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

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
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

-“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A.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涂尔干丰富、精深的社会学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言

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的或间接、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作自杀。迪尔凯姆在书中驳斥了当时流行的关于自杀的自然主义和生物学主义的特点,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造成欧洲各国各地区以及各个时期不同自杀率耳朵原因是社会潮流。他又根据社会潮流的不同,划分了四中自杀类型: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失范性自杀以及宿命性自杀。

(1)、利已型的自杀。

理论假设一: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已型自杀率上升的原因。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实证材料也支持上述假设。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拨,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利他型的自杀。

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利他型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性自杀,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说利已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整合程度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失范性自杀

将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优先,并且是相当自私的社会底下的自杀形态。这通常与社会变迁有关,因为当这些人无法再享受自己的利益与好处时,就会引起自杀。

(4)宿命性自杀

常发生在过度压迫的社会,并且导致人们会有想要死亡的欲念。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自杀理由,但是对于监狱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如果当他们受到虐待时,这些狱中人会选择想要死亡,也不会继续被刑求。

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的研究程序也给了我们学习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帮助,结合他的《自杀论》来说:

首先给所要研究的现象下定义。“那种产生通俗术语的肤浅考察是不可能有把握地弄清事物的这些正常关系的;因此,学者不能把那些符合日常用语的既成事实作为他研究的对象。他倒是应该由他自己来确定他要研究的那些事实,以便使这些事实具有能被科学地探讨所必需的同质性和特异性。……所以,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应该是,确定我们打算在自杀的名称下进行研究的事实的范畴。”类比于自然科学中的分类与定义,涂尔干不厌其烦地把众多干扰确切定义的因素排除在外,最终为自杀下了一个操作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死亡叫做自杀。”由于操作定义所具有的功能——使一些陈述变量间关系的假说获得验证的机会,这就为后来作者展开对自杀原因的讨论奠定了基础。如果不事先设定这样一个前提定义,那么所有的研究、证据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土壤。

第二步是根据定义收集资料并依据收集到的资料对既有的有关现象的各种假设、解释进行分析批驳。如在第一编第一章《自杀与心理变态》中,涂尔干利用表格《不同宗教信仰中的精神错乱倾向》看出:“犹太教徒中的精神错乱病人要比其他教徒中多得多;因此有理由认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在犹太教徒中也同样多。然而,恰恰相反的是,犹太教徒中自杀倾向却很微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杀的变化正好和心理变态成反比,而决不是心理变态的后果。”于是由此涂尔干批驳了“自杀是由心理变态引起的”这一观点。

最后,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作一番真正的社会学解释。涂尔干在书中大量使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在《自杀论》中,随处可见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比如通过从统计资料中分

析相同年龄段中不同性别与自杀率的关系;相同性别中不同婚姻状况与自杀率的关系;相同婚姻状况中不同年龄与自杀率的关系等等,可以得出几个变量与自杀率的关系而不受到众多原因的干扰,也就有助于把因果关系和非因果关系区分开。

社会压力已攒到了临界边缘,大学生自杀更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反映,心理危机波及普通大众,已无可避免地成了社会热门话题。

如果按照迪尔凯姆的理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自杀率持续上涨呢?

贫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福建师范大学在入学新生中进行了一份心理健康普查,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211份,反馈回来的数据显示:首先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贫困生常常靠举债借款来缴纳学费以维系学业,他们在校期间总是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但同时又总是拼命学习,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其次,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中的心理压力。贫困生由于生活拮据,忙于为生活奔波,既无经济实力,也无精力更多地进行人际交往。在看到经济实力强的同学穿名牌、进饭店,出手大方,贫困生相形见绌,自感寒酸,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另外,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如各种资助工作,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还有,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容易导致“心理贫困”。

脆弱,无法面对这个世界。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口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是“郁闷”、“无奈”、“空虚”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征兆。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厌世,自杀的诱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诸多体制上的缺陷,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负担重的现象社会各界有目共睹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为此负责。在速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也走上了这样的道路,学校成了高速运转的自动化车间,学生们无论是异同,全被

送上了同一条流水线、什么时候上什么课、什么时候考什么试、什么时候拿什么证书几乎是他们还没有出生就被设定好了的。经济发展高速运转的今天,数字和报告成了评估一切的准则,教育也开始用有多少栋楼、多少师资、多少在校学生、多少建筑面积、发表了多少文章来做评估尺度了。

死胡同,情感的纠葛。主要是不正确的恋爱观和自我保护意识淡化,和恋爱关系隐蔽不见光,所以遇到问题不能像自己身边的长辈求助,以至于事情发展到白热化阶段。

社会氛围,对生命的漠视。这个从这几年网上层出不穷的事件中就能看出。

那么我们该怎么样缓解这些问题:

学校:加强心理引导和职业规划

目前,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过程,但是学校从事就业指导和心理培训的老师太少,学生太多,不能对一些问题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学校应采用就业指导与心理普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心理普查找出问题学生,然后进行针对性指导。很多学校的职业规划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特长和社会实际。此外,学校应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多开学校招聘会。

社会:改革教育体质提高社会生命保障程度

教育不是物质建设,教育塑造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是通过塑造内在来达到外部建设的目的,可是教育的价值要从外在物质数据表现出来需要较长的转化期的,显然在一切都要靠数字来说明的今天,我们已尽失去了耐性,失去了理性,我们要立竿见影的效果来证明我们在飞速发展。于是我们没丢弃了本来的标准,开始认为一所大学若没有许多建筑、许多学生、许多师资、许多高职人员就不是上乘的、甚至算不上合格的学校了。这都是些病态的教育,我们应该加以改革。

学生:准备充分、扩大交往

学校和社会有很大的差别,大学毕业生一时还不能很少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所以,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社会关系确定职业,然后进行相关职业的知识储

备。同时还要扩大交往,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扩大交往,多参加招聘会,多参加面试。多经历一点挫折,心理就会更加成熟。

家人:充分尊重学生、适当建议

大学生尽管有些认识和选择不合理,家长要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哪怕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建议。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多安慰,不要过多责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