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绪论一、社会医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二、盖林:法国,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和法医学等构成一门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
他把社会医学分为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及社会治疗学。
三、格罗蒂扬:德国,提出了社会卫生学的一整套理论和概念。
四、社会医学的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五、社会医学的作用:六、社会医学的学科性质: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七、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八、心理健康概念: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九、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医学模式与健康观一、医学模式转变的各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二、机械论医学模式:提出“人是机器”的观点,把人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而疾病是极其出现故障和失灵,因此需要修补与完善。
三、模式:是指从事物中抽象出某些特征。
构成关于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并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成为总结各种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四、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时间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五、生物医学模式及其缺点: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环境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缺点:它把人从社会全体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只是生命活动在结构、功能和信息统一基础生命整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主体意识。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亚健康状态: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疾病: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
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一、社会医学的概念社会医学是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将康河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健康。
二、社会医学的来源医学与社会科学三、社会医学研究的对象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政策四、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防治对象(环境卫生与免疫接种)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方向(综合卫生措施,发展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将康长寿,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五、社会医学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促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4、开展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社会病防治)六、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卫生事业,卫生事业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七、高危人群与高危因素高危险性包括高危人群、高位环境和高危因素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高危因素是指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不良行为等)高危环境包括存在危险因素的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八、社会医学教学的目的1、让学生建立社会医学的观念与思维模式2、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3、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问题,学习评价方法九、21世纪医师标准1、能防治结合2、合理使用新技术3、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4、有卫生系统内外的协调能力十、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是人类在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十一、促进医学模式演变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水平3、健康需求水平十二、医学模式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笛卡尔《认识机器》《动物是机器》)4、生物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十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1、疾病谱和健康谱的转变2、健康需求的提高3、医学社会化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交叉差发展十四、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十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1、十六:亚健康状态概念是指人的机能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第一章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笔记社会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1)社会因素=健康和疾病(2)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3)保护促进健康2.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3.社会医学的性质:医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医学的实践性。
第二章1.医学模式:是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去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
医学模式的核心科学的医学观,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概念①整体医学观②身体和精神的结合③多因多果—病因链④个人与社会的联系⑤从预防医学到健康保护(2)产生背景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④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3)内容(综合健康医学模式)①生物遗传②环境因素③行为生活方式④卫生服务3.积极健康观: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组合。
4.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5.亚临床状态:亦称无症状疾病,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出现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有防御、适应与生理性代偿反应。
第三章1.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
2.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2)恒常性与积累性(3)交互作用3.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①改善居民营养②改善居住环境③增加卫生投入(2)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①环境的污染和破坏②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③社会负性事件增多④现代社会病的产生⑤社会流动人口增加⑥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3)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①健康状况影响个人劳动市场的表现②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③促进教育收益的实施④减少疾病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4.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

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
社会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和社会系统疾病的医学分支。
其研究内容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
以下是社会医学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
1. 疾病预防:社会医学研究旨在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和公共卫生措施,减少疾病发生和传播。
例如,研究如何减少吸烟、促进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如何加强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措施,以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心理治疗:社会医学研究也涉及心理治疗方面。
这些研究旨在帮助患者处理疾病、生活变化和其他相关因素带来的心理问题。
例如,研究如何使用心理治疗来减轻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
3. 社会问题:社会医学研究还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行为的变化。
例如,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变化,如暴力、犯罪、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环境变化等,以制定应对策略。
4. 康复和治疗:社会医学研究还涉及疾病的康复和治疗。
这些研究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和心理功能,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例如,研究如何使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等手段来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除了以上主要内容外,社会医学研究还涉及其他方面,如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因素、人类发展等。
这些研究旨在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基础支持。
社会医学

一、概述
2.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身体、心理、社会
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社会卫生状况 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 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特殊人群: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有害作业职
工,流动人口
社会病:意外伤害、精神障碍、酗酒、吸毒、 艾滋病
一、概述
3. 相关学科
社区医学 医学社会学 卫生管理学 预防医学 医学心理学
二、医学模式
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 阴阳五行的病理学说
3. 机械论医学模式 4. 生物医学模式 5. 现代医学模式
三、社会因素与健康
㈠ 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1. 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 ① 促进作用 ② 副作用
四、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㈠ 心理因素与健康
1. 人格与健康 2. 认知因素与健康 3. 心理压力与健康
㈡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1. 吸毒、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2. 生活节奏等
五、健康管理 六、卫生服务研究 七、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社会卫生状况及评价 卫生政策制度 全球卫生状况和社会卫生策略 我国卫生状况和社会卫生策略
社会医学
一、概述
1.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
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 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措施,保 护盒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 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和社会功能,提高 人群健康水平。
八、医疗保健制度 九、社区卫生服务 十、弱势人群卫生服务 十一、社会病防治
自杀、吸毒、性传播疾病、青少年妊娠、 精 “三级预防” 2. 社区卫生服务
社会医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一部分社会医学一、知识点复习精要第一章概论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社会医学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第二章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理解)健康与疾病是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基本问题。
健康观是建立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是对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认识,并随着医学模式的演变而转变。
在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疾病观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的关系为依据,是消极的健康观。
而现代医学模式讲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是积极的健康观。
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与积累性;交互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经济发展水平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改善居民营养、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卫生投入);经济发展对健康的负面效应(1.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大量化学合成物进入人类生活,2.不良行为和心理压力突出,3.社会负性事件增多,4.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健康状况影响个人的劳动市场的表现,2.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3.促进教育收益的实现,4.减少疾病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社会医学

第一章社会医学: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
社会医学的性质: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知识基础包括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
社会医学研究对象:社会人群研究内容:1.社会卫生状况。
2.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
3.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
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
4.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
5.常见病的社会防治。
6.促进人群健康。
7.加强社会医学模式。
第二章医学模式:指在不停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的各种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和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
医学模式的特点:1.医学模式产生的社会性。
2.医学模式存在的普遍性。
3.医学模式作用的广泛性。
4.医学模式发展的动态性。
医学模式的作用:1.推进医学理论的发展。
2.指引医学实践的改进。
3.促进医学教育的革新。
五种医学模式: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古希腊“四体液”、印度“三元素”、中国“阴阳五行”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德国施旺发现动物细胞,魏尔啸提出细胞病理学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
外科手术的三大难题:疼痛、感染、失血。
生物医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仅从生物学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在临床上只注重人的生物机能,忽视了人的心理机能及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作用;在科学研究中较多地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思维的形式化往往是“不是病,就是健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出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产生的原因:1.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
2.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
3.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4.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社会医学定义:性质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1. 社会因素—健康和疾病2. 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3. 保护和促进健康社会医学基本理论一.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二.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三.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四.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五.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六.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社会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预防医学社会医学注重社会预防为预防医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而预防注重生物预防2社区医学与社会医学均以人群为对象以保障人群健康为目的社会医学研究范围更广而社区医学这比较具体和实践性更强3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的重点是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与社会因素的关系,而医学社会学则着重研究医疗卫生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医学模式概念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高度概括 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核心是医学观。
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医学模式的四个特点、客观性2、独立性3、稳定性与渐进性4、继承性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内容中国的阴阳五行学病理学说建立中国哲学五行相生相克、相关协调金木水火土失调的原因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意义1第一次将纯粹的哲学与对疾病的观察结合起来2标志着西医与希腊自然哲学的结合3疾病的发病机理--不再是神秘的、无法解释的超自然力量4希波克拉底之前:疾病是由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导致5希波克拉底及其创立的学说将西医与原始的神秘主义分割开来6标志理性病理生理学的真正开端传统医学模式的局限重视局部,轻视人的整体,只重视躯体的生物反应,不重视精神的巨大作用。
忽视人的社会性。
影响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内容1整体医学观2身体和精神的整合3多因多果---病因链4个人与社会的联系5从预防医学到健康维护6美国内科医生:恩格尔提出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替代生物医学模式(1977)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纬度,是一个简化的、近视的观点 6 强调生物学、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系统多层次关系对疾病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1揭示了医学观的发展2肯定了生物医学模式的价值3 确立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地位(大卫生)新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从生物角看人的健康,从心理精神角度观察人的健康,从社会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恩格尔给疾病下了一个定义:疾病可看作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及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
疾病(disease) 是一种病理状态(生物尺度),病患(illnes 是病人说明病理状态的方式(感觉尺度),患病(si ckness) 是病人对病理状态感觉的反应(行动尺度)。
亚健康状态 (sub-health state )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一、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 其一:是通过心理过程作用于个体的社会因素,如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社会隔离; 其二: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如A 型行为、情绪、个性特征等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1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非常复杂,其内涵和外延常常会因研究者的认识不同而有所区别。
2 社会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广泛的交互作用,很难分离出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因素。
3社会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
4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测量比较困难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以下3种情况: 1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健康状况的原因 2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互为因果 3社会心理因素在其他因素的致病过程中起着一个中介作用心理病理引起的心身疾病1、概念身心疾病:(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somaticdisorder ),目前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病理程度密切相关。
人们生活在自然社会中,只要有心理活动就会有生理反应,如果不良的生理反应持续过久,就会导致躯体的损害,甚至造成器质性疾病。
◆心身疾病有几种特点:(1)它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起的。
(2)躯体变化与正常伴发于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是更为强烈和持久。
(3)它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4)它不同于精神病与神经症。
心理社会应激概念: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来源于社会的生活变化和刺激是应激的主要来源。
社会心理应激就是指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刺激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也可以说,心理应激是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一种多因素作用过程。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SRRS )是以丧偶所需要付出的适应努力为基准(设计为100),要求研究对象对各种事件所要付出的适应努力进行评分,所得分数称为“生活变化单位”(liftchange units,LCU )。
如果某人在1年中的LCU 累积大于300,可确定为有重大生活危机(第二年有80%可能患病);若LCU 在200-299范围内,可确定为有中等程度的生活危机(第二年有50%可能患病);若LCU 在150-199之间,则只有轻度生活危机(第二年有33%可能患病); 若LCU 累计低于150,可认为是正常的生活事件的概念和分类 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遭遇的重大变故,可以扰乱人们的心理和生生活事件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个性特征 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 健康 疾病{ { 应激源 应激中间变量 应激反应理稳态,生活事件时引起应激得最主要的应激源。
一般地,按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可分为:(1)正性生活事件:这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
(2)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之间的区分只是相对而言。
生活事件和健康的关系(1)对健康影响较大的是消极的生活变故,越是消极地、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生活变故所致的心理应激作用越强烈。
(2)一般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心理刺激,对于健康的危害最大。
这种丧失感可以是具体的事或物,例如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丧失感,例如工作的失败等。
其中,尤以亲人(如配偶)丧亡的影响最大(3)国内学者调查显示,有三类事件对疾病发生的影响最大:(a)过度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且伴不愉快情绪;(b)人际关系不协调;(c)亲人意外死亡或事故。
急性应激反应通过交感神经本身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通过免疫系统的动员。
主要表现为一线免疫细胞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活动促进能量的分解从进化的角度看,上述急性应激反应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其意义在于短期内动员机体对付外来威胁。
但如果急性反应过于强烈,就可能导致血压快速升高,从而促发冠心病和脑卒中发作,甚至导致猝死。
慢性应激反应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导致免疫抑制反应反复持续出现,就会出现慢性适应不良,对健康产生损害作用。
六、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1、外部刺激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2、个体内部评估个体对应激状态的评估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个体接触应激事件后,对事件的性质是有益还是有害及其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第二部分是个体对自己应对能力的评估3、应对应激的内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个人的躯体和心理素质,过去的经历和经验,应对方式等。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事件时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的反应方式,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应对方式从性质上看,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有些谈不上积极还是消极,如调整自己的期望等。
4、应对应激的外部资源社会支持近年来倾向于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作为个人在其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和帮助”从内容上分析,社会支持包括4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称为物质支持(material support)、有形支持(tangible support)或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第二个维度称为情感支持(emotionnal support);第三个维度是信息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第四个维度称为评价性支持(appraisal support)或肯定性支持(affirmative support)从对个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包括客观的支持(objective support)和主观感知的支持(perceived support)两个方面第七章社会行为诊断学文化是最重要的健康因素。
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持续于生命的整个过程。
教育、风俗习惯、亚文化、宗教信仰等对健康的影响不是仅限于个人,而是整个人群,它的广泛程度要大于生物、自然因素。
文化既是掌握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手段,又是调节人们各种活动(包括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手段。
文化的类型与健康的关系。
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三种类型。
不同的文化形态类别,影响人群健康的途径也不同。
智能文化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于人群健康的;规范文化是通过支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来影响人群健康的;而思想文化则主要是通过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来影响人群健康。
(见图7-1)一、行为的概念1、人的行为是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
广义的行为分为内在行为和外显行为。
2、一般所谈的行为主要是指外显行为。
3、从产生的基础看,人类行为可以人为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先天性的定型行为,包括反射行为和本能行为;第二类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是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
在人类,行为主要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健康行为概念。
健康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
五大基本特征:有利性;行为和表现有利于自己、他人和全社会规律性:行为表现有恒常的规律。
(如定餐)和谐性;个体行为既能表现个性,又能根据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
一致性;行为的外显性和内心的心理情绪是一致的。
适宜性: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无明显的冲动表现。
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1、潜伏期长2、特异性差3、协同作用强4、个体差异5、广泛存在第十章: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服务系统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