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仔到商业神话——《李嘉诚商道真经》读书笔记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通用5篇)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李嘉诚全传读后感(通用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嘉诚全传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1提到李嘉诚,在华人世界里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甚至他在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盛名。
他从一个赤手空拳的年轻人,成为了令人羡慕和钦佩的亿万富翁。
他从一个十四岁的穷孩子,成长为垄断香港经济的“长江实业”董事长,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富,其中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读完《李嘉诚传》,了解了很多,成功的背后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要比别人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
读完李嘉诚的一生,感叹的不是他创立的宏伟基业,而是他勤奋好学、以诚待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
因为他拥有这些精神,所以成就了他今日的成就。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
1939年,日寇占领潮州后,随父母流落香港。
12岁被迫辍学到社会谋生。
17岁成为一个批发商的营业员,每天工作16小时,由于工作出色,18岁做经理,19岁成为总经理,22岁开始创业。
1952年,李嘉诚开设长江塑料厂,制作塑料花;在60年代涉足地产,逐步成为地产大王,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1979年收购英资和黄,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5年收购香港电灯集团;后又涉足能源和电讯公司。
李嘉诚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港口营运商,拥有亚洲最大零售集团屈臣氏,率先在欧洲推出3G手机业务。
目前长江集团业务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雇员人数超过21万名。
集团在香港共有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7、280亿港元。
和黄是(财富)全球500强之一。
李嘉诚的经历堪称传奇,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这是跟他的勤奋、责任感和诚信是分不开的,正如李嘉诚所说:“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勤奋工作,不断奋力取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些许运气,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李嘉诚,一个传奇的名字,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李嘉诚全传》一书,详尽地记录了这位商界巨擘的一生,他的成长、奋斗、成功和失败,无不展现出一个真实而又震撼人心的商业传奇。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李嘉诚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所震撼,也对他的成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李嘉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贫苦的家庭出生,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一步步走上了商业巨头的位置。
他在商业上的成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的成功之道,不仅是勤奋和智慧,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本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李嘉诚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在商业上的成功并非是侥幸,而是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
即使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他也从未退缩,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他的成功之道,不仅是智慧和勤奋,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努力,也让我深刻地明白了成功的真正含义。
除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李嘉诚的成功之道还体现在他的智慧和勤奋上。
他对商业的洞察力和决策能力,让我深感佩服。
他在商业上的成功,并非是侥幸,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奋。
他善于抓住商机,善于决策,善于创新,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关键。
他的成功之道,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启示,让我明白了成功并非是偶然,而是需要智慧和勤奋的结合。
通过阅读《李嘉诚全传》,我对李嘉诚的成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智慧和勤奋,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也让我对成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会不断努力,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用智慧和勤奋去追求成功。
李嘉诚的成功之道,将会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李嘉诚读后感

李嘉诚读后感李嘉诚是中国著名的商业巨头,被誉为亚洲首富。
他的成功经历和商业智慧备受瞩目。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来克服困难。
在阅读李嘉诚的自传《李嘉诚自传:李嘉诚的一生》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本书记录了李嘉诚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香港地产和海外投资方面的成功故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嘉诚的个人品质和商业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李嘉诚的勤奋和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他描述了自己年轻时期的艰辛和努力。
他从小就学会了勤俭节约和努力工作的价值观。
他通过辛勤努力和不断学习,逐渐积累了财富和成功。
这让我意识到,成功并非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其次,李嘉诚的商业智慧和创新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在香港地产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策略。
他强调了市场洞察力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他善于抓住机会,勇于冒险,并且在商业决策中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
这让我明白,在商业领域中,创新和灵活性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此外,李嘉诚的谦逊和慈善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源和社会责任。
他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并通过捐赠和帮助他人来回馈社会。
他的慈善行为让我明白,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
通过阅读李嘉诚的自传,我不仅对他的人生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他的勤奋、毅力、商业智慧和慈善精神都是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也能够取得自己的成功。
总之,李嘉诚的自传《李嘉诚自传:李嘉诚的一生》是一本令人深受启发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嘉诚的个人品质和商业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勤奋、商业智慧和慈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我追求成功的动力。
我将继续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和成长,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读后感范文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读后感范文1)肯吃苦、不怕累李嘉诚十四岁开始自力更生,初始在茶楼下班后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李嘉诚仍然坚持自修至深夜才睡,从不懈怠,每天足有15个小时的工作量。
这样大强度的工作经历是大多数人都无法胜任的,何况当时李嘉诚只是一名十几岁的少年,只有肯吃苦,不怕累,才能在相同或落后的起始条件下超越别人,磨练自己。
在进行塑胶推销时,李嘉诚每天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然后马不停蹄地行街串巷。
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始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
”这种不怕吃苦的行动力正是他超越其他推销人员最基本的条件。
没有肯下苦工的精神,只是投机取巧,只能做到小有成绩,却无法切实的将自己的成果做大。
量变最终会带来质变,如果能做到不计辛苦的进行锻炼与工作,就算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及对手,也不会与对手相差太远,从而为自己日后的超越创造了机会。
2)懂得做人品德高尚是成功之本。
会做人,别人喜欢你,愿意和你合作,才容易成事。
习惯于能真诚地欣赏他人的优点,对人诚实、正直、公正、和善和宽容,对其他人的生活、工作表示深切的关心与兴趣。
在向旅馆老板推销铁桶时,李嘉诚选择先与老板儿子交朋友,一起看赛马,这可以说李嘉诚头脑机灵,更可以说他善于把握人际关系,将自己的人际能力运用到自己的推销工作中,是成功的推销人员提高自己业务量的一大利器。
李嘉诚做推销,愈做愈老练,他深谙一个推销员,在推销产品之同时,也在推销自己,并且更应注重推销自己。
李嘉诚有意识地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无论在营销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人脉的程度往往能直接决定事情处理的最终结果,通过建立有效的人脉,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推销人员的业务量与业务水准,并且人脉关系往往会通过生意上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从而使自己的业务在人际优势的帮助下愈发顺利。
3)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分析李嘉诚在推销铁桶时,自己创造产品优势,准确的发现了利用直销的有利条件,巧妙的将自身产品与竞争产品的优势劣势对客户进行分析,从而使客户在对双方产品都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做出理智的选择。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李嘉诚全传》读后感在《李嘉诚全传》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先生从一个渔村人家儿子,凭借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成为了一个全球知名的企业家,为香港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李嘉诚的传统家庭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取得成功的原因。
在书中,作者对李嘉诚的家庭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讲述了他工作和创业的经历。
李嘉诚的精神品质是吸引人的,他有一颗坚定的心,永不气馁,并且总是不断寻找计划长远的投资机会。
另外,李嘉诚所提倡的企业文化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领导思想和管理智慧影响了许多企业家和管理者。
他的德行、思考方式和行动模式都很值得我们借鉴,他的实践经验对于任何想在商业领域中取得成功的人都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由他多年以来的经验得出的。
他善于预测市场走向和变化,精准地分析市场需求,提前布局和调整战略。
他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和风险,但是他总是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和风险,获得成功。
这种勇气和自信是每个企业家和创业者都需要具备的。
总之,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企业家的故事,吸收了他的成功经验和创业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商业世界的规律,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来创造竞争优势。
这本书不仅是对李嘉诚先生的恰当纪念,也是一本启示性的成功哲学指南,对于任何想要成功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值得阅读的佳作。
阅读完《李嘉诚全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成功并非来自于偶然,而是来自于特殊的心态和行动。
李嘉诚先生是一个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和不屈不挠的人,这些品质不仅在商业世界中得到了证明,也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李嘉诚先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持久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这些品质在创业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他在一事无成的时候,他不灰心丧气,而是反思自己的失败,然后重新制定计划,并向更远的目标前进。
李嘉诚读后感

李嘉诚读后感李嘉诚是中国香港的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他的成功和智慧给予了无数人启示和鼓舞。
在我读完他的自传《李嘉诚自传:我的成功之路》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人生经历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李嘉诚的自传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他从一个普通家庭出生到成为亿万富翁的奋斗历程。
他的成功并非来自于天赋或者运气,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工作所取得的。
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不退缩。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李嘉诚的智慧和眼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商业领域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勤奋,更是因为他具备独特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
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市场趋势和机会,并且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商业领域要取得成功,除了努力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此外,李嘉诚的慈善事业也是他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始终坚持回馈社会,通过捐赠和慈善活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的慈善事业不仅仅是为了积累声誉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他的慈善事业告诉我们,成功并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李嘉诚的自传《李嘉诚自传:我的成功之路》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他的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来实现的。
同时,他的智慧和眼光也让我明白,在商业领域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洞察力和判断力。
最重要的是,他的慈善事业让我明白成功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利益,更应该回馈社会并关心他人。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借鉴李嘉诚的经验和智慧,我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和事业的挑战,实现自己的梦想。
读《李嘉诚》后感

读《李嘉诚传》后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那些伟大的风流人物背后总是隐藏着令人不可思议的经历,像费俊龙、聂海胜、洪战辉···,正是这些不可思议的经历使得他们在战胜无数的磨难之后变得更加坚强,使得他们对生活中的挫折不再感到畏惧,而是充满自信的战胜他。
在《李嘉诚传》中讲述了一个出生寒门的热血青年,他通过半个世纪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赤手空拳,凭着一个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而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从一普通人成为商业界名人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富贵的,而是靠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改造命运的安排。
1939年因战乱,刚读完初中的李嘉诚与家人迁移到香港,寄居在舅父静庵家中。
不久,他的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了肺病,他一边拼命地学习,一边照顾多病的父亲,不尽人意的是父亲没能撑过那年的冬天,在临终前把他叫到身边轻声告诫道“做人要自立自强,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
父亲的话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里。
身为长子的他为了维持家人的生活,14岁的他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无奈的结束了他的学业生涯出来打工。
从那时候起,他就决定用他稚嫩的肩膀,挑起赡养母亲,抚育弟妹的重担。
敢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刚开始李嘉诚在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
不仅如此,他还每天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对待工作的人。
经过几年的努力,17岁的他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袋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他的“行封仔”推销生涯。
在推销过程中他熟悉了所推销的产品,尽最大的努力让客户感到满意,借着他勤奋而又创新的精神,获得了出色的推销成绩,成为了公司的佼佼者,到他从来不会因此而感到骄傲,因为他始终记得父亲给他的教诲。
不久,他成为了这家塑胶袋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在推销的生涯中,他不仅初步形成了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他还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事的做人哲学,这为他后来伟大的事业奠基了基础。
李嘉诚读后感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李嘉诚的名字80年代之前的人都不会为之而陌生,也可以说的上是家喻户晓。
偶然去逛街的时间看到了一本《李嘉诚全传》并且还是促销书就购买了,试问现在有多少上班族、白领、企业家都梦想成为李嘉诚,呵呵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在内,但只有想很多人都会感叹他超人的成功,但只有感叹。
但凡看完这本书应该非常清楚,永远都不要别幻想汗水能超过金子。
前前后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从中了解了很多,要成功就要比别人付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
当看完李嘉诚一生的超人传奇,综合感受最深的不是他拥有多么强大的伟业帝国,而是他一生之中那勤奋好学、以诚待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想就是因为拥有这些精神才成就了他商业帝国的根本所在,这就是超人至超之所在。
李嘉诚出生于潮州的书香世家,但是风云突变,日军侵占潮州,父亲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亦打碎李嘉诚求学治学的志向。
1940年冬,少年李嘉诚跟随父母,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逃到香港。
1943年,父亲李云经病逝。
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李嘉诚找到了一份茶楼跑堂的工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李嘉诚被调入高升街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学会了钟表装配修理技术。
1947年,李嘉诚因不愿长期寄人篱下,便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
1948年,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的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
[1]1950年,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在北角购入一幅地皮,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
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
1963年,与庄月明女士结婚。
1967年,左派暴动,地价暴跌,李氏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打工仔到商业神话
——《李嘉诚商道真经》读书笔记
《李嘉诚商道真经》是由李津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讲述“超人”李嘉诚人生韬略和经商哲学的书,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讲了他的辉煌成就,即从他人生的几个重大阶段,到影响他的和被他影响的亲人,再到他旗下的商业航母,无不让人赞叹他“超人”的一面。
中篇主要在记述超人是怎样炼成的,即是李嘉诚的经商之道,分从立身、创业、赚钱、商战、管理、守业、用人和学习八部分讲述他的辉煌的根基。
下篇阐述的是李嘉诚的人生哲学,分别从他的生活理念,妙语真言,以及访谈实录中,收集了他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一、上篇:“超人”成功记
(一)创业的艰辛
“祖籍潮州的李嘉诚,父亲李云经以教书为生,膝下有一子三女,李嘉诚为长子。
为逃避日军的战火,李嘉诚12岁那年,与其父去香港谋生。
母亲与弟弟妹妹随后也来到香港团聚,投靠舅父庄静庵。
舅父的“中南钟表有限公司”那时已是香港钟表行业的老行尊,以代理“乐都”表闻名,生意颇有规模。
来港三年后,父亲因肺病去世,被迫辍学的李嘉诚,在舅父的店铺当泡茶、扫地学徒。
”
“不想长期寄人篱下的李嘉诚,两年后离开钟表铺,专做五金厂的推销员。
他的推销方法是避开竞争激烈的杂货店,转向中下层的家庭妇女,令闲暇时打牌聊天的大妈成了他的义务推销员,一传十,十传百,使五金厂生意兴隆。
之后他又转行推销塑料水桶,18岁时已升为工厂的部门经理,两年后升为总经理,他将赚的钱全交母亲保管,待时机成熟时准备自己创业。
”
——《李嘉诚商道真经》P4-5 李嘉诚的创业之初是个典型的打工仔的励志故事,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三个重要的品质:
第一,聪明好学,肯动脑筋。
从初出茅庐的孩子到工厂的王牌推销员,他不但要用心留意和学习前辈们的本领,更要细心地观察市场情况,投其所好,他摒弃杂货店而选择中下层家庭妇女的推销方法正是他认真学习和思考的结果。
第二,踏实肯干,不辞辛苦。
好的销售业绩紧靠灵活的头脑是远远不够的,比它更重要的是勤奋。
李嘉诚不但要每天马不停蹄的在香港跑来跑去,还坚持背着样品推销,让事实说话。
第三,远大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
这两者必须合而为一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胸有大志向而不甘寄人篱下,这正是李嘉诚的过人之处,离开舅父的保护伞,凭自己的双手打开一番事业,这样的雄心与魄力十分令人敬佩。
此外,家庭的不幸在此时更成了他早早独立的客观条件,生活上的压力促使他更加努力的工作,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大概就是这样吧。
(二)商业帝国
“李嘉诚有两点是香港富豪所无法比及的:1.擅长海外扩张,小小的香港显然无法令李嘉诚完全施展手脚,他以大中华地区为大本营向着全世界疯狂扩张,目前,其商业帝国版图已经冲出亚洲,打到欧洲、美国等地;2.擅长切入到别的行业中并达到相当成功的境界,创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庞大帝国。
”
——《李嘉诚商道真经》在创建了著名的长江橡胶厂,成为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之后,正如他当年从五金厂转投塑胶厂一样,在看到了塑料制品的发展前景不是很好以后,李嘉诚开始渐渐地淡出塑胶产业转入房地产,码头,零售业,甚至是目前的3G通信等等,之后便往往稳坐行业龙头。
其扩张速度之快,脚步之稳健仅从屈臣氏的快速发展中就可见一斑。
“李嘉诚控制的和记黄埔旗下的屈臣氏集团以总代价9.21亿欧元,收购欧洲第二、法国最大的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 Parfumeries SA(MP)。
这宗近百亿港元的收购完成后将令屈臣氏在欧洲再增加1226间零售网络,令其全球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店铺增至5662间,跻身全球首位。
”
“在2000年至2002年的时间里,和黄先后收购了德国的Rossman,波罗的海的drogas,荷兰的Kruidvat,在完成对MP的收购后,屈臣氏的零售网络覆盖欧洲多达22个国家,有超过2500家门店,而在1997年前这数字仅为200家。
”
——《李嘉诚商道真经》P13-14 在屈臣氏横扫欧洲的背后除了巨额融资的支持以外,还有李嘉诚多年以来对港口的经营。
和记黄埔港口业务遍及19个国家的39个港口,共219个泊位。
世界7大繁忙的港口中,有5个是和黄经营的。
有了这样强大的依托,屈臣氏纵横零售业的未来已经不远了。
当然,这仅仅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冰山一角,从房地产,港口,零售,服务到通信,李嘉诚总能牢牢地抓住市场的脉搏,这些都源于他的经营之道。
二、中篇:李氏哲学与经商之道
(一)学经商,先学做人
“做生意要以诚待人,不要投机取巧,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正如俗语所说,‘刻薄成家,礼无久享’。
”——P65 “如何才能做好生意,这是许多人向李嘉诚请教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李嘉诚的回答是保持低调”——P75 感恩、诚信、低调、助人、勤劳,每一个和李嘉诚有往来的人都会极力称赞他为人处世的高尚品格。
他创业初期曾经在收到海外客户大批订单后坦诚自己的工厂能力不足,无法按时按量交货而向对方道歉,请对方收回订单,使得客户在感动于他的坦诚之后,主动预付他50%的货款,仍坚持把订单交给他。
而当他功成名就之时,当他听说一位他很讨厌的记者已经在门口等了他两个小小时后,主动叫司机把车开回去接受他的采访,怕记者没法交代。
商人,首先是一个人,只有做好人,才有人可能同你合作。
有多少人很会经商,却不会做人。
这样,不但自己得不到永恒的财富,更可能造成更多人的损失,这种损失轻者是财富的流失,重者甚至是家破人亡。
商者,如果只注重自身财富的积累,则丢失的是做人的初衷和根本。
我们工商管理的学生,今后很多人都会面临这种选择,所以,每当你想成为金钱的奴隶时,不妨想想自己最初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切莫成为了商人,却忘记了什么是人。
(二)活到老,学到老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
”——李嘉诚无论在什么时候,即使最辛苦的创业时期,李嘉诚都在坚持学习,穷困的日子里,他买旧课本,学完了再到旧书市场卖,换来的钱在买回新的旧书。
而时至今日,他无论多忙,都坚持阅读财经杂志,掌握第一手的信息。
我们常说,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战略的眼光,因为商机稍纵即逝,只有紧随市场的步伐,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
而这种高度的预见性靠的就是坚持不
断的获取知识,汲取信息,所谓商界的超人,实则是求学的高手。
(三)知人善任,尊重人才
“李嘉诚的成功,原因之一是李嘉诚发自内心,及其关心员工,而且认同员工们对企业的贡献,使员工们都了解到,自己的贡献其实是没有白费的,员工们就会有知遇之恩而继续努力工作。
”——P244 李嘉诚公司的员工流失率很低,大部分行政员工几经工作多年,有的人甚至工作了30年。
李嘉诚曾经在一位员工因身患顽疾而离开公司移民去加拿大后,坚持把从报刊上看到的该疾病新的医疗研究成果寄给他。
对员工的爱护和尊重使得员工都很愿意为李嘉诚卖命,积极工作。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只有真心诚意的对待员工,他们才会真心诚意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才会甘心的将你的事业,公司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
(四)与人合作,互惠互利
“曾有记者询问他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奥秘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
对方无利,自己也无利。
我母亲从小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
’”——P184 “吃亏是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会有人愿意帮助你,同样地,只有与你合作可以分享到利益他人才会与你合作,丢失一点眼前利益不算什么,只要你还愿意同我合作,我们才有一同奋斗获取利润的可能。
三、下篇:取诸社会,还诸社会
许多商界精英在功成名就之后都会大行慈善,李嘉诚也不例外,著名的汕头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就是李嘉诚捐建的。
曾有人劝他说捐建大学最好不要建医学院,因为医学院是无底洞,实验室,精密仪器,甚至一定要配有附属医院。
李嘉诚却不以为然:做慈善需要考虑成本,考虑投入产出比吗?还有人建议将大学命名为嘉诚大学,李嘉诚却坚持叫汕头大学,还是那句话:做人要保持低调……
很多人都说,在当下,慈善已经成为一种炒作,一种虚情假意的秀场的时代里,到底还有几个人是真的怀着慈悲的心去做善事的呢?
现在看来,起码李嘉诚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