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课后练习答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自然与社会》中的《童趣》一课。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回忆童年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与纯真;通过观察、体验和想象,描绘出充满童趣的画面;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童年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到童年的美好与纯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 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让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想象,描绘出充满童趣的画面。
2.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童年的乐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照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美好与纯真。
3. 讲解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本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童年的乐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一个充满童趣的场景。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典型例句,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让学生模仿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描绘一个自己童年的美好画面。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完成一篇描绘童年趣事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童趣》2. 主要内容:童年的美好与纯真描绘童趣的方法与技巧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童年趣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童年的乐趣,教学效果较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童趣,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新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的答案课后习题答案

新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的答案课后习题答案第1课在山的那边一、1.2.略3.⑴将“兴旺〞改为“开展〞⑴将“附和〞改为“赞成〞二、1.“海〞指的是理想的境地,“山〞指的是重重困难。
隐含的道理是:理想的完成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2.⑴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给予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也在冷冷嘲笑我痴心妄想、稚嫩可笑,表达我看不到海的失望、沮丧的心情。
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大海比喻理想,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困难奋斗,生动形象地说明历尽千辛万苦,困难奋斗才会完成理想。
3.诗人坚信理想可以完成,这个信念鼓舞着他不懈奋斗,使心灵永远不再枯干,充满活力。
4.黄山位于皖南地区,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多为花岗岩山峰。
〔原文以注意抓主要信息,如方圆一百二十公里与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相比,以后者为重要。
〕三、1.〔1〕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冰心(飞鸟集)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 1.略2.莫顿•亨特美我在父亲的引导下,克服困难爬下悬崖的故事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战胜小困难,终将战胜大的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3.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参考答案第1页4.⑴把“根本上〞删去〔或将“铲除〞改为“排除〞〕⑴在“朗诵〞后加“表演〞5.C A B二、1.57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费城我和小伙伴们、父亲天气闷热而且大家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我困在悬崖上,伙伴们走光了在爸爸的引导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爬下悬崖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交代事情的起因。
3.略〔运用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法〕第3课短文两篇一、1.略2.小思香港(承教小记)席慕容画家作家(幻思——席慕容散文赏析)(七里香)(有一首歌)等3.先抑后扬为了生命连续,必须好好活着。
4.⑴删掉“我们选〞⑴删去“原因〞或“等原因造成的〞二、1.⑴秋天一到,蝉就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但这短暂的生命完成了生命的连续,因而那烦人的鸣声是可以宽恕的。
《捉泥鳅》音乐教案设计

《捉泥鳅》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童趣》。
具体内容包括歌曲《捉泥鳅》的学习,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简单的音乐创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捉泥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
2.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设备、黑板。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捉泥鳅的有趣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歌曲学习:(1)教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注意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
(2)分句教唱,让学生逐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集体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歌曲背景介绍:介绍歌曲《捉泥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民间音乐的魅力。
4. 音乐创作: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音乐创作技巧,创作一首关于捉泥鳅的短曲。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捉泥鳅的游戏,边玩边唱,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捉泥鳅》2. 歌曲旋律:简谱3. 歌曲节奏:拍子4. 歌词:逐句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所学,创作一首关于捉泥鳅的短曲。
2. 答案示例:(1)旋律:5 5 6 5 4 3 2 1 2 3 4 3 2 1(2)节奏:强弱强弱强弱弱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歌曲掌握程度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间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如:推荐学习《茉莉花》、《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
2. 歌曲学习过程中的教唱、分句教唱和集体演唱。
3. 音乐创作环节的引导和实施。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根据课内积累填空。
1.美丽的画面可以是看到的,如:“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__________,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可以是听到的,如:“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是想到的,如:“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浣溪沙》中抒发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的诗句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_________________?3.《登飞来峰》中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4.《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诗句“_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
形容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
5.《礼记》中“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
”说的是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体现了社会的博爱精神。
6.《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不争着跑去摘道路边李树上李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提示默写。
1.《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__________写的,其中“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蕴含的道理是一致的。
2.中秋之夜,望着清冷的月光,我不禁吟诵起“嫦娥应悔偷灵药,__________”的诗句。
3.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因为“八月暖,九月温,___________。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_________________!4.《尚书》中“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遇事多问的人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自以为是,刚自用的人会使自己知识贫乏。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每课课后作业及答案汇编(含5课的课后题)

部编版⼩学四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每课课后作业及答案汇编(含5课的课后题)部编⼈教版⼩学四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短诗三⾸》课后作业及答案⼀、读拼⾳,写字词。
1.景区的长椅旁开满了téng luó()花,妈妈揽着xī()上的孩⼦,似在嗅那花⾹。
2.夜风拂过,松tāo()阵阵,⽉亮duǒ()进云层⾥后,满天的fán()星更加耀眼了。
⼆、查字典填空。
在中药店,岳涵看到了药箱上写着“⽜膝”,其中的“膝”字她不认识,她应该⽤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最后得知该字的读⾳是。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①⽔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④淹没。
1.春天来了,漫.⼭遍野都是鲜花。
()2.⼤青⼭下是漫.⽆边际的草原。
()3.河⽔漫.过⼩桥了。
()4.⼤⾬过后,河⽔漫.出来了。
()四、读下⾯的诗句,说说你从诗句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1.⽉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 202.⼤海啊!哪⼀颗星没有光?哪⼀朵花没有⾹?哪⼀次我的思潮⾥没有你波涛的清响?五、课内阅读。
繁星(⼀五九)母亲啊!天上的风⾬来了,鸟⼉躲到;⼼中的风⾬来了,我只躲到。
1.根据课⽂内容填空。
2.下⾯对这⾸诗理解有误的⼀项是()A.这⾸诗主要运⽤了拟⼈的⼿法,说明母爱是⼈⽣的避难所。
B.“天上的风⾬”指的是⼀种⾃然现象。
C.“⼼中的风⾬”指的是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挫折。
D.这⾸诗表达了对妈妈的赞美之情。
3.读了这⾸诗,你有怎样的感受?请简单说⼀说。
六、课外阅读。
⾬后冰⼼嫩绿的树梢闪着⾦光,⼴场上成了⼀⽚海洋!⽔⾥⼀群⾚脚的孩⼦,快乐得好像神仙⼀样。
2/ 20⼩哥哥使劲地踩着⽔,把⽔花⼉溅得⾼⾼。
他喊:“妹,⼩⼼,滑!”说着⾃⼰就摔了⼀跤!他拍拍⽔淋淋的泥裤⼦...,嘴⾥说:“糟糕——糟糕!”⽽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迸射出兴奋和骄傲。
⼩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辨⼉,紧紧地跟在泥裤⼦...后⾯。
她咬着唇⼉,提着裙⼉,轻轻地⼩⼼地跑,⼼⾥却希望⾃⼰也摔这么痛快的⼀跤!1.第三节中加点的“泥裤⼦”指的是(),第四节加点的“泥裤⼦”指的是()A.⼩哥哥摔倒后弄脏了的裤⼦。
2024年小学音乐公开课《打花巴掌》教案

2024年小学音乐公开课《打花巴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趣》,详细内容为《打花巴掌》。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富有童趣的打花巴掌歌,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民间打击乐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打花巴掌》的歌词和旋律,能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3. 增进学生对我国民间打击乐的了解,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和打击乐器的使用。
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和打击乐器的配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钢琴、课件、打击乐器(如小鼓、钹等)。
学生准备:音乐书、笔记本、打击乐器(如木鱼、沙锤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仿生活中常见的打击动作,如拍手、敲桌子等,引导学生感受打击乐的魅力。
2. 歌曲学习(15分钟)a. 教师示范演唱《打花巴掌》,学生跟唱。
b. 分句教唱,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c.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打击乐器练习(10分钟)a. 教师示范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学生跟随练习。
b. 分组练习,每组选择一种打击乐器,练习与歌曲节奏相配合。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分组合唱《打花巴掌》,配合打击乐器演奏。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
a.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合唱《打花巴掌》。
b.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打花巴掌》2. 歌曲节奏:强弱规律、特殊节奏型3. 打击乐器:名称、演奏方法4. 歌曲歌词:分段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演唱《打花巴掌》,配合打击乐器演奏。
2. 答案:学生录制演唱和演奏的视频,至班级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节奏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下节课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其他民间打击乐器,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课文《牛和鹅》按________的顺序来写。
先写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我们不怕________,害怕________。
接着写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________,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________。
最后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对鹅都改变了________。
(2)作者小时候从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______)(多选)A.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B.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
C.不能相信别人的话。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洛阳亲友的______________。
2.“胤恭勤不倦,____________”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当时哈尔威船长________地指挥逃生,使所有乘客和船员都获救了,但他自己却永远沉入了大海,突出了船长____________的伟大形象。
4.《黄继光》一文记叙了____________时,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以身体堵住敌人枪口壮烈牺牲的事迹,表现了黄继光大无畏的____________和崇高的______精神。
三、按原文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1.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
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二月兰花盆里装。
5.___________________,驷马难追。
四、我会根据积累填空。
1.小王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总是不敢请教他人,我们可以用韩愈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他。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话说童年,拓展延伸篇一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理清叙事顺序,探究感悟意趣篇二1、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⑴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⑴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⑴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⑴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⑴文中有哪些描写作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⑴文章开篇仅用32个字,以“物外之趣”总摄下文叙事,行文简洁。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⑴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林”指丛草,“兽”指虫蚊,“丘”指土砾凸者,“壑”指土砾凹者。
⑴句中的“庞然大物”指癞虾蟆,所拔之“山”指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草。
⑴文章分叙部分描写的“物外之趣”有:①观蚊成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课后练习答案
为同学们整理发布的是《童趣》课后练习答案,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一、基础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__,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__________________,心之所向,则或_________,_________;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
癞虾蟆: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为文章的空白处填上原文。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昂首观之:
怡然自得:
素帐:
方出神:
鞭数十:
驱之别院:
5.翻译句子。
(1)又留蚊于素帐中。
(2)以丛草为林。
6.作者回忆了童年哪几件趣事?
7.作者幼时为什么会时有物外之趣?
8.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富有情趣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9.请从文中找出几个成语。
二、提高部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
[甲]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
[乙]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科举中及第),而独不言尺寸。
其人怪之。
[丙]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yōnɡ,消沉),背必伛(yǔ,曲背),需前短而后长。
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狭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
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丁]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j y ,这里指压缩尺寸,资取布料)之心。
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杜甫)诗所谓稳称身(指衣服贴身,不至被风掀起)者,实难其人焉。
10.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现将它复位,应插入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1.翻译下边句子。
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
12.对至于尺寸,成法也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量尺寸,要遵守法律
B.至于高矮尺寸,都有一定的法则
C.至于高矮尺寸,要懂得量的方法
D.至于尺寸长短,要制定法规
13.这段文言文从量体裁衣主要说明( )
A.办事要从实际出发。
B.办事要认真细致。
C.对事物要仔细观察。
D.做事要大公无私。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
御者之妻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
(车篷),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1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词义。
御者:窥:
策驷马:门间:
既而:是以:
15.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选择正确的一项
(1)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A.志向深沉,总想着大事
B.想的很多,看不上下面的人
C.志向深沉,总想着来自下面的大事
D.志向深沉,常常表现出谦虚的样子
(2)其后,夫自抑损
A.从此以后,丈夫自卑起来
B.从此以后,显得没有志气
C.自此以后,丈夫自己抑制自己
D.从此以后,显得没有自信
16.说说全文的大意是什么?
三、试一试
17.读下面一则关于梦的诗谜,回答问题。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似春潮不多时,去时朝雾无觅处。
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花非花,雾非雾写了梦的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夜半来,天明去点明了梦的__________________,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写出了梦的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童趣》课后练习答案:
一、1.y chēnɡp nɡl i h ma jiānɡ
2.《闲情记趣》沈复
3.略(见原课文)
4.抬头愉快未染色的帐子正用鞭子打赶走
5.(1)又把蚊子留在无色的蚊帐中。
(2)把草丛当作树林。
6.①将夏蚊私拟作群鹤舞。
②神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③观二虫斗草间,鞭虾蟆。
7.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8.略
9.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
二、(一)10.D
11.现在京城内外制作衣服的,都是宁波人。
12.B 13.A
(二)14.驾车的人偷看鞭打门缝不久因此
15.(1)D (2)C
16.御者之妻劝告丈夫要懂得谦虚,善于控制自己。
三、17.对偶;比喻不真实出现的时间短暂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童趣》课后练习答案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