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有哪些特色节庆活动 吉林的特色传统节日习俗大全→品牌网

合集下载

吉林有哪些特色节庆活动 吉林的特色传统节日习俗大全→品牌网

吉林有哪些特色节庆活动 吉林的特色传统节日习俗大全→品牌网

吉林有哪些特色节庆活动吉林的特色传统节日习俗大全→品牌网吉林省传统岁时节日一般主要源于农事需要,并在历史上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

同时,吉林省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吉林省少数民族主要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

这些民族,又各有独特的习俗。

因此,吉林省各民族的节庆习俗,既有民族间的岁时习俗影响,又带有自己鲜明的民族色彩。

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是载体,相应的民俗文化是内容,二者水乳相溶,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多与游牧渔猎农事活动相结合,以歌舞娱乐、体育竞技相融合,独特的民风习俗背后,蕴含着追求真、善、美的积极向上精神。

一.吉林各民族的节庆1.满族节庆:满族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满族的传统节日。

欢庆元宵节要大放彩灯,故俗又称为“灯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节日当天晚上,满族家家户户悬灯,人人以观灯为乐。

上元节除了张灯、舞灯、赏灯等主要的活动外,还演出各种民间歌舞、百戏技艺等等,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满族走百病满族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有“走百病”的习俗。

《奉天通志·礼俗二》载:“十六日,妇女于日暮结伴至空地,步行一周,或至邻家小坐而回,名曰‘走百病’。

”有的地方妇女“走百病”是在冰上打滚,俗称“枯辘冰”。

边滚边念诵:“枯辘转辘冰,不腰痛、不腿痛,枯辘枯辘冰,身上轻一轻。

”满族颁金节颁金节是满族人的节日,满语即“颁金扎兰”。

“颁金”满语意为“诞生”,“扎兰”意为“喜庆之日”。

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族,并且正式宣布从此,满族人民要为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

新疆满族在十月十三日这一天,满族人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民族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同时,还准备奶茶、萨琪玛、打糕、金丝糕等民族食品,供大家品尝。

吉林地区传统春节习俗大揭秘

吉林地区传统春节习俗大揭秘

吉林地区传统春节习俗大揭秘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吉林地区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一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吉林地区传统春节习俗的来龙去脉,揭秘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年夜饭——团圆之味春节的第一天晚上,全家人都会欢聚一堂享用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在吉林地区,传统的年夜饭通常以饺子为主食。

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寓意着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团结、和睦。

此外,年夜饭上还会摆上鱼、烤乳猪等丰盛的食物,以示整个家庭的富裕与吉祥。

二、祭拜祖先——传承之情在春节期间,吉林地区的人们会前往祖坟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拜祖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对家族的思念和传承的一种方式。

人们会在祖坟前焚烧纸钱,敬献美食等物品,向祖先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和幸福。

三、舞狮舞龙——醒狮祈福舞狮舞龙是吉林地区最为盛行的民间舞蹈之一。

在春节期间,舞狮队伍会穿梭于街头巷尾,表演狮子的腾跃、抓咬等动作,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

同时,舞狮队伍还会拜访各个商家,为其表演舞狮,并以此来祝福商家生意兴隆。

四、放鞭炮——驱邪纳福放鞭炮是吉林地区另一项传统习俗。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驱除邪气,辟邪招福。

所以,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纷纷点燃鞭炮,烟花爆竹的轰鸣声铺天盖地,让整个夜空都充满喜庆和热闹。

五、拜年——传递祝福春节期间,人们会相互拜年,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问候。

拜年是吉林地区人们之间的一种传统社交方式。

拜年过程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以示对年轻一代的关爱和祝福。

同时,弟兄姐妹之间也会互相交换礼物,增进情感。

六、年俗游园——欢度佳节春节期间,吉林地区的公园和景点都会迎来大量游客。

人们会结伴出游,欣赏冰雪景观,体验冰雪运动,感受冬季的乐趣。

尤其是在吉林的雪乡和长白山等地,人们可以玩雪、滑雪、烤火等,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假期。

七、元宵灯会——闹元宵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祝福的日子。

吉林地区的元宵节庆祝活动通常包括灯谜猜解、猜灯谜、赏花灯等。

吉林地区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民俗习惯

吉林地区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民俗习惯

吉林地区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民俗习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吉林地区最盛大、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吉林地区的人们秉承着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延续着古老的习俗和民俗习惯。

本文将介绍吉林地区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民俗习惯,带您领略这个地区独特的春节风情。

1. 压岁钱与贴春联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一般会给小孩子压岁钱,压岁钱以红包的形式给与。

这是一种祝福和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表达,也是传统习俗中的一部分。

此外,贴春联也是吉林地区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家门口、窗户上或者春联挂的地方贴上一副对联,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美好。

这些对联通常寓意着吉祥、幸福、富贵等,给人们带来欢乐与希望。

2. 年夜饭与拜年在吉林地区,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品尝各种美味佳肴,享受团圆的氛围。

年夜饭上,鱼、肉、蔬菜等丰富的食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鱼更是象征着年年有余。

人们相信吃了年夜饭,全家人的来年将会幸福美满。

与年夜饭相伴的是亲友间的拜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到亲朋好友家中拜年,献上新年的祝福,并互相交换红包和小礼物。

这是一种互相尊重、关心和关爱的表达方式,也是增进感情的良机。

3. 舞龙舞狮与杂耍表演在吉林地区,舞龙舞狮和杂耍表演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活动形式。

舞龙舞狮是一项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表演艺术,人们会聚集在广场或街道上观看、参与表演,为新年增添喜庆气氛。

除此之外,吉林地区的杂耍表演也十分有名。

杂耍表演包括蹦高、花轮、杂技等各种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展示了吉林地区的民间技艺,也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惊喜。

4. 庙会与灯谜猜字春节期间的庙会是吉林地区另一个重要的活动。

人们会聚集在庙会上,品味各种美食、参加游戏娱乐活动、观看表演,感受着浓厚的年味。

庙会上还会有摊位供人购买纪念品和小吃,给人们带来了节日的纪念。

与庙会相应的是灯谜猜字活动。

人们在庙会上或者家庭聚会中会进行灯谜猜字,通过解答谜面来增进知识和娱乐。

吉林春节庆祝活动的特色

吉林春节庆祝活动的特色

吉林春节庆祝活动的特色在吉林省,春节庆祝活动一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吉林省以其多元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而闻名,其春节活动更是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惊喜。

本文将介绍吉林春节庆祝活动的几个特色。

一、冰雪嘉年华作为中国最大的冰雪产区之一,吉林省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享有盛名。

每年冬天,吉林省举办各种冰雪节庆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吉林市的冰雪嘉年华。

在这个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壮观的冰雕、雪雕展览,还可以体验各种冰雪运动项目,如滑冰、滑雪等。

此外,还有各种娱乐活动,如冰上音乐会、烟火表演等,使得整个庆祝活动更加精彩纷呈。

二、舞狮龙灯舞狮龙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表演艺术,也是吉林省春节期间最热门的庆祝活动之一。

舞狮和龙灯具有象征吉祥、驱邪、辟邪的寓意,吉林省的各个城市和乡村都会在春节期间举办盛大的舞狮龙灯表演。

这些表演通常伴随着鼓点、锣声和烟花爆竹的响声,给人们带来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

不仅本地居民,游客们也纷纷慕名前来观看这一精彩的表演,使得整个庆祝活动更加热闹和欢乐。

三、年夜饭年夜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活动,也是吉林省春节期间的一大特色。

在这一天,吉林省的每个家庭都会备办丰盛的年夜饭,供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

吉林省的年夜饭以海鲜为主食,如鱼、虾、螃蟹等,用来寓意年年有余。

此外,还会有各种传统特色小吃,如饺子、年糕等。

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美食,寓意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给人们带来了温馨和快乐。

四、祭祖活动在吉林省的农村地区,人们在春节期间还会举行祭祖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这一活动通常包括祭拜祖先的仪式、祭祀神灵的仪式、祈福活动等。

人们会亲手制作香花、烧纸钱、燃放鞭炮,还会准备丰盛的供品,以供祖先和神灵享用。

祭祖活动不仅具有传统的宗教意义,也是家庭和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使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家族的传统更加深入。

总结:吉林省春节庆祝活动的特色丰富多样,每一项活动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美好祝愿。

吉林春节传统习俗独具特色

吉林春节传统习俗独具特色

吉林春节传统习俗独具特色吉林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春节是吉林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体验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吉林春节传统习俗独具特色,以下将详细介绍吉林省春节庆祝活动及相关传统习俗。

一、春节前的准备工作吉林省的春节庆祝活动通常会提前几天开始。

在春节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将屋内外彻底打扫干净,以驱除旧岁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此外,人们还会赶制年货,包括各种特色食品,如腊肉、腌菜、年糕等,以及新衣服、新鞋子等。

二、除夕晚的庆祝活动除夕晚是吉林省春节庆祝活动的高潮。

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一顿丰盛的晚餐,其中包含丰富的菜肴,象征着富饶和团圆。

年夜饭后,家人们会一起欣赏春节晚会,包括舞龙舞狮、杂耍、歌舞等节目。

此外,放鞭炮是除夕晚上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相信鞭炮声能驱散邪灵,保佑家庭平安。

三、春联和门神的贴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在门上贴上春联和门神,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平安。

春联是写有吉祥的对联,常常由长辈或有文化修养的人书写。

门神则是贴在门上的画像,常常是神话传说中具有驱邪辟邪能力的人物形象。

春联和门神的贴挂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装饰方式。

四、走亲访友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朋好友,表达新年的祝福。

走亲访友是春节期间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人们会携带礼品,如水果、糖果、酒等,到亲友家中拜年。

在拜访的过程中,人们会互赠红包,这是一种象征祝福和繁荣的方式,通常包含一定金额的钱。

五、庙会和灯谜猜谜春节期间,吉林省的许多城市会举办庙会活动。

庙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表演,购买到各种物品,品尝到各种美食。

此外,庙会上还会有丰富多彩的灯谜猜谜活动,人们可以通过猜灯谜来增进智慧,增加趣味。

六、舞狮和舞龙吉林省的春节期间,舞狮和舞龙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活动。

舞狮和舞龙通常在除夕晚上进行,人们用特制的龙和狮子模型,通过舞蹈来表演祈福和驱邪。

这些表演逐渐成为了一种吸引人们眼球的艺术形式。

吉林春节传统庆祝习俗

吉林春节传统庆祝习俗

吉林春节传统庆祝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吉林地区有着独特而又丰富多样的庆祝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吉林地方文化的特色,也代代相传,成为了吉林人迎接新年,祈福祝福的重要方式。

以下将为您介绍吉林春节传统庆祝习俗。

一、春联贴窗春节前夕,吉林人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

春联是由对联组成的,上联和下联通常由对仗的字句构成,寓意丰富多样。

吉林人常常选择“寿”、“禧”、“财”、“喜”等字作为上联,希望迎接新年后能够得到富贵和吉祥。

春联贴窗的习俗不仅能增添新年的气氛,也被认为可以驱邪辟邪,保佑全家平安。

二、守岁迎新除夕夜,在吉林地区有守岁的传统习俗。

家人会一起围坐在一起,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品尝着传统年夜饭。

接近午夜时分,大家会点燃爆竹和烟花,迎接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意义在于辞旧迎新,以期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此外,在守岁期间,人们也会互相祝福,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增进家人间的感情。

三、拜年打麻将在吉林地区,春节期间走访亲朋好友是传统的习俗之一。

每逢正月初一,人们会穿上富有年味的新衣,到亲朋好友家中拜年。

拜年时,长辈会给子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此外,拜年还意味着表达友情和亲情,传递节日的祝福。

另外,吉林人在拜年时也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一边娱乐一边增进感情。

四、舞狮舞龙吉林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中,舞狮舞龙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舞狮舞龙通常在正月初一进行,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狮子和龙的服装,表演出逗趣而又灵动的动作。

这一表演形式不仅能增加节日的热闹气氛,也寓意着驱邪祈福,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五、元宵节猜灯谜吉林地区的春节庆祝还会延续到元宵节,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在元宵节晚上,吉林人会到街上参加猜灯谜的活动。

各种各样的谜语会被写在彩灯上,人们需要猜出灯谜的答案。

这一活动既增强了人们的智力,也增进了社区的互动与交流。

以上就是吉林春节传统庆祝习俗的简要介绍。

吉林春节传递的喜庆习俗

吉林春节传递的喜庆习俗

吉林春节传递的喜庆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吉林省,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不仅代表着吉林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祝福,也传递着喜庆和团结的文化价值观。

以下是吉林春节传递的喜庆习俗:一、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它通常由对联和横批组成。

对联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横批则是对上联和下联的总结或补充。

吉林的春联常常以红色为底色,用黑色或金色书写,寓意喜庆和繁荣。

贴春联不仅能增添节日氛围,也带来好运和吉祥。

二、包饺子包饺子是吉林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除夕夜,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动手包饺子。

这象征着团圆和祝福,并有一种“团圆圆”的寓意。

在包饺子时,人们会将一部分饺子藏起来,留到年末再吃,以期能带来好运和财富。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之一,也是吉林春节不可缺少的习俗。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驱散邪灵和厄运,带来好运和幸福。

此外,放鞭炮的声音也象征着吉祥和欢乐,能让人们在新年之际充满激情和热情。

四、拜年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会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拜年是表达关怀和友好的方式之一,也是传递团结和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吉林人通常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到亲戚朋友家中拜访,同时还会带上礼物,表示心意和祝福。

五、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吉林春节期间常见的活动,也是寓意吉祥和繁荣的传统节目。

人们会身着五颜六色的狮子和龙的服装,扭动身体,表演各种动作和技巧。

舞狮舞龙表演不仅能给观众带来喜悦和欢乐,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六、赏花灯赏花灯是吉林春节的重要环节之一。

人们会在家门口、公园或街头悬挂各式各样的花灯,包括动物、花朵、灯笼等。

花灯的绚丽色彩和炫目光芒,带给人们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同时,赏花灯也寓意着新一年里团圆、欢乐和如意。

吉林春节传递的喜庆习俗不仅仅代表着一种传统,更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这些习俗传递着喜庆、团结和友好的文化理念,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关爱家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吉林地区春节习俗的民间艺术表演

吉林地区春节习俗的民间艺术表演

吉林地区春节习俗的民间艺术表演在吉林地区,春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各种民间艺术表演来庆祝这个喜庆的时刻。

这些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充满节日气氛,独具地方特色。

本文将介绍吉林地区春节习俗的民间艺术表演。

一、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吉林地区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演之一。

人们制作出巨大的龙和狮子造型,手持细长的竹竿,在鼓乐声中起舞。

舞龙舞狮寓意祈求好运和招财,也是表达对新年来临的喜庆欢迎。

吉林地区的舞龙舞狮形式独特,以灵动的舞姿和精妙的技艺闻名,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目。

二、踩高跷:踩高跷是吉林地区春节期间常见的表演活动。

表演者身穿鲜艳的服装,腿踩着高高的木质跷板,轻巧地行走和跳跃。

他们的动作矫健,稳步如飞,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惊叹之感。

踩高跷的表演者通过操控跷板的高低,变换身姿和动作,展示出独特的协调性和技巧。

三、杂技表演:吉林地区的春节期间还有各种精彩纷呈的杂技表演。

表演者们身手敏捷,有着出色的平衡能力和柔韧度。

他们能够做出高难度的倒立、翻跟头、手翻等动作,让观众们目瞪口呆。

杂技表演融合了舞蹈、武术和技巧,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震撼。

四、锣鼓表演:锣鼓表演是吉林地区春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演者们身穿传统的戏剧服装,手持锣、鼓等乐器,奏响激昂欢快的音乐。

他们的节奏感和默契配合,使得表演更加动感和热烈。

锣鼓表演既能增添喜庆氛围,也是表达对新年祝福的一种方式。

五、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在吉林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吉林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如朝鲜族的锦秧舞、满族的勇壮舞蹈等。

舞蹈者们身着华丽的服装,以优美的动作和舞姿展示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民间舞蹈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吉林地区的文化传统,也为观众们带来了艺术享受和视觉盛宴。

在吉林地区的春节期间,民间艺术表演丰富多样,为人们营造了喜庆和欢快的氛围。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体现了吉林地区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精神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有哪些特色节庆活动吉林的特色传统节日习俗大全→品牌网吉林省传统岁时节日一般主要源于农事需要,并在历史上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

同时,吉林省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吉林省少数民族主要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

这些民族,又各有独特的习俗。

因此,吉林省各民族的节庆习俗,既有民族间的岁时习俗影响,又带有自己鲜明的民族色彩。

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是载体,相应的民俗文化是内容,二者水乳相溶,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多与游牧渔猎农事活动相结合,以歌舞娱乐、体育竞技相融合,独特的民风习俗背后,蕴含着追求真、善、美的积极向上精神。

一.吉林各民族的节庆1.满族节庆:满族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满族的传统节日。

欢庆元宵节要大放彩灯,故俗又称为“灯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节日当天晚上,满族家家户户悬灯,人人以观灯为乐。

上元节除了张灯、舞灯、赏灯等主要的活动外,还演出各种民间歌舞、百戏技艺等等,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满族走百病满族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有“走百病”的习俗。

《奉天通志·礼俗二》载:“十六日,妇女于日暮结伴至空地,步行一周,或至邻家小坐而回,名曰‘走百病’。

”有的地方妇女“走百病”是在冰上打滚,俗称“枯辘冰”。

边滚边念诵:“枯辘转辘冰,不腰痛、不腿痛,枯辘枯辘冰,身上轻一轻。

”满族颁金节颁金节是满族人的节日,满语即“颁金扎兰”。

“颁金”满语意为“诞生”,“扎兰”意为“喜庆之日”。

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族,并且正式宣布从此,满族人民要为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

新疆满族在十月十三日这一天,满族人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民族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同时,还准备奶茶、萨琪玛、打糕、金丝糕等民族食品,供大家品尝。

许多满族作家、画家、书法家、艺术家等为大家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庆祝活动十分热烈而有趣。

填仓节填仓,又名“添仓”,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为“大填仓”。

2006年9月22日北京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记载: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这一天满族人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禽家畜形状的灯若干盏,内煲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埂子蘘棉花制成。

入夜,灯内入油,将粮仓等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

仓官爷骑着马,马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漂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骑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轧了油,黑豆喂了牛。

”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这一天满族人家讲究煮粘高粱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制一只小马插在饭盒上,意思是犁好庄田,马往家驮粮食,粮仓高产,丰衣足食。

二十三放上,二十四日在添上新饭,还要连着添三回新饭,一直到二十五日,次数越多越好,表示粮多,仓满。

有的将一盒干饭放在仓里,用高粱秫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连添三日,以此为“添仓”,以求丰年。

满族农民在这一天讲究吃“小米干饭杂面汤”表示五谷丰登。

营房中的满族人家不祭仓神,这一天要出门购物买些米面、煤炭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认为是买东西是“添仓日‘填仓’,一年无饥荒”,这一天要吃炸春卷、炸盒子,若有客人来,一定要使其尽饱而去,吃饱肚子也叫“填仓”。

清廷对此节也很重视,《养吉斋丛录》卷十三“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

乾隆嘉庆年间,御制诗甚多,实日食饼”。

吃肉节古代满族人没有历法,自古与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许多节日与中原一样,但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又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月一日是汉族的中和节,食用江米面作的太阳鸡糕,糕上印金鸡圆光,用以祀日。

在历史上,满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节,对老北京的满族人来说,是一个极盛大的节日。

《那桐日记》中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进内,坤宁宫吃肉,辰初礼成,西苑门论班,外务部值日。

”金易、沈义羚所著《宫女谈往录》中也有对吃肉节的记载。

这一天主角是皇后,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晋去祭堂子,负责在坤宁宫中主持向灶王祭礼献牲的仪式。

与汉族不同的是,满族人来自东北白山黑水地区,那里的春季物候到农历二月才出现,所以把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作为春天的开端,俗称“吃肉节”。

另外汉族人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而满族人不但女人可以参加家里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在吃肉节的祭礼担当中馈,所谓“家有万事,主持一人”,所以无论是在皇宫中的皇后还是家庭主妇,均认为这是她们的天职。

浴佛节农历四月八日是佛教浴佛节,自金朝以来特别盛行,上自黄帝、贵族,下至一般百姓无不奉佛。

(大金国志.浮图)卷三十六“浮图之教,虽贵戚望族,多含男女为僧尼。

”如今在北京大地上仍存许多金代建的宝塔,如丰台长辛店镇云冈村东面山岗上的镇岗塔。

房山区长沟乡西甘池的严行大德灵塔,昌平区海子村的银山塔林等均说明古代满族人对佛教的崇拜。

到了清代许多寺庙如香山实胜寺;北海内永安寺有满族喇嘛,许多宗室望族也把孩子送入寺院学些佛经,如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曾是雍和宫的小喇嘛,后来任北京佛教协会名誉主席、民俗学家常人春先生也曾在地安门外火神庙当过小道士。

汉传佛教的佛诞日是农历四月初八藏传佛教为四月十五日,所以整个农历四月均是吉祥月。

虫王节六月初六是我国传统节日“天贶节”,满族人把这一天叫“晒虫节”或“虫王节”。

在古代北京是个很重要的节日。

我国面积辽阔,同一个节日,对节日的起源说法不同,民俗事项也有差别。

1645年六月初六,刚从关外来到北京的清朝政府,为此节日专门发表上谕:“满洲旧例六月不伐树、不焚尸、不上坟,此俗汉民不必遵守⑦。

”实际上北京汉民也过六月六,只不过与满洲习俗不同。

2.朝鲜族的节庆婴儿生日节即婴儿周岁生日节。

在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

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

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

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

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子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

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使祝兴的话。

这个过程人们叫做婴儿受生日席桌的“仪式”。

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象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洗头节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鲜族的洗头节。

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

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

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回婚节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

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老两口都健在;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孙子孙女无夭折。

如果亲生子女或孙子孙女中有死亡者,则不能举行回婚节。

因此,谁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耀,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席,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闹隆重。

老人节老人节是在龙井市东盛涌乡一个老人协会的倡议下诞生的。

盛涌乡座落在帽儿山下的东盛涌盆地,人口中朝鲜族占85%,老年人近2000人1982年,东盛涌乡的老年人在乡党委的关怀下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1984 年,老年人想给自己定个节日,经大家商讨,因8月15日,是一年的成熟期,又是抗~日胜利纪念日,于是便把这一天定为他们的节日。

这样1984年8月15日,老人节就在东~盛涌乡诞生了。

1986年,延边州委向全州推广,遂成为全州老年人的节日。

3.蒙古族的节庆马奶节亦即捉马驹,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非常盛行的一种民俗节庆活动。

马奶节一般在盛夏举行,是时,草原上水草丰满,马驹等已初壮,对小牲畜实行禁奶,盛产的奶水需要提供给牧人食用。

举办马奶节的范围有地区性和家庭性,主办方大小不等,主要内容有小马驹第一次套笼头、当年第一次挤马奶、用马奶祭祀天地神灵。

主要活动形式是四方八邻带着礼物同来庆贺,汇聚一堂;熟练的骑手抛套索捉住一个个马驹套上笼头,拴在连绳之上,排成一排;年长的祝颂者用新鲜的马奶祭洒天地,抹画马驹的额头,放声吟颂祝赞之词。

在马奶节的最后牧人们均要品尝鲜马奶、分食摆供的全羊和祭品,举行盛大的赛马、摔跤、射箭传统比赛。

马奶节成为草原上庆祝丰收的标志性节庆活动。

那达慕是蒙古族的节庆活动。

那达慕具有庆祝牧业丰收,希冀生活幸福的意义。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那达慕一般是在盛夏季节举行,规模有盟级那达慕、旗级那达慕、苏木级那达慕以及家庭那达慕,举办时间短则一天,长可达十天不等。

主要活动项目有敖包祭祀、男儿竞技、放歌起舞、游戏娱乐、牧人聚会、牲畜交易、物资交流、政务通告等。

那达慕是最受牧人喜爱的节日活动,在那达慕盛会上牧民们骑着骏马,赶着勒勒车,搭设蒙古包或帐篷,举家扎营,往往绵延数里,会场规模盛大,到处洋溢着幸福安宁和欢快激越的热烈气氛。

4.回族的民俗节庆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开斋节(阿拉伯语:??? ??????,拉丁化:?īd al-Fi?r),也叫肉孜节(维吾尔语:???? ????),是全球穆斯林庆祝斋月结束的节日,在伊斯兰历闪瓦鲁月(十月一日)的第一天。

开斋节这天,穆斯林一般很早起床,早祈祷后就可以吃一些东西,象征斋月结束。

然后出去团拜,互相拥抱问候,恢复朋友和亲友之间的联系。

穆斯林在这一天都穿节日衣服,喜气洋洋。

开斋节不仅是斋月结束,而且是感谢安拉(真神阿拉)使他们信仰更加坚定。

是和平欢乐的节日。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古尔邦节(拉丁文Eid 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

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

“尔德”是节日的意思。

“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

也译作“库尔班”。

5.锡伯族的民俗节庆抹黑节抹黑节,是新疆锡伯族的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便开始了。

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西迁节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

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