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个观点
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界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界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界定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和背景。
可以提到文化作为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因为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对文化的界定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众多学者对文化的研究和定义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其中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学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对文化进行理解和界定。
对于一个国家的学者来说,对本国文化的界定尤为重要,因为文化不仅涉及到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等方面,还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民俗、艺术和科技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独特丰富而复杂的中国文化,对中国学者来说,对于中国文化的定义界定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分别介绍学者A和学者B对于文化的定义界定,通过比较和综合分析两位学者的观点和见解,以期对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界定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并提出自己对于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界定的观点和看法,以期为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界定,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探讨对文化的定义界定,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学者的观点,文章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Chapter 1),用以引出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在引言中,首先会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简要概述,介绍文化定义界定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接着,会明确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框架,以帮助读者理解全文的内容和主旨。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中国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界定的讨论,探寻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Chapter 2),主要阐述中国学者A和B对文化的定义界定。
在这一部分,会分别介绍学者A和学者B的背景和研究成果,然后详细阐述他们对文化的定义和界定的观点。
略论中国文化的特点

略谈中国文化的特点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张立功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富多彩。
但由于文化概念的多样性,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文化进行分析,归结出中国文化不同的特点,这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化特点很有益处。
本文结合专家学者的叙述,略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文化”界说关于“文化”一词,各个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力图做出权威性的解释,但目前仍是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大约达二百余种。
在西方文化史上,“文化”一词的是由拉丁文“Colere”派生出来的,本意是指人类为了满足食宿等生活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的利用、改良。
后来此词义发生了变化,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把社会生活以及培养人民参加这些生活的的品质和能力等也逐渐列入到文化的概念中去。
英文“文化”作“Cultur e”,最初含有改良土壤、栽培植物、种植树木等含义,由此引申出教育、修养、人类能力的发展、礼貌、知识、情操、风尚等意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使用,他在1871年《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综合性体系。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学到的其他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作为翻译语汇的“文化”一词,最初是由日文传入中国的。
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的解释在词义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在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和“化”这两个字的复合,“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的人,后来引申为各色交错的纹理,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化”出现稍晚,有改易、变幻、生成等意思,后来引申为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和“化”连在一起使用,是在春秋战国以后,《周易·贲卦·象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相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初见端倪。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环境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
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所谓“道法自然”,指得是“道”按照自然法则独立运行,而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
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诚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中国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
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都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本质仍是佛性的统一。
而佛性的统一,就意味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中国早就有自己的“环境文化”。
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
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
中国今天的环保事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环境文化是对世界环保理念的吸收和创新。
总体上看,“道家侧重于倡导‘天道主义’,儒家更注重‘人道主义’。
天道与人道的互补合构,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大思维、大理念、大文化、大命题,充分体现了炎黄子民超时空、贯天地、通物我、保太和的大智大德。
所以,‘天人合一’是儒道哲学所期许的宇宙生态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也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定‘天人合一’理念不仅是科学的宇宙观,而且是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台湾学者李亦园将这种“天人合一”观念称作“致中和宇宙观”这种和谐生态观,可被视为中国生态主义思想演进过程中的“逻各斯中心”。
从深层内核看,环境问题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
中国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之我的看法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儒家 思想 中 的普世 价 值
道家 的代表人 物是老 子、庄子 ,道家 思想最重要 的是 “ 道法 自 然”。自然而然 ,就是顺其 自然。 “ 道”是老子 思想 的最高一层 ,那 么他认为的 “ 道 ”,就是宇宙 ,宇宙就是 自然万物 ,就是客观世界 , 他的思想具有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 了资料 。自 然界的万物 的生长 、演变都是有它 自己规律的,我们人类在利用 自然 的同时,要尊崇自然,爱护 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 的另外的一个观点就是万物 都是对立统一 的。福祸是相 互依存而存在的,是 可以相互转化 的,关键在与 “ 度 ”的掌握 。正所 谓物极 必反 。 “ 度” ,就和儒 家思想 的 “ 中庸 ”有几分相似 ,关于 “ 度 ”的掌握是一门学问,这个对于为人处世,人与 自然的相 处都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还有个重要思想 的自然无为,无为而治。老子说: “ 善者 吾 善之 ,不善者吾 亦善之 ,德善 ;信 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 亦信之 ,德 信 。圣人在 天下,歙歙为 天下浑其 心,圣人 皆孩之 ”这就是说,无论 对于善 良的人还是不善 良的人,都要善意 的对待 ;对于该信任的还是 不改信任的 ,都要相信。明君治理 天下 ,就是要使 自己的臣 民身心浑 厚 ,爱 民如子,最终无为而治。国家都 安定了,无为而治就 自然而然 的实现 了,我想这是国家智力的最高境界了。这个思想对于现代的国 家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的领 导人越来越注重 民生 ,似乎和 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 . z 道家 思想 中的 普世 价值
最终形成 了一种 内涵十分丰富、具有 自新能力,并且生生 不息的文化 体系。”[ 1 ] [ p 3 ] 由此看 出,中国文化仅用博大精深来形容 ,显得这个 词汇的包容度还不足 以体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内涵 中国文化也可以说 的一种民族文化 ,主要的汉民族 ,具有很强的 民族特质特色,在 经历 五千年的成长和提炼出来的一种精华,这种 精华被 我们世代相传 ,流 传 下来继承并发展 。中华文化的精神文化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儒 家文化和思想,其次是道家和佛家思想 ,当然也包括其他的学术和思 想。这种具有民族特色,具有丰富 内涵 ,具有悠久历史,具有博大精 深的文化 ,就是 中国文化千年文 明的精华所在 ,在这个系统当中必然 有很多结晶是被很多人肯定的 ,必然有许多价值观的被后人所普遍适 用的,也就是中国文化当中的某个方面具有普世价值 。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绪论:一、名词: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狭义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选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简单: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章: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答:1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①.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生和发展;②.农耕文化重心南移;③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2.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3.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农耕性.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3.宗庙祭祀制(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守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2.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3.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真意今天,很多人误以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nature)和谐相处”。
甚至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汉代董仲舒提出来的。
其实不然。
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是北宋哲人张载。
他在《正蒙·乾称篇》中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得天而未遗人。
”这已经比董仲舒晚了数百年。
张载是北宋时期有名的理学家,是北宋“五子”之一。
据记载,张载年青时好谈兵,立志于收复失地,巩固边防。
他曾上书谒见负责西北防务的范仲淹。
范仲淹眼光独到,“一见知其远器”,于是便劝张载,“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建议张载去读《中庸》。
张载按照范仲淹的指点去读《中庸》,当时也并未有什么大的收获,之后又出入佛老诸书,最终返本于儒。
若干年后,正是范仲淹荐读的《中庸》,给予了张载的哲学思想许多重要的启发,使他首次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正是由于张载由儒而释、道,又由释、道返本于儒的特殊思想经历,张载针对佛、道二教以空、无为本的“异端邪说”,提出了以:气为本的宇宙理论,为其“天人合一”之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张载提出“天人合一”这个范畴是在对儒佛两家的异同进行比较时所说的,原话是:“释者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
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以有为疣赘,以世界为荫浊,遂厌而不有,遗而弗存。
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这里面张载提到了“诚”与“明”两个概念:其中“诚”类似于今天的“信仰”的概念;“明”类似于今天“理性”的概念。
“诚”是“出世”与“天”有关,“明”是“入世”与“人”有关。
另一个需要解释的概念是“释者语实际”中的“实际”——绝对不能等同于今天的“实际”概念,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翻译成今天的话,我们总不能认为“佛家是讲实际”的吧?“实际”在这里应该是类似于今天“本质”的概念。
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概述

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概述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综述周雨第一部分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定义1.泰勒(1871):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帕克和伯吉斯(1921):一个群体的文化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
3.威斯勒(1929):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
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4.斯莫尔(1905):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
5.威利(1929):文化是一个反应行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习惯模式系统。
6.亨廷顿(1945):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7.《词海》:“文化”一词有三种含义:一、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其二,范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
其三,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8.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9.张岱年、方克立: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产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当代中国文化思潮

文化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所致。是 现代化变迁的结果。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 化争论,事实上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洋务运动。 只是在新的历史背景——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 变奏下发生了语境的转变。如“全球化”与 “本土化”、“民族化”与“全球性”、“国 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等.
3例:北京文化峰会及甲申文化宣言。 (2004年9月3日至5日,以许嘉璐、季羡林、 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的名义发起,由中 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共有72位名流参加的 “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 4例:民间悄然兴起的读“经”之风,截 止2003年底,中国已经有五百万个家庭、六十 多个城市少年儿童加入诵读儒家经典的行列; 等。 2010年春晚小孩背 《百家姓》
(三)、 80年代文化讨论的得与失: 1、80年代“文化热”的积极意义: (1)立足于中国现实,对10年浩劫和1957 年以来的“左”倾错根源进行探究,对总结历 史教训,迅速结束“左”倾错误产生了积极影 响。
(2)对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文化角度加以研究。论证了改革开放 的合理性,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政策上的 依据。 (3)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有益的思路。
2、 80年代“文化热”存在着明显的偏激 和错误倾向。 (1)突出的表现是文化讨论中带有强烈的 目的指向性。有的观点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 如“全盘西化”。 (2)研究者在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 缺陷:即表现为非历史的思维和方法,提出 “告别革命”;否定传统;否定历史;重破轻 立等。
第二个阶段:90年代的“文化热”——文化 保守主义思潮。 (一)文化保守主义出现的标志:
(4)、在反思中国近代思想史时,一方 面批判激进主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近现代 文化保守主义给予充分肯定,以至于过分偏袒。 表现:一是为“中体西用”正名;二是在 学术上,从多角度论证文化保守主义的进步性 合理性。三是在高扬文化保守主义精神的氛围 下,陈独秀、鲁迅、胡适遭冷落,而王国维、 陈寅恪、吴宓等被推向前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个观点中国一些专家学者提出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科学的现代价值,不应该对它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这些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学者表示,中华文明由中华科学和中华文化两个部分组成,了解中华民族科学是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石,正确认识民族科学又是在世界上确立中华文明地位的基础。
他们不同意一种流行的观点,即中国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中国古代科学可以忽略而不足取,中国没有对世界现代科技发展作出过贡献,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价值。
他们批评一些人对中国民族科学文化持“虚无主义态度”,比如:怀疑祖先发明的地动仪,否定中医,认为汉字落后,只承认中国有“四千年”历史……
这些专家学者认为,早在2500年前的帝尧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历象日月星辰”科学活动。
中国的民族科学从阴阳五行中发掘积极思想,创造了独特的数学、天学、地学、农学和医学,与阿拉伯科学一起,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严春友说,“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代表着民族的根源。
人们失去了它,就好比失去了身份。
”他表示,民族科学中蕴含着的独特文化和思维方式,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
北京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卢青认为,一些中国传统科学的合理方法正在丧失。
他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还有多少人在看云知天象
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有效认识大自然的方法却被人们否定淡忘。
”
中科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辉说,对民族科学的态度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原始创新不多。
量子力学出现以后,世界科学出现了转型,整体论科学要与还原论科学结合。
而整体论思维本来是中国的长项。
中国科学要有原始创新,既要向西方学习,也要反对“西方中心论”。
他说,整体论就是把宇宙世界当作一个复杂系统,注重从全局去观察,注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理规律的交互作用。
这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精髓。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说,21世纪的科学发展战略,应是中西两种科学思想、中西优势的融合。
他在从事大自然灾害预报成因研究时发现,天地人生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要考虑整体和局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
“这不是西方科学把事物简单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所能解决的。
他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袁立认为,恢复民族科学地位并非是我们认为民族科学已经超越西方科学,而是认为总体仍然落后的中华传统科学,可以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整体和谐思想、复杂理论、科技人文互动、立体逻辑等基础理论以及医学、重大灾害预报等应用科学许多方面弥补西方科学的缺陷,为科学革命提供丰富的思路和途径。
“民族科学文化特别需要在学生中逐渐恢复与传承。
”卢青说。
然而,据他介绍,目前教师队伍本身对民族科学文化知之甚少,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