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本报记者汪瑞林通讯员黄伟周娅

CFP供图

引子义乌人才市场招工场景CFP供图

别样的“虎头”就业行情

就业乃民生之本,时刻牵动人心,就算过大年也不例外。

虎年伊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统计数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预计今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在1200万左右。人保部门特别提醒高校毕业生,虽然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就业有较大冲击。这则消息让很多毕业生倒吸一口凉气。春节没过完,他们就开始往来奔波,参加各地的新春招聘会。

风云突变。从大年初四、初五开始,“珠三角缺工200万”、“深圳春节后缺工80万”、“广州春节后缺工20万”,诸如此类的消息开始充斥网络和报端,有关“民工荒” 的话题急速升温。在广州火车站,大量招工企业打着横幅等在火车站外,其中不乏格兰仕这样的知名企业;在义乌人才市场,一眼望去,招工的比求职的还多;一些企业老板向工人承诺:最低薪酬1800元,提供四人一间的住房和夫妻房,房间配备电视、洗衣机……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一边是民工成了“香饽饽”;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在现实压力和舆论引导下一再降低期望值,一边是企业老板为民工加薪、提高福利待遇,部分企业民工的待遇超过了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起薪。面对这种现象,许多人不解:大学生与民工同为求职者,用

人单位缘何厚此薄彼?大学生真的竞争不过民工吗?大学毕业生与民工待遇差别到底有多大?如何走出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 并存的尴尬局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和通讯员历时近一月进行了采访调查。

民工“俏” 过大学生:

现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角逐

●民企用人崇尚“拿来就用”,这对实践经验不足的毕业生很不利。

●民工和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差异较大,聘用民工成本相对低廉。

●新《劳动合同法》使部分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更为谨慎。

2月27日,南京虎年首场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江苏省人才市场和南京人才大厦同时举行,10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2万多个岗位,尽管这比去年新春首场综合招聘会多了近七成,还是难以满足4万进场求职者的需求。记者注意到,入场求职者不少,但用人单位仍抱怨“招人难”。从事中央空调安装维护的南京朗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介绍,节后订单快速增长,今年员工数量计划翻一番。“家居顾问、营销、会计等岗位都缺人,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位负责人介绍,这个看似不高的门槛,一上午下来,只收到十来份简历,“看的多,真正坐下来谈的少,符合我们要求的就更少了。” 对此,南京市人才市场副主任张军分析,节后用人单位已不再将储备人才作为招聘重点,而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招到能立刻上岗的人。与以前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导不同,民营企业成为用人大户,以南京人才市场虎年首场招聘会为例,民企占到79%。同时,过去国有企事业单位“传帮带” 的老传统在多数民企行不通,“拿来就用” 成为主流,这对无经验或经验较少的高校毕业生很不利。宁波市云蛟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外贸的企业,公司总经理陈益军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50人,民工超过60%,尽管用工数量不算多,但今年也缺工近40%。记者了解到,大学毕业生到该公司,主要从事外贸销售工作。尽管随着经济好转、订单增加,人手变紧了,但陈益军并不敢轻易招聘大学毕业生,“上手较慢,动手能力弱,两到三年才

能成熟,最主要是心很难安定下来”。记者了解到,现在公司的这批大学生还是2006年招聘的。苏州市人才市场负责人介绍,民工和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差异较大,这是目前民工“香”过大学生的重要原因。相对来说,民工对福利、发展空间等要求较低,在城市打工挣钱后回到农村,但大学毕业生不仅考虑挣钱,更希望扎根城市,如此一来,大学生挑选工作时会更加在意福利待遇。采访中,有广东企业主表示,宁愿花两三千元月薪招熟手民工,也不愿花高价培养没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当前,民工就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型企业,以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并未执行新《劳动合同法》。“招聘民工,哪有什么‘五险一金’,招聘解聘都很方便,但大学生维权意识强,要求多着呢。”江苏扬州市一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老总说,“在两者都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相比较还是招民工成本更低,更方便。哪怕是大型企业,也因《劳动合同法》的约束,招聘毕业生时变得更为谨慎。”

全面比较细算账:

毕业生与民工待遇差别几何

●部分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生产、销售等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与民工差别不大。但研发等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大学毕业生薪酬明显高于民工。

●从长远看,大学毕业生待遇要高于民工。

最近,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碰到江苏经贸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吴倩,她应聘的是南京豹王越泰汽配有限公司的出纳岗位,起薪不到1500元。这一待遇低于春节后很多用人单位对民工承诺的薪资。苏州人才市场负责人表示,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生产、销售等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确实与民工差别不大。

社会上一些人称“大学生待遇还不如民工”,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深入采访了三家公司,在此给大家算一笔明细账。

江苏喜马拉雅户外用品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帐篷、睡袋和休闲椅等户外休闲用品的企业,去年由出口转内销,生产效益企稳回升,用人需求大增。公司董事长张琪介绍,常州和连云港两个生产厂区的工人主要来源于民工,民工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要求比较简单:技术熟练,18周岁以上。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民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包括:年底奖金、旺季奖金、来回车票报销和有关社会保险等,工作3至5年的员工每月可拿到4000元。随着民工走俏,公司增加了福利项目,设了全勤奖等,希望用待遇留住工人。公司普通员工的月薪在2300至2400元,加上福利,一年工资在3 万元以上。

以前多次遇到应届毕业生跳槽的张琪,这两年不太愿意招应届生了。不过今年因为业务需要,最近他们还是在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网上发布了招聘毕业生的信息,计划招聘30人,主要从事技术研发、销售、生产管理等工作。该公司给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是:提供免费住宿;第一年有基本工资、学历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工龄工资等,以技术部员工为例,试用期2个月,每月基本工资1200元,试用期结束后定岗为二级技术助理,每月1500 元;工作第二年定岗为一级技术助理,每月2500元;如果在企业干到第三年,晋升为独立技术员,月薪3000元左右,还能拿到业务提成。从长远看,大学毕业生待遇要高于民工。

江苏远东纸业公司董事长冯元松认为,大企业喜欢通过校园招聘选用应届毕业生,中小企业则更乐意招聘有2至3年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随着一线工人用工成本加大,冯远松正准备加大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数量。尽管今年不招毕业生,冯元松还是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员工的待遇:大学毕业生从事外贸销售工作,本科生基本月薪为1500元,专科生1200元左右,普通工人1000元左右,另有绩效考核奖惩和福利项目。

云蛟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益军认为,员工的薪酬应依据其对企业的贡献而定,公司不会因为你的学历高而多付给你报酬。他介绍,该公司民工实行计件工资,熟练工可以拿到3000元,厂里安排住宿,每人每月只需交30元水电费。大学生从事外贸跟单工作,薪酬待遇与业绩挂钩,做得好高于民工,做得不好也可能比民工拿得少。

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了解到,大学毕业生与民工起薪的差别因岗位而异,一般来说,销售、生产等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岗位,平均起薪在1500元,这与农民工起薪确实差不多,但研发等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起薪多在3000 元上下,明显高出民工许多。

客观分析“趋同现象”:

就业大众化不等同于低收入

●“趋同” 描述的是一种发展动向,不代表现在水平相当,目前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总体水平肯定高于民工。

●不能拿大学毕业生起薪和个别民工的工资直接比较,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今后。

采访中,多位用人单位负责人及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说大学生待遇不如民工,是以偏概全、片面偏激的说法,多少带有情绪化宣泄的成分,不过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和民工薪资待遇确实出现“趋同”的现象,在一个阶段内这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短期现象还是将成为常态?

苏州某电脑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吴先生认为,首先,“趋同”表示的是一种发展动向,不代表现在水平相当,目前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总体水平肯定高于民工。人保部最新调查显示,截至3月中旬,部分地区和行业的“民工荒”已有所缓解,工资水平达到1800元以上、福利水平较好的企业基本不缺工。由此可见,月薪1800元左右是民工就业供需达到均衡的水平。而北京大学一项大型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2331元,明显高于民工薪资平均值。

其次,两者收入本身也不具备可比性。民工就业以中小私企为主,尽管国家多次要求企业给员工购买医疗和养老保险,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并未提供。而大学毕业生则享有较为优越的福利和各种保障。以同样月薪1500 元为例,拥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的大学生税前实际收入为3000元左右。这样虽然看起来月薪相差不大,但实际待遇却有较大差距。

张琪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和技能近乎空白,而与之同龄的民工则至少有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验和技能积累,有的甚至已成为某一领域的实用技术专家。“零经验”

的学徒和某一领域的老技工,薪酬自然不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民工的工资均处于千元档,青年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还略高于毕业生,但大学毕业生薪酬待遇提升的空间和速度远高于民工。

日前,南京市人才市场举办大型综合性招聘会,近千家用人单位提供约15000个需求岗位,众多求职者冒着雨雪免费入场应聘,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CFP供图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晓军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二者待遇“趋同”的原因。他认为,传统的就业观念、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东西部差距、社会保障的差异,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基层等人才匮乏地区和行业就业,造成许多热门岗位求职者供过于求,招聘方给出的工资自然不会太高。而另一方面,去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低迷,出口下滑,部分民工回乡,而近期企业订单增加,用工量大增,民工工资相应地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居于教育水平中间层次的技术工人由于数量较少而成为稀缺资源,也造成技术性民工工资水涨船高。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导致二者薪资待遇向中间靠拢。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就业的大众化。“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进程,原先那种供不应求、让人羡慕的精英式就业已经一去不复返,必然会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社会需要的蓝领工作。”周洪宇说。

“就业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低收入。”周洪宇认为,从长远看,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这符合统计学规律,国内外皆如此。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凭借其知识全面、可塑性强等特点,必将成为未来中高收入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社会和企业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吸纳人才,最能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还是高知识人才。

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小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能拿大学生起薪和个别民工的工资直接比较,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今后,入职后经过培训才能渐渐体现出来,相信大学生的价值会渐渐显露。

“民工荒” 倒逼待遇提升:

大学毕业生求职不宜“慢慢挑”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工的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高校毕业生较长一个时期内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二者求职策略不可简单仿效。

●毕业生应抓紧时间敲定工作,过了招聘旺季,就不会有这么多机会。

民工荒”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结果,是对过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的修正。民工通过放弃低收入工作或消极应聘等方式,倒逼用工单位提高薪资福利待遇,从目前状况看,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某媒体与中山大学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工厂的薪资待遇普遍提高了10%—20%。

得益于经济企稳回升,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得益于“民工荒”,今年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长,薪资待遇也有所提高。东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强介绍,与去年相比,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增加了30%-40%。

薪水看涨,也成为节后毕业生招聘市场最大的亮色。但记者也发现,看涨的薪水让不少求职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找工作,而是放慢了脚步,准备“慢慢挑”。一些毕业生甚至认为,当前许多毕业生起薪很低,民工可以用暂时放弃工作或消极应聘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我们是否也可以仿效?

对于这种想法,记者采访过的几位专家均表示不赞同。他们都认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工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厂订单的多少,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高校毕业生的供需状况相对确定,较长一个时期内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毕业生荒” 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消极应聘只会丧失机会。另外,高校毕业生对应的就业单位类型比民工要宽泛得多,二者的就业在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求职策略亦不可简单仿效。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晓军说,有些企业年前一部分人跳槽走了,年后新订单来了,要马上开工,用人单位这时候招人的心情很急迫。他提醒毕业生对这种迫切需求要区分对待,企业缺的是紧缺专业、优秀人才或者技术熟手,对于没有工作经验、专业供应过剩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最好还是抓紧时间敲定工作,切莫错过时机,过了这个招聘旺季,就不会有这么多机会了。

两难尴尬破解之道:

产业转型错位就业强化技能

●“民工荒” 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实质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上的问题。

●生应该做好生涯规划,重视错位竞争,走出文凭崇拜的误区。

●“民工荒” 再次昭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民工荒”,二者并存的尴尬局面,带给我们更多深层次思考。

“2020年高校毛入学率达40%。”这是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在大众化阶段,一般又将毛入学率达到15%—35%时称为“前大众化”阶段,达到36%—50%时称“后大众化”阶段。在部分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40%,正在步入“后大众化”阶段。

迈入新阶段,面对新问题,需要新思路。

全国人大代表周宏宇认为,“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说明就业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单纯是教育部门一己之力所能解决。“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悖论,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上的问题。传统的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拼资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长方式急需改变,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警示我们要合理均衡地分布地区产业要素,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体系。”周洪宇说。

美国芝加哥大学工业经济学博士贡毅认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相伴而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民工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大学生分布于相对中高端的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相当于“制造业白领”。如果企业只是盯着“制造”,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就会聚焦在“一线工人”上。目前中国加工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出口依存度较高、靠订单存活,还处于靠赚资源和劳动力差价生存的阶段,对于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吸纳能力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则在博客上撰文指出,中国应借鉴制造业大国日本的经验,大力发展“制造业白领”,一箭双雕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结构性缺工的问题。据他估算,“制造业白领” 潜藏着3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

学生应该做好生涯规划,重视错位竞争。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示,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中不溜”的初中、高中学生来说,及早选择中职或高职的就学方向,练就一技之长,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显示出很强的专项竞争力。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生及家长应走出文凭崇拜的误区,根据个体情况因人就学。

随着高教大众化走向深入,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应特别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高能人才”。“民工荒”再次昭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在刚闭幕的全国“两会” 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共识,物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产业振兴规划已经或即将出台。教育部已在第一时间发文,鼓励高校积极申报开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一片新天地。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呈下降趋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2、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总结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总结报告

————————————————————————————————作者:————————————————————————————————日期: 2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随着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打破“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观念和机制,正在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因而大学生求职之路不轻松。为了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取得领先,大学生必须早做准备。现今,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准备 情况,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我们组织了这次实践调查,以便为广大同学在求职时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 目录 社会实践方案拟定书 (1) 社会实践调查日志(一) (4) 社会实践调查日志(二) (6) 社会实践调查日志(三) (7) 社会实践调查总结 (9) 社会实践调查问卷 (24)

4 社会实践方案拟定书 调研背景: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但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从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了61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从数字看来,就业问题已经引起毕业生重视,但一半左右的毕业生希望在校期间就能找到工作,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上的理想化、浮躁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很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1、调研题目: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的调查 2、调研时间: 2010年5月9日至2010年5月16日 3、调研地点: 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 4、调研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如潮般涌入就业市场,数量越来越大,几乎每一个毕业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业的恐慌。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新的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的危险。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我们大学生应该做怎样的准备去规划未来呢?为了给我们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准备情况信息,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涯,为就业做更加充分的准备,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准备,我们特别利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这次调查。 5、调研主要内容: 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 6、调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2)大学生求职时对各种工作因素的考虑, (3)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4)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情况, (5)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期望。 7、调研拟采取的方法: 从多方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采用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具体了解河北工业大学

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8815909.html, 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 作者:童丽媛,徐超群,罗坚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4期 摘要:随着欧美日等国汇率持续走低,人民币汇率不断刷新走高之势,以廉价劳动力著称的中国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企业不得不面临缩小规模、控制内需降低成本,减少岗位供给。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就业问题,已变得愈发严峻。本文从国家,高校角度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就业难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特色国情,从不同层面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关键字:就业难;产业结构;教育体制;企业用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30-02 随着近年来欧美日等国汇率持续走低,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走高之势,国内企业面临不得不收缩规模、降低成本、减少岗位供给的局面。相反,高校扩招,从1977年的27万人,不断扩招到201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达686.25万人(详见:图1)。按此发展趋势,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今后几年中,还将不断上升。我国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将变得越来越大。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977—2012年我国大学生招生规模状况如下。 图1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国家层面。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这对就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一方面,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伴随而来的矛盾就是劳动力溢出。另一方面,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同时“新兴产业”与“夕阳产业”的交替,必然造成产业的结构性的摩擦。夕阳产业企业部门的劳动力,被排挤后如不能很快地被新兴产业所吸收,便会造成大批人群失业,进一步将挤压大学生就业空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对于新增的岗位,大学生却因教学内容的滞后,无法满足其专业要求。因而就造成了结构性供求不平衡的就业困境现象。②经济差异造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就业不均衡的矛盾。因就业观问题上的择业文化及经济上的差异,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界线。而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无法调和这两种市场供需劳动力的矛盾,限制了我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城市市场劳动力明显过于饱和,而小城镇及农村市场却非常稀缺大学生。一方面,很多现实的情况诸如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另一方面,若大学生选择先暂时到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城镇小城镇及农村市场,再要想迁回到教育

浅谈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则首次提出了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之一。在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呈现出农民工“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格局。所以,应统筹考虑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进工厂、下车间,不仅能有效缓解每年出现的“招工难”问题,还能大大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同时还有利于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 一、农民工“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 自2004年起,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此后,“用工荒” 现象逐渐蔓延,如今连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比如根据广东省人保厅估计,2011年春节前后广东“缺工”总量在100万左右,相当于用工量的3%至4%。而在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安徽、河南等地,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 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农民工“招工难”具有典型的季节性,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出现。这跟我国产业工人的流动性较大有关。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队伍的“主力军”。但是,受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务工城市“落地生根”。 由于就业不稳定,他们的职业流动性也很高。我们测算的结果表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要远远大于城镇居民,其职业转换率大约为城镇居民的5.7倍。其中男性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个农民工的年流动次数达到1.07次,即平均每年都要转换一次工作。 从行业类型来看,目前各地出现的“用工荒”主要出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而且大多数用人单位不仅缺技术工人,普通工人也陷入“招工难” 的境地。 “招工难”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比如由于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减少了农民工走向城镇的“推力”,而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劳动权益保障的缺失又加大了促使农民工回乡的“拉力”。此外,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另一方面,与农民工“招工难”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量在660万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将达近700 万人。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近些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大约有30%约200余万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就面临着失业。 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率比农民工还要高,这已成为就业领域的一道“奇观”。我们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资料计算了青年失业率。2005年,全国16-24岁青年劳动力失业率为7.0%,其中城市青年失业率为10.6%,农村青年为4.2%,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以上。即使是在城镇失业人群内部,大学生的就业优势似乎也不显著。比如在2008年全部城镇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领域单一。 ?201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虽报名门槛抬高、基层艰苦岗位增多,但仍吸引了全国141万名大学生报考,“国考”竞争比达64:1。都知道考“国考”就像买彩票一样,即便那么难,但是每年都有好多大学生挤这条“独木桥”。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求稳定的心理,他们往往对工作时间固定、双休日稳定、工作压力较少、工作环境舒适等一些岗位比较“上心”,所以找工作时挑肥拣瘦,更多的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 ?2、就业地区集中。 ?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城市,扎堆“北上广”,加剧了这些发达城市的人才过剩和大学生就业难。 ?3、就业期望偏高。 ?有的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但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 一部分看重稳定职业和理想环境及较高报酬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选择单位不切实际,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不愿去基层单位和第一线,对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苦脏累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顾。 ?4、就业稳定性差。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一次工作。而在高学历人群,这种现象更为凸显。2014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10届为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

篇一:《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各位同学 首先,对您能拨冗回答我们的问题表达诚挚的谢意,我们是菏泽学院社科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其可行性对策研究组的成员,我们向您承诺我们所作的调查是匿名的,我们将严格遵守保密的原则,绝不泄露任何个人信息。再次对您的支持与合作表示由衷的谢意,祝您一切顺利! 1、性别(1)男(2)女 2、您就读或毕业的院校属于(1)一本(2)二本(3)三本 5、您的家庭属于(1)农村(2)城郊(3)城市 7、您父母亲的职业是(1)农民(2)工人(3)干部(4)专业人员(5)其他

9、您对女大学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态度 (1)非常认同(2)认同(3)中立(4)不认同(5)非常不认同 10、您对“男性以社会为主,女性以家庭为主”的态度 (1)非常认同(2)认同(3)中立(4)不认同(5)非常不认同 11、您理想的工作单位是 (1)外企或合资企业(2)私营企业(3)民营企业(4)国有企业(5)政府机关 12、您选择上述职业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 (1)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2)职业的社会声望(3)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4)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能发挥自己的特长(5)行业的发展前景

13、您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比男大学生就业困难吗? (1)是(2)否(3)不一定 15、您在面试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外表形象上的要求(1)是(2)否 15.1 如果有,请问具体的要求是(可多选) (1)身材要求(身高、体重)(2)相貌漂亮大方(3)仪表气质 16、您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是否遇到不公平现象(1)有(2)没有 17、您如何看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现象 (1)很严重(2)严重(3)一般(4)不严重(5)极少见 17.1如果有,您当时的反应是 (1)当场提出质疑并与之评理、讨说法(2)到有关部门去投诉 (3)找同学、老师帮忙(4)无奈、气愤、自认倒霉

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模板

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则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提出帮扶策略。 自 20XX 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内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的人数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点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就业认知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所持的就业态度,还包括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和行业的选择期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有 75. 8% 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内其他县市,这与高校生源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浙江省经济活跃的态势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显着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依次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但是,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工作的比例仅为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为改善和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就业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求职实践中的实际状况,通

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首要问题就是就业。本人目前尚未毕业,感到主要的问题是现在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很多,实践能力差;大学生自尊心很重,可能比较不能受气;大学生普遍较迷惘,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或是明确的目标。 第二是大学生的婚恋观,心理不够成熟。拿的是父母的钱,缺去谈恋爱,挥霍,堕落,可是谈来谈去,搞不定其实只不过就是因为寂寞在一起了。有些大学生同居,开房,租房,这些事情,好像只要肯去尝试就是很开放的人了,是一种潇洒。但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婚恋经验,缺乏责任感,只能是年轻时的一场悲剧。 目前主要就这两点。针对第一点,一,可以暂时迷茫,暂时想不出方向不要紧,那就努力学好本专业,多看书,充实自己,而不是因为无聊而寂寞,因寂寞而堕落。但仍旧要努力地,一步步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理想。理想如果确立,就要实践,这点特别重要。给自己安排一个整体计划,分配到各个不同阶段,落实到每一天的行动中。针对第二点,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隔壁班就有一对同居的,另外一些同学,谈恋爱的,开房的,不计其数。至于他们相信的爱情,只有当事人清楚。这种事,最主要是看自己的,只要自己想清楚了,认真考虑过了,无悔了,就行了。 望对你有所启发。 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有~ 1、要正确认识自己.要知道自己是在1个特殊的环境培育出来的.甚至是在1个不完善的社会和不完善的教育制度下培育出来的并不完善的1代.从而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尽快走向成熟和尽量的完善; 2、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缺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缺乏失败的考验; 3、缺乏对民族、社会、历史和劳动人民真实了解.缺乏对底层民众的深厚感情; 4、缺乏透析书本知识和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 5、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6、缺乏我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 7、缺乏踏实苦干奉献的精神; 8、过于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和赚钱发财享受的欲望等等 专家分析认为,大学生创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知识限制。创业计划大赛中,评委发现许多创业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知识的缺乏;2、缺乏经验。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3、心态问题。学生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还要有责任感,要对公司、员工、投资者负责。务实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须踏实做事;4、创新能力薄弱。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5、资金问题。表现在急于得到资金,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另外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地使用,

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

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措施,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少减员。要保持援企稳岗政策的连续性,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增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发挥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稳定就业的导向作用,尽可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强化就业服务。组织实施“春风行动”等各种农民工就业服务活动,加强用工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推进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城市和县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间的信息对接,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有效岗位信息。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及时举办招聘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择业机会。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系统,完善统计和调查制度,提高对人力资源配置的预测和反应能力。 加强技能培训。要根据企业用工急需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信息,组织开展上门、对口培训和岗前培训,实现培训和上岗就业无缝对接。根据农民工意愿,分级分类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强化企业责任,用人单位要结合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 优化创业环境。要将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给予农民工创业更大的支持。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后续支持等创业服务。做好农民工创业的金融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支持力度,提供符合农民工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农民工创业属于政府贴息的项目要按照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帮助其解决创业资金困难。 加强权益保护。依法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指导、帮助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及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推进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落实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网友提问 网友:一方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又要扩大就业,两者是否矛盾 答:两者并不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生产工艺落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一方面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支持那些技术先进、附加值较高、就业容量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发展,这是扩大就业的需要,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知识点 “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 “五缓”是指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 “四减”是指阶段性降低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 “三补”是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 “两协商”是指困难企业不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对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支持困难企业职工通过集体协商,采取缩短工时、调整工资等措施,共同应对困难,稳定劳动关系。 ●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位于四川德阳市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今年招聘了6名清华大学毕业生。该公司人力资源处负责人说:“我在企业负责招聘工作20多年了,今年第一次出现30多名清华大学毕业生到我们企业求职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更加理性、更加务实。如今,“基层”、“创业”、“西部”等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热词。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生力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30余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0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党和政府在落实和完善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又及时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措施,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全方位促进毕业生就业。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主渠道;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实施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公共服务;举办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这些政策措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越来越成体系,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多种渠道和重要保障。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中会面临的问题 对面临求职择业的毕业生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能及进得到更多的就业信息。从一窍不通意义上讲,谁能拥有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将赢得择业的主动权。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毕业生就业体制处一转轨阶段,信息沟通渠道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就业信息的搜集就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就业信息不仅仅是具体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需求信息固然是重要的就业信息,但是,诸如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法规,地方制定的有关就业政策,不同部门、不同待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势头,某一个用人单位的性质、人员结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就业信息,忽视对这些信息的搜集,眼睛只盯着具体的需求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搜集得再多,也很难使你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就业信息搜集的渠道是很广泛的1、各高校的主管部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定(或指导中心),他们提供的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优势。这应该是同学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2、各级毕业就业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每年教育部都要制订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管部门也要相应地制订实施意见;国家教委各珞地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也要开展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这也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 3、各级、各类“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这类活动有的是由一

个学校或多校联合举办的,有的是一省或几省联办的,也有的是地市县单独举办,组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不仅可以直接获取许多时机还可以当场拍板,签订协议,比较简捷有效。 4、有关新闻媒介。毕业生就业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来刀引起了新闻界的普遍重视,有关就业政策、热门话题讲座招聘广告等也常有报道,还有教育部学生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以及各地人才市场报等,这些都是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5、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获取信息。本专业的教师比别人更清楚你适合到什么单位就业,而且往往在科研协作、兼职教学中与对口单位有着广泛的接触。校友大多在对口单位工作,对所在单位情况了如指掌。通过他们可以获得许多具体、准确的信息。家长和亲友对你的就业更为关心,他们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一些联系,也可以帮助提供就业信息。 6、利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或业余兼职获取信息。同学们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加强了与有关单位的联系,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便于直接掌握就业信息,如果两厢情愿,那是再好不过的机遇。 7、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就业信息。开始可以是“普遍撒网”,向你认为适合的用人单位写自荐信,确定重要目标后,通过电话预约,然后亲自登门访,这种“毛遂自荐”的方式也不失为获取就业信息、获得就业成功的途径之一。 二、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经常发生和考虑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 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追求大城市,不愿到乡镇;追求大专院校,不愿到中小学;追求大企业、大单位,不愿到小企业,小单位:追求到东部地区工作,不愿到西部和边疆工作。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

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2)有业不就,宁可当“漂”族 当社会各界为大学生就业着急上火时,“有业不就”的大学毕业生却日趋增多。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就业工作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来,我们对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改革,建立 了一整套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因此,在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就业情况总体还是好的,但是挑战是非常严峻的。现在就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有人说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不是这样一个情况。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就业主要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同时存在。 (3)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目标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 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 尽管大学生们非常重视和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面对现实,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增大 造成就业难度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本报记者汪瑞林通讯员黄伟周娅 CFP供图 引子义乌人才市场招工场景CFP供图 别样的“虎头”就业行情 就业乃民生之本,时刻牵动人心,就算过大年也不例外。 虎年伊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统计数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预计今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在1200万左右。人保部门特别提醒高校毕业生,虽然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就业有较大冲击。这则消息让很多毕业生倒吸一口凉气。春节没过完,他们就开始往来奔波,参加各地的新春招聘会。 风云突变。从大年初四、初五开始,“珠三角缺工200万”、“深圳春节后缺工80万”、“广州春节后缺工20万”,诸如此类的消息开始充斥网络和报端,有关“民工荒” 的话题急速升温。在广州火车站,大量招工企业打着横幅等在火车站外,其中不乏格兰仕这样的知名企业;在义乌人才市场,一眼望去,招工的比求职的还多;一些企业老板向工人承诺:最低薪酬1800元,提供四人一间的住房和夫妻房,房间配备电视、洗衣机……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一边是民工成了“香饽饽”;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在现实压力和舆论引导下一再降低期望值,一边是企业老板为民工加薪、提高福利待遇,部分企业民工的待遇超过了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起薪。面对这种现象,许多人不解:大学生与民工同为求职者,用

人单位缘何厚此薄彼?大学生真的竞争不过民工吗?大学毕业生与民工待遇差别到底有多大?如何走出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 并存的尴尬局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和通讯员历时近一月进行了采访调查。 民工“俏” 过大学生: 现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角逐 ●民企用人崇尚“拿来就用”,这对实践经验不足的毕业生很不利。 ●民工和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差异较大,聘用民工成本相对低廉。 ●新《劳动合同法》使部分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更为谨慎。 2月27日,南京虎年首场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江苏省人才市场和南京人才大厦同时举行,10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2万多个岗位,尽管这比去年新春首场综合招聘会多了近七成,还是难以满足4万进场求职者的需求。记者注意到,入场求职者不少,但用人单位仍抱怨“招人难”。从事中央空调安装维护的南京朗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介绍,节后订单快速增长,今年员工数量计划翻一番。“家居顾问、营销、会计等岗位都缺人,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位负责人介绍,这个看似不高的门槛,一上午下来,只收到十来份简历,“看的多,真正坐下来谈的少,符合我们要求的就更少了。” 对此,南京市人才市场副主任张军分析,节后用人单位已不再将储备人才作为招聘重点,而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招到能立刻上岗的人。与以前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导不同,民营企业成为用人大户,以南京人才市场虎年首场招聘会为例,民企占到79%。同时,过去国有企事业单位“传帮带” 的老传统在多数民企行不通,“拿来就用” 成为主流,这对无经验或经验较少的高校毕业生很不利。宁波市云蛟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外贸的企业,公司总经理陈益军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50人,民工超过60%,尽管用工数量不算多,但今年也缺工近40%。记者了解到,大学毕业生到该公司,主要从事外贸销售工作。尽管随着经济好转、订单增加,人手变紧了,但陈益军并不敢轻易招聘大学毕业生,“上手较慢,动手能力弱,两到三年才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系别:电子信息及其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10通信工程 组长:李健学号: 02030013 成员:汪静静学号: 02030006 王旭文学号: 02030023 夏娟学号: 02030026 王莹莹学号: 02030036 刘冠廷学号: 02030049 刘慧娟学号: 02030052 黄静学号: 02030057 刘书龙学号: 02030062 姚稳学号: 02030065 向祖庭学号: 02030066 时间: 10月28号-- 11月03号 指导老师:刘会平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但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价值观工作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经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本、专科应届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 10月28号至 11月03号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及解决方法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及解决方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公民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同以往相比,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是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的岗位需求增长速度,学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学生的自我思想观念等因素,导致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本文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社会需求增长速率远低于大学生毕业求职比率。 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及求职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当前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工作岗位短时间内不会大量增多,甚至不变或者减少,导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供大于求的现实普遍存在于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据18年最新数据显示,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行业的录取率不足10%。 (二)当今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普遍存在缺陷。 受家庭教育、学校教学水平、社会经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在大学阶段,学习与生活习惯差,临近毕业期间,盲目跟风,加入考研大军,但近年来,各个高校保研人数逐年增加,人数比例,相比考研录取率大大提高,不少人因考研失败而被迫找工作,进一步冲击就业市场。 (三)当今大学生求职结果两极分化严重。 18年校招开启以来,在应届毕业生中,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习及校园活动经历丰富的学生往往拿着十几个offer,并在其中苦于选择,而在校期间逃课、打游戏以及不参与学校活动与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往往被企业拒于大门之外。 (四)当今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准备不充分。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优秀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大大加强,许多企业在六七月份就开启了网申、校园宣讲等校招活动,提前招揽人才。“金九银十”的时间大大提前,许多应届毕业生对于就业信息收集不充分,相关高校的校招启动工作时间落后,导致部分学生错过心仪企业。同时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在面试、交谈以及薪资探讨等方面,对自己期望过高,造成了好的企业去不了,差一点的企业看不上的现状。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学生求职技巧匮乏。 许多应届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实习工作经验,求职技巧不熟练,在面试期间不能及时的摆正心态,补充自身不足,造成了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二)求职渠道有限。 受地区、学校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合适的渠道去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同时校园招聘中许多企业多针对本地大学生进行招生,导致学生意向工作地点与企业要求不符,造成就业困难。 (三)专业不对口。 当今大学生在入学期间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对于专业的选择具有盲目性、跟风性、随意性,导致毕业时,热门专业选择的人数过多,就业竞争激烈,冷门专业找不到相关行业工作。 (四)劣质企业过于剥削新人利益。

大学生与农民工的生存价值调研

关于“大学生与农民工的生存价值”的调研 【内容摘要】 为了全面了解在全球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的总体状况,准确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主要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并对就业形势具有一定的看法,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字】 大学生就业农民工生存教学体制 一.调研背景 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伴随着“500月薪聘本科生”、“零工资就业”等“薪酬跳水”故事,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似乎已经悄然来临。“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面临着形势严峻的“抢民工潮”,农民工工资正日趋的上涨。 大学生工资赚不过农民工。 二.调研对象 在校大学生(本科) 三.调研目的 1.调研当今在校大学生对日后就业情况的态度,从而了解当今大学生对日 后的职业发展趋势的看法。 2.从当今农民工的工资日趋上涨的状况入手,将当今大学生的生存价值与 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作对比,从而引发对当今大学生的生存现状的思考。 3.从当今大学生职业难寻问题,浅析当今大学的教学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四.调研方法 1.问卷法:以电子问卷的形式通过网络转发给各位同学,本次调查问卷面向调研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共发下35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问卷回收率

为94.29%。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8个问题,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待,农民工对当今经济的帮助等。 2. 分析法:对调研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以得到结论。 3. 检索法: 通过互联网搜索资料,进行筛选与整合。 五. 调研分析 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见图1) 此次的调研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学生,以最先了解对象的家庭背景为切入点,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综合的进行分析。 图1 2. 对农民工的关注问题(见图2、图3) 图2 图3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今大学生对于农民工的关注程度非常低,仅占3%,而

毕业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和宝贵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应当关注大学生失业群体。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需要市场主导机制,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就业市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高校入学率增长的同时,中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公平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放大,引发了毕业高峰年的就业难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不发达、教育改革滞后、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以及以重增长速度轻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才市场 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的高潮,这势必给业已严峻的就业市场增加巨大压力,带来诸多问题。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转换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供求矛盾的白热化程度丝毫不亚于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爆发出来的热情。巨大的

就业压力,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尚未走出校门,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看看招聘市场上人潮汹涌的毕业生和那些为找工作而手持简历四处奔波的求职学子,人才这个字眼更像是读书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多数毕业生在刚走出校门时,除了文凭、知识和头脑属于自己,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需要在不断地与社会环境的磨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高知识群体是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的社会要求今天的大学生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焕发活力去创造未来,那么政府公共管理责任与政府就业战略选择,就自然应给他们以“劳动权”的基本保障,或者给他们以“待业”状态下的基本生活保障,决不能坐视他们为生存奔波而产生创新能力的下降,而应当竭力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长期发展的威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概况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增幅逐年加大,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进入2l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呈现大规模攀升的发展趋势。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万人,2001年115万。2002年高校扩招的第一批三年制专科生离校,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45万人,增幅23.1%,其中专科生增幅最大达39.8%。2003年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增幅46.2%。由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又遭遇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2004全国共有2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2005年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2013年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