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13春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答案

6. 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所特有的意识活动( ) 。
A. 三思而后行
B. 弱肉强食
C. 趋利避害
D.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正确答案:AD
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D.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BD
8.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
A. 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BCD
9.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正确答案:C
14.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
A. 纯粹是必然的
B. 纯粹是偶然的
C. 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正确答案:C
1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是哲学发展的顶峰 。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3. 交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有两种,它们是和平交往和战争交往 。
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大全5篇]
![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e847f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6a.png)
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大全5篇]第一篇: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
A、暴力的产物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D、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4.国家所代表的利益是:()。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统治阶级的利益 C、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D、基本阶级的利益5.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国家 B、军队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6.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A、艺术 B、道德 C、宗教 D、哲学7.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以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 D、群体意识于社会心理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9.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
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D、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 10.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D、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11.经济基础是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1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13道小题,总分值65分) 1.(5分)A 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C 马克思主义哲学D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B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0.1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5分)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C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D 三大工人运动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0.2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5分)A 核心B 合理内核C 基本内核D 精髓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B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0.2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5分)A 理论联系实际B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C 实事求是D 一切从实际出发 纠错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的是()。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A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0.4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5.(5分)A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B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1.1.1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6.(5分)A 生命物质的共性B 有形物质的共性C 一切物质的共性D 自然物质的共性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1.1.1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7.(5分)A 普遍性B 永恒性C 客观性D 有用性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1.1.3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8.(5分)A 通过改造世界消灭客观规律B 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规律C 通过改造规律反映客观世界D 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50 道试题,共50 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 科学的世界观D. 无产阶级世界观满分:1 分2. 事物发展的源泉是()A. 事物的相对性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 事物的变化D. 人的自觉能动性满分:1 分3. 根据社会意识的层次和特点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D. 进步意识和落后意识满分:1 分4.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A.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B.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C.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D.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满分:1 分5. 从本质上看,国家是()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B. 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C.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 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满分:1 分6.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生产方式B. 人口因素C. 地理环境D. 社会风气满分:1 分7.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满分:1 分8.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满分:1 分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人和世界的问题C. 人和自然的问题D.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满分:1 分1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 人和世界的问题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满分:1 分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满分:1 分12. 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A. 质量互变规律B. 对立统一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满分:1 分13. 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满分:1 分14.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 根本动力B. 直接动力C. 最终动力D. 唯一动力满分:1 分1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满分:1 分16. 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满分:1 分17. 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先进阶级和落后阶级的矛盾C. 资源贫乏和人口增长的矛盾D. 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的矛盾满分:1 分18. “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答案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答案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正确答案: C单选题)2:那种主张“天賦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先验论B:旧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C:唯物主义反映论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正确答案: A单选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资产阶级的发展B: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C:大资产阶级D:中产阶级正确答案: B单选题)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
A:绝对不动B: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D:没有空间位移正确答案: C单选题)5: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一种A: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 B单选题)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熟悉路线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对立的观点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正确答案: B单选题)7: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A: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B: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改造C: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D: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正确答案: D单选题)8: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C:人的认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D:思维能够能动地熟悉理想世界正确答案: B单选题)9: “天行有常,不为XXX,不为桀亡,”这是说A:纪律仅仅存在于天然界B: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C:规律不具有客观普遍性D:纪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答案: D单选题)10:客观实在性是A:天然物质的个性B:一切物质的共性C:物质的具体形态D:物质的存在形式正确答案: B多选题)11: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下列哪些说法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一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1.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答案:C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A. 唯心主义辩证法B. 唯物主义辩证法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B3. 十六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
这件事说明()A.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B4.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满分:5 分正确答案:A5.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A. 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B. 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C. 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D. 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满分:5 分正确答案:D6.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 英国宪章运动C. 芝加哥工人起义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满分:5 分正确答案:B7.“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D.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正确答案:B8.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下面哪两项的标准()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 一元论和二元论满分:5 分正确答案:B9.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之为()A. 根基B. 合理内核C. 精髓D. 核心正确答案:B1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客体说文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满分:5 分正确答案:C二、判断题 1. 真理具有无条件性和无限性,有条件的真理和有限性的真理都不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00分1.第1题规律是()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2.第2题辩证法所讲的同一是指()A.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B.不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C.绝对的同一D.抽象的同一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3.第3题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相统一的规律是()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4.第4题哲学是()A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5.第5题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A.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B.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C.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D.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6.第6题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7.第7题“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8.第8题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9.第9题空间的特点是()A.三维性B.一维性C.可知性D.连续性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0.第10题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手脚分工B.语言产生C.生产劳动D..社会交往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1.第11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提交作业

1.第10题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社会基本矛盾C.科学技术D.社会改革答案:A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2.第11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3.第12题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4.第13题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5.第14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6.第15题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理论创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答案:D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7.第16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8.第17题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9.第18题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即已出现。
A.16世纪初B.18世纪C.19世纪初D.19世纪中叶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0.第19题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50 道试题,共50 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 科学的世界观D. 无产阶级世界观满分:1 分2. 事物发展的源泉是()A. 事物的相对性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 事物的变化D. 人的自觉能动性满分:1 分3. 根据社会意识的层次和特点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D. 进步意识和落后意识满分:1 分4.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A.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B.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C.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D.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满分:1 分5. 从本质上看,国家是()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B. 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C.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 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满分:1 分6.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生产方式B. 人口因素C. 地理环境D. 社会风气满分:1 分7.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满分:1 分8.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满分:1 分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人和世界的问题C. 人和自然的问题D.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满分:1 分1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 人和世界的问题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满分:1 分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满分:1 分12. 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A. 质量互变规律B. 对立统一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满分:1 分13. 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满分:1 分14.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 根本动力B. 直接动力C. 最终动力D. 唯一动力满分:1 分1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满分:1 分16. 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满分:1 分17. 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先进阶级和落后阶级的矛盾C. 资源贫乏和人口增长的矛盾D. 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的矛盾满分:1 分18. “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A. 机械决定论观点B. 历史宿命论观点C. 历史循环论观点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满分:1 分19. 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A. 分析方法B. 综合方法C. 归纳方法D. 演绎方法满分:1 分20. 认为“元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满分:1 分21.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 生产实践B. 科学实验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 以上都不是满分:1 分22.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血缘亲族关系B. 政治思想关系C. 阶级压迫关系D. 社会生产关系满分:1 分23.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 是否显著、激烈B. 是否迅速明显C.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满分:1 分24.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A. 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 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满分:1 分25. 认识主体是指A. 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B. 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C.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 认得主观精神世界满分:1 分26.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A. 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B. 各种力量之和C. 各种知识之和D.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满分:1 分27.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满分:1 分28. 世界观就是()A.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满分:1 分29.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A. 间接经验B. 社会实践C. 人的意识D. 客观事物满分:1 分30.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 学习书本知识B. 进行社会调查C. 参加社会实践D. 研究实际情况满分:1 分31.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D.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满分:1 分32.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满分:1 分33. 认识客体是指A. 一切客观事物B. 自然界C. 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象D.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满分:1 分34.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满分:1 分35.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A. 运输设备B. 仓储设备C. 维修工具D. 生产工具满分:1 分3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个方面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满分:1 分3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A. 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法的观点C. 可知论的观点D. 实践的观点38. 规律是()A.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满分:1 分39.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了()边A.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力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满分:1 分40.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 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D.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满分:1 分41. 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B.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C.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满分:1 分42. 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A. 真理具有相对性B. 真理具有客观性C. 真理具有全面性D. 真理具有具体性满分:1 分43. 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B. 认识——实践——认识的辨证运动C. 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D.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满分:1 分44.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A. 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 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C.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45. 假象是指()A. 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C.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D. 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满分:1 分4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A.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D. 生产力要同生产关系相适合满分:1 分47. 发展的实质是()A. 事物的一般变化B. 运动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量变满分:1 分4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满分:1 分49. 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A. 劳动对象系统B. 信息传递系统C. 生产工具系统D. 能源动力系统满分:1 分50.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楼。
这一事实说明()A. 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 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C.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满分:1 分二、多选题(共40 道试题,共40 分。
)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 古为今用方针B. 历史分析方法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 阶级分析方法满分:1 分2. 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B. 阶级和国家的关系C.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满分:1 分3.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A. 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B.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C.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D.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满分:1 分4.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 认识是一个过程满分:1 分5. 一切哲学都是()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满分:1 分6.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分:1 分7.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A. 沉舟側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C.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满分:1 分8.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实事求是C.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分:1 分9.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满分:1 分10.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满分:1 分11.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满分:1 分1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满分:1 分13.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满分:1 分14.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 长堤潰蚁穴,君子慎其微满分:1 分15. 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导致()A. 绝对主义B. 相对主义C. 教条主义D. 思想僵化满分:1 分16.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有()A. 渔猎社会B. 原始社会C. 农业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满分:1 分17. 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联系的有()A. 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影响气候B. 人口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C. 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D. 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满分:1 分18.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 高下相顷,长短相形C.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D. 千里之堤,潰于蚁穴满分:1 分19.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C.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满分:1 分20.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满分:1 分21.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A.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有事不确定的B.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D. 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满分:1 分22. 质与量的哲学意义在于A. 区别质是认识量的前提B. 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C.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D. 做任何事季要有质的要求,精益求精,好字为先,又要有量的要求,心中有数满分:1 分23.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A. 水往低处流B. 日出于东落于西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满分:1 分24.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满分:1 分25.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D.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满分:1 分2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满分:1 分27.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满分:1 分28. 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国家的显著特征有()A. 按地域划分居民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C. 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D. 维护社会秩序满分:1 分29. 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 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D. 产品的分配方式满分:1 分30.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满分:1 分3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为()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满分:1 分32.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 国家政权B. 人口因素C. 地理环境D. 生产方式满分:1 分33.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满分:1 分34. 交往的社会作用包括()A. 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C. 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满分:1 分35. 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A.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活得发展B.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D. 矛盾双方完全同一,没有对立也没有差别满分:1 分36.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满分:1 分37.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满分:1 分38. 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A. 渔猎社会B. 原始社会C. 农业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满分:1 分3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实现了()A.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满分:1 分40. 下列选项中,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有()A. 《红楼梦》B. 《物理学》C. 《本草纲目》D. 《汉语语法》满分: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