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单挑胜过群殴
日本产AH-64DJ长弓阿帕奇直升机

日本产AH-64DJ长弓阿帕奇直升机日本防卫厅于2001年8月27日声明,日本已经选择美国波音公司的AH-64D 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装备陆上自卫队。
日本将在今后4年采购10架阿帕奇直升机,这是2001~2005年“五年中期防卫计划”的一部分。
开始的几架飞机在波音公司梅萨厂生产,其余的将在日本生产,日本陆上自卫队的最终目标是装备60架AH-64D阿帕奇直升机。
日本防卫厅(JDA)27日表示,日本已经选择波音公司的AH-64D“阿帕奇-长弓”攻击直升机来装备其地面部队,贝尔直升机Textron公司的AH-1Z“眼镜蛇”在此次竞标中落选。
防务厅在声明中称,AH-64D直升机将作为2001至2005年中期防务计划的一部分。
日本在未来4年内仅采购10架“阿帕奇”直升机。
日本将以商业直销的方式购入一部分战机,其余将由日本富士重工株式会社以许可证的方式生产。
日本方面最终将总共采购约60架“阿帕奇”直升机。
波音公司拒绝对“阿帕奇”直升机的获选做出评论。
此前富士重工曾以贝尔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制造出89架AH-1S攻击直升机,于去年完成此种机型最后一架直升机的生产。
根据JDA的声明,日本决定购买“阿帕奇”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部分装备有“长弓”雷达的60架“阿帕奇”飞行编队所需费用要少于:80架装备有基于“长弓”雷达的“眼镜蛇”雷达系统AH-1Z飞行编队;70架“阿帕奇长弓”飞机编队;或不配置“长弓”雷达的80架AH-64D飞机编队。
“长弓”和“眼镜蛇”雷达由洛克西德-马丁公司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联合生产。
贝尔公司还向韩国提供其带有“眼镜蛇”雷达系统的AH-1Z直升机,以此来同波音公司的“阿帕奇”战机竞争18亿美元的合同。
波音公司此次获胜使日本成为购入“阿帕奇”战机的第二个亚洲国家。
新加坡政府上周曾表示打算将其AH-64D编队计划扩充至20架战机。
自2002年起,日本开始从波音公司采购这款直升机,当时每架的价格只有60亿日元(约合5400万美元)。
武装直升机称霸“一树之高”能久远吗

武装直升机称霸“一树之高”能久远吗?武装直升机是重要的陆战武器平台,具有集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于一身的新型武器系统。
它的发展得益于战争的需要,其发展之迅速,攻击性之强大,令世人刮目相看。
就武装直升机的技术及未来发展,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丁陆军航空兵学院院长郝政利少将。
记者(以下简称记):武装直升机不同于军用直升机的区别是,机上携带着攻击性的武器装备,因此是否可以称其为攻击直升机?郝政利少将(以下简称郝):可以这样理解。
确切地说,武装直升机是对装有机载武器,用于空战或对地面、水面、水下目标实施空中攻击的直升机的统称。
习惯上,我们把主要实施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的武装直升机称作攻击直升机,而把主要实施歼灭空中目标的武装直升机称作歼击直升机。
专用武装直升机(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除了装有武器系统外,其外形、布局、战术技术性能等诸多方面,都有区别于其它军用直升机的“武装”特点。
总体来说,武装直升机是一种集直升机特殊机动能力与机载武器强大攻击能力于一身的空中火力平台,在低空、超低空空战和对地攻击中具有独特的作战优势。
专有特性独领风骚记:既然武装直升机和固定翼攻击机同样都具有攻击能力,是否可用攻击机取代武装直升机?郝:武装直升机的作战应用,是建立在它所具有的全方位飞行和独特悬停性能之上的,这也决定了任何固定翼对地攻击机都无法取而代之。
在现代战争中,1000~100米以下的低空、超低空空间是各种固定翼攻击机难以施展的空域,又是地面火力难以有效控制的层面,但它却是武装直升机的最佳活动空域。
尤其在距地面30米以下或“一树之高”,武装直升机能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掩护,根据敌方地面、空中固定和移动目标的位置和运动态势,改变速度和高度,机动贴地飞行,在敌方间隙和盲区中疾速突进,合理占位,先敌掌握有利时机,赢得地面作战的主动权。
现代战争中,低空、超低空制空权已成为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交战双方争夺的重点。
武装直升机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此空域无法替代的独特性能。
让陆军飞——美军联合作战体制对我军的启示

让陆军飞——美军联合作战体制对我军的启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集成应用,战争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美军为代表的军事强国依靠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联合作战体制,并随着战争的不断考验而不断修正,从而日臻成熟。
对我军而言,陆军作为三军我军的传统优势军种,在我军军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次国内外军事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信息化条件下,随着作战空间的不断扩展,战争突发性、速决性的日趋突出,现有的陆军已显力不从心,在高技术集成、高度联通的战场上很难有再展昔日雄风的机会。
那么,结合美军联合作战体制,我军应如何打造一支新型陆军?传统陆军何以陷入泥淖?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改变战争形态的同时,也对军队作战力量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战场,快、远、准、狠的制胜机理,使“笨重”的传统陆军步履艰难。
这种“难”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沉重的兵力投送与空天威胁的加剧。
根据美军在历次军事演习中的经验,1个坦克或机步师兵力投送,大约需要铁路平板70—80列。
不难想象,这样大规模的陆地兵力投送,在几乎透明、发现即可摧毁的战场,怎会不招至毁灭性的打击。
美军在总结伊拉克战争时说:“陆军战略投送难是其与现代战争慢半拍的主要问题。
”二是地面爬行与立体交战的差距。
机械化战争,交战的重心在地表,所以坦克被冠以“陆战之王”的美誉,装甲机械化部队是无坚不克的铁甲洪流。
信息时代,战争的立体性、多维性日趋突出,陆地、海上、天空、电磁空间同时交织进行,使仅依靠地面机动的陆军难以全面融入战争,“上不去、干着急”,逼迫陆军建设发展另辟蹊径。
三是速度极限与作战空间的快速扩展。
尽管坦克、步兵战车等陆地作战平台的机动时速已高达百公里,但与快速扩展的作战空间相比几乎为“零”。
装备时速物理的极限性,使得陆军建设发展只有转变思路,才可能在广阔无垠的战场上有效遂行任务。
目前,直升机的机动时速可达500—600公里,是坦克、步兵战车时速的8-10倍。
AH1武装直升机..

AH-1眼镜蛇攻击直升机AH-1“眼镜蛇”直升机,是由贝尔直升机公司于60年代中期为美陆军研制的专用反坦克武装直升机,当时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直升机。
由于其飞行与作战性能好,火力强,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经久不衰,并几经改型。
基本信息长度13.6 m旋翼直径13.41m高度4.1 m实用升限3,720 m目录1发展沿革2衍生型号3战争应用4外国用户5性能数据AH-1"眼镜蛇"直升机,是由贝尔直升机公司于60年代中期为美陆军研制的专用反坦克武装直升机,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直升机。
由于其飞行与作战性能好,火力强,被许多国家采用,几经改型并经久不衰。
发展沿革.贝尔AH-1"眼镜蛇"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研制的武装直升机,该机研制于60年代中期,起初只是作为美国陆军的越战临时解决方案。
但是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临时解决方案"会不断进化,直到21世纪还在生产。
直升机在越战中第一次直接参加战斗,美国陆军给贝尔UH-1"休伊"运输直升机安装上武器后用于攻击任务,但"休伊"并不是被设计来执行此类任务的,生存能力明显不足。
作为临时解决方案,贝尔公司在"休伊"基础上研制的专用武装直升机--AH-1"眼镜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装备后投入作战,该机在越南表现优秀。
陆军的长期目标是研制一种专用的反坦克直升机,"眼镜蛇"只是过渡方案。
之后贝尔应陆军的要求提交了两个方案:一是AH-1加强版--Model 309"眼镜王蛇",二是全新设计的Model 409,这两个方案最后全部败于休斯AH-64,但"眼镜王蛇"对AH-1演化影响很大。
易洛魁武士美国陆军在60年代初向越南增兵后,1956年首飞的贝尔UH-1"易洛魁"(或"休伊")涡轴动力直升机成为陆军直升机作战思想的驮马。
世界最强十大武装直升机

世界最强十大武装直升机第一名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AH-64武装直升机现已被世界上1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包括日本、中国台湾和以色列。
AH-64以其卓越的性能、优异的实战表现,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世界上武装直升机综合排行榜第一名美国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第二名卡-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
卡-52武装直升机是俄罗斯陆军航空兵的主力武装直升机之一,该直升机在2011年11月正式服役,卡-52,俄罗斯人以凶猛的两栖动物“短吻鳄”为其命名。
与著名的卡-50直升机同属共俄罗斯K—52第三位:俄罗斯米-28NM直升机。
米-28NM保留了米-28N的机体和操纵系统等,主要改进了动力和雷达系统,并采用更先进的导弹武器,拥有更强的空空、空地作战能力俄罗斯米—28N武装直升机第四名中国武直-19在中国已经发展了武直-10武装直升机的情况下,武直-19的突然出现多少让人感到意外。
而从技术和装备角度来讲,武直-19的出现却恰恰是最能平衡中国陆航装备需求与中国航空工业研发生产能力的方案。
众所周知,由于武直-10原计划采用的PT6C-76C发动机在由加拿大向中国出口时遭美国阻挠而作为代替的国产涡轴-9A发动机迟迟不能投产,导致武直-10暂时难以定型服役,无法满足陆航日益迫切的需要。
因此,技术上完全源自直-9W而又具有比直-9W更高战斗力的武直-19自然成为中国陆航短期内代替武直-10作用武装直升机主力型号的最佳选择。
武直-19第五名中国武直-10武直-10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种专业武装直升机和亚洲各国第一种自研专业武装直升机。
结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长期依赖法国海豚直升机的改型兼当武装直升机的历史,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的航空突击与反装甲能力武直-10第六名:俄罗斯米-24武装直升机。
米-24武装直升机主要用于为己方部队开辟前进通道,清除防空火力和各种障碍,担负护航任务,还可以载8-10名士兵,由于在高原飞行时速度很快,会使得坠落事件发生可能性增大,并且自身目标大,很容易被敌军防空武器击落俄罗斯米-24第七名. 美国AH-1Z蝰蛇AH-1Z“蝰蛇”(英语:AH-1Z Viper)是H-1升级眼镜蛇直升机计划的21世纪产物,将在2020年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提供超过280架的新蝰蛇美国AH-1Z蝰蛇第八名:虎式武装直升机虎式直升机的初期量产合约在1999年6月签订,生产160架,德法两国各分得80架。
新型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产品说明书

新型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产品说明书一:直升飞机照片。
二:作品简介。
该直升飞机模型原型是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
跟M1艾布拉姆斯坦克一样,阿帕奇直升机也是从一项本来被取消的计划中救活的,这项计划就是洛克希德公司的AH-56“夏安”。
“夏安”的性能表现主要着重于高速度,而非灵巧与隐秘性。
AHAH-64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6张)-56外型像只愤怒的蜂鸟,是模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IL-2“突袭战士”制造的。
“突袭战士”是装甲俯冲轰炸机,主要是用来对付坦克的,它机上的两门23毫米炮,可以炸掉大部分纳粹装甲车的车顶装甲。
有些“突袭战士”甚至创下摧毁几百辆坦克的纪录。
除了主要的旋转翼,“夏安”机尾还装有推进螺旋桨和短短的机翼,以便增加它的速度(时速超过300英里/480公里。
对螺旋桨飞机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快了)。
阿帕奇的主要作用是高速向着目标俯冲而下,同时混合使用TOW式导弹(这是第一架使用TOW式导弹的直升机)、2.75英寸/70毫米火箭和20毫米的机炮攻击目标。
我们的作品是先通过creo三维软件建模,再根据图纸尺寸制作的。
1)装配图。
2)零件图。
(机身)(上机翼)(火箭巢)(尾翼)三:制作过程。
1)在网上、图书馆里面查找了关于空气动力学、螺旋桨、飞机机身结构等方面的资料。
2)根据我们所查找的知识,借助于软体Creo2.0做三维模型建模3)根据建模好的模型,我们就开始开始实体制作了。
实体的制作我们是采用了从下到上、从里到外,从主体机架到局部零件的制作原则。
(乐博尔与汤奇良画机身)(刘京南制作螺旋桨)(刘少辉与汤奇良裁pvc板)四:直升飞机工作原理。
1. 概况与普通飞机相比,直升机不仅在外形上,而且在飞行原理上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讲它没有固定的机翼和尾翼,主要靠旋翼来产生气动力。
这里所说的气动力既包括使机体悬停和举升的升力,也包括使机体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运动的驱动力。
直升机旋翼的桨叶剖面由翼型构成,叶片平面形状细长,相当于一个大展弦比的梯形机翼,当它以一定迎角和速度相对于空气运动时,就产生了气动力。
详解阿帕奇直升机

您所在国家/地区的地理特征
• 阿帕奇”机头圆筒状物体是目标截获/标识系统(TADS)和飞行员夜视系统(PNVS) 等。包括一台 高分辨串电视、一台“直视光学装置“望远系统、自动跟踪器和激光光点跟踪装置。PNVS与目 标截获/标识系统相类似,它使飞行员在各种速度和高度条件下都具有夜视能力,实现贴地飞 行。
7
• 美军新型直升机从设计 之初就有抑制红外线讯 号的装置。红外线导弹 是低空飞机的最主要威 胁,敌人发射的红外线 导弹弹头上的寻标器, 主要是寻找燃气涡轮发 动机的热排气管。想要 减少这种导弹寻标器的 功效,方法之一是把直 升机发动机排出的热气 和大量的冷空气混和,
8
• 总体布局 4片桨叶全铰接式旋翼系统,采用钢带叠层式接头组件 和弹性体摆振阻尼器。尾桨由2副2片桨叶的旋翼装在同一叉形接 头上。机身装悬臂式小展弦比短翼,可拆卸,每侧短翼下有2个 挂点。后三点式轮式起落架,起落架支柱可向后折叠,尾轮为全 向转向自动定心尾轮。
9
• 中新网11月7日电 台湾陆军航特部今天在台南归仁基 地安排阿帕奇直升机性能操演,吸引不少军事迷在基 地外围抢拍,直呼“太帅了”。
10
• 阿帕奇的价钱,很多国家都买阿帕奇,售价不一样, 美国自家装备单机价格估价达2000万美元左右,其他 国家买的话价格不一样,有多的达8000万,也有少的 2000~3000万
11
• AH-64是目 前攻击直升机 的最终极表现, 它的强大火力 与重装甲,使它 像是一辆在战 场上空飞行的 重坦克。不管 白天或黑夜,也 不管天气有多 恶劣,它都能够 随心...
12
• AH-64D“阿帕奇” 武装直升机旋翼直 径14.63米,机长 17.76米,最大起 飞重量9525千克, 飞行时速最高可达 363公里,可贴地 飞行。纵列式座舱; 配备一门30毫米机 炮,可携带16枚 “海尔法”型激光 制导导弹和76枚70 毫米火箭弹。
阿帕奇直升机工作原理

阿帕奇直升机工作原理阿帕奇直升机是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
它就像一部飞翔的坦克——一架能够抵御猛烈的攻击并重创对手的直升机。
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无论天气条件多么恶劣,它都能瞄准特定目标。
它是一种令地面部队望而生畏的武器。
本文将介绍阿帕奇那令人称奇的飞行系统、武器系统、传感器系统以及装甲系统。
分开来看,每个系统都属于尖端技术。
而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一件难以置信的武器——迄今为止最具杀伤力的直升机。
就其核心功能来说,阿帕奇和其他任何直升机的工作方式几乎一样:有两个螺旋桨,带动多个桨叶旋转;桨叶像飞机的机翼一样翘起;螺旋桨旋转时,桨叶产生上升力(要了解上升力是如何产生的,请参见飞机如何飞上蓝天)。
主螺旋桨位于直升机顶部,带动4个约6米长的桨叶旋转。
飞行员通过调整旋转斜盘来操纵直升机。
旋转斜板通过改变桨叶的姿态角(倾斜角度)来增加上升力。
均匀地调整所有桨叶的姿态角可使直升机垂直升降。
当浆叶旋转起来后改变姿态角可以产生不均匀的上升力,从而使直升机沿特定方向侧飞。
在主螺旋桨旋转时,会给整个直升机施加一种旋转力。
尾部螺旋桨桨叶产生抗拒力,从而将尾桁推向相反方向。
通过改变尾部螺旋桨桨叶的迎角,飞行员可以让直升机向任意方向旋转或根本不让它转向。
而阿帕奇有两个尾部螺旋桨,每个螺旋桨有两个桨叶。
美国国防部供图AH-64A阿帕奇直升机上的螺旋桨装置最新的阿帕奇直升机装备有两个通用电气T700-GE-701C涡轮轴引擎,每个引擎的功率大约为1,700马力(1249.5千瓦,1马力=0.735千瓦),分别驱动一个传动轴,而传动轴和一个简单的传动箱相连接。
传动箱将旋转角度改变大约90度并将动力传递给传动装置。
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给主螺旋桨和通向尾部螺旋桨的一根长轴。
螺旋桨已经过优化,可以提供普通直升机所不具备的高灵活性。
桨叶的核心结构由五个称为“桁条”的不锈钢臂组成,由一个玻璃纤维骨架包裹着。
每个桨叶的后缘都覆盖有坚硬的石墨合成材料,前缘由钛制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单挑胜过群殴回顾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航部队“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作战经历,我们关心的并不是它的作战细节,而是它为适合反恐战争的转变进展到何种程度。
在战争开始前,许多美军陆航指挥官都认为“阿帕奇”是战无不胜的,甚至陆军的士兵也认为只要有“阿帕奇”在自己的头顶为其提供随时随地的火力支援,生还的可能性将成倍地增加。
但发生在2003年3月23~24日巴格达西南卡尔巴拉市的战斗彻底改变了美军对“阿帕奇”的看法。
第一次卡尔巴拉战役3月25日早晨的CNN电视台上出现了这样一组镜头:一架不成形的“长弓阿帕奇”坠毁在卡尔巴拉市的街头,机上空无一人(看情形是被俘了),随后而来的是一大堆不知名的美国记者建议开展大规模的攻击与屠杀的新闻报道。
还有舆论说,马奇诺防线被击溃了,美国陆军的先进武器首次显得软弱无力。
关于这一事件,还有一些有趣的传闻:有证据说,“阿帕奇”是落入了专门为它而设的陷阱里。
这个伊拉克人捕猎“阿帕奇”的计划就是用无控火箭炮、重型机枪等单兵武器组成“钢壁”,以杂乱但猛烈的火力打击“阿帕奇”的旋翼。
要做到这一点,只需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伊拉克民兵就可以了。
面对如此有针对性的打击,“阿帕奇”撤退了,33架直升机在起飞后不到45分钟的时间里仓皇飞回基地进行维修。
23~24日的“阿帕奇”战术显然以失败告终。
它们仅在战场上呆了半个多小时,没有为进攻中的地面部队提供足够长时间的火力支援。
在战后的总结中,许多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被摆在了桌面上,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后勤保障和日常训练上。
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油料的供给严重不足,仅可以供33架“阿帕奇”起飞迎战。
而一向以后勤保障充分著称的美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出在其它直升机(“黑鹰”、“支奴干”)在前线补给站为“阿帕奇”加油前将所储存的油料“一抢而光”。
前线简易机场的选址也存在问题,机场的所在地完全处于伊拉克军队直接监控的范围内,伊拉克士兵只需用手机打个电话,美军“阿帕奇”的出击时间与兵力部署就完全掌握在了伊军指挥官手中。
同时,为避免在夜间暴露机场与正在起降的直升机,美军实施了灯火管制,致使一名没有夜间飞行经验的驾驶员就此丧命。
各方面情况都说明,美军的机场太靠近前线了,而机场的选址正是美军主观地根据无人侦察机和卫星拍回的几张照片仓促地得出的结论。
那么,美军第11航空部队和第三步兵师的指挥官们是怎样制订出这个极具冒险性的计划呢?还有,为什么后勤保障会出现如此大的缺陷,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在美国陆军中,一直以来都将武装直升机作为战场火力支援的主要武器与方式,将运输直升机作为部队快速机动的主要保障。
正是在战争中过分依赖直升机才导致了这次战役的失利:美军不能容忍作为战场主角的武装直升机在战役打响后还迟迟不能抵达战场,因此才选择了如此靠近前线的机场。
另一方面,陆航部队的飞行员缺乏夜间飞行训练也是原因之一。
如驻防德国的“阿帕奇”部队受到当地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夜间训练(该部队参加过卡尔巴拉战斗)。
陆航部队的指挥官们虽然很了解这一情况,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在波兰平原上进行过一次代号“胜利之战”的夜间训练,而在这次训练中,部队并没有完全按照战场上的高度对抗来进行。
虽然“阿帕奇”的夜战系统十分完备,但由于飞行员的经验不足导致了这次战斗的失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本土就有此类训练的优良设备,如在加利福尼亚州的Irwin军事基地,和位于路易斯安娜州的Polk军事基地。
可最近几次训练中,装备“阿帕奇”的部队相对较少,而且几乎没有“阿帕奇”D型参与其中。
“阿帕奇”部队到伊拉克作战就如同一支刚组建的拥有大牌明星的足球队上场踢球,只是球员之间没有很好地配合罢了。
这个问题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答案:为冷战设计的重型武装直升机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反恐作战了。
在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集团作战中,要求武装直升机具有火力猛烈、多机协同作战能力、一定的抗打击能力等,至于机动性能与小机群作战能力并没有列入设计要求中。
第二次卡尔巴拉战役第一次卡尔巴拉之战以后发生的事情也充满了戏剧性。
一夜之后,已经是空降突击队第101次同这座城市里坚决反抗的伊拉克人决斗了。
美军显然吸取了第一次战役的教训,以单架或双架“阿帕奇”小分队取代了以往的大集群作战模式。
并充分利用“长弓”型“阿帕奇”对远距离目标的侦察能力(雷达扫描和红外识别),运用高速网络数据链路,将侦察到的敌情迅速发回战场指挥中心。
陆航指挥官们则通过侦察机传回的信息,隐蔽地部署了其它“阿帕奇”,并迅速投入了对地面的火力攻击。
一时间,“阿帕奇”上的各种火力漫天飞舞,地狱火导弹、70毫米火箭弹、30毫米穿甲炮弹在卡市的各个角落不断爆炸。
这种隐蔽地作战模式一反美军历来的作风,打了伊拉克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那一夜战争结束时,共计850个伊军目标被摧毁,其中包括麦地纳师的坦克、装甲车、火炮等。
而作为奇袭者的“阿帕奇”几乎都毫发无损地返回了机场,更值得美军骄傲的是,一直困扰他们的误伤事件并没有发生在这次高强度的夜间军事对抗中。
总结这次战斗,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战术重组能力为赢得战斗的胜利出了大力。
(凭借这一能力,伊拉克军队的反应速度被美军仔细分析研究,成为决定性的作战情报。
)第二,这次战斗演绎出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并且完全适宜在环境复杂的城市作战。
“小比大好”,这便是第二次卡尔巴拉战斗中美军总结经验的精华所在。
第一次攻击是一次集团军级的行动,以战场的战略观点为依据,而后来的奇袭则是以师为单位,以固定战术为基准,而且与地面部队的行动密切联系。
快速飞行中攻击目标在CNN的报道中,“阿帕奇”的战术运用十分单调―――利用悬停方式进行对地面目标的攻击,然后迅速地脱离阵地,以免被地面反击的炮火击中。
这种易被敌方掌握的战术也成为战后美军一些批评家指责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武装直升机在面对未来反恐作战中经常出现的城市作战时,现有战术的不适用性。
由于战场环境的复杂,敌军很容易在一些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周围部署大量的隐蔽防空据点,悬停的直升机正是这些据点攻击的最好标靶(只需几枚无控火箭弹就可葬送装备精良的“阿帕奇”及机组人员的性命)。
面对这个问题,美军陆航部队的指挥官解释说,“武装直升机的飞行员们知道如何在快速飞行中开火,他们在日常训练中已经这样做了。
”而事实是,“阿帕奇”的机组人员只能做到在快速飞行时利用30毫米机炮和70毫米火箭弹对地面固定目标进行攻击,带有精确制导的武器(如地狱火导弹等),由于需要火力控制官进行相对复杂的操作,在一般情况下只能以悬停的方式发射。
即使同是精确制导武器,在城市作战中,半主动激光制导导弹(地狱火导弹)比采用雷达制导的导弹适用性更强,也就是说,更容易在快速飞行下发射。
但前提是地面作战人员必须有效地提供对目标的激光照射指引,这在对抗激烈的城市作战中,对步兵的要求以及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要求都非常高。
当然,真正能用到“地狱火”导弹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目标只需使用机炮或火箭就可以“摆平”,这也是城市作战中的一大特性。
在对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的“阿帕奇”飞行员进行调查时,指挥官们发现,有些“阿帕奇”可以在185千米/小时的高速飞行中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不过,绝大多数的机组人员可不愿冒这个险,宁愿在悬停的方式下攻击。
看来,美军的武装直升机部队要想完全适应反恐作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主动防护系统在主动防护系统方面,“阿帕奇”采用的是红外线干扰器,而不是用红外线诱饵器,因为这种诱饵器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使用太过冒险。
但在战争开始后,仍有多架“阿帕奇”被伊军的红外制导导弹击落。
一位驾驶员回忆说:“在卡市上空,一枚导弹从我的直升机旁边掠过,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弹体。
幸好导弹并没有爆炸,径直插入了地面,只露出了尾翼。
”不过,许多驾驶员没有他这么走运,在伊军密集的防空火力打击下,随着坐机一起坠落在这座燃烧的城市里了。
未来的战场真的需要武装直升机吗?近日,美国陆军宣布,终止新一代武装直升机―“科曼奇”的研制计划。
于是,这项耗资80亿美元、耗时21年时间的计划被迫流产。
这对于“科曼奇”的主要承包商波音公司和西科尔斯基飞机集团公司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而对于美国陆军的武装直升机飞行员来说,意味着不用再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去冲锋陷阵了。
取消“科曼奇”研制计划的原因有很多,其成本不断增加是其中之一。
由于美军对其期待过高,使得设计方案不断修改,最后,单价从原来的1210万美元猛增到5890万美元。
迫使美陆航部队不得不将采购数量从5023架降至650架。
而美军考虑更多的则是人员的安全问题。
虽然“科曼奇”号称直升机中的F-117,具有先进的雷达隐身能力和抑制红外特征的性能,但武装直升机在战场上执行的任务注定这些用巨额美元堆砌起来的先进性能最终将派不上用场。
前文提到,在面对敌军众多的防空火力(主要是重型机枪和无控火箭)组成的“钢壁”战术,再好的隐身能力也无济于事。
对美军来说,坠毁在敌城市中的被焚毁的直升机残骸以及被俘的机组人员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美国国内民众反战情绪高涨的起因之一。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采用无人攻击机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自从在阿富汗战争中,“捕食者”无人机首次进行对地攻击就击毙了敌高层指挥官以来,美军就一直期望无人机能担负起反恐战争中小规模的对地火力支援重任。
而这次决定取消“科曼奇”计划更证明了美军对无人机的期盼。
虽然同武装直升机相比,无人机还有攻击火力薄弱、武器选择单一、火力支援持续时间短等缺点,但它无疑非常适合在高危险性的城市作战中使用。
从这次取消“科曼奇”计划中我们还可看出,美军正努力摆脱固有的冷战思维模式,积极应对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反恐战争中小范围、隐蔽性、高强度的城市作战,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武装直升机仍将是提供近距离地面火力支援的主角,而有关武装直升机在反恐战争中发挥的作用问题尚未一一解决,不过到完全解决的那一天毕竟为时不远。
今后,我们会继续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