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课文研讨

望岳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许多朋友。这首诗确实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颂扬了泰山高大雄壮的气概和奇异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差不多上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那个地点,诗人想讲的是,你想明白泰山是个什么模样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宽敞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高耸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什么缘故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能够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能够望见归巢的鸟儿慢慢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那个地点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一辈子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如此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差不多上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二、咨询题研究

?望岳?的艺术特色

杜甫曾到过泰山之巅,但没有为此写诗。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这首诗里提到的:〝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日观〞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的东南方,是游人观日出的最正确处。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矫首望八荒〞,再写几首决非难事,可他什么缘故不写呢?我们无妨做点估量──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这大

致是因为?望岳?一首差不多写尽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现了诗人胸中才情,确实不需要再写了。我们读这首诗,在领会泰山的高远幽深、奇异秀丽的同时,也看起来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专门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看起来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假设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在此,我们也不妨拿李白的?游泰山?组诗来做比较。组诗共六首,480字,可谓多矣,其中也不乏佳句,但意境那么稍逊一筹,缘故是李白用寻仙访道的眼光看泰山,把泰山写成了一个远离人间的仙界,举例如下:

〝玉女四五人,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其一〕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其二〕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其三〕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其四〕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其五〕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其六〕

李白长于想像,但这组诗给人的印象是泰山处处都有仙人在,反倒有损泰山的现实风貌。前人曾谓?望岳?能够〝俯视〞李诗,的确是不刊之论。

春望

一、整体把握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落后差不多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仍旧是原先那个模样;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都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

此联一直有两种讲明: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讲明实质上并无区不,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不〞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宝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想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能够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专门值得品味。

石壕吏

一、整体把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但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差不多上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不家出征时的哭声。闻名的?三吏??三不?,确实是依照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刻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讲三个亲小孩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讲明这一家人差不多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讲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小孩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讲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点,她明白那儿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讲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期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凄惨

遭遇,这又讲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庞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不?的其他五首诗中。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张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那么刺之;不得已而用者,那么慰之哀之。〞既刺而哀,这正是诗人思想矛盾所在。

这是一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进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结尾以〝独与老翁不〞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繁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二、咨询题研究

?石壕吏?的构思艺术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事实上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进展的全过程,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要紧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那么用明写,把她所讲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事实上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觉老妇的话句句差不多上差吏逼出来的。原先的情形专门可能是如此:差吏一进门就咨询〝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咨询〝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颂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在?新安吏??新婚不??垂老不?诸诗中,能够更清晰地看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来。

练习讲明

一、研讨以下咨询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讲,?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差不多上吏逼咨询出来的。你同意那个讲法吗?什么缘故?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那个咨询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进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什么缘故要利用夜间?老翁什么缘故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咨询题弄清晰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讲明:〔1〕诗人因感时恨不,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不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讲明?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域。应当注意的是,诗能够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能够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讲明。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讲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画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要紧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差不多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情况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亮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假如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纳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不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咨询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如此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明白得;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认真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仿照着写一两组对偶句。

〝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差不多功。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体会总是好的。假如时刻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试写能够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春望?前三联差不多上对偶句。按: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三课时教读。大体的安排是:〔1〕?望岳?和?春望?各用半课时;〔2〕?石壕吏?用一课时;〔3〕实践活动〔对偶练习、改编短剧并演出或其他〕也用一课时。具体建议如下:

1.由于本课所选差不多上杜甫的诗,教学要求除明白得这三首诗的内容并能熟练地背诵而外,还要使学生对诗人一辈子平有个大致的了解。为此,教师应认真构想介绍的方式,

既要紧扣学习这三首诗的需要,又要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且费时不多。初步方法是:

〔1〕只介绍诗人入蜀前的经历,入蜀以后的经历拟放到高中时期再作介绍;

〔2〕按年代顺序作介绍,突出重点,要紧讲安史之乱以后,20岁往常的经历不必讲,客居东都〔洛阳〕一句带过,困居长安十年可略讲〔〝有关资料〞所附诗人年谱可供参考〕;

〔3〕配上示意图〔见〝有关资料〞〕;

〔4〕时刻以8分钟为限。

2.这三首诗都要当堂成诵。要先练习背诵,达到差不多成诵后,作一点分析,最后再检查背诵〔假如时刻充裕,还能够要求默写〕,务求能脱口而出。应注意的是:

〔1〕字面上的意思,注释里都讲到了,不需要重复讲解;

〔2〕要保证每首诗至少读10遍,使学生达到〝口熟〞,这大约需要20分钟,尚余70分钟,供教师自由支配;

〔3〕在练习背诵过程中,适当地加以点拨仍有必要,包括层次的划分、对偶句的运用等,目的是加快记诵的速度。

注:古体诗中也常有对偶句〔如〝造化〞二句、〝荡胸〞二句、〝老翁〞二句、〝存者〞二句等〕,但不一定是律句,在初学时期用不着加以区分。

3.指导学生潜心涵咏的关键是要激活学生的想像。应注意的是:

〔1〕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例如学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那个地点讲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没有这方面的常识,〝青未了〞的形象就专门难想像出来。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2〕设想诗人当时的情境。例如?春望?一首,诗人〝望〞的地点无妨假定在曲江之畔,再参照他的同期作品?哀江头?中〝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等句,便能够想像出诗人当时的情境来。

〔3〕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眼来描摹当时的情状。例如?石壕吏?开头四句中,要抓住〝暮投〞〝夜捉人〞〝逾墙〞等字眼把情节开端时的紧张气氛想像出来。

4.讲对偶能够适当地延伸到对联,举例尽可能地跟课文内容挂钩。例如:

泰山南天门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迹。〞〔作者佚名〕

杜甫草堂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假设〕

有关资料

一、杜工部年谱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望岳?作于此年前后〕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四载〔745〕公在齐州。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安禄山于同月发动叛乱。〕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六月又自白水往州。闻肃宗即位,自羸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八月,还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公扈从。〔?春望?作于本年三月〕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石壕吏?作于现在〕。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二、关于?望岳?的参考资料

1.仇兆鳌?杜诗详注?对这首诗的评注

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王嗣?杜臆?云:〝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眦〞句状眼界之空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绝顶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于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眦而见归鸟之入,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2.赏析例文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充满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刻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今后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快乐得不知如何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赞颂仰慕之情,专门传神。岱是泰山的不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确实是到底如何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那个地点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专门不致。那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通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讲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样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不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儿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因此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讲:〝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专门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奇异秀丽和宏伟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因此讲〝割昏晓〞。〝割〞本是个一般字,但用在那个地点,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刻聚精会神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假如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能够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确实是什么缘故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缘故。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讲〝杜子心胸气概,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三、?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排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落,城池残破,尽管山河仍旧,但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讲:〝‘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制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那么叙荒凉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讲:〝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这两句一样讲明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不,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讲明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不,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讲虽那么有不,其精神却能相通,一那么触景生情,一那么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那么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看起来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现在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希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方法,专门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犹豫,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如此,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那么更增一层悲伤。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形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四、?石壕吏?赏析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纷乱和旅途荒凉等缘故,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况且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平常的情形就富于暗示性。能够设想,他或者

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邻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刻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讲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讲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那个地点生发出来。不讲〝征兵〞、〝点兵〞、〝招兵〞而讲〝捉人〞,已于如实描画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讲明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百姓白天隐藏或者抵抗,无法〝捉〞到;第二,讲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百姓差不多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突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因此差不多睡下了;因此下面的事件进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旧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明白县吏又来〝捉人〞,老翁赶忙〝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概,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讲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咨询。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不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讲下去的,而县吏那么在那儿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连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能够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咨询诉苦的。在这往常,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因此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讲:〝三个亲小孩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亲小孩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讲,另外两个亲小孩差不多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专门期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不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讲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讲明是:老妇先讲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因此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小孩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讲:〝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专门!〞〝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忧的情况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讲明:〝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夫君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小孩,没有改嫁。悲伤她衣服破破烂烂,如何见人呀!依旧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终止,讲明县吏将就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尽管只有四句,却照管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讲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夫君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怀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

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不〞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不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

(完整版)八年级英语上复习教案

八年级英语上复习教案(1-3单元) 通案 驿马初中初三备课组备课标与教材 知识点(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根据课标要求需要掌握以下句型 1.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2.--How often does he watch TV? --He watches TV twice a month. 3. How many hours do you sleep every night? 4. --What’s the matter (with…) ? / What’s wrong (with…)? / What’s the trouble (with…)? --I have a headache/sore throat/fever/toothache/stomachache. --You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 5.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What’s he/she doing for vacation? 词汇: Once or twice a week, two or three times a week, as for, be good/bad for, come home from school/work, get good grades, look after , keep in good health, hot tea with honey, keep/stay healthy. stressed out, go camping, send sb sth ,=send sth to sb, show sb sht=show sth to sb, take a long vacation, think about doing, leave for 重点、难点(知识、技能两个方面) 重点: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es he watch TV? --He watches TV twice a month. How many hours do you sleep every night? --What’s the matter (with…) ?/What’s wrong (with…)?/What’s the trouble (with…)? --I have a headache/sore throat/fever/toothache/stomachache. You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 He shouldn’t eat anything.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What’s he/she doing for vacation? Once or twice a week, two or three times a week, as for, be good/bad for, come home from school/work, get good grades, look after , keep in good health, hot tea with honey, keep/stay healthy. stressed out, go camping, send sb sth ,=send sth to sb, show sb sht=show sth to sb, take a long vacation, think about doing, leave for.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 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1 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ft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 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 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 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 766 年,这一年杜甫 54 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 2: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ft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ft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 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玉露,枫树林,巫ft,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问题 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 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ft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新人教版初二英语下册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各知识点归纳总结 Unti1 what’s the matter? 短语归纳 1.too much 太多 2.lie down 躺下 3.get an X-ray 做个X光检查 4.take one ’s temperature 量体温 5.put some medicine on ......在....上敷药 6.have a fever 发烧 7.take breaks /take a break 休息 8.without thinking twice 没多想 9.get off 下车 10.take sb to the hospital 送某人去医院11.wait for等待12.to one’s surprise 使.......惊讶的thanks to多亏于;由于 14.in time及时 15.think about 考虑 16.have a heart problem患有心脏病 17.get into the trouble 遇到麻烦 18.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情事情19.fall down 摔倒 20.put ...... on sth把...放在某物上 21.get hit/sunburned 摔伤/烧伤 22.be interested in 对.....感兴趣 23.be used to 习惯于.... 24.take risks/take a risk 挑战 25.lose one’s life 失去生命 26.because of 因为 27.run out of 用完 28.cut off 切除 29.get out of 从...出来 30.make a decision/decisions 做决定31.be in control of 掌管;管理 32.give up 放弃 用法归纳 1.need to do sth .需要去做某事 2.see sb doing sth 看见某人正在做某事 3.ask sb sth 询问某人某事 4.expect sb to do sth 期望某人做某事 5.agree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 6.help sb (to) do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 7.want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 8.tell sb to do sth 告诉某人做某事 9.have problems(in) doing sth 做某事有困难 https://www.360docs.net/doc/159113064.html,e sth to do sth用某物去做某事11.be/get used to doing sth 习惯于做某事 12.seem to do sth 好像做某事 13.keep on doing sth 继续做某事 14.mind doing sth 介意做某事 语法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名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3.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 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2. 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 熟读三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夫如何青未了决眦搔不胜簪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泣幽咽 3.作者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1.猜猜他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诗,了解一个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为“诗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 2.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重读经典,感受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足迹,或许,还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受 1.自读,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韵流畅。 3.齐读,读出理解,读得入情入境。

三、品读赏析 (一)学习《望岳》 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来谈谈。 (勾划批注,品味语言) 明确: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泰山的伟大和神奇。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补充背景资料: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可选关键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教案(全册)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New York City; Central Park,exam,were,rainy,delicious,expensive,inexpensive.crowded.flew,kite,later,felt,little, corner, discuss,etc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Did she go to Central Park?Yes,she did.No, she didn’t 语法:一般过去时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肯、否定回答。 根据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和本科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Master the vocabulary 2.Master the key patterns: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 Did she go to Central Park?Yes,she did.No, she didn’t 单元教学重难点 1.Vocabulary and Expressions 2. Grammar Focus: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I went to the mountains. Did she go on Central Park?Yes, she did. No, she didn’ t Use the past tense to talk about activities t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in E nglish with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Did you go to…?Yes. …/No,… Such as; go abroad, go hiking, go climbing, summer camps, and so on接近学生的 生活,They are all interested in talking about it. Section A中1a. 1b. 1c. 2a. 2b. 2c. Grammar focus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Match the vocabulary:New York City,Central Park,exam. 2. Master and use:Where did you/ they /he / she go, vacation? I / They /He /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New York City\beach\ summer camp. Did you go to the beach?Yes,I did.No, I didn’t. 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子Who went to the movies last Saturday?引出动词go的过去式went,从而引出一般过 去时态。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l. The vocabulary:New York City, Central Pads,exam. 2. Language: Where did you/they/he/she go on vacation? I/They/He/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N ew York City/ beach /summer camp Did you go to the beach? Yes,I did. No, I didn’t. 难点 Use the language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Language: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及答语的学习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3

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一、教材依据: 1.人教新课标教材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 二、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 .........之作。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这首诗情景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3.情感目标: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诗情与景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在诗中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统一。 六、教法选择: 搜集资料,了解背景知识;阅读品味,读悟结合;质疑思辨,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巩固体验。 七、学法指导: 感知-理解-应用-迁移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走近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的一生大致经历过这样几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与李白结为朋友,后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

呈吴郎》、《登高》、《秋兴》。 2.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 “诗史 ..”。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杜诗 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 .....”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㈡创设情景,自读自悟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他死时59岁) 2..教师范读本诗,指导学生朗读。(律诗的朗读要点) ㈢读读议议,披文入情。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站在诗人的角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题解: 2.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析: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3.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解析: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4.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解析: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案

Unit 1 What’s the matter?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1) 能掌握以下单词:foot, knee, neck, stomach, throat... 2) 能掌握以下句型What’s the matter?I have a headache. You should drink some tea. That sounds a like a good idea. I have a sore back. 二、教学重难点:1) Talk about your health. 2) Make suggestions. 三、教学方法:Revision, Learning, Practice and Reading. 四、教学辅助:Tape-recorder and Lattern. 五、课时:Six periods 六、教学过程: Period 1(Section A1a-2d) I.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Body names. Illness.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cold. 2. Ability Objects. Listening skill. Recognizing skill. 3. Moral Objects. Exercise every day and keep healthy and strong. II.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What’s the matter?I have a cold. III. Teaching Methods Recognizing method Listening method. Discover method. Pairwork. IV.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A doll for teaching the names of the body. A Projector. V. Teaching Procedures Lead-in Name the parts of the body by pictures. Step 1 Read a chant about the body. Step 2 Enjoy a song. Step 3 Play a game. Say and draw the part of body. Step 4 Activity 1a. Let S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write the correct letter [a-m] for each part of the body. Step 5 Judge their problems based on every picture. Step 6 Activity 1b. Listen and look at the picture. Then number the names [1-5]. Step 7 Act it out with their partner. Step 8 Liste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Step 9 Activity 1c. Pair works. Make conversations according to pictures.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学案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和《春望》 一、自学指导 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céng) 决眦入归鸟(zì)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 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 (1)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 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3)词类活用 ①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②浑欲不胜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4.作品链接 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至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岳”即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二、合作探究 (一)《望岳》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岳》的意思。 【交流点拨】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

杜甫诗三首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水平目标: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能从字、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5、会使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通过学习,能说出诗词的写作技巧,如象征、用典、对比、白描、渲染、联想想象等; 3、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4.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卒章显志的特点。 2、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朗读和背诵反复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望岳》,通过歌咏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出诗人“一览众山小”的决心和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春望》《石壕吏》中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师准备: 1.了解诗的特点与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所占的地位。 2.对杜甫的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详细了解。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这三首诗,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方法: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望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目标: 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诵读水平,鉴赏古诗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望岳》。解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检查预习,交流资料搜集情况。并点拨把握重点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背景交代一定要作到准确而清晰,为正解诗词作好铺垫。 指名学生交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英语下册

新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英语下册重点句型·短语归纳整理全册 Unit 1 What’s the matter? 一、重点短语 1. have a fever 发烧 2. have a cough 咳嗽 3. have a toothache 牙疼 4. talk too much 说得太多 5. drink enough water 喝足够的水 6. have a cold 受凉;感冒 7. have a stomachache 胃疼 8. have a sore back 背疼 9. have a sore throat 喉咙痛 10. lie down and rest 躺下来休息 11. hot tea with honey 加蜂蜜的热茶 12. see a dentist 看牙医 13. get an X-ray 拍X 光片 14. take one’s temperature 量体温 15. put some medicine on sth. 在……上面敷药 16. feel very hot 感到很热 17. sound like 听起来像 18. all weekend 整个周末 19. in the same way 以同样的方式 20. go to a doctor 看医生 21. go along 沿着……走 22.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在马路边 23. shout for help 大声呼救 24. without thinking twice 没有多想 25. get off 下车 26. have a heart problem 有心脏病 27. to one’s surprise 使....... [京讶的 28. thanks to 多亏了;由于 29. in time 及时 30. save a life 挽救生命 31. get into trouble 造成麻烦 32. right away 立刻;马上 33. because of 由于 34. get out of 离开;从……出萍 35. hurt oneself 受伤 36. put a bandage on sth. 用绷带包扎 37. fall down 摔倒 38. feel sick 感到恶心 39. have a nosebleed 流鼻血 40. cut his knee 割伤他的膝盖 41. put her head back 把她的头向后仰 42. have problems breathing 呼吸困难 43. mountain climbing 登山运动44. be used to doing sth. 习惯做某事 45. run out (of) 用完;用尽 46. so that 以便 47. so. . . that 如此……以至于… 48. be in control of 掌管;管理 49.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在闲境屮 50. keep on doing sth. 继续或坚持做某事 51. make a decision 做出决定 52. take risks 冒险 53. give up 放弃 二、重点句型 1. What’ s the matter? What’ s the matter with you? = What’s the trouble with you? = What’ s wrong with you? 你怎么了? 2. What should she do? 她该怎么办呢? Should I take my temperature? 我应该量一下体温吗? 主语+ should/shouldn’t + 动词原形. .. ①You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 你应该躺下休息一会儿。 ②You shouldn’t go out at night. 你晚上不应该出去。 3. Do you think it comes from a newspaper or a book?你认为它是来自报纸还是书呢? 4. I think I sat in the same way for too long without moving.我想我以同样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坐得太久了。 5. She said that the man had a heart problem and should go to the hospital 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一、重点短语 1. Clean-Up Day 清洁日 2. an old people’s home 养老院 3. help out with sth. 帮助解决困难 4. used to 曾经…过去_ 5. care for 关心;照顾 6. the look of joy 快乐的表情 7. at the age of 在......岁时 8.clean up 打扫(或清除)干净 9. cheer up (使)变得更高兴;振雀 10. give out 分发;散发 11. come up with 想出;提出 12. make a plan 制订计划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要如何写呢?有什么优秀范文可以借鉴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 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 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 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 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1.杜甫的画像。 2.“安史之乱”的资料。 2课时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由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因而被称为“诗史”。同学们曾经读过一些这位大诗人的作品,本课我们将学习他的三首诗,看看他的诗在写作上有哪些变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35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攻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战乱,因而能够体会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他生活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采。 1.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望岳》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期,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 2.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漉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到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时在风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春望》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3.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起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哀妇怨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4.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为常见,也有杂言的。古体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有如下规定:(1)限字句。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定韵脚。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3)对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4)讲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和律诗完全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整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一)《望岳》 1.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初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 2.课文分析。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首两句写泰山高峻雄伟。泰山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诗句先写对泰山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这是对泰山的远望。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成黄昏与白昼。 中间这两句写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割”字尽现其锐。这是近望。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