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逻辑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多模态逻辑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多模态逻辑是一门研究使用多种不同类型语言描述的逻辑系统的分支学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模型检验、自动推理等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一种可以处理多模态语言的逻辑系统。
多模态逻辑的基本问题包括语言的表示、语义的定义以及系统的推理规则等。
一、多模态语言的表示多模态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如语法层、语义层、语用层等。
因此,多模态语言的表示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
其中,语言的形式化表示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使用公式、语义网络、语义表等形式来呈现多模态语言。
其中,语言公式是多模态语言形式化表示的常见方式。
不同模态的语言可以使用不同的公式表示。
例如,模态逻辑使用公式 $\Box A$ 和 $\Diamond A$,而归纳逻辑使用公式 $\overline{x}$ 和 $\overline{f(x)}$ 来表示某些性质。
此外,语义网络和语义表等方法也可以用来表述多模态语言及其关系。
多模态语言的语义定义是指对语言中各个符号的解释,以及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的定义。
在多模态逻辑中,语义定义通常使用模型来描述。
模型是一个包含一些对象、关系和函数的结构,用来对语言中的项进行解释。
关于多模态语言的语义定义,有两种主流方法:一种是基于Kripke模型的语义定义,另一种是基于扩展的机会主义模型的语义定义。
基于Kripke模型的语义定义常常应用于模态逻辑中,而基于扩展的机会主义模型的语义定义则多应用于分布式系统中。
三、多模态逻辑系统的推理规则多模态逻辑系统的推理规则是指系统中各种推理规则的定义和使用。
多模态逻辑系统中的推理规则包括传统的规则,如引理、消解、Modus Ponens等,也包括一些特定于多模态语言的规则,例如概率逻辑中的Bayes定理。
多模态逻辑系统的推理规则应该保证系统的正确性、完备性和可判定性。
即,系统中的任何推理都应该是正确的,所有的正确推理都应该能被系统推导出来,且系统中的推理应该是可判定的。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探讨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探讨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模态时代,信息的传递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或语言,而是融入了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
多模态语篇,作为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物,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以期对多模态交际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多模态语篇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多模态、模态、语篇等核心概念,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多模态语篇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视觉语法等多种理论框架,以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视角。
本文还将关注多模态语篇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前景。
一方面,我们将分析多模态语篇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展望多模态语篇分析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在、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以期推动多模态交际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未来的多模态交际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符号学、认知科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语言学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模态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
这一理论框架为多模态分析提供了理解符号系统如何构建意义、实现交际目的的理论基础。
符号学为多模态分析提供了符号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
符号学认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符号的意义。
在多模态语篇中,除了语言符号外,还包括图像、声音、颜色等非语言符号。
这些符号系统共同构成了多模态语篇的符号网络,实现了意义的多元化表达。
认知科学为多模态分析提供了人类如何处理和理解多模态信息的理论支持。
认知科学认为,人类在处理多模态信息时,会利用多种感官和认知机制进行信息的整合和理解。
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4、技术发展与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 语研究应技术发展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多模态话语进行自 动化分析、理解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升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效率和实用性。
五、结论
本次演示对我国近20年来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可以看到, 我国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未来,我们期待这一领域能够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方法论研究和国际合作与 交流、技术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推动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更 大的贡献。
二、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内容
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模态话语的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话语的符号学理论是研究多模态话语 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多模态话语中各种符号模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它们如 何共同构成意义。
2、多模态话语的认知心理学:多模态话语的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如何 理解和处理多模态话语。它的是多模态话语对人们的认知负荷、注意力和记忆等 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影响人们对多模态话语的理解。
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多模态话语的定 义
02
二、多模态话语的研 究内容
03
三、多模态话语的研 究方法
04 四、发展趋势
05 参考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语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计算机 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多模态话语是指通过多种符号模态(如文字、 图像、声音、视频等)来表达意义的话语。在当今社会,多模态话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从多模态话语的定 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来进行综述。
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载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载文的统计分析一、概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模态外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多模态外语教学强调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语言学习,旨在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统计分析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关于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研究文献,梳理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文发现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理论框架、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多模态外语教学的效果评估、以及多模态外语教学在特殊领域的应用。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理论体系,还为实际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肯定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部分研究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尚不完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以及多模态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待加强。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载文的统计分析,全面梳理了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化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加强实证研究,优化教学资源开发,以推动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外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多模态外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多模态教学强调通过多种感官和渠道协同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尽管多模态外语教学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深度不够、实证研究不足、缺乏对比研究等。
对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本文将通过研究实践,探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多模态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不同的媒体和工具,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通过多种感官途径对学生进行教学。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1. 多感官认知理论:多感官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获取和处理信息,不同感官的刺激可以相互弥补,提高学习效果。
2. 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有限,任务复杂度高时容易造成认知负荷过大,影响学习效果。
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分散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3. 多模态学习理论:多模态学习理论认为,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风格,利用多种媒体和工具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多模态教学模式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具有许多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的多模态设计: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和工具,将教学内容呈现得更加生动和直观。
可以利用图片、图表和动画等方式来解释概念和原理,通过声音和视频来展示实际操作和实验过程。
这种多模态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多模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如网络课件、教学视频、教育游戏等。
利用这些多模态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3. 多模态评价的实施: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多模态评价。
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作品展示、互动问答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的多模态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多模态’理论宏观框架解读:以系统-功能为视角

‘多模态’理论宏观框架解读:以系统-功能为视角摘要:韩礼德教授是英国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的情境和系统层面,其核心学术思想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系统语法(SystemicGrammar)和功能语法(FunctionalGrammar)。
系统语法旨在解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网络的内部关系,该系统包括一系列语言使用者可以从中选择的子系统;功能语法旨在揭示语言在社会互动中所发挥的功能。
笔者以韩礼德的系�y功能语言学视角,对‘多模态’理论研究的学科前沿进行了简单描述,尝试为读者构建一个‘多模态’理论的宏观框架。
同时,该理论框架为当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理论;宏观框架;教学实践;理论指导近年来,诸多语言学者转向对实际中的话语案例进行分析。
因此,话语分析理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诞生之初,人们只是单纯的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对话语进行理论解释和特征描述。
随后,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专家指出,现实生活中话语的完整意义严格来说是由语言符号资源本身以及其背后的部分非语言符号资源共同体现出来的。
尤其是在现代外语课堂中,单纯的语言理论解释和描述使学生感到枯燥、抽象、乏味,不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现代外语课堂中,有必要引进非语言学符号和资源。
这些非语言符号资源有以下几大特征:(1)伴语言特征;(2)非身体特征等。
因此,笔者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事实上不仅仅是用一种感觉器官来进行。
这种利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就是多模态话语分析。
笔者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通过对‘多模态’理论宏观框架的解读,为当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指明了方向。
一、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观韩礼德教授是英国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的情境性和系统性。
其核心学术思想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系统语法(SystemicGrammar)和功能语法(FunctionalGrammar)。
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这项技术能够将来自不同医学成像设备的图像进行综合,从而创造出更为细致全面的图像,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与治疗辅助工具。
下面将就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索。
一、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理论基础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1. 信号处理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中的图像序列需要通过信号处理的方法来合并,以形成一张全面的图像。
这项技术需要对不同图像序列进行预处理,包括噪声滤波、分割、配准与校准。
2.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目的是将不同成像设备中重叠的特征提取出来,从而实现图像融合。
该过程需要结合深度学习与图像分析方法,对特征的定位、提取与分类进行处理。
3. 融合策略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终极目标是将来自多种成像设备的图像融合在一起,从而提供更为细致的诊断图像。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不同图像序列进行分析,并将其转化为能够融合的数据类型。
这项技术需要结合容错措施与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以确保融合图像的准确度和鲁棒性。
二、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实现为了实现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需要先进行多模态图像的获取、预处理和配准。
同时,还需要使用特征提取算法来提取不同成像设备之间的重叠特征。
最后,将特征进行融合处理,生成一张全面的医学图像。
要成功实现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需要结合多种不同方法。
其中,深度学习技术以其能够自动提取特征的优势,在此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几何变换方法也能够对不同成像设备中的图像进行校准与配准,从而提高图像融合的精度。
三、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不仅仅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图像,还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决策。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该技术在前沿医学领域的应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007 年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 5期
个问题: ( 1) 多模态话语的产生; ( 2) 多模态话语 的定义; ( 3)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性质和理论基础; ( 4)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2 多模态话语的产生
2. 1感知模态的产生 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 生命体在演 化过程中逐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5种不同的感知通道 ( sensory channel): ( 1) 靠眼 睛获得的视觉通道 ( v isual channe l) ; ( 2) 靠 耳朵 获得的听觉通道 ( auditive channe l); ( 3) 靠皮肤获 得的触觉通道 ( tact ile channel); ( 4) 靠鼻 子获得 的嗅觉 通道 ( o lfactory channe l) ; ( 5) 靠舌头 获得 的味觉通道 ( gustatory channel) 。这些通道 是生 命体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界面和路径。在 残酷的物竞天择面前, 这些感知通道能否相互作 用, 对周围的一切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 直接影 响生命体的生存和繁衍。生物学家们认为, 上述 5种感知渠道的获得分别导致以下 5种交际模态 的产生: 视觉模态 ( visua lm odality)、听觉模态 ( audit ive m oda lity) 、触觉模态 ( tactile m odality )、嗅觉 模态 ( o lfaco try m odality ) 和 味 觉 模 态 ( gus tatory m oda lity)。 在上述模态中, 与话语分析关系最紧密的是 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近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 发展, 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也开始用于 话语交际。这里仅以触觉模态为例, 随着数据手 套 ( datag love) 的问世, 人们可以依靠传递手指的 弯曲角度, 打出各种各样的三维手势, 把语言和手 势结合起来, 从而使人机对话更加接近于自然的 人际对话。 2. 2模式、媒介与模态的差别 在多模 态 话语 分 析 中, 模 式 ( m ode) 、媒 介 ( m edium ) 与模态 ( m odality) 三个词语经常出现。 由于彼此之间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但界限并 不十分明确, 容易造成混乱和误解, 有必要对它们 各自的含义进行说明。 一般来说, 模式指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所说的 与话语范围 ( field o f discourse) 和话语基调 ( tenor of discourse) 并列的语境三要素 之一的话语模式 ( m ode of discourse ), 意 指交 流 渠道 ( channel o f communication), 如口头模式 ( spoken m ode) 、书面 模式 ( w ritten m ode)、电 子模式 ( electronic m ode) 等。这些模式的使用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 息的 流 动 ( inform a tion flow ), 最 终 影 响 语 篇 性 ( tex ture) ( 语篇应该 具备的特 征 ) 。媒介指 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模态的理论基础
作者:付兰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9期
摘要:自1990年以来,多模态仅用于语言学理论分析,对于其他的学科应用甚少,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多模态研究的深入,多模态逐渐从简单地图像,手势等非语言的符号的语言学分析转向有多模态领导的跨学科的分析及实证研究。
2014年6月11-13日第七届国际多模态会议的召开,表明多模态的研究有着研究主题多样化,研究内容深入化,跨学科化,多模态研究方法更新进步的趋势。
本文总结多模态的理论基础以供初学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多模态;单模态;理论基础
1 引言
2014年6月11日至13日,第七届国际多模态会议(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odality, 7ICOM)在香港理工大学召开。
这次会议邀请了国外多个著名学者进行发言,并吸引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学者来观摩。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冯德正与Francis Low 对第七届国际多模态会议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评述。
对多模态话题的研究一直在继续,并且有着研究主题多样化,内容深入化,跨学科化,多模态研究方法更新进步的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多模态研究的深入,多模态逐渐从简单地图像,手势等非语言符号的语言学分析转向由多模态领导的跨学科分析及实证研究。
2 多模态
2.1 多模态的定义
模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广义上说,一个模态即一个符号系统,借助一个特定的感知过程而被识解。
这个定义把模态和人的五官联系在一起,大致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模态。
由于人类可以感知多种隶属不同模态的符号系统,而我们很难给模态全部进行分类,所以为了便于研究,模态可以细分为:图像符号,书写符号,口语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触觉。
Forceville简要定义模态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
而国内的著名学者朱永生认为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
2.2 多模态的种类
模态有单模态和多模态之分。
朱永生指出生物学家认为人有五种感官,应而有五种模态: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单模态话语是指只使用一种模态传播的话语,而多模态话语是指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
2.3 多模态的判断标准
朱永生指出判断单模态还是多模态的标准:一涉及模态种类的多少,例如说,使用视觉模态阅读小说,使用听觉模态收听新闻联播等。
二涉及符号系统的多少,如,连环画虽然只涉及到视觉模态,但是既有文字又有图片,广播小说虽然只涉及到听觉模态,但是既有文字内容又有背景音乐。
2.4 多模态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R.Barthes是国外最早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者之一,他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Kress,G&Van Leeuwen,T研究了模态和媒体关系,解释了视觉图像,颜色语法,报纸的板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相互作用及意义:Royce,T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互补性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O’Halloran,K,L不仅研究了多模态理论构建,而且研究了数学语篇中多模态现象。
国内多模态研究起步比国外研究要晚,现如今,对于多模态研究虽然还未形成著作,但是较之前却大有提高,不少国内学者纷纷发表学术论文探讨多模态的研究分析。
国内最早研究多模态的学者李战子在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中首次将多模态符号理论引入国内,他在论文中介绍了K&V所构建的视觉语言和图像分析方法,探讨了这种分析方法对于加深认识语言学的符号学特点。
3 多模态的理论框架
多模态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话语分析:二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话语分析。
两个不同方向的理论并不互相矛盾,相反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也就是说,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和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多模态话语分析其实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两个层面,前者从功能层面进行分析,注重话语分析社会性;后者是从认知层面进行分析,注重隐、转喻这两种人类认知现象的研究和阐释。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
Kress 和Van Leeuwen认为,图像中的视觉符号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还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视觉符号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连贯的整体,因此可以
借用Halliday的语言三大功能假说,分别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不同层面分析图像等视觉符号的语义关系。
3.2 认知语言学
在认知语言学中,多模态主要研究隐喻。
以Forceville等为代表认为既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隐喻就不仅可以用语言符号表达,还可以用其他符号模式来表达,表现在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人类的认知活动中。
在认知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基础上,Forceville提出图像隐喻和多模态隐喻。
在单模态的图像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都以图像的形式(即视觉模态)呈现。
在多模态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式呈现。
在多模态语境下,通过两种或多种模态或符号协同作用,相互补充,构成概念隐喻。
例如,漫画,海报,广告,电影,演讲等,这些语篇通过图像,文字,声音,音乐,动作等符号和模态的组合,构成多模态隐喻。
4 结语
现如今,随着多模态国际会议的推广,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多模态的研究,而它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出现了多种跨学科的趋势,而多模态研究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以Halliday 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82-86.
作者简介:
付兰(1992—),女,湖南岳阳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