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1放大镜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有关,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2、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3、凡是透明的、圆形的物体都有放大功能。

如水滴、圆柱形的玻璃棒、装水的杯子、哈哈镜等。

4、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

5、放大镜的特征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镜会发生折射。

6、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7、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还能帮助我们看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8、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⑴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⑵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9、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镜是凸透镜,它的特征是透明、中间厚边沿薄。

一.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会发现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

复眼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

复眼对光和闪烁特别敏感,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2、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灵敏)。

5、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6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苍蝇的脚由脚毛、钩爪、爪垫爪、粘液组成。

7、认识几种昆虫的触角一.3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一样,都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doc

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doc

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3,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4,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5,食盐、白糖、碱面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降低温度等。

6,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7,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 倍的显微镜。

8、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

(详见课本P13)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标本的移动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3)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制成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0,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3、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还看到了叶表皮上的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场所。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反之,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小)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大)了。

7、(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看,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9、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0、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3、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微小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功能。

以下是《微小世界》的知识点:一、细胞的组成: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3.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4.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许多细胞器。

5.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二、细胞的种类:1.脂肪细胞:储存脂肪,提供能量。

2.毛细胞:表面有许多毛,起到吸收和排泄的作用。

3.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4.骨细胞:构成骨骼,提供机械支撑。

三、细胞的功能:1.取食作用:通过细胞膜吸收食物。

2.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和食物产生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排泄作用:通过细胞膜排除体内的废物。

4.生长和繁殖作用: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从而使生物体生长。

5.感受作用:感受外界刺激,传递信号给其他细胞。

6.运动作用:一些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如纤毛细胞和肌肉细胞。

7.分泌作用:一些细胞可以产生和释放化学物质,如内分泌细胞和胰岛细胞。

四、细胞的特点: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3.细胞能自我复制,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4.细胞之间可以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五、细胞学的重要发现:1.约翰·克里斯汀·道尔顿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2.罗伯特·胡克观察到了第一个细胞,并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3.玛莉·莱恩提出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假说。

4.雅歌利奥·花马克发现了细胞核。

六、常见的细胞器:1.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中心”,负责产生能量。

2.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平滑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

3.高尔基体:参与物质的包裹和运输。

六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

六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的特点与作用:放大镜是凸透镜,中间较厚、边缘薄、透明,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放大镜在生活生产中有诸多应用,比如可以帮助人们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细节。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昆虫的身体构造在放大镜下呈现出奇特的形态,例如蜻蜓、苍蝇的眼睛是复眼;昆虫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等。

晶体的概念与特征: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这类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早期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后来又出现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到了细胞。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的分类: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化学变化是指产生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的现象与判断:化学变化通常伴随各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例如,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在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一些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的知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
根据其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举例来说,氧气是由两个氧元素原子组成的元素,而水则是由氧气和氢气两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化合物。

2. 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和测定得到的
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特点和行为。

3. 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
氧气和铁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氧化铁,这就是铁的化学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过程。

4. 物质的变化
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

而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如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
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掌握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感谢大家的阅读!。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有:(出生时的脚印)、(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每年的体检卡)、(身高体重的数据)等。

2、我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有(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能力提高了)。

3、(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4、通过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发现:(6到10岁身高、体重增长缓慢,10到12岁身高、体重快速增长)。

5、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因为体重太重而骨头被压碎,甚至血管破裂。

)6、人体生长发育的两个生长突增期是(到1岁)、(10到12岁)。

7、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青春期的特点。

8、(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青春期)是生命重要的时期。

9、(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10、女孩大约从(10岁)入手下手,将陆续进入芳华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期间,我们的(身材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宏大的变革。

11、芳华期男女(身高)最早出现快速生长。

12、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13、女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乳房发育)、(长出)、(月经初潮)、长出腋毛)、(臀部变宽)等。

14、男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增长)、(出现喉结)、(长出)、(长出腋毛)、(首次遗精)、(出现胡须)等。

1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1)性意识骤然增长(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16、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1)要注意月经期的卫生(2)不穿高跟鞋(3)不拔胡须(4)不吸烟、不酗酒(5)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6)防治青春痘(7)不束胸勒腰(8)不要过度使用嗓子17、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的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8、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整理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

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会测量自己身高和体重并记录。

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称。

2.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脱鞋,身体站直,目视前方. 测量体重时,衣物越少,测量结果越准确。

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定后读数。

3.科学用脑五要素是:反复强化. 课程交替 . 勤于思考 . 动静结合 . 适当休息。

4. 9 -10岁(或10-11 岁)这一年间长得特别快,这是你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标志。

除了这段时间,人还有一个生长高峰期,就是从出生到一岁这一年间。

5.青春期是我们儿童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

女孩大约从十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微晚一些。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6.青春期的心理特点:(1)性意识骤然增长,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情绪不稳定,容易与老师家长对立;(5)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7.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老年人为社会和家庭奋斗了一生,作出了很大贡献。

人老老后,体质变差,记忆力减退,听力和视力下降,容易生病,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顾;而幼儿非常小,不懂事,没有自理能力,也需要得到大人的照顾。

8.成长的标志有很多,比如: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懂事了、鞋子变得挤脚了。

9.人的一生要经过婴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在斯芬克司之谜中,聪明勇敢的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幼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

10.根据父母的身高预测自己长大的身高( 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1.08 ,女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0.928+母亲身高)÷2) ,根据现在的身高预测自己长大的身高,根据自己的脚长预测长大后的身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总结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两边较薄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可以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放大镜的倍数(越高),视野(越小)。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

9、晶体的形状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1、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3、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5、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6、(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7、(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的作用:(排泄、繁殖、呼吸、生长、发育、消化、遗传)等。

18、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9、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20、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2、在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时,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23、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25、认一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