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测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根据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且又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机制。

15与企业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不同,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成交易。

企业有时可以依靠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配置资源,将原木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

而选择用市场方式还是企业方式进行资源配置的关键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大小。

企业通过内化的市场交易来减少交易费用。

随着企业的扩大,管理费用随之扩大,当两者相抵时,企业停止增长。

企业规模的极限限定了单个企业规模的有限性。

因此,面对市场需求的复杂多变,单个企业无能为力,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许多单个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交易费用,而且协同的管理费用相对于单个企业的管理费用为低。

这样参与联盟的个业都能获得较同行业同类个业自主生产更大的利润,因此,个业愿意参与协同工作,服从核心企业的任务分配与调控,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创意产业演化过程中,企业与个业之间是一种动态的联盟,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行为动机。

为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创意产业内的成员企业加强彼此合作,优化白身所在的协同绩效,往往会通过签订有效的契约来激励彼此之间达成更为密切的合作,避免成员企业的投机行为,节省交易成本。

运用交易成木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创意产业的演化。

创意产业演化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亨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信息共享是实现创意产业演化的基础。

创意产业演化中的每个节点企业都需要作出各种决策,这些决策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创意产业演化中节点企业的生产运作相互依赖。

获得的信息的多少和质量与决策质量密切相关。

因此,创意产业演化中信息的共享对创意产业演化中每一个节点企业的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很多战略都涉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亨。

同样信息共享在给创意户业演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创意户业成员企业的风险。

中国制度性交易成本测算及其区域差异比较

中国制度性交易成本测算及其区域差异比较

中国制度性交易成本测算及其区域差异比较作者:卢现祥朱迪来源:《江汉论坛》2019年第10期摘要:制度性交易成本不仅是理解中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线索,也是反映地区间企业税费负担、进入管制水平等制度差异的重要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综合来测算中国31个省份制度性交易成本指数,发现指数从1997年的8.41%逐年降低到2014年的7.9%,降低幅度比例达到5.1%,而17年间东、中、东北和西部制度性交易成本指数分别是7.55、8.41、8.45、8.63,下降幅度分别为0.72%、0.5%、0.21%、0.15%。

这意味着市场化程度高、营商环境好的地区就是制度性成本指数低的地区,制度性交易成本与市场化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近年来我国制度性交易成本虽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还不够大,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依靠自身难以降低的成本,需要依靠簡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等环节实现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从而帮助企业切实提高获得感。

关键词:制度性交易成本;市场化程度;区域间差异;资源配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转型经济研究”(项目编号:412/31510000048)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10-0031-10一、引言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针对中国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高企、税负偏重、内需基础弱化等问题,2015年底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自此,如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手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急问题。

这个问题数次被中央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均明确指出我国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引领,通过“放管”服等一系列改革,压缩各类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实现3年内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

农村产权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重新认识交易费用的测度问题

农村产权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重新认识交易费用的测度问题

当时的副队长严宏昌走访农户 , 了解社 员的想法 , 并召集小岗队的全体社 员召开秘
密会议 ,会上全村村 民一致 同意实行 “ 单
干” ,并通过了三条规定 :瞒上不瞒下 ,不 许任何人向外透露;交粮油时, 该是国家的
按 时交 给 国 家 ,该 是 集体 的按 时 留给 集 体 , 不 准 任何 人 到 时 装孬 、拖 5年 粮食产量 的总和 。油料总产 9
35 1 2万斤 ,是过去 2 0年产量 的总和。农
副业总收入 4 7 元 , 均收入 4 0 元。 1万 人 0多 小 岗村 一 年 之 内人 均 收入 由 1 7 9 8年 的 3 0 元 上 升 到 4 0元 。这 些都 充分 证 明 了 小 岗 0 村 制 度 变 迁 的成 功 。
了更好地解释说 明制度成本 ,以小 岗村 制
度 变 迁 案 例 来 说 明。
要 了解一项制度 变迁 的过 程 ,首先一 定要从该地 区的历史说起: 岗地处偏僻 , 小
交 通 不 便 ,是 凤 阳县 最 穷 的地 区 之 一 。 土
改后 , 岗村有 3 户 , 3 人 , 0 小 1 16 3 头牲畜 , 耕地 1 0 0亩。全年 正常年景粮食 总产在 0 11 8 9万斤。这是小 岗村 的一段黄金 岁月。
面产生 了一些相 互矛盾的结论。皮星等人 从 比较制度视 角出发 , 出制度变迁困难 , 提 主要 是 因为制度 变迁成本 承担分 布不均 , 即制度 变迁 的巨大交易费用往往 由少数改 革创新者个体 承担 ,而制度变迁成功的收 益 由多数个体 享有 ,从而导致多数个体选 择观望 ,抑制了制度变迁的 内在动力。那 么在制度 变迁 的过 程 中,能否较好地测度 交 易费用 ,从 而有效地 推进制度变迁呢?

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一个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一个文献综述
( 西财 经大学 经 济学 院 ,江 西 南昌 3 0 1 ) 江 3 0 3
【 要】传 统 贸 易理 论 所讨 论 的 形成 比较 优 势 的 成 本 ,主要 为 生 产 成 本 。但 是 ,在 现 实国 际 贸 易活 动 中 , 交 易 摘 成 本 在 塑造 一 国 比较 优 势 时也 发 挥 着 重要 作 用 。通 过 回顾 国际 贸 易 中的 交 易 成本 及 其 与 生产 成 本 和 贸 易成 本 的 关 系、 国 际 贸 易 中 的 交 易成 本 的影 响 因 素及 其 度 量 、 引入 交 易 成本 分析 的 国 际 贸 易 变化 之 相 关 文献 ,指 出 :现 有 文 献 未 严格 区 分 “ 易成 本 ” 和 “交 易成本 ” 贸 ,迄 今 为 止 新 制度 经 济 学 中对 交 易 成本 的测 度 与 贸 易理 论 中基 于
21 0 0年 7月 第3 2卷 第 7期
当 代 经 济 管 理
C0 N TEM PO R Y ECO N O M Y & M AN AGEM EN T AR
J . 1 u1 20 0
VO . 2 NO. I 3 7
国际贸易 中的交易成本 : 一个文献综述
杨青龙


引 言
现实 中 的 国际 贸 易活 动 往 往 受 到机 会 主义 行
贸 易 中 的 交 易 成 本 逐 步 为 人 们 所 重 视 。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认 为 , 交 易 的 本 质 乃 产 权 的 交 易 ,而 “ 权 产
为 倾 向的 干扰 ,国际贸 易 中的交 易成 本 是重 要 的 。 比如 ,在宏 观 层 面 ,美 国一 方 面宣 扬 自由 贸易 政 策 ,力 方面在 保护主 国在 贸 图在 全球 义大 易政 全 金 旗 策 球 范 围 内推 融 危 机袭 来 ,对 其诸 多 上 “ 尔反 出 行 时 产 尔 贸 易 自 由化 ,美 国又举 业 实 施 贸易 ” 的做 法表 ,但 另 一 起 了 贸 易 保 护 。美 明在 国际

供应链交易成本的核算方法选择与路径设计研究

供应链交易成本的核算方法选择与路径设计研究
许 淑君 、 马士 华 等认 为交 易 成本 的产 生伴 随着供 应链 应 商 的数 日和建 立 与 供应 商 长期 的联 系
整个流 程 的每 个环 节 .它 既是 供 应链 管 理 效率 的 反映 . 又
针 对交 易 成 本 的研 究 虽然 不 少 . 是很 少 有学 者提 出 但
应链 成本 中不 可缺 少 的一部 分 , 与企 业 内部 的制 造成 本有
决 定着 供应链 竞 争优 势 的确立 。 这点 在供 应 链企 业 间 的信 核算 供 应链 企 业 间交 易成 本 的具 体方 法 交 易成本 作为供
息 流 中集 中体现 。 由于 单个 企 业拥 有 的资 源有 限 . 利 用 其
外 部 资 源 的 行 为 必 然 导 致 大 量 的 交 易 成 本 发 生 . 括 发 现 包
核算 通过选择单条和多条供应链作为研究对 象的差异及其理论意义, 对比直接 法和间接法的应用要求, 着重设计可以 定量研 究的调查法工作路径。最终得 出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 , 定性与定量 紧密配合 才是供应链 交易成本核 算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 供应链; 交易成本; 核算方法
创 造 利益 的倾 向 . 即使 利 益 的 获得 是 建立 在 损害 他人权 益 的基 础 上 . 应链 中 的企 业 从 根 本 上 是 合 作关 系 , 是 绝 供 但 本 文试 图 以经 济 学 中交 易成 本 的 理论 为 基础 . 为供 应 当 链 中的交 易成 本核 算 方法 提 出 分析 框架 和 解 决路 径 . 过 对 无 法排 除在 个别 情 形 下 自利 行为 的发 生 : A 企业 的某 通


引 言
对 比不 同方法 达 到 的 核算 效 果 揭 示 交 易 成 本 与 企业 联 合

交易成本测度研究综述

交易成本测度研究综述
a n d F a r i n a( 1 9 9 9) , V a n D a l e n a n d V a n
Z u c c h i ( 2 0 0 1) 和钟 富国 ( 2 0 0 3)的研
究 ,他们通过 因素分析法来分析交 易效率 对经济增长 的影 响。国内研究可见 于赵红 军、 尹伯成 、 孙楚仁 ( 2 0 0 6) 对中国 1 9 9 7 — 2 0 0 2 年问的交易效率与城市化 、 工业化 的 影 响。类似 于钟 富国 ( 2 0 0 3) 的做法 ,赵 红军 等 ( 2 0 0 6) 也将 交易效 率分为政府 、
内容 摘 要 :对 交 易成 本 的测 度和 实证研
代 变量及其数据来源。 这种将生产部 门和交易部 门 ( 经营管
理部 门 ) 相分离的做法降低 了测度 的难度 , 但是 以人 力资本价格总额来量化交易成本
仍然是 片面 的,它忽略 了部 门之间人力资 源 或物质资本转移时产生的交易成本的大 小以及 其他 的无形 因素 ,也是诺斯所说的 非市场交易成本 的部分 。同时这种测度和 比较往往忽略 了制度建立的初始成本 。
测度 的主要代理 变量仍然参考 Wa l l i s a n d No r t h( 1 9 8 6) 的方法 , 将交易部 门的员工 数 和工 资水平作 为计算交易成本的主要替
交 易 成 本 测 度 研 究 综 述
■ 孙 瑜 ( 南京师范 大学商学院 南京 2 1 0 0 4 6)
通信基础设施 和教育三个层面 ,并进一步
将其 细分 为 1 1 个具体 指标:减少对农民税 费 负担 、企业干预 、商品市场 的地 方性保 护 ;银行业 的竞争性 、劳动力流动性 、对 生产者权益的保护 、对 知识 产权的保护 ; 万人 民用、私人 、运输汽车数 、人均道路

交易成本及费用案例分析

交易成本及费用案例分析

管理经济学案例讨论一浅谈交易费用2016级2班第5组林燕清(17920151151596)林少俊(17920161150758)彭雯(17920161150812)王依珊(17920161150859)温泉(17920161150868)张潇(17920161150959)目录一、不同经济学派理论与交易费用的阐述 (3)(一)新古典经济学 (3)(二)新制度经济学 (3)二、产生交易成本(费用)的原因 (4)(一)交易的三项特征 (4)(二)交易成本(费用)的定义 (5)1、交易费用的分类 (5)三、新古典范式的交易费用模型 (7)(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小麦交易模型—作为活动的交易 (7)(二)生产企业内总产出Vs净产出曲线模型 (8)四、参考文献 (9)一、不同经济学派理论与交易费用的阐述(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基于标准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完全市场合约、完全理性人等假设基础之上。

完全竞争市场模型,需满足四个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厂商生产的产品完全无差别;(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4)信息是完全而充分的。

完全竞争模型是理论上的理想假设和参照系,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实。

因此,传统的古典交易模型假定零交易费用,并且完全理性。

而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无法达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理想状态,信息并不对称且存在很大程度上不确定性。

合同签订前交易对手的匹配、合同签订过程中的讨价还价以及合同签订后监督、贯彻合同履行并避免违约风险,这一系列过程付出了交易成本,形成了正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产生,彻底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想状态。

1970年Foley将交易费用纳入古典模型,一些文献也尝试引入交易费用对新古典经济学或新古典企业理论进行简单拓展。

(二)新制度经济学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一、概念理论建构于概念之上。

对于交易费用为何,学界众说纷纭。

交易成本为英文“transaction cost”汉译,亦有学者将之译为“交易费用”。

一般认为,交易成本这一概念首先由科斯于《企业的性质》中提出。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企业何以存在”这一核心议题。

科斯[①]认为,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有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共同决定。

前者主要为“使用价格价值的成本”。

在这篇文章中,科斯并未对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作出清晰界定,而是采用列举法,认为交易费用包含了“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以及由于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所导致的成本等”。

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科斯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引起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交易成本的内涵得到拓展,其外延也进一步被细化。

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分为合同签订前和合同签订后,前者而包括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谈判和确保合同履行所付出的成本;后者则包括了不适应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建立及运转成本和保证成本等。

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客观原因则包括了交易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维度:交易发生的频率、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和资产专用性条件[②][③]。

张五常在《新玻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制度与交易费用”条目中将交易费用定义为“那些在鲁宾逊·克鲁梭(一人世界的) 经济中不能想象的一切成本, 在一人世界里,没有产权,也没有交易,没有任何形式的经济组织”。

从数学角度,汪丁丁[④]将交易费用定义为给定的不完备的知识集合上对可供选择的制度做选择的机会成本。

综合来看,交易费用有别于生产费用。

生产费用可以认为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必然要支付消耗的生产资料并支付劳工的劳动报酬的总。

交易费用则是交换过程中的讨价还价、签订合约、监督合约履行产生的费用。

二、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围绕核心概念“交易成本”展开。

交易成本理论以交易为分析单位,是研究经济组织的比较制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易成本测度研究综述引言不同数量的交易成本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即它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市场形成和有效运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量化交易成本对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交易成本深入分析的过程是对各行业和经济整体运行态势的“定制”说明的发展,它使得经济学的研究以一种更实际的方式与现实相结合。

交易成本本身是一个开放概念,不同角度的分析各有偏颇,对其进行量化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选择合宜的定义及有效的变量对其进行描述。

这可能会产生选定的理论变量与使用定义之间的偏离,实际使用的数据与替代变量之间的偏离,影响了测度结果的有效性和解释能力。

本文将从交易成本的直接测度、交易成本经济学框架下交易成本对个人决策和企业决策的影响、公共政策中的交易成本这三个方面展开文献梳理和展望。

交易成本的直接测度(一)交易成本的宏观经济学测度理想情况下要对交易成本进行精确测度,就需要对每项市场交易进行逐一检验并对各种相关成本进行分离,但这种做法显然不具备可行性。

因此,Wallis and North(1986)在其对美国经济1870-1970年间交易成本测度的开创性研究中,采取将市场交易进行逐步分解的方式,直至获得他们认为是交易成本的部分。

他们首先将市场交易活动从各种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并根据是否参与市场交换划分为交易部门和非交易部门,同时进一步区分了转换费用和交易费用。

虽然他们是按照传统的经济学做法考虑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但在实际测度中仅用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来最终表示交易成本的量,即以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中提供交易性服务的员工工资额作为交易成本的量,并通过GNP的调整来进行纵向比较。

对每一笔市场交易进行成本分离和测度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而对整体市场交易部门的规模进行估算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法。

他们的结论显示在这100年间,美国的交易成本/GNP增长了将近一倍,交易部门的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扩大。

沿着Wallis and North(1986)的思路,Dollery and Leong(1998),Ghertman (1998),Dagnino-Pastore and Farina (1999),Van Dalen and Van Vuuren(2005),缪仁炳、陈志昂(2002)对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阿根廷、荷兰、中国等国的交易成本进行了测度,及卢现祥、李小平(2008)从三大产业角度的测度,笪凤媛、张卫东(2009a)对中国非市场交易费用变化的估算,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除了对宏观层面上的此类交易成本的测度,学者们还对行业层次的交易成本进行了研究。

如Merkert(2010)进一步结合Dietrich(2003)对企业员工成本生产和交易因素的分类,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top-down approach)对英国的铁路运输企业中的交易成本进行估算;Merkert and Cowie(2012)运用Merkert(2012)相似的方法,又对英国铁路、公交以及航空公司的交易部门的交易成本进行了测算并进行了行业内的横向比较。

对交易成本测度的主要代理变量仍然参考Wallis and North(1986)的方法,将交易部门的员工数和工资水平作为计算交易成本的主要替代变量及其数据来源。

这种将生产部门和交易部门(经营管理部门)相分离的做法降低了测度的难度,但是以人力资本价格总额来量化交易成本仍然是片面的,它忽略了部门之间人力资源或物质资本转移时产生的交易成本的大小以及其他的无形因素,也是诺斯所说的非市场交易成本的部分。

同时这种测度和比较往往忽略了制度建立的初始成本。

(二)交易成本的逆向测度杨小凯(1988)认为在消费者支出1单位货币时他所获得的只有k单位产品,剩余的(1-k)单位即为交易成本,而其所获得的k单位产品就为交易效率。

对交易效率进行测度所获得的就是对交易成本的逆向测度结果(杨小凯的定义继承自萨缪尔森的“冰山交易技术”)。

它与上文所述Wallis and North(1986)的定义差别在于对运输成本的处理,杨小凯将运输成本纳入交易成本的定义中,认为其应当属于外生交易成本,而将交易成本归为内生交易成本。

对交易效率的测度可见于Eigen-Zucchi(2001)和钟富国(2003)的研究,他们通过因素分析法来分析交易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内研究可见于赵红军、尹伯成、孙楚仁(2006)对中国1997-2002年间的交易效率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

类似于钟富国(2003)的做法,赵红军等(2006)也将交易效率分为政府、通信基础设施和教育三个层面,并进一步将其细分为11个具体指标:减少对农民税费负担、企业干预、商品市场的地方性保护;银行业的竞争性、劳动力流动性、对生产者权益的保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万人民用、私人、运输汽车数、人均道路铺装面积、人均交通、通信消费额;万人中、高等学校毕业生数。

其1997-2002年的跨省数据核算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干预型工业化政策与交易效率密切相关,同时交易效率的提高对城市化贡献比较明显。

这与杨小凯(1993)的结论基本一致。

将交易成本转化为交易效率的概念虽然在实际测度上降低了难度,不需要考虑测度中的时间问题,同时对交易成本的构成和细化方面取得了更为深入的进展,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并没有考虑构成交易效率(交易成本)本身的因素,更确切地说是测度了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

交易成本经济学框架下的测度在交易成本经济学(TCE)的框架下,威廉姆森及后来的研究者致力于该理论的量化研究,即将交易成本与交易的可观测属性联系起来。

该框架下的研究是围绕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这三个基本假设发展起来的,用以检视现有的组织或政策的交易费用数量及其影响。

大量的实证文献对市场交易者面临的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为证明交易成本命题的正确性提供了相关证据。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城市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在此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农村和农业生产地区。

因此该框架不仅局限于对企业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对落后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市场进入决策的研究,归结起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文献梳理,个人决策(市场进入及方式)和企业决策(企业边界和纵向一体化)。

(一)个人决策在交易成本经济学框架下对个人决策的分析主要应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农生产者销售方式的选择。

Williamson(1985);Bardhan(1989);de Janvry,Fafchamps and Sadoulet(1991),Hoff,Braverman and Stiglitz(1995),Jaffee(1995)等普遍认同当交易成本对市场参与有显著的负效用时,集体营销等新的组织和制度的出现可以有效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

同时实证研究为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Ferto and Szabo(2002)对匈牙利水果和蔬菜部门农户的销售渠道影响因素的研究,Alene et al.(2008)对肯尼亚玉米种植农户的研究等。

由于不同类别的农产品保存期限的差异,对于需要立刻进入市场流向消费者的产品(如乳制品)和有一定保存期限的农产品(如肉制品),交易成本对其销售渠道和市场进入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

下面以Staal,Delgado and Nicholson(1997)和Key,Sadoulet and De Janvry(2000)为例,以区分交易成本在实际测度中变量使用和测度方式的差别。

Staal,Delgado and Nicholson(1997)对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奶业合作的案例研究证实了集体行动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其中政府对这种不完善市场的介入和支持起着重要作用。

de Janvry et al.(1991)提出了一个市场缺失的农业家庭模型,Key,Sadoulet and De Janvry(2000)对其进行了扩展,建立了存在交易成本的供给反应模型,并利用墨西哥玉米生产者的数据对比例交易成本(PTC)和固定交易成本(FTC)进行了测度。

Renkow,Hallstrom and Karanja (2004)根据上述的研究,对固定交易成本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市场距离和运输工具与FTC的规模存在弱正相关关系,即经济的封闭程度高的经济中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家庭财富与交易成本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在TCE框架下分析交易成本对小农生产者的影响往往是采用离散分析。

笔者在梳理文献时也发现,尽管农业生产中不同类别的农产品由于各自的特性在生产者决策中也存在差异,但是研究者还是将一些共同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如市场距离、运输成本及获取市场信息的难易程度(Behner and Bitsch,1995;Hobbs,1996,1997;Poole et al.,1998;De Bruyn et al.,2001;Bruyn et al.,2001;Boger,2001;Ferto and Szabo,2002;Maltsoglou and Tanyeri-Abur,2005;王祖辉等,2008;蔡荣等,2011;宋金田等,2011),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Hobb,1996;Boger,2001;Ferto and Szabo,2002;Maltsoglou and Tanyeri-Abur,2005;Alene et al.,2008;屈小博等,2007;黄祖辉,2008;应瑞瑶等,2009;姚文,2011;蔡荣等,2011;宋金田等,2011)。

这些基本因素来源于对交易成本的细分,并且在实际应用中都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

(二)企业决策交易成本与企业决策的相关性研究最早来源于科斯1937年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随后经历了Coase(1960)和Arrow(1969)对该理论的发展,在Williamson(1975;1979;1985)整合性的研究中形成了交易成本经济学这个分析框架,对契约和组织及其与市场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要实证研究文献收录于马斯腾的《契约与组织案例研究》,涵盖了新世纪之前对企业本身性质和内部组织规律的研究,即“企业理论”。

纵观早期的主要文献,制造业,特别是汽车生产企业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通常用1-2家生产企业多项交易的数据或多家企业同一项交易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如Monteverde and Teece (1982a)以GM和Ford两大汽车制造商1976年的部件生产为例的研究等。

马斯腾在其导论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始围绕交易成本展开关注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和交易两者间的一致性,而这种展开方式是基于威廉姆森(1975;1985)关于交易成本两大来源的假定,即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