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行气针法治疗呃逆医案一则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完整版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完整版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呃逆1段某,女50岁就诊时间:2009-6-2主诉:呃逆2天。

现病史:因胃镜检查后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2天。

呃逆时头胀痛,口苦。

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中毒、手术、输血史。

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诊断:呃逆(肝气犯胃,胃有湿热)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处方:行间太冲足三里内关操作:捻转补泻手法。

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局部。

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共针2次而愈。

按: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偶然发作,不治自愈,持续不断者方需治疗。

慢性病晚期发生呃逆,多为严重的预兆。

本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为其他疾病而产生,据临床报道有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流行性出血热、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肺结核、食道憩室、胃粘膜脱垂、癔病及外科手术等。

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症。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

《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有寒热之分,属实证。

久病多因肝肾阳虚或胃阴不足致使胃气上逆,属虚证。

治疗时要分清寒热虚实。

本病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

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故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之法,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手穴治疗呃逆(膈肌痉挛)

手穴治疗呃逆(膈肌痉挛)

手穴治疗呃逆(膈肌痉挛)呃逆又称膈肌痉挛,俗称打呃。

是因为膈肌突然受到冷饮、冷食、冷气或辛辣刺激而产生痉挛。

亦可继发于消化道、心血管疾病过程中。

中医认为本症为肺胃之气上冲咽喉。

轻者可不治自愈,重者可昼夜不停,持续数天或数月,严重影响饮食和睡眠,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故应积极治疗。

【手穴治法】(一)针刺疗法方法1:选穴:太渊。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后,避开桡动脉,用28或30号毫针直刺0.5寸,提插捻转3~5分钟。

留针15~20分钟。

方法2:选穴:呃逆点(又名中缝穴)。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28号或30号1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进针,深近骨膜,反复捻转约1~2分钟,至呃逆停止后,每5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

按语:据《单穴治病选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等资料介绍,针刺呃逆点,确实可起到很好疗效。

主要对膈肌突然受到异常刺激而发生的呃逆效果较好。

如久病重病过程中出现呃逆,往往预后不良。

呃逆治疗也难以奏效。

(二)点穴疗法选穴:少泽。

操作:医者用拇、食指捏住患者小指,拇指对准穴位。

力量由轻到重。

成人可用指甲顶玉,病人感到酸麻胀。

每日数次,可作为发作期的辅助治疗或预防呃逆发作。

(三)点刺放血疗法选穴:鱼际、少泽。

操作:常规穴位部皮肤消毒后,医者用拇指揉鱼际及少泽穴位处皮肤数次,使脉络显现,然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

用拇、食指轻轻挤压,放几滴血,用干棉球擦拭干净。

【手穴治萃】五输穴平呃逆。

病案举例:顾××,男,70岁,退休工人。

呃逆5天,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

呃逆频作,声高有力,胸闷不适胁肋作胀,夜寐难眠,纳食不香,大便干燥,解而不畅,口干口苦。

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来弦细。

证乃肝火犯胃,胃气不和,逆气上冲。

拟法清肝和胃,理气畅中。

取双太冲,双神门。

太冲施以泻法,神门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

首次针毕,呃逆大减,2次后呃逆停止,其它诸症亦随之而瘥。

按语:本例属肝火旺盛,胃失和降。

故其治疗取足厥阴经输穴太冲清火泻肝,和胃理气。

两例呃逆患者的治疗

两例呃逆患者的治疗

两例呃逆患者的治疗案例一:患者郑玉华,女,35岁,12月8日诊。

自诉严重呃逆三天三夜,其他颈项肩背,心胸,小腹隐隐作痛十多天了,平常经量颜色,血黑有块量少。

望见病家精神面色如常,身材一般。

察见病家舌淡红苔薄白约滑,舌边尖有细小深黑色淤点,六脉细弦紧涩小浮,甲印--,舌腮印--。

辨为“风寒痰郁,气滞血淤”,遂拟血府逐淤汤变化如下:葛根30,桂枝15,柴胡15,枳壳15,吉梗10,淮牛膝10,桃仁10冲,红花8,当归20,熟地黄20,赤白妁各20,川芎10,法半夏15,丁香10,柿蒂10,生姜5大片,炙甘草10.药付病家一剂。

这个病家是我的邻居,她午间诊治后未到三个小时,即来我处高兴地说:药喝下去不到半个小时,就不呃逆了,后面的药是不是可以不喝了。

我笑道,你还有其他的不舒服呢,继续喝下去,不要浪费了。

三天后,邻居笑说其他不好的痛的地方也好了。

案例二:患者齐明刚,男,57岁,11月30日诊治。

自诉因蛇缠腰后呃逆已经一个月多了,白天晚上都睡不好瞌睡。

医院里输液打针吃药,还有扎什么针灸都没点点效果,老子被整惨了,骂医院里那些医生都是吃干饭的,都是卖药的,头发梳得溜光,皮靴擦得透亮,老子一个打呃的病都治不好,啥子球医院。

病人的自诉情绪很激愤,面红耳赤,看来一副烦躁的模样。

我笑道:你要是找我也看不好,不是你也要骂我?病人一愣,稍有些不好意思,随后即对我也大声大气地说道:那当然哦,老子要到处给你宣传,你也是个歪医生,歪医生。

病人的言语中不停呃逆连连,断断续续地颈项一伸一缩让我好笑。

望见病家形容枯燥,面色暗红,言语间颈额青筋毕露。

察见舌暗红苔薄白而燥,六脉浮弦滑数,重按有力,察见病家鼻额间有烧灼样黑斑一块,问知是鼻咽癌后使然。

又问知病家口干渴,喉间有痰涌,大小便如常,但饮食味口很不好,有脑血管病变史。

胸腹扪按无异,甲印--,舌腮印--。

辨为“胃热脾弱,痰火壅盛”,拟半夏泻心汤变化如下:黄连10冲,黄芩15,法半夏20,北沙参30,干姜10,栀子15冲,旋复花12布包煎,代赭石30,柿蒂10,龙胆草10,蒲公英30,夏枯草30,野菊花15,赤妁30,白妁30,紫丹参30,生甘草15.。

针灸治疗打嗝

针灸治疗打嗝

针灸治疗打嗝呃逆,俗称打嗝,《万病回春》称呃逆。

《内经》称哕。

金元时多称咳逆。

又称吃逆、吃忒。

洛阳话叫打咯忒。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中医总属胃气上逆,呃呃有声症状,有虚有实。

现代医学中多种情况可以引起呃逆,常见的有受寒、饮食、情绪等,这些情况比较容易治疗。

但是在一些消化道疾病的后期、癌症、脑血管疾病、颈椎术后等出现的呃逆,往往比较难以控制。

称为顽固性呃逆。

针灸治疗呃逆,可选穴位很多,说不上哪一个穴位效果特别好,实际上很穴位曾收到过奇效、神效。

但似乎每一个穴位都不太能确定疗效。

林林总总的选穴方法这么多,说明呃逆治疗上的不确定性。

很难确定某一组取穴方法肯定会收到疗效。

所以大家在用针灸治疗打嗝的过程中要多总结经验。

尽可能的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这些年治了几个打嗝的,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总体效果还可以,这些方法有些是从书上看到的,有些是自己临时选用而效果奇好的,当然也有效果不好的,针扎上还继续打嗝的,不得不采用其它疗法止嗝。

我的经验,一般呃逆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中脘、合谷、太冲、攒竹、膈俞穴、膻中,天突、鸠尾等。

可根据情况选用。

轻证一针即效,但有时候效果不理想,可以长时间行针,以增加刺激,促进疗效。

也可以根据病人的虚实和针下的感觉。

持续在精选穴位上施以相应手法,以捻转和提插为主。

若上穴皆不效,可考虑穴位注射,我虽一般不用,但穴位注射西药药物,确实会暂时收到很好的效果。

现将我知道的常用的药物列出,供大家参考:胃复安10mg+维生素B1100mg,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或双内关,也可以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注射液)10mg+蒸馏水10mg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或双内关。

耳穴刺激法,偶尔用用:选一个两个较大个儿头的王不留行籽。

粘贴在一小块胶布上。

耳穴取耳中。

以拇指指端按压在穴位上,食指放在相对应的耳背处。

用力捏合。

给予强烈的疼痛刺激。

不足之处就是刺激太过于强烈。

当然了,对于初诊的病人,耳穴一般就用常规方法,针刺或者耳压,选用耳中、胃、脾、肝、神门等穴位。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呃逆,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酸和消化液长时间逆流至食管和喉咙的一种症状。

这种病症常常伴有胃酸灼烧感、反流食物或胃酸的感觉,严重时可能导致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原因导致食物无法正常下行而引起的。

因此,中药治疗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正常消化和运行,从而缓解呃逆症状。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顽固呃逆。

1.保和汤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大枣、生姜功效:益气健脾,调和胃气适应症:脾胃虚弱引起的呃逆,胃气不和引起的胃酸逆流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此方剂。

2.五灵脂组成:竹茹、沉香、乳香、没药、半夏、麦芽功效:行气降逆,调和胃气适应症:呃逆伴有嗳气、腹胀、胸闷等症状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0-15g,每天3次3.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功效:燥湿化痰,和胃止呃,平肝化湿适应症:湿热化痰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4.太和汤组成:白术、党参、茯苓、柴胡、川芎、生姜、甘草、大枣功效:健脾益气,调和胃气,疏肝解郁适应症:肝胃不和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5.逍遥散组成:白芍、蔓荆子、枳实、泽泻、莪术、苏梗、木香、陈皮、厚朴、茯苓、川楝子、远志、牛膝、甘草功效:行气津液,调和胃气,降逆止呃适应症: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0-15g,每天3次以上方剂都是针对呃逆的不同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调理的,具有调和脾胃、疏肝理气、化痰利水等功效。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方剂。

此外,中药治疗呃逆应与饮食、生活习惯等综合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使用中药治疗呃逆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调理:避免过冷、过热、过油腻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定时定量进食。

针灸配合指压攒竹穴治疗顽固性呃逆144例

针灸配合指压攒竹穴治疗顽固性呃逆144例

复 发作 性 呃逆 7 d 。现病 史 : 患 者 7年 前 因家 庭 纠纷 后 出现 呃逆频 频 , 声高 有 力 , 不 能 自制 , 每 日发 作 三 五 次 ,
重 时 日不 间 断 , 甚 至 夜 间 难 眠 。经 口服 6 5 4 — 2 、 针 灸 治
疗 后好 转 。以后经 常 因情 志原 因发作 。查体 见 : 患者精
例, 脑 中 风后发 作 7例 。
治 疗 方 法
呃逆 , 中医称“ 哕证 ” , 《 黄 帝 内经 》 中有 记 载 , 如《 灵
枢 ・口问》 日: “ 谷入 于 胃, 胃气 上 注 于 肺 。今 有 故寒 气 与新 谷气 , 俱还 人 于 胃 , 新故相 乱 , 真邪 相攻 , 气并 相逆 , 复出于胃, 故为哕” 。常 见 病 因有 _ 1 ] : ① 胃寒 积滞 : 呃逆 常 因感寒 或饮 冷而 发作 , 呃声 沉缓 有力 , 连续 不 已 , 胃脘 不舒 , 得 热则 减 , 舌苔 白 , 脉迟 缓 。治 宜温 中祛寒 止 呃 。
3 0 ̄ 4 0 mi n。
郁结 : 呃逆常 因情 志 不遂 而诱 发 , 呃声 连 连 , 胸胁胀满,
苔薄白, 脉 弦 。治 宜疏 肝解 郁 , 顺 气止 呃 。如《 古 今 医统
大全 ・ 咳逆 》 所说 : “ 凡有 忍气 郁 结 积 怒 之人 , 并 不 得 行 其 志者 , 多有 咳逆 之 证 ” 。③ 胃火上 逆 : 证见 呃声 洪 亮 , 冲逆 而 出 , 口臭烦 渴 , 喜冷 饮 , 舌苔 黄 燥 , 脉 滑 数 。治 宜
如《 丹溪 心法 ・咳逆 》 日: “ 咳逆 为 病 , 古谓之哕 , 近 谓 之 呃, 乃 胃寒所 生 , 寒 气 自逆 而 呃 上” 。② 情 志 失 调 , 肝 气

呃逆针灸医案

呃逆针灸医案

呃逆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

发病因素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受凉等有关。

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等症。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及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管手术后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

本节收载陈全新、郭诚杰、张缙3位医家5则医案。

陈全新针刺以调畅气机为主;郭诚杰以针灸、中药及穴位注射配合,温中散寒、降气止呃;张缙注重行气散寒降逆针刺。

1.陈全新医案(2则)案一:头针体针理气解郁治疗呃逆外感热病,热退而呃逆不止,乃胃气上逆,针刺以理气解郁,获良效。

梁某,男,35岁。

医案编号:066Q107。

初诊:2009年11月20日。

呃逆10余天。

患者10天前因外感发热,咽部疼痛,自行服用退烧药物后外感症状缓解,继现呃逆不止,伴胸闷,气逆,余无不适。

舌质淡,苔浊腻,脉滑。

患者外感热病,药后热退,继现呃逆不止,持续10余天,缠绵不休,伴胸闷气逆,此为胃气上逆,气滞郁结,中医诊断:呃逆(胃气上逆)。

治宜理气解郁。

处方:胸腔区(头针,左)、攒竹(右)、膻中、外关透内关(左)。

手法:胸腔区、攒竹平刺,用平补平泻手法。

针膻中穴针尖朝下,平补平泻捻转导气下行以降逆,外关透内关针尖当朝上,导气上行以调气、宽胸。

二诊(2009年11月23日):患者精神改善,无明显不适。

患者诉经针刺治疗后于当天下午呃逆自行停止,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缓。

前法合度,仍旨原法治疗。

按:陈老认为,患者因服用退烧药物后继现呃逆不止,呃逆为胃气上逆,退烧药物多为苦寒之品,容易伤及胃气,胃气上逆则中焦斡旋气机紊乱,导致气滞郁结,治疗当以理气解郁。

选穴上,胸腔区具有宽胸理气的作用,配合外关导气手法更是相得益彰,膻中为气会,位居胸中,调气之要穴,攒竹一般认为是止呃逆的经验穴,经络理论上认为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所以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穴具有调畅胃经经气的作用。

浅谈呃逆的中医药治疗

浅谈呃逆的中医药治疗

浅谈呃逆的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呃逆又称膈肌痉挛,多是由于不同原因刺激膈神经而引起一侧或两侧膈肌不自主的阵发性收缩和痉挛,表现为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声不断,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呃逆的临床治疗报道颇多,现综述如下。

1针灸治疗方法1.2 针刺治疗:刘雪梅等[1]:将62例顽固性呃逆癌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针刺天突、内关、足三里;对照组口服奋乃静、谷维素,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1)。

罗本华[2]用1寸毫针直刺太渊穴,施用捻转补法,寒气甚者加用阴谷,治愈率为73.8% ,总有效率为100% 。

1.3 灸法治疗:张永艳[3]采用隔姜灸内关、中脘、膈俞、足三里、三阴交、中魁,治疗人工肝术后呃逆28例,治愈25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达93.8% 。

I.4 头针疗法治疗:纪艳华[4]取焦式头针胃区针刺,以200次/分钟的频率捻转,持续约2 min,留针30 min,治疗中枢性呃逆32例,总有效率为93.8% 。

1.5 腕踝针疗法:席明健[5]:将8O名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治疗组4O例和利他林注射对照组4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5.O% ,对照组75.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1.6针药结合疗法:杨国荣等[6]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将78例分为治疗组4O 例针刺和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38例口服雷尼替丁10mg TID,治疗组总有效率95% ,对照组28、9% ,(P<0.O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1.7其他疗法联合应用:王利[7]取穴肺俞、膈俞、肝俞、章门,行先闪罐,后点刺膈俞放血治疗疗顽固性呃逆27例,有效率达96.3 %。

1.8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法:陈一飞[8]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电针中脘、内关、足三里后,穴位注射Vit B1、B12,对照组56例肌注65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神行气针法治疗呃逆医案一则
宋某某,男,77岁,2014年8月10日初诊。

呃逆频作七天。

患者于8月4日晚进食生冷后出现呃逆,胃脘部未诉不适感,遂就诊于人民医院,予中西药治疗,症状无改善,现呃逆频作,胃脘部无压痛,畏食生冷,纳食少,夜寐差,二便调,舌绛紫边有瘀斑,苔白,脉弦。

诊断:西医属膈肌痉挛;中医属呃逆(寒邪客胃型),法以理气化瘀和胃降逆。

针刺取穴:
丝竹空(双)攒竹(双)天枢(双)内关(双)合谷(双)血海(双)阳陵泉(双)足三里(双)地机(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公孙(双)太冲(双)丰隆(双)中极、中脘。

操作: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丝竹空(双)施以意气行针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行针
时间以针感消失为度,每日1次。

中药处方:旋复代赭汤加减:旋复花20g、代赭石20g、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赤芍15g、桂枝40g、苏梗15g、五灵脂15g、大黄5g、当归
2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共七剂。

一诊:患者针后呃逆停止。

次日复诊,患者仍诉呃逆频作,前穴+迎香(双)开上以畅中。

治疗两天,症状有所缓转,四诊:前穴+ 扶突(双)以加强。

五诊:2014年8月14日,患者诉昨日回家后呃逆未发,二便调,舌暗苔白,脉弦。

复以前法治疗两天后,诸症消失,病情告愈。

体会:呃逆病位在膈,而关乎五脏,有寒热虚实之分,治当详辨,然总不离乎胃气上逆动膈,故本病治疗应重在调“气”,施以“调神行气针法”,疏畅三焦气机,以理气和胃降逆为大法。

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所云:“致呃之由,总由气逆。

气逆于上,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

“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
其气,自无不愈”。

中焦主气机之升降,而少阳作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对中焦的升降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张景岳在注
解“少阳为枢”时指出:“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

”枢机是指气
机交接转枢之地,其功能为枢转气机,使气机出入正常,升降自如,开阖有度。

该患者乃由
于寒邪客于中焦,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机上逆,故针取手少阳经之标穴和其经穴太冲(双)
支沟(双)调理三焦气机治其本,丝竹空(双)、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公孙(双)、和胃降逆,升清降浊治其机;中脘、血海(双地机(双)三阴交(双阳陵泉、
中极以活血化瘀以治其标,诸穴合用,使气机升降有序,则呃逆自止。

调神行气针法的操作:针入所欲深度后,使之得气,密意守气勿失,紧捏针柄,保持针体挺
直不颤动,意守针尖,静引气聚(待针下有跳动感时,说明经气已聚),然后以意行气,将经
气缓慢输送到病所(病处有舒适轻松之感,说明经气已达病所)。

调神行气针法体现了临证重视治神的思想。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深居静处,占
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
志在针”。

元•窦汉卿《针经标幽赋》亦云:“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
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明•张景岳亦说:“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
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

”在历代医家强调“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启迪下,结合临床
经验总结出“调神行气针法”意气行针法的关键在于术者持针守气调气时,务需保持针体挺直
不颤,意守针尖,静引气聚,以意鼓动人体内在气血运行,而不强调外在的刺激,是以“静”(意念)生“动”(经气运行)。

该针法具有行气和血、疏通经脉等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因经气
不调,气血逆乱,经脉瘀阻所致的一系列病证以及“动病”,呃逆当属“动病”,以此法治之,
收获良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