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一、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特点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是非常重要和常用的一类词性。
本文旨在对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提高汉语水平。
二、介词的基本意义和功能介词是表示方位、方式、时间等关系的虚词,它通常放在名词前面,起到连接成分之间关系并表达时空关联含义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常常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意义和用法。
三、方位介词1. 地点方位:在、于、向、往等。
例:他们在山上建了一座庙。
2. 动态方位:过、越、至等。
例:东海之东有神仙岛,传说只有真正强者才能越过那里。
四、时间介词1. 年份:于(某年)、始于(某年)等。
例:太平天国运动始于公元1850年。
2. 月份:当详表达一个月份时,常用“于(某月)”的形式。
例:他于六月结束了自己的实习工作。
五、表示方式和程度的介词1. 方式:以、以至、以及等。
例:他们以歌舞表演庆祝丰收。
2. 程度:各、甚至、如等。
例:这次战争损失了许多人,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六、表示目的和结果的介词1. 目的:为、以便等。
例:她每天早起跑步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2. 结果:致等。
例:长期缺乏锻炼致使他变得很肥胖。
七、其他用途的介词1. 所属关系:之中、所有者名词+属+名词等。
例:“吾家之犬”是指我家养的狗。
2. 表示从属或身份关系:之下、身分%c%及在+%c-+例:“官员在民众之下”,意思就是指官员位居民众之下。
八、小结与启示通过以上对古代汉语介词用法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介词种类多样,并且灵活运用。
熟练掌握这些介词的意义和用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古代汉语水平。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联系实际文本进行学习,并结合语境去理解介词的具体意义。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献、历史故事以及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介词的详细用法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现代汉语中一些相近的词类以及其用法来对比学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A并列关系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 “美而艳。” (左传· 桓公元年) 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 (左传· 文公十六年)
B顺承关系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 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 海经· 北山经)
(一)表示一般让步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 赵策四)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 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
(二)表示假设让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 子· 劝学)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 汤问) 相当于现代汉语“即使”。
1.3.2以
介词“以”的来源 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连词“以”的语法功能
1.3.2.1介词“以”的来源
甲骨文作“ ” 象耕作的农具(耒耜)。 《玉篇· 人部》:“以,用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涉江)
1.3.2.2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一)引进工具、方式 (二)表示资格、身份 (三)表示处置 (四)表示原因 (五)表示时间
(三)表示处置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 万章上)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孟子· 滕文公上)
(四)表示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 家)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时间
(一)引进处所
王于八月入于商。(续二、一四、一)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 季氏)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 季氏)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十三、介词和连词一、介词1.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
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2.介词的语法特点:(1)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
(参见第九节)(2)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
(“于”字的宾语不能)(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
“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此外:1)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
2)“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
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
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
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
)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班重点:“以,之,于,而”词性,用法一、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联合、偏正等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
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比如: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
如: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非子·难二)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与其误杀无罪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与”字同“和”字一样分属于连词和介词两类,有时比较难以区别。
以下三种办法可供参考: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刿论战)蜩(蝉也)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例1中“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
例2中的“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
例3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
如:王稽遂与雎入。
(史记·雎列传)“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
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
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古代汉语-语法学(四)介词连词

第四講語法學(四)古漢語的詞類:介詞、連詞一、介詞介詞介紹它所帶的成分給謂語,起中介功能。
介詞和它的賓語作爲一個整體,對謂語起修飾或說明作用。
介詞都有賓語,雖然有時賓語可省略,但不等於無賓語。
介詞不可獨立存在。
介詞不能出現在謂語的位置上,這是介詞與動詞的主要區別。
介詞與連詞關係很近,有時界限並不很分明,有時將二者統稱爲“聯結詞”。
大家在(动词)教室大家在(介词)教室上课(动词)介詞的功能語義上看:引出與動作、狀態相關的時間、處所、人物、工具、方式、依據、原因等。
語法上看:1.作狀語:晉靈公不君(行为方式不像君主),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左傳·宣公二年》动词前2.作補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动词后3.作定語,這種情況很少見,不是常規用法:及介時宾雨、沿江一帶、自此之後、方今之時于、於、乎●“于”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介詞,在甲骨文中已很多見。
它的語義功能非常豐富。
1.引進與動作行爲有關的時間,在動詞前:故春蒐(sou)、夏苗、秋獮、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讨论军事活动)也。
《左傳·隱公五年》(古人打猎更重要的目的是进行军事演习)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論語·述而》于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摇動天下。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先秦時期,“于”結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於動詞後的,只有引進時間時大多在動詞前,只有偶爾例外。
一般情况下,动词+于+宾语2.地點,表示動作行爲的起點、發生的處所、終點,這是“于”最重要的、最常見的功能,多用於動詞後:召莊公于鄭而立之。
《左傳·桓公二年》起點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
《論語·季氏》處所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
《尚書·盤庚上》終點●介詞的意義,與動詞和賓語都有關係:邾子在門台,臨廷。
閽看门人以瓶水沃廷。
邾子望見之,怒。
閽曰:“夷射姑旋小便焉。
”命執之,弗得,滋怒。
自投于牀,廢於鑪炭,爛,遂卒。
古代汉语-语法学(四)介词连词

第四講語法學(四)古漢語的詞類:介詞、連詞一、介詞介詞介紹它所帶的成分給謂語,起中介功能。
介詞和它的賓語作爲一個整體,對謂語起修飾或說明作用。
介詞都有賓語,雖然有時賓語可省略,但不等於無賓語。
介詞不可獨立存在。
介詞不能出現在謂語的位置上,這是介詞與動詞的主要區別。
介詞與連詞關係很近,有時界限並不很分明,有時將二者統稱爲“聯結詞”。
大家在(动词)教室大家在(介词)教室上课(动词)介詞的功能語義上看:引出與動作、狀態相關的時間、處所、人物、工具、方式、依據、原因等。
語法上看:1.作狀語:晉靈公不君(行为方式不像君主),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左傳·宣公二年》动词前2.作補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动词后3.作定語,這種情況很少見,不是常規用法:及介時宾雨、沿江一帶、自此之後、方今之時于、於、乎●“于”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介詞,在甲骨文中已很多見。
它的語義功能非常豐富。
1.引進與動作行爲有關的時間,在動詞前:故春蒐(sou)、夏苗、秋獮、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讨论军事活动)也。
《左傳·隱公五年》(古人打猎更重要的目的是进行军事演习)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論語·述而》于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摇動天下。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先時期,“于”結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於動詞後的,只有引進時間時大多在動詞前,只有偶爾例外。
一般情况下,动词+于+宾语2.地點,表示動作行爲的起點、發生的處所、終點,這是“于”最重要的、最常見的功能,多用於動詞後:召莊公于鄭而立之。
《左傳·桓公二年》起點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
《論語·季氏》處所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
《尚書·盤庚上》終點●介詞的意義,與動詞和賓語都有關係:邾子在門台,臨廷。
閽看门人以瓶水沃廷。
邾子望見之,怒。
閽曰:“夷射姑旋小便焉。
”命執之,弗得,滋怒。
自投于牀,廢於鑪炭,爛,遂卒。
(十三)连词、介词

(三)则
连词“则”的作用主要是在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连接分句。用“则”字连接的两部分,在逻辑上、时间上都是紧紧相接的。逻辑上的关系又往往和时间的先后联系,而逻辑上的联系更为主要。
一般说来,“则”字连接的分句之间,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
1、关列关系。这种“则”字是在几件事对举时使用,往往形成“……则……,……则……”的格式。不能译出。例如:
“以”兼有介词、连词两种用法。学习“以”要注意它在词性上的区别。“以”是介词时,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果“以”字后面紧接着“上、下、往、来、内、外、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它一定是连词。当介词“以”的宾语省略时,往往与连词“以”不易分辨。省略宾语的介词“以”后面往往紧接着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看“以”的前面是否是个动词。如果不是,“以”字就是介词;否则,“以”就是连词。如:
我们重点要掌握“而”“以”“则”“虽然”“然则”“然而”的用法。
(一)而
1、在单句中,“而”字所连接的两项之间有如下几种语法关系。
(1)联合关系。
具有联合关系的两项地位平等,不分主次。这种用“而”字连接的联合结构,在句中大都充当谓语,个别也有充当其他成分的。由于参与这种联合结构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的词组,所以,这种结构中的“而”主要是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这种用法的“而”可译为“而且”、“并且”、“就”、“又”等。例如:
此句是由因及及果。
“以”字作为连词,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用法,是连接时间或方位。例如:
①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史记·货殖列传》)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2)假设性让步 即“虽”字所在分句叙述的情况是一 种假设事情。这时“虽”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纵然”,“即使”。例如: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B.“虽然” 是由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 词组,往往单独成句,意思是“虽然如此”, 其中“虽”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然” 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此”。例如: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孟子·许行)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
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 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例如: 余折以御。(左传·鞌之战) 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B.“然则” 是由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组成 的词组,表示顺着上文语意中说应有的结果, 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或“这样就”。 例如: (知罃)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 愆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 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3)用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 语。这种用法的“而”分别有“却”、 “如果”、“则”的意思,也可以仅表对 主语的强调。例如: 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也。 (国语·周语上)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 三十年)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马四足,一马而四足也。(墨子·小取) 有些“而”虽然有“却”、“如果”、" 则"等义,并不能说明"而"字本身就含有这 些意义。"而"不过是个单纯的连词而已,这 些意义源于"而"所在句子和其他句法成分所 构成的关系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4、之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连接主谓结构,是一种逆接。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
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3、为
(1)引入行为动作的对象。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介词、连词
一、介词
1、于(於、乎)
——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
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
——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
连接主谓结构,表示假设。
3、则
(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相承,可理解为“就”、“便”等。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可理解为“那么”、“那么就”等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
(3)表示假设,可理解为“如果”、“假如”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4)表示发现,可理解为“原来已经”。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2、以
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依据。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
2、而
(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既可以使顺接,也可以是逆接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五蠹》)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