土完整、主权、人民、政权。
2. 国家的来源和发展:国家的来源有社会契约说、宗教说、革命说等不同的观点。
国家的发展经历了部落国家、奴隶社会国家、封建社会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等不同的阶段。
3. 国家的职能和作用:国家的职能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调节社会冲突、推动社会发展等。
国家的作用包括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民福祉等。
4. 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
第三章政治权力的性质和结构1. 政治权力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政治权力是国家实施国家政策、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和权益。
政治权力具有普遍性、集中性、专断性和可转让性等特征。
2.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形式:政治权力的来源有合法性和实力两个方面。
政治权力的形式包括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两种。
3. 政治权力的结构:政治权力的结构包括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三个层面。
这三个层面通过制衡和互制机制来控制和平衡政治权力。
第四章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1. 政治制度的定义和特征:政治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政治原则和制度规范,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的一套政治机构和政治法律的整体。
2. 政治体制的定义和分类: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生命、伦理与和谐: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特色———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六唐国军(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收稿日期]2008-03-20[作者简介]唐国军(1963-),男,广西全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摘要] 中国传统政治学在求善为主的政治哲学指导下,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政治学———不是以权力规范为核心而是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不是仅仅以人为对象而是包容宇宙万物的生命安置为整体对象;不是民族国家范畴内的权力分配而是求得整个世界(天下)太平的独特的政治学体系。
这个体系以伦理规范为实现模式,呈现出强烈的普世色彩。
[关键词] 中国传统政治学 自然 生命 伦理 和谐[中图分类号] D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8)09-0183-05 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在天地人一体的和谐秩序中统一多元的基本特色。
如果从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内容及其关注的重心来看,则呈现出其对生命的特别关怀、对秩序和谐的高度期盼、对天下大同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伦理设计的特殊依赖等因素相互混同、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广义政治学特征。
它既是生命政治学、自然政治学、和谐政治学,同时也是普世伦理政治学。
一、生命政治学生命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福柯。
在福柯看来,身体是政体压迫的工具,是政治之作用于人的异化现象。
对此,我国台湾地区有学者认为:“傅科(即福柯———笔者注)的生命政治是一种生命的政治技术学。
生命是指类的身体,政治的部分讨论是权力以及主权的问题,技术的部分讨论的是干预以及调节的措施。
”[1]但是,福柯本人并未给出一个完整的生命政治学概念。
而台湾地区学者黄俊杰先生所概括的生命政治学(BOB Y POL ITICS )概念是:“以身体作为隐喻所展开的针对诸如国家等政治组织之原理及其运作之论述”,其“将身体以及作为身体的延伸或扩大的国家,视为一个具有内在整合性的有机体”及“将身体作隐喻或符号来运用,以解释国家的组织与发展”[2]。
这个生命政治学概念提的是一个隐喻,并非一门实质的学科,而且迄今为止,学界也没有给生命政治学作出准确的定义。
但是,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存在着对于生命的一种特别关怀,因此必须有一个新的概念来加以表述。
笔者认为,所谓生命政治学,应有三个方面的理论指向:第一,是以生命作为终极关怀和研究对象的政治学;第二,是以生命保全和安置为基本原则作为立说标准的政治学;第三,是以生命活动规范和秩序安排及其相互交往为内涵的政治学。
中国传统政治学构成的主体精神———儒道两家思想,正是这种关注生命、以保全生命为言说对象的政治学说。
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庶、富、教”,着重从社会系统的运作中考察并规范统治者的政治行为,发展出以“民本”、“保民”为基础的“仁政”政治理论,并着重依据人伦规范对政治进行设计与改造,其重点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的生命体。
有学者指出,孔子“主张把治理国家视为生命的职责所在,统治者不仅由此而提高自我之修养,而且负有将道德观念传扬给后代的责任”[3]。
道家则从另一个角度———3812008年第9期(总第159期)广西社会科学GUAN GXI SHEHU I KEXU ENO.9,2008(Cumulatively ,NO.159)个体生命的保全来看政治。
在道家看来,“生生”就是道的根本,道是玄牝,是谷神,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之母。
在道家看来,安置生命本身,使其各适其性,自由生成,自然演进,周而复始,这就是道家所谓的“政治”———无为的国家治理学说。
儒道两家分别以社会的与个体的生命为言说对象,这在经诸子整合而最终形成的中国传统政治学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中国传统的生命政治学中,其政治体系以生命为基本取向的政治终极关怀也是十分明晰的。
“天”、“道”都是宇宙生命体系的代称,这个全息性的生命体系如何按照其原有的运行规律运行,是政治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
全天保生是道家政治的最高理想追求,同时也是在经汉代整合后而成的中国传统政治学体系中的核心理念;儒家的“敬天保民”、“民本主义”,就是从养民之生到养民之性的政治设计理路。
生命,不仅是人的生命,而且包括宇宙万物中的一切生命体的关怀,都在这个政治体系中得到尊重,得到应有的生存权利。
二、自然政治学自然政治学,依照西方政治学体系的解释,就是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的政治学说。
对于西方政治学中的自然法,学者的解释亦各有不同。
顾名思义,自然法就是自然而然的法则,与生俱来的、原初性的、不可变更的法则,其意旨在于,人类属于整个宇宙体系中的一部分,社会中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是相同或类似的。
因此,西方自然法政治理论的核心假定就是:社会中的规律或法律(LAW )同时是自然的、理性的、道德的。
而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现代自然法,按照曼海姆的概括,其内容主要有:(1)自然状态说;(2)社会契约论;(3)人民主权说;(4)关于人权(生命、自由、财产以及对暴政的拒斥等)之不可剥夺的学说[4]。
这就使其完全脱离了道德的规范,使现代西方政治学成为了缺乏德性基础的纯技术性“科学”。
中国传统政治学以取法自然为其政治价值之源,呈现出与西方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公平、正义的基本政治取向相类似的特征,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结构形式,这就是不以征服自然为目的,而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想;不是以抛弃“德性”为手段,而是以道德伦理为中心。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的“自然”又与西方所谓“自然”大不相同。
笔者认为,中西方自然政治学理论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的自然就是“天下”,是一个“原初思想境域”,或者说是一个“浑沌”性的大概念,更是一个天地人相参而成的宇宙体系。
即所谓“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
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5]。
天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也不完全是上帝对内在于自然中的本质或意图的诠释。
在这个体系中,既有神圣的信仰,也有现实的理性;既有自然作为其自身整体(如董仲舒说的“十端”)的运行规律,也有作为这个整体中一员的个人的因素的强调。
政治的核心就是维系这个整体的自然秩序的正常运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第二,中国传统中的自然体系是一个由天或道生出的层级明显的体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这个体系中有着井然有序的布局,它是由天来完成的,同时预示人间政治秩序设计的体系。
陆贾说:天“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阳生雷电,阴成霜雪,养育群生,一茂一亡,润之以风雨,曝之以日光,温之以节气,降之以殒霜;位之以众星,制之以斗衡,苞之以六合,罗之以纪纲,改之以灾变,告之以祯祥,动之以生杀,悟之以文章”[6]。
这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政治理论设计中,其基本价值观念必须取法“天道”,而“天道”的本质则归于“自然”,这个自然,列为日月星辰———天,布成天下万物———地,凝为宇宙精灵———人。
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天”是宇宙万物和谐的内在价值根源,而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上,则更应当依赖于人自身的力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人在谋事或者说从事政治活动之中,必须遵循“天”的神圣规律,否则就会招来失败,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陆贾说:“故安危之要,吉凶之符,一出于身;存亡之道,成败之事,一起于善行;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星辰而亡,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也。
”[7]第三,在政治设置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观象”、参和的关系,天地人既相分又相关,由此而形成的天道、人道、治道,同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此,必须依照天的布局,设置各种制度,如依照天象设置481唐国军/ 自然、生命、伦理与和谐: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特色———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六皇帝制度、后宫制度、官僚制度等。
第四,这种政治与自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实现模式中的直接利用自然现象规范政治行为的神秘生态政治特色:在政治行为中依照天的运行规律办事,即必须按四时万物的生长规律行政,不损坏环境的自然生态意义———时令政治,也必须以天象显现出来的对于政治行为谴告或赞扬进行政治措施的调整、改革,甚至革命———天告祥瑞与灾异谴告机制。
这种表面看来神人杂糅的以阴阳五行为基本思路的政治设置,似乎既荒唐又可笑,但它对于自然的遵从之心之虔诚,是不可怀疑的;其政治的目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秩序追求也不应该视之为笑谈。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政治学理论构成的核心价值均是自然的产物。
“道德天赋……是儒家所基本关切的东西。
而且他们煞费苦心地证明,道德天赋即等同于自然本性”[8]。
因此,儒家政治所坚持的信念是“人类之道德完善同宇宙的和谐是相一致的”,而人类道德则正是儒家治道的核心。
同样,对于道家而言,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立场可以在老庄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它要求人们以自然界为‘自然’行为(无为)模式,并在消除‘非自然’行为时遵从自然界的规律。
”[9]《庄子・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这是说《庄子》中的“至人”知天知人,以达于“天人合一”从而完成了宇宙和谐秩序的建构,同时也保全了自然生命的意义。
三、和谐政治学和谐政治学,是笔者对中国传统政治理论进行研究与观察后所提出的新构想。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预设不是针对权力的制约体制,而是对原有的自然和谐秩序———或称“天秩”的维护或这种“天秩”失落后的回归。
李约瑟研究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发现其中最关键的概念就是和谐:“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中寻找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
”[10]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正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又使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体现出最典型的风格———托古立言:假定上古是一个圣王治理下的和谐时代,一个美好的政治乌托邦,后世政治的衰败,只是人性变异的结果。
因此,只要依据人性的规律,将人民教化规范,使“人人皆成尧舜”,就可以回到自然和谐的“天秩”的政治理想境界之中。
这种以和谐向度为目标的政治理想秩序,在理论的设计中体现为儒家的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道家的“小国寡民”、“至德之世”,而在政治实践中则倡导“和为贵”,提倡“重义轻利”的君子政治行为规范,而在法律实践中则倡导“无讼”意识。
四、普世伦理政治学“普世伦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宗教(世界比较宗教)研究和伦理学界的词汇。
自1990年世界宗教大会发表《世界伦理宣言》以来,学者对“普世伦理”多有研究,国内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万俊人的《寻求普世伦理》一书。
在这个世界宗教大会的宣言中,纳入了中国儒家仁者爱人,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的基本伦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