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合集下载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

原稿已遗失,现在一般采用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校勘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提纲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第二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

整篇文章贯穿了实践的观点,标志着马克思新的哲学观点的初步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未完成的手稿,常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这篇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许多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正值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面对的主要批判对象是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以及更早的老年黑格尔派。

这两派都是属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家和理论家,他们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分歧,但都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以下重要论点:1. 实践的观点是理解人与世界、现实、历史、真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2. 人不仅是思考和认识世界的主体,也是改变和创造世界的主体;3.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4.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实践的影响和制约;5. 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但却无法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物质世界的影响和改变,也无法理解这种实践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马克思还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马克思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一、费尔巴哈简介1、归属地及交通费尔巴哈(Felbahn)是德国北部一座小镇,位于威州(Weser-Ems)地区,距离汉堡市211公里,周围有汽车、长途汽车、火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可以到达。

2、自然环境费尔巴哈的环境清澈,四周环绕着湖泊和林地,空气中有着淡淡的花香、森林的气息,有着恢弘的山河美景。

3、文化历史费尔巴哈是德国最古老的镇,拥有得超过1200年历史,这里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中心,充满着传统古老的文化气息,拥有许多古迹和古建筑,当中也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可以参观,穿梭于古老建筑中,欣赏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费尔巴哈的景点1、卡兹堡石桥:卡兹堡石桥是德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据说有700多年历史,它是欧洲最早的拱石桥之一,桥下汇聚着清澈的泉水,景色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2、费尔巴哈博物馆:费尔巴哈博物馆采用古老的商业楼宇作为馆舍,收藏着传统文化的宝物,例如历史文件、古钱币、票据、书籍等,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到费尔巴哈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使参观者一窥文化史的真实面貌。

3、街头艺术:费尔巴哈街头无处不在的涂鸦,不同颜色的破旧墙面上挂满了各种有趣的图案,当地艺术家用色彩斑斓的涂料,营造出令人惊叹的街头艺术,是一大美景。

三、费尔巴哈的饮食文化1、传统饮食费尔巴哈的传统美食有烤火鸡等,餐前服用葡萄羹、薯饼、苹果派等,烹调时加入当地独特的调料,搭配果酱、碎牛排、火腿及色拉等,新鲜与浓郁的口味构成独特的佳肴。

2、当地的小吃费尔巴哈的传统小吃有椒盐芝士酥等,还有以艾斯比尔特尔市场著称的芝士派等,以及由苹果、杏臼和蛋糕制成的异国独特的小甜酥等,都令人食欲犹倍。

四、费尔巴哈的节日1、桃花节:桃花节是费尔巴哈最著名的传统节日,其中有大量的表演活动,游行、商店折扣减价等,市民们一起来此参与有趣的夜晚,乐此不疲。

2、诗歌节:费尔巴哈每年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诗歌节,参与者们聚集起来,以表演形式朗读及分享各自的文学作品,尽显诗意的欢乐,比赛环节由当地话剧团进行表演,令观众流连忘返。

3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制定的一个文件,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以及认识论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揭示了感性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只有真正理解人和人类社会实践才是真正的活动的人的时候,才能对费尔巴哈脱离实践和感性活动的思想做出正确评价;批判了离开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来考察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心史观错误。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以一种新的人格(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哲人)完成了“重新思考”与以往的旧的人格的明显不同的生命体现的过程。

“为完成明天的社会生活,人需要有朝气蓬勃的状态!即带有清晰的感觉”。

感觉在这里对于这些人格的精神确实十分重要,“真实的世界应当展现在面前。

我们必须认识到真实的面貌,才能构建自己的一方世界!”这是一个宣言,他向我们诉说着不拘囿于纯粹客观的感觉或是超然的主观精神而去获得本真的灵魂的东西并创建理想王国所需要的自身的基础知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作用及二者所表达的含义所带来的行动路径的要求;人们仅仅了解一般自然就那么难么?知道究竟还有什么方面应给予关照了吗?”同样说明了关注物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每一次斗争必然要引起人的思想变化,每一真理都会在与其对手博斗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这里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改造环境需要勇气和决心,但更需要智慧和能力。

因此,我们不能坐等环境的改变而应该积极的创造一切条件去实现这种改变。

“难道商品和货币就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产物吗?”“什么也没有说明的人是最盲目的。

”这些问题实质上表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的题中之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遵循的原则不仅仅是严格定义的真实存在的个体人这个框架的基础上阐释论证的事实陈述群的具体要求下的探讨展现整体本身鲜活生活的道路而是直面这样的整体的现实中这样的现实中应有事物的个别层面的构造特性给出让其中的结论应该必须顺应作为生活在具体实践中每一个人物的观念呈现规律的那样的实践意义标准甚至必须是合乎并顺延某种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逻辑之路的关键性支撑力量:直面当下这一社会的本来面目:主要追求成为人生最大财富的一切主观的和客观的存在现实的确普遍直接而且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全部热情并且这种影响还受到这样一些人所积极推波助澜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然而事实却是,为了追逐金钱和权力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往往让人觉得无法接受,甚至有时候会怀疑人生的意义。

(完整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完整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总结: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欧文的环境 决定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英雄史观,阐明了实 践对改变环境和对人的教育中的作用.
4.第4条.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 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 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 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 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 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 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 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共十一条. 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 一个文件.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与发表 1.1845年1月,法国外交部下令把马克思驱逐出法 国,于是他便迁移到了布鲁塞尔.《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个提纲由 恩格斯在1888年第一次把它发表出来. 这个提纲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以往的唯物 主义哲学的质的区别.
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 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 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 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 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 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 主义的缺陷.
1)马克思: 肯定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中的积极作用,费尔 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 费尔巴哈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按 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上帝和神不过是人的 自我异化.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费尔巴哈认为,人不仅作为个体存在着,而且作 为人类存在.作为个体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有限 的,不完善的;只有作为"类"存在物,人才能 意识到自己力量的无限和完善,为了克服个体的 有限性和缺陷,人们把"类"本质理想化,拟人 化,构造出了人格化的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

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

“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

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

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

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

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

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

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

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

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主要针对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的缺陷,以批判的方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在《提纲》第二条中,马克思则采取正面论证方式,提出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第二条是对第一条的展开和深化。

所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指思维的内容与思维所反映的对象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对象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问题;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对象,这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

关于第一个方面,在哲学史上体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关于第二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所有旧哲学都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这里提出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的突破。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坚持主观标准。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种是主张以是否对人有用为标准,凡是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就是真理,这是把真理范畴和价值范畴混淆起来,真理对人的实践活动发挥指导作用,但不能反过来认为凡是有用的都是真理。

另一种是以圣人的意见和权威的意见为判断真理的标准,也还有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判定真理的标准。

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典型的主观标准论。

旧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不同,坚持客观标准,主张直接以客观事物本身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认为凡是符合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真理性的认识。

例如,费尔巴哈说:“只有通过感性直观(指客观事物——编者注)而确定自身,而修正自身的思维”。

旧唯物主义主张在人的思维之外寻找检验标准,坚持了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在基本方向上是正确的。

但是旧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缺陷是没有真正解决检验真理的机制问题,它不能解决外面的事物如何主动跑进人的头脑中来检验认识与对象的一致性问题。

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不能科学地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所谓检验真理,就是寻找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进行对照和验证,这是真理本性所要求的。

从实践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物质活动,实践既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活动的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转化为实践过程,通过实践的结果与认识进行验证,一般说来,当实践结果与人们预期的观点相符合相一致,就说明认识正确反映了客体本质和规律,具有真理性。

这样,实践活动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了,把人的认识的规律性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统一起来了。

马克思在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中,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才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马克思接着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此岸性”,这里是借用康德的术语。

康德把世界分为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认识表象世界,它处于人的认识可以达到的此岸,而自在之物的本质处于认识的彼岸,是人的认识达不到的。

马克思这里“思维的此岸性”指人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客观规律,现实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而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最后,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经院哲学的本义是指欧洲中世纪在教会的学院中所讲的基督教哲学。

其特点是把哲学沦为宗教神学的工具,为基督教的教义作烦琐的哲学论证。

哲学家们围绕宗教经典,引经据典,争论不休。

如:“天堂里的玫瑰花究竟有没有刺?”、“圣母玛利亚究竟是不是处女?”、“上帝能不能创造出它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等等。

后来人们就把脱离实际,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的学风叫做经院哲学,又叫烦琐哲学。

马克思这里讲的“经院哲学”就是从引申义上使用的,意思是说,如果离开实践来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像经院哲学一样,是毫无意义,无法证实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主要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这里在批判旧唯物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思想。

所谓“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当然也包括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在内所主张的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爱尔维修等人针对法国一些唯心主义者宣扬的“人具有先天观念”的错误观点,指出人及其思想观念是环境的产物,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但爱尔维修等人认为,自然环境只是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客观前提,并不直接使人变好或变坏,使人变好变坏变恶变善的是社会环境,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会使人变好变善,而如果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不好,则会使人变坏变恶。

所以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面貌和伦理道德观念起着决定作用。

同时爱尔维修等人又认为社会环境不是天然存在的,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究竟谁对社会环境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呢?不是普通的芸芸众生,而是天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些天才人物的意志决定并塑造着理想的社会环境,普通大众就只能被动地由社会环境所决定。

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马克思批判指出:“这种学说必然把人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马克思在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时,为什么用括号把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专门提出来呢?这说明马克思这里用意深刻。

它表明马克思开始把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从哲学上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

欧文信仰爱尔维修的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当把这种观点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时,就不可避免地碰到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改革方案是尚未实现的东西,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用法国唯物主义理论无法得到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