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模式探讨

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模式探讨
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模式探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近几年来,高校中屡屡出现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大学生自杀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亲人带来了无尽的心理创伤,对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同龄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恐慌。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家庭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现状,分析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的原因,探究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对策,有效预防并努力阻止自杀事件的发生和蔓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维护家庭的完整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我们通过对广东高校学生自杀情况的调查和省内五所高校学生关于自杀内容等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广东省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以及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我们认为,要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一方面,要做好自杀行为倾向的前期预防,努力构建以家庭、学校、社会、自我为主体,以生命教育、亲情教育、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责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大学生自杀预防网络,完善预警预报机制,建立自杀高危人群、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和自杀未遂的学生的危机干预,从而构建有效的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模式,阻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一、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特点及结论分析从广东省大学生自杀情况汇总的资料显示,广东高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行为有以下特点:

(1)大学生自杀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2-2006

年五年中,广东高校学生自杀数上升近十倍。

(2)大学生自杀分布范围广泛。从2004-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自杀的大学生分布在广东高校31间学校,其中综合性大学13间,专科高职学校18间。这说明大学生自杀已分布在大部分高校,是所有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3)从性别上看,大学生自杀仍以男生居多。在

2004-2006年的三年内已自杀的大学生中,男生占65%,女生占35%。另外,大专男生自杀的比例远远高于大专女生的比例,男生占87%,女生占13%。高学历女生自杀的人数却明显比男生多。在已自杀的硕士生中,女生占75%。这

一现象表明,低学历男生虽生理上已基本成熟,但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幼稚单纯,对人生的许多问题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稳定而成熟的看法。这种生理成熟早于思想成熟的矛盾是导致心理变态的一个重要内因,他们的自杀多数属于“幼稚型自杀”。高学历女生思想已趋于成熟,面临人生的关键时期,她们承载着亲友的期望、学业的困难、养家糊口的沉重负担、恋爱婚姻的不如意、求职的碰壁……承受着比男生更大的压力。她们的自杀被认为是“理性自杀”,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4)从学历层次来看,2004-2006年的三年中本科生自杀比例最高,占总自杀人数的46%;其次是大专生,占

35%;再次是研究生,占17%;最低是博士生,占2%。

自杀学生相对集中在本专科生。

(5)从学生自杀的月份来看,最高是2、3、9、10这四个刚开学的月份,最低是1、6、7三个月。从2002-

2006年,这五年中的8月份自杀数都是零。8月份正是放

假时期,大部分学生回家度暑假,与家人在一起,感受家

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模式探讨

刘继红

陈莹孙新建

要:大学生自杀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对策,对有效预防并努

力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完整,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高校学生自杀情况的调查和省内五所高校学生关于自杀内容等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的两级预防机制,并作具体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预防;干预

收稿日期:2007—06—24

作者简介:刘继红,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莹,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

学院讲师;孙新建,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510641)

2007年第5期

高教探索

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

129??

庭的亲情温暖,没有来自学业、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处于心理松弛、缓和期,自杀行为自然就减少;而开学初的前几个月,随着心理松弛、缓和期的结束,学生面临着缴交学费、总成绩公布、同学关系紧张等压力,少数学生无法承担上述压力,走上自杀道路,这应该就是开学初前几个月大学生自杀现象增多的原因。

(6)从自杀的方式看,主要以跳楼方式为主,占总人数的68.75%。

(7)自杀现象有一定的感染性,导致模仿性自杀。在分析近几年自杀学生情况时我们发现,受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的影响,学生自杀有一定传染性,学校如果没有及时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制止事件的扩散,一旦发生一起学生自杀,在接下来的短时间内,还有可能出现学生自杀现象。

二、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

导致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表象原因(直接导火线)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成绩不好,学业压力大,感觉对不起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在回答“您认为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哪些(多选)”时,约95%的学生选择“学习压力大”;另外,在最近几年的广东高校自杀已遂的个案中,因承受不了学习压力、家庭原因而选择自杀的占32.59%。

(2)恋爱失败,情感问题严重。近五年的自杀身亡学生中,有30.4%的学生是因为情感问题自杀的。

(3)身体和心理疾病。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再加上在学校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使大学生产生各种不适应状况而引发了心理问题。近几年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因身体和心理疾病而自杀的学生占26%。

(4)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在自杀已遂的学生中,有10.86%的学生是因为就业和社会压力自杀的。在调查问卷中,约62%的学生认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5)人际关系失败。在问卷中,几乎100%的学生认为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败。在2006年广东省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高校教师中认为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一般”和“弱”的占了63.7%。考上大学以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性都比较强,不容易和别人相处,当这些矛盾聚集到一定程度而无法及时解决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消极、悲观等心理的产生,有的甚至走向极端。

大学生自杀行为有其个人深层次的内因,主要是:

(1)心理障碍,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悲观、孤僻、内向和自卑。在对广东部分高校的500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郁闷等现象。当这些学生的抑郁和郁闷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容易悲观厌世,形成自杀倾向,有的甚至走向自杀。

(2)个性缺陷,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易冲动。现今的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在大人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呵护中长大,很少受过什么挫折教育,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则无法承受,容易走向极端。

(3)思维方式异化。自杀学生一般认知范围比较狭窄,倾向于采取非此即彼或者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以黑白、对错、好坏的简单二分方式来分析遇到的问题,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所以容易走向极端。[1](4)责任感缺失。在我们的调查中,学生在回答“对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时,很多学生表达的意思都是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要对得起自己、父母、社会,一个人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而活,生命的意义和最大价值在于给予……自杀大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对生命责任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面对挫折和困难,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感受到生命的极大痛苦,于是选择了通过结束生命来寻求解脱,逃避责任。以为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有权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决定,这实际上是责任感缺失所致。

(5)亲情淡漠。广东地区毗邻港澳,对外开放程度高,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紧密,国际信息量大,在西方伦理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下,传统的尊老爱幼等家庭美德受到冲击,再加上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亲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造成了广东高校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亲情淡漠现象。很多学生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关爱,却不懂得回报。他们总认为许多东西都是理所应当拥有的,而父母为自己的付出也是理所当然的,因而意识不到个人的自杀将给亲人好友带来多大的悲痛。

(6)价值观混乱。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由于受西方和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广东高校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较为混乱,很多学生都说不知道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不会经常思考人生的价值。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和压力,他们往往忽视事物好的方面,而一下子坠入苦难感中。一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人因此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就可能产生自杀冲动。

三、预防与危机干预模式探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要预防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需采取两级预防机制。第一级预防是自杀行为倾向的前期预防,第二级预防是自杀行为危机的干预。第一级自杀倾向的前期预防是构建以家庭、学校、社会、自我为主体,以生命教育、亲情教育、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教育体系,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责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第二级预防是通过建立大学生自杀预防网络,完善预警预报机制,建立自杀高危人群、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和自杀未遂的学生的危机干预,从而构建有效的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模式,阻止大

130??

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1﹒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努力做好大学生自杀行为倾向的前期预防

在调查中,有28.6%的大学生“偶尔有”或者“经常有”自杀念头,而且这个比例越来越大。通过个访我们了解到,大学生自杀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几乎都觉得目前压力大,快要崩溃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郁闷、焦虑、敌对、抑郁”的情绪占了99%,这些学生缺乏依据环境变化调节自我的能力,没有形成完全健全的人格。探究很多学生自杀的主体内在因素,如心理障碍、个性缺陷、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易冲动、思维方式异化、责任感缺失,价值观混乱等都与没有形成完全健全的人格有关系。所以,要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从小开始培养,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均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年龄大多在17~22岁之间,生理虽已趋于成熟,但是性格和心理还不完全成熟,还有可塑的空间,其人格还可以逐步健全和完善。而要培养健全的人格,需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以预防大学生自杀。

全方位教育体现在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1)家庭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从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考究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原因来自家庭教育。在回答“您认为家庭的教育对您性格形成的影响大吗”这个问题时,有72.4%的学生选择了“很大”或者“大”。“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大包办”和“表面溺爱实质施压”的行为导致孩子独立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失或弱化,充满矛盾与不和谐的家庭更会导致孩子的“不成熟”。当这些孩子不断长大,远离父母的帮助,面临就业和学业、个人恋爱等多种压力,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时,非常容易走向绝路。

(2)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预防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场所。在“您认为学校的教育对您性格形成的影响大吗”的问题上,有55%的学生选择“很大”和“大”。学校教育应培养既富有智慧、又具有个性、人格健康的人。而当下的学校教育,由于受社会和传统影响,比较重视学生智力知识的培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等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忽视了陶冶情感、培养意志、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等这些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的追求。

(3)社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社会价值观的导向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往往将功成名就视为人生发展的最高追求,使成千上万的学子接受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这些都成为大学生自杀的直接导火线。所以,国家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社会用人制度的“唯文凭论”若不作适当调整,要完全杜绝大学生自杀现象是比较困难的。另外,社会舆论和社会媒体的宣传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宣传舆论应大力推行正面宣传,切不可大肆渲染有关自杀题材的内容,避免激发他人的自杀潜意识行为。

(4)全员自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预防大学生自杀的重要途径。自我意识对于自我塑造和人格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成长,最终还是依赖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内化、体验和锻炼,依赖于他们自身的刻苦努力,即依赖于他们的自我教育。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减少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组织、指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磨练意志,培养他们广泛的业余爱好,并为他们提供合理宣泄的良好场所,消除他们的孤单感和失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全方位教育也体现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做好大学生自杀的前期预防工作,必须有的放矢,从自杀源头上开展专题教育。据调查,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生命、责任、亲情、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应着重进行这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

(1)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学校要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教会学生珍惜、尊重与关爱生命,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学会生活,从而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要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让学生能学习关于生命哲学教育、生存教育、死亡教育和科学人文教育等内容。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存,并感受生命的珍贵。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存大挑战活动、野外夏令营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挑战自我,学会生存,感受生命的意义。

(2)在学生中开展亲情教育

开展亲情教育是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要。学校要将亲情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以亲情为内容的专题活动,可在每年的母亲节和父亲节给父母写一封家信,也可通过图片资料展示、观看反映亲情的录像电影、讲座、讲亲情故事等形式来让大学生们认识父母的伟大、家庭的温暖,懂得感恩,懂得爱,从而珍惜亲情,为了含辛茹苦的父母而打消自杀的念头。

(3)重补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学校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通过完善责任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是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培养对各种社会角色责任的认同感,并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对工作负责、对他人负责,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真正提高自己承担各种责任的能力。

(4)继续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要继续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通过发挥高校“两课”价值导向功能,启迪学生心智,活跃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培养健康的价值观,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缓解心理压

131

??

力,避免心理障碍。

2﹒构建有效的危机干预模式,阻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1)建立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网络,完善预警预报机制大多数有自杀意念者,如果能及时得到外界的帮助,或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通常都可以解决问题,打消自杀的念头。建立大学生自杀行为危机干预网络,完善预警预报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自杀带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周围的人常常感到意外,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大部分自杀者都曾经有过明显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出种种信号。[3]因此,要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建立个人—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社会的六级危机干预网络,并完善预警预报机制。[4]预防大学生自杀人人有责,全社会应把预防大学生自杀作为一项公益型事业来抓。可由卫生部门牵头,设立全国通用的“预防自杀急救热线120”绿色通道的报警专用电话,可暂定为“﹡120”。这个热线电话与110报警电话、120急救电话、119火警电话具有同样的效应,24小时在线,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值班,其辅助机构是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组织、专科医院、医院急救中心和警方等,构成“危机干预社会网络”,随时待命。当接到求助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对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进行情绪疏导;如果疏导失败,则通过“危机干预社会网络”采取相应措施,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

(2)结合大学生个体特点,构建自杀高危人群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自杀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教育者能认真分析大学生个体的特点和自杀的规律性,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危机干预措施,就可以预防和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在其周围形成互助、关爱的氛围,让其在教师与同学的关心中获得温暖,获得生命的感动,帮助他们及早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命观。

对于低学历男生,要着重塑造和健全他们的人格,实施人格教育,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要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困难。

高学历女生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高校要建立专门针对女研究生的心理咨询系统,定期组织女研究生联谊活动,并邀请女心理学专家参加,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了解她们在学习、生活、婚姻中的一些困惑,帮助处于困境和挫折中的女研究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拾他们的自信心。

(3)注意做好自杀高峰时段的重点防范工作,对自杀多发地点实行监控,堵塞漏洞

开学两个月,学生面临着缴交学费、总成绩公布、同学关系紧张等压力,少数学生无法承担上述压力,所以,开学初,学校应举行系统性心理健康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亲情、责任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物业管理部门要注意对自杀多发地点实行监控,堵塞漏洞。如各栋大楼的顶楼实行专人管理,不对学生开放;校内的江湖要设置栏杆,写上警示牌。学校公共的自杀多发地点,如大楼、湖边等,要实行录像监控,发现可疑现象及时制止。学校周边不要有农药销售点等,从源头上阻止大学生自杀。

(4)对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大学生和自杀未遂的大学生进行危机干预

根据调查,大学生自杀主要采取跳楼、服毒、跳湖、自缢等方式,一旦发现有学生实施自杀行为,发现者应保持冷静,第一时间报警,通知所在单位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人员,并力所能及地实施抢救。对于还没有实施跳楼的自杀学生来说,要尽量拖延其时间,通过亲情呼唤、承诺解决焦点问题、倾听其发泄情绪等,暂时打消其自杀的念头,再实施后期的干预。

对自杀未遂的学生,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对于非精神病患者,学校要指派一名自杀未遂者最亲近的学生或老师24小时陪伴,倾听、接受其所有的抱怨和情感,并做他们的辩护者,让他们感受同情、真诚和无私的关怀,并通过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从而预防其再次自杀。

(5)启动大学生自杀紧急预案机制,监控网络传播,避免媒体炒作,防止自杀的感染

为防止自杀感染,各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杀紧急预案机制。一旦出现学生自杀的现象,要启动紧急预案机制,立即对校内的网络进行监控,限制学生在网络上传播一些随意编造的、无事实根据的“新闻”,以防其他学生效仿。对与自杀学生生前有密切接触的学生,也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同时,规范媒体行为,对大学生自杀事件不美化、不炒作,不失实,不描述自杀过程,不登照片,并由学校指定的新闻发布人作统一口径的报道,防止媒体不规范操作的负面诱导作用。

(注:文中所列数据来自广东省教育厅大学生自杀情况汇总和作者所做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1]翟书涛﹒选择死亡——

—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姚月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J]﹒青年研究,2000(2)﹒

[4]邱鸿钟﹒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13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