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大饼”的追问

“摊大饼”的追问
“摊大饼”的追问

规划研究

40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摘要】辨析了“摊大饼”的概念,初步讨论了其

界定标准,分析了其成因和利弊,结合现实比较

了“摊大饼”和“多中心组团”布局的适用性。

【关键词】摊大饼;聚集经济;城市规模;结构布

ON URBAN SPRAWL

MIN Xiying

ABSTRACT: By specifying the concept and criteria

urban spraw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phenomenon.

Then it compares the applicability of urban sprawl

and multiple-centered clusters.

KEYWORDS: urban sprawl; agglomerate economy;

urban scale; layout

1 引言

提起“摊大饼”,不光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经

常用它来指称某种城市布局形态,解释若干城市

问题得以产生的根由,有时还作为总体规划方案

优劣判识和比选的标准,就是业外人士也逐渐熟

悉并频繁使用这个词汇了,当然是当作指责的对

象来议论的。总之,在业内外多数人的心目中,

“摊大饼”是负面的、消极的,甚至可以被视为诸

多“城市病”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过密开发、

任意蔓延等等产生的缘由。这些看法原本属于

“共识性”的,无须赘议,但当人们不断扩展它的

适用范围、模糊它的边界后,就带来许多困惑了。

例如,有人觉得北京算不上是“摊大饼”,因为北

京有绿化隔离带分隔,是“分散集团式”布局;

也有人认为一些大中城市、甚至中小城市都应该

避免继续“摊大饼”,倡导在规划中采用“多中心、

组团式”的布局。我们不禁要追问:究竟什么是

“摊大饼”?如何界定“摊大饼”?“摊大饼”是

否真的一无是处?对城市结构、布局来说,“多中

心、组团式”是否一定优于“摊大饼”?

2 什么是“摊大饼”

尽管“摊大饼”的大体意思是众人皆知的,但

要对它作严格的学术定义却并不容易。照理说,

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不低,提到它时都不需要作

特别的解释,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却

没有将它收录进去,与之密切相关的“卫星城”和

“绿带”却得以收录。卫星城建造的目的是为了

“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绿带设

置的目的是“限制城市用地的蔓延”。一般认为,

“摊大饼”这个词汇可能源自“过度膨胀”、“任意

扩张、蔓延”等,描述的是大城市某种形状(密

实或连续的团块状)和扩张过程(依托中心、由

里往外扩展、且多呈圈层式扩展模式)。如果仅仅

立足于“形状”和“扩张过程”这两点来考察城

市,则描述和解析的力度就逊色多了。因为形状

只是表象,忽略了城市的内部结构,换言之,形

状相同的城市如果结构或密度不同的话,其运行

效果大相径庭。有鉴于此,“摊大饼”这个中文术

语倒是更为形象直观地包容了上述两个意思,并

且便于赋予它“结构”的涵义,我们不妨据此来

讨论“摊大饼”的内涵。这三个字颇有意味,可

以分别代表不同的涵义。

“摊”是指动作,摊饼一般是由里往外、圈层

式推移,这里喻指城市扩张的方向(四面八方)、

方式(连续成片,没有隔离或跳跃)和时序(各

个方向虽然略有先后,但相对均衡)。这个“摊”

字比较准确地刻画了城市某种类型的扩张模式。

当然,“摊”只能指城市建设用地的向外扩张,肯

定会伴随着用地的增加,但却不能刻画城市内部“摊大饼”的追问

闵希莹

【作者简介】

闵希莹,女,中国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

师。

【收稿日期】2004-08-26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5)01-0040-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41

的改造与更新活动,这就带来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当一个城市主要建设活动集中在建成区的改造,只是少量地往外扩张时,从动态的角度能否用“摊”来描述该城市总体的发展模式?答案似乎是不能,因为这会以偏概全。从一般经验来看,如果说一个城市在“摊”,起码应该以往外扩张为主,即往外扩张建设的“量”应该至少超过一半才比较恰当。考虑到城市改造与更新的特点,这个“量”用“建设用地”数量来衡量不如用“投资数量”来衡量更好,或至少需要将投资额考虑进去。

“大”是指规模或尺度标准。从“摊大饼”的角度看,多大的城市可以归入“大饼”行列?计算指标采用人口规模还是用地规模?这里的“大”是与我国大中小城市划分标准一致呢,还是另有判别标准?显然,如果是一致,则50万人口的城市就是“大”了,就不会存在分歧了。我们不妨看看这个词的由来。最早关注城市过度集聚、主张分散的可能要属霍华德,他提出的“田园城市”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药方。当时,伦敦确实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换言之,当时伦敦绝对可以看成是“摊大饼”,但当时伦敦的人口已经达到三四百万了。就规模而言,霍华德提出的理想方案是:中心城市人口5.5万人,如果继续增加则在周边建田园城市,可以围绕中心城市建6个,每个人口规模3.2万人,占地4km2,最终形成人口规模约25万的联盟城市。可以看出,田园城市的平面如果是圆形的话,中心至周边的半径为1140m,这个半径是步行的尺度。如果城市以步行为主,那么,超过这个尺度可以算“大”了。问题是,以机动车为主的城市如何界定?城市过“大”的弊端主要提到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从规模考虑,相关度最高的还是交通。剔除一些特殊因素后,我们可以简单探讨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多大规模可以算“过大”。这里只考虑两个变量:(1)出行时间。50年前,巴黎曾调查出居民能够接受的最大出行时间为45min,事隔50年又做了同样的调查,结论不变,说明交通方式虽然在变,但人的出行时间观念相对稳定。交通越便捷,城市的规模可以越大,后者并非恒定的。既然是推算城市过大的边界,不妨选择出行的最大边界值45min;(2)出行时速。常规公交的设计时速一般为15-20km,实际运行时速大致为12-14km,时速低于10km可以视为拥堵了。这里选择行驶时速15km来推算城市过大的边界。假定城市形态为大致的圆形,则可以得出两个城市用地过大的标准。一个是城市布局极不合理状态下的面积为近100km2,此时,人们的出行

按直径计算;一个是布局相对合理状态下的面积为近400km2,此时,人们的出行按半径计算。换言之,“摊大饼”的“大”,应该是针对特大城市而言的。因为此时城市运行的状态堪能为人所接受(出行在45分钟之内),运行的效率居中(综合时速15km)。

“饼”一般为圆形,连续、密实,可能中间厚、边缘薄,据此特征可以赋予“摊大饼”的城市空间结构内涵,即单中心、同心圆圈层模式。它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即人口密度、资金密度等由中心往外围逐渐递减。据此,多中心就不能归入“摊大饼”行列。

3 如何界定“摊大饼”

从以上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初步界定“摊大饼”:当城市布局很不合理(就远而不是就近上下班,出行走直径),城市用地规模超过100km2,城市依然采用单中心、圈层式、向外扩张为主的建设方式时,就是“摊大饼”。当城市布局合理(出行距离不超过半径)时,这一规模变成400km2。这一结论与经验有较大冲突,原因是许多因素在分析中被忽略了。现实中,出行的平均距离一般在半径和直径之间,所以从规模来看应该是在100-400km2之间。由于交通线网组织、运营管理、道路建设与用地开发方式等许多方面的衔接问题,使得这一规模难以达到400km2。但不管怎样,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似乎不应该受“摊大饼”的困扰,换句话说,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采用单中心的结构是完全可行的,如果将交通组织和用地布局配合好了,则单中心的城市还可以支撑更大的规模,无须刻意去追求什么多中心,现实中,很多特大城市实际上也还是单中心。当然,也存在一些例外,如历史文化名城就不宜采用单中心结构,否则,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就会十分尖锐。

4 “摊大饼”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摊大饼”一直受到指责,说明它肯定有其固有的一些弊端,但真的就一无是处了么?如果它毫无可取之处,在现实中恐怕就难以存在下去,因为它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多种力量均衡的结果。从我们经常列举的城市问题来看,交通拥堵与它关系密切,但同时也与交通政策、交通工具、交通组织、用地布局等其它因素有关;环境污染与其说是它带来的,不如说与产业结构、工业布局、污染治理等关系更大;人口密集、建筑密集、土地价格昂贵也不能完全

规划研究

42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归因于它,况且我国人多地少,适当提高土地的

集约使用符合国情;至于住房短缺、贫富分化、居

住空间分异等问题,则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和制

度根源,不能完全甚至也不能主要用它来解释。

要进一步讨论它的利弊,不妨看看它的成因。

(1)聚集经济。

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

结果。聚集能够带来聚集经济效益。它一般指因

企业和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资源利用效率的

提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者效

用的增加。聚集效益不仅体现在微观上,也会体

现在城市的宏观经济运行上,因为聚集经济的存

在,会吸引更大的聚集,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发

展,因此,其作用是全面的、动态的和持续的。聚

集经济得以产生,是因为:

第一,分工与专业化带来利益。社会经济活

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聚集不仅可以强化既有的社

会分工与协作,而且藉此形成的紧密联系可以进

一步推动分工及专业化生产的深化。由于分工及

专业化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节约生产要

素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推动技术

创新与进步、促进生产方式的发展①,从而为城市

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规模经济带来利益。由于某些投入的

不可分性,使规模经济得以出现,它包括生产规

模经济和消费规模经济,前者表现为单位产品成

本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减,后者表现为单位消

费品的平均支出随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而递减。

第三,外部性经济带来利益。在空间集中的

城市经济中,社会经济活动及行为主体相互作用

会带来外部性经济,表现在联系效应与中间产品

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多样

性经济、城市孵化器作用和大数法则利益②等方

面。

第四,市场效率提高带来利益。空间聚集导

致竞争加强,市场发育更快也更完善,运行效率

得到提高,交易成本得以节约,从而降低企业生

产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

高,带来社会福利的提高。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

城市具有聚集扩张的动力,生产要素不断吸附进

来,屡屡突破规划框定的范围。

(2)聚集不经济。

聚集不经济指由于空间集中而引起的成本增

加或者收益、效用的损失。空间聚集在带来利益

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额外成本,比如地价的升

高、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③、拥挤成本(交通延

误)、社会成本(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犯罪率上

升等)、规模不经济。这些额外成本达到一定量,

足以抵消聚集所得的收益时,聚集行为就会停

止。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成本是针对不同的主体

而言的,对企业来说,它们往往更关心前两项成

本,后三项成本未必会左右其决策。而对城市整

体而言,后三项成本才真正揭示了聚集不经济的

现象,更具有实质意义。正是因为存在私人成本

与社会成本的差异,现实中规划对“大饼”疏解

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投资主体主要是企业,企业认为后三项成本

由全社会分摊,因此,在其决策行为中大大缩小

了聚集不经济的综合成本,导致“大饼”分散的

动力减小、时间延后。

(3)聚集效应与城市规模。

聚集效应可以视为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的

综合作用,前者对城市规模扩大起推动作用,后

者则起排斥作用。城市经济学研究表明,在城市

聚集的初期,聚集经济效果明显,而聚集不经济

不太明显。但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聚集不经济

就逐渐增强,并不断削弱聚集经济的作用,直到

抵消甚至超过。那么这个拐点在哪里呢?有不少

学者研究过城市的最佳规模问题,但不可能得出

一致的结论。因为城市规模固然与聚集经济高度

相关,但聚集经济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城市外

部条件不同,其所影响的城市最佳规模也不同。

不过,卡林诺的发现颇有启示,他指出:在人口

少于230万的城市中,聚集经济的重要性超过聚

集不经济,而在人口大于230万的城市中,后者

又超过前者。可见,他认为拐点在230万。

(4)聚集效应与土地利用。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可以看

作是聚集效应空间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它由

个体区位决策行为所决定。由于聚集利益的存

在,不同主体趋向于聚集布局并争夺有利区位,

这种争夺导致地租上升直至聚集利益消失。正是

通过区位地租的差异,土地利用的配置得以调节

至均衡。在“同心圆”模式下,聚集利益随距离

中心区的距离增加而递减,各方竞争的结果也必

然形成距离衰减的竞租曲线,从而土地利用密

度、人口密度、资金密度等也基本遵循距离递减

规律,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利用的总体

特征。此外,不同经济活动主体在不同区位上所

获取的利益不同,出价也就不同,因此会出现功

能分区;聚集利益的分布可能并不连续,因此会

出现空间分异。可以看出,通过竞争,出价最高

者获得了特定区位的土地,也就实现了城市资源

的最优配置。因为只有最合适的经济活动才可能

获取最充分的聚集利益,也才可以支付最高的竞

标费用。

43

(5)规划的干预及其作用。

理论上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现实中不存在这种理想状态。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和城市经济的空间特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保证城市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的适当干预必不可少。规划就是对空间资源配置进行干预的一种手段。如前所述,过度聚集的成本被转嫁到全社会,因此从城市整体出发需要遏制城市盲目膨胀。但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干预不是要取代或者破坏正常的空间竞争机制,而是要从城市整体角度对不合理的空间要素流动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限制。

计划体制下,不存在区位竞争机制,也不存在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化机制和要素空间流动的利益调节机制,聚集经济难以实现,反映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就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布局不合理,并由此造成土地、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导致巨大的社会财富隐形损失。市场体制确立后,传统的规划观念不断改进,规划落实计划、计划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已经终结,这就需要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符合城市经济运行、发展和空间形成与演化的规律,因为,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虽然也会受到规划的制约,但更多的是由市场力量内生地决定的。如果不考虑这一变化,规划不是难以适应现实发展需要,就是在强制执行下导致隐形损失。

5 “摊大饼”VS“多中心、组团式”

出于对“摊大饼”的排斥,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规划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多心组团”的青睐。特别是深圳的“多心带状组团”获得成功后,更增强了人们对这种结构布局的信心和偏好。许多情况下,不管城市规模多大,“多心组团”往往是首选,这似乎也有些模式化了。实际上,一个城市结构布局的形成和选择,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绝对不是一个目标、一个范式就能决定的。就以“多心带状组团”而言,它非常适合深圳的实际,但不少城市在运用中却没有成功,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路径、速度不同。深圳是在政策优势下吸引大量投资,短期内高速成长起来的城市,从而有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聚集利益。其它城市如果缺乏同样的条件,则过分分散的公共物品供给就会造成资金回收的困难,从而背上沉重的包袱,这类例子其实很多。因此,并不能认为“多心组团”就优于“单心集中”,而应根据综合

因素加以分析,特别是要考虑城市规模的大小。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在单中心城市模型中,中心区获得的聚集利益最大,这个利益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聚集经济利益,二是交通运输费用节约的利益。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区的聚集规模及其辐射范围也会扩大。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内,聚集利益会递增,但规模如果再扩大,则运输距离和拥挤成本逐渐增加,最终净聚集利益为零甚至为负,此时,聚集的生产或生活还不如分散有利,因此,就会在合适地点出现新的聚集点。技术的进步会加强这种演化的趋势,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或升级也会促进这种新聚集点的形成。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存在聚集规模经济和“门槛”成本,新的聚集点不是随意出现的,也只有规模较大的聚集点才能吸引更多的经济活动,从而形成新的中心。新中心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聚集利益分布格局,原来的距离衰减律将被“马鞍形”分布曲线所取代。这就是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的演化,此时,原有的中心也不可能被新中心取代,而是与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相互竞争与协作的多心结构。

(2)城市公共物品供给。

城市公共物品包括设施和服务,如交通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还有治安服务、环境控制、政策等。显然,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影响到城市的聚集规模。前者供给水平高,后者的规模就越大,反之亦然。根据前面的分析来推断,一个百万人口城市的公共物品供给水平要满足单中心的聚集净利益为正是可能的,如果进一步提高供给水平,则规模还可以扩大,比如巴西的库里蒂巴,通过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有机配合,城市发展到240万人才出现对单中心结构的变化要求(当然这仅就单中心而言的,库里蒂巴不是“摊大饼”,而是向心辐射的星状形态)。

单中心结构存在一个不易克服的先天缺陷,这也是它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由于城市功能是不断完善的,新出现的一些功能有时需要最优区位,但却被过去的功能占据了。这就需要进行置换,置换中难免出现一些社会资源的浪费,比如,某些建筑尚未到使用期限,就被赢利能力更强的建筑所替换,这种替换还会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造成严重破坏,所以,凡是历史文化名城,就不能采用单中心结构布局,不管它是否达到分散的规模,否则对名城的杀伤力会很大。

(3)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体制转型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结

规划研究

44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构演化具有市场作用和政府主导双重特征。随着

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作用不断加大,地价对土

地利用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市布局得到优

化,总体上看,城市一方面向外膨胀加快,另一

方面内部聚集功能又迅速增强,城市中心区建筑

的高度和密度均有所提高,这表明,单中心圈层

式分布的结构特征在加强。从适应区域经济一体

化发展趋势、完善城市功能、发挥聚集优势、避

免资源和财富的无形损耗角度看,我们应该一分

为二地认识“摊大饼”。

6 结语

“摊大饼”是城市发展的阶段产物,在一定的

聚集规模下,它可能利大于弊(当然这需要把一

些具有特殊性的城市排除在外),超过一定规模

后,它必然弊大于利。据初步分析,这一规模可

能不是50万人,而是100万人甚至更大。传统规

划对于城市的聚集效应关注不够,倾向于用分散

的手法来解决城市问题,但却模糊了规模边界,

也经常因为违背了经济规律而未能有效实施。本

文无意鼓吹“摊大饼”正确论,而是希望讨论“摊

大饼”所针对的对象究竟是什么规模的城市,以

免误用此概念而导致应该聚集的城市却被人为地

分散了,使城市聚集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就我国

大多数城市而言,其空间结构的演化应该避免强

制分散、多中心布局,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下的

非特殊性城市。

注释(Notes)

① 参见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

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

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② 具有异质性的多个行为主体及其活动的空间聚

集使得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可能存在足够多

的个体与之相适应,从而弱化社会经济活动

的波动损失。

③ 据西方学者研究,工资水平与城市规模呈现强

烈的正相关性。霍奇的分析表明,城市人口每

增加10倍,工资水平上升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吕玉印.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三联书

店,2000-09.

2 Alan W Evans,著.甘士杰,康雄俊,等,译.城

市经济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3 郭鸿懋,等.城市空间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2-02.

(上接第13页)

理与规划决策间的反馈机制以及公众参与等管治

手段的应用,基础设施规划决策中越来越有可能

重视个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5)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准公共物品

化的特点,使计划经济时代基础设施供给中管理

运营阶段的“交付使用”转变为“购买使用”,等

价交换的原则得到体现。

5 结语与讨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基础设施供给特

征逐步演化,其中政府供给主体的角色转变在其

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顺此趋势,本文粗略

地勾勒了面向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供给结构。基

础设施供给结构垂直分离以及群体协商式、共时

性的规划决策是未来基础设施供给演变的最大特

征。由于不同基础设施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的程

度不同,因而导致在不同基础设施的供给中政府

从生产建设和运营管理领域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差

异,图7所示的基础设施供给结构也就不能完全

表示所有基础设施的供给流程。不同属性的基础

设施供给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注释(Notes)

① 虎门大桥位于东莞、番禺之间,全长15.76km,

总投资30.2亿元,1992年动工,1997年建成通

车。虎门大桥由广深珠高速公路虎门大桥有限

公司负责投资经营,公司性质属于中外合资企

业,由广东省公路建设公司、香港先锋有限公

司等共同出资组建,合作经营期限为30年。虎

门大桥自建成以来经营状况良好,平均日收费

一直呈现增长态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玉成.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交通基础设施发

展及投资主体多元化研究[D].中山大学,2001.

2 杨震,赵民.论市场经济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的建设方式[J].城市规划,2002,(5).

3 周安伟.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商业设施规划的理

性思维[J].城市规划汇刊,1994,(4).

4 建设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J].建设月

刊,2000,(5).

5 严金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战

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 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

出版社,2000.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及案例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及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括: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练习设计,有效的教学反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等等。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现在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理念,都尽可能的使课堂更具有效性,但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课堂教学为迎合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针对不同的案例谈谈我对有效提问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分析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本案例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本案例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

别样的精彩作文600字4篇

别样的精彩作文600字4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别样的精彩闲暇时,曾与父亲及兄长到长白山游玩,接触自然之绿,享受自然之美,同时感悟了自然的真谛。放眼望去,眼前一片绿的海洋,让我不禁沉迷于它的雄伟与美丽。静下心来,细看了一下周围,发现同样是树,但有的树直插云天,笔直的矗立在森林当中,而有的树却生的很是随意,甚至将它的枝叶伸到了公路上,十分茂盛,以至于一棵树染绿了一片地,听说这里的树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树。我不由得想到,同样是树,同样的生活环境,有的甚至是同一时间洒下的种子,为什么有的高耸入云,生的规矩,而有的枝叶茂盛,随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坐在汽车上看着那一片树,我陷入了沉思

……一样的开始,结局却精彩纷呈,人类都是“人之初,性本善”,从一开始的呱呱坠地,到日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教育,最后都有了别样的精彩,这不正和树的道理一样吗!想通了这一点,那么社会上是不是也是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社会中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岗位,不管是干什么的,不论官职大小,上至领导,下至清洁工人,他们的职位虽不同,但都在为社会作贡献,,他们都在尽自己的努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他们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快乐的,精彩的。领导们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他的精彩;交通警察把道路管理的畅通无阻是他的精彩;医生救死扶伤把病人成功治愈是他的精彩;清洁工人把道路打扫干净让出行的人有份好心情是他的精彩……是啊,同样的开始,结局的精彩与否,精彩程度,都是你我自己创造的,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你我都能活出自己别样的精彩,那么这个社会

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习指南

首先,我需要重申的一点就是,考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志愿”,这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立身之本,即夫子所谓“十有五而志于学”,“志”最重要。如果你果真立志考上中国哲学的研究生,那么,本科专业的问题,可以暂且放在第二位。 其次,我需要说,尽管“志愿”为最重,专业放第二,但因为这毕竟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所以本专业与跨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本专业的同学经过四年的专业内的学习,很多专业知识与答题思路等都已经熟络,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南京大学的要求进行复习、巩固,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好基础,现熟悉并进入该专业的领域中,学会用中国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本人的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跨专业不算太大,加之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素来的兴趣,所以也易于上手。即便如此,我也是一步一步先进行基础的阅读,再慢慢熟悉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而展开复习的,这个过程对于所有跨专业的同学都很重要。顺便说一句: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考机构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 接下来,就说一说具体的复习问题。 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的考研,大约算来还有10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是完全充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先松后紧的,但这个“先松”也要有个张弛之度,我的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复习阶段这样划分: 第一阶段,现在——本学期末。重点:英语(单词、阅读)、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二阶段,暑假。重点:英语(加入作文)、中国哲学史部分(系统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阶段,开学——国庆节。重点:英语、中国哲学史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第四阶段,国庆节后——11月中旬。加入政治的复习。 第五阶段:11月下旬——考前。冲刺阶段、查漏补缺。 我的考研历程大约就包括这五个阶段,也是我给各位的建议,当然,我的建议并不代表一种规律,但我以为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毕竟其效果是可观的。接下来,我会根据现阶段的情况,重点给大家说一说第一阶段的复习要点,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艰苦的,在最后实现考试顺利的总目标下,需要“跬步”来积累,所以这一次我只详细说明第一阶段,也是打好基础的最重要之阶段。对于基础差心里没底,复习摸不着头绪的同学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辅导班也要慎重选择,不靠谱的更会雪上加霜,北京爱考的专业课辅导口碑就不错。会根据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给你安排在读的研究生助教来讲课(都知道学校老师不能出来讲课吧,所以信息量最大的也就是导师的研究生了) 一.关于英语: 我的英语分数很一般,所以并没有很大价值的建议,好在英语的攻略和各种经验在网上或是现实中都是最多的,各位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咨询都不难找到复习的方法。我在这里只是简略的说几句关于英语的忠告,有些曾是前辈学长、学姐给予我的: 1.英语没问题,考研就没问题。——这句话有些绝对,学中哲的恐怕都不喜欢说这么绝对的话,但这无妨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英语确实很重要。这不合理,却是国情,现阶段,我们的考研复习必须把英语放在特殊的位置,保证55分的分数线。 2.英语的复习最关键在把握单词与真题。——这是复习考研英语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学期英语复习的重点也是单词,背单词需要不辞辛苦,若能背熟考研单词中的绝大多数,最后应付考试应当是不成问题的。真题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这里不详细讲了。单词的参考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 (讲义) 孙正聿

绪论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章哲学问题 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 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1、世界观与观世界(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把全部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 过去我们常识地理解哲学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认为人站在世界之外去看整个世界,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这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和科学有一个分化过程,古代哲学(知识总汇)、近代哲学(科学的科学)、现代哲学(反思哲学)。从20世纪开始,哲学被驱除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思,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之间相互关系的世界观。 人们通行认为的普遍规律哲学观,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它常常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存关系,其结果是把哲学的理论混同于其他实证知识。只是从哲学和科学二者关系中去理解哲学,而没有从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也就是没有从哲学与经验常识的、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艺术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 2、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人类以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中介) 人类不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社会的存在物、历史文化的产物(语言、概念、范畴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是以他具有的理论背景观察事物。“世界”与被我们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观察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个被观察的对象,就无法被观察者把握到,所以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限。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和追问的实践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59127080.html,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和追问的实践研究 作者:郭丹婷 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09期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的一环,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让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回答问题之间形成一个特殊的纽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与追问不仅需要一定的时机与技巧,还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针。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工作,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追问和提问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方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追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最常用的互动方式便是提问与追问。从一个问题开始,教师用提问追问的方式来引导他们,逐渐的思考与学习。所谓追问便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与拓展,使其有举一反三的思维形式。该环节可以在某个问题之后将这个问题进一步的升华与深化。如果说提问是一座摩天大楼,那么追问就是楼中的电梯,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的理解提问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将逐步分析应如何做到有效的课堂提问与追问。 一、增强课堂提问和追问的趣味性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做单一的提问问题。单一提问容易使学生们感觉疲惫厌倦。作为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们的兴趣所在。根据一些调研显示,学生们更喜欢老师们在上课时所做出的一些趣味提问。例如:在教授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提问与追问来实现课堂趣味性的提高,以下两组内容是笔者从其他讲师的课堂中听到的,第一位讲师的提问与追问如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组成什么图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否与原梯形等高?原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是否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为什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低与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第二位讲师的提问与追问 如下“如果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它们二者的高有什么区别?平行四边形的低与原梯形的低是什么关系?二者的面积及其公式又有什么关系?”。区别于前者,后者的问题设计会让学生拥有很大的思考空间,进而为其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等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帮助;由于前者的问题较多,且设计的领域较大,因此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老师通过提问问题可以调动同学们的活跃性与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堂当中。同时提问的内容也可以更加的多元化,比如将提问的内容替换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由于该问题是学生熟悉的,所以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回答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追问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追问 上传: 冯永福更新时间:2013-12-16 11:15:21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追问 课堂上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那么追问则是一种特殊的提问形式,同时也是一门精妙的教学艺术,它被运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追问可以课堂教学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是“满堂问”的现象又露苗头,大量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教学。追问技巧的运用,应该对改变这一现象有所帮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其次,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 追问作为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精心准备,教师自己先对授课内容进行不断追问,力求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这是在课堂上实施追问的前提;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预测教学环节中需要实施追问的种种可能,为灵活随机地实施追问做好准备。其次,要灵活运用,追问的实施虽需要事先准备,但是更需要随机应变,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优生和后进生),根据特殊的场合,选择恰当的时机,确定追问的内容,采用最佳的方式。第三,要启发引导追问是对前次提问的深化、理解难度的加强,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和思考的余地,或者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提示,继续进行追问。最后,要恰当评价,一是对前次提问的回答不宜过多地评价,以免分散学生对追问内容的注意力;二是对追问的回答,应根据追问的类型、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而以肯定为主。 总之,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它是在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再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回答、深入理解。 1 / 1

LIN005 9月4日下午:《物演通论》卷二精神哲学卷导读

LIN005(9.4下午) 《物演通论》卷二精神哲学卷导读 事先说明,因为根据大家的要求希望我多讲些,答疑就变成了读书辅导。所以,我没有充分准备,只讲难点、重点,肯定不具备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我说过理解卷二卷三的基础是深刻理解卷一,因为《物演通论》中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都不是超自然的存在,而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三者一脉贯通,这也是我一再说“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的原因。但西方早已将自然和人文分开,而且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都是分离讨论的,所以昨天我从存在论的意义开始谈,希望大家能明白西方哲科思路是如何导出的。而且讲存在论时我也会提到老子,因为老子很重要,如果大家看懂了《物演通论》就明白我的理论是对老子“道”的现代注解,对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理论的现代注解。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逻辑模型是极其粗劣的,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会把任何天界异象视为皇上失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种子是极深刻的,暗含着人、人的精神、人类社会都不是超自然现象。把这一脉思路放到大信息量的科学背景下以西方精密逻辑思辨体系去证明,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即缔造新文化时在东西方文化的根部深层兼容,而非表层上牵强附会的兼容。 一、“知”和“在”的关系 1、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导致知和在的迷失和割裂。 “知”和“在”的关系问题,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核心问题,但西方追逐存在导致“知”和“在”的双双迷失和最终割裂: 笛卡尔提出二元论(心灵实体和物质实体),但能证明的只有“我思”这个精神实体在,物质实体的证明甚至需要借助于神,故休谟和康德认为笛卡尔的二元论是独断论。我书中说一切认知都有“不可克服的武断”,这就是独断的问题。 洛克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认为一切认识通过感官而得自经验。他的白板说认为我们的精神是一个白板,外部信息留在白板上痕迹就是我们的知识来源。我说“从笛卡尔以后,除洛克以外,所有的唯物论都已经沦为哲学外行”就是指洛克终结了唯物反映论的问题。这以后唯物论者已经不知道哲学家在哪个层次上研究问题了。所以,洛克很重要,因为他的讨论引出后续一系列重要的讨论。 但是洛克白板论的水平很低,因为他实际上想表达的是感知真空论,而早在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第一个讨论认识论的人)就已经指出我们的各个感官是类似真空的孔道,外物通过某种粒子的“流射”进入血液,在心脏中混合搅拌形成我们的知识,这跟历来持以唯物观的中国人把“心”——“心想事成”的那个“心””——视作思维的器官不谋而合。但恩培多克勒显然错了,我们的感知不是真空的孔道,而是有规定性的。而且就算精神是一个白板,那么白色的东西写在上面一定没有痕迹。经常用于反映论的还有镜子论,但是镜子也不是真空呀,它把一切立体反映为平面,而且这个镜子是一个平镜还是一个凹凸镜,是一个无色镜还是一个带颜色的镜子,都会直接导致对象在镜子中的影像不同。也就是说即使是镜子论或白板论,也表达了感知的规定性,也不是对客体的原样反应,何况感知的规定性远比这复杂的多。 贝克莱基于洛克的表述直接说“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即白板上的痕迹就是感知结果,使得洛克无力反驳。所谓外物不过是视觉上看到了它、听觉上听到了它、触觉上摸到了它,这些感知集合成外物。也就是说,贝克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尤溪县教师小课题研究2017年立项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学科:数学 课题编号:yxkt17165 课题类别:教师小课题 负责人: 所在单位: 联系电话: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与疑。”可见课堂追问相当重要,而“追问”正好可以达到追根溯源的效果,能够体现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指导策略。教学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在实施追问的教学策略时,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要规范,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要面向每一个孩子,追问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 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追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追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随心所欲地追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有些教师的追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教师的“追问”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把“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做为本年度的小课题研究项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追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研究表明,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 本问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只有经过专门家加工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哲学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指人的精神或意识;存在这里是指物质和自然界。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这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过三种形态。它们是: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这是指在人类早期生产和科学均不发达的条件下,通过对人们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把世界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当作世界本原的哲学。例如古希腊有哲学家把水当作万事万物的本原;也有哲学家把水、土、气、风当作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有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当作世界的本原。 (2)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是到了近代生产和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生产经验和科学实验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原子是万事万物本原的哲学。 (3)现代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生产和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都发展了的条件下,由马克思所创立的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3.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不同点(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致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其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结题报告】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与疑。”可见课堂追问相当重要,而“追问”正好可以达到追根溯源的效果,能够体现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指导策略。教学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在实施追问的教学策略时,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要规范,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要面向每一个孩子,追问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 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追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追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随心所欲地追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有些教师的追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教师的“追问”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把“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做为本年度的小课题研究项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追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研究表明,高成效的教师更倾向于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因而对于一个成熟的数学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关注学生思维动态,在设计教案时注意采取合理的策略,以达到高效的“备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作文《别样的路,同样的精彩别样的路,同样的精彩》写作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②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③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快速完成审题立意。 答: 答案:参考示例: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每则材料中的“路”所蕴含的意义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路”丰富的象征意义。 (1)从第一则材料的角度分析,可抓住“本没有路”“成了路”等关键词,从“探索”“创新”等角度,构思一个故事,通过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经历表现因为拥有梦想,敢于创新,终于走出文明之路、成功之路等,也可写听从内心召唤,做清醒的行者,勇于走出自己的路。 (2)从第二则材料的角度分析,可扣住“走错路”“有意思的事情”“发现新的路”等关键词,写一个人“不怕犯错误”“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也可以写一个人汲取走错路的教训,开拓新的路等。 (3)从第三则材料的角度分析,正面立意,写一个人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路。 文章立意如下: (1)创新,走出成功之路 (2)勇敢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3)不断探索,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4)错路,助力成功之路 (5)执着,我永恒的追求 (6)成功来自创新 2.快速完成作文提纲。(请采用时序发展式) 答: 答案:参考示例:别样的路,同样的精彩 (1)开端:堂姐中考失利,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引出下文。 (2)发展:①伯父、伯母为堂姐指明一条复读、考名牌大学的路。 ②堂姐走自己的路,选择中职校读护理专业。 (3)高潮:堂姐适应了她的工作,走自己的路,收获别样的精彩。 (4)结局:抒情议论,表明观点,点明主旨。 3.快速完成写作。 答: 答案:[精彩范文] 别样的路,同样的精彩 路遥,是我的堂姐。 三年前,成绩一向优秀的堂姐在中考中败下阵来——因一分之差与重点高中失之交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

哲学” 即爱智慧、求智慧,使人聪慧之学。爱智慧就是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沉思。哲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第一个用“哲学”这个名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希腊语中“ philosophy ”有两个词根——“爱”和“智”, 中国自古即有,“哲”作聪明、贤明、智慧解释;“学” 当学问解释。“哲学”一词是近代从日本流传而来,日本哲学家西周,根据汉字的意义将“哲” 和“学” 拼成“哲学”一词,意译了“ philosophy ”,后传入中国。 中国哲学的特质1、哲学追寻的三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哲学所追求的智 慧,不是知识,不是某种可以运用的现成的东西,而是理解和体悟,是指导人们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种智慧,中国哲学称之为“道”。 2、中国哲学的特质核心问题:天人合一主要思维方式:体悟 1立足现实的态度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2整体联系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探讨这种联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3内圣外王的追求内圣外王:所谓“内圣” ,就是讲对人格的修养、自我的完善;所谓“外王” ,就是讲以这种人格、自我去成治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 4不拘一格的表达1、语录体孔子弟子《论语》、禅宗《五灯会元》、二程《河南程氏遗书》、朱熹 《朱子语类》、熊十力《十力语要》 2、寓言体庄子及弟子《庄子》、韩非《韩非子》、吕不韦《吕氏春秋》 3、哲理诗老子《道德经》 4、注解体韩非《解老》《喻老》,王弼的《周易注》、郭象《庄子注》、朱熹《四书集注》、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历程(1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代表作:《庄子?天下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2)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3)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4)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代表作:宗密《华严原人论》5)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代表作:朱熹《伊洛渊源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6)清代朴学孔“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1 命“天命”:孔子言论中的“天命” ,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传统天命观念的痕迹。有时也借用“这个词来说明客观的必然性、规律性。五十而知天命 “天”:孔子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自然界及其运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命”:指社会生活中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必然性。人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命”的支配。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2 “仁”:孔子哲学的中心范畴1 .自我意识由人的精神自觉所产生的强烈的主体意识。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 .人伦情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孝悌”本是宗族奴隶制家庭关系的准则,起着维系宗法血缘纽带的作用。孝,指尊敬父母长者;弟,指爱护兄弟姐妹。 3 .人道主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4.理想人格从“仁”出发塑造了士的理想人格。包括:严 肃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格修养、伟大的历史使命感、勇敢 的献身精神。 3“敏行慎言” 的理性态度言” 与“行” “学”与“思” 1.学习态度——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学思关系——相互结合 4、“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中庸之道”的总特征,就是 承认矛盾,而又调和矛盾,达到矛盾双方的和调。(一) “执两” :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必须重视对立的矛盾双 方——即“两端”。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 而竭焉。——《子罕》(二)“ 用中” :不仅应当承认 事物的矛盾,而且要采取折中的办法,调和矛盾,无 “过”、无 “不及”,实现矛盾双方的和调。君子和而不同(三)评 价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辩证智慧的一种形式。主张协调矛盾 双方,反对激化矛盾双方,启迪人们用一种比较平稳温和的 方式解决矛盾问题。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 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孟 1 性善论1. 人禽之辨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 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 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 四心——善端四端是人之本性 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 端,则不能成为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下》若充分扩 充,其强调的仁、义、 2 尽心说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 事天也。.,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心是人之“大 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 心、知性,则能知天。 2. 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 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 合在一起是爱智慧之意。中文哲学”这两个字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 就变成四种“常德” ,即儒家极礼、 智。 1. 尽心、知性、知天尽其心者,知其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1、(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 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3、(l)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 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44(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2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 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 46、47三题中任何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5、(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 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让有效追问走向优质的数学课堂

让有效追问走向优质的数学课堂 盐城市冈中小学王亮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而有效追问就好比是一条引渡的小船,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追问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对学生的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课堂往往因此而绽放异彩,焕发出生命活力。作为教师,我们该抓住什么契机,让追问变得更及时更有效呢? 一、发生错误时追问——迷途知返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少,认识问题不全面,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上容易存在偏差。不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 如《平移旋转》一课中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时,常常会说到“窗帘在平移。”而事实上所谓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且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而窗帘的移动不符合“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所以它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平移。而孩子则由于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容易直觉上误解为窗帘也是平移。笔者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的课,采用追问恰到好处地处理这个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思维的偏差,明晰概念的本质。 课例描述:教师要求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生:拉窗帘的时候是平移 师(教师示范):什么在平移? 生:窗帘。 师:她说窗帘在平移,你们觉得呢?

别样的精彩作文

别样的精彩作文 篇一:别样的精彩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忽明忽暗,似是在告诉我们,黯淡后是光 明。 夜晚的天空是灰暗的,唯有星与月带来几丝光明,冬天的树枝 光秃秃的,在夜晚中看去,甚是渗人,寒风瑟瑟,星星的光芒似乎 也被一下子吹灭了。 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无比的沉重,手中的成绩单在风 中就像是一片灰暗的羽毛,要乘风而去,而我,也的确想让它就这 样被风吹走,可心中有一个声音唐突的出现,告诉我:不能。 昏暗的灯光微微的亮着,我一步又一步的走向我奶奶, 手中的 成绩单被拿走,我的头很自然的低下,好像地上有钱似的,一直盯 着地面。 “奶奶,我。”还没说完,我的话就被打断了。“怎么差啊, 没事的,不要灰心,好好努力,我相信你会考好的。” 奶奶微微的 一笑,拍了拍我的头,轻轻的鼓励到。 我不敢相信的抬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奶奶的容颜 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脸上布满了皱纹,微微一笑,在我眼中,就像绽放了的花朵,很是美丽。 心中的阴霾似乎被这笑容驱散了许多,夜空中好似被风吹灭的星星又重新亮了起来,我心中的希望像是被吹灭的蜡烛,又被人点燃了似的。

似乎在这一刻,天空不再黑暗,星光布满了整片天空,树枝上冒出了一点绿芽,绿绿的,煞是可爱。 我懂了,失败并可怕,可怕的是人心中的阴霾,但这阴霾也会散去,这散去的过程是一种别样的精彩,就像雨后的彩虹,绽放的花朵,闪烁的星星,无不是一种美,一种精彩。 星星忽明忽暗,在夜空下,悄然绽放的花朵,是一种别样的精彩。 篇二:一样的开始,别样的精彩 闲暇时,曾与父亲及兄长到长白山游玩,接触自然之绿,享受自然之美,同时感悟了自然的真谛。 放眼望去,眼前一片绿的海洋,让我不禁沉迷于它的雄伟与美丽。静下心来,细看了一下周围,发现同样是树, 但有的树直插云天,笔直的矗立在森林当中,而有的树却生的很是随意,甚至将它的枝叶伸到了公路上,十分茂盛, 以至于一棵树染绿了一片地,听说这里的树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树。我不由得想到,同样是树,同样的生活环境,有的甚至是同一时间洒下的种子,为什么有的高耸入云,生的规矩,而有的枝叶茂盛,随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坐在汽车上看着那一片树,我陷入了沉思 .......... 一样的开始,结局却精彩纷呈,人类都是“人之初,性本善”,从一开始的呱呱坠地,到日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教育,最后都有

中国哲学概论尔雅答案2020

中国哲学概论尔雅答案2020 《中国哲学概论》是台湾地区对中国哲学长期研究的四位教授,首次集体合作所撰成的一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哲学中形上学、逻辑与知识论、伦理学、美学与政治哲学向度的精作。 《中国哲学概论》是台湾地区四位有着对中国哲学长期研究的教授,首次集体合作所撰成的《中国哲学概论》一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哲学中形上学、逻辑与知识论、伦理学、美学与政治哲学向度的精作。各章节脉络均有内在理路的密切联系,前后融贯。对中国哲学的五大课题,以殊途同归的路径,本天道立人道为主轴,诠解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自性、存在及意义的根源、自我与他者互为际性脉动精彩而多样的价值生活。作者在书中不仅绍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质、意义和价值,还关切了中国哲学未来去向的展望。《中国哲学概论》为想认识中国哲学的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参考。 曾春海,履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哲学学会常任理事。著作:《易经哲学原理》、《两汉魏晋哲学史》、《朱熹哲学论丛》、《儒家的淑世哲学》、《易经哲学的宇宙与人生》、《朱熹易学析论》、《王船山周易阐微》、《竹林玄学的典范——嵇康》等。叶海烟,履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长荣大学哲学与宗教系教授,台湾哲学学会理事长。著作:《庄子宇宙论试探》、《庄子的生命哲学》、《现代生活哲学》、《老庄哲学新

论》、《人文与哲学的对话》、《中国哲学的伦理观》、《道德、理性与人文的向度》等。尤煌杰,学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现职:辅仁大学哲学系皴、辅仁大学研究发展处研发长。著作:《哲学概论》、《哲学入门》、《中国文化概论》、《西洋哲学史》、《美学》等。李贤中,学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现职: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台湾哲学学会秘书长。著作:《先秦名家名实思想探析》、《哲学概论》、《墨学——理论与方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