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导游系统
校园导视系统设计案例

校园导视系统设计案例
校园导视系统设计案例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内的建筑物和设施也越来越多,学生和访客往往会迷失在校园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所高校决定设计一套校园导视系统,方便人们快速找到目的地。
首先,设计团队对校园内的建筑物和设施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类,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宿舍等。
然后,根据不同的分类,设计团队将校园内的建筑物和设施进行了编号,并在校园内设置了相应的指示牌和标识牌,方便人们快速找到目的地。
其次,设计团队还开发了一款校园导视APP,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并注册使用。
APP内置了校园地图和导航功能,用户只需输入目的地编号或名称,即可获得详细的导航路线和时间预估。
此外,APP还提供了校园新闻、活动信息等功能,方便用户了解校园最新动态。
最后,设计团队还在校园内设置了多个信息查询终端,用户可以通过终端查询校园内的各种信息,如教学楼的教室分布、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等。
终端还配备了语音导航功能,方便视力障碍者使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校园导视系统得到了广大师生和访客的好评。
他们表示,这套系统让他们在校园内不再迷失,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
目的地。
同时,系统的智能化和多样化功能也让他们对校园的了解更
加全面和深入。
总之,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为校园内的师生和访客提供了更
加便捷、快速、智能化的服务,也为高校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
支持。
校园导游系统课程设计

校园导游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校园导游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功能结构与操作流程。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结合校园实际情况,设计出实用的校园导游系统。
3. 学生了解并掌握校园导游系统中的地理信息、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编程语言或软件工具,独立或合作完成校园导游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自己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实践,提升自己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组织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
2. 学生通过了解校园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学校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同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中学生设计,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注重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校园,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校园导游系统概述- 了解校园导游系统的定义、功能与意义。
- 分析现有校园导游系统的优缺点。
2. 校园地理信息与历史文化- 学习校园地理分布、建筑特点及历史文化背景。
- 收集并整理校园内重要景点的信息。
3. 信息技术应用- 掌握编程语言(如Python)或软件工具(如GIS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 学习数据库管理,整理并存储校园导游信息。
4. 系统设计与制作- 制定校园导游系统的设计方案,明确系统功能模块。
- 学习界面设计,掌握一定的UI设计原则。
- 编程实现校园导游系统的基本功能,如地图导航、景点介绍等。
5. 项目实践与团队协作- 分组进行项目实践,明确分工与协作。
- 定期进行项目进度汇报,交流问题与经验。
《校园导航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校园导航系统》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号:班级:网络专业:网络工程指导教师:时间:2目录摘要 (1)1.题目 (1)2.概要设计 (1)3.调试分析 (15)4.参考文献 (15)1.题目校园导航系统设计一个校园导游程序,后台操作:1、操作员信息管理如修改密码等2、能根据学校的规模进行添加景点信息、修改景点信息等功能,3、若临时有交通管制,能进行交通管制的设置和撤销(如某某时间段那条路进行那个方向的交通管制等)前台为来访的客人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1、设计学校的校园平面图,所含景点不少于10个。
以图中顶点表示校内各景点,存放景点名称、代号、简介等信息;以边表示路径,存放路径长度等相关信息。
2、为来访客人提供图中任意景点相关信息的查询。
3、提供途中任意景点问路查询,即求任意两个景点间的一条最短的简单路径。
1.1 需求分析设计一个校园导航系统,导航系统又分为游客和管理员。
要进行管理操作还是游客操作由用户自己选择管理员的操作:修改景点信息、增加景点信息、交通管制等。
游客的操作:查看景点信息和查最短路径。
2.概要设计景点的信息由一维数组存放,景点关系由二维数据来存放景点的信息和关系从文件读取,进而初始化typedef struct //保存单个景点信息的结构体{char code[10]; //存放景点代码char name[20]; //存放景点名称char instruction[100]; //存放景点简介}ViewPoint;typedef struct //存放景点关系的二维数组{int edges[MAXV][MAXV]; //两景点间的距离int number; //景点的数量ViewPoint V[MAXV]; //保存景点信息的结构体数组}MGraph;2.1 流程图↓↓↓↓↓↓↓2.2详细设计void MainMenu(); 主菜单,写界面操作的函数。
void UserMenu(); 游客菜单,判断是否非法输入,不会死循环。
校园导览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校园导览系统设计与开发二、课程背景随着现代校园的不断扩大和建筑物的增多,校园内部导航成为一大难题。
为了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出行效率,减少时间浪费,本课程旨在设计并开发一款校园导览系统,为用户提供便捷、直观的导航服务。
三、课程目标1. 理解校园导览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掌握校园导览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流程。
3. 学会使用相关技术实现校园导览系统的主要功能。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四、课程内容1. 课程概述- 校园导览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校园导览系统的功能模块2. 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分析-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3. 系统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 数据库设计- 界面设计4. 技术实现- 硬件设备选型- 软件平台选型- 开发工具与环境5. 系统开发- 系统前端开发- 系统后端开发- 系统测试与优化6. 系统部署与维护- 系统部署- 系统运行监控- 系统维护与更新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1.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
-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30%):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 项目实践(40%):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表现等。
- 期末考试(30%):笔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课程安排1. 课时分配:总课时为40学时,其中理论课20学时,实践课20学时。
2. 课程进度安排:- 第一周:课程概述、系统需求分析- 第二周:系统设计、技术实现- 第三周:系统开发(前端)- 第四周:系统开发(后端)- 第五周:系统测试与优化- 第六周:系统部署与维护- 第七周:课程总结、答辩七、预期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校园导览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能,为我国校园导航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园导游系统程序

课题五:校园导游程序1)问题描述用无向网表示你所在学校的校园景点平面图,图中顶点表示主要景点,存放景点的编号、名称、简介等信息,图中的边表示景点间的道路,存放路径长度等信息。
要求能够回答有关景点介绍、游览路径等问题。
2)基本要求(1)查询各景点的相关信息;(2)查询图中任意两个景点间的最短路径。
(3)能够将图的信息保存到文件中,并指定文件打开。
(4)增加、删除、更新有关景点和道路的信息。
附加难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考虑用图形界面实现寻址的过程3) 设计思想核心数据结构定义一个图,将图保存后,对图进行面向指定节点到各个节点的最短路径的操作。
可以再文件中保存多个导游图,例如保存学校图、芜湖市图等文件。
开始时选择文件,将指定文件中的信息导入到内存的图中。
#define Infinity 1000#define MaxVertexNum 35#define MAX 40#include<fstream>#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include<conio.h>#include<string.h>#include<iostream.h>typedef struct arcell //边的权值信息{int adj; //权值}arcell,adjmatrix[MaxVertexNum][MaxVertexNum]; //图的邻接矩阵类型typedef struct vexsinfo //顶点信息{int position; //景点的编号char name[32]; //景点的名称char introduction[256]; //景点的介绍}vexsinfo;typedef struct mgraph //图结构信息{vexsinfo vexs[MaxVertexNum]; //顶点向量(数组)adjmatrix arcs; //邻接矩阵int vexnum,arcnum; //分别指定顶点数和边数}mgraph;//全局变量int visited[35]; //用于标志是否已经访问过int d[35]; //用于存放权值或存储路径顶点编号mgraph campus; //图变量(大学校园)// (1) 对图初始化mgraph initgraph(){int i=0,j=0;mgraph c;c.vexnum =28; //顶点个数c.arcnum =39; //边的个数for(i=0;i<c.vexnum ;i++) //依次设置顶点编号c.vexs[i].position =i;//依次输入顶点信息strcpy(c.vexs[0].name ,"正门: ");strcpy(c.vexs[0].introduction ,"学校大门,离公交站很近""|r\n");strcpy(c.vexs[1].name ,"学校后门门: ");strcpy(c.vexs[1].introduction ,"去往新区、学校班车进出口");strcpy(c.vexs[2].name ,"人文学院: ");strcpy(c.vexs[2].introduction ,"人文学院办公楼的住处,楼高3层");strcpy(c.vexs[3].name ,"管理学院: ");strcpy(c.vexs[3].introduction ,"MBA培训中心,楼高7层");strcpy(c.vexs[4].name ,"行政楼: ");strcpy(c.vexs[4].introduction ,"行政办公大楼,楼高5层");strcpy(c.vexs[5].name,"建设银行: ");strcpy(c.vexs[5].introduction ,"学生取款处,楼高1层");strcpy(c.vexs[6].name ,"体育馆: ");strcpy(c.vexs[6].introduction ,"室内各类球类运动");strcpy(c.vexs[7].name,"外语学院: ");strcpy(c.vexs[7].introduction ,"各种外语教学,楼高6层");strcpy(c.vexs[8].name ,"双馨园食堂: ");strcpy(c.vexs[8].introduction ,"学生就餐地点");strcpy(c.vexs[9].name, "博学楼: ");strcpy(c.vexs[9].introduction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楼,楼高13层"); strcpy(c.vexs[10].name ,"学生宿舍: ");strcpy(c.vexs[10].introduction ,"若干栋,离中山园食堂近");strcpy(c.vexs[11].name ,"中山园食堂: ");strcpy(c.vexs[11].introduction ,"学生就餐处");strcpy(c.vexs[12].name ,"图书馆: ");strcpy(c.vexs[12].introduction ,"历史悠久,文化气氛好");strcpy(c.vexs[13].name ,"法学楼: ");strcpy(c.vexs[13].introduction ,"研修法学佳地");strcpy(c.vexs[14].name ,"贵大学生超市: ");strcpy(c.vexs[14].introduction ,"买各种日用品的地方");strcpy(c.vexs[15].name ,"大礼堂: ");strcpy(c.vexs[15].introduction ,"文艺演出所在地");strcpy(c.vexs[16].name ,"慎思楼(新图书馆): ");strcpy(c.vexs[16].introduction ,"自习的好地方");strcpy(c.vexs[17].name ,"逸夫楼: ");strcpy(c.vexs[17].introduction ,"经济学院办公楼");strcpy(c.vexs[18].name ,"文化书院: ");strcpy(c.vexs[18].introduction ,"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strcpy(c.vexs[19].name ,"派出所: ");strcpy(c.vexs[19].introduction ,"保卫学校安全");strcpy(c.vexs[20].name ,"贵州大学出版社: ");strcpy(c.vexs[20].introduction ,"发行各种图书");strcpy(c.vexs[21].name ,"贵州大学网球场: ");strcpy(c.vexs[21].introduction ,"打网球的地方");strcpy(c.vexs[22].name ,"化工学院: ");strcpy(c.vexs[22].introduction ,"各种实验的研究之地");strcpy(c.vexs[23].name ,"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strcpy(c.vexs[23].introduction ,"关于高等教育的各种研究");strcpy(c.vexs[24].name ,"花溪海洋学校: ");strcpy(c.vexs[24].introduction ,"贵大内部学校");strcpy(c.vexs[25].name ,"贵州大学党校: ");strcpy(c.vexs[25].introduction ,"党员学习的地方");strcpy(c.vexs[26].name ,"校医院: ");strcpy(c.vexs[26].introduction ,"看小病的地方");strcpy(c.vexs[27].name ,"体育场: ");strcpy(c.vexs[27].introduction ,"田径远动地点");//依次输入边上的权值信息for(i=0;i<c.vexnum ;i++)for(j=0;j<c.vexnum ;j++)c.arcs [i][j].adj =Infinity; //先初始化图的邻接矩阵//部分弧长c.arcs[0][2].adj=50; c.arcs[0][3].adj=60;c.arcs[1][4].adj=90;c.arcs[2][3].adj=60; c.arcs[2][8].adj=40;c.arcs[3][4].adj=60; c.arcs[3][6].adj=40;c.arcs[4][5].adj=70; c.arcs[4][9].adj=70; c.arcs[4][10].adj=80;c.arcs[4][17].adj=200;c.arcs[5][7].adj=70;c.arcs[6][9].adj=40;c.arcs[7][18].adj=190;c.arcs[8][11].adj=50;c.arcs[9][12].adj=40;c.arcs[10][18].adj=70;c.arcs[11][12].adj=60; c.arcs[11][14].adj=50; c.arcs[11][15].adj=50;c.arcs[12][16].adj=50;c.arcs[13][14].adj=40; c.arcs[13][22].adj=60;c.arcs[14][15].adj=50; c.arcs[14][20].adj=90;c.arcs[15][16].adj=60; c.arcs[15][21].adj=40;c.arcs[16][17].adj=60;c.arcs[17][18].adj=80;c.arcs[18][19].adj=60;c.arcs[20][21].adj=60; c.arcs[20][24].adj=80;c.arcs[22][23].adj=60; c.arcs[22][25].adj=80;c.arcs[23][24].adj=60;c.arcs[24][26].adj=100; c.arcs[24][27].adj=100;c.arcs[25][26].adj=90;c.arcs[26][27].adj=90;for(i=0;i<c.vexnum ;i++) //邻接矩阵是对称矩阵,对称赋值for(j=0;j<c.vexnum ;j++)c.arcs[j][i].adj =c.arcs[i][j].adj ;FILE * pFile;pFile = fopen ("myfile.txt","w");fwrite(c.vexs[0].name,2,3,pFile);fwrite(c.vexs[0].introduction,2,11,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name,2,6,pFile);fwrite(c.vexs[1].introduction,2,12,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2].name,2,5,pFile);fwrite(c.vexs[2].introduction,2,15,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3].name,2,5,pFile);fwrite(c.vexs[3].introduction,2,10,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4].name,2,4,pFile);fwrite(c.vexs[4].introduction,2,11,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5].name,2,5,pFile);fwrite(c.vexs[5].introduction,2,10,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6].name,2,4,pFile);fwrite(c.vexs[6].introduction,2,8,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7].name,2,5,pFile);fwrite(c.vexs[7].introduction,2,11,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8].name,2,6,pFile);fwrite(c.vexs[8].introduction,2,6,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9].name,2,4,pFile);fwrite(c.vexs[9].introduction,2,17,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0].name,2,5,pFile);fwrite(c.vexs[10].introduction,2,11,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1].name,2,6,pFile);fwrite(c.vexs[11].introduction,2,5,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2].name,2,4,pFile);fwrite(c.vexs[12].introduction,2,10,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3].name,2,4,pFile);fwrite(c.vexs[13].introduction,2,6,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4].name,2,7,pFile);fwrite(c.vexs[14].introduction,2,9,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5].name,2,4,pFile);fwrite(c.vexs[15].introduction,2,7,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6].name,2,10,pFile); fwrite(c.vexs[16].introduction,2,6,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7].name,2,4,pFile);fwrite(c.vexs[17].introduction,2,7,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8].name,2,5,pFile);fwrite(c.vexs[18].introduction,2,14,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19].name,2,4,pFile);fwrite(c.vexs[19].introduction,2,6,pFile); 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20].name,2,8,pFile);fwrite(c.vexs[20].introduction,2,6,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21].name,2,8,pFile);fwrite(c.vexs[21].introduction,2,6,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22].name,2,5,pFile);fwrite(c.vexs[22].introduction,2,9,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23].name,2,12,pFile);fwrite(c.vexs[23].introduction,2,11,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24].name,2,7,pFile);fwrite(c.vexs[24].introduction,2,6,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25].name,2,7,pFile);fwrite(c.vexs[25].introduction,2,7,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26].name,2,4,pFile);fwrite(c.vexs[26].introduction,2,6,pFile);fwrite("\r\n",2,1,pFile);fwrite(c.vexs[27].name,2,4,pFile);fwrite(c.vexs[27].introduction,2,6,pFile);fwrite("\r\n",2,1,pFile);fclose (pFile);return c;}//initgraph// (2) 查找景点在图中的序号int locatevex(mgraph c,int v){int i;for(i=0;i<c.vexnum ;i++)if(v==c.vexs[i].position)return i; //找到,返回顶点序号i return -1; //否则,返回-1}//(3) 、(4) 求两景点间的所有路径// (3) 打印序号为m,n景点间的长度不超过8个景点的路径void path(mgraph c, int m,int n,int k){int s,x=0;int t=k+1; //t 记载路径上下一个中间顶点在d[]数组中的下标if(d[k]==n && k<8) //d[k]存储路径顶点。
基于二部图的数字化校园导游系统研究

换 路 线 因素 和 距 离 因素 对 路 径 选择 行 为 的 影 响 , Di s a算 法 基 础 上 , 计 了 网络 最优 路 径 搜 索 算 法 引入 迭 代 惩 罚 函数 , 在 j t kr 设 实现 数
字化 校 园导 游 系统 关 键 词 : 字化 校 园 : 部 图 ; j s a算 法 ; 径 搜 索 数 二 Di t kr 路
C m u r n we g n e h oo y电 脑 知 识 与技术 o p t o l ea d T c n l eK d g
Vo . . . 4 16 No3 ,De e e 01 p . 7 3 9 7 e mb r பைடு நூலகம் 0. p 9 7 — 7 4
校园导游程序c课程设计

校园导游程序c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C语言中数组、函数、指针等基本概念及其应用;2. 学生能运用结构体、文件操作等知识模块,实现校园导游程序的基本功能;3. 学生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中模块化、结构化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C语言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程序,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2. 学生通过校园导游程序的设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进行程序调试与优化,提高程序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对编程的兴趣和热情,树立自信心;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3. 学生能够关注校园文化,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C语言编程实践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编程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C语言基础,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但实际应用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编程素养。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1. C语言基础知识回顾: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文件操作等;2. 程序设计方法:模块化、结构化编程;3. 校园导游程序功能需求分析:地图展示、路径规划、景点介绍等;4. 校园导游程序设计与实现:- 数据结构设计:景点结构体定义、路径数组等;- 功能模块实现:地图展示、路径规划算法、景点信息查询等;- 界面设计:命令行界面设计、功能菜单编写等;5. 程序调试与优化:调试技巧、性能优化方法;6. 团队合作与项目展示:分组合作、项目汇报与评价。
教学大纲安排:1. 第一周:C语言基础知识回顾,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2. 第二周:程序设计方法学习,分析校园导游程序需求;3. 第三周:校园导游程序数据结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4. 第四周:实现各功能模块,编写界面代码;5. 第五周:进行程序调试与优化,确保程序稳定运行;6. 第六周: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展示与评价。
c语言校园导游系统课程设计

c语言校园导游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C语言基础语法,掌握结构体、数组、指针等基本概念;2. 学会使用C语言进行基本的输入输出操作;3. 了解文件操作,掌握文件读写方法;4. 掌握C语言中的模块化编程,理解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校园导游系统程序;2. 能够设计合理的程序结构,实现模块化编程;3. 能够使用结构体、数组等数据结构存储和处理信息;4. 能够利用文件操作保存和读取导游系统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编程的兴趣,激发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交流;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提出独特见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开发,掌握C语言编程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C语言基础,对编程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操作,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编程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逐一落实。
二、教学内容1. C语言基础语法复习:包括变量定义、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控制语句等;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至第四章。
2. 结构体、数组与指针:理解结构体的定义和使用,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应用,了解指针的概念和操作;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第六章。
3. 函数与模块化编程:掌握函数的定义、调用、参数传递,了解模块化编程的原理;相关教材章节:第七章。
4. 文件操作:学习文件读写方法,掌握文件打开、关闭、读写等基本操作;相关教材章节:第十章。
5. 校园导游系统设计与实现:结合实际项目,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编写校园导游系统,包括景点信息展示、路径查询等功能;相关教材章节:综合应用。
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C语言基础语法复习;2. 第二周:结构体、数组与指针;3. 第三周:函数与模块化编程;4. 第四周:文件操作;5. 第五周至第七周:校园导游系统设计与实现,分阶段完成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题目:校园导游系统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方向11-1 指导教师:2013年6月21日课程设计任务书校园导游系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接近自然的机会就越多,因此外出旅游现在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所看中,所以如何快速方便的找到我们想要的旅游景点的信息和最短路径,如何简单的修改相关的信息,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
本设计基于图的结构,用数组表示法创建一个无向图,针对游客的实际需求,将安阳工学院的景点编号、名称、介绍等信息放入到图的顶点当中,将路径长度的信息存放在弧当中。
利用弗洛伊德算法求出两个景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利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来求从一个景点到其他剩余的所有景点的最短距离;用相应的函数来查找景点,并显示出它的编号,信息,简介。
并进行一定的界面美化,更贴近用户,相应的提示使用户操作起来更容易。
关键词:最短路径、查找景点信息、无向图目录1. 设计背景 (3)1.1程序设计内容 (4)1.2程序设计要求 (4)2.设计方案 (4)2.1 校园景点图 (5)2.2 程序模块图 (5)2.3 主函数设计简要 (6)2.4 各函数模块的功能 (6)3. 方案实施 (7)3.1 程序执行流程图 (7)3.2 主函数设计思想 (7)4. 结果测试 (9)4.1 主函数功能模块测试 (9)4.2 主函数功能测试 (9)4.3 各功能所执行的操作 (12)5. 结论 (12)6. 收获与致谢 (13)7. 参考文献 (14)8. 附件 (14)1. 设计背景1.1程序设计内容根据设计要求,利用无向图将学校的景点作为图的顶点,顶点的边作为景点之间的距离进行存储,根据游客的需求,查找各个景点的信息,找出两个景点的最短路径,实现校园的导游目的。
1.2程序设计要求用无向网表示你所在学校的校园景点平面图,图中顶点表示主要景点,存放景点的编号、名称、简介等信息,图中的边表示景点间的道路,存放路径长度等信息。
要求能够回答有关景点介绍、游览路径等问题。
1、景点信息和路径信息保存在文本文件,景点个数不少于20个2、查询各景点的相关信息;3、查询图中任意两个景点间的最短路径。
4、查询图中任意两个景点间的所有路径。
5、增加、删除、更新有关景点和道路的信息。
6、求多个景点的最佳(最短)游览路径。
2.设计方案2.1 景点抽象图校园景点抽象图比较直观的反应的校园景点的总体布局。
图中顶点代表校园景点,顶点之间的边代表景点之间的路径,权值代表景点间的距离,两个顶点间没有边,表明两个景点不能直接到达。
景点抽象图如图1所示:图1景点抽象图2.2 程序模块图图中在初始化阶段对无向图进行初始化,通过查找函数查找各个景点的信息,以及所有景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查找景点的位置和此景点在无向图中顶点的编号,最后就能退出程序。
程序模块图如图2所示:2.3 主函数设计简要在程序的操作要求以及客户的需求下,在主函数设计中首先调用system(“cls”)函数显示第一个界面,此后显示出一个可视化的操作界面,可以为游客提供相关的景点的各种信息,并且提示游客做出最好的选择,便于其在后面的操作过程当中能够快速方便的找到其需要查找的景点。
然后就要用到一个switch()的选择函数,并用此函数实现程序的所有功能:景点信息一览表,景点信息的查询,两个景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两个景点之间的所有路径,增加、删除、修改景点信息,一个景点到所有景点的最短路径,清屏和退出程序。
完成相关的选择操作后进入到选择的操作界面当中,从而实现所需要的功能。
2.4 各函数模块的功能1、调用无向网的初始化信息实现景点信息的查询以及全部输出2、用弗洛伊德算法实现两个景点的最短路径的查询3、用迪杰斯特拉算法实现一个景点到其余所有景点的最短路径的输出4、用system(“cls”)函数实现清屏功能5、用exit()函数实现退出程序的功能。
3. 方案实施3.1 程序执行流程图流程图是算法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流程图,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程序算法的过程,清楚算法的进程,使算法一目了然。
流程图如图3-1:图3 程序流程图3.2 主函数设计思想while(1){ //无限循环完成程序的循环执行switch(choise){case 0: printall(G);break; //0.所有景点信息一览表case 1: searchinfo(G); break; //1.景点信息查询case 2: shortpath(G);break; //2.查询两个顶点间的最短路径case 3: oubleall(G);break; //3.查询两个景点间所有的路径case 4: changevex(G);break; //4.增加,删除,更新有关景点的信息case 5: shortallpath(G);break; //5.一个景点到其他所有景点的//最短路径(迪杰斯特拉)case 6: system("cls");break; //清屏case 7: exit(0); //退出程序default: break;}用一个无限循环实现程序的循环执行,但是死循环是无法自动退出的,因此增加7号功能,调用exit()函数实现退出程序的操作。
主函数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函数的功能放在函数中实现,简化主函数。
相应的函数模块实现对应的功能1、0号(景点信息一览表)1号功能(查询景点信息)调用无向网的初始化信息实现景点信息的查询以及全部输出2、2号功能(查询两个景点的最短路径)应用弗洛伊德算法实现两个景点的最短路径的查询3、3号功能(查询两个景点之间的所有路径)应用图的遍历查询两个景点间所有的路径4、4号功能(增加,删除,更新有关景点信息)更改无向网的初始化实现更改景点信息5、5号功能(一个景点到其他景点的最短路径)实现一个景点到其他所有景点的最短路径(迪杰斯特拉)6、6号功能(清屏)调用system(“cls”)函数实现清屏功能,7、7号功能(退出程序)调用exit()函数实现退出程序的功能。
4. 结果测试4.1 主函数功能模块测试主函数的执行界面,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图4 主函数界面的运行结果4.2主函数功能测试1、在请选择查询的项目后输入0,按enter键,即完成0号功能测试,0号功能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图5 0号功能运行结果2、在请选择查询的项目后面输入1,按enter键,即完成1号功能测试, 1号功能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图6 1号功能运行结果3、在选择项目后输入2,完成2号功能,2号功能的运行结果如图7所示图7 2号功能的运行结果4、在请选择查询的项目后输入3,按enter键,即完成3号功能的测试,3号功能测试结果如图8所示图8 3号功能运行结果5、在选择查询的项目后输入4,即完成4号功能的测试,4号功能的运行结果如图9所示6、在选择的项目后输入5,即完成5号功能的测试,5号功能的测试结果如图10所示图10 5号功能的运行结果4.3 各功能所执行的操作共有8个功能,各个功能所执行的操作如下所示0号功能:景点信息一览表1号功能:查询景点信息2号功能:查询两个景点的最短路径3号功能:查询两个景点之间的所有路径4号功能:增加,删除,更新有关景点信息5号功能:一个景点到其他景点的最短路径6号功能:清屏7号功能:退出程序5. 结论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对程序中算法的概念理解的更加透彻。
算法是程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
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
如果一个算法有缺陷,或不适合于某个问题,执行这个算法将不会解决这个问题。
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时间、空间或效率来完成同样的任务。
同时,在选择算法时必须考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这样才能让程序正常,高效的运行。
《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
数据结构的研究不仅涉及到计算机的硬(特别是编码理论、存储装置和存取方法)的研究范围,而且和计算机软件的研究有着更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编译程序还是操作系统,都涉及到数据元素在存储器中的分配问题.在研究信息检索时也必须考虑如何组织数据,以便查找和存取数据元素更为方面。
因此,可以认为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特别是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
6. 收获与致谢首先,在本次作业中,通过运行程序,我对无向图的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它的方法又加以掌握,为以后的学习增加了基础。
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不同,负责的模块不同,但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感谢成员的不懈努力,正有了成员的配合,才顺利完成做业。
还要感谢孙高飞老师的教导,正因为有他的帮助,有他知识的教育,我们才能够运用无向图将学校景点化,顺利完成作业。
7. 参考文献[1].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四版)[J]. 清华大学出版, 2010[2].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 (C语言版)[J].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8.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