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第2课时数字规律(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2

【教材分析】

例2的难度不大,学生观察图形及对应图形下面的数字,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填数字。让学生直接观察思考,并找出规律,在设计教学时也要充分体现这一理解,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体现出思维层次的过渡。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分散,因此提高教学趣味性尤为重要,一定要把课堂气氛调整到最佳状态,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其中去探求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图与图、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规律,并能按规律写数。

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并迁移到数字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来找规律。

难点: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

第3课时数字规律(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页例3

【教材分析】

教材例3第(1)题是在前面学过的图形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教学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有什么样的图形变化规律,就有什么样的数字变化规律。例3第(2)题不再给出图形,而是直接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找出规律。例4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数字,发现数字间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找规律的意识,并学会了从图中直观地感受并发现规律。本节课引导学生进一步从图形转向数字排列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能运用计算相邻两项差的方法,找出图形和数字的规律。

2.能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找规律填数。

难点:掌握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例5

【教材分析】

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教材选择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教材精选了生活中按规律穿手链的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对不同物体摆放规律的观察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能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通过练习,学生找规律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各种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学会运用各种找规律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的各种找规律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难点:根据物体的摆放规律,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1.猜一猜。

(1)课件出示□□□……

这是一排还没有画完的有规律的图形,想一想,猜一猜,你认为接着是怎样的?

(2)学生思考、动手画,教师巡视,发现其中典型的规律,请学生上台板演。

预计学生会出现的有以下几种:

①□□□□□□□□□□……

②□□□□□□□□□……

2.引出课题。

师:像这样按一定顺序的排列也是一种规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找规律问题。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观察、理解题意。

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两颗珠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这串手链上有黄色和蓝色两种珠子。

生2: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再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重复穿起来的。

生3:这串手链掉了2颗珠子。

师:题目问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掉的是哪2颗珠子。

2.引导探究解答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这串手链掉的是哪2颗珠子呢?

小组讨论一下。交流、汇报。

生1:先要知道这串手链一共有多少颗珠子。

生2:先要找出这串手链珠子的排列规律,再确定掉的是哪两颗珠子。

师:有道理!下面请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这串手链中珠子的排列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一下,交流、汇报。

小结:小红穿珠子的规律是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重复排列的。

师:请大家按照这个规律排一排,看看掉的2颗珠子是什么珠子。

学生交流、汇报。

生1:掉的第1颗是黄珠子,因为现在手链的右边最后一颗蓝珠子后面只有一颗黄珠子,应该有2颗黄珠子,所以掉的第1颗是黄珠子。

生2:掉的第2颗是蓝珠子。因为两颗黄珠子后面就是蓝珠子。

师:有道理!小红穿手链掉的是1颗黄珠子和1颗蓝珠子。

3.引导检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找出了掉的两颗珠子是1颗黄珠子和1颗蓝珠子。这个答案正不正确呢?可以怎样检查一下?

生:把掉的两颗珠子补上去,看符不符合小红穿的规律。

师:这个办法很好!下面请大家在手链上画出掉的2颗珠子,再找规律试试看。

学生动手画珠子,找规律。

师:谁来说说,补上掉的1颗黄珠子和1颗蓝珠子后符合小红穿的规律吗?

师:好,我们一起来验证。

板书:

学生齐读:2黄1蓝、2黄1蓝、2黄1蓝……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8页“做一做”。(让学生找出手链珠子的排列规律,再按规律找出掉的是哪3颗珠子。)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二十”的第4、9、10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了解信息→找规律解答→检验

八总复习

第1课时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3页第1题,“练习二十一”的第1~8题。

【教材分析】

着重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数的组成和数的大小比较,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数位表应进行重点复习,它是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数的组成和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已掌握。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熟练运用100以内数的相关内容即可。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在本学期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学生掌握的程度可能参差不齐,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可以增加学生的熟练程度,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复习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法和加减法。

2.通过自主分类与梳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口算卡。

【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复习归纳】

一、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课件出示相关复习题)

1.填空。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3,十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

(3)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按要求数数。

(1)从27起,一个一个地数到43。

(2)从60起,十个十个地数到100。

(3)从35起,五个五个地数到85。

(4)从95起,往前一个一个地数到78。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作肯定评价。

二、复习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1.在计数器上拨数45、34、60、100,并读出来。

2.写数。

(1)听数写数。(教师报数,学生迅速写出来)

十二、二十五、五十、八十七、一百

(2)看计数器写数。(课件出示计数器)

点名学生写数。

归纳数的读写法: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个位上写0占位。

三、复习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课件出示相关复习题,指名学生回答)

1.按顺序在空格里填数。

2.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514759706886

归纳100以内数的顺序:整十数的顺序是10、20、30、40、50、60、70、80、90、100;十位数字相同时,顺序是几十、几十一、几十二、几十三、几十四、几十五、几十六、几十七、几十八、几十九;当数到几十九时,下一个数应该是比它的十位上的数字多1的整十数。

归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从高位(十位)比起,十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字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字,个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也可以按数数的顺序进行比较,位置越往后的数越大。

四、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①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②把两个数的十位数字加起来(或相减),再在结果后面添一个0。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两位数加一位数,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一位数加一位数(若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一),结果再同整十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整十数加整十数,结果再加上一位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与一位数相减,若不够减,就从十位上借一当十,与个位数字合起来再减,结果作为差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合起来(注意,若有借位,则差的十位要减1)。

两位数减整十数,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与整十数的十位数字相减,结果是差的十位数字,个位数字仍是原来被减数的个位数字。

4.小括号:一个算式里面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5.解决问题。

6.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比比谁做得又对又快,适时表扬。

50-8= 97-5= 23+60= 70+7= 77-70= 40+30= 80-50= 34+8= 56-5= 21-9= 63+4= 88-7=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3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1~8题。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100以内的数熟悉了吗?对100以内的加减法有系统的认识了吗?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数的组成100以内数的读写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小括号

解决问题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9、10题。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元、角、分的换算及应用的练习,增强学生勤检节约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品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元、角、分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结合练习和实际情景进行复习,可加深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无误地认识现行的人民币,熟练地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 2.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运用人民币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合理用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相互之间的进率。 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

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谈话导入】

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国家用的钱叫什么?(人民币)

在第五单元,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和整理一下吧。

【复习归纳】

一、认识人民币

1.(小黑板出示整套人民币贴在黑板上)这么多人民币呀!请你认一认,都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呢?(学生开火车回答)

2.通过认一认,你又想到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

预设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预设2:单位的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大家一定要牢牢地记在心里哦,让我们再一起牢牢地记一遍。(生齐读)

二、简单的兑换

你会换钱吗?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让学生回答)

1.换一换。

7元=()角50分=()角80角=()元

6元5角=()角35分=()角()分

2.兑换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出示一张100元的人民币)这儿有一张100元的人民币,你能换成其他面值的人民币吗?(50元、20元、10元、1元)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打算怎样换。

50元的又可以怎能样换?1元的呢?

三、简单的计算

1.课件出示商品及其价格图。

(1)看价格,介绍物品的价格。

苹果橘子葡萄西瓜

5元/千克3元/千克10元/千克2元/千克

(2)提出问题。

问题①:买1千克苹果和1千克葡萄,一共要多少钱?

问题②:1千克西瓜比1千克葡萄便宜多少钱?

问题③:买1千克橘子和1千克苹果,10元钱够吗?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教师评价板书:

①5+10=15(元)②10-2=8(元)③3+5=8(元)8<10够

2.归纳计算方法:元、角、分的加法计算,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满十分进一角,满十角进一元;元、角、分的减法计算,元和元相减,角和角相减,单位不同时,要统一单位后再计算。

四、确定购买方案

1.沿用前面的水果课件图,提出问题:15元钱可以怎样买水果?

学生交流、汇报。(10+5=15(元),3+10+2=15(元),可以买1千克苹果和1千克葡萄,也可以买1千克橘子、1千克葡萄和1千克西瓜。)

2.归纳确定购买方案的方法:可以随便选择两种物品,算出总价与实际钱数的差,再进行调换;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选择一种,再和剩下的一一去试,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购买方案。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的第9题。

让学生独立填空,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0题。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让学生说说每个小题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决这三个问题,交流汇报。

【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肯定又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换算: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简单的计算

第3课时认识图形和找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第2题,“练习二十一”第11~13题。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观察图形或数字,并找规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观察图形与数字,并找规律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这些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感性认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会找到简单图形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继续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加深对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的认识,会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模拟拼搭。

2.学会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能找出简单图形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接着画。

难点:找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小三角纸片若干。

【情境导入】

1.出示下面一组图形。

师: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些都是平面图形。

生2:这些图形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师:你能详细地说说是哪些平面图形吗?

生3: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图形和找规律。

【复习归纳】

一、复习认识图形。

1.认识平面图形及用平面图形拼成的图形。

(1)出示教材第94页第2题的图片。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很多平面图形。

生2:它们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3:有小朋友们用这些图形拼成了帆船、人。

生4:我还看到了小朋友们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排成一个大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拼一拼。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也来拼一拼,好吗? ①用4个□拼图,看看可以拼成哪些图形。 ②试着用学过的图形,拼成一个有趣的图形。 汇报、交流、展示。

2.归纳小结:平面图形有很多,三边围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各有各自的特征。圆由曲线围成。

二、复习找规律。

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几组图形和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讨论一下。汇报、交流。

生1:这3组图形和数都是有规律排列的。

生2:第(1)组的规律是:按1只、2只、1只、2只……重复排列的。 生3:第(2)组的规律是后一个图形比前一个图形多1个小正方形。 生4:第(3)组的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5。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规律找得很准确。

师:这3组的规律都相同吗? 小组讨论一下。汇报、交流。

小结:第(1)组与第(2)、(3)组的规律不同,它是重复排列,第(2)组和第(3)组的规律相同,都是相邻两个数的差相等。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1、12、13题(小组讨论各题中图形、数字间的规律,能认出各种图形)。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和找规律

找规律????

?重复排列一个比另一个多几相邻两数相差几

第4课时分类与整理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第3题,“练习二十一”的第14~15题。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对餐具的整理,来复习分类与整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整理物品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类与整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分类的标准及分类方法的掌握,还需进一步学习巩固。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与方法,会对简单的物体进行分类,并整理出数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数据。

难点:培养分类的能力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面图形中画有水果的卡片。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春游图。

师:几个家庭在一起春游。看,他们玩得多高兴呀!

师:这些人物可以分成几类呀?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复习归纳】

1.分类与整理。

(1)出示水果卡片图,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这是小红收集的水果卡片,你能帮小红把这些卡片分类吗?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1:按水果的种类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苹果,第二类是梨,第三类是桃。

生2:我是按卡片的形状分的,也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第二类是○,第三类是△。

生3:我是按卡片的颜色分的,也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红色,第二类是黄色,第三类是蓝色。

师:大家想出了按水果的种类、按卡片的形状、按卡片的颜色等方法来分类。下面我们来把分类的结果整理一下,填在表中,看谁整理得最快,最好。

(2)课件出示统计表,

讨论:分类整理时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在数图形个数时,可以按图形的种类分类,一种图形一种图形地数。数每种图形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数,这样,数据的收集才会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2.应用巩固。

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3题。

师:这里有很多图形卡片,可以怎样分?

生1:按颜色分。

生2:按形状分。

师:如果把这些卡片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生3:按号码上的数分成单数和双数两类。

生4:可以按是红色的和不是红色的分成两类。

生5:可以按是○和不是○分成两类。

……

师:有道理,只要你自己定的标准有道理,就可以分类。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很多方法给这些图形分类。下面请大家按题目的3个要求分一分,并统计出每种图形小卡片的张数填在表中。

学生分类、统计、填表,汇报、交流,教师讲评。

3.归纳总结: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分类摆放物体,比较整齐、清楚;②记录分类结果时用画表格的方法比较直观、清楚;③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但不论怎么分,最后的总数是一样的。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4题。(此题是数图形的练习,同时渗透了统计思想。教师说明题目的要求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5题。(让学生分类整理、统计,再根据统计整理的结果回答3个问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分类与整理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加强练习,掌握好

这些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分类摆放物体,比较整齐、清楚;

2.记录分类结果时用画表格的方法比较直观、清楚;

3.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但不论怎么分,最后的总数是一样的。

2018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免费下载(最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下载网址链接: 小学六年级数学填空题篇一 1、一个三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约是3.82,这个三位小数最小是(? ),是(? )。 2、一种精密零件长4毫毛,把它画在15:1的图纸上,应画(? )厘米。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如果圆锥分高是24CM,圆柱分高是(? )CM。 4、(? )比8吨多50%,120千克比(? )少25%. 5、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个数读作(? )人,四舍五入到万位是(? )。 6、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1:4,它们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 7、比20米多30%是(? )米。 8、9点时,时钟的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 )角。 9、一副地图,图上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10、已知x=5是方程,ax-3=12的解,那么方程ay+4=25的解是(? ) 小学六年级数学填空题篇二 1、将3个棱长2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2、花生仁的出油率为38%,要榨油570千克,需要花生仁(? )千克。 3、已知A=2×2×3×5,B=2×3×7,A、B两数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4、有一组数据是16、13、16、10、10、40、10、50、10、5这组数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5、一列数2、 6、10、24···这列数的第101项是(? )。 6、一个两位数除以7商是A,余数是B,A+B的值是(? )。 7、在一个底面直径为20cm的圆柱形水箱中装有半箱水,现把一块大石头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了5cm,这块石头的体积是(? )。 8、一个九位数,位上是6,千万位和百万位上都是4,其余位上都是0,这个数(? ),读作(? )。把它改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 9、一个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7.40这个小数原来是(? ),最小是(? )。 10、11÷7的商环小数记作(? ),小数点后面第2012位上的数字是 (? )。 小学六年级数学填空题篇三 1、2014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261036500人次,261036500读作(?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亿。 2、0.6小时=(? )分3600mL=(? )L 3、一个圆的半径增加2分米,它的周长增加(? )分米。(用含的式子表示) 4、甲数=2×3×7,乙数=2×5×7则甲数和乙数的公约数是(? ),最小公约数是(? )。 5、一件藏袍售价560元,可获15%的利润,成本是(? )元。 6、已知长方体的棱长之和为48分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 7、一个圆柱形水桶,高是6.28分米,将它的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水桶的底面积(? )平方分米。 8、按规律填数06、25、2.5,1.0.4(? )0.064 9、六(1)班今天来了48人,有2人请假,今天的出勤率是(? )%。 10、一项工程,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单独做需要18天,如果由甲乙单独做,需要(? )天可以完成。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一)

一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等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识结构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本册教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 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实物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二、初次感知,认识图形 这些立体图形上面有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他们就藏在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上,你在哪个立体图形的表面上找到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呢? 生1: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生2: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 ……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面”在“体”上,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寻找多种方法。 师:你能把你找到的图形移下来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 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几种方法: (1)描形的方法。 (2)用印泥印的方法。 (3)用剪的方法。 (4)在纸上折出印痕的方法。 3、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手中的实物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在纸上得到物体的表面图形。 师:我请同学们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贴的时候要思考,你画的图形和谁是好朋友? 三、初步认识图形特征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四、全册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020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 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 想象印证 电脑演示:由体引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2. 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请你们去找一找,摸一摸。(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 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4. 分类: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它们分一分小组吗?(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5. 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电脑演示:情景激发)。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前后 (第2页) 教学目标: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数学全册教案

学期计划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年级现有学生39人,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本学期要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 以内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 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找规律。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将数学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更加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 100 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 100 以内数,会读写 100 以内数。掌握 100 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和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1 角=10 分,爱护人民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 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 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 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共同 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 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 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 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 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 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拼一拼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 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

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一、负数 第1课时负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1和例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正、负数。通过6个城市同一天的温度及存折中存入和支出钱数的对比,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负数的初步认识,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带领学生认识负数,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认识。 2.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负数,能对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事物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并了解它们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天气预报吗? 1.(课件出示天气预报片段)今年一月某一天

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如下: 哈尔滨:-15 ℃~3 ℃北京:-3 ℃~3 ℃ 上海:0 ℃~8 ℃ 引导观察:看了这些城市的温度,你发现了什么?有何感想? 2.北京的气温是-3 ℃~3 ℃,那么-3 ℃和3 ℃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为什么? 3.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认识。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师:长沙的最低气温是0 ℃。你知道0 ℃表示什么意思吗?(0 ℃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2)师:-3 ℃和3 ℃各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读? 指名回答,教师解说:-3 ℃表示零下3 ℃,就是比0 ℃低的温度,读作负三摄氏度;3 ℃表示零上3 ℃,就是比0 ℃高的温度,读作三摄氏度,也可写作+3 ℃,读作正三摄氏度。 (3)师:数字前的“-”是负号,“+”是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电子教案

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共同点:平面的,不断开的。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计划 (1) 第1课时:认识图形(1) (2) 第2课时:认识图形(2) (4) 第3课时:认识图形(3) (5)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计划 (7) 第1课时十几减9 (8) 第2课时十几减9的练习课 (10) 第3课时十几减8 (12) 第4课时十几减7、6 (14) 第5课时十几减8、7、6练习课 (16) 第6课时十几减5、4、3、2 (17) 第7课时十几减几练习课 (18) 第8课时解决问题(一) (19) 第9课时解决问题(二) (21) 第10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 (23) 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24)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二) (26)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学计划 (27) 第1课时单一标准 (28) 第2课时不同标准 (29)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计划 (31)

第1课时数数,数的组成 (32) 第2课时读数、写数 (35) 第3课时练习课 (38) 第4课时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39) 第5课时多些,少些 (42) 第6课时解决问题 (44) 第7课时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 (45) 第8课时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练习课 (47) 第9课时摆一摆、想一想 (48)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计划 (50) 第1课时认识人民币(一) (51) 第2课时认识人民币(二)..................................... 53第3课时简单的计算(一). (54) 第4课时简单的计算(二) (56)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计划 (58) 第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59) 第2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61) 第3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63) 第4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一) (65) 第5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二) (66) 第6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67) 第7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69) 第8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一) (71) 第9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二) (72)

小学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小学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课题 可爱的校园 课时进度 1课时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数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数来认识数。3.初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认真倾听他人看法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能够分类数数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二、探索新知,认识加法 (三)自主发现 四)实践活动 (五)归纳总结 生:(异口同声地)想。(学生互相说)生1:我看到图中有小松鼠、蝴蝶。生2:我看到有小熊、小鸟、大象、小兔、树、花、蘑菇,还有字。生:能。(学生前后4人为一组认真地去数,他们有的先数小熊的个数,也有的先数小兔子,还有的先数小鸟的只数,当数的结果不一样时,又重新去数,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生:我数出来有5个字、9只小鸟、2只小兔、4只松鼠、6只小熊、3个蘑菇、8棵树、7朵花、1头大象、10只蝴蝶。生1:我给它们从小到大排,1,2,3,4,5,6,7,8,9,10。生2:我还可以按从大到小排队,10,9,8,7,6,5,4,3,2,1。生3:我给它们排成两队,单数一队,双数一队。

人教版新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 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 想象印证 电脑演示:由体引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2. 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请你们去找一找,摸一摸。(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 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4. 分类: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它们分一分小组吗?(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5. 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电脑演示:情景激发)。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前后 (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 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 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 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 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 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 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 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 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 【知识结构】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学期教案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

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 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2、3页。 教学目标: 1. 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 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 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 学教案全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 教学计划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 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本册的教学重点是 100 以内数的认识和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 20 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 100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 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教养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