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简述悲剧的美学特征

简述悲剧的美学特征

简述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是一种古老且深受人们喜爱的戏剧形式,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美学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冲突和对抗:悲剧中的主要角色常常面临内外部的冲突和对抗,这种冲突是悲剧发展的核心。

这种冲突常常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通过塑造角色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悲剧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世界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2. 命运和宿命:悲剧中的主角通常被命运所左右,无法逃避自己的宿命。

他们常常被置于无法改变的境地,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都难以逃脱悲剧的结局。

这种命运的力量给人一种无奈和恐惧的感觉,同时也激发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3. 情感的激荡:悲剧通过强烈的情感冲突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主角的痛苦和悲伤常常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悲剧中丰富多样的情感,既有悲伤和绝望,也有愤怒和憎恨,这种情感的激荡给人带来了美学上的享受。

4. 深度的思考:悲剧常常通过角色的遭遇和经历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主角的悲剧命运引发了对生命、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深度思考。

观众在观看悲剧时,不仅仅是在感受角色的情感,更是在通过角色的遭遇来思考人类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总而言之,悲剧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够通过冲突和对抗、命运和宿命、情感的激荡以及深度的思考,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悲剧通过展示人类的复杂性和遭遇的苦难,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真实和伟大,从而使人们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产生深刻的思考。

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

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

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古希腊神话,深受古希腊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1. 命运和宿命论: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强调人类存在的宿命和命运的不可逃避性。

悲剧英雄通常是被神明或命运所压制的人物,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注定要面对悲惨的结局。

这种宿命论观念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人类存在的无奈和无力的认识。

悲剧中的英雄们常常努力抗争,但最终被命运所击败,这样的结局揭示了人类的局限性和无法逃避的命运之力。

2. 悲剧英雄的崇高性:古希腊悲剧通常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这些英雄具有超凡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标准。

他们通常是伟大的国王、勇猛的将领或智慧的哲学家。

悲剧英雄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展现出坚定、勇敢和无畏的品质,他们的崇高性格使得观众对他们产生共鸣和敬意。

这些英雄的高尚品质和伟大行为激励人们追求道德和精神的高度。

3. 悲剧的冲突和矛盾:古希腊悲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冲突和矛盾。

这些冲突可以是个人与命运的对抗、个人与社会的对抗、个人与伦理标准的对抗等。

悲剧英雄常常陷入道德困境和自我挣扎中,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常常带有矛盾性,这使得悲剧更加引人入胜。

这种冲突和矛盾的存在使得悲剧更具复杂性和深度,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4. 悲剧的悲凉和悲伤:古希腊悲剧强调悲剧英雄的悲凉和悲伤。

无论是英雄的命运、社会的不公正还是人性的脆弱,悲剧都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和无奈。

观众通过悲剧感受到了生活的困境和人类的悲苦,这种悲凉和悲伤成为了古希腊悲剧美学的重要元素。

悲剧中的悲伤和悲凉情绪触动了观众的内心,引发了对生命和人类经验的深思。

5. 悲剧的宽恕和救赎:尽管古希腊悲剧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无奈和命运的不可逃避性,但它也强调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 命运和宿命论: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要角色往往受到命运的支配,无法逃脱自己注定的命运。

这种宿命论观念暗示了人类对于命运的无能为力和无法改变的现实。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是他在他的著作《诗学》中提出的。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启迪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是由特定结构和元素构成的。

首先,悲剧应该具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其中包含有冲突、转折和最终的解决。

其次,悲剧应该具有一个高尚的主人公,他在面临困境和命运的挑战时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道德品质。

第三,悲剧应该唤起观众的恐怖和怜悯,使他们通过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同身受。

最后,悲剧应该具有一种意义上的解脱,通过悲剧的经历,观众可以从中获得思考和教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他们的情感和理性来促使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通过观看悲剧,观众可以经历情感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从而获得一种宽广的人生视野和对人类命运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理论。

它对戏剧、文学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悲剧的核心理念,即透过困境和痛苦,呈现人性的伟大与悲壮,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人类追求真实、探索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向。

试论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

试论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 剧 是 一 个 极 为 重要 的 美学 范 畴 ,在 审 美 对 象 中 占 有 举 足 轻 重 的地 位 。作 为 审 美 对 象 ,悲 剧有 广 义和 狭 义之 分 。 广 义的 悲 剧 是 指 一 切 具 有 悲剧 性 质 的 艺 术 作 品 。 当 然 ,不 同 的 艺 术 类 型 都 有 其 典 型 的 悲 剧 作 品 , 并且 都 具 备 悲 剧 的 功 能 。例 如 音 乐 《 王卸 甲》、舞 蹈 《 百 年 》、壁 霸 叹 画 《 桃 杀 三 士》、诗 歌 《 雀东 南 飞》 和 小 说 《 楼 梦 》 等 ,它 们 都 二 孔 红 以其 独 特 的 形 式 表 现 出动 人 的悲 剧 精 神 ,因 此 ,我们 一般 都 称 它 们 为 悲 剧 。然 而 在 文 学作 品 中 ,最 能 表 现 悲 剧 精 神 的 是 戏剧 , 它 是 在 人 物 的 行 动 中展 开 冲 突 的 ,是 最 有 利 于 通 过 冲 突 来 渲 染 悲 剧气 氛 的 艺 术 形 式 。所 以 ,狭 义 的 悲 剧 则是 戏 剧 中 的悲 剧 。本 文 就 以 我 国古 典 戏 曲 为 对 象 ,简 要 探 讨 一 下 悲 剧 的美 学 特 征 。
而 流 芳 百世 。 作 为超 现 实意 象 的 梦 ,也 可 分 为 两 类 , 即爱 情 梦 和 冤 情 梦 。 首 先 , 爱情 梦 是 因为 剧 中人 物 因 相 思 之 情 在 现 实 中 无法 被满 足 而 在 睡 梦 中 的 宣

戏 曲悲剧 的 类型
我 国的戏曲文化博 大精深 ,其 中悲 剧 占居了极 大 的分量 ,究其 类 型 ,大 致 可分 为性 格 悲 剧 、英 雄 悲 剧 、生 活 悲 剧 和 命 运 悲 剧 四个 方 面 。 历 朝 历 代几 乎都 同时 存 在 着 这 些 不 同类 型 的悲 剧 ,它 们 分 别 以各 自的 风 貌特征 ,在戏 曲文化 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 所 谓性 格 悲 剧 ,德 国 美 学 家里 普 斯 认 为 是 “ 难是 由 主人 公 本 身 的 灾 邪 恶 招 惹 出来 的” 之 类 的悲 剧 。别 林 斯 基 也 曾 说 过 ,性 格 “ 剧 里 的 … 悲 流血灾变,不是偶然的和外部的东西 ” ,而是 内在 的必然结果 。例 如 莎士比亚的悲剧 《 哈姆雷特》 李尔王》、《 、《 奥赛 罗》等都 是性格悲剧 的典范之作 。当然 ,我 国的古典 戏 曲中也不 乏此类 作品 ,像 《 霸王别 姬》 斩马谡》、《 、《 长生殿》 等都是 。正是 由于这 些悲剧主人公 的主 观 因 素 ,即其 各 自的 性 格 缺 陷 ,造成 了此 般 悲 剧 。 但 是 ,性 格 问 题 并 不 是 先 天 的 、抽 象 的 ,尽 管 有 先 天 的成 分 ,也 并 不 是 最 主 要 的 ,而 是 在 独 特 的社会 生活环境的大背景下 ,人们所形成 的待人接物的通常形式 ,绝非 单纯的人类 自然形式的个性 表现。霸王的刚愎 ,马谡的轻慢 ,都与他们 的 生 活经 历 以及 社 会 地 位相 联 系 ;唐 明皇 的 昏庸 放 荡 ,杨 贵 妃 的 娇 纵 任 性 ,也 是 和 他 们 极 高 地 位 的奢 侈 生 活 分 不 开 的 。 因 此 ,性 格 悲 剧 包 含 了 深刻 的社 会 内容 。 英 雄 悲 剧 则 体 现 了 明显 的政 治 色 彩 。 此 类悲 剧 主题 通 常充 满 了 正 义 色彩 ,矛盾冲突激烈 ,主人公具有刚烈的性格特征 , 并且 能给人们带来 极大 的鼓舞。例如 《 氏孤儿》 精忠旗》 清忠谱》 等,都 是反映 赵 、《 、《 政治斗争或者民族纷争 的题材 ,悲剧主人公程婴 、岳 飞、周顺 昌等人都 为正义事业作出了极 大的牺牲 ,面对强 大而 凶恶 的对手 ,他 们威武 不 屈 ,给 观 众 以 强 烈 的振 奋 和 鼓 舞 ,甚 至 在 千 百年 后 的今 天 ,他 们 的 高 风 亮 节 和 大 无 畏 的 抗争 精 神 依 然 在 感 动 着 我 们 。 由此 看 来 ,优 秀 的 英 雄 悲 剧 ,都 具 有 着 感 奋人 心 的作 用 。 与 英 雄 悲 剧 不 同 ,生 活 悲 剧 将 笔 触锁 定 在微 小 的 日常 生 活 上 ,其 主 人 公 也 都 是 选 择 那些 生 活 最 底 层 的 小 人 物 ,他 们 虽 不 曾投 身 于轰 轰 烈 烈 的事业 ,却在为争取生活最基本的权利而挣扎 ,结果又被强大 的反动势 力所吞噬。如 《 窦娥冤》、《 鲁斋 郎》 替杀 妻》 等,主人公遭受冤 屈 、《 却 无 处 申诉 ,面 对流 氓 无 赖 横 行 霸 道 、权 豪 势 要 为非 作 歹 、官 府 统 治 腐 朽黑暗的封建人间地狱 ,他们被逼得无路 可走 ,善 良温顺 的性格 也进 发 出仇恨的火花 ,但是他们的力量太渺小 ,而导致 了非常凄惨 的结局 。此 类 悲 剧 淋 漓尽 致 地 展 现 出社 会 底层 人 民 的生 存 状 态 ,具 有 很 强 的社 会 学 和 历 史 学 价值 。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从“杯具浅谈悲剧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从“杯具浅谈悲剧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从“杯具浅谈悲剧尤其是当今社会,杯具一词如此盛行,继而超越了寂寞一族,成为当前网络社会最火热的名词。

这恰恰印证了悲剧往往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最早的悲剧,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其内容是悲叹酒神狄俄倪索斯所遭受的苦难,并赞美它的再生。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1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定义,这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

亚里士多德曾经深刻地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举得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要高于喜剧,悲剧更加高尚。

我认为是有一些可取性的,就比如美与丑,丑的表达比美更加强烈,正如当今国画为什么更喜欢表达丑的事物。

在我看来悲剧比喜剧更加有感染力,表达的情绪也更加强烈,所引起的反应也更加大。

悲剧能够引起我们心中的怜悯和对自我的一种关照。

“怜悯是为了某种不幸或似乎不幸的事而发愁,这种不幸可能是致命的或痛苦的,而且落于不应受难的人身上,于是旁观者想到自己或他的亲友也可能遭到这种不幸。

当不幸似乎近在身边之时,尤其是如此。

”可以看出怜悯的根源是不幸,而这种不幸又降临在不应该受罪的人身上。

从而旁观者会产生联想,将这种心理逼近现实,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身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怜悯。

亚里士多德以后对悲剧理论做出最大的贡献的是黑格尔。

他明确地指出了悲剧的基础是两种对立的伦理观念的斗争,这就是他著名的“冲突说”。

他这样说:“这里基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对立的双方各有他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

”黑格尔突破了亚里士多德把悲剧根源看作个人过失的局限性,认为古代悲剧的冲突是伦理力量的冲突,即看到了悲剧所反映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冲突,表明他肯定悲剧冲突就是社会性冲突的反映。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悲剧的历史几乎同美学的历史是成正比的。

公元前五世纪,在希腊就已经产生了交完整的悲剧艺术,神话传说是希腊悲剧那一时期主要题材。

“悲剧”一次也应该是雅典人最开始使用的,原先是专指在节日盛典时上演的一种戏剧,有神话、宗教、传说和一些英雄人物等,而荷马史诗则是当时悲剧的主要来源。

埃斯库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创悲剧先河的剧作大师,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主角就是古代希腊的一个神,为了人间而盗取天火,触犯了宙斯,因而被锁住囚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宙斯还放出恶魔其啄他的心脏,尽管受尽艰难却始终坚贞不屈,为了把天火带给人间他甘愿受到惩罚。

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是崇高的典型,这个悲剧形象赋予了很多美学意义和教育意义。

马克思在读了此书说:“希腊诸神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悲剧式地受到一次致命伤’”(《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第153页)普罗米休斯三联剧,不仅是埃斯库罗斯个人悲剧的一个典范,也是古希腊悲剧艺术的高峰,这部悲剧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有哲学成分。

而鲁本斯的油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也是革命的悲剧,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英雄人物的悲剧,并非可怜的悲惨而是一种伟大的悲壮,不是怜悯而是自豪,不是恐惧而是畏惧。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术史上最早奠定了基础,他在悲剧理论中提出: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第二,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他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模仿”,“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和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他说:“模仿方式是借人们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美学原理》第19页)在他之后,黑格尔又是一位在悲剧上值得注意的第一人。

他从矛盾冲突上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理论的相互冲突。

对悲剧美学范畴的理解

对悲剧美学范畴的理解

对悲剧美学范畴的理解美学是一个包含文学、音乐、绘画、建筑、表演艺术形式的综合性学科,而悲剧美学尤其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它可以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都投射到作品之中,表达出一种精神上的触动。

此外,悲剧美学还可以指引受众的观看者精神上的体验,从而让观众去体会作品的影响力。

悲剧美学可以被定义为拥有悲剧特征的艺术形式,它包括了艺术形式如文学、音乐、戏剧、舞蹈和电影等,也可以被用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受众体验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悲剧美学有自己种类的技巧和视角,这些技巧和视角共同组成整个悲剧美学的基本框架。

悲剧美学的本质在于它反映出悲剧的现实,但又渲染出一种自然而又和平的安定感,它把艺术家、受众和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有效地将艺术与社会结合起来,其中运用的技巧和手法可以有效地把艺术者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观众。

悲剧美学可以拆分为五类:表达技巧、叙事技巧、形式技巧、意象技巧和语言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艺术家通过被描绘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在屏幕或舞台上的表演,意识和情绪的抒发;叙事技巧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通过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形式技巧是指艺术家通过一定的抒情结构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象技巧是指艺术家通过画面中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而语言技巧是指艺术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悲剧美学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悲剧美学,艺术家可以把一些深刻的意义表达出来,以及对人类的价值观及社会规范的批判;其次,悲剧美学可以帮助大众充分理解悲剧元素,也可以帮助大众把握艺术形式,从而更好地去领会艺术作品带给他们的信息;最后,悲剧美学也可以让大众在精神上有所感悟,获得一种自我的解脱。

总之,悲剧美学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它更是一种传达价值观和精神上的感染效果。

它可以帮助观众更全面、更深入地去理解艺术,使人在沉浸其中的同时感受到美的魅力。

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美学特征关键词:中西悲剧美学特征差异比较摘要: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只有保存各自的民族特色,相互借鉴与吸收,融会对方的表现技巧与艺术手法,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引言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的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一个戏剧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文化肇始的古希腊,悲剧最典型地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

而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内容情节“惨绝悲极”的“苦戏”,文人们称为“哀曲”、“怨情”。

“苦”、“哀”、“怨”道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

中西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中西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欣赏中西悲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悲剧主人公:民间与高贵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而非剧中的其他人物。

他们的事件和行动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他将此作为一个“法则”提出,可见悲剧主人公在全剧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中西悲剧都非常重视悲剧主人公的重要地位,可是,选择悲剧主人公的原则不同。

中国古典悲剧特别擅长表现弱小善良的小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女子形象,强调悲剧人物的正义性和无辜性,更富有人情味。

中国悲剧苦情美感的获得,并不因为其主人公地位的超乎寻常,而是由于其力量的弱小,由于善良本性和悲苦结局的反差,这些薄命女子越是娇小、柔弱、温顺、和善,当她们备受摧残、坠入苦难的深渊时,就越发显得无辜、凄惨、痛苦和可悲,令人生出不尽的怜悯和同情,同时也引导观众对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深深思索,从而达到认识社会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

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

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

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

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

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

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

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

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

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

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

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

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温柔善良却总是造化弄人,备受欺凌,最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含冤而死。

个人奋斗,悲剧收场的人力车夫形象
《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是老舍笔下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小说通过描写祥子三起三落的奋斗仍未能成功,最厚走向堕落的轨迹,塑造了一个被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的生活在旧北平的人力车夫形象,展现了一个毁灭者的全过程,曾经的体面,如今的又脏又瘦的低等车夫。

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为营造悲剧人物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这种黑暗的社会里,以满腔热血去进行个人奋斗是行不通的,最厚都会以悲剧告终。

作品中一句“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生动的写出了社会下层在经过了无尽的悲痛后,把对于社会的不公的愤恨,转嫁于金钱之上。

事实上,罪恶的不是金钱,而是不健康的心灵。

这种扭曲的愤世嫉俗刻画出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组成了一幕社会的悲剧。

祥子曾经是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还是无法挣脱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让人对这样一个憨厚老实的个人奋斗者心生怜悯,同时也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恐怖心理。

故事的结尾以祥子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结尾。

使社会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深思。

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缺乏抗争意识,她把自己的不幸看作命运的安排,“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她只好安分的把来世修。

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为救婆婆而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

在整个过程中,窦娥一步步退让,直到被送往刑场,她依旧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能靠上天为她作证,她的三桩誓愿只有在上天的公正光芒中才能实现。

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性质。

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服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评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西方悲剧冲突是一种挣扎冲突。

悲剧是命运悲剧,表现了人对自然与命运的挣扎,最后因无法挣脱而导致悲剧结局。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虽然四处防范躲避,但仍逃不脱“弑父娶母”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是自身性格的挣扎,最后因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造成悲剧。

二、西方古典悲剧,高贵与崇高
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人物是“高贵”的,悲剧事件是“崇高”的,按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悲剧是对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

西方西方悲剧选择伟大、高贵、崇高、英雄的人物做主人公,是因为它将主人公的地位与他们的社会价值、产生的悲剧效果及观众的审美感的关系看成是正比例的。

他们的价值比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显得重要得多。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是国王,描写的是重大历史事件。

俄狄浦斯王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四处防范躲避,但仍逃不开“弑父娶母”的悲剧,任凭其百般努力,却始终在命运的圈子里被摆布,最后自挖双目,自我放逐、流浪,他的命运是由阿波罗预先注定、德尔斐神谕早已预言而无法抗拒的缘故。

《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因自身性格的软弱和犹豫错失了一次次复仇的机会,最后酿成大错,造成悲剧。

在西方悲剧在表现冲突的过程中,着重塑造人物复杂的性格,尤其是他们在与命运、性格挣扎中所显露出来的致命缺陷。

三、悲剧的价值
悲剧的价值,就是悲剧的舞台效应,也就是观众看完戏之后的那种悲剧快感。

(1)西方悲剧的价值
西方悲剧结局呈现给观众的是悲惨的场面,如阴森可怕的事件,灾难毁灭的结尾,给人的是一种生活的逼真快感。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剧终时俄狄浦斯王自挖双目,自我放逐、自我流浪,神的预言无法抗拒。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价值作了这样的论述:“悲
剧的效果怎样产生,既然最完美的悲剧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模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

悲剧的效果就在于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种怜悯与恐惧就是西方戏剧家通常称作的“净化”作用,即通过悲剧生发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

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

西方悲剧的主人公,总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致命的缺陷,而最终酿成悲剧,这种性格特征必然导致他的结局是大悲的,即“一悲到底”。

(2)中国戏剧悲剧的价值
中国戏曲悲剧讲究“团圆结局”。

由于悲剧主人公大都是小人物,其中又多数是弱女子,她们的不幸遭遇引起人们极大的同情,因此,在她们的悲惨结局后,给予她们一线光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中国悲剧结局中的乐观主义精神深受传统的“乐感文化”影响。

中国戏曲悲剧是善与美的统一,情感重于理智,具有民族的烙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长期活跃在世界戏剧的舞台上。

戏曲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性质。

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服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评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从中国式的悲剧中可以窥探出当时社会的本质,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使社会的一面镜子。

中国悲剧作品一显著特色是其结局带有温柔、平和的亮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戏剧演出时间、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是其形成原因.这种结局既体现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又有相应的消极性。

参考文献: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朱生豪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出版集团,2014.1.1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