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建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建构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不同的文化在深入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借鉴和吸收,这是文化的一种进步和发展的方式。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更为发达的文化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更大的份额,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衰退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建立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强化对本国文化价值的认识和自豪感,坚持文化自主权,在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自主态度,保障本国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种意识和精神状态。
文化自信不是排斥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认识本国文化的优劣、强势和弱势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它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共存。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建构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自信的建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强调本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强调本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充分展现文化的魅力和特色,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本国文化。
2、借鉴吸收和弘扬世界文化在强调本国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需要借鉴吸收和弘扬世界文化。
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除了增长自身的文化见识,又能够借助外界的优势、吸收外界的营养,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充分发挥本国文化的特长和优势。
3、建立对他国文化的尊重与体验在文化交流中,建立对他国文化的尊重与体验,理解和包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差异,深化和扩展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共存。
4、媒体和教育的力量媒体和教育的力量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媒体应该以客观、真实的态度报道本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教育则应该加强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开展世界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实现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5、政府支持和鼓励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也可以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支持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资金和政策等方式,实现文化建设和自信的建构。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诉求

( o pe o nci t) C m lxcn et i ,是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等各 vy 层 面的混 融 。如 果 单 独 抽 离 出其 中 的 一个 层 面对 “ 球 化 ” 进 行 解 析 都 将 是 缺 乏 效 用 的 “ 读 ” 全 误 。
体与社 会 存 在 物 的身 份 建 构 以及 意 义 指 向 就 会 落
文化全球 化更是这 样 ,是 同质性 与反 同质性的有机结合。 因此,文化 自觉与基于民族文化的文化诉求就不 得不成 为全球化语境 下的突 出问题并且紧 系民族文化安全 ,从而 以避免文化的 自我殖 民倾 向的 出现。 关键词 全球 化 文化全球化 文化 自觉 自我殖 民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8 8 ( 0 0 0 —02 0 0 8— 7 4 2 1 ) 1 0 3— 6 中 图 分 类 号 :G 0 26
一
系统 。 … 由于 全 球 化 的 网状 结 构 ,每 个 个 体 都 可 ” 以看作是 这 一 网状 结构 上 的经 纬 线 的 “ 点 ” 织 ,个
体 的存 在都 必须 以对 方 的存 在 作 为参 照 , “ 体 关 身
系 的组织 模 式 反 映 了 事 物 关 系 的组 织 模 式 及 社 会 关 系 的 组 织模 式 。 _ 只有 身 体 才是 社 会 实践 的最 ”2 终 归宿点 ,于 是 世 界 上 所 有 的存 在 都 只 是 因人 的 身体 的存 在 而 存 在 ,意 义 才 会 得 到 充 盈 ,否 则 存
21 第 1 0 0年 期
四川 省 干 部 函授 学 院 学 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全 球 化 语 境 下 的 文 化 自觉 与 文 化 诉 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引言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经济、科技、交通和通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的融合,更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认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内涵、挑战及应对策略。
文化认同的内涵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它包括语言、宗教、习俗、价值观、传统等多个方面。
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挑战1.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但也导致了文化同质化的现象。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通过电影、音乐、互联网等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
许多年轻人开始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2. 文化冲突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但也引发了文化冲突。
由于历史、宗教、政治等原因,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和矛盾。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差异和矛盾可能会被放大,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冲突。
3. 文化失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弱势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手工艺、语言、习俗等逐渐消失。
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损失,也是对人类多样性的削弱。
应对策略1. 弘扬本土文化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应积极弘扬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通过教育、媒体、艺术等途径,增强国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鼓励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2. 促进文化交流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单一化,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存。
各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尊重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
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一)东方、第三世界、女性、黑人的身份在帝国主义文化中的边缘化人们之所以拒斥全球化,是因为全球化有可能会招致文化帝国主义。
关于帝国主义文化的危害性,后殖民批评家赛义德、斯皮瓦克、莫汉蒂、霍米·巴巴早就做过深刻的论述,指出了欧洲帝国文化对东方、女性、黑人的扭曲与误读。
帝国主义文化以自我为中心,把东方、女性、黑人边缘为虚拟的他者。
他们的论述可概括为如下三点:1、帝国文化对东方及第三世界民族的扭曲与误读。
赛义德吸收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及福柯话语权力理论,在《东方学》中指出,西方学者以字典编纂式历史材料积累与想象对东方的形象进行扭曲与误读,东方成了东方学家的东方,而非真实的东方,由于东方的不在场,西方霸权文化使东方文化失语,“在有关东方的讨论中,东方是完全缺席的,相反,人们总能感觉到东方学家及其观点的在场;然而,我们不可忘记,东方学家之所以在场的原因恰恰是东方实际缺席。
”[ 3]因此,赛义德提出要解构东西式的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反对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边缘文化的凝视与歧视。
他坚持个体的特殊性,强调学者以个体经验对抗整体性的殖民文化。
霍米·巴巴吸收法农关于“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微妙关系的论述,对文化殖民、文化霸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外在强权扭曲人性,使扭曲者由被动变主动,由受辱到适应,进而进行身份认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把文化研究定位于中心之外的非主流文化上,认为各种抹平差异的话语交流隐含了一种话语暴力,最终将会复制帝国主义文化与政治。
2、女性特别是东方女性在帝国主义文化中失语如果说东方及第三世界民族处于边缘的话,那么东方女性则处于边缘的边缘。
斯皮瓦克、霍米·巴巴、莫汉蒂吸收女权主义、精神分析等各种批评理论从女性角度,对西方霸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与歧视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他们的观点可概括为二点:(1)、东方女性受到男权及第一世界妇女的双重歧视。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变得愈发重要,因为它不仅是我们个人身份的核心,也是我们与他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身份危机。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文化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属文化群体的认知和接受,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许多人在面对新旧文化的碰撞时,感到迷茫和困惑。
他们不知道该坚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身份认同成为了个人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产品,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身份危机。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常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如何维护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成为了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是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记忆,是我们身份认同的基础。
但是,文化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需要在与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个人和社会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的问题。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个人和民族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成为了个人和社会的重要议题。
它不仅是我们个人身份的核心,也是我们与他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也要开放地接纳其他文化。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下面带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并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观,这样才能正确诠释与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精神,让每一位学习者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观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
许多强国无不积极推广自己的语言,把语言传播列入国家文化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范畴内,努力为本国语言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与文化多元化的框架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将汉语推广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主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来实现。
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心之一就是通过文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赢得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无论在海外的孔子学院中,还是在境内的高校国际教育里,中国文化的传播都显示出了巨大的魅力。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他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是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的,在教学过程中并非只是将纯语言问题讲清楚,或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知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以何种文化观统领语言教学工作,令其朝着更为有效、有深度、有广度的方向实现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新文化环境中学习异国语言会出现很多不适。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合理诠释与传达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内涵与精神,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认同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效率;在使用汉语进行跨交际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时代下的公民教育如何有效促进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分析全球化对公民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文章首先界定全球化、公民教育、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等核心概念,然后阐述全球化对公民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接着探讨如何通过公民教育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最后提出在全球化时代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公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不仅推动了经济、政治、科技的交流融合,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同。
因此,公民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重新定位,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坚定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新时代公民。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应强调全球意识的培养。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关注本土文化和价值观,也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学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看待和处理问题。
通过比较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
公民教育需要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跨文化沟通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因此,教育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沟通与合作。
再次,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不能忽视国家认同的培养。
尽管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家认同仍然是维系国家统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因此,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坚定地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_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与碰撞也变得愈加频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鲜明的文化认同,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一、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全球化对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轻松跨越地理界限,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这种无障碍的信息流通,无疑促进了各国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所谓的“文化趋同”现象。
快餐文化、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这些带有西方色彩的文化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
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与乐趣之余,人们不禁开始担心:本土文化是否会因此而失去生命力?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逐所谓的“国际范儿”,那些根植于土地深处的传统文化是否会逐渐被人遗忘?**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它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基,为枝叶茂盛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只有当人们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印度人”或“法国人”的意义所在。
这种认同感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渗透到了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之中。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得我们能够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保持定力,不致迷失自我。
**三、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文化认同呢?答案或许就在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所谓“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本土文化特色,而是要在保持自身文化根基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
就像一条河,在奔流向前的同时,也会沿途吸纳各种支流,最终汇入大海。
同样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也应该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勇于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使其成为自身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作者:范可, Fan Ke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南京,210093
刊名:
世界民族
英文刊名: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
年,卷(期):2008(2)
被引用次数:5次
1.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 2005
2.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1990
3.Bryan Turner The Enclave Society:Towards a Sociology of Immobility 2007(02)
4.Samuel Huntington 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 ' s National Identity 2004
5.Ulf Hannerz The World in Creolization 1987(40)
6.James Watson Introduction:Transnationalism,Localization,and Fast Food in East Asia 1997
7.Adam Kuper Culture:The Anthropologists ' Account 2000
8.Ernst Gallner Postmodernism,Reason and Religion 1992
9.Eric Wolf Facing Power-Old Insight,New Questions 1990
10.Adam Kuper Culture:The Anthropologists ' Account
11.David Schneider Schneider on Schneider 1995
12.Bryan Turner The Enclave Society:Towards a Sociology of Immobility 2007(02)
13.Anthony 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1991
14.Philip Thomas Conspicuous Construction:Houses,Consumption and 'Relocalization' in Manambondro,Southeast Madagascar 1998(04)
15.范可"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民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5(02)
16.Conspicuous Construction:Houses,Consumption and 'Relocalization' in Manambondro,Southeast Madagascar 1998(04)
17.范可"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民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5(02)
18.范可"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民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5(02)
19.范可"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民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5(02)
20.Steve Sangren Anthropology of Anthropology? Further Reflections on Reflexivity 2007(04)
21.Stuart Hall Who Needs 'Identity'? 1996
22.E.R.Leach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1954
23.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1978
24.Charles Keyes 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 1981
25.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1991
26.Prasenjit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1995
27.Talal Asad Muslims and European Identity:Can Europe Represent Islam? 2000
28.在德意志社会思想中,社区与社会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给人以归属感
29.H.H.Gerth.C.Wright Mills 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1973
30.Friderik Barth Enduring and Emerging 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Ethnicity
31.Valery Tishkov Forget the 'Nation':Post-nationalist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ism 2000
32.Edward Said Orientalism 1978
33.费孝通生育制度 1947
34.Samuel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1996
35.Robert Kaplan Looking the World in the Eye 2001(05)
36.Samuel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37.费孝通论"和而不同" 2001
38.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1997(03)
1.许旸跨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媒介接触和流行文化认同研究[期刊论文]-江淮论坛 2009(3)
2.南鸿雁当代琴人的"文人"认同论析[期刊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9(2)
3.范可文化多样性及其挑战[期刊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4.范可他者的再现与国家政治[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8(6)
5.李其荣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期刊论文]-东南亚研究 2008(5)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mz200802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