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金 改 善 教 职 工 待 遇 ; 立 电 气 工 程 教 育 基 金 , 彰 为 设 表
2 人 才培 养 质 量 保 障体 系思 想基 础
学 院是 高等学 校 的 办学 实 体 , 其根 本 任务 是 为 国家 培养 合格人 才 , 质 量 人 才培 养 的关 键环 节 是 高
学 院发展 做 出突 出 贡献 的教 师 ; 行减 免 工作 量 等 实
卢 继 平 (9 0) 博 士 , 授 , 庆 大 学 电气 l程 学 院 电力 系 统 及 其 自动 化 系 主任 。 1 6一 , 教 熏 T
1 4
电 气 电子 教 学 学报
21 0 0年 2月

段 时期 以来 , 一些 重 点 高校 提 出 “ 学” “ 教 、 科
市 场经济 转轨 , 因受地域 限制 , 加之 电气行业优 越的
实 践 中 取 得 良好 效 果 。
关 键 词 : 才培 养 ; 业 建 设 ; 人 专 教学 改 革 ; 量 保 障体 系 质
强化 质 量 意 识 和 质 量 监 控 手 段 , 建科 学 、 构 严
谨 、 善 的人才 培养质 量保 障体 系 , 高等 学校 提高 完 是 人 才培养 质量 的根本措 施 。人 才培养 质量 保 障体 系
服 务 于 、 从 于 提 高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 办学 宗 旨。 服
际情 况 , 院制定 了“ 学 以师资 队伍 建 设 为根 本” 的专
业建设 长远 目标 , 出了“ 提 稳定 、 养 、 高 、 培 提 引进” 的
师 资队伍 建设 方针 , 并在 以后 的 1 O多年 中 围绕这 一 方针 制定 了一系 列的政 策与措施 。如多渠 道筹措 资
学科 专业 建设相对 落后 , 困 难 的时候 博 士生 导 师 最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不断引入,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模式在不断发展与实践。

电气类
专业涵盖了电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领域,是现代工业、信息和能源领域的核心学科。

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电气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实践价值。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电气
类专业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操作的训练,忽视了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
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学生能够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其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创新思维。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需要加强跨学科融合。

电气类专业与信
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跨学科的融合对于培养电气类
专业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应该与相关学科建立紧密的
合作关系,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还应
该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创新项目和团队合作,提升其在多学科环境中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
学和产学研结合,加强跨学科融合。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新
工科发展需要的电气类专业人才。

这对于推动电气类专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电气类专业
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传统教育模式的逐渐转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成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当今科技领域发展迅猛的专业之一,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兴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研究探讨新工科教育理念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基于新工科理念进行创新和改进。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效促进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将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评估与总结,为该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这对于提高我国专业人才的质量和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新工科教育理念新工科教育理念是指根据当前社会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将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融入课程的一种教育理念。

新工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通常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际应用中的跨学科问题。

新工科教育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教育倡导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方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工科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

新工科的提出将传统的工科专业与新兴的技术和理论相结合,致力于培养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新工科的一部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以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从新工科背景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出一份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全面发展,多学科交叉: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需要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既有扎实的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自动化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培养多学科交叉的人才。

2.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新工科的一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人才。

通过开展实验、项目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企业家精神:新工科的提出,要求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能够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石,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性。

需要融入新工科思想,引入新兴技术和理论,使基础课程具有多领域的交叉性。

可以增加通信、控制、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2)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可以设置电气工程设计、自动化系统设计、电路实验、控制系统设计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创新课程:新工科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设置创新设计、科研导论、创业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1)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锻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重庆大学专业培养方案[主修]年级:2009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培养层次:本科序号课程/环节代码课程/环节名称课程属性课程性质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学时实践环节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1 010009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识教育必修 2.00 32 32 一考试2 04033330 大学英语(1)通识教育必修 3.00 48 40 16 一考试3 10019745 高等数学(Ⅱ-1)通识教育必修 4.50 72 72 一考试4 11025235 工程制图(Ⅱ)通识教育必修 3.50 56 56 一考试5 18012625 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识教育必修 2.50 40 24 32 一考试6 25000110 体育(1)通识教育必修 1.00 16 32 一考试7 67000625 形势与政策(1)通识教育必修0.25 4 4 一考试8 67001420 军事课通识教育必修 2.00 32 32 一考试9 15015405 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选修0.50 8 8 一考试10 15000110 电气工程导论学科大类必修 1.00 16 16 一考试11 010002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识教育必修 2.00 32 32 二考试12 04033430 大学英语(2)通识教育必修 3.00 48 40 16 二考试13 10019035 大学物理(Ⅱ-1)通识教育必修 3.50 56 56 二考试14 10019565 高等数学(Ⅱ-2)通识教育必修 6.50 104 104 二考试15 10025520 线性代数(Ⅱ)通识教育必修 2.00 32 32 二考试16 25000710 体育(2)通识教育必修 1.00 16 32 二考试17 67000725 形势与政策(2)通识教育必修0.25 4 4 二考试18 18012735 C程序设计技术通识教育选修 3.50 56 40 32 16 二考试19 15011160 电路原理(Ⅰ-1)学科大类必修 6.00 96 96 二考试20 010010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识教育必修 3.00 48 48 三考试21 04033530 大学英语(3)通识教育必修 3.00 48 40 16 三考试第 1 页共 6 页重庆大学专业培养方案[主修]年级:2009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培养层次:本科序号课程/环节代码课程/环节名称课程属性课程性质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学时实践环节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22 10002040 大学物理(Ⅱ-2)通识教育必修 4.00 64 64 三考试23 10020815 大学物理实验通识教育必修 1.50 24 48 三考试24 10021020 复变函数通识教育必修 2.00 32 32 三考试25 25000810 体育(3)通识教育必修 1.00 16 32 三考试26 67000825 形势与政策(3)通识教育必修0.25 4 4 三考试27 15000910 电路原理实验学科大类必修 1.00 16 4 24 三考试28 15001305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Ⅱ)学科大类必修0.50 8 16 三考试29 15012335 模拟电子技术(Ⅱ)学科大类必修 3.50 56 56 三考试30 15014210 Matlab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学科大类必修 1.00 16 6 20 三考试31 15001620 电路原理(Ⅰ-2)学科大类选修 2.00 32 28 8 三考试32 15001715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学科大类选修 1.50 24 12 24 三考试33 010212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通识教育必修 3.00 48 48 四考试34 04033630 大学英语(4)通识教育必修 3.00 48 40 16 四考试35 25000910 体育(4)通识教育必修 1.00 16 32 四考试36 67000925 形势与政策(4)通识教育必修0.25 4 4 四考试37 18007225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通识教育选修 2.50 40 32 16 四考试38 15001025 信号与系统(Ⅲ)学科大类必修 2.50 40 36 8 四考试39 15001140 电磁场原理(Ⅰ)学科大类必修 4.00 64 64 四考试40 15001905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Ⅱ)学科大类必修0.50 8 16 四考试41 15012435 数字电子技术(Ⅱ)学科大类必修 3.50 56 56 四考试42 15014110 电子设计自动化实用技术学科大类选修 1.00 16 32 四考试第 2 页共 6 页重庆大学专业培养方案[主修]年级:2009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培养层次:本科序号课程/环节代码课程/环节名称课程属性课程性质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学时实践环节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43 24022535 工程力学通识教育必修 3.50 56 54 4 五考试44 67001025 形势与政策(5)通识教育必修0.25 4 4 五考试45 15016825 数据通信及网络技术(双语) 通识教育选修 2.50 40 40 五考试46 17011045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Ⅰ)通识教育选修 4.50 72 54 36 五考试47 15012545 自动控制原理(Ⅰ)学科大类必修 4.50 72 66 12 五考试48 15012650 电机学(1)学科大类必修 5.00 80 72 16 五考试49 15002720 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保护(双语) 学科大类选修 2.00 32 32 五考试50 15016720 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学科大类选修 2.00 32 20 24 五考试51 15016930 数字信号处理(Ⅱ)学科大类选修 3.00 48 48 五考试52 67001125 形势与政策(6)通识教育必修0.25 4 4 六考试53 15014310 就业指导通识教育选修 1.00 16 16 六考试54 15012830 电力电子技术学科大类必修 3.00 48 44 8 六考试55 15004320 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学科大类选修 2.00 32 32 六考试56 15004520 机电能量转换学科大类选修 2.00 32 32 六考试57 15011830 传感器原理及数字测量技术学科大类选修 3.00 48 44 8 六考试58 15012720 电机学(2) 学科大类选修 2.00 32 32 六考试59 15013035 电气控制技术学科大类选修 3.50 56 50 12 六考试60 15018220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学科大类选修 2.00 32 24 16 六考试61 15004630 电机设计专业课程选修 3.00 48 48 六考试62 15004720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分析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六考试63 15004820 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部分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六考试第 3 页共 6 页重庆大学专业培养方案[主修]年级:2009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培养层次:本科序号课程/环节代码课程/环节名称课程属性课程性质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学时实践环节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64 15005220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六考试65 15005325 供配电系统(双语) 专业课程选修 2.50 41 38 6 六考试66 15015925 电力系统过电压与接地技术专业课程选修 2.50 40 36 8 六考试67 15017220 电机测试与控制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28 8 六考试68 15017520 电气传动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28 8 六考试69 15018620 照明技术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28 8 六考试70 15018825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专业课程选修 2.50 40 40 六考试71 15018925 高电压技术(双语) 专业课程选修 2.50 40 40 六考试72 15019025 高电压试验技术专业课程选修 2.50 41 32 18 六考试73 67001225 形势与政策(7)通识教育必修0.25 4 4 七考试74 15003620 建筑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75 15006220 电机及其系统的仿真分析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28 8 七考试76 15006420 同步电机励磁控制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77 15006620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78 15006920 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79 15007620 高压电器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80 15008320 功率器件及应用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28 8 七考试81 15008420 电力电子仿真技术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24 16 七考试82 15008520 数字信号处理器及应用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20 24 七考试83 15008720 电能质量及控制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84 15009120 电气安全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第 4 页共 6 页重庆大学专业培养方案[主修]年级:2009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培养层次:本科序号课程/环节代码课程/环节名称课程属性课程性质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学时实践环节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85 15011920 永磁电机及其控制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28 8 七考试86 15012020 输变电设备绝缘技术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87 1501332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课程选修 2.50 40 36 8 七考试88 15013720 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基础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24 16 七考试89 15013825 建筑通信及网络技术专业课程选修 2.50 40 40 七考试90 15016320 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91 15016620 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92 15017720 风力发电技术(双语) 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2 七考试93 15017820 建筑电气节能专业课程选修 2.00 32 30 4 七考试94 67001325 形势与政策(8)通识教育必修0.25 4 4 八考试95 15002920 电工生态与生物医学学科大类选修 2.00 32 32 八考试96 15005810 专业英语学科大类选修 1.00 16 16 八考试97 010001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实践环节必修 1.00 1 二98 11041220 金工实习(Ⅳ)实践环节必修 2.00 2 二99 11038220 电子实习(Ⅰ)实践环节必修 2.00 1 三100 010213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实践环节必修 3.00 3 四101 15012120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必修 2.00 2 四102 15013910 认识实习实践环节必修 1.00 2 五103 15017010 电工电子综合设计(分散) 实践环节必修 1.00 2 六104 15017320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分散) 实践环节选修 2.00 2 六105 15017620 电子设计与制作(分散) 实践环节选修 2.00 2 六第 5 页共 6 页重庆大学专业培养方案[主修]年级:2009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培养层次:本科序号课程/环节代码课程/环节名称课程属性课程性质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学时实践环节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106 15005730 专业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必修 3.00 3 七107 15018120 科学研究与学科竞赛实践环节选修 2.00 2 七108 15016415 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必修15.00 15 八学期学分总计学期通识教育学科大类专业课文化素质实践合计必修选修必修选修必修选修必修选修必修选修一18.75 0.50 1.00 20.25 二18.25 3.50 6.00 3.00 30.75 三14.75 6.00 3.50 2.00 26.25 四7.25 2.50 10.50 1.00 5.00 26.25 五 3.75 7.00 9.50 7.00 1.00 28.25 六0.25 1.00 3.00 14.50 27.50 1.00 4.00 51.25 七0.25 41.00 3.00 2.00 46.25 八0.25 3.00 15.00 18.25 合计63.50 14.50 36.00 29.00 0.00 68.50 0.00 0.00 30.00 6.00 247.50第 6 页共 6 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办弘深电气实验班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办弘深电气实验班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办弘深电气实验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摘要:重庆大学弘深学院与电气工程学院联合创办弘深电气实验班,培养创新型、研究型本科拔尖人才,详细阐述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运行管理模式,在培养方案、师资培养、课堂教学、科技实践、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改革探索。

将实验班打造为集中学校优势资源、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平台,成为学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性亮点。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电气工程专业;实验班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33-032010年3月,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这个基于在基础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计划,率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11所高校试点,开设了生物、物理等相关重点实验班。

重庆大学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1],实现重庆大学“在建校一百周年时,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总结十年来我校试办“理工综合实验班”经验,于2010年3月成立了“弘深学院”。

“弘深”二字源自于《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中“当有完备弘深之大学一所”之“弘深”一词。

“弘深”者,“宽广深沉、博大精深”也。

弘深学院主张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集中全校的优质教学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充分挖掘学生潜质,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具有重庆大学特色的创新型、研究型本科拔尖人才,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秀生源。

电气工程学院(原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始建于1936年,是重庆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

为了实现强强联合、探索新的办学模式,2011年弘深学院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联合,共同创办了电气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等5个实验班。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文(最新)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文(最新)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文摘要:随着电力在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发挥作用的日益显著,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于高素质的电气工程专业工作者的需求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为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要着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高校育人的中心工作之一。

[1]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电力电气行业的建设者的重任,必须切实以市场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持续有效地提升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当前我国电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随着电气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才培养理念陈旧滞后电气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特征,随着电气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日益显著,今天的电气工程已经涵盖了几乎包括所有与电子、光子等有关的工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电气工程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各种现代电气工程工作所需的实践经验,成为能够胜任现代电气工程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性人才,但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对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识不足,人才培养的理念较为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电气工程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现代电气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更好地胜任有关电气工程的相关工作。

(二)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缺失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所要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重大问题,这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戴剑丰
【期刊名称】《软件导刊》
【年(卷),期】2024(23)2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对电气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当前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教学过程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形式化考核等方面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面向产业需求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在强调课程设置与更新的基础上落实分层式一体化教学体系、产学研教学模式和完善课程考核体系等关键措施。

实践证明,通过课程创新能更好地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电气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5页(P167-171)
【作者】戴剑丰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2
【相关文献】
1.高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新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1+1+N企业领办”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新工科背景下“五位一体”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
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5.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原理(1) 电路原理(2) 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电磁场原理 信号与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微控制器及其系统 电机学 电力电子技术
新开设《工程热力学》、《工程经济学》课程 。
培养特色2:开展课程整合,注重宽口径培养
➢ 整合部分专业课程,新开设 5 门专业综合选修课,学生自主选择3门; ➢ 不再分专业方向,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修专业课程。
校企订单式培养
• 三峡班
国际联合培养
• CQU-UWM “2+2”双学位班 • 辛辛那提电气班
弘深电气综合改革实验班
培养拔尖创新型学术后备人才
长江电力联合培养:三峡班
针对行业需求,加强校企联合培养
国际联合培养CQU-UWM、CQU-UC班
开展国际联合培养,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培养特色4:教学方法改革
借鉴西方大学先进的模式,划分课堂教学及课外自学内容, 使两者比例由传统的10:0 向 8:2过渡,最终达到5:5。
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内容划分: a: 教师上课重点讲授内容 b: 学生课外自学内容,但纳入考核 c: 希望学生在课外能掌握的内容
设置助教(TA)制度
a bc
培养特色5:考核方式改革
专业综合选修课
电机建模与控制 (2学分)
电力系统分析 (3学分)
高电压绝缘及其配合 (2.5学分)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2学分)
供配电与电气安全 (2学分)
整合的原专业课程
电机测试与控制(2学分) 电机及其系统的仿真分析(2学分)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3学分)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分析(2学分)
高电压技术(2.5学分) 电力系统过电压数值计算及接地技术(2.5学分)
EE3151 2
★电力系统分析
3 48 56 40
EE3061 ★高电压绝缘及其配
2

2.5
40
40
40
EE3171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
2
系统
2
32 36 28
8
EE4180 2
★供配电与电气安全
2.5
40
42
38
4
6
K3 A1~A5 Q1;Q5
16
6 K3 A1;A3 Q1;Q5
6 K3 A1;A3 Q1
6
K3 A1~A5 Q1;Q5
7 K3 A1;A3 Q1;Q5
愿景
保持国内工程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成具有中国特
色的与国际接轨
改 革
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 的人才培养体系


全方位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培养特色1:强调厚基础,拓宽学科知识面
10门专业基础主干课: 单独设置教学大纲;
注重相关课程的内容整合与衔接; 实验不单独设课;
划分课堂教学及课外自学内容。
素质点名称 健全的个性 社会责任感 人文素质 法律意识 诚信意识
记号 Q1 Q2 Q3 Q4 Q5
以“非限制选修课程”为例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分配

推知
总总

荐 识 能力 素质
学 分
学 学
时 时
理 论 教 学
实 验
实 习
其 他
学 期
贡 贡献 贡献 献
EE3141 2
★电机建模与控制
2 32 38 26 12
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大一新生转型教育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
树立学生远大理想抱负
提升培学养生模核式心改发革展能思力路: 需求主导,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能力为重
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创新意识与能力、综合素质
改革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
加强科教融合
重 点!
拓展第二课堂
培养模式
校内分类培养
• 电气平行班 (主体) • 弘深电气综合改革实验班
要求期末考试 (比例少于50%)
举例:《高电压绝缘及其配合》
日常考核方式多样化: • 作业 • 实验报告 • 演讲等
高压
毕业学分要求及学分分布
课程类别 通识与素质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非限制选修课程
第二课堂 合计 备注
必修学分
12 19 9 6
3 12 61 39
25
选修学分 8 10
4
14 4 7
备注
外语类 思政类 数学类 物理类 军体类 生化类 计算机类 其它类 合计
10
2 168+2
总学分要求:168+2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表1 知识规格对照表
表2 能力规格对照表
序号 1 2 3 4 5 6
知识点名称 数学与自然科学 学科基础理论 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实验与工程实践 人文社会科学 经济管理与法律法规
记号 K1 K2 K3 K4 K5 K6
序号 1 2 3 4 5 6 7
能力点名称 学习能力 实践和动手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能力 交流能力 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
记号 A1 A2 A3 A4 A5 A6 A7
8
领导能力
A8
表3 素质规格对照表
9
突破性工作能力
A9
10
国际化能力
A10
序号 1 2 3 4 5
电气传动(2学分)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仿真 (2学分)
供配电系统(3学分) 电气安全(2.5学分)
培养特色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 体系
课内实验
实验 不单独设课
综合设计
校外实习 社会实践
课外科技 活动
科技创新 项目
在5~7学期设置3门专业综 合设计实验课,逐层递进。
学术导师 (一对一指导)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汇报人: 司马文霞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2015年1月27日 珠海
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方式
电气专业学生的盲目乐 观:就业好,安于现状
综合能力素质不强
重知识,轻能力
目标不够远大
学生毕业后发展 后劲不足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知识、能力、 素质协调发展、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电气工程人才。
2 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电气平行班培养举措
课程体系(2014级)
专业骨干基础课 (教学改革试点课程):
➢ 教学方法改革; ➢ 考核方式改革。
实施学术导师计划, 加强学术指导,增加1学分
《科研训练》选修环节
设置2学分综合社会实践课程, 学生选择3个假期自主开展。
课程 性质
通识 与公共 基础课
专业 基础课 非限制 选修课 专业 方向课 实践环节
第二课堂
主要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 新生研讨课 思政类课程 数学、物理、生化
外语类 军体类 电路、电磁场、电子、自控、 信号、电机学等 专业基础选修课 专业主干课 跨一级学科课程 电机、电力、高压、电力电子、 建筑电气等方向课程 课程设计、实习、 科研训练等
综合社会实践
弘深电气综合改革实验班培养举措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学术后备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