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是变相的战争动员:xiniqi198259

“公祭日”是变相的战争动员:xiniqi198259
“公祭日”是变相的战争动员:xiniqi198259

“公祭日”是变相的战争动员:xiniqi198259

在昨天那篇帖子的结尾,我说过——“天要下雨了……”

事实上,我这句话所指的,正是东亚风雨将至。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在我个人看来,原因有三。

首先,国际时局的大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正像我昨天分析的那样,随着国际油价跌破60美元,俄罗斯所面对的压力无疑越来越大,如此一来,俄罗斯用军事手段报复美国这个“罪魁祸首”的可能,必然随之激增。(昨天看央视新闻,俄罗斯的核弹列车又“活”了,大家觉得,核弹列车这玩意,是用来进行战略防御的吗?)

有道是“杀人者人恒杀之”,美国既然打算要“北极熊”的老命,自然要有随时被北极熊“拍死”的觉悟。

而一旦俄美正像我分析的那样,在北极爆发了局部冲突,那么咱们中华家将很难置身事外。

至于为何如此,其中的道理亦不复杂。

事实上,如果俄美真的“开搞”,咱们中华家无疑将获得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期和发展期,而在此期间,只要咱们中华家不出现大的战略失误,成功崛起无疑将是板上钉钉的事。

而这个结果,显然不是美国人愿意看到的。

换言之,如果美俄真的发生了军事冲突,那么美国必然会令自己的“小弟”在东亚开始搞事,进而拖住咱们中华家的发展脚步。

而只要咱们中华家无法在这个机遇期中取得长足发展,自然也就不会对美国的世界霸权构成威胁,如此一来,美国的算计也就成功了。

所以在我个人看来,随着国际油价跌破60美元,以及卢布的飞速贬值,美俄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正越来越大,而一旦美俄真的爆发军事冲突,美国为了保住他的“世界霸主”地位,必然会在东亚不停使绊子,来遏制咱们中华家的发展!

正因如此,东亚会陷入“风雨”之中,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

再者,美国为了遏制咱们中华家针对东亚的整合,必然要搞风搞雨。

一直关注我的网友想必很清楚,在之前的《浅析美国近期为何在南海搞风搞雨》一文中,我曾说过,随着APEC峰会圆满结束,咱们中华家随之正式拉开了整合东亚,乃至整合亚太的大幕。

不过,咱们中华家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削弱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如此一来,美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而在《浅析美国近期为何在南海搞风搞雨》一文中,我已经分析的很清楚,“南海种岛计划”正是咱们中华家整合东亚的前置条件。

事实上,只有具备了这个前置条件,咱们中华家才能为那些选择站到咱们中华家这边的东亚国家“遮风挡雨”,进而化解掉这些国家对美国军事大棒的担忧!

也只有如此,那些东亚国家才能放心大胆的跟咱们中华家搞合作,而不用担心美国的军事威胁。

所以大家不难发现,最近的南海局势,几乎都是围绕着咱们的“南海种岛计划”而展开。

美国人在打什么鬼主意,这还用我多说吗?

没错,美国人近期在南海或直接,或间接的种种举动,其真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咱们中华家的“南海种岛计划”!

不过很可惜,正像我从前说的那样,对付咱们中华家的“种岛计划”,有效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强拆”。

但选择了“强拆”,也就意味着武力入侵咱们中华家的固有领土,如此一来,军事冲突必然发生。

所以在我个人看来,只要美国还有“阻止咱们中华家整合东亚”的念想,南海的军事冲突就很难避免,唯一的区别,就是美国会放出哪条“疯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小日本有很大可能,会成为美国放出来的那条“疯狗”。

众所周知,在之前的日子里,小日本虽然“嚣张”,但其表现却是“色厉内荏”,而证明这一点的最有力证据,就是当咱们中华家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圈”后,小日本并没有做出激烈的反应,而是选择认怂!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东海防空识别圈”,把小日本的“软弱”和“狐假虎威”暴露无遗。

与此同时,小日本炒作钓鱼岛危机的真正意图,亦大白于天下。

说穿了,那时的安倍政府,并没有做好跟咱们中华家发生军事冲突的准备,小日本之所以大肆炒作“钓鱼岛危机”,根本就是为了以此为突破口,来解禁集体自卫权,进而实现所谓的“国家正常化”。

说的再通俗点,小日本就是在利用中美之间的矛盾,来为自己牟利。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小日本“利用中美矛盾来从中渔利”的战略怕是要发生改变了。

首先,是日本自身的问题。

众所周知,日本已经连续两个季度陷入经济负增长,而对日本来说,每当其陷入危机,都会通过“对外强硬甚至动武”来转移“国内矛盾”。(日本这点是有前科的,而且不止一次)

所以,随着日本的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其再次“作奸犯科”的可能非常大。

再者,则是咱们中华家对日战略已经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在之前有关日本问题的帖子里,我已经说的很明白,自购岛闹剧发生后,咱们中华家虽然对小日本越来越强硬,但却一直没有关闭跟日本对话的渠道。

而咱们中华家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为了拖住小日本,而不至于让小日本彻底倒向美国,从而令咱们的地缘安全形势急剧恶化!

正因如此,也才会有《中日四点共识》的诞生!

可惜,有道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咱们中华家的刻意忍让,人家小日本根本不领情。

而证明这一点的最有力证据,就是在《中日四点共识》刚刚达成不久,小日本就全盘否定了之前的协议,狠狠抽了咱们中华家一耳光!

在我个人看来,小日本全盘否定《中日四点共识》的举动,根本就是在作死,事实上,其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

首先,中日之间仅有的那么一丝丝“信任”,在此次事件后,已经荡

然无存。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刚刚签署完的官方协议,小日本转眼就不认了,那么在将来,中日之间签署的其他协议,还有意义吗?

答案是……“没有”!

因为小日本的政府,根本没有“信义”可言,和小日本的政府签署相关“政府间协议”,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再者,经过此事后,咱们中华家的对日战略随之彻底改变,在我看来,咱们之前的做法,乃是为了拖住小日本,那么从今往后,咱们则是要将小日本彻底边缘化!

所以大家不难发现,随着小日本全盘否定《中日四点共识》,咱们中华家对日本当年的大屠杀行为,以及其他战争暴行,随之开始进行铺天盖地的“无死角宣传”。

事实上,此次“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和之后将要播出的365集长篇纪录片《抗战历史下的今天》,就是咱们中华家对小日本此次“翻脸”进行反击的最有力证明。

说到这,有些网友想必要质疑了:“你这话说的有点牵强吧,要知道,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在2月份就已开始筹划了,又怎能算是对小日本此次“翻脸”的反击?”

没错,“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确在2月份就已开始筹划,但大家不要忘了,“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召开规模,以及宣传力度有多大,却是可以随机做出调整的!

而这次“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召开规模和宣传力度,说是“空前绝后”都不为过。

看过央视关于此次“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宣传信息的朋友想必都清楚,其中的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的血腥程度,其冲击力超乎想象,别说那些小孩子,恐怕就算有些大人看了,也会觉得不舒服。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当你看到那个被日本畜生用刺刀挑起的婴儿;当你看到那个被日本军官砍头的老爷爷;当你看到那一排排的同胞头颅;你他妈的还会买日货吗?你他妈的还会对日本人有好感吗?(抱歉,我骂人了,但对于那些日本畜生,我他妈就是要“骂”!)

我想,在看完“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相关新闻后,跟我同样愤怒的网友不在少数吧?

事实上,这个结果正是咱们中华家想要看到的,因为如此一来,小日本的那些恶意资本必然会被撵出咱们中华家!(至于为何要撵走小日本的那些恶意资本,因为在《浅析咱们中华家当下的困难和机遇(机遇篇)》中,我已经就这个问题做过详细解析,所以此处就不赘述了)

而随着咱们中华家的对日战略发生改变,日本再想像之前那样游走于中美之间,进而利用中美矛盾来两头渔利的做法,已然很难实现。

如此一来,日本必然要正式选边站。

而从安倍再次当选,而不是亲华首相上台的情况来看,日本彻底倒向美国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换言之,在结束众议院选举后,小日本这条疯狗,必然要开始咬人。

好了,有关东亚风雨将至的三个原因,就暂时说到这里!

通过上面的相关分析,大家不难看出,东亚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其实已经越来越大,而美国人,显然不会冲锋在前,让自己当炮灰,如此一来,在东亚这“一亩三分地”里,有能力威胁咱们中华家的,便只剩一个国家,那就是……“小日本”。

所以针对“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举办规格为何那么高,宣传力度为何那么大的原因,部分网友的猜测其实是正确的。

没错,咱们中华家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在做变相的“战争动员”,因为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日本跟咱们中华家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将越来越大。

换言之,咱们中华家现在的做法,就是在未雨绸缪,如果能喝阻日本最好,如果不行,那么就顺势而为,新仇旧怨一起了账!

好了,今天的分析到此结束!

说实话,在我个人看来,咱们中华家会改变对日战略,可谓底气十足。

首先,是南海种岛计划已经接近完成。(南海种岛计划对于咱们钳制小日本的重要意义,因为我已经说过不止一次,所以此处就不重复了)

再者,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原油期货马上就要出现,现在,大家还觉得我之前有关“石油人民币”即将出现的分析,是胡说八道吗?

而“石油人民币”的出现,会对“石油美元”造成何种冲击,想必不用我多说了吧?

试问,咱们中华家现在连小日本的美爹都不惧,又怎会怕小日本?

总而言之,咱们中华家的伟大复兴和成功崛起已经不可阻挡,对此,我深信不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觉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我相信,虽然还有许多困难会出现,但在此轮世界博弈里,中华民族必胜!

国防动员知识演示教学

国防动员知识

国防动员知识 国防动员的基本任务和内容是发展和积蓄国防潜力,形成将这种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机制,一旦国家需要即可快速、高效、安全地由平时向战时体制转化,从而对国家全部力量实行统一领导、球阀控制、调整和分配,以保障国家作战的需要,尽快赢得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德国从1939年“闪击”波兰开始,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七个国家。造成这些国家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国家在战争动员上的严重失误,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波兰,1939年3月就被德军包围,而波兰到8月20曰才下达总动员令,战争开始48小时,统帅部便陷于瘫痪,9月底波全军瓦解。法国的情况更惨,在德军“闪击”之下,全国不能适时转入战争轨道,兵力不足,生产迟滞,法军一周就被击败。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遭到埃及、叙利亚的突然袭击10分钟以后,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了动员令,48小时动员30万后备兵员,使以军总兵力从11万猛增到40多万,很快地扭转了战局。西奈半岛以军的主力沙龙师,就是从预备役动员编成的,战争爆发第二天就开赴运河前线作战,并在反击中率先突过运河西岸,重创埃军。这次战争以色列所以迅速从被动变主动,可以说主要靠的是紧急动员。正如西方评论家所说:“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次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次胜利。” 上述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当遭到突然蝶阀袭击时,往往是在比较被动和仓促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因此,战争动员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搞好国防动员可以提高应付突发战争的能力,掌握战争主动权 现代战争,往往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陆地、空中、海上同时进行,前方后方都是战场。这对于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国家来说,是一场你死我活、存亡攸关的考验。平时动员的准备如何,临战时的应急动员如何,战争进程中的持续动员如何,对于战争的成败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战争动员的组织水平高,就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紧急动员,实行战略展开,以稳定战局,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掌握战争初期的主动权。战争动员组织得不好,则会在突发战争面前措手不及,被动挨打,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战局。 (二)搞好国防动员可以满足战争消耗的需要,为取得战争胜利不断提供有利条件

国防动员(讲稿)(9)

国防动员(讲稿) 人类自从出现战争以来,就随之出现了战争动员。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常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战争动员。战争动员已经成为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因此,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战争动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德国从1939年“闪击”波兰开始,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七个国家。造成这些国家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国家在战争动员上的严重失误,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波兰,1939年3月就被德军包围,而波兰到8月20日才下达总动员令,战争开始48小时,统帅部便陷于瘫痪,9月底波兰全军瓦解。法国的情况更惨,在德军“闪击”之下,全国不能适时转入战争轨道,兵力不足,生产迟滞,法军一周就被击败。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遭到埃及、叙利亚的突然袭击10分钟以后,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了动员令,48小时动员30万后备兵员,使以军总兵力从11万猛增到40多万,很快地扭转了战局。西奈半岛以军的主力沙龙师,就是从预备役动员编成的,战争爆发第二天就开赴运河前线作战,并在反击中率先突过运河西岸,重创埃军。这次战争以色列所以迅速从被动变主动,可以说主要靠的是紧急动员。正如西方评论家所说:“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次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次胜利。”上述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当遭到突然袭击时,往往是在比较被动和仓促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因此,战争动员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国防动员概念 动员是战争的产物,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古代,虽然没有“动员”的概念,但在战争爆发前后,已有发布誓言或檄文,征募兵士,征用车马,筹措粮草,扩编军队等活动,这就是古代的战争动员。“动员”一词最早见于18世纪末的法国。1789年法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和反抗,欧洲君主国家结成同盟,对法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法国资产阶级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国民公会于1793年8月23日颁布《全国总动员法令》,宣布“从现在起到一切敌人被逐出共和国领土为止,全法国人民始终处于征发状态”。总动员令发布后,在很短时间内,就组建了一支42万人的军队,还动员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使战争获得了有效的物质保障。法国的这次总动员,明确提出了“动员”概念,制定了动员法令,丰富了动员内容,促进了动员的发展,是近代战争动员史上的一个范例。 战争动员,亦称国防动员或动员,在1916年法国的《军语词典》中即出现这一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各国对战争动员活动的不断改进,动员这一概念也就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今天,动员作为各国公认的固定概念,国际通行的军事术语,已被普遍地使用。中国的情况略有特殊,即“动员”这一概念有两种涵义:一是在军事用语上指战争动员或国防动员;二是在普通用语中指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为了区别起见,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战争动员”或“国防动员”,以便对其涵义加以限制,避免与第二种涵义相混淆。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总的前提明确,不会产生异议,为避免累赘,也往往使用“动员”。这样,在军事术语中就出现了“战争动员”、“国防动员”和“动员”并用的情形,它们涵义相同,只是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有时加以限制,有时不加限制。在国防法中如使用“动员”一词,显然属于不加限制的情况。我国兵役法第48条中所用的“动员”,也是指“战争动员”或“国防动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对动员的解释为“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人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对“动员”的概念作如下几点理解:其一,动员的主体,通常是国家(或政治集团)动员是一种高度体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利益,在国家授权下以国家名义实施的行为,是国家履行职能的特殊表现。无论实行何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所进行的战争动员活动都反映着国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 其二,动员的对象,是一切能够为战争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涉及到与战争相关的所有因素。首先,动员的主要对象是人。人是进行战争的主体,人的素质、条件和状态,直接影响到动员的质量。在人的动员中,武装力量的动员又是核心,并且是全部战争动员活动的重点。武装力量动员之外的其他动员,基本上都是围绕武装力量进行并为其服务的,最终也要通过武装力量才能对战争发生影响。其次,是物力的动员。武器、装备和物资的生产、储备、筹措,早已成为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战争,对物力的依赖更强,对物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再次,是财力的动员。战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要靠强大的财力支撑,财力是战争赖以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现代战争特别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财力的巨大消耗,使战争对财力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一个国家财力的强弱,对于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高低及动员程度消长,对于能否坚持战争,夺取战争的胜利有重大影响。 其三,动员的手段,是国家(或政治集团)“采取紧急措施”,通过转变体制而形成的动员机制。由于战争具有突然性、紧迫性、危急性等特征,因而动员必须采取紧急、特殊、非常的手段。为适应战争要求,动员必须将平时体制转变为战时体制,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具体而言,就是要将法制措施、行政命令。政治发动、教育宣传等各种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高度集中的领导与指挥、周密而严格的计划和部署,统一掌握、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其效能。在动员的手段中,既有发动、调动、调整、发掘的一面,又有统制、管制、限制的一面,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二者相辅相成。 其四,动员的实质,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在动员之前,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力量,这种

战争动员知识

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简称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是将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国民经济动员是把国家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人民防空动员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防敌空袭,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政治动员是围绕实施战争对全体军民进行宣传教育和政治鼓动。 动员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动员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动员按时机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是在平时进行。决定实施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动员令。动员属于战略问题,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外交等一切领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决定性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战争规模和消耗的不断增大,动员也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动员的范围扩大。②动员的速度加快。③动员的数量增多。④动员的准备加强。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战争中,创造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法,依靠革命政权,在革命根据地,成功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革命战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主要做法是:①进行政治动员,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②武装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人民战争。③采取层层升级的办法,补充和扩大人民军队。④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障军需民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支援朝鲜人民抗美战争,进行了局部动员。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广大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 (教案) ▲●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这是中国人民志援军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时的场境。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自身安全和援助邻邦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我军以志愿军名义轮番入朝参战的部队总计297万人,共毙伤俘敌军70万人(加上朝鲜人民军的战果共歼敌109万人)。当时,还有一首很好听歌曲,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由麻扶摇作词,周巍峙谱曲,有的同学可能会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自豪,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百多年间在外国列强面前一向挨打受辱的历史,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保障了自身的安全和国内恢复建设。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志援军表现的英勇顽强,可敬可爱,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国家通过广泛的战争动员,得到了全国民众的全力支持。战争初期,我新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只有25.5万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通过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全国军民的爱国热情,掀起了积极支援战争、踊跃参军参战的热潮,全国207万民兵、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动员了大批汽车司机、铁路员工和医务、通信人员,担负战争勤务,其中,医务人员约6000人,铁路员工(北京、上海市)2600多人,汽车司机(东北各省)5571人;动员部分国民经济部门,生产武器装备、作战物资和给养品,保障了战争的需要;全国还开展捐献运动,共捐献人民币5.565亿元,当时,可购买3710架米格-15战斗机。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战争不是军人的专利,国家的安全,不仅需要强大的人民军队去保卫,也需要动员全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的支持。▲●在2010年2月26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题 ▲●字幕、图示:志援军跨过鸭绿江图 ▲●字幕、视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字幕、图示: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图 ▲●字幕、图示:全国人大会场图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 同学们,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国防动员。主要讲3 个问题:一是国防动员的意义; 二是国防动员的内容;三是国防动员的特点。 国防动员又称战争动员,是指为捍卫国家利益达到国家防务的目的,国家采取 有效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而 进行的动员。在我国国防动员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 多年前的夏朝,夏启(大 禹之子)为征讨扈氏,在甘地采取战场誓师的形式(史称甘誓),进行了有史记载的 第一次国防动员。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连续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国防动员随之 趋于频繁,促进了国防动员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兵役动员体制。到了近、现 代,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争手段日趋复杂,国防动员在赢得战争胜利、保卫 国家安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促使国防动员的体制日趋完善。在我国的历次国内 革命战争中,我们党都十分重视动员工作,注重军民融合、平战结合,为战争的胜 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应对局部战争和突发自然灾害中,国防动员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有力地保卫了人民的和平生活环境和国家安全。为加 强国防动员建设,我国于2010 年2 月26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并于2010 年7 月1 日起施行。 一、国防动员的意义 国防动员属于国家战略问题,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安 危。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论是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无论是常 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是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从1939 年“闪 击”波兰开始,在不到10 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 利时、卢森堡、法国等七个国家。造成这些国家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 些国家在国防动员上的严重失误,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实际上,1939 年3 月波兰 就被德军包围了,但是波兰到8 月20 日才下达全国总动员令,战争开始48 小时,统帅部便陷于瘫痪,9 月底波兰全军瓦解。法国的情况更惨,在德军“闪击”之下, 全国不能适时转入战争轨道,兵力严重不足,生产迟滞,法军一周内就被击败。相 反,国防动员进行的快速有效,也会扭转战局。如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 在遭到埃及、叙利亚的突然袭击10 分钟以后,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了战争动员令,48 小时动员了30 万后备兵员,使以军总兵力从11 万猛增到40 多万,很快扭转了战局。西奈半岛以军的主力沙龙师,就是从预备役动员编成的,战争爆发第二天就 开赴运河前线作战,并在反击中率先突破运河西岸,重创埃军。这次战争以色列所 以迅速从被动变主动,可以说主要靠的是紧急动员。正如西方评论家所说:“如果说 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次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次胜利。” 现代战争,往往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陆地、空中、海上、电磁等领域同时 进行,前方后方都是战场。这对于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国家来说,是一场你死我活、 存亡攸关的考验。平时动员准备的如何,临战时的应急动员如何,战争进程中的持 续动员如何,对于战争的成败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国防动员的组织水平越高,就 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紧急动员,实行战略展开,以稳定战 局,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掌握战争初期的主动权。国防动员组织得不好,则会 在突发战争面前措手不及,被动挨打,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战局。

第五讲 国防动员_997009677

第五讲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对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动的紧急措施。 一、国防动员概述 (一)国防动员的产生与发展 国防动员与战争紧密相连,是战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因此最早也被称作战争动员。 战争动员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发展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期间。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战争动员进入全面发展期间。尤其是20世纪规规模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战争动员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该时期战争动员的特点: 一是动员的规模空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各国动员的总兵力达到1.1亿人。其中,德国为1700万人,日本近1000万人,苏联1136万人,美国1212.3万人,人力、物力、财力的动员量高于以往任何战争。 二是动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真正将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全部纳入了战争动员范围,将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经济部门进一步纳入了战时轨道,使得整个战争动员体系日趋完备,“综合动员”的性质日益明显。 三是动员呈现出持续性的特点。在整个战争期间连续多批次地实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动员,已成为参战各国的普遍做法。 四是动员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参战国纷纷建立或改组了战争动员机构,对战争动员实施统一的领导,如美国设立了战时资源委员会,法、德等国也分别设立了类似的专门机构。 与此同时,战争动员法规日臻完善。如德国的《战时授权法案》、日本的《国家总动员法》、英国的《紧急全权国防法案》、法国的《总动员法》和苏联的《关于战时状态法令》等,对动员的基本和重大事项都做出了规定。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领导了多次战争动员活动。历次革命战争中,在毛泽东关于动员和武装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针,成功地实施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动员,为壮大人民军队、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功能

第二章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功能 正确认识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功能,对确立相应的动员战略思想,并推动动员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 要弄清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首先要理解战略的相关概念。 战略是什么?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和策略。国家战略是筹划和综合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和精神力量,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富国兴邦,以达到国家战略目标的科学和艺术。国家战略其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兴亡。 有什么样的战略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军事战略。战略思想是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以及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等完整的观点,是在对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和自然条件等客观实际分析估计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制定国防政策、战略方针、建军和作战原则的理论依据。不同的国家、阶级以及它们的战略思想家,都是从其各自国家、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战略思想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国家特征和阶级特征。往往谋求地区、世界霸权的国家,奉行的是先发制人、突然袭击的进攻战略思想。而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国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国防动员是实施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防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国防力量建设与运用,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日本的战略理论家小山内宏在1972年出版的《现代战略论》一书中说,“国防战略”,“以守卫国土为目的”,“以军事力量保卫国家”,“保卫国民”。瑞典的国防战略以防止战争、保存国民为目的。80年代以来,外国和中国广泛使用这一战略概念,有些西方国家使用的“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政策”、“防务政策”等概念,与国防战略概念近似。它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受国家战略的指导和制约,通常由最高国防决策机构制定。美国把国防战略置于国家战略之下、军事战略之上。国防战略主要目的是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及其他可能使用的手段,遏制和抵御外来侵略,确保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国防战略不仅重视运用实战手段打赢战争,而且重视运用威慑手段遏制和防止战争,维护和平。 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是指国防动员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全局上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地位和作用。 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防动员是确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 军事战略,是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军事斗争的目标;二是选择实现军事斗争目标的途径。无论确定军事斗争的目标,还是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都不能不考虑国家动员的基础和能力。 我国无论过去和将来都将一如既往的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作为防御型的军事战略,一般都以打赢可能面临的各种规模、强度不同的反侵略战争为出发点,无论打赢任何规模、强度不同的

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

第三讲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 [活动主题] 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特点; 2.结合历史、语文学科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战例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教案及课件,了解学生的现状,学生阅读相关书籍 [实施过程] 一、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发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制度。其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发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 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西周军制比夏、商有了很大发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春秋战国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是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形成的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国君,在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改革军制,以适应政治、经济变革的顺利实现。如齐国“作内政以寄军令”,郑国“作丘赋”,鲁国“作丘甲”,晋国“作爰田”、“作州兵”。尤其是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建立军功爵制,健全

国防动员对战争胜负的有哪些重大影响

国防动员对战争胜负的有哪些重大影响 战争动员属于战略问题,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论是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无论是常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动员。 一,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巨大,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且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战争动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①动员是确定战略目的的重要依据。确定战略目的,必须考虑国家的动员能力。从而使加强平时的动员准备,开发和积蓄战争潜力,增强战争实力,显得尤为重要;使国家和军队领导机关,了解和掌握动员能力,尤为必要。②动员是国家迅速实现平战转换的根本措施。动员能使军队迅速转为战时体制,实施战略展开,使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迅速转入战时轨道,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使用于战争。③动员是保障战时军需民用的主要手段。动员能重新分配和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民用,既使军事需求得到优先保障,也使民众生活必需品得到基本保障,其重点是保障军队所需要的兵员和扩大军工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 (一)搞好国防动员工作对夺取战略主动权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交战双方而言,谁在战场上争取到战略主动,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而战略主动权的获得,往往与快速动员、快速反应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战争的突发性和速决性显著增大,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先发制人,迫使对方在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力求速战速决。如果一个国家战前准备不是,各个领域动员准备不充分, 在敌人的突袭面前束手无策,国家和军队不能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势必陷于被动状态,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动员是保证国家由平时状态转人战时状态的重要措施。通过动员,使国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转人战时轨道,人力、物力、财力均服从战时需要,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抗击力,制止敌人的突然袭击,逐步创造条件,变被动为主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从1939年“闪击”波兰开始,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七个国家。造成这些国家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国家在战争动员上的严重失误,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波兰,1939年3月就被德军包围,而波兰到8月20日才下达总动员令,战争开始⒋8小时,统帅部便陷于瘫痪,9月底波兰全军瓦解。法国的情况更惨,在德军“闪击”之下,全国不能适时转人战争轨道,兵力不足,生产迟滞,法军一周就被击败。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遭到埃及、叙利亚的突然袭击10分钟以后,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了动员令,48小时动员30万后备兵员,使以军总真力从11万猛增到40多万,很快地扭转了战局。西奈半岛以军的主力沙龙师,就是从预备役动员编成的,战争爆发第二天就开赴运河前线作战,并在反击中率先突过运河西岸,重创埃军。这次战争以色列所以迅速从被动变主动,可以说主要靠的是紧急动员。正如西方评论家所说:“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次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次胜利”。

国防动员知识

国防动员知识 国防动员的基本任务和内容是发展和积蓄国防潜力,形成将这种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机制,一旦国家需要即可快速、高效、安全地由平时向战时体制转化,从而对国家全部力量实行统一领导、球阀控制、调整和分配,以保障国家作战的需要,尽快赢得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德国从1939年“闪击”波兰开始,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七个国家。造成这些国家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国家在战争动员上的严重失误,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波兰,1939年3月就被德军包围,而波兰到8月20曰才下达总动员令,战争开始48小时,统帅部便陷于瘫痪,9月底波全军瓦解。法国的情况更惨,在德军“闪击”之下,全国不能适时转入战争轨道,兵力不足,生产迟滞,法军一周就被击败。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遭到埃及、叙利亚的突然袭击10分钟以后,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了动员令,48小时动员30万后备兵员,使以军总兵力从11万猛增到40多万,很快地扭转了战局。西奈半岛以军的主力沙龙师,就是从预备役动员编成的,战争爆发第二天就开赴运河前线作战,并在反击中率先突过运河西岸,重创埃军。这次战争以色列所以迅速从被动变主动,可以说主要靠的是紧急动员。正如西方评论家所说:“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次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次胜利。” 上述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当遭到突然蝶阀袭击时,往往是在比较被动和仓促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因此,战争动员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搞好国防动员可以提高应付突发战争的能力,掌握战争主动权 现代战争,往往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陆地、空中、海上同时进行,前方后方都是战场。这对于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国家来说,是一场你死我活、存亡攸关的考验。平时动员的准备如何,临战时的应急动员如何,战争进程中的持续动员如何,对于战争的成败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战争动员的组织水平高,就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紧急动员,实行战略展开,以稳定战局,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掌握战争初期的主动权。战争动员组织得不好,则会在突发战争面前措手不及,被动挨打,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战局。 (二)搞好国防动员可以满足战争消耗的需要,为取得战争胜利不断提供有利条件

夏启的战争动员令

夏启的战争动员令 古代文化 1205 1913 夏启的战争动员令 【原文】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②。王曰:“嗟!六事之人(3),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4),怠弃三正⑤。天用剿绝其命(6),今予惟恭行天之罚(7)。 “左不攻于左(8),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9),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10);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11)” 【注释】 ①甘誓是一篇战争动员令,是后人根据传闻写成的。甘是地名,在有扈氏国都的南郊。誓是古时告诫将士的言辞。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继承了帝位。启所确立的新制度,遭到了有扈氏的反对,启便发动了讨伐有扈氏的战争。结果以有扈氏失败、夏启胜利而告终。甘誓就是这次战争前启告诫六军将士的言辞。②六卿:六军的将领。古时天子拥有六军。③六事:六军的将士。 ④威侮:轻慢,轻视。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⑤怠:懈怠。三正:指建于、建丑、建寅,意思是指历法。③ 用:因此。剿:灭绝。(7)恭行:奉行。(8)左:战车左边。古时战车载三人,分左中有,左边的人负责射箭,中间的人驾车,右边的人用矛刺杀。攻;善。(9)御:驾车的人,即处在战车中间位置上的人。(10)赏于祖:古时天子亲征,随军带着祖庙的神主和社神的神主。有功的,就在祖庙神主之前赏赐,惩罚则在社神神主前进行,表示不

敢自己专行。(11)孥:奴,降为奴隶。戮:刑戮,惩罚。 【译文】 即将在甘进行一场大战,于是夏启召集了六军的将领。王说:“啊!六军的将士们,我要向你们宣告:有扈氏违背天意,轻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怠慢甚至抛弃了我们颁布的历法。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现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 “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箭射杀敌人,你们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矛刺杀敌人,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间驾车的兵士如果不懂得驾车的技术,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从命令的人,我就在先祖的神位前行赏;不服从命令的人,我就在社神的神位前惩罚。我将把你们降为奴隶,或者杀掉。” 【读解】 天子率领将士亲自出征,必定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决战,一定要使将士们明白为谁和为什么而战,否则不明不白上战场,多半要吃败仗。主帅是天子,由他来发布战争动员令,既有权威性,又有感召力,还可以证明出征打仗的正义。其中没有豪言壮语和长篇大话,没有一个接一个地表态和表决心,最足以征服人心的理由就是奉行天命,简洁而震撼人心。 也许是社会在不断前进吧,后来的檄讨书越来越长,废话越来越多,理由列出了一大堆却难以震撼人心,成了空洞无物的玩意儿。政治家更能干,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得天昏地暗,实际上连鸡都杀不死。事情常常坏在一张嘴上。 学学夏启是有益的。干脆果断,直来直去,表明了意图,就到战场上见分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摘要】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个四面临海的岛国,却是近现代史上侵略中 国和亚洲最残暴的国家。本文以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为目的,立足史实,以史为证,重点探讨日本1931年到1945年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根本原因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征服满蒙作为日本的既定国策是历史原因,加上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的国际环境,直接原因是日本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现实原因是日本面积狭小,国内资源匮乏,军国主义思想、岛国情结是其思想根源,有利时机是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无暇顾及。 【关键词】侵华战争经济危机绥靖主义军国主义 【目录】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原因: 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三)客观原因: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 (四)直接原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五)现实原因: 日本国内资源匮乏 (六)思想原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 (七)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史、日本侵华史研究也因多方面条件逐渐成熟而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与诸多学术领域一样,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明显深化了与港台学者和国外学者的交流。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告诫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研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追求正义、保障和平,更深刻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扶植汉奸傀儡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制造平顶山惨案等;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选修)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远离中原的汉水流域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 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 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 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 先秦时期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这实质上表明() 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 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 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 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仁宗曾说,天下之事若都由君主决定,有错误都很难更正。不如众人商议,交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据此可推知() A.君主专制下也有理性精神 B.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C.宋代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 D.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转型 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 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 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1754年,乾隆皇帝在改建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时,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达() A.民族主义的思想 B.国家一统的理念 C.民族平等的愿望 D.孝亲敬祖的情感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载:“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加强,以平民为主、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人民主权已成定局。”与此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同时期中国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导,两者的共同点是() A.以规则维护社会的稳定 B.把血缘关系放在了首位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尊重物权人的自由意志 1895年,李鸿章在对当时某国的政体进行评价时说:“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价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时间宪法修正案 1870年第十五条第一款:“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的奴隶身份而否

从甲午战争中日战争动员看日本如何以小博大

从甲午战争中日战争动员看日本如何以小博大 军事要闻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06-21 07:36 我要分享腾讯微博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3418 收藏成功查看我的收藏>>从甲午战争中日战争动员看日本如何以小博大 资料图:甲午战争黄海大战中的日本舰队 甲午战争前二十年间,满清政府先后收复了新疆,解决了伊犁问题,打赢了中法战争,在朝鲜“甲申政变”中也赢得了主动,各地的洋务运动也搞得有声有色,1888年还建成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一切似乎都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能打胜仗,也能搞发展,满清政府好像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无能透顶。 战争爆发的前十年,满清在对日关系中还是十分强势的,这种强势来自实力。清朝的国土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是日本30多倍;人口4亿多,为日本10余倍;清政府年财政收入8000多万两白银,潜在收入3亿多两,日本财政收入7000万两,无潜在财政收入。清朝陆、海军力量也远在日本之上。 但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双方展示出的军事实力却完全不是这样。据有关统计资料,日本在甲午战争前有陆军常备军63000人,预备役230000人,支前民夫15万多人,其中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74艘,总吨位已达72000吨。满清陆军总数应有100余万,但有作战能力的仅有35万,不仅训练水平远逊日军,而且没有后备力量。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总吨位数为41200吨。整个战争中,清政府筹集军费不足3千万两白银。反观日本,整个战争中耗费约8千万两银子,军费预算达到1亿6千万两左右。战争的结局从实力上就能看出高下了。 甲午战争前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日本在战争动员准备中做了什么使得中日力量对比发生了如此剧烈的逆转。 日本进行战争动员的本领学自德国。第二次普法战争中,普鲁士通过全民动员形式进行的总体战完胜法国,日本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战争形态的变化,建立了完善的战争动员制度。早在1870年,日本政府即公布了《征兵条例》。《条例》规定:人民不分阶级,男子身高5尺以上,年龄在20-30岁之间,均有服兵役的义务。日本藉此实行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了完善的后备力量体系。 日本政府还学会了德国人交通动员的本事。日本从1880年开始改善并扩建铁路。甲午战争中,日本国内铁路线已达3200公里,陆海两军征用汽船2.8万吨,而清朝全国保有铁路才300公里。甲午期间,日本后备力量雄厚,集结、输送迅捷。反观清朝,虽有巨大的军力潜力,却难以形成有效的军事实力,缺少现代化的战争动员体制是主要原因。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从教育入手开启民智,国民素质迅速提升。甲午之前,日本政府利用各种渠道和时机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被调动起来。1886年,北洋水师水兵在日本长崎嫖娼滋事,并与日警民互相殴杀数十人,李鸿章以开战相胁,迫使日政府退步。但此事激起日本军民的情绪,日本海军以击沉“定远”、“靖远”二舰为目标,就连日本的儿童也开始玩起捕捉“定远”、“靖远”的游戏。资料显示,甲午战争中日本娼妓捐献的银钱已相当于清政府户部答应为清军提供的军费。而清朝自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之后成惊弓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37.7.7-1938.10广州武汉失守。以军事进攻为主,日军占领平、津之后,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集中约二百万军队的兵力,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三路进兵,妄图在三个月之内以武力灭亡全中国。(图:抗战前夕1937) 二、第二阶段: 1938.10-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日本帝国主义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侵略战争之后,速战速决"以武力占领全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了。于是了改变战略方针,停止了向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实施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将其军事打击的重点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的"扫荡"以确保其占领区。 日本内阁38年11月.30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了"调整日华新关系的方针",大本营颁发了《大陆命令第241号》。在对中国政、军两个方面作出新的方针与

决定。 政治:提出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其核心内容是"日、满、华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三项原则。 军事:决定了"确保占领地区,促使安定,以坚强的长期围攻的阵势,努力扑灭抗日的残余势力"的方针。 12月22日,近卫第三次发表声明(1.16,11.3)提出要求中国政府投降的"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响应,公开叛国投敌。(图:南京伪政府成立仪式;图:汪精卫夫妇的石像)

三、第三阶段: 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底战争相持阶段的中期。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12月9日国民党对日正式宣战。于是,中日战争进行四年以后,具有讽刺意味地终于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日本加紧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和对沦陷区的掠夺。(图:日本侵占区1937至1943) 四、第四阶段: 1944年初到1945年8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和最后战略退却阶段。 日军大本营1944年1月24日发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命令,因为:打通华北到武汉地区的联络路线,便于华北、华中兵力的机动,防止美空军利用桂林,柳州基地攻击日本本土,决定打通从北平到广州和南宁的交通线,因此发动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 为实施此次作战,日在国内再次动员,编成14个步兵旅团7个相当于步兵连队的野战补充队,补充侵华派遣军,从东北抽调第27师团进入华北归12军指挥,此外还抽调部分空、炮、工、通讯兵、铁道等特种部队参战。为掩盖此次作战的企图和目的,日进行了各种伪装,扬言要在中国训练后调往南洋作战。在作好充分准备后4月下旬。首先开始了打通平汉路的作战。

战斗动员令激励人心

战斗动员令激励人心 成功的战斗动员,能够鼓舞士气,感召军心,坚定战斗意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战斗动员令的写作要则和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战斗动员令的写作要则 战斗动员,是保证战斗胜利的一种思想发动。成功的战斗动员,能够鼓舞士气,感召军心,坚定战斗意志,增强必胜信念,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因此,了解和掌握战斗动员的主要形式——战斗动员令的写作要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内容和表述要领 战斗动员令是我军统一规范的战斗文书,就其内容来说一般包括:敌军态势和企图;上级决心意图和部队任务;完成作战任务的意义;完成任务的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对各类人员的不同要求;完成任务的战斗口号等等。从上篇例文来看,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作战的目的和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常常从敌军的作战企图、战场态势、我军的部署决心说起,顺势引出本部队担负的作战任务。由于把战斗任务置于一定的战役战术背景,就能深刻地阐明完成战斗任务的重要意义。比如,上文开门见山地写出敌军之态势和企图,使广大指战员对敌情胸中有数,这样就能避免当糊涂兵,打糊涂仗。接着简明扼要地讲明了上级的歼敌决心和本部队要执行的战斗任务。由于从全局出发,讲清了上级的作战意图,能使指战员对本部队所要完成的战斗任务的重要意义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最后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完成战斗任务的决心。 (二)分析完成战斗任务的有利条件,坚定作战胜利的信念。信念是构成战斗士气的认识基础和意志基础。只有坚信能够胜利,才能形成积极作战的心理状态,产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去为夺取胜利而浴血奋战。因此,实事求是地分析完成作战任务的各种有利条件,是为了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如上文第二自然段,首先从战争的性质上肯定我们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必将得道多助;继之以集团军的光荣历史、战斗英雄的模范事迹鼓舞士气;最后从力量对比、作战能力、天时地利等诸多因素对我军进行有利的客观分析,以振奋军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