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

合集下载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及教案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及教案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及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金色的鱼钩》。

(2)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感悟。

(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通过朗读、回答问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2. 课后评价:(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方面:(1)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 教学方法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020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鱼钩》教案冀教版

2020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鱼钩》教案冀教版

《金色的鱼钩》教材内容学科单元课题讲课时间《金色的鱼钩》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遇到忠于革命、舍己为教课目的人的质量的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显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习迅速阅读,认识生字,简要地复述故事。

重、难点重点:领会文章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耀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辉”这句话的含义。

学情剖析本文以动人为基调,以相貌描绘为主线,虽为略读课文,但容纳量大。

学生虽有必定得语言累积,但归纳能力短缺,朗诵能力一般。

故在此设计中我以用眼、专心两种方法让学生抓住相貌和感人这两条线索,提高归纳能力,学习描绘方法,领会思想感情。

教课准备课前部署采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经过课前阅读,熟习课文。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揭露课题1、视频显现《过草地》,思虑,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长征,当我们叹息红军创建的这一奇观时,也应当去看看这伟大奇观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让我们来认识今日故事的主人公。

(PPT出示——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充满皱纹,两鬓都花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绘方法?这描绘的是谁?大家和蔼的称号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一般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拯救了 3 位年青战士生命的英豪。

齐读课题。

(板书:金色的鱼钩)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故事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二、整体感知,掌握重点下边,让我们去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

请大家用速读的方法去熟习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简单的部分,阅读一下即可。

读的时候,注意这几点要求(PPT出示)1、不理解的词语能够依据词语手册来理解;2、给文章标上自然段;3、谈谈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若有困难,能够借助手上的学习协助卡。

时间:地址:人物:因由:经过:结果:是的,归纳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冀教版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品读感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教师: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你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吗?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今天的新生活是革命战士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就去《金色的鱼钩》中认识一位可敬的红军战士。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

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感人的故事。

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

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利用文中表现这一顺序词语“一天”“以后”“第二天”“挨了一天又一天”“这天上午”等,把每部分内容用一些小标题似的语句归纳出来,然后练习讲故事。

①1935年秋天,红军过草地的路上,老班长接受照顾三位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任务。

②他们受到饥饿的威胁,老班长非常着急。

③老班长开始给病号们钓鱼,增加营养。

④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感动小梁。

⑤逼战士喝鱼汤鼓励病号。

⑥老班长病倒拒喝鱼汤献生命。

⑦“金色鱼钩”代表革命精神。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金色的鱼钩》教案冀教版(最新整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金色的鱼钩》教案冀教版(最新整理)

15.金色的鱼钩走进文本这是一个感人致深的故事,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

初读课文,那位四十多岁,高颧骨、驼背、满脸皱纹、两鬓斑白的炊事员的形象便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被他那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所感动。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红军过草地的路上,很多同志生了病,炊事班长即老班长接受要照顾三位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任务。

接着,文章有写到了他们一行人遇到的困难,那就是饥饿时刻威胁着他们,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弱,老班长非常着急。

后来,老班长开始给病号们钓鱼,增加营养,而他自己却仍继续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身体越来越差.当想到老班长嚼着几根草根和战士们吃剩下的鱼骨头,紧皱着眉头硬咽下去的时候,不由得眼泪簌簌地落下,即使是被“我"发觉,他也坚持把钓到的鱼让给三位战士吃。

尽管“我”全都明白了也无济于事。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是啊,谁不位这样的老班长而感动?就这样,他们坚持着走到了草地的边缘,最后老班长自己却倒了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不肯吃战士们为他做的鱼汤。

文章的结尾落笔在“鱼钩”上,赋予了它精神的象征意义,用它来代表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故事线索清晰,结构紧凑,易于理解,人物事迹非常感人。

因此,虽然篇幅较长,却很吸引人,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走进作者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给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事件,没有雕琢,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较多简单的对话,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突出了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文章标题选用了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事物-—鱼钩,并且加了“金色的”这一修饰语,更加突出了革命前辈的精神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文章最后揭示了中心.走进教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这个感人的故事。

《金色的鱼钩》教案及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案及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金色的鱼钩》的主要内容,了解鱼钩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金色的鱼钩》的主要内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鱼钩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以及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课文《金色的鱼钩》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鱼钩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3.4 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3.5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内容: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教学方法:教师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5.3 教学评价:教师反思教学评价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金色的鱼钩》课文文本,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

6.2 教具:准备投影仪或白板,以便展示相关图片或文字资料。

6.3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人物关系图、讨论问题等。

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精选5篇)

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精选5篇)

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精选5篇)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请四名同学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

2、说一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环境。

先由一同学说,然后大家补充或纠正。

3、说一说哪些地方你最受感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默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文中外貌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讨论(1)指导员对老班长说,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

“上级”“保姆”“勤务员”各是什么意思?老班长一路上是怎样做好“上级”“保姆”“勤务员”的工作的。

(2)在第二段中有很多描写人物动作的、语言的语句,还有一些是对事情过程的交代。

这些内容都是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说说哪些内容符合以上的意思。

3、指导老班长和“我的对话的朗读”。

要通过对话的朗读,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以上的学习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集体讨论,同学之间纠正、补充,教师作必要的引导。

)3、指导朗读第三段。

四、小结1、老班长为什么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为了鱼太少了吗?2、通过老班长带领我们过草地的一系列言行,说说老班长具有那些优秀的品质?五、指名读第四段。

思考讨论在这长满红色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体会和感想写下来。

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2课题:《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课文说明: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

五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冀教版)一、教材简介本教案针对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其中的课文为《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优美的童话,讲述了主人公小都娜在海边拾到一个金色的鱼钩,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情节生动,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可激发孩子爱美好、追求美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及核心道理;2.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快速简洁地进行情节复述并表达个人见解;4.学会用故事点题。

三、教学准备1.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金色的鱼钩》2.讲台、黑板、笔等教学资源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以生动的故事开头,让学生们进入故事的世界。

2.引导学生们思考,让他们说出一件美好的事情并分享给大家。

第二步:理解故事1.朗读故事,让学生们认真听。

2.在故事朗读后,让学生讲述故事的大意。

3.引导学生们思考,让他们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包括故事中的道理、主旨、寓意等。

第三步:学习故事结构1.让学生们观察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分析故事的组成部分。

2.分别让学生讲述故事的开头、中间、结尾,并指出故事结构的特点。

第四步:用故事点题1.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意,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

2.让学生们在故事的结尾处点题,引导他们从故事中体会道理,表达个人见解。

第五步:复述故事1.让学生们准备好自己的复述稿,依次展示。

2.在复述时,引导他们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第六步:总结1.引导学生们回顾今天学习的过程、内容和收获。

2.确认学生已经掌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反思1.这篇童话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教学时以故事为主,借助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做到了知识点的学习和思想品质的培养。

2.通过故事点题、复述故事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就感。

3.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学生的听、说等语言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然而,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和应用一些互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其更加生动和有趣。

小学五年级《金色的鱼钩》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金色的鱼钩》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金色的鱼钩》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金色的鱼钩》教案 1【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⑴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⑵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同学可以根据自身对语感,说自身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绚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⑴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⑵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对同学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芒”?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默读课文,考虑:__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时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

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同学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示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小组合作学*,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教师: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你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今天的新生活是革命战士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就去《金色的鱼钩》中认识一位可敬的红军战士。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

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感人的故事。

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

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利用文中表现这一顺序词语“一天”“以后”“第二天”“挨了一天又一天”“这天上午”
等,把每部分内容用一些小标题似的语句归纳出来,然后练习讲故事。

①1935年秋天,红军过草地的路上,老班长接受照顾三位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任务。

②他们受到饥饿的威胁,老班长非常着急。

③老班长开始给病号们钓鱼,增加营养。

④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感动小梁。

⑤逼战士喝鱼汤鼓励病号。

⑥老班长病倒拒喝鱼汤献生命。

⑦“金色鱼钩”代表革命精神。

四、速读自悟,感受人物品质。

老班长在三个病号受到饥饿威胁时的焦急,看见小鱼时的喜悦,秘密被我发现时的支吾,给我们讲革命道理时的严肃、严厉,走到草地边缘时的兴奋,病倒拒喝鱼汤时的坚定,种种不同的表现,表达了共同的主题——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一)关注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1、速读课文,勾画词语,用关键词批注。

2、全班交流。

(二)分角色朗读,指导朗读。

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了老班长高大的形象。

教学时设计学生对话的环节,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对话、品味人物的心理教师及时的指导朗读,用朗读加深情感,感受人物高大的形象。

预设点:
1、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

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注意“猛抬起头”、“支吾”,加强重读。


2、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搂”与“轻声”体现了什么?)
3、“小梁,别浪费东西了。

我……我不行啦。

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痛苦的读出老班长因缺乏营养而有气无力的悲惨状况。


4、“不,你们吃吧。

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
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看,你们都瘦得……”(读出痛苦和愧疚)
教师伴随(悲壮的音乐)深情朗诵:一位可敬的老班长,这么无私的老班长,就这样走了,苍空为之动容,大地为之震颤,此时一切都显得如此静寂,只留下我们声声的抽噎,很久很久……
这是一枚长满红锈的鱼钩,这是一枚闪着金色光芒的鱼钩。

它是革命精神的化身。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长征,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期间涌现出的一个个像老班长一样的平凡的英雄无一不让我们感动。

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长征的故事、书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