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报告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训报告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提高我国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平,培养具备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组织了一次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训目的1. 熟悉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2. 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4. 提高学生对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三、实训内容1. 水污染源调查与分析(1)了解水污染源的类型及污染物的排放特点;(2)分析水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危害;(3)制定水污染源调查方案,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2. 水污染控制工程工艺流程(1)了解不同水污染控制工艺的特点及适用范围;(2)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典型工艺流程,如: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3)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的选择、安装和调试方法。
3. 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操作与维护(1)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的操作方法,如:沉淀池、过滤池、曝气池等;(2)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的维护保养要点,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3)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的故障排除方法,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水污染控制工程现场实践(1)参观水污染处理厂,了解水污染处理工艺流程和设备运行状况;(2)现场操作水污染控制设备,如:泵房、加药间等;(3)分析水污染处理效果,评估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运行效果。
四、实训过程1. 水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实训小组根据实训要求,选择了某工业园区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和与相关企业沟通,了解了该工业园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该工业园区的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物主要包括COD、BOD、SS、重金属等。
2. 水污染控制工程工艺流程实训小组学习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典型工艺流程,并针对本次调查的污染源,选择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相结合的处理工艺。
水污染工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工程的投资力度。
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水污染工程实习,通过实践了解水污染治理的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水污染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流程;2. 掌握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实际操作技能;3. 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增强对水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单位简介实习单位为我国某知名水处理企业,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
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水污染治理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实习项目简介实习项目为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该工程采用A/O工艺,处理规模为每日处理水量1万吨。
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以下工作:(1)了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包括进水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等环节;(2)学习污水处理设备操作,如提升泵、反应器、沉淀池等;(3)参与现场施工,包括设备安装、管道连接、调试等;(4)协助工程师进行水质监测和数据分析。
3. 实习过程(1)实习初期,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了解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观察和实际操作,我对污水处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在设备操作方面,我学习了提升泵、反应器、沉淀池等设备的操作方法,并参与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通过实践,我掌握了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3)在施工过程中,我积极参与现场施工,学习了管道连接、设备安装等技能。
同时,我还协助工程师进行水质监测和数据分析,了解了水质监测的重要性。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实习,我对水污染治理的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污染治理技术实验报告

水污染治理技术实验报告一、引言水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入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
本报告旨在对不同的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实验研究,评估其在净化水源方面的效果和可行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各种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2. 评估不同技术在净化水源上的效果和效率。
3. 分析各种技术的成本和可行性,为日后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决策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水样和水污染治理设备。
2. 水样采集:从污染较为严重的水源中采集水样。
3. 实验方案定制:根据采集到的水样特点,制定合适的实验方案,包括测试水样中污染物浓度的测量方法以及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方法。
4.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实验操作。
5. 数据收集和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6. 结果总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不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效果和优劣。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A技术A技术采用了物理方法进行水污染治理,通过过滤、沉淀等过程来去除水中悬浮物和沉淀物。
实验结果显示,A技术对水中的悬浮物和沉淀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
2. B技术B技术采用了化学方法进行水污染治理,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试剂来与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反应,使其沉淀或变为不溶于水的物质。
实验结果显示,B技术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在处理大量水源时,成本较高。
3. C技术C技术采用了生物方法进行水污染治理,通过引入一定的微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去除。
实验结果显示,C技术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很好,但长期维护和管理成本较高。
五、实验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的水污染治理技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水源和污染物。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非常重要。
2. 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可以结合应用,提高水污染治理效果。
3. 成本、可行性和效果是选择合适水污染治理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性实验

景德镇陶瓷学院水处理综合性设计实验报告主题:活性炭吸附法处理罗丹明模拟废水,确定最佳pH姓名:王凌达学号:201110220103班级:11环境工程1班指导老师:廖润华、唐燕超完成期限:2014年4月16日至2014年4月30日活性炭吸附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一种水处理手段。
由于活性炭对水中大部分污染物都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因此活性炭吸附应用于水处理时往往具有出水水质稳定,适用于多种废水的优点。
活性炭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氧化、催化氧化和还原等性能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水处理方法。
此次实验以罗丹明模拟废水为被测物,通过控制罗丹明模拟废水的pH及其吸光度,从而确定废水处理的最佳Ph。
罗丹明又称玫瑰红、蕊香红、若丹明或碱性玫瑰精,俗称花粉红,是一种具有鲜桃红色的人工合成的染料,属于非食品原料。
曾经用作食品添加剂,但后来实验证明罗丹明会致癌,现已不允许用作食品染料。
此次实验采用震荡吸附30分钟原浓度为15mg/L的罗丹明模拟废水,活性炭投加量为200mg。
以0.1mol/L的HCL和0.1mol/L的NaOH调节废水的pH,通过第一组实验初步判定最佳处理效果的酸碱性;再通过进一步实验,取第一组实验中确定的酸性或碱性的pH 梯度为变量,用分光光度计测出吸光度,精确的找出最佳pH。
(每组实验做六个实验点)关键词:活性炭吸附罗丹明模拟废水吸光度pH值目前,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印染企业的运行,给周边环境的水质带来了巨大危害。
现阶段难降解有机物单元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化学氧化法、反渗透法、吸附法等,其中,活性炭吸附已被证明是实用、可靠而又经济的方法。
活性炭具有高度发达的空隙结构和极大的比表面积,对分子较强的吸附性和催化性能,原料充足且安全性高,耐酸碱、耐热、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易再生等优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吸附剂。
活性炭在废水处理方面的主要优点是处理程度高、出水水质稳定。
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可获得高质量出水水质,甚至达到饮用水水质。
水控污染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水环境质量,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工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选择了水控污染这一实习课题,希望通过实习深入了解水污染治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我国水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实习单位及实习内容实习单位:XX水污染治理有限公司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习内容:1. 了解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参与水污染治理项目的现场调查、采样、分析等工作;3. 学习水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4. 了解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政策法规、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5. 参与撰写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报告和论文。
三、实习过程1. 理论学习实习初期,我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水污染治理的基本知识。
包括水污染的来源、类型、危害以及治理方法等。
通过学习,我对水污染治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2. 现场调查与采样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水污染治理项目的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我了解了不同类型水污染的特点和治理难点。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进行水质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
3. 水污染治理设施学习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观了多个水污染治理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了解了水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4. 政策法规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政策法规,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政策法规培训。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法律法规。
5. 撰写报告与论文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报告撰写工作。
通过撰写报告,我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对水污染治理项目的理解。
四、实习收获1. 知识收获通过实习,我对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观察,加深我们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习,了解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增强环保意识,为将来从事环保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2年6月15日至2022年6月30日实习地点:某市污水处理厂三、实习内容1. 实习单位简介某市污水处理厂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约20公顷,设计处理能力为每日处理20万吨生活污水。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该市重要的环保基础设施之一。
2. 实习过程(1)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学习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主处理和深度处理三个阶段。
预处理阶段主要包括格栅、沉砂池等,用于去除污水中的大块固体物质和悬浮物;主处理阶段主要包括生物处理、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其中生物处理是主要环节,包括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深度处理阶段主要包括过滤、消毒等,用于去除剩余的悬浮物、氮、磷等污染物。
(2)污水处理设备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污水处理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包括格栅、沉砂池、鼓风机、曝气池、污泥浓缩池、脱水机等。
(3)现场观测与数据分析在实习期间,我们对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运行进行了现场观测,并收集了相关数据,包括进水水质、处理效果、污泥产量等。
(4)实习报告撰写根据实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现场观测数据,我们撰写了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成果。
四、实习成果1. 加深了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方法。
2. 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环保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4. 撰写了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五、实习体会1. 水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2.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不断研究和创新。
3. 实习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水污染工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大投入,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加深对水污染治理工程的理解,我们于2021年7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水污染工程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工艺;2. 掌握水污染治理工程中常用的设备和仪器;3. 了解我国水污染治理的现状和趋势;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单位简介本次实习单位为我国某知名水处理公司,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具备丰富的水污染治理经验。
2. 实习过程(1)实习初期实习初期,我们首先参观了公司的办公环境和实验室,了解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业务范围和主要项目。
随后,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水污染治理的基本理论,包括水污染源、水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
(2)实习中期实习中期,我们参与了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实际施工。
首先,我们学习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然后跟随师傅们进行了现场勘查、方案设计、设备安装和调试等工作。
在此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同水污染治理工艺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掌握了各种设备的操作方法。
(3)实习后期实习后期,我们参与了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运营管理。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水质监测、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实习成果1. 熟练掌握了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工艺;2. 掌握了水污染治理工程中常用的设备和仪器;3. 了解我国水污染治理的现状和趋势;4. 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五、实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也明白了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综合实验

水污染控制工程综合实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环境工程班级: 环境 092 班姓名:李萌学号: 200903040207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及其生物降解能力的测定环境092班一组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活性污泥的生长规律及培养驯化的方法。
2.了解和掌握污水水质的评价指标(水质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3.了解和掌握活性污泥降解废水中有机物的工艺设计方法。
4.掌握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条件,监测项目,管理方法。
实验原理废水生物处理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废水中有机物的一部分转化为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另一部分转化为比较稳定的物质。
有机废水经玫段时间的曝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黄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法就是以含于废水中的有机物为培养基,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连续地培养活性污泥,再利用其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作用净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实验任务和内容本实验分为二部分内容:(一)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二)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能力的测定。
实验时每班可分成两组进行,每组人员约为15人左右。
(一)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实验步骤:(1)培养前准备工作:①取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14L(满足曝气筒及培菌需求),同时取污水沟中污泥1L(为培菌提供菌种)。
②营养物质的计算。
由于污水中有机物含量较少,营养不均衡,为加快菌种培养速度,需提供一些营养物质。
根据废水中营养物的配比关系计算葡萄糖、硫达1000mg/l左右。
酸铵、磷酸氢二钠的量,使废水中的CODCr(2)培养方法:①将污水盛入曝气筒中至淹没叶轮上约20mm,并加入少许污泥。
②加入营养物。
连接好曝气头和曝气设备并把曝气头放入曝气筒中,进行连续曝气。
③每天早晚观察、监测水样各一次。
监测项目有:水温、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沉降比等,同时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相。
④经过连续曝气几天后,污水中就会出现模糊状的活性污泥绒粒,在显微镜下可看到一些菌胶团,曝气筒混合液经30分钟沉淀后,澄清液仍较浑浊,此时要进行换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报告(环境工程专业适用)2014年至2015 年第 1 学期班级11环境1班姓名吴志鹏学号1110431108指导教师高林霞同组者汤梦迪刘林峰吴渊田亚勇李茹茹程德玺2014年4月目录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 -------------------------------------------------- 1实验二静置沉淀实验----------------------------------------------------------------- 5实验三混凝实验---------------------------------------------------------------------- 8一、实验目的 ------------------------------------------------------------------------- 15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表面曝气叶轮的氧总传质系数和充氧性能测定方法2.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
二、实验原理曝气是指人为地通过一些机械设备,如鼓风机、表面曝气叶轮等,使空气中的氧从气相向液相转移的传质过程。
氧转移的基本方程式为:d/dt=K La(s-)(1)式中d/dt:氧转移速率,mg/(Lh);K La:氧的总传质系数,h-1;s:实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曝气器性能主要由氧转移系数K La、充氧能力OC、氧利用率E A、动力效率Ep四个主要参数来衡量。
下面介绍上述参数的求法。
(1)氧转移系数K La将(1)式积分,可得1n(s—)=一K La t+ 常数(2)此式子表明,通过实验测定s和相应与每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后,绘制1n(s—)与t关系曲线,其斜率即为K La。
另一种方法是先作-t曲线,再作对应于不同值的切线,得到相应的d/dt,最后作d/dt与的关系曲线,也可以求出。
(2)充氧性能的指标①充氧能力(OC):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
表面曝气时:OC(kg/h)= K La t(20℃)s (标)V (3)K La t(20℃)= K La t 1.02420T(T: 实验时的水温)s (标)=s (实验) 1.013105/实验时的大气压(Pa)V:水样体积②充氧动力效率(Ep):每消耗1度电能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
该指标常被用以比较各种曝气设备的经济效率。
Ep(kg/kW·h)=OC/N (4)式中:理论功率,采用叶轮曝气时叶轮的输出功率(轴功率, kW)。
③氧转移效率(利用率,E A):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与供给的氧量之比。
E A= (OC/S)100% (5)S—供给氧,kg/h。
三、实验步骤在实验室用自来水进行实验。
(1)向模型曝气池注入自来水至曝气叶轮表面稍高处,测出模型池内水体积V(L),并记录。
(2)启动曝气叶轮,使其缓慢转动(仅使水流流动),用溶解氧仪测定自来水温和水中溶解氧',并记录。
(3)根据'值计算实验所需要的消氧剂Na2SO3和催化剂CoCl2的量。
CoCNa2SO3 + 1/2O2 Na2SO4(6)(4)根据上式,每去除1mg的溶解氧,需要投加7.9mg Na2SO3。
因此,根据池子体积与自来水的溶解氧浓度,可以计算出Na2SO3 的理论需要量。
实际投加量应为理论值的150%~200%。
实际投加量W1 = V'7.9(150~200%)kg或g催化剂CoCl2的投加量按维持池子中的钴离子浓度为0.05~0.5 mg/左右, 其计算方法如下:催化剂CoCl2的投加量W2 = V 0.5 129.9/58.9(5)将消氧剂Na2SO3和催化剂CoCl2用水溶解后投放在曝气叶轮处(6)待溶解氧读数为零时,加快叶轮转速(此时曝气充氧),定期(0.5~1min)读出溶解氧数值() 并记录,直到溶解氧不变时(此即实验条件下的s),停止实验。
三、实验装置及试剂1、实验装置图见下2、本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及药品1)空压机;2)曝气简;3)搅拌器;4)秒表;5)分析天平;6)烧杯;7)亚硫酸钠(Na2SO3·7H2O);8)氯化钻(CoCl2·6H2O)图1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装置图五、实验数据记录1.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记录实验设备及操作条件的基本参数:① 模型池内径D =34.72cm ,高度H =0.28 m ,水体积 = 0.0265 m 3 ② 水温 16.6 ℃,实验室条件下自来水的 = 7.66 mg·L -1 ③ 电动机功率 ④ 测定点位置⑤ 消氧剂Na 2SO 3投加量 3.2g ,催化剂CoCl 2投加量 0.029g 。
(2)记录不稳定状态下充氧实验测定得到的溶解氧数值。
六、作图(用坐标纸或者计算机画图粘贴)(1)以溶解氧浓度为纵坐标、时间t 为横坐标,用上表的数据作与t 的关系曲线。
t/min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mg·L -1) 0.96 1.32 3.21 3.82 4.35 4.69 4.93 5.08 5.2 5.25 5.28 5.28 (s -)/(mg·L -1)6.76.344.453.843.312.972.732.582.462.412.382.38(2)根据实验曲线-t计算相应与不同值的d/dt,记录与表2表2 不同值的d/dt(mg·L-1).961.323.213.824.354.694.935.085.25.255.285.28d/dt (mg·L-1·min-1).48.33.54.48.44.39.35.32.29.26.24.22(3)分别以ln(s-)和d/dt为纵坐标、时间t和为横坐标,绘制出两条实验曲线。
计算K L由上可知,两种方法求得K L分别为0.0482和0.0383,求平均值为0.0433七.实验分析这次实验的失误,由于一开始我们没有完全准备好,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操作不恰当的地方,测溶解氧是由于仪器的原因一些数据没有及时记录到。
从而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
实验二静置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沉淀原理;2、观察沉淀过程,求出E-t、与E-u曲线二、实验原理在含有离散颗粒的废水静置沉淀过程中,若实验柱内有效水深为H,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t,可求得不同的颗粒沉淀速度u,u=H/t。
对于指定的沉淀时间t0可求得颗粒沉淀速度u0。
那些沉速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间可全部除去,而对沉速小于u0的颗粒则只能除去一部分,其去除的比例为u/ u0。
去除效率与沉速和深度有关,在不同的选定时段,从不同深度取出水样,测定这部分水样中的颗粒浓度,并用以计算沉淀物的百分数。
在横坐标为沉淀时间t、纵坐标为颗粒物的去除效率E、横坐标为沉淀速度u、纵坐标为颗粒物的去除效率E分别可以绘出E-t、与E-u曲线。
三、实验步骤1、将低位水箱加满后停止加水;2、打开搅拌机,使水样搅拌均匀,并测定此时的SS值;3、打开计量泵将搅拌均匀的水样抽到高位水箱,同时打开各柱的进水阀,当柱内水位达到1.8m时,再关闭计量泵、进水阀,同时开始计时;4、沉淀到0 min、15 min、30 min、45 min、60min、120min时将中间取样点放掉一定的水样,然后在该样点准确取样20ml;5、沉降开始后SS的测定步骤:将滤纸标号、烘至恒重,并称量各滤纸重量m1,将所取水样用称至恒重的滤纸进行过滤,再将过滤后的滤纸烘至恒重m2,将各数据填入表1。
四、实验装置图及药品1、实验设备装置图2、本实验所需要的试剂(1)配水及投配系统包括钢板水池、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循环水管。
(2)计时用秒表或手表。
(3)玻璃烧杯、移液管盘等。
(4)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万分之一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器、烘箱、抽滤装置、定量滤纸等。
(5)水样可用煤气洗涤污水、轧钢污水、或者模拟废水等。
五、实验数据记录1.实验主要仪器(名称、厂家和型号)和相应药品高岭土秒表玻璃烧杯万分之一天平干燥箱烘箱滤纸循环水管配水管钢板水池搅拌棒量筒漏斗2.实验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表1 E-t、与E-u原始记录数据原水样SS值0.105 mg/L时间/min采样点指标015304560120M1(mg)1.03191.02661.02511.0187 1.0371.0451m2 (mg)1.0341.0421 1.0391.03491.05721.0654SS(mg/L )0.1050.7750.6950.81 1.01 1.015E(%)0 6.381 5.6196.71438.6198.6667六、作图(用坐标纸或者计算机画图粘贴)。
根据上面所得数据绘出E-t、与E-u的曲线图实验三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 观察混凝现象,从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2. 掌握可编程六联电动搅拌器的使用方法;3. 了解混凝剂的筛选方法;4. 掌握混凝工艺条件的确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混凝沉淀是将化学药剂投入污水中,经充分混合与反应,使污水中悬浮态(大于100nm)和胶态(1~100nm)的细小颗粒凝聚或絮凝成大的可沉絮体,再通过沉淀去除的工艺过程。
混凝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其机理主要为压缩双电层作用、吸附架桥作用和网捕絮凝作用。
混凝由混合、絮凝和沉淀三个过程组成。
混合的目的是均匀而迅速地将药液扩散到污水中,它是絮凝的前提。
当混凝剂与污水中的胶体及悬浮颗粒充分接触以后,会形成微小的矾花。
混合时间很短,一般要求在10~30s 内完成混合,最多不超过2min。
因而要使之混合均匀,就必须提供足够的动力使污水产生剧烈的紊流。
将混凝剂加入污水中,污水中大部分处于稳定状态的胶体杂质将失去稳定。
脱稳的胶体颗粒通过一定的水力条件相互碰撞、相互凝结、逐渐长大成能沉淀去除的矾花,这一过程称为絮凝或反应。
要保证絮凝的顺利进行,需保证足够的絮凝时间、足够的搅拌外力,但搅拌强度要远远小于混合阶段。
污水经混凝过程形成的矾花,要通过沉淀去除。
混凝剂的种类较多有:有机混凝剂、无机混凝剂、人工合成混凝剂(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天然高分子混凝剂(淀粉、树胶、动物胶)等等。
为了提高混凝效果,必须根据废水中胶体和细微悬浮物的性质和浓度,正确地控制混凝过程的工艺条件。
混凝的效果受很多因素影响:(1)胶体和细微悬浮物的种类、粒径和浓度;(2)废水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度;(3)pH;(4)混凝剂的种类、投加量和投加方式;(5)搅拌强度和时间;(6)碱度;(7)水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