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结构和功能1.心脏:心脏是血液系统中的核心器官,它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在心脏的正常功能中,血液经过心脏的顺序是:从全身组织返回的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通过右心房和右心室,再通过肺动脉到达肺部,经过肺毛细血管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将含有氧的血液输送回心脏左心房,然后通过左心室再次被推送到全身组织。
这样,就完成了体循环和肺循环。
2.血管:血管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组织并返回的通道,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组织,而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输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血管中直径最细的部分,它将动脉血转化为静脉血,同时进行物质交换。
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1.血液的成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由水、蛋白质、糖类、脂质、矿物质和激素等组成。
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红细胞:红细胞是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输送至肺部,红细胞再将其运送到肺泡排出体外。
3.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它具有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白细胞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白细胞都有不同的功能。
中性粒细胞主要负责吞噬细菌,淋巴细胞则参与体液和细胞免疫。
4.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凝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血管破损时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帮助止血。
此外,血小板还能释放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
三、血型和凝血机制1.血型:人类的血型系统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由A、B、O和AB四种血型组成,它们根据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不同而有所区分。
Rh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带有Rh抗原将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血液系统由血液及造血器官组成。
一、造血器官造血器官包括骨髓、脾、淋巴结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一巨噬细胞组织。
在胚胎9〜IOd,中胚层开始出现造血位点,以后逐渐发育为卵黄囊中的血岛,胚胎期24周前肝、脾为主要造血器官。
出生后4周,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而肝、脾造血功能停止,仅当应激情况下部分可再恢复造血功能。
5~7岁以前全身骨髓的造血功能都很活跃,以后四肢长骨中造血组织逐渐减少,但当身体需要造血功能代偿活跃时(如出血或溶血等),长骨中仍可出现造血组织。
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成血液又称外周血,主要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组成。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余下55%为血浆(一种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血浆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蛋白质、凝血及抗凝血因子、补体、抗体、酶、电解质、各种激素及营养物质等。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生成的造血干细胞(HSC),可分化为多能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
多能祖细胞又称集落形成单位(CFU),进一步发育分化为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原红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系祖细胞在骨髓内分化为T、B淋巴细胞。
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调节HSC的增殖与分化,而且提供其营养和黏附的场所。
单核一巨噬细胞来源于骨髓粒、单系祖细胞,在血中为单核细胞,游走至组织即成为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包括骨髓内原、幼单核细胞,血液单核细胞,淋巴结、脾和结缔组织中固定、游走的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的KUPffer细胞及神经系统的小神经胶质细胞等。
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一)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型,较球型面积更大,以利于气体交换;红细胞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一)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1)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功能主要是吞噬异物,尤其是细菌,是机体抵御入侵细菌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
生理学血液系统ppt课件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无 平滑肌分布,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
静脉和相应的中小静脉,与同级动脉 相比,其管壁薄、弹性小、易扩张,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 纳在静脉中。
血管舒缩调节机制
01 02
神经调节
血管收缩神经纤维经常发放低频冲动,使血管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血管舒张神经纤维在安静状态下无冲动发放,当刺激强度增加时发放冲 动,引起舒血管效应。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03
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壁富含平滑肌,收缩时可明显改变血管口
径,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血管类型及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 其收缩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开放或关闭。
通血毛细血管
骨骼肌和心肌中的毛细血管,血管壁 上有较多小孔,有利于血管内外物质 交换。
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在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变 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降解
纤溶酶将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 小片段,使其失去网状结构。
纤溶抑制物
体内存在纤溶抑制物,可抑制纤 溶酶的活性,调节纤溶过程。
凝血与纤溶平衡及其意义
平衡状态
正常情况下,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保证血管损伤时的及时止血,又避 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生理意义
凝血与纤溶平衡对于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平衡 被打破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06
血管生理
血管类型及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01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可扩张性和弹性,
可缓冲动脉血压。
分配血管
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点

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点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携带代谢产物的血液到全身各个部位。
本文将从血液携带氧气、心脏功能、血管结构和血液循环调节等方面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点。
一、血液携带氧气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氧气是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然后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
在红细胞内,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组织和器官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出氧气,供组织和器官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这个过程中,血液循环系统起到了输送和交换氧气的重要作用。
二、心脏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的泵送。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收缩时,心脏将血液推送到动脉中,舒张时则吸入来自静脉的血液。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依靠心脏的自律性调节,即心脏起搏细胞和传导系统的协调工作。
心脏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血液的泵送和循环效果。
三、血管结构血管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运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
内膜是血管壁最内层,负责保护血管壁和调节血液流量。
中膜是血管壁的中间层,由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组成,具有支撑和调节血管直径的作用。
外膜是血管壁的最外层,负责保护血管和提供营养。
四、血液循环调节血液循环系统的血流量需要根据身体的需要进行调节。
这个调节过程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实现。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可以增加或减少心脏的收缩力和频率,进而影响血液的泵送。
激素系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和血管紧张素等激素,来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而调节血液的流动和血压的变化。
血液循环调节的目的是保持血液流量和血压的稳定,以满足身体不同器官和组织的需求。
血液系统概述

第一讲血液系统概述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的血细胞形态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的血细胞生理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的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血液免疫学;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的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实验血液学等。
近年来,随着基础学科的飞速发展,实验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血液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不断地深入和扩大,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如血细胞生物学和血液分子生物学等。
血液学已成为生理和病理多种专业工作者共同耕耘的园地,血液学范围不断扩大,血液学在医学整体中已成为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前驱。
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免疫学家、遗传学家、肿瘤学家等与临床血液学家密切合作,使临床血液学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临床血液学又为多基础学科解决了不少问题,并开阔了新的领域。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病等)、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等)和血栓栓塞(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
此外,也研究临床各科疾病;如肝脏病、肾脏病、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呼吸病、传染病、免疫病、产科病、恶性肿瘤、遗传病等以及外科手术、严重创伤、药物治疗等所引起的血液学异常。
近年来,利用分子标志物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学分型和对血栓前状态进行精确诊断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崛起和发展,又形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这一分支。
血液系统组成

血液系统组成
血液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血液、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
血液是血液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电解质等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作为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血小板主要参与血凝过程,以防止出血。
心脏是血液系统的泵,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中,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
心脏主要由心房和心室两部分组成,通过心脏瓣膜的开合来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
血管是血液系统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主要负责将经过心脏加压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中,静脉则负责将已经失去压力的血液回流到心脏,毛细血管则作为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桥梁,负责将营养物质和废物交换出来。
淋巴系统是血液系统的一个辅助系统,主要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器官等组成。
淋巴系统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废物排放,通过淋巴管将体内的废物和病原体输送到淋巴结进行过滤和清除,同时还可以产生抗体来对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血液系统概述

病史
患病情况及治疗经过 • 起病的形式与发病时间。 • 病因、诱因或促发因素。 • 主要症状、体征及其特点。 • 相关辅助检查及其结果。 • 主要治疗方法(方案)、效果及药物的毒副作用。 • 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 患病后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变化。
血液系统概述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一、血液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血液系统
血液系统由血液和造血组织组成。 – 造血组织、造血功能与造血调控。 – 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一、血液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一)造血组织、造血功能与造血调控
1.造血组织
一、血液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铁检查。
• 放射性核素。
• 其他。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身体评估
1.全身状态 ➢ 生命体征 ➢ 意识状态 ➢ 面容与表情 ➢ 营养状况 ➢ 体位
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
2.皮肤黏膜 3.浅表淋巴结 4.头颈部 5.胸部 6.腹部 7.其他
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 • 骨髓涂片与骨
3.造血微环境 概念: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主要由微血管系统、神经成分、基质及其他结缔组织等构成。 造血微环境可直接与造血细胞接触或释放某些因子,影响或诱导造血细胞的生成。 包括正调控因子与负调控因子,维持体内造血功能的平衡。
一、血液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血液的组成:血浆、细胞成分。 – 血浆。 – 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白测定及红细胞比容。 髓活检(骨髓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一、血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血液血液是由液态浆液和悬浮在其中的细胞组成的。
浆液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物质组成。
悬浮在其中的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白细胞则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负责击退外界侵袭的病原体。
血小板负责血液凝固,防止出血。
2. 心脏心脏是一个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将血液从身体的一部分泵送到另一部分。
心脏的结构大致分为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
通过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的协调运动,完成了血液的循环。
心脏的运动是由电气信号调控的,如果心脏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异常的电气信号,就会导致心律失常。
3.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负责将氧气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静脉则负责收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送回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是细胞与血液物质交换的地方。
二、血液系统的疾病1. 贫血贫血是由于体内红细胞数量不足或红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类疾病。
贫血的主要症状包括乏力、头晕、心慌、气促等。
最常见的贫血病因包括铁缺乏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和遗传性贫血。
2. 血栓血栓是由于血液在血管内因各种原因过度凝结形成的一种疾病。
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如冠心病、脑血栓等。
3. 高血压高血压是在动脉内血液流动时压力过高的一种疾病。
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血管和其他器官的损害。
4.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疾病。
严重的冠心病会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重大并发症。
5.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因缺乏凝血因子而容易出现出血现象。
6.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产生的白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一种疾病。
患者会出现贫血、感染等症状。
三、血液系统的治疗1. 药物治疗贫血患者可通过口服铁剂、维生素B12等药物进行治疗。
血栓患者可口服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和治疗血栓。
高血压患者可通过口服降压药物等治疗控制血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血病的诊断和治润表现 • 诊断:血象,骨髓象 • 治疗:一般治疗,化学治疗,骨髓移植
淋巴瘤
• 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 以实体瘤形式生长于淋巴组织丰富的组 织器官中 • 分类:霍奇金病 非霍奇金淋巴瘤
• 临床表现: 发热、盗汗、消瘦 慢性、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 诊断: 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 • 治疗: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骨髓移植
血液系统其他恶性疾病
• 恶性组织细胞病 • 多发性骨髓瘤
出血性疾病
• 因止血机制异常而引起,以自发性出血或
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
正常止血机制
• 血管机制:
局部血管收缩,伤口缩小闭合。15-30“
• 血小板机制:
黏附, 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释放活性物质激活凝血系统
• 凝血机制:
凝血:无活性的凝血因子被有序的逐级放大激活,转变为有蛋白降解 活性之凝血因子的系列酶反应过程 凝血因子:Ⅰ--Ⅴ,Ⅶ--ⅩⅢ (12个)
白血病
• 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 • 白血病细胞无分化成熟能力,即分化阻滞; • 白血病细胞能不断增殖且有很强的存活能力; • 可侵犯正常骨髓及髓外器官,产生相应表现。
白血病分类
• 按细胞分化阻滞阶段及自然病程: 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 按病变的细胞系列: 髓细胞性: 粒、单、红、巨核 淋巴细胞性:T,B细胞 • 综合1、2可将白血病分为最基本四类: AML, CML, ALL, CLL
输血相关的合并症
• 输血反应 溶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 过敏反应 感染 移植物抗宿主病 血容量过多 铁负荷过量
• • • •
正常外周血涂片
正常骨髓涂片
造血细胞分化成熟过程
造血系统疾病
• 原发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 分类 红细胞疾病 粒细胞疾病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 造血干细胞疾病 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 脾功能亢进
贫血
•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里血红蛋白含量低 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健康人正常值 的下限,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数 量和红细胞比容的减少。 • 贫血是多种病因通过不同的发病过程而引 起的一个共同的病理情况,而不是一种疾 病的名称。
血液成分与成分输血
• 浓缩红细胞 • 血小板悬液 • 新鲜冷冻血浆及冷沉淀物 • 血液单采技术,血液单采机
输血的适应症
• • • • 急性失血致循环不稳定或休克 白细胞数< 1-2 x 109/L 慢性贫血:血红蛋白< 70g/L (< 50g/L) 血小板< 15 x 109/L (外科手术 不低于40 x 109/L )
诊断标准
WHO标准 我国标准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孕妇
<130g/L
<120g/L <110g/L
<120g/L
<110g/L <100g/L
分类
一 . 红细胞生成不足
一)造血原料缺乏
缺铁性贫血 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巨幼贫
二 )造血功能障碍
造血干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受浸润:见于白血病、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
质量异常
获得性:由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毒症,异常球 蛋白血症引起
• 凝血异常
– 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友病A.B,遗传性FXI缺乏症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FV.VII.X缺乏症 遗传性纤维蛋白酶缺乏症 遗传性FXIII – 获得性: 肝病性凝血障碍 维生素K缺乏 尿毒症性凝血异常
•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获得性:肝素过量,双香豆素过量,蛇咬伤, 水蛭咬伤,溶栓药物过量 • 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先天性活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
获得性:DIC
出血性疾病的防治
• 防治原发病
• • • •
避免使用加重出血的药物 补充血小板和(或)相关凝血因子 止血药物 其他治疗:血浆置换,脾切除
输血和输血反应
•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A型 B型 AB型 O型 红细胞膜抗原 A B A, B 无 血浆抗体 B A 无 A, B
二 .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遗传性 获得性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海洋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 )细胞外因素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反应性溶血 机械因素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生物因素 疟疾 理化因素 烧伤 三 . 红细胞丢失过多 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
血液系统
北大医院 齐丽彤
血液系统的组成
• 血液:血浆 血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血小板 • 造血器官:骨髓 胸腺 脾 淋巴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淋巴结 肝脏(胚胎期)
造血系统
• 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与免疫细胞的 起源细胞,可以增值分化为各种淋巴细胞、 浆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及各 种粒细胞。 特点: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增殖 • 调节造血的细胞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 • • • • 起源于造成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疾病 细胞分化阻滞在中、晚幼粒阶段 侵犯BM及髓外器官产生症状 绝大多数CML、血细胞中有异常的Ph染色体 按自然病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性变期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特点: 1 老年男性多见,95%为B细胞型; 2 近似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 3 乏力,贫血,出血,粒细胞减少,常出现严重感染; 4 淋巴结,肝,脾肿大; 5 免疫功能异常:伴发AIHA,ITP; 6 外周血白细胞>10000/ul,淋巴细胞>50%,绝对数>=5000/ul, 骨髓淋巴细胞>=40%; 7 CD5,CD19,CD20可(+)。
凝血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凝血活酶生成阶段 凝血酶生成阶段 纤维蛋白生成阶段
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 抗凝血酶-Ⅲ • 肝素
• 纤溶酶原(PLG) •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 尿激酶(UK)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 血管壁异常 • 血小板异常
数量异常
生成减少:再障,白血病,放化疗 血小板减少 破坏过多:ITP 消耗过多:DIC,TTP 分布异常:脾亢 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
贫血的症状
• 苍白、困倦、乏力 • 活动心悸 气短 • 重者心衰 昏迷
贫血的诊断
• 血常规 • 网织红细胞计数 • 血液涂片 • 骨髓象
• 确定导致贫血的原因
贫血的治疗
• 病因治疗 • 药物治疗 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 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红细胞生成素 • 输血 • 脾切除 • 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
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而分化阻滞在原始或早幼细胞 阶段的恶性克隆性疾病,起病急,进展快,自然病程<6 个月。 主要包括: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M0, M1, M2, M3, M4, M4Eo, M5, M6, M7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L1, L2, L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Rh系统 Rh阳性 Rh阴性
含D抗原 不含D抗原
输血前试验
• 受血者红细胞+抗A、B血清(抗D血清) • 受血者血清+已知血型的红细胞 • 供、受者红细胞与血清互相混合观察是否 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
献血者检查
• 核对身份证和姓名 • 系统体检和化验 • 血型、肝功能、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 艾滋病病毒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