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肿瘤学教案1讲解学习
肿瘤教案新版

肿瘤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肿瘤的定义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常见肿瘤的分类和病因。
3. 了解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4. 提升学生对肿瘤的认识和健康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肿瘤?肿瘤是由恶性细胞或肿瘤细胞组成的异常组织,其生长无法受到正常的生物调控机制所限制。
2. 肿瘤的分类:2.1 按病理性质分类:良性肿瘤:细胞生长有限,不侵犯周围组织,一般不转移至其他部位。
恶性肿瘤:细胞生长无限,可侵犯周围组织,还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
2.2 按组织来源分类:上皮性肿瘤:如乳腺癌、胃癌等。
间质性肿瘤:如骨肉瘤、纤维肉瘤等。
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2.3 按发生部位分类:原发性肿瘤:肿瘤起源于某一器官或组织。
继发性肿瘤:肿瘤起源于其他器官或组织的转移。
3. 肿瘤的病因: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遗传因素:某些肿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3.2 环境因素:如吸烟、饮酒、暴露于致癌物质(如致癌物、放射线等)等。
3.3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
3.4 其他因素:如感染病毒、慢性炎症、免疫功能异常等。
4. 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4.1 预防肿瘤的方法: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戒烟、限制酒量、避免暴露于放射线等。
接种疫苗:如宫颈癌疫苗、乙肝疫苗等。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肿瘤。
4.2 肿瘤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常用于早期肿瘤。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
化疗:使用抗癌药物杀死癌细胞。
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分子进行干预。
免疫治疗: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肿瘤的定义、分类、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知识点。
2. 提问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肿瘤的理解和认识。
4. 多媒体展示:运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供直观的教学内容。
10.肿瘤学教案

10.肿瘤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关于肿瘤学的基础知识和常见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本节课内容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
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诊断常见的肿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肿瘤的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图解、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肿瘤的工作原理和发病机制,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肿瘤的基础知识和常见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等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肿瘤的特点和治疗方案,加强交流与合作。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模拟法: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和病例分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七、教学准备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肿瘤学》等相关教材。
活页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活页教材,如肿瘤案例分析等。
肿瘤教案(病理)

右江民族医学院新教师试讲教案2015至2016学年上学期课程名称:病理学任课教师:黎俊楠职称:助教授课专业及层次:2014级口腔护理专科授课类型:实验课授课日期:2015年09 月29日教研室正、副主任或课程负责人审阅意见:签名:年月日肿瘤一、授课学时:3学时二、教学目的:1.掌握肿瘤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肿瘤的异型性3.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4.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5.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6.熟悉肿瘤的肉眼、形态特点7.熟悉常见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8.了解肿瘤的病因和发病学三、重点:1.肿瘤的异型性2.肿瘤的生长与扩散3.良恶性肿瘤的区别4.癌与肉瘤的区别四、难点:1.肿瘤异型性2.肿瘤的生长动力学3.肿瘤的浸润与转移4.肿瘤的发病学五、教具或电教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彩色图片、病理显微镜六、自学内容:观察不同来源良恶性肿瘤的镜下表现七、相关学科知识:细胞生物学八、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绘图等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从病例着手提出问题,紧密结合临床,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1.肿瘤的肉眼形态 5min2.肿瘤的异型性 5 min3.肿瘤的生长方式 5 min4.上皮组织来源肿瘤的镜下表现 15 min5.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的镜下表现 15 min6.同一组织来源的良、恶性肿瘤的镜下区别 10 min7.上皮组织来源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10 min8.根据要求自行阅片 10 min9.提出作业要求并演示作业方式 10 min10.实验作业(绘图) 15min讨论题1、作出病理诊断?2、推测分析胃、肝、淋巴结、大网膜、肠系膜及卵巢之间的病变关系十、参考书目:1.李甘地主编,《病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1072.曾益新主编. 《肿瘤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1.11, P103.李桂源主编. 《肿瘤学基础》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 P154.刘彤华主编,《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p75.Donald West King. General Pathology. 1983, UAS十一、教学后记:本次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肿瘤医学教案

肿瘤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肿瘤医学的基本概念、病因、分类以及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培养学生对肿瘤医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能够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肿瘤医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 肿瘤医学的概念和病因2. 肿瘤的分类和分期3. 常见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4. 肿瘤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5. 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发展过程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病例的介绍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肿瘤医学的相关问题。
2.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解剖的实际操作,以加深学生对肿瘤学的理解。
3. 讨论教学法:设置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一位著名的肿瘤医学专家的名言或报告,引起学生对肿瘤医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和病因阐述2.1 概念:介绍肿瘤医学的基本概念,如何定义肿瘤以及肿瘤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2.2 病因:探讨肿瘤发生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
3. 分类和分期讲解3.1 分类:介绍肿瘤的分类方式,如按病理学类型、组织来源、病程特点等进行分类。
3.2 分期:讲解肿瘤分期的意义和常用分期系统,如TNM分期、FIGO分期等。
4. 常见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4.1 临床表现:介绍常见肿瘤的临床表现,如乳腺癌、胃癌、肺癌等。
4.2 诊断方法:介绍肿瘤的常用诊断方法,如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4.3 治疗方法:讲解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5.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5.1 实验室检查:介绍肿瘤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肿瘤标志物检测、遗传学检测等。
5.2 影像学检查:讲解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线、CT、MRI等。
6. 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发展过程6.1 生物学特征:探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如无限增殖能力、浸润和转移能力等。
第九版病理学教学教案-肿瘤

鳞状细胞癌
病理学(第9版)
腺癌
皮肤基底细胞癌
病理学(第9版)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一)间叶组织良性肿瘤
1.脂肪瘤(lipoma) 2.血管瘤(hemangioma) 3.淋巴管瘤(lymphangioma) 4.平滑肌瘤(leiomyoma) 5.软骨瘤(chondroma)
脂肪瘤
病理学(第9版)
肿瘤的淋巴道转移
病理学(第9版)
Krukenberg瘤
第五节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病理学(第9版)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恶性肿瘤的“级”或“分级”(grade)是描述其恶性程度的指标。 肿瘤的“分期”(stage)是指恶性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播散程度。肿瘤体积越大,
生长范围和播散程度越广,患者的预后越差。 国际上广泛采用TNM分期(TNM classification)。
肿瘤的常见大体形态和生长方式示意图
病理学(第9版)
二、肿瘤的组织形态
肿瘤的组织形态是组织病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肿瘤病理诊断的基础。 肿瘤细胞构成肿瘤实质,其细胞形态、组成的结构或其产物是判断肿瘤的分化
方向、进行肿瘤组织学分类的主要依据。肿瘤实质是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主 要因素。 肿瘤间质(如结缔组织等)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参与肿瘤免疫反应等作 用。肿瘤间质构成的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生长、分化和迁移具有重要影响。
病理学(第9版)
某些肿瘤不能截然划分为良性、恶性,需要评估复发转移的风险度(低、中、高)。 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恶性之间的肿瘤,称为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r)。 瘤样病变(tumor-like lesions)或假肿瘤性病变(pseudoneoplastic lesions)指本
病理教学设计肿瘤

病理教学设计: 肿瘤引言:肿瘤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肿瘤发病率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学生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并加强对肿瘤的认识,病理教学设计在肿瘤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一种以肿瘤为主题的病理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
第一部分:肿瘤的概述1. 什么是肿瘤?- 定义:肿瘤是指细胞在异常增殖和失控分裂的情况下形成的异常组织增生。
- 分类: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2. 肿瘤的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包括基因突变和遗传易感性。
- 环境因素:如烟草使用、饮食习惯、暴露在致癌物质中等。
3. 肿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扫描、MRI等。
- 组织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 血液学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测。
4. 肿瘤的治疗策略- 手术治疗:肿瘤的切除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 放疗和化疗:用于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 免疫疗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抗击肿瘤细胞。
-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变异进行治疗。
第二部分:病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理解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发病机制。
- 掌握肿瘤的常见诊断方法。
- 了解肿瘤的基本治疗策略。
2. 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选择:选择典型的肿瘤病例,包括不同部位和组织类型的肿瘤。
- 教学方法:结合病例进行病理解剖、组织学镜下观察和影像学分析。
3. 教学步骤- 步骤一:简介肿瘤的定义和分类。
- 步骤二:选择一个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理学分析。
- 步骤三:结合病例进行组织学镜下观察和病理诊断讲解。
- 步骤四:讲解肿瘤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等。
- 步骤五: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4. 教学评估- 可以设置小组讨论、问题回答或撰写病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进行学生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评估。
结论:通过以上病理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病理学肿瘤PPT学习教案

(一)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深,良,结节状,包膜完整,
(expansile)挤压、阻塞,易摘除,不
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体表、体腔和管道器管表面;良、
(exophytic) 恶。
3、浸润性生长:恶,固定,无包膜,手术范围大,
(invasive) 易复发。
第32页/共171页
第33页/共171页
④癌细胞的移出(migration):
➢ 瘤细胞的阿米巴运动; ➢ 癌细胞衍生的细胞激肽介导瘤细胞移动; ➢ 基质成分和某些生长因子对癌细胞有化学趋向性。
癌细胞通过上述机制穿过基底膜、间质结缔组织及血管基底膜 入血。
第47页/共171页
(二)转移(metastasis):
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 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 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转移。
第66页/共171页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
由肿瘤的产物(包括异位激素)或异常免疫反 应(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复合物沉着 等)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神经、消化、造血、 骨关节、肾及皮肤等系统发生一些病变和临床表 现;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 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的。
①肿瘤细胞彼此之间的粘附力减少(detachment):
CAMs (如 E-cadherin) 。
②癌细胞附着于基底膜(attachment):
整合素(integrin) (如 LN-R、 FN-R、胶原受体等) 。
③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degradation):
蛋白溶解酶(如IV型胶原酶、尿激酶型胞浆素原活化物、组织蛋白酶D等)
病理学实验教案肿瘤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病理学实验教案-肿瘤篇课时安排:每章节2学时,共10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
2. 掌握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3. 熟悉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4. 能够分析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并进行初步的病理诊断。
教学内容:1. 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2. 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3.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4. 肿瘤的诊断标准5. 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初步诊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和诊断标准。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肿瘤病理切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病理切片观察:评估学生对肿瘤病理形态特点的识别能力。
3.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肿瘤诊断能力的运用。
二、第一章节: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教学内容:1. 肿瘤的定义:介绍肿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2. 肿瘤的分类:讲解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分类及区别。
3. 肿瘤的命名原则:介绍肿瘤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
2. 互动问答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巩固知识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的理解程度。
三、第二章节: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 肿瘤的病因:介绍肿瘤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等。
2. 肿瘤的发病机制:讲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分子机制。
3. 肿瘤的临床表现:介绍肿瘤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肿瘤的临床表现。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病理学任课教师:
基本内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在实质和间质的分布上癌与肉瘤不同,癌形成巢片结构,与间质分界清楚;肉瘤细胞弥漫分布,与间质混杂在一起。
分化与间变的关系
彩图:肿瘤的肉眼形态
肿瘤部位、性质、起源、继发改变等决定了大体形态特点
彩图:肿瘤的实质(parenchyma)和间质(stroma)鳞癌及腺癌
异型性—分化—间变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
第2页
肿瘤的分化
六、授课形式
大班理论课
七、授课方法与课前准备
讲授、文字与图片标本演示
收集整理教学素材(图片、动画),制作教学课件
八、教材与参考文献
教材:李玉林主编.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第六版
参考书:《病理学》杨光华主编:病理学第五版;Robbins M.,Angell and Kumar V.:Basic pathology,7th.2001;Cotran,Kumar and Rubbins M.:Pathological basis of disease.6th.1999.宫恩聪等主编:大学病理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高子芬等主编:大学病理学彩色图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九、思考题
1.深刻理解肿瘤概念中所包含内容与意义
2.肿瘤的异型性与分化之间是何种关系?
十、教研室审查意见
主任签字
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病理学任课教师:
基本内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彩图,举例说明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大肠癌的形态特点
1、一般说机体内各种组织的细胞均可发生肿瘤。
2、不同组织的细胞发生肿瘤的潜能不同。一般说成熟度低、增殖能力强的细胞成分,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病理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
一、题目
第五章:肿瘤
二、对象
成教网络课程
三、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
1.肿瘤概述10分
2.肿瘤的概念15分
3.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20分
4.肿瘤的异型性与分化 35分
四、授课重点
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异型性与分化
五、授课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