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格局论文

合集下载

本土文化论文(5篇)

本土文化论文(5篇)

本土文化论文(5篇)本土文化论文(5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本土化;现代化;传统;生活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对现代性越来越频繁而深化的批判性反思,中国文学界也开头有人质疑文学现代性(化)的合理性。

然而,尽管质疑之声不少,但始终未能有新的思想和概念将之取代。

究其缘由,现代性思想历经多年浸淫,更有现代物质文化为坚实后盾,已经深化大众脑海,欲短期内颠覆或剔除,实非易事。

当前更需要做的,是充实可以更替现代性之新的理论概念,在学理上推究现代性之弊端,并建构出充分的理由,方能博得大众更广泛的认可。

在我看来,本土性(化)应当是可以担当这一职责的重要概念。

只是其内涵丰富,牵系广博,需赖同志者共识以达深化。

此处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由于本文试图进行的是较系统全面的理论思索,因此,文章部分地综合、汲取和借鉴了本人以前的相关成果内容。

一、什么是文学的本土性?文学的本土性,亲密地关联着以下问题:首先是文学的目的。

文学毕竟是为什么目的,是为全人类写作,还是为详细的民族、地域甚至个人,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我以为,文学的深远目的当然是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建设,体现为整个人类文化的财宝,但是,在文化、民族多元的现实下,文学最基本的还是为民族和现实写作。

由于其一,文学是社会的重要文化之一,它不行能拒绝与社会、民族、大众的亲密关系,并且自然地担当着民族文化的基本功能;其二,受语言等因素的限制,文学的受众主要还是本民族大众,它的影响力也局限于此,作为民族大众之现实一员,作家也应当担当其基本的民族现实责任;其三,正如一个对四周现实生活冷漠的作家不行能具有深远的人类意识,文学作品所拥有的人类意识也不行能抽象实现,它只能通过民族、地域和个人的方式进行表达,需要立足于现实和民族生活之上。

其次是文学的特点。

文学在思想、审美等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的标准,但就世界文学氛围来说,共性是其不行忽视的重要特征。

也就是说,文学只有具备了充分的共性,才能拥有独特的魅力,才能在人类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缺乏独特共性和原创意义的写作是不具备很大价值的。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并传承中国文化,以保持我们的独特性和自豪感。

中国文化的传承对于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传承中国文化可以帮助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独特的艺术、文学、哲学和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的博大精深。

通过传承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加国家的软实力。

其次,传承中国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类关怀意识。

此外,中国文化也注重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传承中国文化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传承中国文化还可以促进民族团结。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可以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同时,传承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强化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和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推动国家和谐稳定发展。

最后,传承中国文化对于国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创新,通过传承中国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

此外,中国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在国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传承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通过传承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自豪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传统,以保护和继承我们的独特性和魅力。

只有通过传承中国文化,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国文化,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形成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低下,因而儒家思想所携带的小农意识、官僚意识以及宗法意识都极为浓厚。

例如,儒家思想对于传统及内倾心理过于注重,从这一点来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利影响,极容易造成教条主义以及独断论调的产生;不仅如此,儒家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多证悟,缺逻辑”的特点也极易造成经验主义的产生。

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阻碍。

不仅如此,在依据两点论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重点论,否则就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儒家倡导“以和为贵”,提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提倡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保持道德与功利的和谐统一;法家倡导在统一的格局内实现社会和睦;兵家有“先和而造大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之说;不仅如此,由此可见,坚持和谐思想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走向。

为此,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保证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受文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动力。

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高中

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高中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一、引言
传统文化一直是历史长河中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流,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文明,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在当代社会,如何正确看待、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

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哲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传统中医药、园林建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瑰宝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三、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强调礼义廉耻、孝道传统美德,
弘扬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不仅提升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更是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应对世界潮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

我们需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焕发出更加生动与鲜活的文化光芒。

五、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意识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青少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因此,学校、家庭
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让他们能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绽放出传统文化的芬芳花朵。

六、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传承和贡献。

只有正确看
待并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自信和民族的振兴。

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其永续流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关于中华文明气象与格局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中华文明气象与格局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中华文明气象与格局的议论文800字天下观是中国古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是不同于西方主流观念的东方思维,在当代进行继承和发扬,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新的视野,承扬中华文化天下观,正当其时在一国之内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可谓人类文明史上一大奇观。

这便是中华文化。

这个“世界”,即是迄今中国人笔下热词——天下。

如梁启超所言:“我国先哲言政治,皆以‘天下’为对象,此百家所同也。

‘天下’云者,即人类全体之谓……而不以一部分自画。

”诚然,古人认知世界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创造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中华文化,致力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融凝我泱泱中华。

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化最独特的机缘,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最理想世界:天下大同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

令人称奇的是,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

《礼记·礼运》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描绘了人类理想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看待天下?古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如老子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如今日之世界,若都只是从本国角度、本国利益来谈世界治理,而不是着眼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则全球治理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从秦汉到隋唐文化的五个方面论文

从秦汉到隋唐文化的五个方面论文

从秦汉到隋唐文化的五个方面论文中国文化,从秦到唐的约一千年间,是古代社会的前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秦汉为一段,是大一统的形成期,在容纳百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朝廷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宇宙观、天下观、伦理观、文艺观。

魏晋南北朝为一段,既是民族大冲突与大融合的时期,又是中国艺术形成自己的体系的时期,还是道教的形成期和佛教的定型期。

隋唐为一段,文学艺术达到顶峰,三教并存各显辉煌。

隋唐文化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盛、最具有开放心态的文化。

一、价值体系的建立秦王一统,汉承秦制,在容纳百家的基础上,建立了与大一统相一致的价值体系。

这一价值体系在魏晋六朝和隋唐继续发展、丰富、完善,主要体现为:气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夷夏五方的天下观,以儒家伦理为主体、以道释观念为补充的人生观。

(一)气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先秦百家争鸣中关于宇宙观的思想,以气论、阴阳论、五行说等为代表。

这些思想从战国时就开始被总结(如在《吕氏春秋》等著作里),演化到汉代,在《淮南子》《春秋繁露》《黄帝内经》等著作中,被综合成一个统一体:一个气、阴阳、五行的宇宙。

②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宇宙万物,皆由气生,物亡又复归于宇宙之气。

这样,中国文化中的事物,便由形与气两个部分组成,气是根本。

气,具体来讲,最基本地分为阴与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日、君、父、男、夫、表……为阳,地、月、臣、子、女、妇、里……为阴。

阴与阳是一种和合互补的关系;又是一种尊卑的等级关系,阳者为尊,阴者为卑;还是一种圆转的关系,人为父而为阳,为臣而为阴。

阴与阳不但是多层次的,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转化。

阴阳进一步展开为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体现在一切方面,时间(春夏长夏秋冬)、空间(东南中西北)、色(青赤黄白黑)、声(角微宫商羽)、味(酸苦甘辛咸)、情(怒喜思忧恐)、道德(仁礼信义智)……五行之间既相克又相生,形成一种既矛盾又和合的关系。

五还可以展开为八、十二、二十四、六十四、七十二……总之展开为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_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_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_传统文化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_传统文化论文我想以这次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发表Tanner讲演的机会,提出我多年来常在探索中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问题向各位学者请教。

请容许我坦率地说我对这个格局的认识是不够成熟的,所以这篇讲演只能说是我对这问题研究的起点,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见解。

为了避免对一些根本概念作冗长的说明,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

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

我用国家疆域来作中华民族的范围并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国家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又有联系的概念。

我这样划定是出于方便和避免牵涉到现实的政治争论。

同时从宏观上看,这两个范围基本上或大体上可以说是一致的。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我这篇论文将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

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

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这是一幅丰富多采的历史长卷,有时空两个坐标,用文字来叙述时有时难于兼顾,所以在地域上不免有顾此失彼、方位错乱,时间上不免有前后交差、顺序倒置的缺点。

以格局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以格局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以格局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以格局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精选篇1在庭户之中只能见斗室,而于天地间自然眼界宽广,这是格局;鲁迅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敢言敢作敢当,为同仁呐喊,为革命鼓与呼,这是担当。

格局大小,影响眼界之宽窄;不同的眼界,担负不同的责任。

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是何等境界!格局就是无尽的远方,穿过重重阻碍,身负家国天下。

担当是为了无数的人们的福祉不断求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格局有大有小,根植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格局大者,为国为民为天下,修身齐家治国__天下,做一个大我;格局小者,为已为私为小我,也许无可指摘,但不可沾沾自喜。

自古士人秉持“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__”的立身哲学,中华民族的“脊梁”何等气魄!他们有为民__肝脑涂地者,有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还,有身处异域不改气节者,有面对利诱势逼不改初衷者,有为官一方与民同乐者,有著书立说延续中华文脉者,有壮烈激烈慷慨赴死者……他们的名字、事迹如昆仑伟岸,如大海浩浩。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格言诠释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我。

责任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

鲁迅面对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局面,团结文化战线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笔作武器,敢于揭弊;也勇于解剖自己,对国民劣根性而痛,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就是担当。

有人批判现如今__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

精致利己主义,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钱理群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我们不会忘记“耶鲁哥”秦玥飞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农村,做一个村官;不会忘记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工作者,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会忘记__维和人员奔赴战乱国家的战场一线,用行动争取和__;不会忘记屠呦呦研制出__,几十年内无偿提供给贫困国家而不计个人报酬……扎克伯格在回到母校演讲时说,FACEBOOK有志创造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就是命运共同体,气候变化与你我相关,基因组全球共享为治愈某些病症提供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格局论文
摘要:小报是一种文化力量,它会影响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

本文从文化格局的视角出发,以兰州市现售小报为例,考察了小报与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关系。

通过考察,笔者发现现售小报虽然文章多来源于主流媒体,但较多地反映了亚文化,小报内容中的文化格局呈橄榄型。

关键词:文化格局;小报;兰州
小报主要是指处于“受尊敬性”低端的街头报。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在文化格局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后,我国一元文化格局瓦解,社会文化处于多元并存状态。

按照价值体系和社会势力的差异,社会文化则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主文化是指“对社会的绝大部分成员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具有决定性或产生重大影响作用”[1]的文化。

“亚文化是对主文化的疏离甚至背离,既包括与主文化存在差异、相疏离的亚文化;也包括与主文化相背离、对立的亚文化,即反文化。

”[2]
小报与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关系密切。

小报的内容倾向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文化形态在文化格局中的
位置。

笔者考察发现,小报上的文章原创很少,很多内容转自主流媒体,但经过小报编辑们的把关,所反映的倾向性已有很大变化。

小报是如何反映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的?
下文将做详细分析。

一、现售小报中的主文化
一个时代的社会主文化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又可分为主导文化、主体文化和主流文化。

侧重权力支配关系来划分的主文化是主导文化,强调占据文化整体的主要部分的主文化是主体文化,表示一个时期产生主要影响、代表主要趋势的主文化是主流文化。

现阶段,我国的主导文化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文化,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主体文化的构成则比较复杂,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缠绕与混杂。

一般认为,小报都是写“性、星、腥”文章来吸引读者,是对主文化的反叛。

但是,笔者通过对兰州现售小报的考察,发现这些对小报的常规印象与现实状况有所偏差。

一些小报是用大量笔墨去写低俗文章,但小报中也反映了主文化。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读友报》第358期有篇题为《华西村,中国最富裕村庄在转型》的文章,讲述了华西村从依赖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服务和旅游业转变的过程。

该篇报道明显赞颂了“集体式生活”和贤人治村的发展模式,充满了对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向往和中国传统村落管理方式的留恋的复杂感情。

该文原载于《青年参考》,经过编辑,增加了可读性,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主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取向。

像《读友报》这一类小报,以改写硬新闻为主要方式,在小报中相对来说是一份比较严肃的报纸。

还有一些小报,以改写软新闻为主要方式,如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良友周报》。

《良友周报》第1103期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千名“子孙”护孤母》的文章。

该文章讲述了湖北咸宁学院千名师生12年接力照顾孤寡老人的故事,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

《良友周报》这类小报以改写人情味新闻为主,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温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具理性逻辑无孔不入,让人冷彻骨髓。

无疑,这种温情新闻很具有吸引力。

笔者通过考察发现,兰州现售小报从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等角度对我国现阶段的主
文化皆有反映。

小报并不完全是所谓的文化垃圾。

二、现售小报中的亚文化
文化是加诸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有序形式,减少我们在感受和知觉方面的混乱和矛盾。

文化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有待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

当社会变迁加剧的时候,这个差距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亚文化就是鸿沟上的中介。

亚文化是已经调整了文化与现实的差距的一套价值观。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别于主文化,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的地位,在文化整体里占据次要的部分。

不同社会群体的存在是多样化的亚文化存在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阶层、职业群体、年龄群体、方言地域群体、宗教群体、民族群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亚文化。

当代中国在发生社会分化的同时,也在发生文化分化,其结果就是亚文化的广泛崛起。

日益分化的亚文化在冲击既定文化的一元格局、选择新的文化目标、调整价值系统和构思新的行为方式、推动文化的总体变迁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戏说历史”或“历史演义”一直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亚文化。

目前,这种亚文化在小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在兰州东方红广场的一个报摊上粗数了一下,仅这一个报摊就有此类小报10多种。

这类报纸纸张大多呈粉红色,版数20个左右,多以“旧闻”、“历史”等为报纸名称。

笔者随手购买了健康导报文摘版《旧闻博览》、科技信息快报《经典旧闻》、健康导报《天下旧闻》、湖北广播电视报《峥嵘岁月》、西安商报《博闻求索》、大江报《旧闻博览》等6份小报。

下面将以这6份报纸为例进行分析。

这类报纸戏说的多是国共两党的历史,演义最多的人物当数毛泽东。

例如,大江报《旧闻博览》一篇题为《1964年苏联叫嚣
“搞掉毛泽东”》对上世纪60年代的中苏关系进行了演义,与主流导向的要求有一定疏离。

尽观6份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全是国共两党的历史演绎,其中关于毛泽东的文章就占了3个头版头条。

小报除了“戏说”亚文化,养生亚文化也占了很大比重。

另外,小报还零星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一些亚文化。

如法治与道德矛盾的亚文化。

其中,《家庭主妇报》有一篇报道题为《救人反成肇事者,善举引来噩梦》,就是这方面的极好例证。

主文化这块蛋糕由主流媒体分享,而亚文化则是小报的领地。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亚文化层出不穷,这为小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小报持续生存的土壤。

三、现售小报中的反文化
如果一种亚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站到了主
文化的对立面,它就被称为反文化。

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同样也为反文化的滋生、泛滥留下了空隙。

反文化是那种否定、背离主文化的亚文化。

反文化有不同的形式,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也不同。

“关于反文化必须受到限制,不会有很多不同意见。

因为像黑(黑社会)、黄(色情业)、毒(贩吸毒)等反文化,假、冒、伪、劣等反文化,对社会运行的危害众所周知。

”[3]
笔者通过对小报的考察,发现有部分小报存在反映反文化的现象。

在笔者所购买的小报中,有两份分别名为《法制时空》和《法制新时空》的小报刊载的都是色情文章。

《法制时空》没有刊号和出版单位,明显属于非法报纸。

《法制新时空》有国内统一刊号和出版单位。

但笔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不存在该刊号,也是非法报纸。

两份报纸所刊文章和图片不堪入目。

一些小报的反文化现象还表现在其广告上。

小报上刊登的绝大多数都是低俗的医疗广告。

根据常识就可以判断出有些广告是虚假广告。

笔者通过考察,认为小报中的广告不能说全部都是虚假广告,但根据常识判断绝大部分可归为虚假广告。

小报中的虚假广告是一种反文化现象,有损社会的健康运行,需要加以管制。

另外,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并不是反文化就是假丑恶。

反文化只是与主文化相对立的文化。

反文化中不少内容在它的发展中会为主文化所认可,使其有可能融入主文化,或使主文化靠近它乃至接受它。

有些反文化也可能反客为主,一跃变成主文化。

特别是那些与商业有密切联系的反文化内容如服饰、音乐等,往往在其商业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跃升为主文化的内容,从而失去其过去的反文化身份。

有些反文化会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现阶段的小报所反映的
反文化多数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四、结语
总的来说,从价值系统和权力关系来看,今日中国社会的文化处于多元文化的并存状态,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层次呈现为不同的格局。

小报处于较低的社会层次,它所反映的主文化较少,主要内容在反映亚文化,而只有少数非法小报在刊载反文化的内容。

因此,小报内容中的文化格局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

鉴于小报内容中文化格局呈橄榄型,我国对小报的管理应当实行这样的文化模式,即主文化必须旗帜鲜明,亚文化必须多种多样并加以正确引导,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反文化必须受到限制。

只有这样,小报才不至于走向歧途,影响我国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对主文化亚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2]黄瑞玲.当代西方亚文化的研究史[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