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上肢部穴位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穴位课件PPT课件

12、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 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 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 作圆周,或掌心内劳宫 的周围。 操作:按顺时针方向或 逆时针方向用运法,称 运内八卦,或掐运八卦, 掐 3—5 次 ; 运 100—300 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用呕吐
等。 临床应用: 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气化 痰,外滞消食,多用于乳食内伤,腹胀 纳呆等症。临床上常与推脾经,推肺经, 揉板门,揉中脘配合应用。
6、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 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 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 向虎口为补,从虎口 向指尖推为清。操作 100—300次。 主治:腹泻,脱肛, 痢疾,便秘。
临床运用:
补大肠能涩肠因脱,温中 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 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 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 便秘结等症。
主治:外感内伤诸证。
临床运用:推攒竹疏风解表,开窍
醒神,镇静,对于外感发热,头痛 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合用。 烦躁者与清肝经,按揉百会合用以 镇静安神。
2、坎宫: 位 置 : 在 两 眉 上 , 自 眉头至眉梢成一线。 操 作 : 两 拇 指 自 眉 心 向眉梢作分推,称推 坎宫,30—50次。 主 治 : 外 感 发 热 , 惊 风,头痛,目赤痛。
主治:急惊风。
临床应用:
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 醒神开窍的作用。
15、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 肘,称推三关。或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 侧端推向肘称大推三关。100—300次。
主治:腹痛,腹泻,畏寒怕冷,疹
出不透,及外感证和一切虚寒证。 临床应用: 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 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ppt课件

主治:食欲不振、呕恶、嗳气、烦渴 善饥、吐血衄血。
可编辑版课件
36
胃 经
可编辑版课件
37
(三)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
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口;
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补清均为 100—300次。
主治:补大肠主治腹泻、脱肛;清大肠 主治便秘、食积、身热下痢。
操作:补法,旋推为补,其中肾经的补
法为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泻(清)
法,用拇指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泻。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可编辑版课件
34
五经
可编辑版课件
35
(二)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补胃经,旋推为补;清(泻)
胃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补、清均 为100—500次。
可编辑版课件
7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
(四)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
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
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五)掐法
用指甲重刺穴位。
可编辑版课件
8
(六)捏法 1.三指捏: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
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 交替捻动向前。
பைடு நூலகம்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呕吐、疳积、厌食等
可编辑版课件
27
脊 柱
可编辑版课件
28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指桡侧面由下向上直推;推下七节骨,自 上向上直推 。推 100—300次。
可编辑版课件
36
胃 经
可编辑版课件
37
(三)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
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口;
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补清均为 100—300次。
主治:补大肠主治腹泻、脱肛;清大肠 主治便秘、食积、身热下痢。
操作:补法,旋推为补,其中肾经的补
法为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泻(清)
法,用拇指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泻。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可编辑版课件
34
五经
可编辑版课件
35
(二)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补胃经,旋推为补;清(泻)
胃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补、清均 为100—500次。
可编辑版课件
7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
(四)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
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
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五)掐法
用指甲重刺穴位。
可编辑版课件
8
(六)捏法 1.三指捏: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
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 交替捻动向前。
பைடு நூலகம்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呕吐、疳积、厌食等
可编辑版课件
27
脊 柱
可编辑版课件
28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指桡侧面由下向上直推;推下七节骨,自 上向上直推 。推 100—300次。
《推拿》ppt课件

并且推拿具有简便、舒适、有效、安全性的特 点,所以推拿治疗疾病还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三、注意事项
推拿作为一种疗法,对运动系统和消化系统还 有循环系统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对每 一种病症推拿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所以我们也 要清楚
推拿时我们也要注意推拿意外
推拿意外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向点:
1,诊断不明或误诊 2,对疾病的机理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 3,手法操作者或者选用不当 4,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常用操作顺序: 1、先上肢,后头面,然后躯干,后下肢 2、先主穴,后配穴 3、先刺激量小的穴位,后刺激量大的穴位
三
一、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
无论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与成人 有所不同,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在不断的变化,其生理功能也都未达到成熟 完善,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捏或住经某络一穴部位位上或一,穴沉位肩,。,逐在垂渐穴肘用位,力上手内施腕用悬点屈法,时前,臂一般
收的,主并动作摆持动续带的不动揉要拇捏移指动关作手节,指的称,屈为只伸拿是活控动制,力使量所的产增减。
法生。的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的方法,
称为一指禅推法滚。法
拿法
用手臂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
2:按摩的功法训练是要根据按摩临床医疗的 需要,由按摩医务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 以巩固临床治疗效果;按摩的功法训练对推拿专 业人员来说,专业人员必须进行自身功法训练, 以助手法的技巧性和熟练性,也同时要达到手法 的均匀、柔和、持久、渗透、有力。
二、前景
推拿医学是一种古老的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也 遇到了很多困难,面临其它各学科的冲击和挑战, 但是随着当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治疗疾 病的方法正在从偏重于手术和合成药物,逐渐向 重视自然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转变。
《小儿推拿》ppt课件共67页文档

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舌苔 薄白,脉浮。
治则:疏散风寒,辛温解表。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 高骨,黄蜂入洞,揉风池,揉一窝风,揉外劳 宫,推三关,清天河水。
64
我之心 送的是医道之关怀 我之手 去的是病魔之执拗
--与君共勉
65
谢谢大家
66
如: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钟
12
五脏六腑气血闭,运动五经开其塞
五经穴 肝经 心经 脾经 肺经 肾经
【位置】
食指掌面末节
中指掌面末节
拇指桡侧缘偏掌面
无名指掌面末节
小指掌面,稍偏尺侧, 至腕横纹尺侧端
13
小儿脾肾常 不足
一般不用泻 法
若要泻肾 以后溪代之
脾心 肾肝 不有 足余
肺经可补可清
拿肚角
39
口出臭气心经热,只要天河水清沏 上入洪池下入掌,一切热病都去得 若是遍身热不退,外劳宫掐揉多些 不问大热或小热,可向水底捞明月
40
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正面,总筋至肘窝 一道直线 【操作】以左手持患儿手,使掌心 向上,托患儿手臂,以右手食、中 指正面自总筋向上推至肘窝。 【次数】100-200次
41
外劳宫
【位置】在手背,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以左手拇、食指捏患儿中 指,轻轻屈之,以右手食、中二指 固定患儿腕部,以拇指甲掐之,继 而揉
【次数】掐5次,揉100-300次
42
水底捞明月
【位置】小指掌面至手心处
【操作】以左手持患儿四指,食、 中二指固定患儿拇指,以右手拇指 自患儿小指尖推至小天心,再转入 内劳宫,为一遍
新津县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 王美玉
医生简介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 具有国家三级推拿师证 2019年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进 修小儿推拿 长期从事小儿推拿工作,对小儿推 拿常见病症有独特见解
治则:疏散风寒,辛温解表。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 高骨,黄蜂入洞,揉风池,揉一窝风,揉外劳 宫,推三关,清天河水。
64
我之心 送的是医道之关怀 我之手 去的是病魔之执拗
--与君共勉
65
谢谢大家
66
如: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钟
12
五脏六腑气血闭,运动五经开其塞
五经穴 肝经 心经 脾经 肺经 肾经
【位置】
食指掌面末节
中指掌面末节
拇指桡侧缘偏掌面
无名指掌面末节
小指掌面,稍偏尺侧, 至腕横纹尺侧端
13
小儿脾肾常 不足
一般不用泻 法
若要泻肾 以后溪代之
脾心 肾肝 不有 足余
肺经可补可清
拿肚角
39
口出臭气心经热,只要天河水清沏 上入洪池下入掌,一切热病都去得 若是遍身热不退,外劳宫掐揉多些 不问大热或小热,可向水底捞明月
40
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正面,总筋至肘窝 一道直线 【操作】以左手持患儿手,使掌心 向上,托患儿手臂,以右手食、中 指正面自总筋向上推至肘窝。 【次数】100-200次
41
外劳宫
【位置】在手背,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以左手拇、食指捏患儿中 指,轻轻屈之,以右手食、中二指 固定患儿腕部,以拇指甲掐之,继 而揉
【次数】掐5次,揉100-300次
42
水底捞明月
【位置】小指掌面至手心处
【操作】以左手持患儿四指,食、 中二指固定患儿拇指,以右手拇指 自患儿小指尖推至小天心,再转入 内劳宫,为一遍
新津县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 王美玉
医生简介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 具有国家三级推拿师证 2019年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进 修小儿推拿 长期从事小儿推拿工作,对小儿推 拿常见病症有独特见解
完整全套小儿推拿ppt课件-小儿推拿的ppt课件

2020/11/8
第二章
• 从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表现来说,五脏六腑的形气皆属不足,但其中以肺、 脾、肾三脏表现更为突出,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根据小儿五脏三不足 两有余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认识认识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
• 1)小儿脾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脾胃薄弱而言,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 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营养精微需求相对要 多,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稍有饮食不节,饥饱不适宜损伤脾胃 而生病,故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2020/11/8
第二章
• 儿科四诊 •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
理特点,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 特点。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最为重要。
• 4)小儿肝常有余 小儿五脏六腑之气血均属不足,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 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而言。
• 5)小儿心常有余 所谓小儿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的病理概念, 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而言。
2020/11/8
第二章
•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 生机指各种活动机能;发育指生长过程。 • 小儿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发育和气化功能都是稚弱而不够成熟完善
2020/11/8
第二章
• 小儿的生理特点 •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 腑指五脏六腑;形气指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 • 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出生以后,五脏六腑都是娇嫩的,其形
体结构、四肢百合、筋骨筋肉、精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 不足的。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 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这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岁以下的婴 幼儿。 • 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 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儿期:28天——1岁 • 幼儿期:1岁——3岁,幼童期: 3岁——7岁 • 儿童期:7岁——12岁
第二章
• 从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表现来说,五脏六腑的形气皆属不足,但其中以肺、 脾、肾三脏表现更为突出,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根据小儿五脏三不足 两有余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认识认识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
• 1)小儿脾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脾胃薄弱而言,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 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营养精微需求相对要 多,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稍有饮食不节,饥饱不适宜损伤脾胃 而生病,故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2020/11/8
第二章
• 儿科四诊 •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
理特点,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 特点。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最为重要。
• 4)小儿肝常有余 小儿五脏六腑之气血均属不足,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 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而言。
• 5)小儿心常有余 所谓小儿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的病理概念, 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而言。
2020/11/8
第二章
•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 生机指各种活动机能;发育指生长过程。 • 小儿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发育和气化功能都是稚弱而不够成熟完善
2020/11/8
第二章
• 小儿的生理特点 •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 腑指五脏六腑;形气指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 • 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出生以后,五脏六腑都是娇嫩的,其形
体结构、四肢百合、筋骨筋肉、精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 不足的。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 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这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岁以下的婴 幼儿。 • 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 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儿期:28天——1岁 • 幼儿期:1岁——3岁,幼童期: 3岁——7岁 • 儿童期:7岁——12岁
小儿保健推拿PPT课件

【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置于小儿两眉间,沿眉棱骨上缘同时向两边分推至
眉梢处,称推坎宫,又称头部分阴阳。20~30次。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推坎宫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11
头面部常用穴位——太 阳
3、太 阳
※治疗烦躁、肝阳头痛按揉百会; ※治疗虚证之目眩、遗尿、脱肛、虚脱久泻可用按揉法, 亦可用灸法救脱。
14
头面部常用穴位——印 堂
6、印 堂
【定位】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后加揉。掐按3~5次,揉20~50次。 【功效】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应用】※治疗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
4
理论基础
• 中医学认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 理功能未曾健全。
• 小儿的脏腑娇嫩,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表现出肺脏娇嫩 、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小儿之体为“稚阴稚阳”, 脏腑柔弱,御邪能 力较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
• 同时,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代谢快,生长快;小 儿宿疾较少,病因相对单纯,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 书·小儿则》中所说:“小儿之病,……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 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
【定位】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中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操作】
1、推太阳(头部手法三) 从小儿眉梢处向后下方经太阳穴直 推至耳门穴,称推太阳,20~30次。
2、揉太阳(运太阳) 向的眼方向揉中加按为补法,30~90节; 向耳的方向揉中加按为泻法,30~90节(揉5按1为一节)。
眉梢处,称推坎宫,又称头部分阴阳。20~30次。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推坎宫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11
头面部常用穴位——太 阳
3、太 阳
※治疗烦躁、肝阳头痛按揉百会; ※治疗虚证之目眩、遗尿、脱肛、虚脱久泻可用按揉法, 亦可用灸法救脱。
14
头面部常用穴位——印 堂
6、印 堂
【定位】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后加揉。掐按3~5次,揉20~50次。 【功效】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应用】※治疗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
4
理论基础
• 中医学认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 理功能未曾健全。
• 小儿的脏腑娇嫩,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表现出肺脏娇嫩 、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小儿之体为“稚阴稚阳”, 脏腑柔弱,御邪能 力较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
• 同时,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代谢快,生长快;小 儿宿疾较少,病因相对单纯,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 书·小儿则》中所说:“小儿之病,……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 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
【定位】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中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操作】
1、推太阳(头部手法三) 从小儿眉梢处向后下方经太阳穴直 推至耳门穴,称推太阳,20~30次。
2、揉太阳(运太阳) 向的眼方向揉中加按为补法,30~90节; 向耳的方向揉中加按为泻法,30~90节(揉5按1为一节)。
小儿推拿按摩ppt课件

捏法
总结词
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的指腹相对用力捏 挤皮肤
VS
详细描述
捏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的指腹相对用 力捏挤皮肤,包括三指捏和五指捏两种操 作方式。三指捏是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 指腹相对用力捏挤皮肤,五指捏是用拇指 和其他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捏挤皮肤。
摩法
总结词
用手指或手掌面置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 柔缓和的盘旋抚摩
未来展望
小儿推拿按摩起源于中国古代儿科医 家,历经千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 床经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小儿 推拿按摩有望在预防儿科疾病、促进 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的认可和推重, 小儿推拿按摩逐渐受到国内外医学界 的关注和重视,学术交流和临床应用 日益广泛。
。
健康状况
孩子在生病期间,如感冒、发 烧等,不建议进行推拿按摩, 以免加重病情。
饮食注意
按摩前后应避免孩子进食过于 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影响 按摩效果。
环境准备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孩子 在按摩过程中受凉或过热。
护理建议
日常护理
家长可以定期给孩子进行推拿按摩,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预防 疾病。
如小儿极度疲劳、饥饿或饱腹状态下不宜 进行推拿按摩,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禁忌 症应在专业医师指点下确定。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小儿推拿按摩的注意事 项与护理建议
注意事项
年龄限制
小儿推拿按摩适用于0-14岁的 儿童,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 要采用不同的按摩手法和力度
详细描述
摩法是用手指或手掌面置于一定部位或穴位 上作轻柔缓和的盘旋抚摩,包括指摩法和掌 摩法两种操作方式。指摩法是用手指螺纹面 置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盘旋抚 摩,掌摩法是用手掌面置于一定部位或穴位 上作轻柔缓和的盘旋抚摩。
《幼儿园小儿推拿》课件

推拿后宝宝应适当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或活动,让 宝宝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恢 复。
合理饮食
小儿推拿后应保持合理的 饮食,避免过度进食或偏 食,以保证宝宝营养的均 衡和充足。
05
小儿推拿实践案例
案例一:感冒推拿
总结词
感冒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缓解感冒症状的方法,对于缓解宝宝的不适感有很 好的效果。
《幼儿园小儿推拿》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小儿推拿简介 • 小儿推拿手法 • 小儿常见病症推拿 •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 小儿推拿实践案例
01
小儿推拿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特定穴 位来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的方法 。
历史
小儿推拿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 长期实践和发展,已成为一种独 特的儿童保健疗法。
保持适宜的环境
推拿时应保持室内温暖、 安静,避免风吹和寒凉, 为宝宝营造一个舒适、放 松的环境。
准备必要的工具
小儿推拿需要准备适量的 按摩油、毛巾、衣服等必 要的工具,以确保推拿过 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推拿的注意事项
掌握正确的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需要掌握正确的推拿手法, 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或轻浮无力 ,以免对宝宝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详细描述
感冒推拿主要针对感冒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等,通过按摩手部和足部的穴位,如 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等,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在感冒初期进行推拿,可以有效
缓解宝宝的不适感,提高宝宝的抵抗力。
案例二:咳嗽推拿
总结词
咳嗽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缓解咳嗽症状的 方法,对于缓解宝宝的不适感有很好的效果。
腹泻
总结词
腹泻是小儿常见消化系统病症,推拿可 以调整肠胃功能。
合理饮食
小儿推拿后应保持合理的 饮食,避免过度进食或偏 食,以保证宝宝营养的均 衡和充足。
05
小儿推拿实践案例
案例一:感冒推拿
总结词
感冒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缓解感冒症状的方法,对于缓解宝宝的不适感有很 好的效果。
《幼儿园小儿推拿》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小儿推拿简介 • 小儿推拿手法 • 小儿常见病症推拿 •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 小儿推拿实践案例
01
小儿推拿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特定穴 位来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的方法 。
历史
小儿推拿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 长期实践和发展,已成为一种独 特的儿童保健疗法。
保持适宜的环境
推拿时应保持室内温暖、 安静,避免风吹和寒凉, 为宝宝营造一个舒适、放 松的环境。
准备必要的工具
小儿推拿需要准备适量的 按摩油、毛巾、衣服等必 要的工具,以确保推拿过 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推拿的注意事项
掌握正确的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需要掌握正确的推拿手法, 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或轻浮无力 ,以免对宝宝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详细描述
感冒推拿主要针对感冒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等,通过按摩手部和足部的穴位,如 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等,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在感冒初期进行推拿,可以有效
缓解宝宝的不适感,提高宝宝的抵抗力。
案例二:咳嗽推拿
总结词
咳嗽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缓解咳嗽症状的 方法,对于缓解宝宝的不适感有很好的效果。
腹泻
总结词
腹泻是小儿常见消化系统病症,推拿可 以调整肠胃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 上肢部穴位
1
线穴补泻原则
向心为补
离心为泻
唯独肾经相反
2
学习要点
» (1)穴位的位置 » (2)穴位的操作 » (3)穴位的次数 » (4)穴位的主治 » (5)穴位的临床应用
3
注意事项
• • • • 1、机理:小儿百脉会于两掌。 2、操作部位:一般习惯是左手。 3、分布:多在肘膝以下。 4、次数:多为三岁以下参考用。
4、肺经
• • • • • • • •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自汗、盗汗 临床应用: (1)清肺经:清肺泄热、化痰止咳-咳喘 (2)补肺经:补益肺气-肺虚之咳嗽、气喘
8
位置:小指尖至腕横纹尺侧或小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自汗、盗汗 临床应用: (1)补肾经-肾虚-发育迟缓、怕冷等。 (2)清肾经-阴虚盗汗、虚热等。
9
5、肾经
6、大肠经
位置:食指尖到食指根桡侧缘,成一直线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等。 临床应用: (1)清大肠:清利湿热导滞-便秘、食积 (2)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止泻—虚寒 腹痛、泄泻、脱肛。 10
7、小肠
→位置:小指尖到小指根小便赤涩。 →临床应用: →(1)清小肠:清热利尿-小便不利、口疮 →(2)补小肠:阴亏
11
8、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 纹。 操作:补: 泻: 次数:掐3~5次,推100~300次。 主治:气血不畅、消化不良、腹痛、气喘等 临床应用: (1)掐四横纹:退热除烦、散结。 (2)推四横纹:调和气血、消胀-腹胀等。
12
9、胃经
位置:第一掌骨桡侧缘,成一条直线。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呕吐、呃逆、衄血。 临床应用: (1)清胃经:清湿热、降胃气、泻胃火。 (2)补胃经:胃虚。
2、肝经
止痉—惊风、抽搐、烦躁。 配伍:清心经、掐揉小天心、退六腑。 (2)补肝经:宜清不宜补。宜补肾经相代 替。 6
3、心经
位置:中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惕 不安。 临床应用: (1)清心经-心火旺盛-高热、口疮、烦躁。 注意:本穴宜清不宜补。恐动心火。为什么? 7
13
10、板门
› › › › › › › › ›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300次或3~5分钟。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 临床应用: (1)揉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2)板门推向横纹:止泻。 (3)横纹推向板门:止吐。
14
15
4
1、脾经
位置:拇指桡侧缘或拇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痢疾、咳嗽。 临床应用: (1)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 (2)清脾经:清湿热、止呕吐—痢疾呕吐
5
位置:食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口苦咽干。 临床应用: (1)清肝经: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熄风
1
线穴补泻原则
向心为补
离心为泻
唯独肾经相反
2
学习要点
» (1)穴位的位置 » (2)穴位的操作 » (3)穴位的次数 » (4)穴位的主治 » (5)穴位的临床应用
3
注意事项
• • • • 1、机理:小儿百脉会于两掌。 2、操作部位:一般习惯是左手。 3、分布:多在肘膝以下。 4、次数:多为三岁以下参考用。
4、肺经
• • • • • • • •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自汗、盗汗 临床应用: (1)清肺经:清肺泄热、化痰止咳-咳喘 (2)补肺经:补益肺气-肺虚之咳嗽、气喘
8
位置:小指尖至腕横纹尺侧或小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自汗、盗汗 临床应用: (1)补肾经-肾虚-发育迟缓、怕冷等。 (2)清肾经-阴虚盗汗、虚热等。
9
5、肾经
6、大肠经
位置:食指尖到食指根桡侧缘,成一直线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等。 临床应用: (1)清大肠:清利湿热导滞-便秘、食积 (2)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止泻—虚寒 腹痛、泄泻、脱肛。 10
7、小肠
→位置:小指尖到小指根小便赤涩。 →临床应用: →(1)清小肠:清热利尿-小便不利、口疮 →(2)补小肠:阴亏
11
8、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 纹。 操作:补: 泻: 次数:掐3~5次,推100~300次。 主治:气血不畅、消化不良、腹痛、气喘等 临床应用: (1)掐四横纹:退热除烦、散结。 (2)推四横纹:调和气血、消胀-腹胀等。
12
9、胃经
位置:第一掌骨桡侧缘,成一条直线。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呕吐、呃逆、衄血。 临床应用: (1)清胃经:清湿热、降胃气、泻胃火。 (2)补胃经:胃虚。
2、肝经
止痉—惊风、抽搐、烦躁。 配伍:清心经、掐揉小天心、退六腑。 (2)补肝经:宜清不宜补。宜补肾经相代 替。 6
3、心经
位置:中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惕 不安。 临床应用: (1)清心经-心火旺盛-高热、口疮、烦躁。 注意:本穴宜清不宜补。恐动心火。为什么? 7
13
10、板门
› › › › › › › › ›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300次或3~5分钟。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 临床应用: (1)揉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2)板门推向横纹:止泻。 (3)横纹推向板门:止吐。
14
15
4
1、脾经
位置:拇指桡侧缘或拇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痢疾、咳嗽。 临床应用: (1)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 (2)清脾经:清湿热、止呕吐—痢疾呕吐
5
位置:食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口苦咽干。 临床应用: (1)清肝经: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