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名词解释

维也纳古典乐派名词解释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音乐流派,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被广泛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流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不仅影响了之后的音乐流派,也改变了它之前的音乐作品,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等地区都受到极大欢迎。
首先,什么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以德国作曲家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为代表的一种乐派,它是19世纪初期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有组织的音乐体系,其影响力延伸到20世纪初期,是许多音乐作品中使用的基础。
维也纳古典乐派注重科学写作,把旋律、节奏、和声、伴奏等传统元素混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分析,以达到艺术家所构思的目的。
其次,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特色是什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具有统一的结构,理性化的把握,音乐的表现、艺术特色往往更加优美而饱满,曲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具有可识别性,例如节奏、旋律等。
另外,维也纳古典乐派中也有许多更主张自由化的乐派,让作品更具想象力和创新性,例如浪漫派。
继续,维也纳古典乐派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怎样的影响?维也纳古典乐派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流派,在西方文化的蔓延中,也都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影子,甚至连在发展中的国家也受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影响。
维也纳古典乐派不仅影响了之后的音乐流派,同时也深深影响了欧洲的艺术景象,从此,各种新的音乐形式诞生,例如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等,它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但都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影子,这也给了欧洲人民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
最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具有怎样的意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把变化的音乐元素完美的结合,体现出新的精神,它不仅给后来音乐流派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而且也让许多欧洲文化融入到更多国家中,让欧洲文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重。
另外,维也纳古典乐派也把许多艺术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还有许多表现主义、色彩主义等流派,都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影子,让后来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创新性。
综上所述,维也纳古典乐派是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的深远影响使得它成为欧洲文化的基石,它的影响蔓延到世界各地,引领着音乐史的发展,激发出无数新的创作,让音乐的新潮流在欧洲的舞台上更加热烈。
维也纳古典乐派名词解释

维也纳古典乐派名词解释维也纳古典乐派是指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维也纳兴起的一股音乐风格和创作流派。
它以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为代表,同时也有一些其他作曲家如弗朗茨·舒伯特等。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特点是优美、简洁、平衡而又充满表情和感情。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风格主要在交响乐、室内乐和歌剧领域扬名世界。
在交响乐方面,他们通过发展交响乐体裁、使用更多乐器和拓展音乐表达的范围,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室内乐方面,他们创作了许多受欢迎的四重奏、三重奏和二重奏作品,体现了对和声和对位法的深入研究。
在歌剧方面,莫扎特所作的歌剧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注重剧情和人物的刻画,以及对声乐和器乐的巧妙结合。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语言以清晰、对称的结构和流畅的旋律为基础。
他们注重对位法和复调的运用,通过不同声部间的和声关系来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他们也非常注重音乐的表达和情感,运用各种音乐手法来刻画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注重音乐的规整和对称,他们将音乐结构和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考虑因素。
他们大量使用了常见的音乐形式如奏鸣曲、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等,这些形式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发展方式。
他们注重对称和平衡的原则,通过对主题和副题材料的反复回顾和变化来完善音乐结构。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作品饱含人类情感和情感世界的表达。
他们注重对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通过曲调、和声和音色等手法来展示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变化。
他们善于运用对比和变化来创造戏剧效果,使音乐充满张力和动感。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对后来的音乐创作有深远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和创作方法。
他们的音乐作品以其卓越的质量和风格多变的特点,成为了世界音乐库中的瑰宝。
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

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年代: 18世纪主题词或关键词: 歌剧维也纳古典乐派栏目关键词: 歌剧历史辅助分类项: 歌剧维也纳古典乐派,是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最优秀的作曲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由于这三位德奥籍的音乐巨匠的主要音乐创作活动都在维也纳,因此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海顿说起海顿,人们不会马上想到他是一个歌剧作曲家。
交响曲--对了,大家会把交响曲跟他联系在一起,因为海顿创作的交响曲多达100多部。
他的作品还有52首钢琴奏鸣曲和84部弦乐四重奏、12部弥撒曲、4部清唱剧以及为上低音维奥尔琴写的室内乐约160部。
除了这些,他还写过20多部歌剧。
这可能会让你感到意外吧!如《忠诚受奖》、《坚贞的婚姻戒指》、《月亮世界》、《奥兰多·帕拉迪诺》、《不贞受骗》这样的剧名,你即使从来没听过,也别担心,没几个人知道。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出身贫寒,1732年3月31日,降生在邻近匈牙利边境一个叫勒豪尔的奥地利小村庄,父亲是第二代制轮匠。
母亲是厨工,家境贫寒,但他们都喜爱唱歌,还常常举行家庭演唱会。
海顿小时候有一付好嗓子,6岁时由他的叔父带到海恩堡教会的合唱团,学习声乐、小提琴和古钢琴。
8岁时,海顿被挑选到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唱诗班当歌童,在以后的9年里,他既通过唱歌获得了大量的音乐实践经验,也自学了包括对位法在内的作曲知识。
快变声时,合唱团负责人乔治·罗伊特建议给他做阉割术以保留其甜美的嗓音,但遭到海顿父亲的拒绝。
17岁,海顿因变声离开了唱诗班。
之后,他在维也纳寄人篱下,靠教儿童唱歌或在街头、酒店演奏,度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日子。
工作之余,他拜读了富克斯、玛特松、埃·巴赫的音乐论着和作品。
海顿19岁时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残废的魔鬼》。
当时他在维也纳街头演奏,赚些零用钱。
海顿曾与几个朋友在著名喜剧演员约翰·约瑟夫·库尔茨的屋檐下唱小夜曲,这个艺名为库尔茨·贝尔纳东的演员给了年轻作曲家一个短小的喜剧脚本,即《残废的魔鬼》。
维也纳古典乐派及维也纳三杰

维也纳古典乐派及维也纳三杰古典主义乐派指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为代表的一个乐派。
它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和寓教于乐性,结构匀称、严谨,表现手法简洁、凝练;其精神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基础之上,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和追求美的观念;其情感则立足于现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自信,同时注意与理智相协调,被看作是高尚、健康、典雅、严肃的音乐。
在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与以前不同。
一般认为,古典乐派的音乐以主调音乐为主,多属于无标题的纯音乐。
旋律紧凑、优美,结构匀称、平衡,具有高度的形式美。
音乐本身和谐、细腻,情绪明朗、乐观,充满了抒情和温暖的感情,表现深刻、重大的生活题材和富于哲理的内容。
这一时期的音乐在内容上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以更加简单明快的主调风格从晚期巴洛克抽象而复杂的复调音乐中解脱出来,强调用理性支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听众能够理解并受到愉悦和感动,作品中通常反映积极向上的情绪、民主精神、进步的理论观念和鲜明的政治思想。
古典乐派的守则性、简朴性、客观性与均衡性等,跟它以前巴洛克及洛克克的外场华丽,和它以后浪漫派的主观想象与表达,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它的中心思想是统一中求变化,争取变化的首要技法就是对比:如主题与副题的对比、音色明暗的对比、力度强弱的对比等。
但是这些技巧都不是跃进而至的,乃是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洛克克渐次争取的,至古典期而达于成熟,再由古典大师们精心发挥,带至极峰。
古老的对位法终于没落,代之而起的是乐句清晰简练的民歌舞蹈系统,主调集中在一个声部上,其它都是伴奏。
代表这种新风格的音乐形式,最重要的是古典奏鸣曲的确立,和它极其广泛的实际应用: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以及其它室内管弦乐曲等。
至于形式比较自由的曲类,如嬉游曲、小夜曲、典礼曲等,也都是以前的管弦组曲在古典时期的新发展。
维也纳古典乐派主要创作风格

维也纳古典乐派主要创作风格说到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家可能都不陌生。
嗯,举个例子,谁不听过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的名字呢?他们的音乐就像是穿越时空的“绝对经典”,让人一听就知道——哦,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味道!你看,维也纳古典乐派可不是一般的“古典”啊,它简直就是音乐世界的黄金时代。
你如果觉得古典音乐很“高大上”,不接地气,那真的是大错特错了!这些大佬们创作的东西,既有那么点深沉,又有一种轻松自在的味道,好像是你坐在咖啡馆里,喝着一杯香浓的咖啡,感受着窗外飘过的风——既有层次,又不让你觉得太压抑。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风格,咱可以从几个方面聊聊。
首先嘛,你不得不提的是“简洁”。
嘿,这可不是说他们音乐简单哦!相反,他们的作品里充满了复杂的构思、丰富的情感。
你听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或者莫扎特的《小夜曲》,你会发现,咦,怎么每一段旋律听起来都那么自然?对,这就是简洁的魅力。
你看,古典乐派的创作很讲究结构,每个乐章都有固定的套路,可又不会让你觉得是模板式的机械重复。
反而是有点“套路中有惊喜”,能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被打动。
所以,当时的听众听了这些音乐,肯定是觉得既清新又不枯燥,连带着心情都愉快了不少。
咱再说说“对比”的使用。
听古典乐的时候,大家有没有觉得,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又带点忧伤?有时候是明快的节奏,让你感觉像在跳舞;有时候又是沉静的低音,突然间让你心头一紧,仿佛要去思考人生了。
这种情感上的“反差”,其实就是古典乐派的一大特点。
莫扎特的《魔笛》里,歌唱的那种悲欢离合,真的是让你忍不住一边听一边琢磨:这背后藏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故事?他们用音乐的节奏、音调来调动你的情绪,反差有时也成了让人更想继续听下去的原因。
你看,这就是艺术的妙处——它让你在“感受”中走入其中,而不单纯是“理解”某个概念。
再说到“清晰的旋律”和“和声”的配合。
你听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哇,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层次,简直就像一个人用心在讲故事。
音乐的每个部分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仿佛是在和你对话。
维也纳古典乐派风格浅析 - 北京大学

维也纳古典乐派风格浅析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张伟00201066 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继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又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扩及全欧的运动——启蒙运动。
它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
进一步宣扬“自由、平等、人权”等口号。
经济上的工业革命对科学技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瓦特的蒸气机,电的发现,等等进一步深刻了人们对自然的理解。
而一批哲学家,思想家的有历史意义的作品的发表,对人们的思想起了重大的影响。
他们在唤醒民众的意识,追求理性,自由,而下是这种社会上被崇尚的思潮,指导着各种形式的艺术的发展方向。
并推动加速其发展。
但总的来说,各种艺术也就迎合这一思潮,作者多借作品来表现对自由,理性的追求。
在音乐领域,西方这一时期的音乐主要是集中在维也纳的古典主义乐派,而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则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总的来说,古典主义便是对他们风格的一个概括,他们的作品都很好的体现了自由,理性,然而,每一位又以其独特之处立于伟大音乐家之林。
从性格上来说,海顿是很能迎合,适应贵族的人,在他那个时代,也许正是这一点,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音乐创作环境。
一方面他能与贵族阶层相处的较融洽,而另一方面又使他避免了很多麻烦,在一个较为平静的环境中去创作。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104首交响曲。
交响曲这一音乐体裁也正以他的作品为代表而固定下来,形成了固定的4个乐章的形式。
成为后人创作所依据的模式。
并在乐器的编制使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
为整个交响乐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听听海顿的话:“艺术是自由的,不应受到各处机械规则的约束,只有受过训练的耳朵才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权威,我认为我和任何人一梓都有制定规则的权力”也许正是有着这样的思想,才使得海顿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吧!海顿比较喜欢民间音乐,他的音乐中总是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表达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听上去也十分悦耳,大概正是这一点使得贵族们比较欣赏他的音乐,然而若是同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比较起来,他的音乐则更以悦耳取胜,而其中思想性不够,这与他安平静的生活,适应贵族的性格是相关的。
维也纳古典乐派及维也纳三杰

古典主义乐派指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为代表的一个乐派。
它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和寓教于乐性,结构匀称、严谨,表现手法简洁、凝练;其精神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基础之上,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和追求美的观念;其情感则立足于现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自信,同时注意与理智相协调,被看作是高尚、健康、典雅、严肃的音乐。
在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与以前不同。
一般认为,古典乐派的音乐以主调音乐为主,多属于无标题的纯音乐。
旋律紧凑、优美,结构匀称、平衡,具有高度的形式美。
音乐本身和谐、细腻,情绪明朗、乐观,充满了抒情和温暖的感情,表现深刻、重大的生活题材和富于哲理的内容。
这一时期的音乐在内容上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以更加简单明快的主调风格从晚期巴洛克抽象而复杂的复调音乐中解脱出来,强调用理性支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听众能够理解并受到愉悦和感动,作品中通常反映积极向上的情绪、民主精神、进步的理论观念和鲜明的政治思想。
古典乐派的守则性、简朴性、客观性与均衡性等,跟它以前巴洛克及洛克克的外场华丽,和它以后浪漫派的主观想象与表达,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它的中心思想是统一中求变化,争取变化的首要技法就是对比:如主题与副题的对比、音色明暗的对比、力度强弱的对比等。
但是这些技巧都不是跃进而至的,乃是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洛克克渐次争取的,至古典期而达于成熟,再由古典大师们精心发挥,带至极峰。
古老的对位法终于没落,代之而起的是乐句清晰简练的民歌舞蹈系统,主调集中在一个声部上,其它都是伴奏。
代表这种新风格的音乐形式,最重要的是古典奏鸣曲的确立,和它极其广泛的实际应用: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以及其它室内管弦乐曲等。
至于形式比较自由的曲类,如嬉游曲、小夜曲、典礼曲等,也都是以前的管弦组曲在古典时期的新发展。
维也纳古典乐派名词解释

维也纳古典乐派名词解释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流派,被称为“古典音乐的蓝图”,它的影响力不仅深刻影响着西方音乐,同时也对其他音乐流派有着巨大的影响,如爵士乐、流行乐等。
因此,了解这一流派的概念对于了解世界音乐的发展历史非常重要。
维也纳古典乐派又称“维也纳乐派”,时间上跨越了18世纪和19世纪,从1750年至1820年期间,它是一种由莫扎特领导的乐派,也称为“莫扎特乐派”。
后来,它又受到海顿、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等乐派家们的影响而完善和发展,其音乐结构较莫扎特乐派有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维也纳古典乐派也包括一些发展自19世纪的音乐流派,如斯特拉文斯基乐派等。
首先,维也纳古典乐派特点以规律性、完整性与美学意义为主要特点,明显的特点是曲调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在整首作品中显示出来,也可以在一个局部中表现出来,例如英文歌曲中的“四声调”,这种变化在维也纳古典乐派中也得到体现,例如吉他乐曲中的“旋律-和弦”变化等。
此外,维也纳古典乐派强调乐曲的每个细节,建立在中心旋律的基础上的细节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意义,这就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美学意义。
其次,与其他乐派不同,维也纳古典乐派强调模式与变化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特定的形式,它不是一种严格而固定的形式,而是根据乐作的性质和作曲家的个性而发展不同形式的乐曲。
比如,莫扎特乐曲一般分为三部分,由开始旋律结束旋律和次要旋律构成,它们之间有着某种体现古典音乐气氛的内在联系。
在次要旋律的基础上,莫扎特把旋律、和弦、节奏、进行曲等融入其中,以形成更为完整的音乐结构。
最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发展也标志着古典音乐发展中的一个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乐派家们以自己的功力和创造力,把古典音乐的技术概念得到了完善和升华,获得了更加完美的结果。
而诗人们也在写作中把自己的气质融入到乐曲的表现之中,使古典音乐得以完美的实现。
总之,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一种古典音乐的流派,由莫扎特领导,源自18世纪和19世纪的古典音乐,并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古典音乐技术的完善和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也纳古典乐派
1前言
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思想领域里爆发了一场全欧性的、哲学和思想的革命运动一一启蒙运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启蒙运动,承载了文艺复兴的传统,反对封建主义的观念和教会制度,反对禁欲主义,反对专制专权,认为旧时代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等都应受到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箱里去”。
启蒙运动在思想精神方面启迪人民群众要提倡应用科学,提倡理性,提倡自由、平等,提倡自然,提倡博爱、共和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的进行,我们看到启蒙运动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产生了影响,还对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创作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也受到了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
这一时期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人类音乐发展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18世纪50年代,以欧洲维也纳为音乐文化中心,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捷克等各国的音乐艺术风格都汇集到了维也纳,并对维也纳的音乐创作、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音乐爱好者的审美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两类音乐。
一类是原来宫廷里的贵族们自己的管弦乐队、合唱班等音乐团体,他们演奏或演唱的音乐,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被称为“严肃音乐”。
当音乐慢慢的走出了宫廷、教堂,大多存在于市民阶层家庭、咖啡馆、等一些公共场所,逐渐形成了轻松娱乐性的与市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另一类音乐一一“城市音乐”。
18世纪音乐家们的作品贯穿着表面相互矛盾其实质却相互补充的个性和仁爱这样两种思想,实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并且超越了信仰、种族和民族的差别,具有宗教与世俗的双重特色”这样的社会环境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的音乐天才。
其中,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被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们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总结了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等国音乐家的创作经验,创作了各种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在音乐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辉煌的、不朽的丰碑。
2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特征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时期,受“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由巴洛克时期的宗教音乐风格逐渐转化为世俗性音乐风格;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由巴洛克时期的豪华宏伟、精雕细琢的复调音乐逐渐转化为爽朗明快、淳朴自然的主调音乐;这一时期是喜歌剧的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器乐作品丰富发展的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从总体上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风格世俗
受到“启蒙思想运动”的深刻影响,音乐开始更多地走出了教堂、走出了宫廷,以新的音乐听众一一市民阶层一一为服务对象的音乐活动逐渐活跃增多起来。
为了使音乐能够被更广泛的市民阶层接受、喜爱、欣赏、满足,音乐的创作开始由巴洛克时期的宗教音乐逐步转化为世俗化音乐,这一时期的音乐家认为,他们创作的音乐应该是“自然的”、应该是“悦耳的”、应该是“高雅而又娱乐的”。
(二)主调音乐占统治地位
古典主义时期,大小调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调音乐得到了完全地确立,逐步取代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的统治地位。
复调音乐处于从属地位,对主调音乐也有一定的影响,往往在主调音乐中也会偶尔出现一些复调音乐的内容。
主调音乐,旋律、和声成为音乐中的主要因素。
旋律是最主要的音乐成员,一般是由方整性的结构构成,重视音乐主题、音乐形象、音乐内容的对比性。
和声是旋律的伴奏,处于从属地位,和声节奏相对较慢,主要职责是充分地衬托主旋律,为主旋律服务。
(三)器乐音乐繁荣发展
从欧洲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都是以声乐艺术为主要发展内容。
文艺复兴时期,民间乐器演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巴洛克时期,大量乐器进入了教堂,教会音乐开始使用乐器,乐器制造业开始有了发展,音乐家的创作开始由声乐创作逐步转向器乐创作;到了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是器乐音乐繁荣发展的时期。
大概在Ig世纪}o年代左右,褪击钢琴即现代的钢琴取代了古钢琴,成为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要的键盘乐器。
这也促进了器乐音乐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器乐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奏鸣曲、交响曲的确立、发展、成熟。
奏鸣曲式被作曲家们大量地应用到各种音乐体裁中。
交响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逐渐占据了古
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中心地位。
3结语
到了18世纪下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海顿、莫扎特把原来四个乐章的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省略掉,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式结构:快板一一慢板一一快板,即第一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慢板或行板,第三乐章是快板。
海顿一生创作了五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一十八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收集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中),除此之外,在早期还写了几首奏鸣曲(未被收集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中)。
贝多芬的奏鸣曲扩大了原来各乐章的结构,有时还把三个乐章扩展为四个乐章。
从结构、规模上有些接近于交响曲的结构。
古典主义时期是(钢琴)奏鸣曲成熟发展时期,(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作曲家使用最多的器乐体裁。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奏鸣曲,乐章数量有所发展,有多乐章的,也有一个乐章的。
在创作风格上,注重情感的表现,旋律更加优美、浪漫,注重音乐的史诗性、标题性,演奏技巧有了更高的发展。
李斯特在他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中,使用了单乐章的结构,开创了大型单乐章奏鸣曲的先河。
20世纪现代音乐时期,音乐形式不再拘泥于一格,不光是奏鸣曲,所有的音乐体裁都朝着多样化发展,不再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创作,作曲家常常把自己的个性、风格融入创作的音乐作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