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冀人版三年级上册《1.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三年级科学冀教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科学冀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三年级科学冀教版上册的相关知识点,如天气、季节、生活物质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共包含以下六个单元:1. 第一单元:我的身体主要内容:介绍人体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提高学生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2. 第二单元:我和动物主要内容:介绍常见的动物种类和它们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 第三单元:春天的变化主要内容:了解春天的特点和气候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4.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物质主要内容: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来源、性质和用途。
5. 第五单元:夏天的变化主要内容:了解夏天的特点和气候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6. 第六单元:秋天的变化主要内容: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气候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究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分类和比较能力,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四、教学方法1. 启发教学法: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2. 观察实验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4.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学演示,增加学生的视觉体验和记忆效果。
五、教学过程本教案推荐采用以下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小视频的展示,引起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介绍本课的知识点和实验步骤。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4. 讨论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总结和归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1) 发现和描述不同材料的性质;(2) 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用途;(3) 认识各种常见材料的特点。
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发现和描述不同材料的性质;(2) 认识各种常见材料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材料的分类和特点的理解和应用;(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要求他们描述不同物体的材料和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物体的材料和特点会不同呢?2. 学习新知识:(1) 导入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以水、木头、铁等为例,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如将水倒入不同材料的容器中观察和比较,然后让学生总结水对不同材料的作用和影响。
(3) 教授更多常见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如塑料、玻璃、布料等。
3. 巩固与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了解的材料的分类和特点,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分类。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能遇到哪些材料?可以如何分类和描述它们的特点?(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自己身边的物体材料,并写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四、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1) 教学环节是否设计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3) 学生在实验和讨论环节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有效合作?2. 学生评价:(1) 学生是否参与积极,态度端正?(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3) 学生在实验和讨论环节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有效合作?五、板书设计: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2) 能力目标(3) 情感目标2.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学习新知识(3) 巩固与拓展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科学三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并能够分辨它们的不同特征。
2. 掌握简单的观察、记录和比较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 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常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2. 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3. 昆虫和鱼类的特点4. 植物的繁殖和种子传播5. 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三、教学重点:1. 掌握动物和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2. 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3. 了解昆虫和鱼类的特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比较。
4. 掌握植物的繁殖和种子传播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2. 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图片、幻灯片和模型等辅助教具的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动物和植物的分类1. 引入: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他们对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的基本认识。
例如:“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哪些动物和植物?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征?”2. 讲授:利用教材和幻灯片等教具,向学生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
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对于动物和植物分类的认识和观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第二课: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1. 引入:通过观察一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于生长和变化的思考。
2. 讲授:通过教材和实例,向学生介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例如,植物的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和开花、动物从幼体到成体的变化等。
3. 观察与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观察和实践活动,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动物的变化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4. 总结与讨论:学生根据观察和实践的结果,总结并讨论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
第三课:昆虫和鱼类的特点1. 引入:通过显示关于昆虫和鱼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昆虫和鱼类的认识和了解。
小学品德与社会冀人版三年级上册《4.我们的班集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我们的班集体-----
德国的化学家本生和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是 好朋友,他们团结一心,通力合作造就了伟大 的发明----光谱分析仪,本生提供的化学设想, 基尔霍夫设计的物理仪器,用这个仪器能分析 出物体所含有的元素。 后来,人们利用光谱 分析仪发现好多新的元素,将这些元素利用到 生产生活中,造福人类.
美国女科学家朱克曼教授作过这样一个 统计: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 作研究获奖的人数仅占41%,第二个25年里 占65%,第三个25年里占79%。而时至今日, 已极少有人孤军奋战,独享其誉了。美国的 “阿波罗登月计划”耗资250亿美元,直接 参与的科学家及工作人员达42万人之多。
洗衣服
辅导功课
……
妈妈真辛苦!
团结合作 众志成城
尊重 宽容
信任 支持
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 来,荣誉从集体来. ——雷锋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 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
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第1课《亲历科学》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第1课《亲历科学》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①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②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情感目标: ①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好奇。
②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接受科学教育,对于一般的自然想象或事物,学生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一定知道这属于科学研究的内容。
科学是什么?科学课是学什么的?怎样上科学课?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爱上科学课,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这节课要使学生在学习提问题的活动中意识到这一点,并能在以后时常有意识的对周围现象多问为什么,愿意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在亲身体验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课是怎样的,在科学课上将要学些什么,需要怎样做。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引入新课。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1》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1》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兴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些成就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
2.难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
2.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学具:笔记本、笔等。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
通过讲解、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科技成果。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探讨它们在当时的应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小学品德与社会冀人版六年级下册《1.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1、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神医扁鹊和华佗再世
1、中医起源:黄帝时代 2、神医扁鹊:春秋战国时期人 成就:四诊法(望、闻、问、切) 3、张仲景:东汉时期 成就:《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 学的基础。(伤寒:是指霍乱、痢疾……) 4、华佗:东汉时期 成就:麻沸散、外科手术。比西方早1600年。 五禽戏。
比欧洲早1700年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 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
竹片 简称竹简 , 木片 简称 书写在丝织品上的文 木简 或 牍 , 统称简 或 简牍 。 字称缣帛。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是哪一时期的?造纸术 后来如何改进的?
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 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三、领先的天文与数学成就
1、天文成就
(1)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春秋时期的鲁国史书《春秋》 (2)郭守敬与《授时历》:元代人 最精确 365.2425天 300年 26秒
2、数学成就
(1)《九章算术》:最早
郭守敬
东汉时期
它标志着
(2)算筹:是珠算发明前最为有效的计算工具。 (3)祖冲之与圆周率:南朝人 3.1415926--与地动仪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目前流行 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即 “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 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 周围。这一种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 定。 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提 出,即“都柱”是悬垂摆(见于袁 宏的《后汉纪》) , 摆下方有一个 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 处(即《后汉书 · 张衡传》中所说 的“关”),地震时,“都柱”拨 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 使龙口张开。另外,冯锐模型还把 蟾蜍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 当仪器的脚(见左图)。该模型经 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冀教版品社六下《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社六下《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是冀教版品社六下的教材,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祖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对一些科学技术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科学技术成就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还不够。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掌握它们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科学技术成就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对于四大发明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科学技术成就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四大发明的意义。
4.讨论交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于科学技术成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品社六下《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材。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四大发明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科技成就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图片,引发学生对于科学技术成就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佗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 还创编健身体操——五禽戏
张仲景 “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在公元二〇 五年左右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绘 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96多个药方,被誉 为“东方医药巨典”。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
教师寄语
• 一项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无不令我们欢呼雀跃,但我们不能停留 在原有的光荣历史中,应不断的创新、发展。因为创新是一个民 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而同学 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人民做贡献。
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针灸疗法,经络学说
针灸疗法:我们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 特点:不吃药,只在人体一定部位用针 刺或火灼(zhuó )。前者称“针法”,后者 称“灸法”,统称为“针灸疗法”。
源于远古新石器时代,最初使用尖锐的 砭(biã n)石,称“砭针”,后来出现钢 针和金针。
小学品德与社会冀人版三年级上册 《1.祖先 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做出过巨大的贡 献。我们的祖先引以为骄傲的有医学、 青铜文明、天文、数学等很多方面。让 我们一起展开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历史 画卷吧!
医学
中 医 起 源
扁鹊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曾侯乙编钟 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 重 4400公斤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奔 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人民的支持; 3.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前人研究成果的铺垫; 4.最重要的是具有开拓进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针灸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 《黄帝内经》中对穴道、针法等都有详 细说明。
青铜文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司母戊(wù)鼎”又名“后母戊鼎”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 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 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仍存商代 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 量34.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