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 计算题专题复习教案
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

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3. 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考物理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学部分的内容,特别是电磁感应现象和电路分析。
教学重点:力学、电学、光学、热学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电池、灯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物理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踢足球、划船、加热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例题讲解(20分钟)选取教材典型例题,如牛顿运动定律、电路分析、光的反射等,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提问,解决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6. 答疑解惑(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简要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以树状图形式展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 例题:展示解题步骤和答案。
3. 课堂练习:展示题目和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实验题:光的反射与折射。
(3)选择题:涉及本节课的知识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科普书籍等,深入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互动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4. 作业设计的内容和答案的准确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质量、重力、摩擦力等。
2.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功和能的计算等。
3. 分析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回顾。
2. 力学基本公式的复习和应用。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2. 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混淆和误解。
2. 力学基本公式的混淆和错误应用。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缺乏。
五、教学方法1.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回顾和理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和解答:通过练习和解答,让学生掌握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热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温度、热量、比热容等。
2. 掌握热学中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如热量传递的计算、热能的转换等。
3. 分析热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回顾。
2. 热学基本公式的复习和应用。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2. 热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混淆和误解。
2. 热学基本公式的混淆和错误应用。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缺乏。
五、教学方法1.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回顾和理解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和解答:通过练习和解答,让学生掌握热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电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中考物理计算题专题复习教案

计算题专题教学目标:对于各章节中涉及的公式能够灵活运用教学重难点:压强,浮力的计算考点级考试要求:教学内容物理公式汇总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考试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五部分组成.我们每次考试计算题部分得分率很低.因此,今天的专题是计算公式的应用.二,为做好计算题回归学过的全部公式,减轻学生对‘公式多,怎么记住’的压力。
按教材分写的话,公式不多。
八上---速度,质量八下---重力,压强(2种),浮力(4种),功,功率,机械效率.九年级---吸收热量,放出热量,热值,热机效率,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电能,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波速三,计算题答题规范要求:整个答题过程:在“解”的后面写出公式及代入数据,算出结果,最后“答”.1.写公式时,可以写原始公式的变形式、推导式.①物理量符号书写要规范.不能像解数学一样,用X、Y等字母代替.②尊重题目里原有的符号,题目中已给出的符号不能更改.③一个字母只能表示一个物理量,同类物理量用一个字母加角标来区分.2. 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语言简练、准确.3. 计算过程中代入的数据必须带单位,不能出现除号,而是用分数线代替.4. 计算结果的数据必须带单位,题目最后结果不能用分数表示,如果除不尽,有规定的,就要严格按要求取,多取少取都不行;没规定的,保留一至两位小数;百分数则在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如83.3%;题目中间过程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四,公示的应用实例:1.如图8所示,已知斜面长5m、高3m,绳端拉力为F=50N.利用这个滑轮装置将重为100N的物体在5s内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在此过程中:(1)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速度为多少?(2)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3)拉力做的功和功率各是多少?(4)拉力的机械效率是多少?解:(1)物体沿斜面运动的速度:v= s/t=5 m/5 s=1 m/s(2)拉力F移动的距离:s1=2L=2×5 m=10 m(3)拉力做的功:W总=Fs1=50 N×10 m=500 J拉力的功率:P=W总t=500 J/5 s=100 W(4)有用功:W有=Gh=100 N×3 m=300 J拉力的机械效率:η=W有/W总=300 J/500 J=60%2. (2016·吉林)国家规定载货车辆对地面的压强控制在7×105Pa以内.一辆在水平路面行驶的货车,车与货物总质量是 1.3×104kg,车轮与地面接触总面积是0.13m2.求:(1)货车对路面的压力是多少?(2)货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少?是否超过标准?(g取10N/kg))货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少?是否超过标准?(g取10N/kg)。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计算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计算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课题:电热、热力、电力综合训练学案姓名:A.【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熟练各种公式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所学物理学公式解决各类综合计算问题B.【课前预习】回顾所学物理学公式C.【学习过程】一.电热计算1、微波炉是一种清洁卫生无污染,效率较高的家用电器。
某微波炉的铭牌如下表所示。
将体积为275ml、初温是20℃的水放入该微波炉中用最大功率加热1min,取出后测得水温是40℃。
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求:防触电保护类型I类额定容积20L型号NN-S313WF电源频率50Hz额定电压220V质量12kg最大功率1100W(1)微波炉加热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2)加热过程中消耗的电能是多少?(3)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2、电磁炉是一种新型灶具,炉子的内部有一个金属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会引起电磁炉上面的铁质锅底产生感应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体及食物的温度升高,所以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本身。
小明在探究“家用电器”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家里的电磁炉为观察研究对象,在表中记录了有关数据。
观察对象有关记录和相关活动观察电磁炉铭牌U额=220V P额=2KW观察电能表铭牌220V 10(40)A 50Hz 2000r/(kw•h)用电磁炉加热m=1kg.初温t=25℃的水关闭家里其它用电器,只将电磁炉接入电路中工作,观察电能表,表盘在2.5min内转了150r,此时用温度计测得的水温为85℃请你解答下列问题:(1)加热2.5min水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2)电磁炉工作2.5min消耗的电能是多少?比较(1)(2)两问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3)电磁炉的实际功率是多少?请你将求解结果与表中的额定功率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问题?并解释原因。
3、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使用的细菌培养箱内的温度需要精确测控,测控的方法之一是用热敏电阻来探测温度。
初中物理计算专项教案

初中物理计算专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物理中常见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解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内容1.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 s/t,s = vt,t = s/v2. 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 (s2 - s1)/(t2 - t1)3. 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 = mg (g = 9.8N/kg)4. 密度的定义式:ρ = m/V,m = ρV,V = m/ρ5. 压强的计算:p = F/S,p = ρgh,F = pS,S = F/p6. 浮力的计算:F浮 = G - F,F浮= ρ水gV排,F浮 = G物,F浮 = G物7. 杠杆平衡条件:F1L1 = F2L28. 功的定义式:W =Fs,W = mgh9. 功率定义式:P = W/t,P = Fv10. 机械效率:η = W有用/W总,η = Gh/Fs11. 斜面公式:FL = Gh12. 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Q吸= cmΔt,Q放= cmΔt13.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 = qm14. 热平衡方程:Q吸 = Q放15. 热机效率:η = W有用/Q放16. 电流定义式:I = Q/t17. 欧姆定律:I = U/R,U = IR,R = U/I18. 串联电路的特点:U = U1 + U2,I = I1 = I2,R = R1 + R219. 并联电路的特点:U = U1 = U2,I = I1 + I2,R = R1R2/(R1 + R2)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计算公式。
2. 讲解:针对每个公式,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例题解析,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应用。
3. 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之中考力学、电学计算题复习教案

中考力学、电学计算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熟记力学、电学、热学中的计算公式。
(2)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选用适当的公式,求解物理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完成例题,并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
(2)使学生养成细心、严谨分析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解题技巧的训练。
教学难点:养成规范答题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复习课教学【专题解读】【考点典例剖析】考点1 力学计算题型1:速度、重力、功、功率、机械效率相结合如图所示,叉车在10 s 内将质量为2 t 的大理石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了1 m,发动机所做的功是5×104 J。
(g 取10 N/kg)求:(1)大理石在10 s 内被提升的平均速度。
(2)叉车的支持力对大理石做的功。
(3)叉车提升大理石的功率。
(4)叉车提升大理石的机械效率。
题型2:密度、压强和浮力相结合如图甲所示,将一个质量为5.4 kg,分布均匀的长方体物块水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物块长0.2 m,宽0.1 m,高0.1 m。
(g 取10 N/kg)求:(1)物块的密度。
(2)图甲中,物块水平放置时对桌面的压强。
(3)图乙中,把物块竖直放置于足够大的容器内,然后倒入水,直至水深0.3 m,物块受到水的浮力是多少?力学计算题解题的思维方法:1.正向思维法:由已知条件入手。
2.逆向推理法:由待研究量入手。
3.双向交叉法:对综合性强、信息量大、涉及知识点多的复杂题目需由已知条件入手看能推出什么新条件,同时由待定研究量入手向前推理,看需要哪些相关量,使前后能联系到一起。
【考点典例剖析】考点2 电学计算题型1:欧姆定律有关的计算如图甲所示,在2022 年某工厂要研发一种新型材料,要求对该材料的承受的撞击力进行测试.在测试时将材料样品(不计质量)平放在压力传感器上,闭合开关S,由静止自由释放重物,经撞击后样品材料仍完好无损.从重物开始下落到撞击样品的整个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I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压力传感器的电阻R 随压力 F 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电源的电压为24 V,定值电阻R0=10 Ω.求:(1)在重物下落的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的电阻是多少?(2)在撞击过程中,样品受到的最大撞击力是多少?题型2:电功、电功率有关的计算如图3-13 甲是某款电热水龙头.即开即热、冷热兼用.图乙是它的原理电路图,R1、R2为电热丝.通过旋转手柄带动开关S 接通对应的电路,从而实现冷水、温水和热水之间切换.有关参数如表所示.不考虑温度对电阻丝值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开关与1、2接触时,水龙头放出的水是_____( 填“温”或“热”)水,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多大?(2)水龙头放热水时,正常工作50 s,消耗的电能是多少?(3)R2的电阻值多大?电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1、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电学试题时,有些题目的已知条件并不明显给出,而是隐藏在其中,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而这些隐含条件可从物理现象、关键用语等已知条件中挖掘。
中考物理专题二十二计算题第1课时力学计算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专题二十二计算题第1课时力学计算复习教案第第 1 1 课时力学计算【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考试内容与要求) 1.知道所有力学计算公式. 2.会灵活应用力学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考题的训练,掌握从情景中寻找已知条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通过题意搜寻有用条件的基本能力重点使学生知道类比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转换法等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难点用灵活应用各种物理学方法学习物理知识. 【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知识再现中考导航见学案可用练习或提问的方式梳理基础知识,也可边板书边梳理.展示交流考点 1:速度( tsv 相关计算 (1)已知路程( s )和时间( t ),则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2)若时间( t )未知,已知力 F (拉力、牵引力、推力等)和功率( P ),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选用推导公式师生分析: 1. 速度的计算 (1)已知路程( s )和时间( t ),则利用公式进行计算;(2)若时间( t )未知,已知力 F (拉力、牵引进行计算,功率的单位必须用 W; (3)若题目结合滑轮组时,计算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时,可通过或进行计算. 处理例 1. 【例 1】志愿者开车行驶的速度是,反应时间是 t=0.4 s,所以他在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路程是 s=vt=20 m/s0.4 s=8 m,也就是经过8 m 距离汽车才开始减速;因为汽车的速度相同,刹车所用的时间相同,减速行驶的距离也相同,都是 33m-8 m=25 m.故志愿者打电话时的反应距离是:s=39 m-25 m=14 m,对应的反应时间是: .可见,开车打电话时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会增大,反应速度会变慢. 考点 2:密度相关计算处理例 2. 【解析】20mL=2.010-5 m 3 , 21g=0.021kg,则密度为考点 3:压强、浮力相关计算力、推力等)和功率( P ),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选用推导公式进行计算,功率的单位必须用 W; (3)若题目结合滑轮组时,计算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时,可通过或进行计算. 师生分析:的应用及变形公式。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5篇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1§5—1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激光源、各种透镜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2§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题专题
教学目标:
对于各章节中涉及的公式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
压强,浮力的计算
考点级考试要求:
教学内容物理公式汇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考试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五部分组成.我们每次考试计算题部分得分率很低.因此,今天的专题是计算公式的应用.
二,为做好计算题回归学过的全部公式,减轻学生对‘公式多,怎么记住’的压力。
按教材分写的话,公式不多。
八上---速度,质量
八下---重力,压强(2种),浮力(4种),功,功率,机械效率.
九年级---吸收热量,放出热量,热值,热机效率,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电能,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波速
三,计算题答题规范要求:
整个答题过程:在“解”的后面写出公式及代入数据,算出结果,最后“答”.
1.写公式时,可以写原始公式的变形式、推导式.
①物理量符号书写要规范.不能像解数学一样,用X、Y等字母代替.
②尊重题目里原有的符号,题目中已给出的符号不能更改.
③一个字母只能表示一个物理量,同类物理量用一个字母加角标来区分.
2. 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语言简练、准确.
3. 计算过程中代入的数据必须带单位,不能出现除号,而是用分数线代替.
4. 计算结果的数据必须带单位,题目最后结果不能用分数表示,如果除不尽,
有规定的,就要严格按要求取,多取少取都不行;没规定的,保留一至两位小数;
百分数则在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如83.3%;题目中间过程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四,公示的应用实例:
1.如图8所示,已知斜面长5m、高3m,绳端拉力为F=50N.利用这个滑轮装置
将重为100N的物体在5s内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在此过程中:
(1)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速度为多少?
(2)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3)拉力做的功和功率各是多少?
(4)拉力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1)物体沿斜面运动的速度:v= s/t=5 m/5 s=1 m/s
(2)拉力F移动的距离:s1=2L=2×5 m=10 m
(3)拉力做的功:W总=Fs1=50 N×10m=500 J
拉力的功率:P=W总t=500 J/5 s=100 W
(4)有用功:W有=Gh=100 N×3 m=300 J
拉力的机械效率:η=W有/W总=300 J/500 J=60%
2. (2016·吉林)国家规定载货车辆对地面的压强控制在7×105Pa以内.一辆在水平路面行驶的货车,车与货物总质量是1.3×104kg,车轮与地面接触总面积是0.13m2.求:
(1)货车对路面的压力是多少?
(2)货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少?是否超过标准?(g取10N/kg))货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少?是否超过标准?(g取10N/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