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23课《马说》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精品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精品学案

23《马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音形义:祇辱、骈、槽枥、粟、食(马者)等2.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前预习:完成《评价手册》23自主梳理。

教学过程(一)走近韩愈:(二)解题《马说》:(三)朗读课文:1、听读欣赏:听字音,听节奏,悟语速。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3、朗读交流:(1)齐读、个别读。

(2)评价、纠错。

(3)齐读巩固。

(四)疏通文意:1、结合书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翻译交流:课内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骈()死于槽枥()之间②才美不外见()③食()之不能尽其材④祇()辱于奴隶人之手⑤一食或尽粟()一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策之不以其道()(2)才美不外见()(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食之不能尽其材()()3、翻译下列句子:(1)不以千里称也译文:(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马说》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1、划分层次,概括各段主要内容: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千里马”:“伯乐”:“食马者”:3、本文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写法:课内检测1、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2、一词多义:(1)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2)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4)食: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5)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三。

23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编者:23 马说韩愈(唐)【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学习过程】第二课时一、课前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骈.()尽粟.一石()食.()马者庖.丁()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

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组长签字: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然后()有千里马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2.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4.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精品导学案(word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精品导学案(word版)

数学教育的过程尽管有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数学领域,但是孩子们从中学到的是数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若干方面: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枚举法、建模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

比如反证法,孩子们从最初的生活中的辩驳中初步有所体会,如:假如我晚上没有按时睡觉,第二天我就可能会上学迟到,我不愿意迟到,所以我要按时睡觉。

进而慢慢的在数学领域进行应用,比如:若三个数的和大于6,则必然至少有一个数大于2.从而将来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深入应用。

经过认真备课,形成本课教案,主要就是基于以上两点。

2021年6月初,教育部发表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又被重新提出来。

马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预习导学(一)个人自学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1)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1)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文言文《马说》以及相关的注释、译文、作者简介和文章背景。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议论文,论述了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识别和培养好马。

文章通过对马的描述,寓意着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马说》的生字词、词义、句式,理解文章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和翻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论证方法、寓意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马说》的词义、句式、文章结构和中心论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古代战马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马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马说》,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文章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章的词义、句式、论证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论证方法的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马说》2. 内容:作者:韩愈时代:唐代主题:马的重要性、人才培养重点词汇:策之、食之、使之、知之、千里马、伯乐重点句式: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下列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根据《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人才培养的认识。

2. 答案:翻译:If you don't use the right method to guide them, if you don't provide them with the best conditions, if youcan't understand their potential, it's like having a horsebut not being able to ride it.谈认识: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激发他们的潜能,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 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 导学案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感受韩愈的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通过对《爱莲说》的文体知识的温习,再现“说”的文体知识。

3、借助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理解课文。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主学习本文,在交流学习成果时再强化知识要点。

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读懂课文,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理解本文象征义的基础上尝试再创作,写出韩愈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懑。

【知识链接】1、韩愈生平:韩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韩昌黎”。

2、韩愈经历:少时:三岁而孤,勤奋苦学。

政治上:24岁中进士后为官,官至吏部侍郎。

为官的生涯中因为民说话指斥朝廷和谏唐宪宗迎佛骨而两度贬官。

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谥“文”,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韩吏部”和“韩文公”。

文学上: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开启了一代文风,所以后世将他和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3、韩愈成就:诗歌、散文俱佳,诗与孟郊齐名。

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多样,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

著名的诗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马说》《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的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4、后世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总结:我们在介绍一位文学家时一般要按照生平、经历、成就(代表作品)和后世评价四个方面来介绍。

这样,我们的介绍才清晰而有条理。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案一、复习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

四马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李坑学校李忠华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一、目标导学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

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同__,_____。

()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_。

(4)才美不外见_同__,_____。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与反思
2.教学难点
(1)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句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槽枥”、“食马者”等。教师需通过举例、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举例:“槽枥”一词,可结合生活实际,以马槽、马厩的图片或实际场景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其含义。
(2)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对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领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表达观点。
举例: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中的比喻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寓意。
(3)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评价马的品质,实际上是在表达对人才的看法和国家命运的关切。
举例: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作者对马的评价中提炼出作者对人才的看法,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二、核心素养目标
《马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置为: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强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与传承,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字词句意,理解文章的结构与修辞手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培养独立思考与表达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从学生的讨论成果来看,部分小组在分析课文内容时,观点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马说》中的人才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有着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导学案
来村中学王峰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里。

《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如课文《》。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 马之千里者()
B 策之不以其道()
C 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探究案】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

2、提出疑难。

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
原因)(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三、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的感情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的愤怒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是马也,提醒读者注意
【训练案】
1、请同学们阅读韩愈《马说》的姊妹篇《杂说龙说》,完成下列题目。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龙亦灵怪亦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之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失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1)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于: )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是: )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亦: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3)理解。

①文中龙比喻()云比喻()
作者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比喻:
2、请同学们阅读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

谈卒,春申君大悦之。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

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
3、说话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