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和行为的总和。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通过对事物形态的描绘来表达含义,反映了中国人对事物形态的关注和细致的观察能力。
而英语则是一种以音标为基础的语言,强调语音的准确和语法的规范。
这种不同的语言特点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语言反过来也影响着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语言的传递,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文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英语中则有许多习语和俚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了文化的特点。
语言与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不断适应文化变化的结果,而文化的变化也会带动语言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都在发生改变,这也会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词汇不断出现,以适应人们对新事物的命名和表达需求。
同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语言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起来,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媒介,而文化则通过语言的传递和演变得以发展和传承。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我们应该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加深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价值观的理解,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发展。
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则是语言的载体和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语言中包含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文化的体现。
比如,中文中的“福”字,就代表着中国人对幸福、吉祥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和背景。
语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反映了这个文化环境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英语中的“please”和“thank you”这些礼貌用语,反映了英国人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
语言和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可以影响文化,文化也可以影响语言。
语言的表达方式、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比如,现代汉语中的“网民”、“微信”等词汇,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特征。
而文化的变化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比如,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都会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用语产生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关系。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语言、文化、文学三者关系? 语文课是什么?

语言、文化、文学三者关系?语文课是什么?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背景与领域1.列维施特劳斯: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
这句话表明,语言不仅可以理解为是文化的产物,或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还可以理解为是文化的一种基础,一种条件,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
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2.本杰明沃尔夫: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即既定的规则,对人类来说,每一种语言都代表和创造一个不同的现实。
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这里的知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的,只能通过语言才能抵达这个世界。
3.综述: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制约的。
语言是人类的表达系统,他表达人类对世界的切分与轮廓。
不同的语言,对世界的切身与轮廓是不一样的。
语言的本质就在人的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的关系之中。
哲学、科学、文学的文化领域都是人的这样一种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关系的产物,在根本上受到人的这样一种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关系的制约。
二、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1.语言是背景,文学是语言背景下的文化领域。
根据人类活动的性质可以把人类活动分为背景与领域,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科学、哲学、宗教、神话、道德、政治、道德属于背景下的不同文化领域。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这句话揭示的并不是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而是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是一种艺术形式,他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在于他是以语言作为基本手段的,而其他艺术门类,比如美术是以颜色和线条为手段的三、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是审美领域的文化活动1.文化的定义:广义多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多指生活于一定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套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精神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承工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所代表的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从而彰显出了该文化的独特性和思维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如“道”字所代表的思想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同样,在西方国家,英语作为一种主流语言,同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它所包含的一系列文化习俗、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等,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而文化也会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会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而导致文化所包含的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中国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和新事物会引入一些新词语,这些新词加入到了中文中,并逐渐普及,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词汇。
而同样的,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网络词汇,如“selfie”(自拍)、“emoji”(表情符号)等。
同时,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语言也在慢慢融合和继承,比如一些英文词汇的拼写和发音等,被融入到一些汉字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汉字发音。
同时,一些句型、表达方式等也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和继承,经过改编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地方方言中的一些特色表达方式。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作为一种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可以表达思想、感情,还能传递文化。
文化则反过来影响着语言的形成和使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第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通常都是与其文化紧密相连的。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词汇、语法等元素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不同的民族所用的语言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发音和词汇上,还涉及到语法、句式、语言习惯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对于思想、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第二、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传递文化信息一个民族的语言通常包含了其文化、历史、传统等的信息。
例如,中文中的“文化”一词就包含了“文明、学术、思想、礼仪”等多个方面的意涵。
通过语言,民族之间可以交流文化信息,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背景。
2.语言影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不仅可以表达思想,还能影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往往受到所用语言的影响。
例如,中文中强调“中庸”,侧重平衡、和谐的思想,而英语则强调竞争、个人主义,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3.语言影响社会行为语言在不同社会中,往往扮演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行为的方式和规范。
例如,在东亚社会中,礼貌用语非常重要,人们常常通过使用不同的敬称来表达尊重;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用语也更加直接和简洁。
第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文化影响词汇和语法的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对词汇和语法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在宗教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术语,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出现;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因此其语法也更加注重“我”和“你”的区分。
2.文化影响语音和口音不同文化的语音和口音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例如,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礼貌发音”表示尊重,这种发音方式在其他国家中可能不同;而英语口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影响语言变异的外部因素:首先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语言的变异,不同因素使语言变异的轨道也不同,然而这些因素都是相互牵连,相互有关系的。年龄:不同年龄语音的发音不相同,称呼也不同,前面在一定程度上与内部因素一样,都是语言内部因素的变异引起的;社会阶级和职业、文化程度:随着阶级,职业,文化程度的变化,语言的也会随之变异以适应相应的阶级职业文化程度的存在;种族:不同种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存在着,随着政治的需要,政策的发展,要求种族强制性的进行语言变异;性别: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语言因为歧视额人不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的语言变异更加明显;交际场合、交谈对象、交谈话题、交谈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因素有一定的相关,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使用不同的语言。语言载体:不同的语言载体,有着不同的语言。书面语中,文言文和白话文,明显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所运用词汇,语法结构等都有很大的区别,而在不同的地方方言中,语音方式不同,也使得语言的变异。
(2)、语言是文化的一条重要的传播与传承途径。文化在形成之后需要被一定的载体才能传播与传承,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列如,中国的古书典籍都是靠着语言文字才能传承下来的。
(3)、文化影响着语言。为了适应文化的存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必然变换着。文化的传播需要语言,当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而两个地方的语言是有差别的,为了让文化传播开来,那个地方不得不为这种文化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茶文化传播到外国的时候,不同的国家给茶的命名也不同。
2、 影响语言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各有哪些?
(1)、影响语言变异的内部因素:人的生理构造基本相同,发音器官结构也基本相同,但是每个人的发音都不一定是标准,语音的发音有松紧程度之分,现在变异趋势是舌根音g、k、h等在前,高元音的影响下,往往会变成舌面音,可没发现舌面音变舌根音的。语言内部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语音的变异导致语意,词汇或语法层面上的变异,这就是语言内部变异影响着语言变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
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
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
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
2)语言记录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作用不只是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而存在,人们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也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
近几年,由于某些原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甚至对某些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
以前,同学们在一起聊的都是“你毕业了,准备去哪工作啊?”,前些年是学生去挑选好的单位,而现在却是单位挑选优秀的毕业生,因而现在同学们经常会聊的是“你打算考研吗?”。
“你打算考研吗?”类似的还有“你考公务员吗?”、“啃老族”、“小私”、“博客”及“抄袭”等等。
这些例子无一不记录着当今的种种文化。
3)语言促进文化发展人类发出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声音可能是极其偶然的现象,当这种声音被一起活动的人所接受时,其他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发出这种声音,于是,这种声音就成为人们某种认识的标记。
随着这种标记的增多,人们的眼界便会越来越开阔,相互之间的交际便越来越自如。
这种认知事物的标记就是语言。
由于有了语言,人们在表达某种思想时才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经历。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为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的语言使用方式、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与其所处的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因此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例如,许多东亚国家的语言中强调团队合作和尊重长者,这反映了这些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和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而在西方国家,独立、竞争和自由等概念则更加重要。
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文化中的变化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发展趋势。
例如,科技的发展和新兴文化的涌现都会对语言造成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打车”、“网红”、“二次元”等词汇都是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的。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当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可以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互为影响。
对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者来说,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
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
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
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
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
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
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
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
就外语教育语言学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目的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
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
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
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
1
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
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
古德诺夫(H.Good-enoy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AnthropologyandLinguistics)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
2)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对父母两系的兄弟姐妹的称谓这一语言表现形式上,英语与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语中仅有uncle和aunt两个词,而在汉语中,伯、叔、姑、舅、姨秩序井然,不得混一。
汉语中对父母的
兄弟姐妹的这一复杂的称谓体系正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和宗法文化的特点。
3)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它们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思维(精神文化是思维的直接产物,物质文化是思维的间接产物)。
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围和深度。
然而,当思维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语言形式不能满足其需要或阻碍其发展时,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改造思维工具,促使语言发生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思维又影响和制约着语言。
文化的生命力在干传播。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自然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异族文化的传播,语言中又会出现一些新的词语、新的表达方式,这样文化又影响和制约了语言。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从50年代开始,在美国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
1959年,随着霍尔(E.T.Hall)《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的出版,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门新兴的学科便确立了其学科的地位。
跨文化交际学除研究文化和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之外,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
这些因素至少包括(胡文仲,1994):1)语言方面的,如词语的文化内涵、篇章结构、逻辑思维以及翻译等值等方面;2)非语言手段,如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观念等;3)社交准则,即人们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以及某些风俗习惯;4)社会组织,即家庭中各成员的关系、同事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5)价值观念,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
三语言的使用与文化背景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言语交际行为也不例外。
格拉斯通(Gladstone,1972)也曾指出过:“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
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交际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制约着我们交际的类型和方式。
”由此可见,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相识的人见面打招呼时,操汉语的人一般可以根据对方的具体状况即景即情地问话:吃饭前后可用“吃了吗?”路上相遇可问“去哪儿?”对方在看书时则可说“在看书啊?”或“看什么书啊?”等等。
而英美人则通常说一句Hi,Hello之类的问候语即可。
又2
如在实施“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时,文化背景的不同对语言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贾玉新的描述,在美国文化中,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等于借用别人的时间,因此对别人的时间安排要充分尊重,所涉及的时间则是双方协同的结果。
这种文化观念在语言使用上体现为“邀请”是一个围绕着“时间”进行协同的过程,例如:
S:I'd really like to make a date with you to have lunch and talk things over.
A:Fine,when are you free?
S:How about Monday?
A:I'm trying not to come in Monday.
S:Okay,but it has to be after one.
A:Okey,I don't teach on Thursday.
S:One-fifteen?
A:Fine.I'll write it down.
S:Good.We have a lot to catch up on.
(W.Nessa,1989,Perspective,P.121)
而在中国文化中,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等一般被认为是牺牲自己的时间或给别人一个面子。
被邀请者把“邀请”看作是一种荣誉。
时间通常不是由双方协商来定,而是由主人一方来确定。
这一文化特征反映在语言使用上便是交谈双方尽量说一些程式化的客套话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