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陕西汉阳陵文物特展下

合集下载

汉朝的历史遗迹与文物珍宝

汉朝的历史遗迹与文物珍宝

汉朝的历史遗迹与文物珍宝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留下了许多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珍贵的文物。

这些遗迹和文物不仅见证了汉朝的辉煌历史,也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明的了解。

本文将为您介绍汉朝的一些历史遗迹和珍宝。

一、汉陵汉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著名旅游景点秦始皇兵马俑陵,是汉朝第二任皇帝刘盈(汉高祖刘邦)的陵墓。

汉陵以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而闻名于世。

陵墓内设有石雕、金缕玉衣等丰富的文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出土的“汉宝”,包括铜雕、玉器、翡翠等。

这些文物宝藏了汉朝的文化艺术精华,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富饶。

二、灵谷寺灵谷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汉朝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寺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包括佛像、经文、雕塑等。

其中最为闻名的是灵谷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

这座塔高达33.6米,共有11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灵谷寺塔保存完好,为研究汉朝佛教艺术和建筑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三、司马台遗址司马台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汉朝晚期著名的官方历史文化中心。

司马台遗址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汉代碑刻和石刻。

这些碑刻和石刻包括了历史记录、诗歌、铭文等,反映了汉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

其中最著名的是“胡笳十八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套音乐理论和音律系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珍品。

四、汉代玉器汉代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代制作的玉器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玺、佩玉、玉琮、玉饰等。

这些玉器多以玉雕印章、动物、人物、神像等为题材,雕工精美细致,形态各异。

汉代的玉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汉朝社会的审美和文化风貌。

五、汉代书画汉代书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的书法以楷书为主,著名的有汉代六朝楷书家王羲之和褚遂良。

他们的书法作品卓越绝伦,为后世的书法家所推崇。

汉代的绘画以壁画为主,著名的有鸟兽壁画和传世的《女史箴图》等。

这些书画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研究汉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浅析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

浅析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
状肌理 , 使每两块相 互垂 直排列形成 四方连续 的 图案 , 汉代 的 和 席纹 有异 曲 同工之妙 , 粗犷质朴 的气质 也与 汉代 的艺术特 征 其
相 吻合 。在整体色彩 的使用上 , 以赤 、 黑为 主( ) 这种色彩观 图1 ,
与汉代流行 的 阴阳五行思想 与生死观 等方面有 关 , 是汉代 绘画
所 以对 当代 遗址博物馆展 示设计 的语言进行探 讨就更显得 十分
必要。从某 种意义上来说 , 一方 面它有助于保护历史 文化遗产 , 使 历史 文化成 为现今 人们 的非物质 精神 动力 , 进现代 文化 的 促 发展 ; 另一方 面 , 计 与构 造保 护古代文 化遗存 , 立博物馆 也 设 建 是 一种文化表 达语 言和现代 文化语 汇 的有机 衔接 , 过合理 的 通 设计 与构建 , 旨在将现代 文化 与古代 文 明有机 地结合起 来 。 因
第一 , 保持遗 址遗风 , 最大限度化解环境冲 突。在博物馆 的 建筑设计 上 , 将博物 馆建筑全 埋于地下 , 人站在地面 上 , 只能看 到两座 高大 的陵冢 , 几乎看 不到任何地 面建筑 形象 。在 建筑顶
为 当今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 展 示设计 是介 乎环境 艺术 设计 、 业造型设 计和视觉传 达 工
展示设计 启示
关键词: 陕西汉阳陵 地 下遗址博 物馆
产, 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建筑设计研 究院在展 示方式上 , 引进 了科 学的“ 斯洛文尼 亚保护展 示方 式” 在坑道 上部铺就 可走人 的玻 , 璃板 , 面撤掉 两条从葬坑之 间的部分土 隔梁, 侧 形成 上下两条立
历史 文化在世 界 范围 内越来越 引起全 人类 的高度重视 , 它
不仅展 示 了古 代文 明, 重要 的是使 历史 文化与现代 文化 的发 更

汉阳陵介绍

汉阳陵介绍

汉阳陵介绍
【原创版】
目录
1.汉阳陵的历史背景
2.汉阳陵的结构与特点
3.汉阳陵的文物与考古发现
4.汉阳陵的意义与价值
正文
汉阳陵,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帝王陵墓,为汉武帝刘彻之母王娡的陵墓。

始建于公元前 130 年左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汉代考古的重要遗址,汉阳陵以其丰富的文物和独特的陵墓结构,为我们揭示了汉代皇家陵墓的布局与建造特点。

汉阳陵的结构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阳陵的地形地貌独特,整个陵区背靠终南山,面临渭河,地势险峻,风景秀丽。

陵墓所在地形为“凤嘴山”,据说是因为陵墓所在地的山形似凤凰,故得名。

其次,汉阳陵的陵墓结构为“方上”式,即陵墓四周筑有方形的夯土台,台上有木构建筑,象征着汉代宫殿的布局。

这种结构在汉代陵墓中非常罕见。

汉阳陵的文物与考古发现丰富多彩。

自 1972 年开始进行考古发掘以来,汉阳陵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铜器、陶器等,以及精美的壁画和石刻。

这些文物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尤其是陵墓中出土的玉器,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堪称汉代玉器的代表。

汉阳陵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汉代皇家陵墓的代表,汉阳陵对于研究汉代陵墓的布局、结构和建造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汉阳陵的文物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
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最后,汉阳陵的考古发现对于推动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帝王陵的杰出代表汉阳陵

中国古代帝王陵的杰出代表汉阳陵
中国阳陵简介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 异穴的合葬陵园。
(1)汉阳陵的地理位置
• 西安市北郊的渭河北岸 • 高大的咸阳原,也叫五陵原 • 秦代宫殿区 • 西汉帝后贵族墓葬群 • 东方金字塔
(2)汉阳陵的主人
西汉王朝的第四位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好的 声誉。汉阳陵距今有2150 年的历史。
二、汉阳陵出土的各类文物
地下“养殖场”
皇家卫队
秦汉的对比,冷峻与微笑
讲一个故事:红色传奇
TEA and PEANUT
中国人性情温和,喜欢用木头、泥土
等轻便材料构造建筑,因此除了帝王陵墓 的封土之外,其余的建筑都不复存在了。
中国古人相信人死后会在地下世界过 着和生前一样的生活,因此陵墓的设置和 实际生活的需要是一致的。
互动问题1:为什么中国的皇帝要修建巨大的陵墓
林肯墓 外景
林肯墓内室
富兰克林墓
(三)汉阳陵的规模和组成部分 阳陵陵园平面呈“葫芦状”,东西长约10公里、 南北宽1至3公里,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帝陵陵 园,后陵陵园,南、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遗址,陪 葬墓园,陵邑遗址,刑徒墓地等几部分组成,是目前 我国唯一一座经过大规模全面、系统、科学发掘的汉 代帝陵。

汉阳陵介绍

汉阳陵介绍

汉阳陵介绍
摘要:
一、汉阳陵简介
1.汉阳陵的地理位置
2.汉阳陵的历史背景
二、汉阳陵的建筑特点
1.汉阳陵的布局结构
2.汉阳陵的建筑风格
三、汉阳陵的考古发现
1.汉阳陵的发掘历程
2.汉阳陵的重要考古发现
四、汉阳陵的文化价值
1.汉阳陵反映的汉代社会风貌
2.汉阳陵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汉阳陵位于我国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是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和皇后的合葬陵墓。

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占地约20平方公里,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汉阳陵的建筑特点独特,其布局结构严谨,遵循了古代王陵的规划原则。

陵园由外郭、内城和陵墓三部分组成,呈现出典型的汉代王陵风貌。

在建筑风格上,汉阳陵融合了多种元素,如木构建筑、砖石建筑等,展示了汉代建筑技
艺的高超水平。

汉阳陵的考古发现丰富多样,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对汉阳陵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壁画、陶俑、铜器等文物,其中以陶俑最为著名。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展示了汉代高超的艺术成就,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细节。

汉阳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是汉代皇陵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汉阳陵的考古发现为后世研究汉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汉阳陵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也为现代考古学、文物保护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汉阳陵伟大皇帝的永恒陵墓

汉阳陵伟大皇帝的永恒陵墓

汉阳陵伟大皇帝的永恒陵墓汉阳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陵墓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大型古墓葬。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刘恒(汉武帝)的陵墓,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阳陵的建造始于公元前140年,历时50多年才完工。

陵墓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建筑精美。

陵墓的主体建筑是地下宫殿,由土木结构构成,内部设有多个殿宇和墓室。

陵墓的地面上则是一座巨大的土山,高约115米,被称为“帝陵”。

整个陵墓的设计和建造都体现了汉武帝的崇高地位和丰功伟绩。

汉阳陵的保护工作非常严格,陵墓周围设有警戒线和安全设施,禁止一般游客进入。

只有特定的考古人员和文物保护专家才能进入陵墓进行研究和保护工作。

这也是为了保护陵墓内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防止盗墓和破坏行为的发生。

汉阳陵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陵墓内,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宝藏,包括陶俑、石刻、铜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汉武帝时代的了解,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其中最著名的是“汉阳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汉阳陵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中。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家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陵墓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了更多的宝藏和文物。

同时,也加强了对陵墓的保护措施,确保其能够永久保存下去,让后人能够继续研究和欣赏。

汉阳陵作为中国古代皇家陵墓的代表之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它的存在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历史文化,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伟大。

汉阳陵的永恒陵墓将继续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见证西汉文景盛世的汉阳陵

见证西汉文景盛世的汉阳陵

见证西汉文景盛世的汉阳陵作者:嵩山来源:《百姓生活》2010年第03期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的231年间,有9位皇帝死后埋葬于渭河北岸二级台地的咸阳塬上。

这里地势高亢平坦,泾河蜿蜒于北,渭河奔腾于南,两河在埋葬汉景帝刘启的阳陵东不远处交汇。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村的阳陵居两水之间,自然形成一种“挟双龙而东向”的独特景观。

阳陵陵园,也是汉景帝刘启与皇后王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90年代末,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正式竣工,展出文物1770余件。

2006年3月,这里又建成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地下遗址博物馆。

阳陵的考古科研成果,为研究西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从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了西汉时期“文景之治”的盛况。

阳陵以皇宫形制建筑,展示着汉代帝王唯我独尊的皇家气派汉景帝刘启即位第三年(公元前154年)便开始修筑寿陵,是为阳陵。

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王皇后去世后与景帝合葬于此,其间从未停工,修筑时间长达28年。

阳陵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西汉帝王陵园。

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面积约12平方公里。

陵区由景帝陵园、皇后陵园以及礼制性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园,阳陵邑遗址,刑徒墓地等组成。

整个陵区以景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气派。

景帝陵坐西朝东,远看犹如埃及法老金字塔,封土高约32米。

陵冢四周筑墙垣,陵园四面中央各辟一门,四门外均设有双阙。

保存较好的东、西、南门阙,其建筑遗址仍清晰可见。

陵园四周有排水渠,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墓道,东边为主墓道。

陵园平面为方形,陵冢位居陵园中央,形制很像未央宫,是仿皇宫形制建造。

位于帝陵东北约450米处,是王皇后陵。

皇后王是武帝刘彻的母亲,是个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人物。

她16岁时嫁给平民金王孙,一年后生下一女。

不久,母亲劝其离婚,送入太子刘启宫中。

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王最终得宠,为景帝生育3女1子,贵倾后宫。

陕西帝陵探秘—汉景帝阳陵

陕西帝陵探秘—汉景帝阳陵

陕西帝陵探秘—汉景帝阳陵阳陵丙戌仲夏,携友人共探阳陵,时值,烈日似火,午时十分乘公车达陵区,出西安未央沿西铜一级大约10公里,路边有一出口,出了出口上机场公路,大约一公里就到达阳陵封土前。

但见两个大冢,一东一西矗立于此,完全是按照帝西后东的布局而建,西为景帝封土,东为王皇后封土,帝封土略比后封土大些。

车停于陈列馆门口,下车后购票首先进入陈列馆。

阳陵为所有西汉帝王陵中唯一一座进行过大规模考古与挖掘的帝陵,陈列馆陈列着大部分出土文物,以青铜与陶器为主。

参观完陈列馆后横穿公路到达路北,那里就建有阳陵的地下博物馆。

正值午时,烈日当头,但一到地下博物馆门口,一阵阴冷之风迎面而来,让人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进了地下博物馆。

阳陵自从1990年开始,经历很多年的考古勘探与挖掘,地下博物馆其实就是阳陵的14座从葬坑而已,各个从葬坑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陶俑、兵器等,都基本上保持原来考古挖掘时之状,一个又一个的丛葬坑,向世人展现着一个曾经伟大的王朝,那些曾经的辉煌,都一点一点的渗透在一件件如生文物之上,那俑,似乎在张嘴给你诉说这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那车马碾过大道的轰隆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

参观完地下博物馆后,顶着炎阳,去了封土下,王皇后的封土没做任何保护,但是景帝的却用铁栏杆围了起来,以至不能够亲自登其顶来观长安,只能饶一圈后,总共700步,底边周长应该是660米左右,但是高度则无法亲自丈量,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勘察,大致弄清楚了阳陵的地宫为亚字形,坐西向东,可墓碑却立在了封土正南,距离封土大约有50米左右。

阳陵前共有墓碑三通,另还有几个碑座,但是碑体已经无踪影,正中的是清乾隆年间所建,西边的已经难觅字迹,而东边最矮小的一尊上则还有模糊字迹可辨,几经辨认只辨出二字:天启。

原来此碑为明晚期墓碑,比起清时墓碑要小许多。

从墓碑继续朝南,则是阳陵南阙门遗址,并被很好的保护了起来,仿汉的阁楼里,有几块大面积的夯土,用铁栏杆隔离了起来,只能在远处驻足观望,夯土层的痕迹已难以辨认清楚,只有耳边从遥远的天际传来了一声声的号子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陕西汉阳陵文物特展下
  
车行天下—陵墓中的车马器
马车是我国古代主要陆行工具,可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

历代帝王都要对车服品级制度做出规定,任何人不得僭越。

汉代的车型有多种,不同身份的人往往乘坐的车辆也不同,体现出社会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等级观念。

西汉的车制
皇家御用的车有玉辂、乘舆、金根、安车、立车等。

而一般官员使用的是轺车、辎车等。

不同官阶的官员,所乘车辆在形制上有明显的不同,就连车盖的颜色、质地都分为几等,如《通典》记载,汉景帝中元五年,定下制度:二百石以下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用皂缯覆盖。

至于帝王的华盖,则用黄色,即所谓“黄屋”,其他任何人是绝对不能仿造使用的。

汉阳陵历年出土车马遗存很多,均为木质彩绘,以单辕四马轺车为主。

这种车一般有斜曲的单辕,两只很大的木轮,横长的车厢,车厢上插有伞盖,车厢后设门,应是当时中央官署机构最常用的一种车型。

车体构件均有专用名称,其造型也各有寓意。

车辕弯曲象征“北斗”;方形车舆,圆形车盖取意“天圆地方”;盖弓二十八以象“列星”,取意
“二十八宿”;车轮三十辐则象征三十日为一满月。

其木质部分已经腐朽殆尽。

铜质构件出土较多,有车軎(wèi)、车辖、盖弓帽、马镳(biāo)、马銜、当颅、轭(è)首等等。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鎏金铜达常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鎏金盖弓帽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鎏金承弓器车軎车辖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皇家宫阙
皇家宫阙—陵园中的建筑构件
汉代皇室陵寝一般都有大型仿宫殿建筑。

建筑构件用材讲究,寓意吉祥。

在汉阳陵的建筑遗址中出土瓦当、板瓦、筒瓦、砖等建筑材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带有文字的瓦当和四神空心砖。

瓦当文字有“千秋万岁”、“与天无极”、“长乐未央”、“长生无极”、“与天久长”等。

其中“阳陵泾置”最为重要,它为阳陵的称为、地理位置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神空心砖
在古代传说中,“四神”本是代表方位之神。

《三辅黄图》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四灵是星名,分列天宇东、西、南、北四方,因此四神又称“四灵”。

“四灵”中,龙作为神话中的动物,具有超常的神通;白虎是驱邪食鬼的猛神,被汉代列为十二主神之一;朱雀又称“朱鸟”,也就是“鸾鸟”、“凤”,是吉祥太平的象征;玄武的形状多为蛇缠绕在龟身上,由于其位置在北而称“玄”,身上有鳞甲而称为“武”。

龟蛇均为长寿的灵物,因此玄武寓有祈寿求福的吉祥意义。

四灵作为祥瑞的象征,既表明方位,又有避邪驱恶的功能,在汉代的艺术作品中多同时出现。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云纹瓦当汉景帝的地下王国与天久长瓦当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与天久长瓦当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长乐未央瓦当汉景帝的地下王国玄
武空心砖汉景帝的地下王国筒瓦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白虎纹空心砖钟鸣鼎食——陵墓中的生活器具
古代皇室及贵族宴享时,都要奏乐击钟,列鼎问食。

由此生成“钟鸣鼎食”这样一个成语。

汉张衡的《两京赋》中就有“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之词。

汉阳陵从葬坑和陪葬陪葬墓的发掘中出土了数量巨大的各类生活器具,主要分为炊具、饮食器、储藏器等,大致有陶灶、鼎、尊、盒、锺、壶、耳杯、仓、罐等等。

缩小的陶灶模型,其火门、烟囱、釜、甑俱全,功能和构造如近代,灶上常有案板、刀等厨具,仓、罐是储备粮食的器具,是汉代上层社会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西汉的生活用具
西汉的生活用具,按质地可分为金、银、铜、铁、陶、玉、骨、角及漆器等。

文、景时期主张节俭薄葬,其随葬品多用陶器。

这些生活用具按照功能又可分为盛水及盥洗器、炊具及餐具、盛酒及饮酒器具等。

当时的盛水及盥洗器有瓮、盆、罐、盂、鉴、盘、匜等。

阳陵陵区出土的此类器物主要有陶罐、陶盘、陶匜等。

罐是盛水器,盘和匜是配套使用的盥洗器具,即贵族官僚洗手,令一人持匜在上浇水,
另一人端盘在下接水,这叫做“沃盥”。

汉代,这种洗手方式已不太流行,匜演变成一种注酒或注水的器具,盘为洗发用具。

西汉时的炊具及餐具有鼎、釜、鍪(móu)、甑、甗(y ǎn)、案、缽、盒、魁、勺、箸等。

鼎、釜、鍪、甑、甗为炊煮器具,案、缽、盒、魁、勺、箸为饮食器具。

西汉时的酒器主要有壶、钟、钫、尊、瓿(bù)、爵、觯(zhì)、耳杯等。

壶、钟、钫、尊、瓿是盛酒器,爵、觯、耳杯为饮酒器。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釉陶熏炉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铜斗铜升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铜斗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编磬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编磬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编钟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编钟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编钟汉景帝的地下王国汉镜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汉镜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汉镜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汉镜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铜镇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铜镇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铜累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铜带钩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灶汉景帝的地下王国戈矛若林
戈矛若林——陵墓中的兵器
汉景帝时,虽执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政治局势并不平静,对外长期与匈奴交战,内部又发生了“七国之乱”,这使得国家必须保持强盛的武装力量。

景帝陵寝中随葬的各式兵器,代表了中央政权对军事的重视。

汉阳陵出土兵器类文物有远程兵器类的弩、箭镞,有长兵器矛、戈、戟,还有短兵器刀和剑。

这些兵器类多出自南区从葬坑,是专门为从葬坑中陶俑装备用的,形体均同于陶俑而成比例缩小,为原物的三分之一大小,少数出土于陪葬墓园,为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原大物品。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铜戈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带盖陶仓2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带盖陶仓
2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壶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盒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鼎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茧形壶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杯盘勺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房型仓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房型仓六畜俱旺——陵墓中的动物俑
汉阳陵随葬的动物俑主要有马、牛、羊、狗、猪、鸡等,即传统的“六畜”这些动物俑数量庞大、造型逼真、种类齐全、制作工艺讲究、极富生活情趣。

汉景帝在位时曾说:“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令郡国务劝农商。

”这批动物俑反映了经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后,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状态。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母鸡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母鸡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母鸡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犬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犬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狼犬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狼犬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山羊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山羊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绵羊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猪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牛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彩绘陶牛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羊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羊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陶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