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
农田的水利与灌溉

农田的水利与灌溉水利和灌溉是农田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水利和灌溉管理,可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围绕农田的水利与灌溉展开探讨,从水利设施建设、灌溉制度和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水利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基础。
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水源的引导、水渠的铺设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首先,需要合理引导水源。
充分利用自然水源,比如河流、湖泊和雨水等,将水源引入农田。
同时,在干旱地区,可以考虑建设蓄水池或水库,储备水源用于灌溉。
其次,要进行水渠的铺设。
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通过挖掘、修筑或疏浚水渠,将水引到作物的根部。
水渠的大小和形状应根据不同的农田情况进行合理设计,以确保水流的顺畅和均匀分布。
最后,要建设排水系统。
在确保农田充分灌溉后,要保证农田排水畅通,防止水浸泡作物的根部。
可以通过建设排水沟、排水沟和排水泵等设施,保持农田排水的稳定和顺畅。
二、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指根据农田的实际需求和水资源供应情况,合理安排水源的供应和农田灌溉的时间和方法。
在灌溉制度中,首先要根据农田作物的水分需求和生长发育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灌溉时间和方法。
旱季和干旱地区,需要增加灌溉次数和增加灌溉量。
同样,水稻等水田作物需要大量的灌溉水,而干旱地区的果树作物需要少量的灌溉水。
其次,要合理安排水源的供应。
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和降雨情况,合理安排水源供应的周期和周期。
在水资源丰富的季节,可以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和水量。
在水资源紧张的季节,应加强水源供应,确保农田灌溉的需要。
三、管理措施管理措施是农田水利和灌溉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果和农田灌溉的质量。
首先,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
定期检查水渠和排水系统的状况,及时清理和修复漏水或堵塞问题,确保农田灌溉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科学管理农田的灌溉。
根据农田的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水量和灌溉方式。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制度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制度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制度一、制定背景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灌溉则是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核心。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制定一套完善的灌溉制度势在必行。
二、制定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管理,确保灌溉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管理。
四、主要内容1. 灌区划分及管理(1)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需求划分合理的灌区,每个灌区设立一个负责人,并明确其职责和权力;(2)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规定每个灌区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设立专门的经费用于维护和改善该灌区内各项设施;(3)对于不同类型土地和作物,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管控。
对于特殊作物如果树等,实行滴灌或喷淋等精细化灌溉方式。
2. 灌溉设施建设与维护(1)在灌区内建立完善的灌溉设施,包括水库、水渠、水泵等,确保供水充足;(2)定期检查各项设施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确保设施正常运转;(3)加强对于各项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3. 灌溉管理制度(1)建立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2)根据不同作物需求和生长阶段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灌溉方案;(3)在每个生长季节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对于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
4. 灌溉技术培训(1)加强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对于灌溉管理的认识和能力;(2)开展技术交流活动,推广新型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
五、实施步骤1. 制定本制度并公布实施。
2.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于灌溉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 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更多的经费用于灌溉设施建设和改善。
4. 加强对于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其对于灌溉管理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5. 定期对本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六、责任分工1. 灌区负责人:负责本灌区内的灌溉管理工作,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情况。
2. 管理机构:负责本灌区内各项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全面]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7d9e54aa7c1cfad6195fa7d6.png)
3、有效降水量P0
(1)设计降水量 对当地多年降水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按25%、
50%、75%的降水保证率(指多年期间降水量能够 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与"灌溉设计保证率"类似) 选定三个降水典型年,根据典型年中的降水量、 降水分布情况,设计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降水量 及其出现的时间。
3、有效降水量P0
m
Wmax
Wmin
667
H
(
' m
ax
' m
in
)
(三)水量平衡法资料的确定
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 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一般可取为作物的主要根系活动层,需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确定。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阶 段、土壤性质以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有关。对 某一特定作物其深度随作物的生长而增加。
现蕾期 开花结铃期 吐絮期 0.4~0.6m 0.6~0.8m 0.6~0.8m
拔节期 孕穗期 抽穗期 灌浆期 0.4~0.5m 0.5~0.6m 0.6~0.8m 0.8m
2、土壤适宜含水量及上、下限的确定
土壤适宜含水量: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含水量,介于
θmax与θmin之间。
冬小麦、棉花和玉米各生育阶段要求的土壤适宜含水量
以作物需水规律和气象条件(特别是降 水)等作为主要依据,从当地具体条件出 发,针对不同水文年份,拟定湿润年(频 率为25%)、一般年(频率为50%)和中等 干旱年(频率为75%)及特旱年(频率为 95%)四种类型的灌溉制度。
(二)研究灌溉制度的意义 1)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是已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 水的重要依据。
'
(四)旱作物播前的灌水定额(M1)的确定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制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重要性1、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着浪费水资源的问题,例如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
2、减少水资源浪费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现在我国仍存在着农田灌溉效率低的现象,例如农业用水浪费、农田水源破坏等问题,通过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保护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存在着对水资源、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制度,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1、现状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地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广了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然而,受地区发展水平不均、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
2、存在问题(1)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技术相对滞后,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2)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一些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灵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3)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够有力,导致节水灌溉技术难以推广。
三、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1、发展方向(1)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加强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

水的重要依据。
2 )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
和品质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三)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 积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 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应 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m hmax hmin
水稻生育期内任一时段 农田水分变化图解法
(一)农田水量平衡方程
旱作物的生育期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根系层)H内 的水量平衡可表示为: W W W P K M ET
t 0 r 0
K=kt,k为t时段内平均每
昼夜地下水补给量 (mm 或
m3/hm2);ET=et,e为t时段 内平均每昼夜的作物田间
本田灌溉
生育期内灌溉
1、泡田定额 M1 M1 = (h0 + s1 + e1 t1 -P1) =0.667(h0 + s1 + e1t1-P1) (mm) (m3/亩)
M1 : 泡 田 定 额 ; h0 : 插 秧 时 田 面 所 需 水 层 深 度 (mm);s1:泡田期的渗漏量,即开始泡田到插秧 期间的总渗漏量(mm);e1:泡田期水田田面平均蒸 发强度(mm/d),可用水面蒸发强度代替; t1:泡田 期日数(d); P1:泡田期内的降雨量。
W0 Wmin t ek
m Wmax Wmin 667nH(max min )
' ' m Wmax Wmin 667H (max min )
(三)水量平衡法资料的确定
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 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农田水利学第二章 灌水方法(喷滴灌)

• 5.促进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水量的去向:
–(1)储存于计划湿润层V1 –(2)深层渗漏V2 –(3)蒸发漂移V3 –(4)地表径流V4
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
1.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率Ea
–储存于计划湿润层中的水量占实际灌水量的 比值。 –要求Ea大于0.85 • 超量灌溉; • 渗漏过多; • 漂移、蒸发过大。 –田间水利用系数ᵑ田
二、喷灌分类
• 1.固定式喷灌系统 – 除喷头外,其他部分在整个灌溉季节固定不动 – 干管、支管多为地埋式管道 • 2.移动喷灌 – 系统各部分可以移动 – 设备利用率高,成本低。 • 3.半固定式喷灌 – 动力、水泵和干管固定,支管和喷头移动。
三、喷头与管道
• 1、喷头种类
–按压力分类:高压喷头、低压喷头、中压喷 头 –按结构分类:旋转式、固定式、喷管带
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
5、细流沟灌
• 较小的入沟流量;
– 0.5-1.0L/s
• 沟内水深较小;
• 水流推进到沟道末端被完全入渗。
– 与流量配合,被全部消耗与推进长度上。 – 选择适合的长度,使得灌溉均匀度满足要求。
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
6、隔沟交替灌溉(分根交替灌溉)
• 原理: – 胁迫根系发出的化学信号,调节地上部分气 孔和耗水过程
• B*L*m=q*B*t,即t=L*m/q
• 此时的灌水m一般大于计算出的灌水定额?
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
(1)当m和L一定时(已成灌区)
• 选择合适的q,使灌水均匀度最大。 – 模拟水流推进和消退曲线,使二者尽可能平行。 – q不能引起冲刷。 – 若渠道流量过小,可减小畦田宽度,或者实行轮灌。 • 改水成数
农田水利学—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1 作物需水量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
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2、存在需水临界期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水稻孕穗至开花期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小麦拨节至灌浆期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2、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农田水利学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及作物灌溉制度1

一、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 2.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3)土壤因素
①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土壤因素主要有质地、颜色、
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砂土持水力弱,
蒸发较快,因此,在砂土上的作物需水量就大。
②土壤颜色而言,黑褐色土壤吸热较多,其
蒸发较大,而颜色较浅的黄白色土壤反射较 强,相对蒸发较少。
一、灌溉制度的内涵及确定方法
(二)研究灌溉制度的意义 1)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是已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
水的重要依据。
2)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
和品质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三)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 积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 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应 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③土壤含水量较高时,蒸发强烈,作物需水
量较大;相反,土壤含水量较低时,作物需 水量较少。
一、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 2.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4)农业技术 农业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 度。粗放的农业栽培技术,可导致土壤水分的无 效消耗。灌水后适时耕耙保墒、中耕松土,将使 土壤表面形成一个疏松层,这样可减少水量的消 耗。
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需 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
潜在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
称实际蒸散量。常以 m3 亩-1 或 mm 水层表
示。
生态需水量应该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 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而并不是指单单的 生物体的需水量或者耗水量.
作物需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 蒸发量之和,即所谓的“蒸发蒸腾量” , 气象学、水文学和地理学中称为“蒸散量” 或“农田总蒸发量”,国内也有人称之为 “腾发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水文
年份,仔细调查这些年份不同生育期的作
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
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并由此确定
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灌溉试验站 已进行了多年灌溉试验工作,积累了一 大批相关的试验观测资料,这些资料为 制定灌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指标制定
作物对水分的生理反应可从多方面反映
出来,利用作物各种水分生理特征和变化规 律作为灌溉的指标,能更合理地保证作物的 正常生长发育和它对水分的需要。
4)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 化(水田)或土壤水分变化(旱田)为依 据,从对作物充分供水的观点出发,要求 土壤含水量降至下限时则应进行灌水,以 保证作物充分供水。
需水量(mm或m3/ hm2)
(二)原理
为了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土壤计划湿 润层内的土壤含水量(或储水量)必须经常保持 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通常要求不小于最小允许
含水量θmin(或最小允许储水量Wmin)和不大于最
大允许含水量θmax(或最大允许储水量Wmax)。
当计划湿润层内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或储 水量)降低到或接近于最小允许值( θmin 或
5、计划土壤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可利用水量 作物生育期内计划湿润层的深度是不断变化 的。若计算时段内计划湿润层深度无变化,则WT
项可设定为零;若时段内计划湿润层变化较大,
由于计划湿润层的增加,将增加部分有效水量, 此时,WT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 WT 667(h2 h1 ) 水
WT 667(h2 h1 )n
×ç Ó Ã Æ Ú 0.3« ¡ 0.4m ×ç Ó Ã Æ Ú 0.3« ¡ 0.4m ×ç Ó Ã Æ Ú 0.3« ¡ 0.4m
Ö Þ · Á Æ Ú Ö À Ï Ù Æ Ú Î ½ ° Ú Æ Ú
Î ½ ° Ú Æ Ú ª » ¿ ¨½ á Á å Æ Ú Ð Ë Ô ë Æ Ú
é Ë ³ ë Æ Ú Â Ð Í õ Æ Ú é Ë ³ ë Æ Ú
以作物需水规律和气象条件(特别是降 水)等作为主要依据,从当地具体条件出 发,针对不同水文年份,拟定湿润年(频 率为25%)、一般年(频率为50%)和中等 干旱年(频率为75%)及特旱年(频率为 95%)四种类型的灌溉制度。
(二)研究灌溉制度的意义 1 )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是已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
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单位:㎜,m3/hm2。 灌水次数: 农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实施灌溉的次数。灌水 时间以作物生育期或年、月、日表示。
灌溉制度随作物种类、品种和自然条件及 农业技术措施的不同而变化。
由于拟建灌区规划设计或已建灌区管理工 作的需要,灌溉制度一般都需在灌水季节前 加以确定,带有部分估算(预报)性质。
(四)旱作物播前的灌水定额(M1)的确定
播前灌水的目的在于保证作物种子发芽和出
苗所必须的土壤含水量或储水于土壤中以供作物
生育后期之用。播前灌水往往只进行一次。一般
可按下式计算:
M1 667H (max 0 )n
0 ) M1 667( max H 水
思
考
题
1、试述作物灌溉制度的内容和确定方法?
对当地多年降水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按25%、
50% 、 75% 的降水保证率(指多年期间降水量能够
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与 " 灌溉设计保证率 " 类似) 选定三个降水典型年,根据典型年中的降水量、 降水分布情况,设计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降水量 及其出现的时间。
3、有效降水量P0
(1)选择降水典型年的方法有三种: a )按年降水的频率选择典型年。因降水量
2、试述旱作区水量平衡方程中各要素的含义
及用图解法确定旱作物灌溉制度的步骤?
3、某一时段灌水定额如何计算?
二 、水量平衡法确定水稻的灌溉制度
(一)原理:水量平衡原理确定灌溉制度
不同之处: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需在田面维持一定深度的
水层,根系层土壤多数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应考
虑稻田的深层渗漏问题(排水); 确定水稻灌溉制度时,应以淹灌水层深度的 变化为依据。
(一)原理 我国水稻栽培主要采用育秧移栽方式 根据灌区当地条件采用 秧田灌溉 先进的育秧方法确定 稻田灌溉 泡田灌溉
有效降水:能被田间作物有效利用的当地降水。 一般认为小于2mm(亦有认为小于5mm)的降水 对作物无实际意义,为无效降水;降水过大将 产生径流和深层渗漏,此两者也为无效降水。 因此,有效降水量一般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P0 = P - P径 - P渗
3、有效降水量P0 (2)有效降水量的计算
生产实践中通常采用下列简化方法求取 P0: P0= σP 式中:σ为降水有效利用系数,其值与降水量、 降水强度、降水延续时间、土壤性质、作物生长 状况、地面坡度及覆盖情况以及计划湿润层深度 等因素有关,应根据具体条件通过实验确定。
W0 Wmin t ek
m Wmax Wmin 667nH(max min )
' ' m Wmax Wmin 667H (max min )
(三)水量平衡法资料的确定
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 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ö Ã ³ ç Æ Ú Ô É >70% ¥ Ö Æ ² Ú >70% ¥ Ö Æ ² Ú
Ö Þ · Á Æ Ú ç Æ Ã Ú ç Æ Ã Ú
½ ¶ Ô ¬ Æ Ú Ö À Ï Ù Æ Ú Î ½ ° Ú Ô Ð Ë ë Æ Ú
µ Ç · à -° Î ½ Ú Æ Ú 60« ¡ 70% ª » ¿ ¨½ á Á å Æ Ú 70« ¡ 80% é Ë ³ ë ¿ ª » ¨Æ Ú 70« ¡ 75%
4、地下水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借毛细管作用上升至 作物根系活动层内而被作物利用的水量。 其大小与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性质、作物 种类、作物需水强度、气象条件、根系层土壤含 水量等有关。地下水位越接近根系活动层,毛管 作用越强,地下水补给量也越多。
一般要通过田间试验来确定地下水对农田
的补给强度。地下水(或下部土层)对根系层的 补给可在实测两层间土壤含水量(或基质势)变 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土壤水分通量获得 。
一般可取为作物的主要根系活动层,需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确定。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阶
段、土壤性质以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有关。对
某一特定作物其深度随作物的生长而增加。
冬小麦、棉花、玉米各生育期较典型的计划湿润层Ã ¨ ñ Ã Ó ×
ú Ó É ý Æ Ú Æ » ¼ ® Ê ª È ó ² ã É î ¶ È ú Ó É ý Æ Ú Æ » ¼ ® Ê ª È ó ² ã É î ¶ È ú Ó É ý Æ Ú Æ » ¼ ® Ê ª È ó ² ã É î ¶ È
在年内分布不均,尤其是在灌溉季节内降水
变差大的地区,雨情往往会不符合设计要求。
b) 按作物生长时期降水量的频率选择典型年。 如果灌区主要作物的生长期大致相同时,用此 法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c) 按年降水的变化特征分阶段选择典型年,例
如可以按干、湿季分别统计计算降水量发生的
频率。
3、有效降水量P0
(2)有效降水量的计算
本田灌溉
生育期内灌溉
1、泡田定额 M1 M1 = (h0 + s1 + e1 t1 -P1) =0.667(h0 + s1 + e1t1-P1) (mm) (m3/亩)
M1 : 泡 田 定 额 ; h0 : 插 秧 时 田 面 所 需 水 层 深 度 (mm);s1:泡田期的渗漏量,即开始泡田到插秧 期间的总渗漏量(mm);e1:泡田期水田田面平均蒸 发强度(mm/d),可用水面蒸发强度代替; t1:泡田 期日数(d); P1:泡田期内的降雨量。
土壤适宜含水量: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含水量,介于
θmax与θmin之间。
冬小麦、棉花和玉米各生育阶段要求的土壤适宜含水量
¶ ¬ Ð ¡ Â ó Þ » Ã ¨ ñ Ã Ó ×
ú Ó É ý Æ Ú Á È Í À Ê Ò Ë º ¬ Ë ® Á ¿ ú Ó É ý Æ Ú Á È Í À Ê Ò Ë º ¬ Ë ® Á ¿ ú Ó É ý Æ Ú Á È Í À Ê Ò Ë º ¬ Ë ® Á ¿
水的重要依据。
2 )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
和品质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三)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 积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 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应 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一、灌溉制度的内涵及确定方法
(一)灌溉制度的定义 灌溉制度: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
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
了获得高产或高效,所制订的向农田灌水的适
时适量的方案。包括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
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日 期、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 指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灌溉定额: 指作物全生育期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Wmin )时,即需进行灌溉,以补充土壤水分,
维持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原理
例如某时段内没有灌溉也没有降雨,土壤计划湿 润层也无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储水量将 降至下限,其水量平衡方程可写为:
Wmin W0 K ET
土壤计划湿润层(H)内储水量变化
(二)原理
判断是否需要灌 什么时候灌 灌多少 时段末的灌水定额(m3/hm2或mm) 则为(注意单 位换算): 比较θ0 ( W0 )与 θmin(W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