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赢问题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lO
0
一
。
1-I 一 . .
图 1 劳 动 者 在 家 务农 的 年 收 入 :
多 数 农 民在 家 务 农 的 年 收入 在 5 0 00元 以下 。通 过 计算 得 知 , 农 民在 家 务 农 的年 收 入 的平 均 值 约 为 3 0 5 0元 。
1 . 外 出 打 工 的 年 收入 。 过 下 面 的 图表 和 条 形 图 。 们能 够 .2 2 通 我
比率 5 .O 1 6
3 7 0. 5 1 37 2.
省 的农 民进 行 问卷 调 查 。 们 发 现 农 村 劳动 力 转 移后 。 民的 收 我 农
在 家务 农的 年收入 少于 3 0 00
30  ̄ 50 0 00 0 5 00 80 0 0  ̄ 0
入得 到 了很 大 的提 高 。 实践 证 明 。 村 劳动 力 转 移也 给 社 会 带 来 农 了很 大的 效 益 。 以要 完善 农 村 劳 动 力 转移 制 度 。 所 实现 农 民和 社
作 为 理性 “ 经济 人 ” 的农 民 为 什 么 会 积 极 地 涌人 到外 出打 工 的 潮
、一
数据 来 源 :来 自于本 次 问卷调 查 .下 同 。
6O
5 0
; 4 0
嚣 3O
20
流 中 呢 ?我 们 相 信 , 是 国家 政 策 的倾 向 , 这 更是 农 民权 衡 利 弊 之 后 的 结果 。 了对 这 一 原 因进 行 进 一 步 的分 析 . 们 对 安 徽 省 的 为 我
部 分 村 民进 行 了 实 地 问 卷调 查 。 1 问卷 调 查 的 统计 分 析 11 问 卷调 查 的基 本 情 况 。安 徽 省 是 我 国 的一 个 农 业 大 省 , . 也 是 劳 务输 出大 省 。 内农 村 有 大 量 劳动 力 需 要 转 移 。 省 我们 在 相 关 部 门 的协 助 下 。于 2 0 0 7年 9月 份 组 织 人 员 对 安 徽 省 的 五河 县 、 当 涂 县 、 城县 以及 颍 上 县 的村 民进 行 了实 地 问 卷 调查 。 次 共 舒 本 发 放 了 20 0 0份 问 卷 。 回 收 了 有 效 问 卷 17 7 8份 , 回 收 率 达
试论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表一
年 份
2 0 - 0 8年 安徽 省 流 向省 外 半 年 以上 人 数 0 0 20
2 0 00 20 01 2 0 2 0 2 0 20 2 0 2 0 2 0 01 03 04 05 06 07 08
播 、 控 系统 , 农 民 及 时 掌 握 就 业 信 息 ; 次 在各 主 要 劳 动 力 输 监 使 再 出 地 建 立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资 源 信 息 库 , 善 有 关 的 收集 、 递 手 完 传 段 , 需 求 者 根 据 自 己的 需 要 选 择 劳 动 力 , 而 做 好 输 入 地 与 输 使 从 出 地 的供 需 对 接 。
‘
罩 高
【 陶浪平. 3 】 统筹城 乡进程 中农村 劳动 力转移 的实证分 析一 昌
10 0 5万 人
20 0 8年 , 省 内 转 移 劳 动 力 占 2 % , 在 8 比上 年 下 降 57个 百 分 . 点 ; 均 为 0 3人 , 上 年 减 少 0 4人 。其 中 , 内 转 移 劳 动 力 户 . 2 比 . 0 省 中除 转 移 在 省 内 各 市辖 区 的 比重 有 所 上 升 外 , 县 内 转 移 的 却 在 出 现 大 幅 度 下 降 。 0 8年 , 县 内转 移 的 户 均 约 为 0 1 20 在 .3人 , 比 上 年 减 少 O0 .5人 , 占 比 重 由 上 年 的 6 .%下 降 为 5 .% , 所 55 59 下 降 94个 百 分 点 。安 徽 省 的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本 地 转 移 规 . 模 在 降 低 , 省 转 移 趋 势 在 上 升 , 且 转 移 出去 的 大 都 为 青 壮 外 而 年 劳 动 力 , 内 整 体 经 济 的 发 展 业 离 不 开 农 村 经 济 , 这 个 角 省 从 度 讲 ,这 将 不 利 于 我 省 农 村 经 济 和整 个 省 区经 济 的 协 调 可 持 续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向当地 非农产 业 、 省 内城镇 、 省 际跨 区域转移 , 到2 0 1 0 年安徽省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达 到 6 0 0 万人 如
此大规模 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对安徽社会稳定和谐 、 农
村经济发展 带来什 么样 的影响 . 政府又该制定怎样的劳 动力流动政策 . 这些 问题都值得探讨
女. 安徽 寿县 人 , 硕 士, 安徽 农 业 大学 经 济 管理 学院 副 院 长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研 究方 向 为 农 业技 术 经 济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0 5
安徽省 是一个 农业 大省 . 农 村 劳动力 资源 十分 丰
富 。由于 城乡 收入差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 以及个人 特
关键词 : 安徽 : 农村 劳动 力 转 移 ; 农 村 经 济发 展 : 对策 中图 分 类 号 : F 1 2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1 9 9 9 ( 2 0 1 3 ) 0 1 — 0 0 8 0 — 0 3
作者 简 介 : 朱虹 ( 1 9 8 7 一 ) , 女, 安徽 桐城 人 , 安徽 农 业 大学 ( 安徽合肥 2 3 0 0 3 6 ) 经 济 管理 学院 硕 士研 究 生 ; 张士 云 ( 1 9 6 4 一 ) ,
对剩余转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不
足从而对农村 的粮食生产 、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产生不利 影响 [ 6 ] 。 漆世兰 、 杨 锦秀 、 石川认为 , 大规模 的转移会给农
业生产发展带来土地利用率低 、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 、
收入约 5 2 8 5 元. 是全国水平的 8 9 % 这些剩余劳动力如
果不从农村内部转移出去 . 农民收入很难提高 2 0 1 0年 安 徽省 生产 总值 1 2 3 5 9 . 3 3亿 元 。一产 的贡献 率仅 为 4 . 2 2 % 耕地总面积为 4 1 8 1 . 2 9 千公顷 . 人均耕地面积约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巢湖 280 ) 300
要 : 当前 安徽 农村 流动 劳动 力的就 业技 能、 业 渠道 、 就 就 社会 保 障、 权利 维护等 几方 面的现状 进行调 查
分析 , 出造成 安徽 农村 劳动 力流动 就业 问题 的体 制机 制 障碍 , 找 并提 出相应 的解 决对策 。 以期提服务 , 实现城 乡社 会和 谐发展 。
n l ss o e e ly n k ls h e c n l fe ly n ,s ca e u t t .Ai n tfn i g o tt eo — ay i ft mp o me ts i ,t ha neso mp o me t o i s c r y ec h l l i mi g a d n u bs i h td so h ir r a o o o mp o me tme h n s o y tm ,a d p t o wa d c re p n i g s l to s n a e fAn u a l b rf w fe ly n c a im fs se u l l n u sfr r or s o d n ou in .I
安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普遍较低。如下表 l 所示 , 6名被调查者中 , 9 7 目前从事管理型工作 的 占6 6 %, .6 从事技术型工作的占2 . 1 14 %。由此可以判断, 安徽农村流动劳动力中 , 技能型劳动力不足三 分之一 , 多数流动就业人员未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 只能从事生产操作工作或体力型劳动 , 以获得对文化 难 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收稿 日期 :0 1一 6— O 21 o 3
作者简介: 陈平 ( 99一 , , 16 ) 女 安徽省灵壁县人 , 硕士, 讲师 , 主要从事农 村区域发展研究。
安徽省劳动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
、
充分就业是安徽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源泉 之一
从人 口规模来看 , 安徽无疑是一个劳动力供 给极其丰富的省份。20 04年, 安徽省 常住人 口62 万 28 人, 在全国排名第 8 目前 , ; 安徽的人 口年龄结构中, 劳动年龄人 口的比重较高, 这进一步提高 了劳动力供 给的总水平。根据 20 年第五次人 口普查数据 , 6 岁人 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为 6 .2 00 1 4 5— 69 %。在全部 1 5— 6 4岁劳动年龄人 口中, 相对年轻的劳动年龄人 口即 1 3 岁人 口合起来 , 5— 9 占到了全部人 口的 3 .2 9 2 %。 也就是说 , 从劳 动力供 给 的总体 状况看 , 为年 轻 的劳 动力 是劳动 力 的主要 组 成 部分 。这 也预 示着 , 动 较 劳 供给队列效果会在未来 2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0 保障安徽劳动力供给的有利地位。同时, 在改革期间 , 劳 动力资源的优势也成为安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最基本的优势之一。作为一个劳动力丰富 、 资本相对稀缺 的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省份 , 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安徽工业比较优势所在。 庞大的人 口基数和较高的劳动年龄人 口比重 , 构成了安徽劳动力供给的巨大优势。因此 , 安徽实行了 近 3 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0 不仅极大地控制了人 口总量 , 有助于人 口、 资源 、 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 也通过 较早地赢得年龄结构优势 , 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泉。
wwwcqvipcom第21卷第5期丁华军安徽省劳动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53技术资本壁垒的先发优势不突出随着要素价格逐步上扬和市场份额不断分割不仅产业的后续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而且容易引起中西部地区后发产业取向的低成本冲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基于安徽省1990—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引言
1 9 8 2年 1 月 1日, 中共 中央发 出第一个关于三农 问题 的
“
一
8 4 2万 人 , 2 0 0 9年流动人 口增加 到 9 9 2万人 , 流 动人 口规 模
的扩大 , 加速了农 村劳动力 的转移 。 研究表明 , 劳动力从农 业 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 劳动力 流动对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达到 1 6 %~ 2 0 % 。因此 , 研究 安徽 省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 为政府 制定 相应的 政策提供 决策依据 , 引导农村 劳动力合 理 、 有序 的转移 , 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 , 推 动农村 的不断变革 和社会进 步 , 更好地 解
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 问题 。
一
号文件” , 至今 , 中央已出台 l 3 个关注三农工作 的中央“ 一
号文件 ” , 始终把 三农工作放在重 中之重 的地位 。 三农 问题 的
核心是农 民问题 , 农 民问题的核 心是收入 问题 , 收入 问题 的
核心是就业问题 ( 李盛曼 、 马朝红 , 2 0 0 7 ) [ 1 1 。农村 富余 劳动力
2 0 1 3 年第 1 5 期
总第 1 9 7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C RE S E ARCH GUI DE
No . 1 5, 2 0 1 3 S e i r a l No . 1 9 7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影 响 因 素
基 于安徽省 1 9 9 0 —2 0 1 0年数据的 实证分析
业人 口比重 占全省 总人 口的 7 7 . 2 %, 三农 问题 一直制约安徽
农村 劳动力从农业 向非农产业 转移 的就 业规模 ; 该值解 释变量 X)
阜阳就业分析报告

阜阳就业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阜阳市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的就业形势和趋势。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以及就业政策的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
2. 劳动力市场概况阜阳市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阜阳市的劳动力总人口约为X万人,其中男性占X%,女性占X%。
劳动力市场主要由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组成。
3. 产业结构分析3.1 制造业阜阳市的制造业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该行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电子制造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3.2 服务业阜阳市的服务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
该行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和旅游等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该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农业虽然阜阳市的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少,但仍然是该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
农业行业主要包括粮食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该行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为农村就业提供了机会。
4. 就业政策分析为了促进阜阳市的就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
其中包括鼓励外商投资、支持创业和培训等措施。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就业趋势展望根据对阜阳市就业情况的分析,可以预见以下几个趋势: - 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增加; - 服务业将继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就业机会将增多; - 政府将继续出台更多的就业政策,以促进就业形势的稳定和改善; - 农业将继续减少在就业中的比重,农村劳动力将逐渐向其他行业转移。
6. 结论阜阳市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和发展的趋势。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计与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成特点、就业领域、影响、问题与挑战以及政策建议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背景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政策引导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原因,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政策等,都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流动劳动力的构成特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化,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二是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三是流动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劳动力占比较大;四是流动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
三、流动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
建筑业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就业领域,因为建筑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制造业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就业领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玩具制造等。
此外,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产业经济学课程作业论文题目: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任课教师:杨五兰小组成员:负责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分析:吴悦(1110022030)强国华(1110022028)陈娟(1110022033)负责劳动力流动理论分析: 余静(1110022041)孙瑞雪(1110022040) 负责解决措施:许媛媛(1110022018)陈红(1110022017)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摘要: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规模急剧扩大。
本文对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现状和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运用刘易斯理论中城乡二元结构等理论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分析,找出解决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措施,以促进安徽省劳动力健康转移。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城镇化、配第—克拉克定律、刘易斯理论、经济发展目录摘要、关键词 (1)1.引言 (2)2.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2)2.1劳动力转移规模 (3)2.2劳动力转移方向 (3)2.3劳动力转移结构 (4)3.安徽省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4)3.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不高 (4)3.2有关政策、体制不完善 (5)3.3劳动者素质较低 (5)3.4城市就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不足 (5)4.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 (5)4.1配第—克拉克定律 (6)4.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6)4.3刘易斯拐点 (6)4.4“人口红利”理论 (7)5.解决措施 (8)5.1大力推动安徽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省内就业 (8)5.2完善相关政策、体制 (8)5.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9)5.4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力扩大本地就业 (9)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 (10)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1.引言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
2011年末全省总人口6876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
全省共有17地级市,44市辖区,5县级市,56县。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经济在全国居于第九位。
和农业相比,安徽省的工业发展相对不足,工业化与城镇水平低于国家水平。
2011年安徽省生产总值(GDP)15300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3.8%,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015亿元,第二产业为8309亿元,第三产业为4976亿元。
如图1所示,安徽省2001-2011年GDP总量逐年上升,经济持续发展。
图一 2001-2011年安徽省GDP变化图劳动力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更好的发展经济,促使GDP的进一步增长,合理的利用劳动力资源,以使人们的劳动发挥出最大价值,这是很有必要的。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流动,处理好劳动力的问题有利于安徽经济的进步。
下文将就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方案进行具体分析。
2.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及中心城市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向市场化转轨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继续致富的必然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客观的更新。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流动在很大方面代表了我省劳动力流动的总体情况。
年份总数(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2007 6675.7129 21.98 38.72008 6740.8759 22.23 40.52009 6794.53 22.33 42.12010 6826.63 22.71 43.22011 6875.87 22.93 44.8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和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下面我们从转移的规模、转移的方向、转移结构三方面来做下阐述。
2.1劳动力转移规模2008年的954万人增至2011年的1199万人,这绝对化的数字充分说明了安徽省劳动力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的可耕地越来越少,土地越来越贫瘠,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二是示范效应,村中有人外出打工,回来后收入不菲,比从事农业的收入要高很多,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亲帮亲,邻助邻,越来越多的人都被带出农村走向城市。
2.2劳动力转移方向%)移,光是江浙和上海地区就占了总转移数量的75.67%,其次是广东地区占5.62%,然后是京津地区占5.35%。
而向西部和中部地区转移的数量就很少,主要原因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活质量较低,行业和产业较少。
%)如合肥、芜湖、淮南、蚌埠、安庆、马鞍山等迁移,一则是这些城市经济在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劳动,二则是省内转移路程近,许多人都是农忙季节回家务农,农闲季节则进城务工,对这些兼业转移的劳动力来说,省内则是他们理想的选择。
省内转移与省外转移就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末农村劳动力在省内流动占31.23%,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68.77%。
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主要流向外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省内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及相关政府制定的政策还不到位,以至于我省省内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大,大量劳动力需要向省外转移。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主要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这主要也是因为二三产业价值高。
第二产业从业的人数最多,则是因为它相对第三产业技能与知识要求低点,许多人在技能培训中或是别人现场教学下稍微学习一点便可从事其行业。
2.3劳动力转移结构就劳动力转移结构而言,从年龄结构上看,2011年安徽省外出劳动力中20-40岁的人占了55.5%,外出务工人员大多都是青壮年,而把老年人和孩子丢在家中,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或是手工生产活动,成为留守人员。
从性别结构上来看,2011年外出劳动中男性比例为55.81%,而女性比例为44.19%,性别比为126.28。
这符合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在农村地区,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男主外,女主内”等仍十分盛行。
从行业与地区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到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地区;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技术要求低等特别明显。
3.安徽省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从以上数据,可以了解到,我省每年的劳动力流动数量都很大,而劳动力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其流动情况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但是,就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来看,劳动力流动不均衡,劳动者素质不高等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不利于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下面具体分析安徽省在实际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不高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原因。
从图一能看出,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11年的GDP比上一年增长了23.8%。
但与全国相比,安徽还处于落后地位。
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到经济更发达的地方去工作生活,这就造成了我省劳动力的大量流出。
安徽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较晚、水平还比较低,这种情况对农村劳动力省内的有效转移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到2011年,全省有城市17个、建制镇915个,全省城镇居住人口由2001年的179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674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9.3%提高到44.8%,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水平的5—6个百分点,这说明安徽省农村人口转移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如果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则安徽省至少可以多转移400到500多万人。
而提高城镇化率是实现农村人口就地转移一个重要途径。
3.2有关政策、体制不完善3.2.1户籍制度制约几乎每一个外出打工人员都会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户籍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打工人员是不能够得到身份转变的。
因此出现了一个矛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是在户籍方面仍然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转变。
这种户籍制度导致大量的农村打工者在城市长期工作却难以得到城市户口,不能有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旧的户籍制度与新的经济体制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3.2.2土地制度制约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劳动资料,土地尤其是耕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农业对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据安徽省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安徽农村人均农业耕地面积最优规模在2.20-2.40亩,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水平还将继续提高。
而现实中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亩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最基本的需求。
在现有户籍制度下,如果迁移人口获得城市户口,就必须放弃农村土地。
但由于跨省和在大中城市获得户口的门槛很高,而小城镇户口吸引力不大,迁移农民一般不愿意切断与乡村的联系,这就导致了即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并从非农业部门获得主要收入,迁移人口仍然不会放弃土地,农村土地调整的压力仍然持续存在。
3.3劳动者素质较低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已从各方面显现。
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职业技能培训程度、劳动力的性别,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程度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安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对于发展劳务输出有着成本上的优势。
但相对于数量上的丰富,劳动力质量却不高,这种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稀缺的矛盾一直制约着安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短期内投资不多,环境压力不大,又能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劳务经济,是解决农村剩余人口就业的最佳选择。
但劳务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农村教育产业的配套发展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如果输出的劳动力一直停留在低层次上,在农村劳动力依靠体力吃饭的黄金时期消失后,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非但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还有可能成为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区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3.4城市就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不足安徽省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城市人口过分膨胀导致了城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下降,交通拥挤,用地紧张,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人们找不到工作,社会上出现大量闲置人员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然而和城市相反的,农村人口稀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
这样一来,农村的经济得不到发展,乡镇企业又不推进改革,又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外流,最终导致农村的萧条与城市的畸形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