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8课 兰亭集序 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第8课 兰亭集序(共58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第8课 兰亭集序(共58张PPT)
的 举行 一种祭礼 都 都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高高的竹子 酒杯
作诗 排列 旁边
映衬、围绕
乐器
省略动词宾语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繁盛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流觞曲水
茂林修竹
第2自然段
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自然万物 用来 和风 放开、 敞开 穷尽
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
‖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 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 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 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 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 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 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 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王 羲 之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 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 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 法及行文的巧妙。 3.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4.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 ”等词的多义性。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唐 临 本 )
(
《 姨 母 帖 》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 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 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 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 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 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 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 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 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 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八课《兰亭集序》精品课件(23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八课《兰亭集序》精品课件(23张ppt)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 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 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 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 赠序,如韩愈《送东阳馬生序》,
整体感知
一(1、2)介绍兰亭集会


二(3)抒发对人生的思考 痛

三(4)简述写作缘由

思考、探究: 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
问题一: 兰亭聚会,“乐”在何处?
第一段思路
v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v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v 事件:修禊事也。 v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v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
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次。 v 畅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 以畅叙幽情

信可乐万也物。 来 开、 尽
实值

在得

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雅: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 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 席。”第三段中,作 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 哪些“痛”?
v 命运难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v 人生感慨: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 痛哉!
痛之一:追求快乐欲望无穷 痛之二: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痛之三:人生无常命运难测
特别的推荐,给特别的你……
1、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课件(4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课件(43张PPT)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
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 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兰亭介绍
中国书法圣地
兰亭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春秋 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 亭,因而得名。园子古朴典雅。
“兰亭”是清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 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生,遂成残字。
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 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
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 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 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 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 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 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 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 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 去了。
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写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 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 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 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 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 作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 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
《饥散乐荒驭毅,骈论羲的》之作《开兰家仓亭之赈序一》贷。《。其十然七 帖法王朝 羲文 多名》”廷之风情家为“赋每清致。著二役上洗。。父圣繁书,其子”重争子齐。不,之王名尚吴 ,献,辞之世会 事藻也称尤 多而是“甚 见书二, 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8课 《兰亭集序》课件(共1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8课 《兰亭集序》课件(共14张PPT)

自主阅读
• 《学习方略》P56 • 《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生死 的问题?
• • • • 王羲之:死生亦大矣! 史铁生: 司马迁: 《鸟啼》:
结束语: 生命,如花期,既美丽又短暂。每个人 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而我们一生的事 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就让我们,走 过四季,留下灿烂与静美;走过人生, 留下梦想与奋斗!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岂不痛哉!
一死生
Hale Waihona Puke 齐彭殇时代之声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 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 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 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 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 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 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 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 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固知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悲夫!
一死生 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无法改变生命的客观规律
作者做了什么?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 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第三步:情读
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
视 听 之 娱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高中语文必修2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2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


整体感知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及情感
• 内容
• 情感:
• (一)记叙兰亭盛况; • 乐
• (二)抒发人生感慨; • 痛
• (三)交代作序目的。 • 悲
朗读语调
• 第一部分:调应清新明快。 • 第二部分:作者由和朋友的欢乐相聚联想到
人生的际遇和时光的短暂,字里行间充满流 连忘返的惆怅和对盛事不常的无奈。朗读时 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语调由第一段的清新 明快而趋于和缓低沉。 • 第三部分:以陈述语气朗读。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古 同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本文的写作意图?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良辰
美景
赏心
悦事

命人 运生 难苦 测短

千 古 同 悲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写作特点 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朴素
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 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 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 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 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 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说法,这是难以苛求的。
(1)岁在癸(
)丑 (2)会稽(
)山
(3)清流激湍(
) (4)放浪形骸(

(5)临文嗟(
)悼 (6)游目骋(
)怀
(7)修禊(
)事也 (8)流觞(
)曲水
(9)趣(
)舍万殊 (10)悟(
)言一室之内
4.下列句子中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幽情”一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顶是:

人教版 高中 语文 必修二 课件 第8课《兰亭集序》(共48张PPT)

人教版 高中 语文 必修二  课件 第8课《兰亭集序》(共48张PPT)

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 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法 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 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 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 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 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 当时参与其会 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 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 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 行书”。
兰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 亭 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
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
——兰亭三绝
过鹅池边的三 折石桥,绕过 土阜,便到 了 小兰亭。亭 内有石碑一块, 上刻“兰亭” 二 字,为清康 熙帝的手书。 此碑字经无数 游览者 .抚摸 而稍平,因此 这碑被称为 “君民碑”。
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出 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坦诚 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所 喜爱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 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喜 爱 某 物 时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 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 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 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入木三分
•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 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 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 木匠拿去雕刻。木匠在 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 字竟然已经深入木头达 三分,赞叹道:“右军 (王羲之)的字,真是 入木三分啊!”。 • 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 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

人教版必修二第八课《兰亭集序》课件

人教版必修二第八课《兰亭集序》课件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今之视昔) “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现在 )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之视今) 人不可能永生,但作品却可以流传久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文的感情基调:
表面:虚灵、旷达 (寄情山水)
内心:沉郁、悲凉 (反思生命) 感性之中的理性思维
思考: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悲伤之情是否反
“序” 在全文的贯穿
诗集的由来:因修禊事而“群贤毕至” 作诗的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幽情”
成书的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编集的目的(意义):“后之览者,亦有 感于斯文。”
兰 亭 碑
王右军祠


茂林修竹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听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古文观止》中吴楚材评价说:“当时 (东晋)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 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王羲之)触景兴 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此 文)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
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书法四大家 : 钟 繇 王羲之
王献之


拓 展 链 接
——
唐代书法四大家: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颜真卿
宋代书法四大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 人。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 人。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 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 狂,人称“米颠”。自称“刷字”。
映了他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呢?
魏 晋 风 度
“时人目王右军,飘 如浮云,矫若惊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课件 (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课件 (30张PPT)

四步诵读法
• 初读,读准字音; • 再读,读懂句意; • 三读,读出感情; • 最后,读出心得;
初读,读准字音
• 第一遍诵读,大家听录音,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 读错误,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
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岁在癸(
)丑
(3)清流激湍(

(5)临文嗟(
)悼
(7)修禊(
)事也
(9)趣(
繁盛 繁多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用来 ……的原因,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会面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动词,至,及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明白,懂得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本来;动词,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
动词,等同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舍万殊
(2)会稽(
)山
(4)放浪形骸(

(6)游目骋(
)怀
(8)流觞(
)曲水
(10)悟(
)言一室之内
再读,读懂句意
• 疏通文意,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字词 点拨 修禊事也
修:治,这里是举行的意思。修 禊: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嬉游, 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茂林修竹 修:高。今常用义为:“修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
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
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
书圣——王羲之
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 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
“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
王羲之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 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 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 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 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 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 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胡说 主谓之间
一个个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尽管
亦将有感于斯文。
·····的原因 到达,最后到达的结果
这次(集会)的诗文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 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 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 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 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 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 齐彭殇”。
文章思路及作者思想情感
思路
情感
记叙集会盛况(怡人美景,畅快集会) 乐
抒发人生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痛
交代作序目的(透视古今,千古同慨) 悲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 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 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 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 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 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 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第4自然段
符契。两半, 可合在一起
面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悲伤
明白
通“故”因此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死生亦大矣Leabharlann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 的痛惜。
第三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 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 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 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向之所欣 感到高兴
有的人;胸怀抱负; 通“晤” 面对面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动词,至,及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明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原因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对;这次集会的诗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趣舍万殊 虽世殊事异
虽然 虽然 纵使
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和意义 群贤毕至 形—名,贤士 少长咸集 形—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一觞一咏 名----动,喝酒 所以游目骋怀 使动,使…放纵、使…奔驰 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意动,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于…” 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介词“于”)
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于斯文”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文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 了成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天朗气清、游目骋怀、 世殊事异、情随事迁、 放浪形骸、群贤毕至。
流觞曲水
古人的一种游 艺项目,众人坐在 环曲的溪水边,把 酒杯放在水面上任 其漂动,停于某人 处,即取而饮之, 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岁在癸( gu ǐ )丑 (2)会稽(k u ài jī )山
(3)清流激湍( tu ān ) (4)放浪形骸( há i ) (5)临文嗟悼 ( ji ē ) (6)游目骋(c hě n g )怀 (7)修禊( x ì )事也 (8)流觞(s hā n g )曲水 (9)趣( q ǔ )舍万殊(10)悟( w ù )言一室之内
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
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 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 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 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 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 中来。
第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兰亭
•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 兰亭在哪儿? • 兰亭集会是怎么回事? • 《兰亭集》是怎么回事? • 《兰亭集序》是怎么回事?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
兰 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 亭 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 之“山阴 道”)向西南而行,经 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 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 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 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 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 “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入木三分
•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 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 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 木匠拿去雕刻。木匠在 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 字竟然已经深入木头达 三分,赞叹道:“右军 (王羲之)的字,真是 入木三分啊!”。
• 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 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写作“叙”或称“引”, 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 叫“跋”或“后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 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 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走近“书 圣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 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后 辞官归隐,以山水为娱,以寿终,胸 怀旷达,为时人所重。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字 和文任意为之,风格潇洒脱放。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 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他的行草书 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其行草《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又与 其子并称为“二王”。
时间 地点 事 由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水) 事趣: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情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理清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 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 也”领 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序言,自己作的,叫“自序”;他人写的,叫“他 序” 。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 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v赠序:临别时以诗文相赠所用的一种文体,多抒 发敬重、劝勉、依恋之情,如王勃《滕王阁序》《 送东阳马生序》。
• 宴集序:知 己好友宴饮 赋诗,结集 成册,再为 之作序,《 兰亭集序》 属此类文章。
2句接着作者指出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或取诸怀 抱” ,“或因寄所托”)
3句指出两种人虽处世方式不同,但都是在美好的时光 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感慨系 之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
4句接着笔锋一转,外在世界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而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贤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地胜(景美)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事趣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情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时美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兴雅
理清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 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 也”领 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4、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书经过及成书意义。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 斯文。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以今及古
悲 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以今推来

沧桑感、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厚重感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 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 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 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 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理清背诵思路:
1、由读古人之作时的体验,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
“每览昔人……, 若合一契,未尝……,不能……”
2、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 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 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3、随之又发出 “后之视今……悲乎”的慨叹,可见作 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 爱和执著。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理清背诵思路: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
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
的来源。
静态 或取诸怀抱
岂 处世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动态 或因寄所托
不 喜爱某物时 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厌倦该物时 情随事迁,人感生慨百系年之乐境易逝
痛 回顾由喜到厌 俯仰之间生,命已短为促陈感迹慨万千 哉 面临死亡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 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 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 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 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 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 当时参与其会 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 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 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 行书”。
时间 地点 事 由 人贤: 景美:
事趣: 情真: 时美: 兴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