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史专题

合集下载

古今中外改革类复习

古今中外改革类复习

古今中外改革类------专题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1、中国古代史(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时间: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奖励军功(受到贵族反对);承认土地私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拥护);推行县制(影响最深远);统一度量衡。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494年。

内容: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世界古代史(1)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有一个宫相叫查理.马特,8世纪,他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的分给贵族。

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2)大化改新:是646年发生在日本的一场改革,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使日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3、典型题例分析:(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排练历史剧《商鞅变法》,请帮他们找出剧本中的错误()A、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B、秦国人纷纷放弃耕田织布,经营小商品买卖C、一名士兵由于战功显赫,被封官赐爵,赏给土地房宅D、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制(2)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A、改变了当时社会性质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顺应了历史的潮流(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贵族中的第一等级是()A、公爵B、侯爵C、伯爵D、子爵(4)日本大化改新是仿效什么制度进行的()A、中国秦汉制度B、中国隋唐制度C、西欧封建制度D、美洲封建制度(5)下列改革中改变社会性质的是()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查理.马特改革④大化改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1898年,性质是资产阶级改革,结果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世界近代史上的改革(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①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②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③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④实质: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专题七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专题七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2)第二学习小组同学要围绕“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措施”这 一主题来展开讨论,你认为上述三位领导人实行改革的历史背 景有什么共同之处?图A和图B领导人进行的改革措施上分别有 什么创新之处?图C领导人领导的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 成果是什么?
(3)第三学习小组同学要对三项改革在各自国家历史发展中 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请亮出你的观点。 (4)活动感悟: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三位领导人进行的改 革能够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能力。第(1)(2)(3) 题考查三位领导人的重大历史改革及其背景、特点、评价等,
【提升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1)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 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 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者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意志。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识记能力。材料一中列宁
所犯的错误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这 一政策已调动不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21年起列宁开始实行 新经济政策;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30年代”“新政”,可 判断与罗斯福新政有关;据此回答第(1)(2)题。第(3) 题要求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政策的调整。第(4)题结 合三次改革的影响归纳得出结论。
回答第(2)(3)题。
答案:(1)美国:南方落后黑人奴隶制严重阻碍美国资本主 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面临分裂的危机。 俄国: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革 命即将发生。日本:封建幕府统治严重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改革开放历程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改革开放历程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改革开放历程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也对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些例题和知识点的总结。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促使中国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例题:请分析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和企业的自主性。

2、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创新和竞争机制。

3、对外经济交流有限,封闭的经济环境阻碍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

二、改革开放的起点和标志性事件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成为改革开放的起点。

例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知识点:1、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历史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例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改变农村经济面貌的?知识点: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安排生产。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例题: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知识点: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增强企业的活力。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革。

四、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例题: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知识点: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1、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相继掀起变法运动。

(2)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全国的统治(2)时间:5世纪末。

(3)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实行汉制。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3、戊戌变法(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2)时间:1898年。

(3)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4)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4)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的大发展。

②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2)对外开放过程:1980年,建立、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以后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专题09 中国近现代改革史

专题09 中国近现代改革史

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革命, (三)性质 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革命, 新民主主义性质 (四)意义
1、所有制变革: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 、所有制变革: 场伟大的斗争, 场伟大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 次重大变革。 次重大变革。 2、发展生产力: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 、发展生产力: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 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 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3、改造旧乡村:依靠在土改中形成的有组织的阶级队 、改造旧乡村: 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 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巩固了工农 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 联盟和人民政权, 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
三、性质: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
四、历史意义 1、思想启蒙: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 、思想启蒙: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冲击封建旧 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思想、就文化, 思想、就文化,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扩大革命影响: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 、扩大革命影响: 道路行不通, 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3、内容: 、内容: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改革财政; 开矿筑路, 经济上,提倡实业 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这些新政举措,目的是要学习西方和日本, 这些新政举措,目的是要学习西方和日本, 发展资本主义,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发展资本主义,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经济、文化制度模式, 经济、文化制度模式,取代中国传统的封 建制度,实现国家富强。 建制度,实现国家富强。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1500字4篇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1500字4篇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1500字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1500字精选4篇(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面貌。

本次研讨,我将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对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首先,通过与国际经济的对接,引入外资和技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外资的引入带来了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改革开放还积极推进对外贸易的开放,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使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其次,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得以享受到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农村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此外,改革开放还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机制,培育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进程,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

首先,改革开放实行了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化决策的原则,强调以党的集体领导为核心。

这一原则的确立提高了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证了领导层的权力不会个人化或者集权化。

其次,改革开放推进了行政体制的改革。

取消了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和指令管理方式,改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政府职能逐渐由传统的行政管理职能向市场调节、社会服务转变,有效地增强了政府公共管理的效能和公信力。

此外,改革开放还提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倡廉洁奉公、公正廉明的公务员队伍建设。

这些政治改革措施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发展方向。

当然,改革开放新时期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改革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

一些跨地区、跨阶级的差距仍然存在,城乡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亟待解决。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专题复习 课件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专题复习 课件

了 理 应 解 解 用
√ √
考点内容
考点19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a) 考点20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 响(b)
√ 的影响(c)
考点30 说明洋务运动的概况并探讨它们
考点30 说明戊戌变法的概况并探讨它们 √ 的影响(c)
考点37 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和意义(b) 考点24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措施及 作用(b)

目的:富国强兵,利于争霸
结果: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 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主要的 衡量标准是要看改革的目的是否实现。
改革异同比较
目的
富国强兵 实现争霸 北魏孝文 革除旧俗,学 帝改革 习先进汉文化 商鞅变法
内容(特点) 方式 统 治 者 主 动 实 行 的 自 上 而 下 的 和 平 方 式
洋务运动
中文名: 李鸿章
国 籍:中国
生卒:1823年-1901年 职 业:政治家、改革家 评
倾一生的心血举办洋务, 价: 在理想与现实的两难中, 无法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 败的悲剧后果。
戊戌变法
中文名: 康有为 国 籍:中国
生卒:1858年-1927年
职 业:改革家
站在时代前列,一腔热 评 价: 血为改革,难圆图强保 种梦,留下千古遗憾。
改革异同比较
目的
商鞅变法汉族先进 文化 学习西方的先 进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 治制度
统 治 者 主 动 实 行 的 自 上 而 下 的 和 平 方 式
性质
革 北魏孝文 革除旧俗,学 弊 习先进汉文化 立 帝改革 学习西方,自强 新 洋务运动
改革分类
时期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 帝改革 领导阶级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⑸地位:战国时期最着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代表企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0—80年代:创办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⑸评价: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性: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三、中外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戊戌变法:⑴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⑵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⑶内容:1898年6月至9月;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⑷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⑸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8、俄国1861年改革:⑴背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⑵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⑶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⑷影响: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9、日本明治维新:⑴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⑵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时间:1868年天皇:明治天皇学习对象:欧美⑶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⑷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10、美国罗斯福新政:⑴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⑵时间:1933年;前提: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⑶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目的:摆脱经济危机;⑷中心措施: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⑸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1、苏俄新经济政策:⑴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时间:1921年;实行者:列宁;⑵内容: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⑶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苏联改革: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正孩子经济体制;⑵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后转到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最后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⑶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13、匈牙利改革:核心: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苏联镇压下去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⑴共同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改革没有突破原有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渗透;⑵影响:两极格局解体;长期被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引发冲突和局部战争;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实际出发;⑷东欧剧变的表现:社会制度的变化实质;国家名称变化;国家版图变化;执政党变化;15、中国的改革开放: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⑵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⑶后来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规律总结:1、改革的基本要素:⑴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⑵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⑶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⑷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⑴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⑵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3、改革的启示:⑴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⑵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的初衷与目的
(1)为了适应新情况,对旧的不合理 的方式、制度进行调整; (2)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经济平稳、 文化的合理发展(为政治服务),进 行变革; (3)改革并未以一味进步为原则,也 会带有一些落后甚至反向的举措
改革的思路
(1)改变积弊,重新构建(政治、经 济)秩序; (2)完善政策,推动……平稳发展; (3)增加新内容,适应新变化或者是 采取新的措施维护秩序。
(3)唐末以来儒学流变催动士大夫阶层的崛 起,重塑儒家理想社会的改革思潮不断增多, 社会改革成为许多士大夫阶层的共识。
(4)国家制度设计积弊已深,造成政令不畅, 人才缺乏,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中指出“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是国家危 机一直未能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
O 性质(主题):王安石变法是士大夫 阶层运用儒家政治理念重建社会秩序 的一次有益尝试,改革以“变风俗, 立法度”为核心,构建了以财政改革 为基点的制度设计体系,主要有四个 方面的思路:①通过转变政府职能, 让社会分担部分职能,减轻国家负担; ②增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政府 收入;③缓解社会矛盾,改变积弊之 习;④通过改变教育方式和内容,通 过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明孝宗即位之初,朝政局面并不乐观。为了镇 压成化年间的流民起义,财政支出日益增加,国库 储蓄减少。行政效率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 都是混日子。孝宗的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 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大量起用正直 贤能之士,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 时称朝序清宁。孝宗规定,凡是交给大臣讨论的奏 章,普通内容的,复奏处理不能超过两天;如果事 关多个部门,不能超过十天;如果是涉及战争等重 大事务的,最多不能超过十五天。这个规定下发后, 明朝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孝宗体恤民生,善待百 姓,他常常减免地方的赋税。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 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明孝宗力求 节俭,减少皇宫的开支与供奉,宫廷开支最俭约的 时候,只有成化年间的六成。孝宗改革之后,内外 无忧,后世史家以弘治朝为“中兴之世”。
(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焚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
意义(影响、作用):①加强管 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用法律 形式确定变法;②沉重打击了贵 族势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收入; ④加强了思想控制,杜绝腐败。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进一步深化改 革,加强富国强兵的进程,主要内容是:
改革的影响(作用)
(1)是否起到了作用,实现目的,对 社会、经济抑或是该体系(例如税收) 有促进作用; (2)是否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 治(社会)秩序; (3)改革的不足之处与其消极影响如 何,是否是造成改革失败的原因
审视改革
O 评议:改革的成功与进步,至少需要 满足下列必要与充分条件:国家决策 层治理好国家的政治善意与目标,改 革目标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的深度 吻合,社会发展程度与改革步骤的适 应,具有政治智慧、耐心和洞察力的 改革政策、策略、步骤与准备,稳妥 而正确的实施路径:①为国理财的财政改革: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 法和和募役法;②转换职能:将兵法、 保甲法、保马法和军器监;③培育人 才:进行科举改革,用经义策论取士, 注重实际操作;重视思想培育,制订 教材《三经新义》;改革学校制度。
O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①政治集团的内部分化是改革难 行的一个主要原因,“义主利从”和“理天 下之财”的争端让士大夫阶层从改革开始就 出现了严重分歧和政治斗争;②王朝长期的 积弊使得政令不畅,王安石多次施行的良法 在全面改革时未能良好执行;③用人不当, 内部分化让许多投机分子混入改革队伍;④ 变法本身存在的漏洞,未能得以调整社会矛 盾,反而落得各方排斥,阻力增大;⑤改革 的主导者神宗皇帝与执行者王安石出现分歧, 最终二者走向分离。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 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 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 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 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 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 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 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 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 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 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 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 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 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 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 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O (1)根据材料,概括明孝宗改革的 内容。(7分)
O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 析明孝宗改革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O (1)内容:整顿吏治,清除佞臣、重用贤 能;力求节俭;提高办公效率;减免赋税。
O (2)影响:有利于政治清明;缓和了社会 矛盾,巩固了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行政效率; 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无法从根本 上解决统治危机。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 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 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 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影 响深远,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 重要作用。
二、王安石变法(熙丰变法)
背景:(原因) (1)“三冗”问题造成国家财政长期的“积 贫”现象,“治财无其道”更加剧了国家财 政危机;土地流转存在的弊端一方面减少国 家收入,同时加重了农民负担,真宗末年以 来的社会矛盾不断增长。 (2)游牧民族政权崛起带来的边患危机,战 场上长期被动挨打和大量赔款,由此形成 “积弱”局面。
(1)改革田亩制度。商鞅废除了传统的井田制,确 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普遍推广县制。县制的推广,进一步加强了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3)迁都咸阳。咸阳位于关中腹地,临近渭水,交 通便利,有助于向东发展。 (4)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交流。 (5)改革赋税制度,实行分异令。实行新的税制, 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 (5)革除戎狄风俗,提高秦人素质。
改革史专题
主讲:毕家丰
商鞅变法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 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 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 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 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 人才,变法图强。
公元前359年,商鞅入秦,游说秦孝 公。孝公立志革除秦国落后局面,任 用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变法分两 次进行,公元前359年进行了第一次, 主要内容有:
王安石变法影响(作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 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 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 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4)改革最终未能得以深入发展,最终失败, 未能挽救北宋没落的情况和缓解社会矛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 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 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做题要求和基本思路
(1)结合所学分析改革背景、原因;根据材 料提供的基础信息,将所学历史大背景融入, 原因和背景默认等同; (2)分析改革的基本内容,特点;一般以总 结材料为主,有明显提示,一般有三个点左 右,分点回答; (3)论述改革的影响、意义和作用等,对改 革进行评议;根据材料的态度,决定“正负” 态度,影响和意义要进行放大化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