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 1840-1842年道光帝时)

1、鸦片输入

目的(原因):英国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危害:大量白银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腐蚀了统治机构,清政府统治阶级更加腐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禁烟运动

壮举:林则徐1839年6月3日至25日的虎门销烟。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罪恶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政府抵制(禁烟运动)。

起止时间:1840-1842年

开始标志(事件):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结果:中国(清政府)战败,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

时间: 1842年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战败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妥协退让;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香港回归时间:1997年7月1日。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咸丰帝时)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国家:主凶(英、法);帮凶(美、俄)。

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洋枪队镇压太平军。

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割占领土最多)。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

获利最多的国家:俄国。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年洪秀全)

开始事件: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

结束事件:天京陷落

目的:推翻清朝统治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主要战役:青浦战役(1860年)李秀成;慈溪战役(1862年)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军领导集团内部斗争;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1881年同治帝时)

1、19世纪60至70年代,制造新疆危机的两个侵略者:英、俄。他们的共同傀儡是:阿古柏。

2、收复新疆的人物(左宗棠)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的时间?(1878年)

3、新疆设立行省的时间:1884年

4、伊犁的回归

时间:19世纪80年代初(1881年)

人物:曾纪泽(使俄外交官)。

方式:中俄签约《改定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俄国割占西北的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

4、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5、启示: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6、评价左宗棠:

①收复和治理新疆,捍卫我国西北边疆领土的完整,为后来新疆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参与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③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光绪帝时)

1、背景(目的):日本为实现争霸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黄海大战(邓世昌壮海军威为国牺牲);辽东战役(日本在旅顺制造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见课本)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5、《马关条约》签订后各方的反应:

①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应:俄纠合法德两国出面干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②全国人民谴责清政府投降卖国。

③台湾爱国志士徐骧、刘永福组织义军抗击日军,反对割台。

6、中国战败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投降,军备松弛;日本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7、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a、割地更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更多:《马关条约》赔偿白银2亿俩,《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c、开放通商口岸:《南京条约》分布在我国沿海,《马关条约》深入到我国内河港口。

d、《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从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光绪帝时)

1、义和团运动:

时间:1898—1900年

地点:兴起于山东,扩展到京津地区。

原因:一些外国教会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抗击侵略军重要地点:廊坊。

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目的: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指挥者:西摩尔(英)、瓦德西(德)。

B、经过: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

C、罪行:在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镇压义和团运动。

D、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辛丑条约》。

E、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次侵占北京并火烧抢劫的侵略者是:英法两国;其侵略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和今天的使馆区的区别:前者是“国中之国”,在那里中国失去了主权;后者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区域,其主权仍然属于中国。

5、中国近代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是由近代史上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导致的。

6、单元总结侵华战争中签订的条约名称、时间、签订双方、内容、影响

《南京条约》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个国家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课洋务运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目的: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中央:奕 ;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5、口号:“自强”“求富”(“师夷长技”)

6、内容:a、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c、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7、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8、失败原因:只是从技术层面向西方学习,而不去触动或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9、评价:它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最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一批近代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革)

1、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公车上书

内容:1895年春,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意义: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

创办报刊——《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组织政治团体——强学会。

3、“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6月-9月变法历时103天。

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结果: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变法失败。

4、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

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失败原因

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6、教训:资产阶级改革(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8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的革命团体。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成立的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对革命纲领的精辟阐发,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首先发动起义并取得武汉三镇的胜利;其后全国就有十几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史称“辛亥革命”。

4、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5、辛亥革命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改变。(失败的一面)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不能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破坏。

第9课新文化运动(思想大解放运动)

1、背景: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独裁专制思想发生冲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3、旗帜(口号)“民主和科学”。《新青年》杂志是主要阵地。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5、基本内容:

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人物:李大钊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作品:《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6、历史意义

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前期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进步性: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7、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的划分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政府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

2、爆发概况

时间:1919年5月4日

参加者: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

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

斗争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等。

主要事迹: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遭军警镇压;次日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之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3、发展概况

时间:6月初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主要事迹: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支持学生斗争。

斗争主力:工人阶级参加斗争,成为运动的主力,起了巨大的作用。

4、斗争结果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其具体表现在于,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林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地位)。

6、五四精神

是指站在时代前列,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阶级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①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②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③选举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和总书记为陈独秀。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

意义: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陈独秀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因为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巨大影响,并且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第11课北伐战争

1、国民党一大

时间:1924年

地点:广州

作用:国民革命的开始,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

2、黄埔军校的建立

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的黄埔

名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创办原因: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人事: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北伐胜利进军(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开始事件:1927年10月,北伐军10万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战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北伐胜利原因:

①国共合作,齐心协力;

②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③北伐军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④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

4、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5、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a、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突然叛变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b、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

c、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6、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后来,南京政府统治了全国。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陈毅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建军节的来历)

2、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在汉口召开会议内容: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

地点:湘赣边界

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斗争方式的改变: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5、三湾改编及其作用:在各级部队建立了共产党组织。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井冈山会师及其作用

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

7、历史意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8、全国最大的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即赣南闽西根据地。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在瑞金。

第13课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1、长征的原因

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红军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闽西赣南)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过湘江——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遵义会议

召开时间:1935年1月

主要内容: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长征途中五条河上发生的大事、

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大渡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安全向北转移。

6、长征胜利的原因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党中央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将士英勇善战。

7、长征途中的困难

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雪山、草地);缺衣少食;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复杂的民族关系等。

8、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饶,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9、红军的三次会师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柳条湖借口:柳条湖事件蒋介石态度:不抵抗结果:⑴日军占领东北三省⑵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①抗日义勇军②东北抗日游击队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2、西安事变

背景:⑴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⑵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⑶张、杨接受中共的主张⑷蒋介石不同意联共抗日(直接原因)

时间:1936.12.12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逼蒋抗日

经过: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意义:标志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

历史背景:日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的准备,为了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和转嫁国内阶级矛盾,把东北变为他的殖民地,制造了“华北事变”以后,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事变”。

时间:1937.7.7 地点:北平西南卢沟桥

借口: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万平县城搜查。

经过:遭到拒绝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

结果: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影响: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实行第2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

3、南京大屠杀

概念:日军进攻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无辜的平民、已放下武器的军人和军警。

时间:1937.12. 六周内屠杀人数达三十万以上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时间:1937.9 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时间:1938年春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

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

时间:1940年8月——12月

指挥:彭德怀战场:华北

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中共七大

1945.4 延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8.15 日本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怀抱。

第17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A.背景: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美国支持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

B.时间:1945年8月至10月

C.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

D.谈判目的:a、国民党:欺骗人民,为赢得内战准备时间;b、共产党: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E.结果:10月10,签订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全面内战爆发

A、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B、转战陕北:a、1947年3,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b、中

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进攻。

3、战略进攻开始

A、时间:1947年夏

B、军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C、意义: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威胁

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

A、背景:消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决战时机成熟。

B、时间: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C、辽沈战役:a、领导人:林彪、罗荣桓;b、军队:东北人民解放军;c、结果:解放全东北

D、淮海战役:a、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b、军队:中原解放军

和华东解放军;c、中心:徐州;d、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E、平津战役:a、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b、结果、1949年1月,傅作义率部队接

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F、三大战役的意义: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

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

A、时间:1949年4月;

B、命令:毛泽东、朱德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

C、结果:1949年4

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追歼残敌: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张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实业救国)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A.发展进程艰难曲折,机会短暂;

B.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C.发展程度极不平衡: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沿海沿江发达,广大内地落后;

D.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表现、原因

时期发展状况原因

A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萌芽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B一战期间发展的黄金时代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促进。

C一战后到民国结束不断凋谢和萎缩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②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初,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相继传入中国。中国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淞沪铁路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19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

4、1872年上海创办了《申报》。

5、1897年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

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

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

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期间建设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如: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建设成就:石油工业——大庆油田的建成;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涌现出“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

2、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

3、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时间:1971年9月;1976年10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时间:1978年底。

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第四部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

第9课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目的是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对外开放: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了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11课民族团结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共同发展的典型——西部大开发带给西部的新气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回归祖国:记时间,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与清政府腐败落后导致失地相比较。识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

3、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

第14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国外交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国初面临的环境(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遏制和封锁,许多国家缺乏了解)。政策的特点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目的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交成就是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最早是周恩来于1953年底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

最早同意的是印度和缅甸,后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性质、内容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重点是中国代表团对会议成功的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建交:到建交前的敌对关系,分析中美关系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了解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正式建交的三部曲。

2、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我国在何时哪届大会上恢复的?哪些国家提出议案?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时恢复的还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3、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何时加入?主题、内容和地位: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

合组织,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17、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研制或实验成功的时间、意义(地位):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研究的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运载火箭、航天技术的成就。

2、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成功时间,赢得了什么称号、评价及奖项要记住:1973年培育成功,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倡导者有四位科学家,批示者邓小平,八大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2.网络:生活变化,为什么说网络是双刃剑?《全国青少年文明公约》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划和成就。

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记住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科教兴国”战略:90年代提出,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奠基工程。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文学:两个创作高峰期,代表作品的特点。茅盾奖四个作品

2、体育:特别是近20年的世人瞩目的成就,有何原因、现实意义。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有何变化?

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1949年10月—1956年底的主题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土地改革、西藏解放完成遗留革命任务。

2、54门礼炮,代表参加第一届政协会的民族。人大根本目的是制宪。

3、解放方式与北平相同的是西藏,标志着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民族大团结。1959年进行民主改革,60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成为国家重要牧区。

4、1950年10月开始的抗美援朝,到了1953年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为标志取得胜利,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稳定的和平环境。

5、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为标志,在新解放区展开了土地改革。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取得胜利。结果确立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没有剥削。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对农业改造的道路是走集体化,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创举是对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6、1953年实行的一五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实现工业化,东北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向工业化迈进。

二、1956年-1966年的主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始于八大。

1、因果关系: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农村公社化

(公共食堂,大炼钢铁)严重经济困难全面调整经济

2、初级阶段已有48年。八大最大成果是指出任务(实现工业化),最重要的是分析社会矛盾。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转变)

1、1980年刘少奇案平反。两个凡是导致出现徘徊局面。思想大讨论“解放”的是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2、改革突破于农村:1978年,凤阳小岗村;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乡镇企业突起影响最深远。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1992年后推行公司、股份制。

3、(从广东、福建开始),深圳是窗口,海南最晚、最大。浦东是国际化经济、金融中心。最终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4、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核心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思想路线核心是实事求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这是党史的转折,根本原因是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

5、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理论是十二大(1982)提出的;十三大提出的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总路线,和三步走战略;十四大的突破是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三中全会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十四大形成了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