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莫问远方有多远-初中阅读理解含答案

合集下载

《远方难》理解性默写(有答案)

《远方难》理解性默写(有答案)

《远方难》理解性默写(有答案)一、填空题1. "如果说____是一种武器,那么____就是一种防御武器。

" (想象)2.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看____。

" (自然风光)3. "远方的路,____。

" (不知道)4. "背起行囊,____。

" (出发)5.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路途中充满了____,而我们最终变成了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怎样面对这些____。

" (机会,挑战)二、选择题1.作者的行囊中一定有:A. 自己喜欢的书B. 充足的零花钱C. 长途旅行必备物品D. 漂流瓶答案:A、C。

2.作者认为黄昏和清晨的不同在于:A. 气温相差很大B. 鸟儿的歌声不同C. 天空颜色的变化D. 方向不同答案:C。

3.作者提到的"草原"和"大海"所具有的相似性是什么?A. 都有浩瀚壮阔的景象B. 很容易迷失方向C. 有很多危险D. 生物种类非常丰富答案:A。

4.作者相信做好心理准备后去远方旅行的结果会是:A. 惊喜不断B. 发现更多机会C. 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D. 略有所得答案:C。

5."看,这世界多么美好,我们却要掏心掏肺地去争取。

"的警醒意义是:A. 不好好工作,就会失去美好人生B. 生活充满了机会,我们应该多去争取C. 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D. 多和人交朋友,拓宽人生视野答案:C。

三、简答题1.简述远方对于人的意义?答:远方意味着未知、未体验、未得到的一些东西,对于人类而言,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追寻未知是一种好奇心的表现,代表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

而去探索远方,也是一种人生体验,能够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

2.列举一些旅行的好处?答:旅行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摆脱繁琐的生活压力,认识不同的风土人情,拓宽人生视野,增长见识,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提升自信心,以及结交新朋友、扩大人际网络等。

【精品】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等你回家①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

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

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

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

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

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②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

③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④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

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

开车的师傅说,到了。

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

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

”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⑤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

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

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

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

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

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

⑥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

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

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

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

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

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

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

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

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

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完整版)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100】(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100】(含答案解析)

阅读一百天100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文言文阅读:苏秦之楚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①,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揭者②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矣。

”注:①卒:完毕。

②揭者:接待宾客的近侍。

③就舍:回到宾馆。

4.用“/”划分朗读停顿(断2处)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秦和楚王这两个人物形象?苏秦:楚王:7.文中苏秦揭示楚国现状的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根据文中内容进行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三好生”陈庆苞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

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

他那时很自卑。

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

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

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

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

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

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

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

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

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

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

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

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

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

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

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

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

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

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

精品解析: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七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26分)为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开展了“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诵优美诗文的1. 踏上七年级学习之旅,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感染。

这里有绝美的风景:“秋风萧瑟,_________”的大海;“_______,风正一帆悬”的长江;“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的潼关。

这里有古人对“情”字的演绎:“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的借月抒怀;“_____,应傍战场开”的惜花思乡;“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的温情遐想。

这里还有长者的谆谆教诲:孔子认为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诸葛亮告诫儿子“_____,________”(《诫子书》),放纵懈怠,轻薄虚浮,不利学习,也不利于品格陶冶。

【答案】①. 洪波涌起②. 潮平两岸阔③. 秋风吹散马蹄声④. 随君直到夜郎西⑤. 遥怜故园菊⑥. 却话巴山夜雨时⑦. 人不知而不愠⑧. 不亦君子乎⑨. 淫慢则不能励精⑩. 险躁则不能治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蹄、遥怜、愠、淫慢、励精、险躁”等字词易写错。

【活动二】享国家盛事2. 十九届亚运会彰显中国风采,传递中国自信,邀你共享国家盛事。

2023年10月8日晚,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闭幕式在杭州隆重举行。

在()的乐曲和美好的祝福中,杭州亚运会圆满落下(wéi)幕。

钱江潮涌,魅力绽放。

杭州向世界奉献了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

体育见证突破,拼搏()梦想。

亚运赛场上,一项项刷新纪录的极限挑战,一次次超越自我的奋力向前,一个个永不言弃的感人瞬间……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1.2万多名运动员()、创造佳绩,展现着竞技体育的独特魅力和亚洲体坛的蓬勃活力,生动诠③释着奥林匹克精神。

七年级语文寒假班第5课 分析人物,概括形象

七年级语文寒假班第5课   分析人物,概括形象

第5课分析人物,概括形象一、课堂小结。

分析人物,概括形象:1.答题方法:(1)事件提炼法:人物总要做事,通过文章所写的与该人物有关的事件,概括人物形象。

(2)言行提炼法:文章中有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从这些描写的文字中,也可以提炼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3)提关键词句法:文章中有些总领句、过渡句、段落中心句,以及开头段、结尾段中的某些关键词句,可以直接点明该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关键词句可以直接拿这来用。

(4)侧面解读法:有时候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评价或反应,也是对题目中要求分析的人物的一种烘托。

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评价或反应,提炼出该人物的形象特点。

2.答题模式: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特点、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什么样的职业身份或影响力的人。

(根据题目要求的不同,可以只答性格特点或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二、课堂小练。

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狭隘(ài)哭泣(qì)酬劳(chóu)滑稽(jī)B.呻吟(yín)干涸(hè)薄荷(bó)挪动(nǎ)C.树梢(xiāo)附和(hè)嫌弃(xián)慷慨(gài)D.抽噎(yē)坍塌(dān)纯粹(cuì)热忱(dā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以身殉职犹豫不绝麻木不仁惊慌失错B.参差不齐见异思迁沉默寡言刨根问底C.气喘嘘嘘莫不关心神情恍惚遥不可及D.精益求精变化莫测沾轻怕重满腔热诚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由于开展治沙工作,原来许多不毛之地,现在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B.这座坍塌的煤矿下还有五六个工人,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救出来。

C.悬崖的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D.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人教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人教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一、积累与运用(20分)3.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海交会整合了两岸各自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

B.正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

C.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D.爸爸经常教育我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且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4.下列各局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和“南广河迈着轻盈的步子,向长江走来。

”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一句中的“樱花”“轻云”是名词,“烂熳”“绯红”是形容词。

C.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动词,其中判断动词只有一个“是”。

D.巴金”“思想”“夏季”“开花”这些词语都属于名词。

5.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有压力和痛苦,________①他们可以在动漫中找到某种平衡点,获得释然的感觉。

②因此,青少年还能从动漫创设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得到自我意识的强化。

③对青少年来说,观看动漫就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④现在,大多数动漫作品将主人公设定在与普通人群相近的状态,并让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A.③①④②B.④②①③C.③②④①D.①②④③6.名著填空。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

7.默写。

(8分)(1)遥怜故园菊,。

(2) 《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江面开阔,帆船飞速直前的长江景致的句子是:,。

(3)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8.学校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拟开展“中国诗词大会”活动。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愁是一杯酒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个。

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块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大大地喝一口。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

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地庄严和凝重。

在急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

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

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

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

从此以后,她和她的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

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迹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我才心满意足。

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都和醇美。

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

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

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

她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思想也不一般。

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

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谈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问远方有多远
1.莫问远方有多远
王纯
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去城里的表姨家走亲戚。

母亲牵着我的手,走了很久很久,我非常累了,表姨家怎么那么远呢?远得好像永远都走不到。

我不停地问母亲:“到了吗?还有多远?”母亲安慰我说:“快了,快了!”我走几步,就要问:“到了吗?”很快,我筋疲力尽了,可仍然没到。

我坐在地上耍赖,再也不肯走一步。

母亲只好背起我,继续朝前走。

我趴在母亲背上说:“妈,表姨家怎么这么远?你不累吗?”母亲说:“我不累!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远,只管朝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

”真的,母亲很轻松的样子,即使背着我也不嫌累。

走了一会儿,我们终于到了表姨家。

那次的路途简直成了我的一场苦旅,让我记忆深刻。

后来,再遇上走远路,我坚决逃避,再不肯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远方有多远;而母亲呢,不管多远的路依旧不怕,迈开脚步就走,她还是那句话——“只管朝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

多年后,我重新回味母亲的话,觉得真是很有禅意。

“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远,只管朝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

”我之所以感到累,除了年龄小,更主要的原因是太过关注远方有多远,总想尽快到达目的地,但脚下的步子却快不起来,这种心理上的恐惧、茫然、失望,让我丧失了勇气和信心。

而母亲呢,不去关注目的地,只管走好脚下的路,所以她不会感到累。

即使成年以后,我们很多人依旧不能摆脱那种关注远方有多远的心理。

记得那年,我决定通过自学考试拿下本科学历,我给自己制订了目标:两年之内一定要拿到本科学历证书。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紧张地准备考试。

过了一科后,我翻翻剩下的科目,摇头叹气说:“还有这么多科,太难了!”好不容易过完了三科,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半了。

我还是总盯着剩下的科目,有时还会用手掂掂那些书的分量,暗想:“哪辈子能过完所有的科目呢?”工作、生活本来就够累人的了,再加上自学考试,简直要累死人。

后来,我终于撑不住了,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计划。

还好,几年后,我又重新参加自学考试。

我不再关注什么时候能过完所有的科目,只是默默地努力,一科一科过,就像翻越高山一样,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即使山的那边依旧是山,我也只管走好脚下的路。

就这样,我终于拿到了本科毕业证。

我欣喜极了,走着走着,真的走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
喜欢写作以后,经常有文友和我探讨写作的事情。

很多文友为自己制订了高远的目标,每天都总结离目标又近了多少。

但很多时候,目标是那么遥不可及,人就像蜗牛一样一点点朝向远方,我们前进的步伐太慢,而远方又太远。

走着走着,就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原来的百倍信心也一点点丧失了,几欲放弃。

我对他们说:“莫问远方有多远,只管从从容容往前走。

走着走着,路就宽了,花就开了,目的地就到脚下了。


远方是我们必然会抵达的驿站。

莫问远方有多远,一直向前,总有一天会与一个个远方不期而遇。

说说标题“莫问远方有多远”的妙处。

按要求答题。

(1)我还是总盯着剩下的科目,有时还会用手掂掂那些书的分量。

(请从描写的角度体会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
(2)走着走着,真的走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结合语境,说说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意。

)
“只管朝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

”选文前三段反复引用母亲的这句话,有什么用意?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阅读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用一则格言警句来回答。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
以路喻理,准确生动,新颖别致,含蓄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小题2】
(1)运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自学考试时,面对众多科目为难发愁的情状,表明了“我”缺乏自信的心理。

(2)“春暖花开”本义是指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

这里比喻经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本科毕业证,表现了自己的欣喜之情。

【小题3】
一方面表明母亲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深;另一方面,用这句话把母亲带“我”走亲戚这件事和“我”的内心感受关联起来,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小题4】
结构上,照应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小题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标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了解文章标题的
作用,题目的一般有:①交代文章的对象、人物的身份、暗含作者的情感。

②线索作用。

③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运用修辞,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揭示文章的主题等。

结合文本分析,标题“莫问远方有多远”以路喻理,准确生动,新颖别致,含蓄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1)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

此题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分析,答题思路是:
该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怎么样地写出了人或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心
理或精神品质或思想感情。

结合语句分析加线词语“掂掂”运用动作描写,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我”自学考试时,面对众多科目为难发愁的情状,表明了“我”缺乏自信的心理。

(2)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品析能力。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
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加线词语“春暖花开”本义是指春天气候温暖,
百花盛开,景色优美。

这里比喻经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本科毕
业证,表现了自己的欣喜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三要结合文章的主题。

文中的每一句每
一段都是有其用途和作用的,我们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要整体把握文章,这
样不仅理解了其内容,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甚至是构思上的精妙之处,也
可以领会到了。

阅读文本可知,选文前三段反复引用母亲的这句话,一方面
表明母亲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深;另一方面,用这句话把母亲带“我”走亲戚这件事和“我”的内心感受关联起来,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题目,作为线索,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2、内容上,深化主旨,暗示主题,强化情感。

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
段结构上,照应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此题考查学生拓展延伸及个性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题目。

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均可。

此题要求结合文本内容,用一则格言警句来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示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