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苏科版七年级(下)学期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 课题: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学目的

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会正确识别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

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重点

2.会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难点。

3.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

教学目的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和计算.

2、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有条理表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7.3图形的平移(2)

教学目的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

行且相等的性质。

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重点:平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性质

难点: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看,学生的识别图形的能力还是比较低)

关键: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7.3(1)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知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平移体会运动变化思想、化归思想。

重点理解平移的概念

难点学会初步应用平移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具体实例认识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的自主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几何语言的理解能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合作意

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图形平移性质与平行线之间距离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作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学形式:活动探究、合作交流

7.4认识三角形(3课时)

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3、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会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

4、经历观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认识三角形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体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

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情感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具准备:图片:含有三角形的建筑物的图片.。投影片六张

认识三角形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2.三角形的高线的画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高线,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

出它们.

(三)情感目标

通过折纸、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画出它们。

认识三角形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

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中线,并能在具体三角形中作出它们.

(三)情感目标

在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

知识的激情,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准确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

三、教具准备:电脑制作课件,三角形纸片. 投影片四张

7.4认识三角形

目标设计:

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及其基本要素.

2.能正确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体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3.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此外,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认识三角形,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难点:了解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7.5三角形的内角和(3-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3、经历操作、观察、归纳、说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

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与同伴交流中发展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即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线的特性,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8-9)

8.1同底数幂的乘法(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知道幂的意义是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依据.

2.会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3.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从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及其运用.

学习难点:指数是字母形式的同底数幂的运算.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探究法.

2.学生学法:运用归纳法由特殊性推导出公式所具有的一般性,在探究规律过

程中增进时知识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幂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有关字母的广泛含义及“性质”的正确使用.

(三)解决办法:注意对前提条件的判别,合理应用性质解题.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斗志.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2.学生学法:勤于练习,在练习中理解同底数幂的适用条件及运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三)解决办法:在运算中应强化对公式及性质的形式、意义的理解,同时应加

强对符号的判别.

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2)

学习目标1.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

2.使学生能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3.在推导幂的乘方法则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从中感受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幂的乘方法则.

学习难点:幂的乘方法则的灵活运用.

8.3同底数幂的除法(3)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

2.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3.知道a0 = 1(a≠0), a-n = 1/ a n (a≠0 ,n是负整数)的规定,会正确的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4.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发展归纳、有条理的表达和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学习目标】

1.理解零指数幂的意义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2.会进行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3.能准确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且能将负整数指数幂化为分数或整数.重点a0 = 1(a≠0), a-n = 1/ a n (a≠0 ,n是负整数)公式规定的合理性.

难点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的理解.

【学法指导】

1.零的零次幂没有意义,底数不能为零.

2.负整数指数幂中的底数都不等于零.

学习目标

1、会正确的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2、发展数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较小的数”进行感受和估值

学习重点感受数的大小并能够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学习难点在具体的环境下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是幂的运算性质之一,是整式除法的基础,一定要打好这个基础.

难点: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法则.教科书中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计算和这两个具体的同底数的幂的除法,到计算底数具有一般性的,逐步

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一般性质.所以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法则是本节的

难点.

重点: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难点: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9.1单项式乘单项式

教学目标:1、知道“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是进行单项式乘法的依据。

2、会进行单项式乘法的运算。

3、经历探索单项式乘单项式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有条理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单项式乘法性质的运用

教学难点:单项式乘法性质的运用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

9.2单项式乘多项式

一、教学理念

在新的课改教材中,本节课是继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之后的一堂基础课,我想这堂课应注重数学思想与知识应用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从情景启发中获取知识,于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在逆向思维中巩固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使用面积计算的情景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法则。

2、运用乘法分配律教学阐述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理论依据。

3、通过学生板算、讨论、争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乘法法则的双向运用。

三、内容分析

重点:本节主要讲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计算方法—乘法法则的教学。

难点:是乘法法则的双向运用。

9.3多项式乘多项式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简单多项式乘法运算(仅限于一次式相乘).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

2.通过文字概括法则,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2,将多项式乘法转化向单项式乘法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通过活动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1.通过探究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

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2.在探究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和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

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重点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简单多项式乘法运算(仅限于一次式相乘)

难点多项式乘法法则的归纳和理解

9.4乘法公式

教学目标:完全平方公式

知识与技能:1、认识完全平方公式及其意义;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合作学习探索得到完全平方公式,培养学生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

则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观察并发现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

情感与态度: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扬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判明要计算的代数式是哪两个数和(差)的平方。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平方差及其几何背景。

4.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掌握从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

3,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5,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

习惯.

6,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单项式乘多

项式的逆向变形来解决因式分解的问题.

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

一、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来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弄清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使学生知道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式分解。 3、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

重点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学方法对比发现法

教学目标:

1、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2、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3、通过对完全平方公式的逆向变形及将一个整式看做“元”进行分解,发展

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预见等能力,进一步体会换元思想,提高处理数学问题的技能。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难点:由于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关键是能否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因此准确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而例4分解和化简过程比较复杂,并要求用换元的思想来因式分解,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1二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1)判断一组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10.2二元一次方程组(2)

教学目标:1.经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进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学会判断方程组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利用方程(组)的模型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概念,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难点:列举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并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公共解”的过程

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

教学目标:1、会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

2、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法,经历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化过程,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化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学生学法:在前面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关键是化二元方程为一元方程,故在求解过程中始终应抓住消元的思想方法.

重点:使学生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灵活运用代入法的技巧.

疑点:如何“消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

解决办法:一方面复习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的方法,另一方面学会选

择用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

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3)

【教学目标】(1)1、经历和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

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能检验所得的问

题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能找出题目中两个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教学目标】(2)

1.借助“表格”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感受方程的作用.

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

11.1全等图形(1)

教学目的:1、认识全等图形,通过实例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2、能欣赏有关的图案,并能指出其中的全等图形,掌握全等图形的识别方法;

3、通过画图和分割图形等活动,积累对全等图形的体验,感受图形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全等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识别方法.

教学难点:全等图形的识别,能够解析图形间简单的全等变换(平移变换,翻折变

换,旋转变换).

教学方法:

11.2全等三角形(1)

教学目标:1、知道三角形全等的意义,能正确地找出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

应边和对应角,会用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3、经历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变换的过程,了解用图形变换识别全等三角形

的方法,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

4、能进行简单的说理和计算。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复写纸,剪刀,半透明的纸,多媒体课件等.

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5)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包括观察、实验、归纳、猜

想等),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合作能力,积累

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的条件,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条件。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会用直尺和圆规作角平分线。

5、能结合具体问题和情境,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会用“因为……所以……”或“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说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了解两个三角形全等应有三个条件。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理解条件内涵并并初步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正确运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三角

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

12.1普查与抽样调查(1)

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知道统计调查有普查和抽样调查两

种方式;

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

3.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知道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4、能够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重点:掌握在何种情况下采用普查与样本调查以获得教为准确的调查结果

难点:知道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够选择合适的调

查方式,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到结论

12.2统计图的选用(3)

教学目标: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2、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3、知道三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4、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图表的选

取对更好反映数据特征的作用。

5、体会数据对制定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由数据计算出部分与总体的百分比,根据扇形统计图的数据求扇形圆

心角;学会收集数据并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能够阅读扇形统计图并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收集数据并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并能解释。

12.3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2)

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并在统计活动中进一

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能说出频数、频率的意义,了解频数颁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出频数分布表,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3、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重点:

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根据数据能绘制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析折线图。

教学难点:合理分组,确定组距和端点。

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

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

第十三章:感受概率

13.1确定与不确定

1、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此外,在经历猜想、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强化“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概率知识的起始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使学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概念,体会概率知识与过去所学的很多确定性科学的不同,认识到概率的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为后续概率知识的学习奠定感性与理性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的情境,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②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分析交流、实验操作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例与实验游戏,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并渗透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实例与实验游戏,建立并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并熟练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

学情分析

概率知识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学生已经习惯于确定性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学习概率知识产生了一定障碍;另一方面,学生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判断能力,这些又为学习本节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大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善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骰子等

13.2可能性

学习目标:

1、知道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知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关系。

2、了解概率的含义,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和0,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是0和1之间的一个数值。

3、通过试验,初步了解概率与频数的联系,会用频率估计概率。

4、通过工农业生产的例子,体会概率的现实意义,提高“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难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表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学习重难点: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有且只有一个”、“机会均等”的含义,根据随机结果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学习难点

体会机会不总是均等的,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并非总是50%。

学习难点

道随机事件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稳的事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重点

难点

道随机事件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稳的事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有且只有一个”、“机会均等”的含义,根据随机结果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学习目标

体会随机事件在实验中发生机会的大小

学习难点

体会机会不总是均等的,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并非总是50%。

学习目标

继续体会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是否发生是不可预言的,但在大数次的反复实验后,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成功率)会逐渐稳定在某一数值上。

学习难点

道随机事件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稳的事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继续体会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是否发生是不可预言的,但在大数次的反复实验后,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成功率)会逐渐稳定在某一数值上。进一步理解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会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对称性或均衡性判断试验结果的可能性发生情况。

道随机事件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稳的事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有且只有一个”、“机会均等”的含义,根据随机结果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出等可能性的2个概念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展现出两个游戏,找出他们的共同点,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提炼,到到完整的概念。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便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确定事件的定义

②不确定事件的定义

③随机事件的定义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等可能事件之前,已经学习了确定不确定,可能性这些基础知识。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具备怎样的条件的随机事件才具备等可能性。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会列出一些类型的随机试验的等可能结果(基本事件)

2.理解等可能的意义,会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对称性或均衡性判断试验结果

是否具有等可能性。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事件中总结共同规律的过程。认识哪些事件具备等可能性,知道等可能性事件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

(三)数学思考: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体会动手操作证明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提出的数学问题;尝试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答案之间的差异;通过验证猜想的过程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心;体验不同事件中共同的数学特征,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独立思考和同学间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

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八(10)班的数学教学,从上学年期末考试情况来看,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进步。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形成了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而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根据上学年学生学习的分析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作为老师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进一步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

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使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通过对生活中轴对称现象的观察,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本章主要学习平方根与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这一章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他们要从有理数进入到无理数的领域,认识上将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范围,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与界限。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并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本章主要内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

八年级数学期中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期中教学反思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我们学校初三年级的数学考试整个年级组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平均分为85分左右。其实看起来数学试卷的难度并不是很难,而每一个小题都不是 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都有一定的技巧在里面,所以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基础知识掌握 得较好,概念理解得较透彻,解分式方程的准确率较高,但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应用 题审题不清,导致出现不少错误。几何证明题分析问题的思路上不去,分析问题的方法掌 握得不够好。另外,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部分发展不理想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差, 接受能力较差,碰到思维力度较强的题目就无法解答。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发 展不理想学生的辅导,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结合信息科技,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教学 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认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学生用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想懂”的。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 之以渔”。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充分发挥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 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的由来及关注知 识的生成,既要有提前的预设,更的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要有 全盘掌握课堂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实施差异教学 在这次考试中,原本一些不及格的学生,数学成绩却考到了60分以上,主要的原因:其一是他们自身的努力,其二是考前曾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每一阶段对他们提出他们能做 到的目标,其三是树立他们以及家长的自信心,密切做到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他们的进步,我们做老师的从内心深处为他们高兴。从他们的身上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1、要对每 一位学生切切实实做到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在每周的练习中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2、对于中下游的学生要及时了解他们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练习。3、 树立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鹅卵石这般光滑剔透。”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在威严中不失宽容,多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多找找自身的原因,我想,教育学生才会真正有效。 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使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对本次考试及教学工作作进 行以下的反思。 本次语文试卷总分为120分,第一部分语言积累与运用含书写占300分,诗词赏析题 占5分,文言文阅读和课外现代文阅读45分,作文40分。

【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下学期八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试题 姓名:_______ 总分: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要使式子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x>0 B.x ≥-2 C.x ≥2 D.x ≤2 2.矩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4 B. + = C. ÷=2 D. =-15 4.根据表中一次函数的自变量x 与函数y 的 对应值,可得p 的值为( ) A.1 B.-1 C.3 D.-3 5.某公司10名职工的5月份工资统计如下,该公司10名职工5月份工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4 A.2400元、2400元 B.2400元、2300元 C.2200元、 2200元 D.2200元、2300元 6.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下列条件不能判定这个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A.AB∥DC,AD∥BC B.AB=DC,AD=BC C.AO=CO,BO=DO D.AB∥DC,AD=BC 7.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若AC=6,BD=4, 则菱形ABCD的周长是( ) A.24 B.16 C.4 D.2 8.如图,△ABC和△DCE都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点B,C,E在同一条直线 上,连接BD,则BD长( ) A. B.2 C.3 D.4 9.正比例函数y=kx(k≠0)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 而增大,则一次函数y=x+k的图象大致是( ) 10.如图,函数y=2x和y=ax+4的图象相交于点A(m,3), 则不等式2x D.x>3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计算:-= . 12.函数y=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最新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施新课改。学习新课程新课改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所有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的数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问题,并能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索。 二、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169班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与培养,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培养,绝大不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数学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 2、教材内容的呈现,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和机会,适当编排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索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材内容的编写坚持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以满足高程度学生的需要,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教材内容的叙述,适当介绍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数学史料等,将背景材料与数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资源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作为认知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加强学生对数学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能准确熟练地把一些多项式用提公因式法或公式法分解; 3、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的运算;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通过八年级数学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二、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

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题

八年级数学单元试题(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 1、方程(x-1)(x+2)=0的根是() A、x1=1 x2=-2 B、x1=-1 x2=2 C、x1=-1 x2=-2 D、x1=1 x2=2 2、下列两个三角形中,一定全等的是() A、有一个角是40°,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B、两个等边三角形 C、有一个角是100°,底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D、有一条边相等,有一个内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3、方程x2-x+2=0根的情况是() A. 只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 4、方程x2+6x-5=0的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后所得方程为() A、(x+3) 2=14 B、(x-3) 2=14 C、(x+6) 2=1 2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如图,D在AB上,E在AC上,且AB=AC,那么 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E≌△ACD的条 件是() A、AD=AE B、∠AEB=∠ADC C、BE=CD D、BD=CE 6、如图,△ABC中,AB=BD=AC,AD=CD,则∠BAC 的度数是() A、100° B、108° C、120° D、150° 7、在联欢晚会上,有A、B、C三名同学站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上,他们在玩抢凳子游戏,要求在他们中间放一个木凳,谁先抢到凳子谁获胜,为使游戏公平,则凳子应放的最适当的位置在△ABC的() A、三边中线的交点 B、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C、三边上高的交点 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8、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分别为x1=3,x2=1,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 A、x2+4x+3=0 B、x2-4x+3=0 C、x2+4x-3=0 D、x2-4x-3=0 9、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 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 的边长为7cm,则阴影部分正方形A、B、C、D的 面积的和是()2 cm。 A、28 B、49 C、98 D、147 10、关于x的方程2x2+mx-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m的值为( ) A、0 B、2 C、1 D、-2 11、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其根据是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由作图可知:判断所构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A、HL B、ASA C、SAS D、SSS 1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6x+9=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 A、k<1 B、k≠0 C、k<1且k≠0 D、k>1 二、填空题 13、直角三角形三边是3,4,x,那么x= 14、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4x2+mx+1是完全平方式,则m= 15、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8cm和6cm,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2-12x+20=0的一个实数根,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16、方程(m+1)x|m|+(m-3)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17、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230 kx x -+=有实根,则k得取值范围是 18、如图,在Rt△ABC中,∠B=90°,∠A=40°, AC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相交于D点,则 B C A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置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置 作者李海翔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笔者认为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教学目标设置的开放性与主体性 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目中有“人”。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正比例函数》这一节的教学中,由于正比例函数是学习了变量与函数的首次应用,而且为今后研究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奠定基础,更是体现运动变化这一重要思想的运用。因此,笔者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特征。 2、能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学习和探究,体会建立函数模型,感知数形结合的思想。 4、通过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引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是由于人们需要而产生的,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 二、注重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设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也主要是根据布卢姆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同样包括这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的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目标

---------------------------------------------------------------最新资料推荐------------------------------------------------------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目标实用标准文案八年级上册单元教学目标第十一章:三角形一、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内容有与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 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 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单元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 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2、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内角、外角),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 1/ 15

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3、了解与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边、内角、外角、对角线、正多边形)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 4、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养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如: (1)在知识的探索方面:如在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文档大全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 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

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合作探究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例: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6页3题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圆、多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

————————————————————————————————作者:————————————————————————————————日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多做练习题和试卷,可以使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在练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在此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提供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式 , , , , , ,中,分式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2、下列函数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 (A) (B (C) (D) 3、分别以下列五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①6,8,10;②13,5,12 ③1,2,3; ④9,40,41;⑤3 ,4 ,5 .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组 A.2 B.3 C.4 D.5 4、分式的值为0,则a的值为( ) A.3 B.-3 C.3 D.a-2 5、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6、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分别为:AC=6cm,

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与AE重合,则CD等于( ) A.2cm B.3cm C.4cm D.5cm 7、已知k10 8、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a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 ). (A)450a元 (B)225a元 (C)150a元 (D)300a元 9、已知点(-1, ),(2, ),(3,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某 10、如图,双曲线 (k0)经过矩形OABC的边BC的中点E,交AB于点D。若梯形ODBC的面积为3,则双曲线的解析式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 每题3分, 共24分) 11、把0.00000000120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_______ . 12、如图6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若,,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图2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外围周长是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 本要求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将近六年,但学习理论,研读课标,熟悉教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肯把目光移向课标、教材,致使课堂教学知识技能异化,教学目标不实,教学方法单一,时间安排不佳,教学效果不好。为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要求,须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反映出的教学方法,按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分解目标→设计单元活动→整合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的思路,落实每个环节工作,这里就以数学活动为中心的备课谈一些看法。 1、分解教学目标,把握活动要领。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新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三元体系,需要正确认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关系,找准其中的生成点和结合点,转化为教与学活动。由于仅有笼统的教学目标而不进行活动分解,目标容易模糊,教学方法容易单调,教学过程不易把握。因此,要求合理分解教学目标,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并通过关键的行为动词,把握活动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 新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整统一,并通过行为动词反映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因此,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进行活动设计,符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诠释,符合通过学习活动获得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分解要注意过程性和知识性的联系,体现可操作性。比如,活动

八年级(上)数学教学目标整理

八年级(上)数学教学目标整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1)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 知道二次根式与数的开平方运算之间的联系,体会二次根式是数、代数式及其运算的发展; 2. 理解a 有意义的条件,理解a a =2 ; 3.会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确定二次根式里被开方数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a 有意义的条件,掌握a a =2. 16.1(2)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3、4,会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16.2 (1)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经历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通过化简二次根式,体会研究二次根式的方法. 2.会判别最简二次根式,会化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会判别最简二次根式,会把不是最简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6.2(2) 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 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含义,会判别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 2. 通过与同类项类比,体会类比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16.3(1)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在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分析、概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16.3(2)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在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法则的学习中,渗透类 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 §16.3(3)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概念,初步掌握分母有理化的方法, 会解系数或常数项含二次根式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解系数或常数项含二次根式的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 §16.3(4)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化因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体会类比、化归的数学思 想方法,会解系数或常数项含二次根式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二次根式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 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 17.1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识别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会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是来源于实际、从实际问题产生的过程,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与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理解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17.2(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理解直接开平方法与平方根运算的联系,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基本的运算能力;

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正方形的性质教案与教学反思

18.2.3 正方形 第1课时正方形的性质 1.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重点) 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难点) 一、情境导入 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所示)折出一个正方形.学生在动手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 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正方形的性质 【类型一】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综合 菱形,矩形,正方形都具有的性质是( ) A.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B.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四条边相等,四个角相等 解析:选项A不正确,菱形的对角线不相等;选项B不正确,菱形的对角线不相等,矩形的对角线不互相垂直;选项C正确,三者均具有此性质;选项D不正确,矩形的四条边不相等,菱形的四个角不相等.故选C. 方法总结:正方形具有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 【类型二】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线段的计算或证明问题

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C是对角线,AE平分∠BAC,EF ⊥AC于点F. (1)求证:BE=CF; (2)求BE的长. 解析:(1)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到BE=EF,再证明△C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证BE=CF;(2)设BE=x,在△CEF中可表示出CE.由BC=1,可列出方程,即可求得BE. (1)证明:∵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90°.∵EF⊥AC,∴∠EFA=90°.∵AE平分∠BAC,∴BE=EF.又∵AC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平分∠BCD,∴∠ACB=45°,∴∠FEC=∠FCE=45°,∴EF=FC,∴BE=CF; (2)解:设BE=x,则EF=CF=x,CE=1-x.在Rt△CEF中,由勾股定理可得CE=2x.∴2x=1-x,解得x=2-1,即BE的长为错误!-1. 方法总结:正方形被每条对角线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正方形的计算问题可以转化到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去解决. 【类型三】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角的计算或证明问题 在正方形ABCD中,点F是边AB上一点,连接DF,点E为DF的中点.连接BE、CE、AE. (1)求证:△AEB≌△DEC; (2)当EB=BC时,求∠AFD的度数. 解析:(1)根据“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可得AB=CD,据正方形每一个角都是直角”可得∠BAD=∠ADC=90°,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试题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若关于x 的方程 ()2 m 110x mx -+-=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 B. m 1=. C. m 1≥ D. m 0≠. 2.下列各曲线中,不表示...y 是 x 的函数是( ). A. B. C. D. 3.下列各组数中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是( ) A. 7,24,25 B. 3,2,5 C. 2,5,6 D. 13,14,15 4.若一元二次方程x 2﹣2x+m=0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1 B. m≤1 C. m >1 D. m <1 5.《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 数学著作之一,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翻译成数学问题是:如图所示,△ABC 中,∠ACB =90°,AC+AB =10,BC =3,求AC 的长.在这个问题中,AC 的长为( ) A. 4尺 B. 92 尺 C. 9120 尺 D. 5尺 6.一次函数42y x =--的图象经过( ) A. 第一、二、三象限 B. 第一、二、四象限 C 第一、三、四象限 D. 第二、三、四象限 7.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C.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D. 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8.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6,第三边长是方程28150x x-+=的根,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A. 11 B. 12 C. 13 D. 11或13 9.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为CD的中点,连接OE,若4 AB=,60 BAD ∠=?,则OCE △的面积是() A. 4 B. 23 C. 2 D. 3 10.学校与图书馆在同一条笔直道路上,甲从学校去图书馆,乙从图书馆回学校,甲、乙两人都匀速步行且同时出发,乙先到达目的地.两人之间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速度是60米/分钟 B. 乙的速度是80米/分钟 C. 点A的坐标为(38,1400) D. 线段AB所表示的函数表达式为 40(4060) y t t =剟 二、填空题 11.在函数 2 1 x y x - = -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2.在Rt△ABC中,已知∠C=90°,∠A=30°,BC=1,则边AC的长为_____. 13.若函数y kx b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不等式0 kx b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学科基本教学目标及内容123

初中数学学科基本教学目标及内容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A.知道、理解和掌握“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函数与分析”、“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中的相关知识。 B.领会字母表达数的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分解与组合思想等基本数学思想;掌握待定系数法、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等基本数学方法。 C.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进行计算、画图和推理。 2.逻辑推理能力 A.知道进行数学证明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规制和方法。 B.能简明和有条理地表述演绎推理过程,合理解释推理演绎的正确性。 3.运算能力 A.知道有关算理。 B.能根据问题条件,寻找和设计合理、有效地运算途径。 C.通过运算进行推理和探求。 4.空间观念 A.能根据条件画简单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 B.能进行几何图形的基本运动和变化。 C.能够从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D.能由基本图形的性质导出复杂图形的性质。 5.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A.能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相互转译。 B.知道一些基本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运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C.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类比、化归的方法;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及“转化”等思维策略。 D.初步会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合理解释。 E.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2004年10月版)规定的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的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教学水平层次、基本特征及其表述中所涉及的行为动词如下表所示: 水平层次基本特征 记忆水平(记为Ⅰ)能识别和记住有关的数学事实材料,使之再认或再现;能在标准的情境中作简单的套用,或按照实例进行模仿 表述的行为动词如:知道,了解,认识,感知,识别,初步体会,初步学会等 解释性 理解水平(记为Ⅱ)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领会知识的本质,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转换方式正确表述知识内容;在一定的变式情境中能区分知识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会把简单变式转换为标准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用于表述的行为动词如:说明,表达,解释,理解,懂得,领会,归纳,比较,推理,判断,转换,初步掌握,初步会用等 探究性 理解水平(记为Ⅲ)能把握知识的本质及其内容、形式的变化;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或作归纳假设进行探究,能把具体现象上升为本质联系,从而解决问题;会对数学内容进行扩展或对数学问题进行延伸,会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合理性、完整性、简捷性的评价和追求作有效的思考 用于表述的行为动词如:掌握,推导,证明,研究,讨论,选择,决策,解决问题,会用,总结,设计,评价等 (二)具体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数与运算 内容要求1.数的整除性及有关概念Ⅰ2.分数的有关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Ⅱ3.比、比例和百分比的有关概念及比例的基本性质Ⅱ4.有关比、比例、百分比的简单问题Ⅲ5.有理数以及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等相关概念,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Ⅱ6.平方根、立方根、n次方根的概念Ⅱ7.实数的概念Ⅱ8.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关系Ⅰ9.实数的运算Ⅲ10.科学记数法Ⅱ 方程与代数 内容要求1.代数式的有关概念Ⅱ2.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Ⅱ3.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Ⅲ4.乘法公式[平方差、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及其简单运用Ⅲ5.因式分解的意义Ⅱ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3篇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3篇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所任八年级3班的数学科教学,从上学年期末考试 的总体来看,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前面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但在学生所学知 识的掌握程度上,形成了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也较为清楚,而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八年级是 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根据上学年 学生学习的分析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 作为老师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进一步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教 学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 特殊条件,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 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使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 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通过对生 活中轴对称现象的观察,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本章主要学习平方根与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这一章是学生 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他们要从有理数进入到无理数的领域,认识从有理数扩 展到实数的范围,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与界限。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 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 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利用一次函数及其 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并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 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本章主要内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整式在形式上 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 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汇总

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借助于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就是先对大量的生活图片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在获得对三角形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三角形的特点及其有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再分组进行试验操作活动,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对三角形进行理性思考,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讨论等方式探究并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同学们可再借助于例题与习题的分析、思考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的目的。 [讲授效果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的展示、试验操作及分组讨论等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瞧,由于初次接触线段的不等关系,部分学生对线段不等关系问题的解决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与训练。 [师生互动反思] 例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解释一些现象。

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画直角三角形的高与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就是难点,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探讨,使学生掌握高的画法,尤其就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讲授效果反思] 对平分三角形的面积这个探究问题体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分法的思想,有些同学可以得到多种分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生互动反思] 掌握画法后教师要进一步鼓励学生观察、归纳得到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相关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